作者 | 徐佳雯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白酒板块行情明显回升,行业指数从一季度末的最低值稳步上涨。据同花顺显示,今年一季度末至今,白酒概念板块累计上涨21.76%。 搜狐财经《基金佳问》栏目,对话各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结合目前经济形式,解读不同行业细分领域的投资策略,展望各行业板块中长期的投资机遇,为投资者讲解如何“避雷”挑选有潜力的基金产品。 做客本期《基金佳问》的基金经理,是来自招商基金的量化投资部副总监侯昊,本期的分享主题是近期白酒板块大行情回暖后的投资逻辑。 侯昊自2009年加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风险管理部高级风控经理、部门负责人;2011年加入量化投资部,在量化投资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交易策略和算法、结构化产品设计、数量化选股、微观结构等。 侯昊现任招商基金全球量化投资部副总监,招商深证100指数、招商央视财经50指数、招商中证大宗商品股票指数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5月以来,白酒板块估值整体提升,逆势走强。目前,白酒板块复苏加快,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压力逐渐减小,白酒行业需求提升,销售回暖,行业逐步回归正常运作。 但一季度内,受疫情影响,消费行业延迟复工,白酒板块整体增速放缓,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剧,龙头企业与中小酒企的业绩差距再度拉大。 市场观点认为,白酒行业一季度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真正让业绩承压的是在二季度。所以,白酒行业是否已经走出疫情影响并全面复苏,重要的是要看二季度业绩。 招商基金侯昊认为,后续来看,需要跟进相关动销情况,以不断修正预期,现在这个位置估值修复的行情在短期是比较充分了。 侯昊表示,白酒后续有端午节、国庆中秋节等旺季催化,预计厂商回款、经销商备货、旺季动销能够对板块产生正面催化,但也需要关注短期波动的加大。 基金佳问:5月以来,白酒概念股涨势喜人,估值有所回升,短期内白酒股集体回升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白酒板块当前的行情是否会延续? 侯昊:伴随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平稳期,消费场景恢复,整个消费板块都在一个大的回升期。白酒作为大消费的其中一个板块受益于动销的恢复,不断修正悲观预期。 跟踪情况来看,江苏、安徽等地消费场景复苏较快,其他地区也持续改善,消费场景持续复苏成为板块最强催化。白酒龙头批价持续走高,利于行业消费升级逻辑的演绎,市场对此解读较为正面。 5月份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温,成长股承压,白酒作为内需型行业受外部影响较弱,业绩确定性较强,受到资金青睐。 后续来看,需要跟进相关动销情况,以不断修正预期,现在这个位置估值修复的行情在短期是比较充分了。两会政策聚焦稳就业保民生、脱贫攻坚,有助于扩大内需,财政政策也更加积极,基础消费和流动性充裕也有望对白酒板块形成支撑。 白酒后续有端午节、国庆中秋节等旺季催化,预计厂商回款、经销商备货、旺季动销能够对板块产生正面催化,但也需要关注短期波动的加大。 基金佳问:一季度内,受疫情影响,白酒概念股遭受重挫,请问疫情对白酒行业的供货渠道以及销售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您认为,疫情期间白酒板块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到白酒板块全年的行情? 侯昊:白酒受疫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核心在于消费场景没有了,疫情直接影响春节聚会、宴请、礼品等酒类消费场景的降低,春节用酒减少对接下来的季度动销带来压力。 以上市公司报表和经销商回款数据来看,春节动销占比较大,但今年春节整个动销基本上都停了,除了高端白酒消费者购买、送礼、消费时间早,受影响最小之外,其他酒企压力是很大的。 但我们也看到国内疫情防控效率很高,在复产复工之后酒企的动作是很多,稳定价格体系、稳定渠道信心等,当前行业恢复速度较快,不会影响到全年的行情,可以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同时板块的估值修复也已经完成。 基金佳问:疫情期间,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逐渐加剧,龙头企业业绩稳定,而中小型酒企衰退明显,请问现阶段中小型酒企应作出怎样的调整和布局? 侯昊:疫情对于不同酒企的冲击也不太一样,高端酒受影响相对较低,大众白酒偏伴手礼,购买时间晚,购买行为随机,受疫情影响大一些;次高端宴席用酒受影响较大,春节销量及开瓶量大幅下降。 从历次危机事件复盘也可以看出,酒企抗风险能力、市场管控、渠道基础、品牌力更强的酒企有望更为受益,在疫情过后有望获得集中度提升,已上市的酒企整体行业机会也会更好。 对于中小型酒企来说重点在于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拓展,提升渠道和终端利润,完善激励框架和晋升渠道,发挥强渠道优势,理顺厂商关系,持续恢复动销,中小酒企有特定的产品客群和地域优势,如何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理顺渠道关系至关重要。 基金佳问:请问区域酒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是什么? 侯昊:地产酒体量差异较大,产品带分布较广,区域市场分化明显,也逐渐出现龙头份额提升的趋势。 对于酒企来说,优化产品线结构,激励充分,打造利益共同体,做实区域品牌和渠道是核心竞争点,高端酒品牌效应明显,中档酒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渠道力,能够把渠道做到极致,核心店策略稳步扩张,在核心市场区域及周边市场份额提升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未来的方向上消费升级带来的价格带上移,高端酒价格给后续产品线的空间也较大,未来竞争格局上能够抓住产品升级趋势,及时卡位关键产品带,增强品牌价值和渠道壁垒是考虑的重要方向。 基金佳问:您认为今年下半年,对于白酒龙头企业提价预期,若实现对白酒行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侯昊:白酒龙头批价提升对于整个白酒板块都有非常大的正向意义。对于下半年批价的情况,市场确实也还是有一定预期的,如果成真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估值和盈利预期等都会进一步强化,对整个板块也会有明显提振。 基金佳问:作为消费板块的重要细分领域,您认为目前白酒的利好会对整个大消费领域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应当集中布局白酒板块还是兼顾食品饮料等其他板块? 侯昊:消费板块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属性,消费品公司的业务模式相对简单,生命周期较长,不易受技术革新影响,消费者一旦对品牌形成认知,会持续的长期购买。 优秀企业形成品牌护城河,优秀消费品具备长期提价能力等等,消费品的大逻辑和宏观环境大方向是一致的,消费领域集中度在每个细分行业都在获得溢价。消费领域集中度在每个细分行业都在获得溢价,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其他一些赛道也很好,成长性不错,逻辑也比较顺。 当然,白酒特殊性也很明确,白酒兼具社交属性、情感属性、习惯属性等,高端酒已经经过长期验证属于“时间的朋友”,不同香型具有相应的消费者黏性,将具备长期的生命力,最近五年销售净利率、毛利率持续提升,ROE持续高位等,长期业绩数据也支撑长期景气。 基金佳问:身为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副总监,您的选股逻辑是怎样的? 侯昊:就管理指数基金来说,指数基金是以特定指数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按照证券价格指数编制原理构建投资组合,指数成分股和权重都是指数公司规定好的,每年定期调整,权重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基金投资的目标是有效复制指数走势,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好用的跟踪宽窄指数或各行业走势的工具。 当然在管理产品过程中,会跟进企业基本面、战略影响增速、估值等情况,有确定性机会的情况下也会在基金合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超低配。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连平 张秉文 路宜桥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导致国际石油需求骤然下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战异常惨烈,WTI5月原油期货合约价格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此次石油价格战和历史上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无论是石油供给的国际秩序还是石油的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油价的快速下跌对中国经济整体和相关产业都造成了较大的短期影响,但同时也给我国提升能源战略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必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政策准备。从投资者角度看,如何以最小的风险来把握油价波动带来的投资机会,取决于对油价走势的判断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投资工具来执行交易。 一、从国际石油供求结构探寻油价暴跌路径 1.国际石油供应体系演变 1960年12月,为了维护石油生产国的利益及削弱国际大石油公司对石油价格的控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等国。自此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为控制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组织,同时也开始了和国际大石油公司对石油生产权及销售权的斗争。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前,石油权力几乎被石油输出国组织垄断。而OPEC对石油出口的垄断则导致了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在1973年,国际油价从1973年的每桶3.05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0.73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是在1978年底,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美国石油价格从1978年的每桶12.7美元一路猛增,到1981年涨至32.51美元。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以减少石油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两次石油危机也使OPEC本身受很大损失:一是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二是油价上涨使OPEC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而沙特阿拉伯则主张打压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OPEC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20世纪60年代,北海发现大规模油气资源,而70年代持续走高的石油价格了给近海石油开采创造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英国、挪威等国也借此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产油国。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气资源,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在1982年超过了OPEC国家。石油价格持续下降,OPEC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石油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欧洲等国及日本。2008年以来,高油价推动高成本的美国页岩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美国由长期的石油净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俄罗斯石油产量逐年提升,世界石油逐步形成沙特领导的OPEC、俄罗斯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石油供给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2.新冠疫情导致国际石油需求短期内快速下跌 需求方面,今年初以来由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航空业、交通运输业等先后受到冲击,导致世界石油需求量从2019年12月的1亿桶/天降至2020年3月的9,200万桶/天。由于中国出现疫情较早,随着各行业停工停产,石油需求自1月开始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2、3月开始,其他各国疫情也相继爆发,与中国同样的情况在世界各地慢慢显现;4月因美国和欧洲各国疫情达到顶峰并且规模远超中国,停工停产几乎覆盖各个产业,因此全球石油需求量同比降至今年以来最低点;后续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各国产业也会逐步恢复,石油需求量也会随之提升,但全年来看世界石油需求量可能较2019年有所下降。 交通运输业和航空业的受限是石油需求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初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几乎与2019年持平,个别国家还略高于2019年。但是自一月末开始,中国因疫情的影响,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大幅降至今年最低点,大约只为2019年的30%左右,随着2月末的春运返程及3月逐渐的复工复产,中国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逐步上升,但3月开始因全球其他国家疫情的加重,全球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出现明显下降,到一季度末两个指标均降至只为2019年50%左右。 目前全球生产尚未恢复,因此石油需求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供大于求的局面成为市场上所有相关各方所达成的一致预期。 3.WTI5月合约跌至负值,石油价格战高潮迭起 4月20日,定于4月21日到期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WTI)价格暴跌至-38美元/桶,远低于1983年3月31日创下的近月合约最低值10.42美元/桶。尽管这和交易者希望避免被强制平仓有关,是金融操作的结果,但全球各市场跌跌不休的油价也反映出全球石油需求重挫和库存压力上升。 在此之前,国际油价在今年3月刚历经一轮暴跌,原因是俄罗斯中断与OPEC成员国的减产谈判,与沙特阿拉伯发动价格战,加大产量并降价,以期夺取更多市场份额。直到4月13日,OPEC+会议谈妥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5、6月减产石油970万桶/日。 俄罗斯发动价格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减产的难度更大。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原因,俄罗斯油井的作业灵活性远不如沙特,难以轻松关闭后再开启。减产或导致俄罗斯永远地失去一些油田。另外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长期能源合作则是俄开启价格战的底气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4月中国石油进口总金额为108.88亿美元,同期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总金额为553.9亿美元。考虑到俄罗斯对华出口中能源占比较高,假设4月中国进口总额中80%为石油且价格和其他渠道相当,则4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量占总进口比例大幅飙升至40%以上。 但是俄罗斯在中国石油出口的地位正在受到美国的挑战。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要求,中国2020年需要从美国采购能源产品的总金额不少于185亿美元。随着油价不断走低,即便美元每月按照固定金额采购,到4月从美国购买的石油也已经可以满足约15%的进口需求。 同时,全球其他主要石油消费市场由于需求短期大幅下跌导致竞争异常激烈。俄罗斯因历史政治原因长期受到美国经济制裁,对美国几乎没有出口,因此中国和日本就成了俄罗斯和沙特等石油输出国争夺的主要战场。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主要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比例约占90%。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数据,2020年2月日本石油进口国家和地区中,中东占比89.3%、俄罗斯占比3%、美国占比1.3%。其中中东和俄罗斯进口量环比出现下跌,而美国进口量则环比上升。俄罗斯通过价格战可以一方面挑战OPEC在日本市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其他高成本竞争者(如美国)施加压力,逼迫其退出竞争。 4.历史上石油价格战纵向比较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石油价格战,第一次始于1985年。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开始筹备并实施“逆向石油冲击”战略以遏制苏联。美国通过施压中东国家增产,使国际石油价格低位运行,从而切断苏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以此来拖垮苏联经济。国际石油价格从1985年的27.01美元降至1986年的13.53美元,随后几年也维持较低水平。据当时的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使苏联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也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石油价格战发生在1997年。1990年,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也从1990年的224万桶/天飙升至1997年的332万桶/天,这样的过度生产引起了其他OPEC国家的不满。1997年12月份,沙特联合其他OPEC国家增产,石油价格也从18.68美元降至过去二十年最低的12.28美元。伴随着石油国家增产的是金融危机,石油需求端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第三次石油价格战在2014年。自2008年起,美国页岩油进入高速发展期,2014年美国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不断提高,OPEC国家的石油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国际油市地位也逐渐下降,同时沙特未能说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OPEC国家加入减产计划,这一系列原因使沙特决定实施增产,国际石油价格也从96.29美元狂跌至40.76美元。这次针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发起的价格战导致美国数十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申请破产。 纵观石油价格战的历史,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地缘政治或者产油国之间的相互博弈,虽然受短期供需平衡的影响,但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二、短中期内石油价格可能依然弱势 新冠疫情必将导致2020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2021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复苏,但也难以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总体上较为疲弱。截至2020年5月25日,美国感染病例已超过160万,英国感染病例超过25万,意大利、西班牙新增感染病例虽然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动,疫情出现反弹的可能性也无法消除。当南半球进入秋冬季节后,相关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非洲及南美洲国家防疫形势依然严峻。而疫情的扩散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5月的最新报告预测第二季度美国 GDP增长率将下降38%;欧盟委员会在5月发布的春季经济展望中预测欧元区2020年GDP增长率为-7%,英国2020年经济将萎缩8.3%。国际权威机构对2020年世界经济也给出了较为悲观的预测:4月发布的IMF《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比2008-09年次贷危机时期的情况更差。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商业活动减少,将持续压抑石油需求,需求短期内恢复去年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根据OPEC4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数据,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每日减少690万桶,而且考虑到当前形势的不确定性,需求下降幅度增大的可能性也较高。 在石油需求极度萎缩的情况下,短期内供给各方达成全面减产协议的可能性较小,并且不排除南美、非洲产油国因疫情扩散、财政吃紧而增产的可能性。在如此供给充裕、需求萎缩的情况下,2020年石油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小。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油价将出现单边下行趋势,主要产油国短期单方面减产等原因也可能激起原油期货多头的热情,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出现阶段性小幅反弹。 当前国际石油供给-需求体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在供给端,OPEC、俄罗斯、美国等主要石油出产国文化背景迥异、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形成一体化石油供给组织的可能性非常低,短期内通过协议减产大幅抬高油价的难度大大提高。在需求端,中国日渐增长的需求正在打破美国在石油市场上“一家独大”的买方地位,美国买方的垄断权力也在逐渐丧失。国际石油定价体系正在从过去的“政治角力”逐渐向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化定价”过渡,而这也意味着油价受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影响的程度会更高,油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将比以前更高。本次新冠疫情就是石油供需新体系形成的最好注脚。 随着疫情结束、石油需求可能逐步恢复到接近疫前水平,主要产油国OPEC、俄罗斯和美国更有可能在产量上达成协议,世界石油供需将出现新的均衡状态,石油价格也将有望上涨至多数产油国的盈亏平衡线40美元/桶以上。但在新的石油供给-需求体系下,油价出现经常性波动的概率较大,大幅单边上涨并长期维持在60美元/桶以上的概率则比较小。 三、低油价对中国经济有利有弊 石油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对经济的影响渗透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炼油企业通过蒸馏等工艺提炼出的成品油是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燃料;另一方面,石油通过化工企业提炼、加工后的产品又能成为塑料、合成橡胶以及化纤等日用商品的主要原料。因此,油价短期内大幅下跌并维持在历史低位的情况将对我国经济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1.对PPI、CPI形成下行压力 根据相关研究,PPI权重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5%)、汽车制造业(6.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6.2%)、农副食品加工业(5.9%)。但由于其波动相对较小,这几个行业对于PPI整体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真正对PPI影响较大的是上游的重工业生产资料行业。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的权重估算值高达15%,其中石油4.3%、化工11%。这说明石油价格变动对于PPI的影响非常大。 图1是PPI和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走势的比较,当油价出现显著下跌的情况下,PPI则大概率出现负值。 另一方面,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上游炼油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企业,而中下游的化学工业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化工产品价格在石油价格下行阶段传导将相对较快,价格上行阶段则相对较慢。石油价格下行情况下,化工企业毛利率提高,有激励通过主动降低产品售价提高市场份额;反之在上行情况下,化工企业毛利率比压缩,提价可能会损失市场份额,因此将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产品的市场价格,做缓慢调整。反映在PPI的计算上,则说明当前PPI数据已经充分反应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对后续月份的迟滞影响较小。 PPI连续数月落入负值区间,同时油价短期内料将持续低位运行,引起市场上对于通货紧缩可能性的担忧。然而,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9%,并未出现明显的紧缩趋势。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CPI涨幅的主要因素。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一季度能源价格有所下降,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下降3.6%,降幅均比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居民用煤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由去年同期上涨转为下降,降幅分别为0.9%和0.6%。一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PPI连续落入负值区间,说明工业领域已经感受到了通缩的压力。一季度CPI涨幅较高,油价对消费品价格(CPI)的影响没有对工业品价格(PPI)的影响明显,通缩压力二季度后可能会在消费品领域阶段性显现。国家为应对疫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其积极影响将对低油价的通缩效应进行了有效的对冲。 2.冲击石化行业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石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石油化工行业分支众多,石化产品涉及到日用消费的诸多方面。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1月初的阶段性高点持续走低,3月全球疫情大爆发后甚至加速下滑。油价下跌导致相应的成品油以及化学中间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根据三大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沥青期货价格下跌幅度最大,为-41.66%;尿素期货价格下跌幅度最小,为-9.27%。其他主要品种价格跌幅则如下图所示。 从趋势上看,1月份化工中间品价格相对平稳;2月份因为疫情原因停工停产,价格波动短期内停滞;3月份则随石油价格战快速下跌。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4月起中间品价格出现了快速的反弹趋势,部分产品价格甚至回到了2月初的水平。 对石油化工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而言,油价3月快速下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非常大。根据A股上市的石油化工企业公布的一季度财务数据,炼油企业由于年初高价油库存大幅贬值影响,受油价冲击最大。2020年1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3.18%,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11.51%;化纤企业虽然因疫情影响服装等消费品需求下滑,但受益于上游中间产品价格调整以及海外口罩生产等特殊需求强劲,2020年1季度实现营收同比上升12.27%,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62.33%。 其他子行业的冲击主要来自外需订单的减少叠加库存和产品价格的倒挂等原因,随着4月份化工产品价格的反弹形势以及化工企业高价库存逐渐被消化,相关企业二季度的业绩有望出现大幅反弹。 3.给运输业减负、降低居民出行成本 根据发改委2009年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2016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石油价格定期调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调。但是受成品油40美元/桶的价格调控下限的限制,在当前在国际石油价格在20-30美元/桶的价格区间波动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并没有做进一步下调。 成品油价格下调首先会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作为构成交通运输行业成本的重要部分,成品油价格下调有利于降低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为运输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缓冲空间。对于细分行业,客运行业受疫情隔离的影响更大,需求端收缩的幅度和速度都要相对更快,最典型的就是民航业。由于需求的大幅下滑,对成品油的消耗也同比大幅降低,因此油价下跌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货运行业在疫情后恢复速度较快,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的货运量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0%左右。考虑到货运行业约80%是通过公路完成的,成品油价格下调将对整体货运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经测算,第一季度油价下调仅针对公路货运行业就可以降低成本超过120亿。 成品油降价有利于增加居民自驾出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居民出行热情逐渐回升。相比长距离旅行,和人群接触少、相对自由的短途自驾游成为近期的新热点。相关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自驾游成了2020年首选的境内旅游方式。据了解,被调查者中选择自驾游的比例最高,超过40%。其中,成品油价格走低降低了出行的成本,也是刺激居民出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成品油价格下跌还将刺激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油价下跌使消费者保有汽车的成本降低,对首次购车和置换大型车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2万辆和207万辆,环比增长46.6%和43.5%,同比分别增长2.3%和4.4%,月增速为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其中销量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下降,这让汽车行业成为疫情得到控制后率先恢复的行业之一。汽车消费的恢复一方面能降低库存,盘活4S店等销售渠道资源,保养等后续服务也将逐步恢复;另一方面销售的恢复将拉动整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进而带动上游零部件加工、钢铁、橡胶等相关行业的复工复产。 4.能源结构优化条件下低油价的影响有限 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石油发电占比较低,因此油价下跌在国内不会出现较大的替代效应,电力等主要能源的供应不会受到较大影响。然而油价下跌对汽车等碳排放较高行业的转型会产生短期影响。 根据中国的2030年节能减排承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为达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在降低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通过新能源汽车补贴、碳排放指标、国六标准升级等方式在需求端鼓励清洁能源替代、提升石油利用效率。在发电端不断提升水电、风电装机容量,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让电力能源从源头上更“清洁”。 从总体上看,低油价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低油价的利在于能够大幅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给实体经济减负和鼓励居民出行消费,有助于疫情后生产运输的恢复和消费的回升。低油价提供了难得的扩大石油战略储备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弊则是对石化行业产生短期冲击,引发阶段性通缩忧虑。然而国家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已经极大地激发了实体经济的活力,有效对冲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因而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较小。 四、“合纵连横”、积极把握重大战略机遇 当前石油价格走势虽然对部分行业生产造成了短期冲击,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来加以有效把握。 1.产油国利益多元化,创造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机遇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都有赖于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加以利用,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此类战略在执行上有很大的难度,但对于在利益多元化的群体中扩大影响力已被历史证实十分有效。 纵观时下主要产油国,无论是从宗教信仰,还是冷战思维角度,都存在诸多分歧。虽然油价上涨是每个石油输出国都希望看到的,但对个别国家达成减产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都较弱,中小产油国“搭便车”的意愿十分强烈。 中国与绝大多数石油输出国都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关系,同时也不像其他国家受到较大的历史羁绊、在意识形态上也不存在障碍。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寻找战略共识和利益共同点,探寻最大公约数;采用“合纵连横”策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为实现长期能源安全战略创造条件。 2.健全和完善长效战略石油储备机制 我国在1993年之前石油一直能够自给,不存在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但在1993年之后,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石油进口量大幅攀升,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意识到了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逐渐将其列入国家议程。 2009年,我国公布了建立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库存计划。2017年4月28日,发改委、统计局、商务部等同步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至2016年年中,我国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石油3325万吨(按照1吨石油7.4桶计算,相当于2.46亿桶),约占我国2015年石油净进口量的1/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等消费品逐步普及,因此中国每年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在快速提升。2019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成品油净出口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双破70%。当前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已经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安全需要,短期内应借助良好的油价形势,扩大战略储备规模;同时需要研究战略石油储备的长效机制,使石油储备和国家战略发展阶段相匹配,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3.宏观政策审慎应对油价低位运行 短期内油价下跌产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石油价格长期维持低位水平,引发全球性通货紧缩并传导至国内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因此,宏观政策方面应准备充足的政策工具,防范可能出现的紧缩压力。 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发行战略石油储备特别国债,作用类似于2007年发行的第二期特别国债。募集资金部分用于战略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通过向人民银行购买外汇用于购买海外石油现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还能够提升外汇投资多元化水平,在当前全球“量化宽松”条件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4.深化能源结构优化改革,降低能源进口依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乘用车消费需求也将逐步提升。未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必将大幅上升,对石油进口的海外依存度也将相应地水涨船高。为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有必要提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通过严格执行国六标准和生产企业碳排放指标控制,引导整车制造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牌照发放和销售补贴方面,鼓励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在淘汰老旧国三、国四车型的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销售,逐步优化存量汽车结构,降低汽车使用对汽油和柴油的消耗。 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在发电层面降低能源消耗,通过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等方式降低高能耗火力发电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型发电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在消费端和要素端协调配合,优化整体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可以通过低价格引导等方式,将消费者的充电需求集中引导至凌晨非用电高峰时段,然后通过适当调度安排水电等低成本、环境友好型能源满足消费需求。 五、建议石油投资优先防范风险 谨慎参与上海原油期货 原油期货是以远期石油价格为标的的标准化合约,是期货交易中的一个交易品种,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交易原油期货的正规平台。原油期货标准合约的交割单位为1000桶,交割数量必须是交割单位的整倍数,合约最后交易日为交割月份前第一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原油期货个人投资者的开户门槛为5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机构投资者的开户门槛为10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交易保证金是指会员存入能源中心专用结算账户中确保合约履行的资金。由于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期货交易的本质是杠杆交易,投资者在缴纳保证金后可进行数倍于保证金金额的交易。这一制度使期货交易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保证金比率越低,杠杆效应就越大,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就越明显。当投资者账户资金低于最低保证金额度时,需及时补充保证金。为了控制交易所、会员单位及客户的交易风险,原油期货设置了涨跌停板制度,涨跌停板是指合约在一个交易日中的交易价格不得高于或者低于规定的涨跌幅度,超过该涨跌幅度的报价将被视为无效,不能成交。 原油期货合约由于交易规范,并且上期所期货合约价格和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同步性较高,适合作为原油投资的金融工具。但鉴于原油期货的杠杆交易属性,以及目前原油价格大幅双向波动的趋势,对投资者而言,即便投资人对油价反弹行情有坚定的信心和判断,我们也建议参与的投资人施行T+0交易、实时盯盘,当日必须平仓控制风险。 2.避免参与QDII石油基金投资 由于国内原油期货投资门槛较高,QDII石油基金也是投资石油比较好的工具。目前国内石油类QDII基金只有8只,其中华宝标普油气、华安标普全球石油、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3只为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资于油企股票;南方原油、易方达原油、嘉实原油、诺安油气能源、国泰大宗商品5只为FOF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外原油期货基金。在3只股票型基金中,华宝油气和广发石油的标的主要是石油产业链的上游企业,石油价格上涨对上游企业利好;华安石油标的是石油对全产业链,因此该基金波动性相对较小。由于5只FOF型基金主要投资原油期货基金,因此这些基金与油价的相关性相对较高,其中嘉实原油和诺安油气是主动管理型基金,此类型基金可能会在业绩基准的基础上获得超额收益,但是也可能跑输基准指数,主动管理型基金主要依靠基金经理及团队的投研能力。 QDII基金相比原油期货合约门槛较低,部分基金和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性较高,但公募基金本身毕竟是主动管理的基金产品,不同的管理人由于能力等不同存在一定的个体风险,需要在投资前对发行机构的投研能力、基金历史业绩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后谨慎参与。而目前部分基金由于交易机制的关系,其交易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其资产净值。对于此类高溢价基金产品,属于市场热度虚高、风险也较高的产品,我们建议投资人保持理性,尽量避免参与。 3.区别对待石油相关企业股票(A股)投资 由于石油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如燃油、煤油等价格与石油相关性较高,而目前石油价格仍处于低位波动阶段,所以上游产品价格可能短期也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不建议投资上游产业相关的企业。不过中下游产品价格自4月复工复产规模扩大以来逐步出现回升态势,如苯乙烯、塑料、PVC、苯乙烯等化工产品。石油价格的持续低位,也使石油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提升生产中下游产品企业的利润,因此相关企业的股票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本文作者介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连平 张秉文 路宜桥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导致国际石油需求骤然下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战异常惨烈,WTI5月原油期货合约价格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此次石油价格战和历史上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无论是石油供给的国际秩序还是石油的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油价的快速下跌对中国经济整体和相关产业都造成了较大的短期影响,但同时也给我国提升能源战略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必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政策准备。从投资者角度看,如何以最小的风险来把握油价波动带来的投资机会,取决于对油价走势的判断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投资工具来执行交易。 一、从国际石油供求结构探寻油价暴跌路径 1.国际石油供应体系演变 1960年12月,为了维护石油生产国的利益及削弱国际大石油公司对石油价格的控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等国。自此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为控制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组织,同时也开始了和国际大石油公司对石油生产权及销售权的斗争。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前,石油权力几乎被石油输出国组织垄断。而OPEC对石油出口的垄断则导致了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在1973年,国际油价从1973年的每桶3.05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0.73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是在1978年底,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美国石油价格从1978年的每桶12.7美元一路猛增,到1981年涨至32.51美元。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以减少石油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两次石油危机也使OPEC本身受很大损失:一是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二是油价上涨使OPEC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而沙特阿拉伯则主张打压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OPEC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20世纪60年代,北海发现大规模油气资源,而70年代持续走高的石油价格了给近海石油开采创造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英国、挪威等国也借此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产油国。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气资源,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在1982年超过了OPEC国家。石油价格持续下降,OPEC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石油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欧洲等国及日本。2008年以来,高油价推动高成本的美国页岩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美国由长期的石油净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俄罗斯石油产量逐年提升,世界石油逐步形成沙特领导的OPEC、俄罗斯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石油供给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2.新冠疫情导致国际石油需求短期内快速下跌 需求方面,今年初以来由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航空业、交通运输业等先后受到冲击,导致世界石油需求量从2019年12月的1亿桶/天降至2020年3月的9,200万桶/天。由于中国出现疫情较早,随着各行业停工停产,石油需求自1月开始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2、3月开始,其他各国疫情也相继爆发,与中国同样的情况在世界各地慢慢显现;4月因美国和欧洲各国疫情达到顶峰并且规模远超中国,停工停产几乎覆盖各个产业,因此全球石油需求量同比降至今年以来最低点;后续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各国产业也会逐步恢复,石油需求量也会随之提升,但全年来看世界石油需求量可能较2019年有所下降。 交通运输业和航空业的受限是石油需求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初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几乎与2019年持平,个别国家还略高于2019年。但是自一月末开始,中国因疫情的影响,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大幅降至今年最低点,大约只为2019年的30%左右,随着2月末的春运返程及3月逐渐的复工复产,中国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逐步上升,但3月开始因全球其他国家疫情的加重,全球交通客运量及航空运输量出现明显下降,到一季度末两个指标均降至只为2019年50%左右。 目前全球生产尚未恢复,因此石油需求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供大于求的局面成为市场上所有相关各方所达成的一致预期。 3.WTI5月合约跌至负值,石油价格战高潮迭起 4月20日,定于4月21日到期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WTI)价格暴跌至-38美元/桶,远低于1983年3月31日创下的近月合约最低值10.42美元/桶。尽管这和交易者希望避免被强制平仓有关,是金融操作的结果,但全球各市场跌跌不休的油价也反映出全球石油需求重挫和库存压力上升。 在此之前,国际油价在今年3月刚历经一轮暴跌,原因是俄罗斯中断与OPEC成员国的减产谈判,与沙特阿拉伯发动价格战,加大产量并降价,以期夺取更多市场份额。直到4月13日,OPEC+会议谈妥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5、6月减产石油970万桶/日。 俄罗斯发动价格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减产的难度更大。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原因,俄罗斯油井的作业灵活性远不如沙特,难以轻松关闭后再开启。减产或导致俄罗斯永远地失去一些油田。另外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长期能源合作则是俄开启价格战的底气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4月中国石油进口总金额为108.88亿美元,同期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总金额为553.9亿美元。考虑到俄罗斯对华出口中能源占比较高,假设4月中国进口总额中80%为石油且价格和其他渠道相当,则4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量占总进口比例大幅飙升至40%以上。 但是俄罗斯在中国石油出口的地位正在受到美国的挑战。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要求,中国2020年需要从美国采购能源产品的总金额不少于185亿美元。随着油价不断走低,即便美元每月按照固定金额采购,到4月从美国购买的石油也已经可以满足约15%的进口需求。 同时,全球其他主要石油消费市场由于需求短期大幅下跌导致竞争异常激烈。俄罗斯因历史政治原因长期受到美国经济制裁,对美国几乎没有出口,因此中国和日本就成了俄罗斯和沙特等石油输出国争夺的主要战场。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主要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比例约占90%。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数据,2020年2月日本石油进口国家和地区中,中东占比89.3%、俄罗斯占比3%、美国占比1.3%。其中中东和俄罗斯进口量环比出现下跌,而美国进口量则环比上升。俄罗斯通过价格战可以一方面挑战OPEC在日本市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其他高成本竞争者(如美国)施加压力,逼迫其退出竞争。 4.历史上石油价格战纵向比较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石油价格战,第一次始于1985年。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开始筹备并实施“逆向石油冲击”战略以遏制苏联。美国通过施压中东国家增产,使国际石油价格低位运行,从而切断苏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以此来拖垮苏联经济。国际石油价格从1985年的27.01美元降至1986年的13.53美元,随后几年也维持较低水平。据当时的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使苏联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也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石油价格战发生在1997年。1990年,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也从1990年的224万桶/天飙升至1997年的332万桶/天,这样的过度生产引起了其他OPEC国家的不满。1997年12月份,沙特联合其他OPEC国家增产,石油价格也从18.68美元降至过去二十年最低的12.28美元。伴随着石油国家增产的是金融危机,石油需求端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第三次石油价格战在2014年。自2008年起,美国页岩油进入高速发展期,2014年美国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不断提高,OPEC国家的石油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国际油市地位也逐渐下降,同时沙特未能说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OPEC国家加入减产计划,这一系列原因使沙特决定实施增产,国际石油价格也从96.29美元狂跌至40.76美元。这次针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发起的价格战导致美国数十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申请破产。 纵观石油价格战的历史,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地缘政治或者产油国之间的相互博弈,虽然受短期供需平衡的影响,但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二、短中期内石油价格可能依然弱势 新冠疫情必将导致2020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2021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复苏,但也难以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总体上较为疲弱。截至2020年5月25日,美国感染病例已超过160万,英国感染病例超过25万,意大利、西班牙新增感染病例虽然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动,疫情出现反弹的可能性也无法消除。当南半球进入秋冬季节后,相关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非洲及南美洲国家防疫形势依然严峻。而疫情的扩散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5月的最新报告预测第二季度美国 GDP增长率将下降38%;欧盟委员会在5月发布的春季经济展望中预测欧元区2020年GDP增长率为-7%,英国2020年经济将萎缩8.3%。国际权威机构对2020年世界经济也给出了较为悲观的预测:4月发布的IMF《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比2008-09年次贷危机时期的情况更差。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商业活动减少,将持续压抑石油需求,需求短期内恢复去年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根据OPEC4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数据,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每日减少690万桶,而且考虑到当前形势的不确定性,需求下降幅度增大的可能性也较高。 在石油需求极度萎缩的情况下,短期内供给各方达成全面减产协议的可能性较小,并且不排除南美、非洲产油国因疫情扩散、财政吃紧而增产的可能性。在如此供给充裕、需求萎缩的情况下,2020年石油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小。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油价将出现单边下行趋势,主要产油国短期单方面减产等原因也可能激起原油期货多头的热情,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出现阶段性小幅反弹。 当前国际石油供给-需求体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在供给端,OPEC、俄罗斯、美国等主要石油出产国文化背景迥异、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形成一体化石油供给组织的可能性非常低,短期内通过协议减产大幅抬高油价的难度大大提高。在需求端,中国日渐增长的需求正在打破美国在石油市场上“一家独大”的买方地位,美国买方的垄断权力也在逐渐丧失。国际石油定价体系正在从过去的“政治角力”逐渐向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化定价”过渡,而这也意味着油价受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影响的程度会更高,油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将比以前更高。本次新冠疫情就是石油供需新体系形成的最好注脚。 随着疫情结束、石油需求可能逐步恢复到接近疫前水平,主要产油国OPEC、俄罗斯和美国更有可能在产量上达成协议,世界石油供需将出现新的均衡状态,石油价格也将有望上涨至多数产油国的盈亏平衡线40美元/桶以上。但在新的石油供给-需求体系下,油价出现经常性波动的概率较大,大幅单边上涨并长期维持在60美元/桶以上的概率则比较小。 三、低油价对中国经济有利有弊 石油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对经济的影响渗透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炼油企业通过蒸馏等工艺提炼出的成品油是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燃料;另一方面,石油通过化工企业提炼、加工后的产品又能成为塑料、合成橡胶以及化纤等日用商品的主要原料。因此,油价短期内大幅下跌并维持在历史低位的情况将对我国经济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1.对PPI、CPI形成下行压力 根据相关研究,PPI权重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5%)、汽车制造业(6.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6.2%)、农副食品加工业(5.9%)。但由于其波动相对较小,这几个行业对于PPI整体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真正对PPI影响较大的是上游的重工业生产资料行业。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的权重估算值高达15%,其中石油4.3%、化工11%。这说明石油价格变动对于PPI的影响非常大。 图1是PPI和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走势的比较,当油价出现显著下跌的情况下,PPI则大概率出现负值。 另一方面,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上游炼油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企业,而中下游的化学工业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化工产品价格在石油价格下行阶段传导将相对较快,价格上行阶段则相对较慢。石油价格下行情况下,化工企业毛利率提高,有激励通过主动降低产品售价提高市场份额;反之在上行情况下,化工企业毛利率比压缩,提价可能会损失市场份额,因此将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产品的市场价格,做缓慢调整。反映在PPI的计算上,则说明当前PPI数据已经充分反应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对后续月份的迟滞影响较小。 PPI连续数月落入负值区间,同时油价短期内料将持续低位运行,引起市场上对于通货紧缩可能性的担忧。然而,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9%,并未出现明显的紧缩趋势。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CPI涨幅的主要因素。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一季度能源价格有所下降,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下降3.6%,降幅均比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居民用煤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由去年同期上涨转为下降,降幅分别为0.9%和0.6%。一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PPI连续落入负值区间,说明工业领域已经感受到了通缩的压力。一季度CPI涨幅较高,油价对消费品价格(CPI)的影响没有对工业品价格(PPI)的影响明显,通缩压力二季度后可能会在消费品领域阶段性显现。国家为应对疫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其积极影响将对低油价的通缩效应进行了有效的对冲。 2.冲击石化行业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石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石油化工行业分支众多,石化产品涉及到日用消费的诸多方面。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1月初的阶段性高点持续走低,3月全球疫情大爆发后甚至加速下滑。油价下跌导致相应的成品油以及化学中间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根据三大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沥青期货价格下跌幅度最大,为-41.66%;尿素期货价格下跌幅度最小,为-9.27%。其他主要品种价格跌幅则如下图所示。 从趋势上看,1月份化工中间品价格相对平稳;2月份因为疫情原因停工停产,价格波动短期内停滞;3月份则随石油价格战快速下跌。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4月起中间品价格出现了快速的反弹趋势,部分产品价格甚至回到了2月初的水平。 对石油化工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而言,油价3月快速下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非常大。根据A股上市的石油化工企业公布的一季度财务数据,炼油企业由于年初高价油库存大幅贬值影响,受油价冲击最大。2020年1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3.18%,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11.51%;化纤企业虽然因疫情影响服装等消费品需求下滑,但受益于上游中间产品价格调整以及海外口罩生产等特殊需求强劲,2020年1季度实现营收同比上升12.27%,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62.33%。 其他子行业的冲击主要来自外需订单的减少叠加库存和产品价格的倒挂等原因,随着4月份化工产品价格的反弹形势以及化工企业高价库存逐渐被消化,相关企业二季度的业绩有望出现大幅反弹。 3.给运输业减负、降低居民出行成本 根据发改委2009年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2016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石油价格定期调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调。但是受成品油40美元/桶的价格调控下限的限制,在当前在国际石油价格在20-30美元/桶的价格区间波动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并没有做进一步下调。 成品油价格下调首先会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作为构成交通运输行业成本的重要部分,成品油价格下调有利于降低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为运输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缓冲空间。对于细分行业,客运行业受疫情隔离的影响更大,需求端收缩的幅度和速度都要相对更快,最典型的就是民航业。由于需求的大幅下滑,对成品油的消耗也同比大幅降低,因此油价下跌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货运行业在疫情后恢复速度较快,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的货运量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0%左右。考虑到货运行业约80%是通过公路完成的,成品油价格下调将对整体货运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经测算,第一季度油价下调仅针对公路货运行业就可以降低成本超过120亿。 成品油降价有利于增加居民自驾出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居民出行热情逐渐回升。相比长距离旅行,和人群接触少、相对自由的短途自驾游成为近期的新热点。相关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自驾游成了2020年首选的境内旅游方式。据了解,被调查者中选择自驾游的比例最高,超过40%。其中,成品油价格走低降低了出行的成本,也是刺激居民出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成品油价格下跌还将刺激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油价下跌使消费者保有汽车的成本降低,对首次购车和置换大型车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2万辆和207万辆,环比增长46.6%和43.5%,同比分别增长2.3%和4.4%,月增速为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其中销量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下降,这让汽车行业成为疫情得到控制后率先恢复的行业之一。汽车消费的恢复一方面能降低库存,盘活4S店等销售渠道资源,保养等后续服务也将逐步恢复;另一方面销售的恢复将拉动整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进而带动上游零部件加工、钢铁、橡胶等相关行业的复工复产。 4.能源结构优化条件下低油价的影响有限 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石油发电占比较低,因此油价下跌在国内不会出现较大的替代效应,电力等主要能源的供应不会受到较大影响。然而油价下跌对汽车等碳排放较高行业的转型会产生短期影响。 根据中国的2030年节能减排承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为达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在降低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通过新能源汽车补贴、碳排放指标、国六标准升级等方式在需求端鼓励清洁能源替代、提升石油利用效率。在发电端不断提升水电、风电装机容量,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让电力能源从源头上更“清洁”。 从总体上看,低油价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低油价的利在于能够大幅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给实体经济减负和鼓励居民出行消费,有助于疫情后生产运输的恢复和消费的回升。低油价提供了难得的扩大石油战略储备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弊则是对石化行业产生短期冲击,引发阶段性通缩忧虑。然而国家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已经极大地激发了实体经济的活力,有效对冲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因而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较小。 四、“合纵连横”、积极把握重大战略机遇 当前石油价格走势虽然对部分行业生产造成了短期冲击,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来加以有效把握。 1.产油国利益多元化,创造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机遇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都有赖于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加以利用,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此类战略在执行上有很大的难度,但对于在利益多元化的群体中扩大影响力已被历史证实十分有效。 纵观时下主要产油国,无论是从宗教信仰,还是冷战思维角度,都存在诸多分歧。虽然油价上涨是每个石油输出国都希望看到的,但对个别国家达成减产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都较弱,中小产油国“搭便车”的意愿十分强烈。 中国与绝大多数石油输出国都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关系,同时也不像其他国家受到较大的历史羁绊、在意识形态上也不存在障碍。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寻找战略共识和利益共同点,探寻最大公约数;采用“合纵连横”策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为实现长期能源安全战略创造条件。 2.健全和完善长效战略石油储备机制 我国在1993年之前石油一直能够自给,不存在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但在1993年之后,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石油进口量大幅攀升,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意识到了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逐渐将其列入国家议程。 2009年,我国公布了建立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库存计划。2017年4月28日,发改委、统计局、商务部等同步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至2016年年中,我国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石油3325万吨(按照1吨石油7.4桶计算,相当于2.46亿桶),约占我国2015年石油净进口量的1/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等消费品逐步普及,因此中国每年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在快速提升。2019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成品油净出口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双破70%。当前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已经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安全需要,短期内应借助良好的油价形势,扩大战略储备规模;同时需要研究战略石油储备的长效机制,使石油储备和国家战略发展阶段相匹配,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3.宏观政策审慎应对油价低位运行 短期内油价下跌产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石油价格长期维持低位水平,引发全球性通货紧缩并传导至国内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因此,宏观政策方面应准备充足的政策工具,防范可能出现的紧缩压力。 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发行战略石油储备特别国债,作用类似于2007年发行的第二期特别国债。募集资金部分用于战略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通过向人民银行购买外汇用于购买海外石油现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还能够提升外汇投资多元化水平,在当前全球“量化宽松”条件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4.深化能源结构优化改革,降低能源进口依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乘用车消费需求也将逐步提升。未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必将大幅上升,对石油进口的海外依存度也将相应地水涨船高。为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有必要提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通过严格执行国六标准和生产企业碳排放指标控制,引导整车制造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牌照发放和销售补贴方面,鼓励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在淘汰老旧国三、国四车型的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销售,逐步优化存量汽车结构,降低汽车使用对汽油和柴油的消耗。 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在发电层面降低能源消耗,通过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等方式降低高能耗火力发电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型发电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在消费端和要素端协调配合,优化整体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可以通过低价格引导等方式,将消费者的充电需求集中引导至凌晨非用电高峰时段,然后通过适当调度安排水电等低成本、环境友好型能源满足消费需求。 五、建议石油投资优先防范风险 谨慎参与上海原油期货 原油期货是以远期石油价格为标的的标准化合约,是期货交易中的一个交易品种,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交易原油期货的正规平台。原油期货标准合约的交割单位为1000桶,交割数量必须是交割单位的整倍数,合约最后交易日为交割月份前第一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原油期货个人投资者的开户门槛为5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机构投资者的开户门槛为10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交易保证金是指会员存入能源中心专用结算账户中确保合约履行的资金。由于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期货交易的本质是杠杆交易,投资者在缴纳保证金后可进行数倍于保证金金额的交易。这一制度使期货交易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保证金比率越低,杠杆效应就越大,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就越明显。当投资者账户资金低于最低保证金额度时,需及时补充保证金。为了控制交易所、会员单位及客户的交易风险,原油期货设置了涨跌停板制度,涨跌停板是指合约在一个交易日中的交易价格不得高于或者低于规定的涨跌幅度,超过该涨跌幅度的报价将被视为无效,不能成交。 原油期货合约由于交易规范,并且上期所期货合约价格和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同步性较高,适合作为原油投资的金融工具。但鉴于原油期货的杠杆交易属性,以及目前原油价格大幅双向波动的趋势,对投资者而言,即便投资人对油价反弹行情有坚定的信心和判断,我们也建议参与的投资人施行T+0交易、实时盯盘,当日必须平仓控制风险。 2.避免参与QDII石油基金投资 由于国内原油期货投资门槛较高,QDII石油基金也是投资石油比较好的工具。目前国内石油类QDII基金只有8只,其中华宝标普油气、华安标普全球石油、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3只为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资于油企股票;南方原油、易方达原油、嘉实原油、诺安油气能源、国泰大宗商品5只为FOF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外原油期货基金。在3只股票型基金中,华宝油气和广发石油的标的主要是石油产业链的上游企业,石油价格上涨对上游企业利好;华安石油标的是石油对全产业链,因此该基金波动性相对较小。由于5只FOF型基金主要投资原油期货基金,因此这些基金与油价的相关性相对较高,其中嘉实原油和诺安油气是主动管理型基金,此类型基金可能会在业绩基准的基础上获得超额收益,但是也可能跑输基准指数,主动管理型基金主要依靠基金经理及团队的投研能力。 QDII基金相比原油期货合约门槛较低,部分基金和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性较高,但公募基金本身毕竟是主动管理的基金产品,不同的管理人由于能力等不同存在一定的个体风险,需要在投资前对发行机构的投研能力、基金历史业绩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后谨慎参与。而目前部分基金由于交易机制的关系,其交易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其资产净值。对于此类高溢价基金产品,属于市场热度虚高、风险也较高的产品,我们建议投资人保持理性,尽量避免参与。 3.区别对待石油相关企业股票(A股)投资 由于石油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如燃油、煤油等价格与石油相关性较高,而目前石油价格仍处于低位波动阶段,所以上游产品价格可能短期也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不建议投资上游产业相关的企业。不过中下游产品价格自4月复工复产规模扩大以来逐步出现回升态势,如苯乙烯、塑料、PVC、苯乙烯等化工产品。石油价格的持续低位,也使石油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提升生产中下游产品企业的利润,因此相关企业的股票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2020年5月14日,银保监会公布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从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来看,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了8Bp,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同比下降了10BP,不同规模银行间的相对息差仍然处于相对高位。由于货币政策致力于降低广谱利率的行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总额与价格的影响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了解广谱利率降低时期银行净息差的变化机制对厘清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对目前各规模银行净息差的变化进行了仔细分析。 从不同规模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化来看,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相对更大。我们收集了全部上市银行的计息资产负债总额以及其收益率数据:①中小型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更大,贷款单季度的调整幅度甚至可以达到50Bp以上;②目前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较存款利率基准都有较大程度上行,目前居民存款付息成本集中于0.5-0.6%左右;③企业活期存款成本相对稳定,企业定期存款利率呈现上升的态势;④中小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相较大银行明显更快。 分项拆解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波动。我们计算了2015-2019年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的分项目(生息资产与负债分为存贷款与其他)贡献:①2018年至今的银行间融资成本下行更多的利好中小银行,同期大银行融资成本并未对净息差做出正向贡献;②广谱利率的调降对大银行贷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大于中小行,而中小行则相对不明显;③大银行非贷款利息收入配置性更强,利率下行期配置资产利率的下降拉低了其净息差的增长;而中小银行则相反,利率下行期债券交易价值的上行为中小行提供了更多的非贷款利息收入。 在资产负债收益之外,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同样对净息差变动有影响。从上市银行数据看,规模对大型银行息差影响更大,收益率对中小银行息差影响更大。我们加总了2014年年末至今各类型上市银行资产负债收益率以及份额变动对净息差的贡献。从资产角度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整体下行并未令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的贡献减少,而资产份额的变动以及非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变动则贡献了相对更多的净息差。从负债角度说,对大银行而言其融资成本产生了正贡献,但并没有付息负债总量增加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大;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其融资地位较大银行更低,故而其融资成本有更多的净息差负贡献,但其负债多元化则有正向贡献。 维持货币政策宽松状态的三个理由。①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维护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由于存款越来越向大型银行集中,中小银行非存款形式的融资成本高低显得更为重要;②大型银行预计将是低成本信贷的主要供给来源,中小行很难做到“收益率-份额”两全,因此大行“宽信用”任务重需要央行的定向支持;③仅从存款成本来看,目前中小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能力较差,不具备收紧货币的条件。 后市展望:我们推测未来的信贷投放以及信贷降成本任务可能更多的由大型银行承担,而中小行则会更多的向信贷“深耕细作”以及非存贷款收益率索要息差。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是银行“宽信用”的大前提,同时大银行维持净息差的冲动也会在中期内支持社融的增长。综上所述,我们维持前期判断:货币政策仍将宽松,中长期宽信用步伐仍未结束。 正文 2020年5月14日,银保监会公布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从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来看,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了8Bp,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同比下降了10BP,不同规模银行间的相对息差仍然处于相对高位。由于货币政策致力于降低广谱利率的行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总额与价格的影响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了解广谱利率降低时期银行净息差的变化机制对厘清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作为一个代表对目前各规模银行净息差的变化进行了仔细分析。 不同类型银行资产负债收益率如何变化? 从不同规模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化来看,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相对更大。由于银行业整体的存贷款收益率数据并不公布,我们收集了全部上市银行的计息资产负债总额以及其收益率数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3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全部银行总资产的65%左右,余下的中小型银行存贷款利率大概率较下表有所上浮。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①中小型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更大,贷款单季度的调整幅度甚至可以达到50Bp以上,存款利率波动也较大银行更大;②目前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较存款利率基准都有较大程度上浮,自2018年年末起居民活期存款利率就相较0.35%有了明显上浮,目前居民存款付息成本集中于0.5-0.6%左右;③公司存款占比高且成本相对稳定,由于企业活期存款更多以经营用途目的存在银行,因此这部分存款对利率并不敏感;中小银行企业定期存款利率呈现上升的态势,说明中小银行企业定期存款揽存是有压力的;④中小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相较大银行明显更快。从表中数据来看,中小型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是其净息差相较大银行抬升的主要原因。 分项拆解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波动。由于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变动不仅仅由存贷款利率变化引起,还要考虑非存贷款形式的计息资产负债收入,因此广谱利率变化对银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存贷款上。利率持续下行期可能会同步降低银行资产配置的收益以及主动负债的融资成本,使得净息差变动的方向不定。从2019年开始,大型与中小型银行净息差的相对息差就开始扩大并至今处于高位(差值从2018年年末的126Bp快速上升至151Bp)。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规模银行净息差的变化,我们分别计算了2015-2019年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的分项目(生息资产与负债分别分为存贷款与其他)贡献。公式如下,对时刻t而言各个资产负债分项的净息差同比贡献为: 广谱利率的调降更多利好中小型上市银行,但推测银行体系内部分化较大。通过拆解我们发现:①2018年至今的银行间融资成本下行更多的利好中小银行,从DR007的变动以及各负债项对银行净息差的贡献来看,利率下行期中小银行非存款形式的负债利息支出显著减少,为净息差做了很大的正向贡献;由于大型银行并非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入方,同期大银行融资成本并未对净息差做出正向贡献;②广谱利率的调降对大银行贷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大于中小行,自2018年起大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对净息差的贡献就持续为负,而中小行则相对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大型银行贷款体量过大,从新增存贷款占比看,近半数的新增贷款是由大银行投放的;因此其贷款利率受政策影响调降后影响较大,而中小型银行贷款利率相对自由,体量也更小);③大银行非贷款利息收入配置性更强,利率下行期配置资产利率的下降拉低了其净息差的增长;而中小银行则相反,利率下行期债券交易价值的上行为中小行提供了更多的非贷款利息收入。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上市银行仅有36家只占商业银行的很小一部分,同时考虑到2020年一季度农商行整体净息差环比下行了37Bp,上市中小银行净息差平均也仅在2.5%左右(全体中小行净息差水平在3.5%左右),因此我们推测大部分小银行受到的广谱利率下行利好相对也有限。从这个层面来看,目前的低利率环境将支持中小型银行的净息差(中小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相对下降有限,但融资成本的下降利好更多)。 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影响几何? 在资产负债收益之外,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同样对净息差变动有影响。由于每种生息资产(负债)类型对银行净息差的贡献同时来自于其收益率的变化与其总额占比的变化。利用信贷收支表数据可以看到,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在总量资金运用中的占比在不断上升,而存款在资金来源端中的占比在不断下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配置整体呈现负债趋于多元化、资产趋于集中化的大趋势。从这个视角粗略来看,银行资产端贷款收益率与结构变化对净息差的影响较大;银行负债利率变动影响较大。我们使用如下公式对时期t银行净息差变化中的资产负债收益率变化与份额变化的贡献进行分解: 从上市银行数据看,规模对大型银行息差影响更大,收益率对中小银行息差影响更大。经过上述公式的拆解,我们加总了2014年年末至今(这一广谱利率下行周期内)各类型上市银行资产负债收益率以及份额变动对净息差的贡献。从资产角度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整体下行并未令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的贡献减少,而资产份额的变动(大银行贷款份额上升的贡献)以及非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变动则贡献了相对更多的净息差。2014年后,大型商业银行承担起了更多的信贷投放任务,同时其贷款利率也降低的更多(这可能源于大银行客户更优质、投研能力更强以及政策要求);而中小银行净息差变动则更多的由生息资产收益率引起,单位份额的生息资产支撑起了更多的利息收入,而生息资产份额的变动则相对影响不大。从负债角度说,对大银行而言其融资成本(包括存款与其他形式的融资)产生了正贡献,但并没有付息负债总量增加(过于集中的存款需要更多的付息)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大;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其融资地位较大银行更低,故而其融资成本有更多的净息差负贡献,但其负债多元化则有正向贡献。从上所述,大银行更多的借由规模效应影响净息差,而中小银行则更多的依靠调整资产负债收益影响净息差。 维持货币政策宽松状态的三个理由。首先,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维护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由于存款越来越向大型银行集中,中小银行非存款形式的融资成本高低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各类型银行由于缺乏存款主动调降存款利率难度也较大,这更需要央行维持相对宽松的银行间融资环境。其次,大型银行预计将是低成本信贷的主要供给来源:大行可以依靠做大贷款规模来覆盖贷款利率的降低,但中小行由于覆盖的客户信用资质相对低一些,很难做到“收益率-份额”两全;大行“宽信用”任务重需要央行的定向支持。最后,仅从存款成本来看,目前中小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能力较差,不具备收紧货币的条件。 后市展望: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作为代表分析了广谱利率下行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收益与结构的变动,我们推测未来的信贷投放以及信贷降成本任务可能更多的由大型银行承担,而中小行则会更多的向信贷“深耕细作”以及非存贷款收益率索要收益。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是银行“宽信用”的大前提,同时大银行维持净息差的冲动也会在中期内支持社融的增长。综上所述,我们维持前期判断:货币政策仍将宽松,中长期宽信用步伐仍未结束。
记者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获悉:近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从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23条针对性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 加大减负稳岗力度。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严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中小企业,返还3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 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以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合理降低利率。 为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求职就业,意见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对新招用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按2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全市国有企业2020年从新增岗位中拿出不低于50%的岗位专门招聘2020年应届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得随意毁约,不得将本单位实习期限作为招聘入职的前提条件。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央行微信公众号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截至5月5日累计确诊病例超370万人,死亡病例超25万人。因疫情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2020年全球GDP增速预测从1月份的3.3%下调6.3个百分点至-3%,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世界银行也将东亚-太平洋地区2020年GDP增速预测从2019年的5.8%放缓至2.1%。 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影响。首先,各国采取了封城、停工、隔离等措施,基本停止了必需品生产以外的经济活动,经济陷于停滞。其次,国际贸易严重萎缩,降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水平,而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进一步带动外需下降,给外贸部门带来较大压力。第三,大部分产业短期“休克”,对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造成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一体化大生产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来源,各国经济活动停滞容易引发全球供应链受阻甚至中断。第四,疫情还影响了全球投资者预期,国际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3月份美股大幅下跌四次触发熔断机制,4月20日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低迷叠加共振。 疫情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安排受到影响。春节假期延长、延迟复工减少了有效工作日,部分省市限制交通也影响了生产所需的人员和物资流动,有关损失已在一季度GDP增速中体现。二是需求面指标同比放缓。今年以来,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支出明显下降,疫情还深刻影响了经济主体行为,特别是消费者可能较长时间减少到商场、影院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消费。三是外部输入型风险将继续冲击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受阻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善,外需可能继续下降,进一步拉低我国经济增速。总的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一季度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接近全面复工,全国多地餐饮、酒店等企业也陆续恢复营业,交通物流进一步恢复。3月份以来经济数据已有所好转。 但也需关注以下风险,一是全球疫情持续时间及负面影响可能超预期。欧美发达国家疫情仍然严重,重启经济的努力效果需要观察。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农产品出口国新增确诊上升较快,全球疫情未来走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主要经济体高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应需密切关注。货币和财政政策仅能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及金融形势根本上仍取决于疫情防控进展,非常规政策的负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国内经济仍面临较多挑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上升,产业链复工复产的协同配合有待增强,主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需不断夯实。四是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也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加之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领先,人民币资产较高的收益和相对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资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续走弱、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减少和跨境资金流出。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多渠道做好稳预期工作。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有效防控国际疫情的影响。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对可能的外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前瞻性做好政策储备,促进国民经济稳健运行。
东旭终于违约 本周交投清淡,且夹杂非真实成交。东旭回售进展起初看似顺利,今天早上临时召开会议,宣布回售违约,暂时没有资金兑付。 东旭代表解释了东旭流动性紧张的情况: 去杠杆环境下,作为敏感民企,现金流和利润率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经营现金流各个链条上的资金占用都比较大;多元化的发展占用资金,现金回流的过程比较慢;受贸易战影响,核心产业的毛利下降比较快,营业规模和市场空间下降快,整个产业受到外部竞争者的打压。 15亿纾困基金到现在还未到位,10亿的应收账款(补贴款)也没有到位。 银行抽贷,债券融资受阻,净融资均为大额负值。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流动性出现暂时性问题是必然的。受包商事件影响,支持民企的中小银行的资金也受到影响。 三季度末显示的现金足够,却无法兑付。一部分(80多亿)归集到财务公司(可能被集团其他主体占用);一部分是受限资金。 东旭财务总监李总出席,宣布违约,但是并没有实质的偿付方案,缺乏诚意,引发投资者不满。 后来在投资者的强烈要求下,东旭董事长李总接入会议,但仍然没有实质方案。 附此前网红系列东旭相关内容: 东旭光电: 公司主要从事玻璃基板销售、成套装备及技术服务、蓝宝石材料、建筑安装等,17年11月公司并购申龙客车100%股权(对价30亿元,22亿元通过发行股份募集),新增新能源汽车收入。公司的核心业务为玻璃基板销售及玻璃面板相关成套设备,下游为平板显示器制造行业。成套装备及技术服务15年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关联方,15年后,公司收购了部分关联方并纳入合并报表,关联交易占比下降,16~18年,前五大客户集中度持续下降,分别为38.17%、24%和22%。目前主营业务主要是四大块: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石墨烯产业。 这个主体虽然市场认可度一直较低,何时爆发信用风险也是市场未解之谜之一;但是这个主体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少收益,早些时候的那期EB刚好赶上那波牛市行情,投资者获利大多超过20%。此后随着每次负面舆情带来的价格冲击和后续的价格修复,高风险偏好投资者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今年以来,受到康美、康得新等财报爆雷影响,同样高存高贷的东旭光电的股价和债券价格均受到较大影响。这个主体存在的问题:1.股东资金占用;2.新能源客车业务资金回收慢;3.短债占比高,巨额货币资金存疑;4.经营性现金流波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