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的研究报告还是具有一些参考性,或给市场带来一定的风向标指引。近日,中金公司积极看好银行指数以及白酒龙头。其中,针对前者,中金公司预计A股和H股银行指数未来3至5个季度的上涨空间分别为50%和60%。至于目前已处于历史估值高位的白酒龙头,中金公司仍预计部分龙头公司的合理市值还会存在20%至25%左右的提升空间。 中金看好银行指数,还是存在一定的可参考性。其中,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宏观经济复苏趋势明确,结合流动性的环境有利于银行业绩的V型反转。需要注意的是,中金对银行指数的预判,并非仅仅是业绩反弹,而是业绩V型反转,这足以看出中金公司对银行指数的乐观预期。 至于部分白酒龙头,中金看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业绩增长的能见度提升,且目前白酒行业的估值体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此也预计明年部分白酒龙头公司的合理市值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不过,与银行指数相比,中金公司对白酒龙头企业的看好程度却稍显逊色,且注重部分龙头公司,并非指多数的白酒企业。由此可见,在目前已处于历史估值高位的白酒板块来说,明年更可能会加剧分化的走势,白酒行业有可能上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运行局面。 实际上,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针对银行以及部分白酒龙头的价格表现预期,未来可以刺激股价上涨的因素,有可能会与几个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性。 其中,前者主要体现在经济回暖后,未来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的压力会骤然下降,在经历阶段性的业绩增速下滑后,银行板块的业绩有快速回暖的预期。对部分银行龙头来说,未来业绩释放的空间可能会更为明显,经济回暖及让利空间下降预期,有可能成为银行板块加速回升的催化剂。 至于后者,白酒板块在最近一两年的时间内,整体估值体系已经发生了较大程度上的变化。十年前,白酒行业的平均估值不超过25倍,后来估值提升了30倍左右。但是,从2019年以来,白酒行业的估值溢价空间进一步抬高,目前部分白酒巨头的平均估值已经达到了4、50倍的水平,较前期的平均估值定价高出了一倍以上。当然,可以把这种估值定价理解为一定的泡沫风险,因为目前白酒行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估值顶部的区域了。但是,又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对部分白酒龙头来说,因它们所处的行业赛道较好、护城河较厚,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资本更愿意跑向全球市场的优质资产之中,白酒行业称得上A股市场的优质资产与稀缺资产,资本愿意给白酒龙头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空间。 由此可见,对银行指数以及部分白酒龙头,还是存在一定的看好逻辑。但是,相对于高居不下的白酒板块,银行板块的估值定价更显安全,如果按照目前市场所处的位置及估值水平分析,未来数月乃至一年左右的时间,银行板块可能更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以及估值提升预期。 不过,对市场价格的波动表现,本身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终究只是一种参考。对投资者来说,更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判断,提升自我独立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和比较中美股市对投资决策和政策建议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中美股市反映了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经济成分的差异,不应该简单机械地对比和追求接轨,但在注册制改革、健全退市制度、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A股应该学习美股的经验,加快自身的发展和成熟。 一、上市公司分布反映中美经济构成的差异 1.1 金融和传统制造业在A股中占比显著高于美股 过去三四十年中,中国经济依托人口优势,向发达经济体发起赶超。而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历了超过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美国的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比很高,而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飞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已经实现了超越,但在高科技和服务业等领域仍处于追赶状态。这种经济构成上的差异反映在了股市上,即A股中金融、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等传统行业的市值占比都明显高于美股,而通信、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的市值占比明显偏低。 沪深300与标普500行业构成对比来源:Bloomberg,中泰证券研究所 1.2 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的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从上市公司具体行业占比来看,A股中信息技术、通信服务等科技类行业占比明显低于美股,反映了中国高科技领域仍在奋力追赶的现状。在消费品行业中,A股日常消费品(必需消费品)占比高于美股,而非日常生活消费品(可选消费品)占比低于美股,这可能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还处在明显低于美国的阶段有关。 过去30年中美两国GDP中二产和三产的占比演变图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不过,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09年以来,传统周期(能源、材料、工业)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48%下降至25%,大消费(可选、消费、医药)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9%上升至30%,科技(信息、电信)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2%上升至11%,金融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相对稳定。从中证一级行业指数来看,消费、医药、信息行业占比明显上升,能源行业占比明显下降。 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1.3 A股国企市值占比较高,但民营经济比重在显著上升 A股市场的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值占比一直比较高,虽然自2007年以来国企市值占比明显下降,但到目前仍在40%以上。以金融、能源、传统工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在A股中占有较高比重,也是与美股的重要差异。 过去20年A股国有企业市值占比变化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但是,最近两年来,民营经济的比重在显著上升。从指数市值占比来看,中证民企指数市值占比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更多优质民企上市有关。在2017和2018年,民企指数市值占比有阶段性回落,这或许与当时大力去杠杆、信用收缩的政策环境有关,信用收缩下民企受到的影响更大。2019年之后,民企市值占比重回升势。 民企指数市值占比提升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二、多因素导致A股估值高于美股 2.1 A股整体估值水平长期高于美股 比较A股和美股的主要股票指数的市盈率(PE),除了沪深300指数受权重较大、估值较低的银行股影响外,其他A股主要指数的市盈率过去长期高于美股。如果从各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中位数来看,A股主要指数的市盈率过去长期明显高于美股。 中美主要指数成分股PE中位数来源:Bloomberg,中泰证券研究所 2.2 审批制下A股供给不足和缺乏严格退市机制是A股高估值的主要原因 A股市场长期的高估值现象与A股的供给机制有关。以过去很长时间绩差股受追捧的现象为例,在缺乏严格的退市制度时,小市值的绩差壳股退市的风险有限;同时审批制下股票市场的供给不足,因此即使业绩很差,但在“借壳”、跨界并购重组等事件的驱动下,绩差壳股可能获得很惊人的涨幅。 2.3 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高、市场波动大 A股市场中个人投资者较多,市场非理性程度较高,也造成了A股市场长期的高波动、高换手的现象。更剧烈的短期波动、更大的投机氛围会造成投资者更关注股价短期波动,而降低对估值等中长期指标的关注。长期以来,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中,个体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的11%左右。今年上半年美国散户交易异常活跃,散户交易量占比也仅上升至20%左右。而根据上交所公布的数据,A股市场中散户交易占比常年保持在80%以上。 2.4 A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空间大 过去30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速显著高于美国,但A股的整体涨幅大幅低于美股,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明显偏低。在经济增速更高的大环境下,盈利能力却明显偏低,这说明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统计发现,美股近10年ROE(净资产收益率)稳定高于15%的公司有161家,近10年ROA(资产收益率)稳定高于10%的公司有53家。而在A股市场中,近10年ROE稳定高于15%的公司仅18家,是美股数量的10%;尚没有近10年ROA稳定高于10%的公司。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A股部分优质公司上市仍不满10年,但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升空间较大的结论是不难得出的。 中美长期高ROE和高ROA个股数量来源:Bloomberg,中泰证券研究所 2.5 静态估值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未来预期的差异 美股短期激励力度大,静态估值可能被低估。在理性和有效的市场中,静态估值反映未来的预期,即假如预期未来上市公司的盈利上升空间大,则市场会给予当前更高的静态估值,反之则给予更低的静态估值。美股上市公司短期激励力度大,华尔街资本和经营层的职业经理人都有极大的动力做高当期的盈利,从而使得静态估值看起来比较低。 A股静态估值偏高可能与未来提升空间大的预期有关。理论上讲,给“好公司”更高的估值、给“差公司”更低的估值才是理性的。但如果是看静态估值的话,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给“未来会变好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因此,认为“A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低、盈利能力差,所以估值应该比美股低”的结论是不充分的。假如市场预期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在未来能改善,那么当前更高的静态估值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中美股市对比下的启示 3.1 加快推进注册制和退市制度等市场化改革 加快推进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才能有效扩大供给,实现优胜劣汰,使得A股整体估值水平保持合理。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例,上市后累计涨幅超过1000倍的公司有6家,超过100倍的有50家以上,超过10倍的有200家以上,但是累计退市的公司超过10000家。可见纳斯达克指数的巨大涨幅以及伟大公司的出现都是建立在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已经迈入存量时代,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加剧,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让更多企业得以在资本市场中竞争,并在退市制度下淘汰落后公司,保留优质企业,这样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才能真正发挥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A股龙头指数ROE较高,且盈利能力的优势在扩大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3.2 培育和壮大机构投资者,提升A股的开放度 资本市场要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质地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专业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而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很难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国内外的实证数据都表明,当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上升时,市场的波动率、换手率以及非理性特征都会明显增加。可见,培育和壮大机构投资者,引导个人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参与股票市场投资,能提升市场的理性程度,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此外,提升A股的开放度,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内地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外资相对成熟的投资理念、对监管的需求等能促进A股市场的成熟发展和监管制度的完善。 3.3 全面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全面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长期盈利能力,才能给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才能促进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消除各种制度套利和“钻空子”的空间,遏制各种“赚短钱、赚快钱”投机风气,促使上市公司更加专注长期经营和提升长期盈利能力。近年来,监管力度已经明显增强,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数据等方面的问询、批评、谴责等数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更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更完善的法治环境、更稳定的政策预期,以及更强的企业家信心和企业家精神等。整体的营商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对长期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可能至关重要。 3.4 多举措需要协同推进 促进A股市场的发展成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举措协同推进。比如,在审批制和缺乏退市制度下,A股供给受限,“壳股”容易被炒作,这些会造成整体估值偏高、市场波动大等,从而会诱导投资者频繁交易、相互博弈,追逐短期投机收益,而更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不容易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偏低,长期盈利能力不足也会使得价值投资理念失去市场。 此外,市场整体估值偏高,投机氛围浓厚,又会使得上市公司股东和经营层有更高的“赚快钱”和“钻空子”的冲动,甚至可能存在少数企业主将上市套现作为“终极目标”,而失去专注长期经营的动力,这会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可见,这些阻碍A股市场发展成熟的问题相互影响、错综复杂。需要多举措协同并进,才能打破这些恶性循环,促进A股市场成熟发展。(中新经纬APP)
摘要 【李迅雷:公募基金超高业绩能否持续 兼谈明年市场特征】据统计,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这也是公募基金2010年以来的最高回报率了。反观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中位数也达到了35%,连续两年的超高增长,究竟是大盘的贡献还是基金经理们投资水平提升的贡献,或者其他原因?本文试作分析,并探讨一下2021年的资本市场变化特征。(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据统计,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这也是公募基金2010年以来的最高回报率了。反观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中位数也达到了35%,连续两年的超高增长,究竟是大盘的贡献还是基金经理们投资水平提升的贡献,或者其他原因?本文试作分析,并探讨一下2021年的资本市场变化特征。 市场估值结构的变化带给机构投资者红利 2018年及以前,公募基金的业绩并没有特别好,有的时候跑赢沪深300指数,有的时候跑输沪深300指数。我们曾经通过组建一个绩差股组合,发现2016年之前的漫长时间里,绩差股走势远胜于大盘。A股市场是从2017年之后,估值结构发生改变,过去被炒高的绩差股组合的估值水平在不断回落。这是否意味着,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结构开始慢慢具有“优势”了? 2017年以来估值结构变化有利于机构投资者: 下面这张图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猜测成立。即按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不含当年新股),前20%的公司(每季末动态调整)的合计市值占比,自2017年以来趋势性抬升,目前达到近75%。合计交易额也呈现类似态势,从17年初的40%,抬升至目前的超过60%。 流通市值排名前20%股票的市值占比呈现“二八”趋势: 与此对应的是,流通市值排名后50%的公司,合计市值占比从2017年初的接近2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10%,交易额占比则从30%多回落到不到15%(注:大市值股票的换手率总是低于小市值股票)。 可见,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正在趋向合理,2017年我们就发现,长期以来,A股给了“不确定性”更高的估值溢价,而给予“确定性”较低的估值溢价。这与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的结构恰好相反。2017年以后,未来业绩相对具有“确定性”的大市值公司的估值水平明显有了提升,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公司估值水平有所下移。 确定性溢价提升了机构投资者整体资产的估值水平,这或许是公募业绩创近10年新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时代的天平正在向机构倾斜。公募基金最近两年业绩特别好,年初以来,所有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收益率中位数是36.8%,这是2010年至今的最高收益率水平,从超额收益(相对沪深300)来看,今年至今公募基金收益中位数跑赢沪深300指数15.2%,排名历史第四,而其余几次分别是2008年、2013年和2015年,均是股票市场表现不好的阶段。 历史上看,公募基金连续两年收益率超过30%比较罕见,上一次还是2006-07年间,公募基金收益中位数连续两年超过100%,但依然跑输指数。但这一次大盘的走势并不强,很显然,时代的天平正在向机构投资者倾斜。 最近两年偏股基金收益率大幅上升: 如果不看最近两年,过去10年基金公司的投资收益其实并不理想,利息收入占据了基金公司总收入的大头,而19年之后则彻底扭转颓势,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也逐渐提升。 从基金公司收入来看,141家公募在过去5年(2016-2020H1)的总收入是2.6万亿元,其中货币市场型基金与指数型基金贡献近一半,剔除掉货基和指数基金,主动型基金收入1.3万亿元,其中证券价差收入、股息收入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贡献8300多亿元,投资收益相当可观。 从基民的角度来说,过去5年,每付出一块钱管理费,可以获得6.9倍的总收入,近两年的公募基金,尤其是偏股型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上升更为明显,总收入与管理费的比例超过20倍。 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大 这些年来,基金公司之间的投资业绩分化也在加大,由于不少基金成立较晚或者取得公募牌照时间较短,从可比的角度,我们只选取过去5年管理费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公司进行观察。同样地,站在基民角度,我们用投资收益/管理费来做简单衡量,可以发现不少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近些年崛起,对于偏股型基金,东证资管、交银施罗德、景顺长城和中欧基金等基金公司表现优异,过去5年的投资收益/管理费均在5倍以上,远高于市场整体的2.9倍。 对于偏债型基金,东证资管、兴业全球、鹏扬基金、易方达、农银汇理等基金公司表现靠前,投资收益/管理费均在1.5倍以上,而市场平均水平只有0.4倍。 目前公募基金总规模超过18万亿元,较2016年增加109%,其中,非货币基金规模为11万亿元,较2016年增加147%,而货币基金占比在2018年见顶后连续回落,目前占比不足45%。而非货币基金里面,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近几年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67%和233%)。 非货币基金总规模超过11万亿元: 今年偏股型公募基金的骄人业绩,加上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回落,使得居民理财需求发生变化,也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新契机。今年权益基金无疑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相比去年年末,混合型基金在10个月的时间内,整体规模增加了近两万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也实现了超5000亿元的增长,权益类基金合计增长达2.43万亿元。 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但规模的差距在今年进一步拉大,市场资金继续向头部基金公司及明星基金经理集中,数据显示,截止三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的共有32人。 因此,131家公募基金在今年基金大扩容过程中,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基本也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头部基金如易方达、汇添富、广发等剔除货币基金之后的规模比2019年增长75%至100%以上。 而非货币基金里面,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近几年增长较快,当前合计占比超过60%,这背后体现了居民理财需求扩散的新趋势,在无风险收益率逐年下滑的背景下,基金产品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资产频谱。 2021年:分化仍将持续,均值回归可期 增量经济下的主要特征是做大蛋糕,大小企业都有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因此,A股市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中小企业的优势都是十分明显,“小的就是美的”,受到投资者追捧。2017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行,存量经济主导的格局越来越明显了,而存量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化,就是切分蛋糕的过程。 因此,机构业绩优异表现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宏观经济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结果,机构投资者在把脉经济结构变化和辨析谁能分享更多蛋糕方面更具有优势。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A股市场与实体经济一样,呈现的最大特征是分化。 分化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行业内部头部公司的盈利优势不断扩大,简单取营收规模排名前30%的A股非金融企业来代表头部公司,以TOP30%的ROE中位数与全部非金融企业的ROE中位数差额来衡量全市场的盈利分化程度,可以发现2015年以来,全市场的盈利分化趋势持续扩大。 二是行业间的分化,不同行业内部的盈利分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过去五年来看,建材、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家电和房地产等行业竞争格局不断优化,龙头公司的超额盈利明显,而钢铁、公用事业、商业贸易、计算机等行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明显变化。 符合机构配置要求的不少头部公司在近些年高速成长,有好的业绩就有好的股价表现,2016年至今A股市场一共诞生了96只10倍涨幅的股票,目前公募基金重仓持有这些10倍股的市值近3000亿元,占公募基金重仓股总市值的比例超过18%。 为何机构投资者能够抓住那么多好公司呢?一是机构投资理念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契合,比如这些10倍股大多数集中在医药、食品饮料、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以食品饮料和房地产行业的相对估值走势为例,宏观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转换非常明显,而机构投资者对政策导向的把握更具优势。 食品饮料业大市值股票估值水平不断抬升,房地产下降: 二是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一些细分行业开始出现龙头公司,而机构投资者更专业,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卖方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使得他们擅于发现行业头部企业;比如安井食品,过去几年迅速成长为速冻食品行业龙头,我们发现嘉实基金自2018年之后便持续重仓持有,持股比例一度占流通股本10%以上。 如今,结构性行情仍在继续,还将持续多久呢?我们常用全市场估值中位数与沪深300成分的估值中位数比值来衡量市场风格,比值上升表示市场风格小盘占优,反之代表大盘股占优。 沪深300的PE中位数相对大盘上升: 2017年至今,A股的风格与此前完全相反,从2013-16年的小盘股持续占优转向大盘股持续占优的阶段,这也是近年来结构性行情的真实写照,如果以上证指数来衡量市场,A股显然没有出现全面牛市,如果以上证50或沪深300来看A股,显然早已处在牛市中。 市场经常用利率变化来解释风格变化,比如利率下行期对中小盘的估值弹性有放大作用,而利率上行期风格往往会切向大盘股,这的确能解释2014-18年这段时间的大小盘轮动。但是为什么其他阶段是失效的? 2018年以来利率持续下行,风格转换指标为什么仍然在区间震荡?我们认为,这背后核心的因素还是盈利能力,2015-17年全A盈利增速持续回升,叠加利率下行提供了估值驱动力,所以才有了成长占优,而此前和此后几个阶段,都是盈利增速下行期。因此,从短周期来看,利率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更多是同步关系。 利率波动对于估值水平变化缺乏解释力: 整体而言,宏观环境的变化才是导致利率以及股票市场大小盘风格出现大趋势轮动的核心力量,决定未来市场风格走向的关键取决于经济复苏力度和货币政策走向。2021年结构分化的格局应该还会持续,因为这是存量经济主导下的大趋势。 但是,今年这种分化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疫情使得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我们看到美国股市的高科技、大消费和互联网类公司的市值大幅提升,如苹果的市值达到2万亿美元。明年的疫情会否得到好转?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上涨,反映了人们对明年疫苗接种带来的经济复苏乐观预期。 从A股市场的分行业估值(PE和PB)水平看,周期性行业大部分处在估值水平的历史低位,而好赛道行业的估值水平则大部分处在历史高位,如电子、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家用电器、休闲服务、汽车等行业;而银行、房地产、公用事业、建筑装饰、商贸、采掘、非银金融等的估值水平则处在历史低位。因此,明年确实存在均值回归的可能。 各行业大盘股估值中位数: 当然,均值回归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首先,疫苗的效果究竟怎样存在疑问,毕竟新冠病毒肆虐时间不足一年,人类对它的认知水平有限;其次,全球经济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已经出现诸多衰退迹象:高债务、贫富分化、贸易争端等诸多长期累积的问题使得经济增长动能减弱。 就国内而言,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既定政策下,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水,利率不上调就算不错了;财政政策估计要收紧,即特别国债不会再发、专项债规模会缩减、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可能下降——这些举措都不利于周期性行业的复苏。 因此,明年均值回归现象大概率会出现,毕竟明年我国GDP的增速同比应该在8%以上,疫情缓解之后,传统产业的盈利水平有望提高,但长期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所以,我们对周期复苏并不抱过高期望。 今年另一个现象是A+H的溢价率不降反升,从年初的127%上升到上周五的142%。溢价率上升表明南下资金规模小于北上资金规模,这或许与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相关性。但是,随着长线机构资金的增加,这些资金应该更愿意配置低估值的长线品种。因此,我们判断2021年港股市场的机会相对会多。 今年以来A+H的溢价率不降反升: 事实上从10月份以来,A+H的溢价率已经从最高时的149%回落到如今的142%,这实际上已经在呈现均值回归现象,估计明年这一趋势会更明朗。 总之,股市的分化反映了经济的分化,存量经济主导下,股市还会继续呈现强者恒强、此消彼长和优胜劣汰的特征,2017年我们就提出“抓大放小”的投资策略,如今依然成立。当然,市场在经历了两年偏离度上升之后,确实存在均值回归的理由和动力。 2021年的资本市场仍然会比较繁荣,并在繁荣中走向开放。但期望公募基金继续获得30%以上的超高收益,似乎并不现实。投资回归理性是新兴市场走向成熟的长期趋势,相信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的上升,A股的估值体系会更加合理。
获主席连续多日累计增持约870.4万股,涉资接近5000万港元 近期,据市场人士的观察和统计,合景悠活(3913.HK)主席孔健岷已连续多日在场内增持。 据港交所提供数据显示,自11月23日起至12月3日,孔健岷累计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约870.4万股,预计涉及金额约4930万港元,按最新公布的数据,孔健岷所持股份变动后的数量约为10.58亿股,占公司持股比例约为52.42%。 作为公司重要的内部人士——实控人兼公司主席的孔健岷,其连日增持行为,不但反映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時亦会对投资者信心起到了反复提振的积极作用。 与大部份同业通过房地产开发商或控股母集团来持有物管公司股权的现象不同,合景悠活则由实控人孔健岷所持有,在这种股权结构下,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和表现对大股东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大股东在上市之后持续增持行为,也充分反映出对公司目前价值、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较高成长能力的深度认可。 总体来看,上市后合景悠活,其核心竞争力和公司长期价值正持续受到市场挖掘,多家重量级的大行纷纷发布研究报告,给予正面的肯定。 上市后获摩根大通、大摩等大行报告唱多,给予其目标价分别为9.00及8.34港元 摩根大通在12月初发表的研报首次给予合景悠活“买入”评级,目标价为9.00港元。 该大行报告指出,相对于住宅和公建,商业运营值得给予溢价,因为其更丰厚、更稳定的利润率、更高的进入壁垒,以及更加确定的续约可能性。合景悠活目前在管30个商业项目,未来合景泰富在2020年-2024年有23个商业项目会陆续开业,且合景悠活也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商场运营声誉,及关系网络获得第三方合约。预计在2020-2022年,商业物业在合景悠活总体毛利润中的占比将逐渐提升至50%左右。 而近日出炉的大摩研报则指出合景悠活在去年管理的商用面积达330万平方米,预期2020-22年可分别增至400万、1,200万及1,350万平方米,带动收入取得的年复合增长率达72%。此外,公司在去年底的物业管理面积为1,830万平方米,该行预期2020-22年或分别增长至3,630万、7,390万及1.15亿平方米,在管面积在此期间所对应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5%。 大摩在报告中预测合景悠活的盈利至2022年底或可达8.98亿元人民币,主要受惠收入、毛利增长,亦相当于2020-22年盈利年复合增长率可维持在约69%的高位水平。据此,首予公司“增持”评级,以及目标价定在8.34港元。 大摩相信,随着(新)并购计划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行等事件的落地,均可成为股价催化剂。 按上述提及,结合目前最新市值,按照大摩/摩根大通研报给出的预测数据推算,后年合景悠活的预期PE或可大幅降低至约10.6倍。若从绝对估值的角度,低于长期估值中枢;若参考相对估值的角度,该预期PE水平低于行业长期的均值水平。这代表了站在中长期发展视野来看待公司当前的估值,无疑是被低估的。 处于“戴维斯双击”的通道,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就商业运营管理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公司的核心优势而言,我们认为合景悠活目前的市值规模尚未完全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一方面由于优质商业管理服务运营商的稀缺性导致其议价能力和单位面积收费要远高于住宅管理服务运营商,这是公司可享有相对较高估值的主要逻辑。据目前大行一致性预期的69%复合增长速度,进一步可推算出,在估值倍数得到快速下降背景下,合景悠活的长期估值仍有可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也和当前合景悠活正不断提升商业运营管理业务的营收占比的趋势密切相关。合景悠活主营业务包括住宅管理和商业运营管理,2019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其商业运营管理收入占比约33%,且商业运营管理拥有更高的毛利率。因此,该业务占比的持续提升,或将带来公司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改善。 引述汇富金融报告中的预测,其预计合景悠活的购物中心/办公室数量将在2022财年达到16/12个,而在2023财年进一步提升到19/13个,对比起2019年的6/7个,存在巨大的提升幅度。在充足的项目储备下,预计到2022年时,公司的商管业务对盈利贡献将进一步增加至50%。 综合上述,未来两三年内,上市后的合景悠活,仍存在估值和业绩同步提升的机会,也就是其或许正处于市值获得快速成长的“戴维斯双击”的通道当中。
1 年关将至,基金排名战成为投资圈的头等大事。谁能够拿下2020年全年回报率的NO.1,是基民们热衷关心的话题。 12月4日,广发高端制造年内回报125.66%,较第二名的农银汇理工业4.0高出近12%。并且前者在冠军的位置上已经有些时日了,似乎胜券在握。 但最近几日,广发高端制造走势小幅回落,农银汇理工业4.0则进一步上扬,7日和8日累计上涨5%。截止最新数据,广发回报率124.73%,农银回报率124.46%,两者仅仅相差0.27%。 并且,目前排名第三、第四的均是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旗下的,分别获得122.09%、117.71%的战绩,掌托人均是赵诣。再等一天,基金NO.1说不定就换人了,或许是当前的第二名或第三名。 总之,基金排名战已经进入了“肉搏”冲击阶段。 当前回报率前2名的基金,基金经理操作的风格迥异。广发高端制造主动调仓非常明显,三季度前10大重仓股换掉了8只,只保留了阳光能源和通威股份,减仓了宁德时代、隆基股份等行业龙头。 农银汇理工业4.0则不同,采取卧倒不动的策略。三季度,前10大重仓持股中,只替换了二季度的科达利和金山办公,取而代之的是新泉股份、天赐材料。纵观去年,调仓均较小,且重仓的是新能源和光伏,踩准了今年A股行情主线,成为了赢家。 另外,农银汇理其余两只基金回报率也非常靠前,主要也是重仓新能源汽车和光伏。 很多基民投资者,目光总是盯着排名前几的主动性管理基金。并且,各大基金销售平台上,也是极力推荐年度收益率回报率靠前的基金产品。自然而然,基金年终排名战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能为公司来年带来管理规模的提升。 但总有一个魔咒一直未被打破——今年回报率数一数二,明年有可能就倒过来。 2 我们首先看一下广发高端制造,2019年取得65%的回报率,超出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17.5个百分点,还算不错,在同类338家基金中排名第56名。 跟今年不太一样,广发高端制造去年仓位调换并没有那么频繁。在去年一季度,该基金重仓持有格力电器、宁德时代、立讯精密,在年末仍然持有。风格的变化主要源于基金经理更换,从孙迪变成了郑澄然。 但吴超任职的2018年期间,广发高端制造大幅下跌36.5%,跑输普通股票型基金12个百分点,在273家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259位。看到没,今年可能的冠军,在去年表现中规中矩,在2018年更是排名垫底。 我们再来看农银汇理工业4.0,在2019年取得37.6%的回报率,超越同类型灵活配置型基金30%,在1801家排名第639名,只能说表现很一般。 再看去年年中重仓股,TOP10分别为天顺风能、中新赛克、科大讯飞、三七互娱、凤凰传媒、卫宁健康、中国重汽、格尔软件、南方传媒。配置的行业非常杂乱,有制造业、有传媒、有游戏、有云计算。看不出基金经理有什么能力圈与专长,当年取得的回报率无非是赚了大盘整体上涨的钱。 2018年,该基金大幅亏损35.74%,比同类平均-13%的回报率高出25.7个百分点,相当夸张,在所有1536家基金中排名1511名。去年末,该基金经理由颜伟鹏变成了赵诣,才专注重仓两个行业,且换股频率大幅下降,才取得了今年的超额收益。 看到没,两只最容易冲顶冠军的基金,在过往几年排名相当不稳定,有垫底的,有中规中矩的。并且,今年配置的行业,一直火热,回撤较小,运气也比价好,才有可能拿下冠军。 但关键是,能够持续吗? 答案很明显,不一定。说不一定明年就换一个基金经理,亦或是同一个基金经理,没踩中行业主线,表现平平也很正常。 所以,按照每年年终的基金排名来配置来年的基金,整体还是容易踩坑的。 3 我们再看今年被动型指数基金(抛除分级基金)的表现:排名前2位的是鹏华中证酒ETF、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收益回报率为94%、81.8%。 鹏华中证酒ETF,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酒ETF(512690)。该ETF从2019年5月6日挂牌至今,累计回报率高达130%,亮瞎投资者的双眼。 截止9月30日,前10大重仓股为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山西汾酒、洋河股份、顺鑫农业、贡井贡酒、青岛啤酒、今世缘、重庆啤酒,分别持仓占比为13.62%、11.37%、10.27%、9.36%、8.32%、5.99%、4.81%、4.71%、4.63%、4.06%。 TOP5全是优秀的白酒龙头,仓位占比53%,并且这几家龙头盈利能力都很强,该基金大幅上涨显得顺其自然。 并且,白酒行业赛道好,中长期盈利的确定性强,未来基金走势长期向上。但今年白酒抱团过于疯狂,不管是龙头,还是中小酒企都炒疯了。这背后推动了估值大幅上扬,白酒指数(884705.WI)当前PE倍数已经高达52.7倍,远超历年估值上线区间。 今年3月20日,白酒指数PE倍数仅仅27.7倍,而现在已经翻了快1倍。背后不是酒企业绩有多么亮眼,而是宽松货币环境下机构散户抱团下的畸形结果。 白酒的疯狂,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但当下的估值水平无疑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业绩。未来,龙头可能不见得会跌多少,但中小酒企一定会有一个杀估值的惨烈过程,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再来,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新能车(158906),在今日继续创新高。 该基金前10大重仓股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三花智控、汇川技术、恩捷股份、赣锋锂业、先导智能、天齐锂业、格林美。这是A股今年的市场主线,一涨再涨并不足为奇。 针对新能源车,今年市场炒作异常凶猛。宁德时代暴涨150%,比亚迪暴涨263%,最新估值倍数分别为、139倍、136.8倍。尤其是宁德时代估值水平严重超出上线区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泡沫。 A股新能源车估值什么时候回归,主要就看美股特斯拉以及中国新能源车“三剑客”什么时候崩盘?其实,它们的估值当下已经不能用正常的金融常识去理解了。 新能源车是好行业,但集体大范围暴涨,当下的配置价值不大,然而应该逐步减仓,落袋为安。 当然,以上两个行业的指数基金,等回撤了,估值消化了一些,又会有新的布局配置机会。这不会有更换基金经理导致风格大变的困扰,只要买入估值不过分高,长期持有赢面是非常高的。 4 在投资基金上,追涨杀跌的现象也非常明显。但某个行业大涨,相关行业的基金同样大涨,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规模的急速膨胀。但行情往往又维持不了多久,基金走势向下,基民赎回又是批量的。 投资基金,跟买股票一样,不需要那么多花样,选择市场前景优秀的基金,长期定投持有,回报率会有惊喜。当然,提前是基金一定要选对,这至关重要。
搜狐财经《基金佳问》栏目(点击进入专题) 2020年关将至,回顾今年,新冠疫情冲击为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A股市场行情持续变幻。 其中,医药板块受疫情期间提振,今年上半年行情利好,行业内领涨。而三季度内,医药板块走向调整后,则引起了持有医药股的投资者强烈关注。2021年,医药板块的投机逻辑也成为了市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搜狐财经《基金佳问》栏目特别推出“基遇2021”专题系列报道,盘点A股市场以及细分领域年内行情,展望及预测2021年各行业板块未来中长期的投资机遇,挑选具有投资潜力的基金产品。 做客本期《基遇2021》的基金经理,是来自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经理葛晨,本期聚焦的主题为医药板块2021年的投资机会。 葛晨, 2012年从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博时健康成长主题双周定期可赎回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据Wind显示,今年以来,葛晨管理的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回报率达67.56%。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药股始终保持的较高“人气”。疫情初期,生物医药行业相关个股受到市场关注,医药股看涨,也为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带来了投资机遇。 据同花顺显示,截至今年7月初,医药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达40.78%,跑赢行业内多个热门板块。 而今年三季度,医药板块面临调整,同花顺显示,8月以来,医药板块累计回撤10.05%,受此影响,部分医药主题基金产品净值也同样面临波动。 面对目前医药板块的估值,博时基金葛晨认为,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加剧,投资者对长期发展趋势好且确定的板块越发追捧,从全市场角度来看并不是只有医药估值贵,很多长期趋势好的其他热门板块也很贵。 葛晨认为,能解决过去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品种,包括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设备。以及消费升级背景下,一些改善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医美、身高干预等都是属于改善型需求,会成为明年的重点投资方向。 以下为访谈实录: 基金佳问:受年初新冠疫情影响,医药板块估值持续走高。回顾年内医药板块行情,您认为医药赛道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葛晨:大的投资逻辑其实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甚至由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和国内行业政策的影响,比如说高值耗材集采,大家都知道的心脏支架从上万降到几百块。 所以原来的逻辑是被进一步强化了,大家更加认识到必须要投资真正能够解决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真创新,或者去赚自费医疗和海外市场的钱。 基金佳问:自7月以来,医药制造板块和医疗行业板块就开始了震荡下跌,其中医药制造板块下跌了24.2%,医疗行业板块下跌了16.7%。面对医药板块整体的调整,市场也比较担心明年医药板块的估值问题,您怎么看? 葛晨: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加剧,投资者对长期发展趋势好且确定的板块越发追捧,从全市场角度来看并不是只有医药估值贵,很多长期趋势好的其他热门板块也很贵。 这种估值的提升本质上除了对确定性的追求,还由赚钱效应和市场流动性所推动。因此我们看估值,需要判断的是驱动估值上涨还是下跌的因素是什么,然后判断这些因素会怎么变化,是贵的会变便宜,还是便宜的继续变便宜。而不是简单的认为贵的一定会下来,便宜的一定会上去。 我们现在看到大家对估值提升的合理化的解释就不断地去把贴现的时间拉长,比如以前是看三年之后的估值觉得是合理的,现在则看得更长比如用五年甚至终态估值倒推折现。能用这么久的期限去估值,本身就说明了医药板块成长的确定性。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有成长性的板块仍然会是稀缺的,医药板块可以通过盈利的增长消化估值。 基金佳问:在您看来,对于已持有医药基金的投资者和还没“上车”但看好医药板块长期投资机会的投资者,您认为明年他们应该如何抓住投资机会? 葛晨:医药板块具备长期稳健向上的生长属性。 具体来看,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消费结构中用于健康消费的比例会逐步向上,另一则是人口老龄化,目前国内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大概在12%左右,10年之后,到203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会提升。所以人口老龄化也会驱动整个健康消费的占比慢慢的在往上走。 如果我们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国家的生产力要素是属于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相对缺乏的状态,经过多年发展,我们从过去相对人力资源丰富到人力资源变得紧张,我们知道稀缺的要素一般来说会获得更高的溢价,人力资源变得稀缺了,为人力资源来服务的比如说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行业,比如说医疗、教育这些行业自然就会获得比较高的发展的速度。 基于医药行业的这种长期稳健增长的属性,即使不做波段,做定投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基金佳问:冬季已至,若国内疫情反复,会对明年的医药领域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机遇? 葛晨:我觉得无论疫情如何反复,常态化防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较确定性的事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依然倾向于继续深挖哪些在常态化防控中能够获得增量市场的公司。 基金佳问:请问,2021年您布局医疗领域重点的投资方向是什么?您认为,创新药、医疗器械、疫苗、医药服务等热点领域,哪些将成为明年重点的投资方向? 葛晨:我认为能解决过去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品种,包括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设备。以及消费升级背景下,一些改善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医美、身高干预等都是属于改善型需求会成为明年的重点投资方向。 这部分一般来讲与医保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因为不是保证基本生存权的,医保介入力度不会特别大,相对而言它的发展空间也会大一些。此外,从国际比较优势来看,中国的CRO/CDMO、医疗设备领域的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这块去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也是不错的投资方向。 基金佳问:请问国内疫苗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事实上,疫苗未问世前,一些有可能研发疫苗成功的企业得到了投资者的概念炒作,您认为随着疫苗研发进程的进一步完善,明年疫苗研发企业的估值是否会下跌? 葛晨:其实国产疫苗在国外确实已经接种很久了,从目前看到数据来看效果确实不错。为什么没有像美国辉瑞和BioNTech出来之后引起市场那么大的刺激,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把正式的三期临床结果公布出来,我相信有详细数据出来效果会更好。 疫苗这个板块里面的投资,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撒胡椒面,不知道谁会出来。但随着临床推进有些优质企业就浮出水面,我们能看到它二期临床、三期的临床数据,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看到他的结果,慢慢的投资标的就会往核心标的集中。 从最早的概念炒作到后来慢慢跳出真正成长的公司,这其中会有一些公司成为白马,而有些公司则会被淘汰。 基金佳问:与传统医药龙头企业相比,医美这类的创新企业有什么区别,您如何看待明年创新医药领域的估值?请问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 葛晨:医美属于我们三大投资主线中的第二条——自费可选医疗消费,主要特点有三:医疗级产品,意味着相对于普通消费品的高壁垒和更好的竞争格局;自费产品,可以自由定价,通过差异化定价占领不同级别市场;自主消费产品,消费者容易形成品牌忠诚度。这三个特点是医美区别于其他医药产品或者普通消费品的关键。 一方面,科创板的出现,为很多创新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也为一级市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退出渠道,市场热度高,因此目前创新药领域的一二级市场估值都比较高。 所以明年创新药企业的估值需要看科创板的创新药企业IPO情况,条件是否会维持现有情况不变还是会略有收紧。另一方面,创新药也需要支付段的保障,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本月医保局进行的创新药谈判,大家可以从这个谈判结果来判断政府对于创新药的支持力度。 基金佳问:您在管理医药主题基金产品时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葛晨:我们在构建组合的时候,既需要自上而下判断行业的长期趋势、确定持仓主体结构,从而在中长期的维度上跑赢行业基准;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地分析具体个股的经营情况,寻找股价驱动力和预期差,以获得超额收益。而我们有着一支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的医疗保健投研队伍,保证了这些工作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我觉得既然是一个行业基金,最重要的就是分清楚这个行业的发展驱动力是什么,他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是什么,在大方向上面不能出错。而那些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资产,是我们配置的基础。在方向上不错,那么基本上就能够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此外,我们需要能够达到超额收益。这些超额收益其实就是要能从底部挖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股票,然后这些股票还要比之前大家拥有的共同持仓要有更好的表现,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投研能力和个股的挖掘能力。 所以我们把握大方向称为“守正”,把个股的挖掘,从自下而上的挖掘一些预期上的个股称为“出奇”。我觉得只有把“守正”和“出奇”都做好了,在景气度向上的医药子行业中选出优质个股,才能够长期跑赢基准。
看着蔚来这种六亲不认的走势,我想起了去年年底,给我们疯狂推荐蔚来的龙哥。不过大家听完龙哥的分析之后,都是嗤之以鼻,最后的结论是: 现在敢抄底蔚来的,要么是真信仰,要么是真疯狂,都是极端分子。 当时蔚来是这么个景象: (2019年底关于蔚来的舆论争议层出不穷,资料来源:网络) 市场争议最大的点,是NIO离破产还有几个月: 19年6月底,蔚来账上现金仅剩3.42亿美元,流动资产11.6亿美元,同时有流动负债12亿美元,不能完全覆盖。 19年12月底,更惨,账上现金1.24亿美金,流动资产7.06亿美金,流动负债13.62亿美金。 中途蔚来向北京亦庄、浙江湖州的融资都没有后续,CFO离职,山雨欲来风满楼,市场直接开始给蔚来倒计时。 说实话,活在大数定律的大部分投资人,当时对蔚来一定是敬而远之,极致的回报,本质是极端的抉择,下注的阶段毫无快乐可言。 这相当合理,把你重新放回当时的场景,大概率还是会完美错过最低点的蔚来,不敬而远之反而不太正常。 后续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今年2月合肥市政府和蔚来签署协议,现金流问题缓解,二季度蔚来账上现金14.8亿美金。股价方面半年涨了11.7倍,过去五个月,涨了7.6倍——半年时间,天翻地覆。 不要纠结奇迹,找到那部上升的电梯 蔚来算是极端案例,错过了很正常,不少业内资深投资人也误判了这波蔚来经营走势,最后发现还是合肥市政府眼光超前。 其实投资模型里,真不用为奇迹留下位置,盯好长期的确定性即可。 如果一家公司从长周期来看是看不到确定未来的(去年年底蔚来的确如此),那短期也就不应该下注——你当然可能会因此错过它突然反转的奇迹。 错过了就不要在留念,但至少我们得反思下,这个奇迹反转的背后有哪些真正的确定趋势。毕竟任何奇迹的产生,背后肯定有适合的土壤,去土壤富余的地方种植,自然确定性就高了不少。 这里借用一个段子: 一部急速上升的电梯,才是能够产生奇迹的最好土壤,无论是容纳蔚来这种极端的反转,还是容纳特斯拉、宁德这些确定性的优质公司扎实走上来。 从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的上升趋势,以及股市中特斯拉和国内相关公司的走势来看,新能源汽车这块土壤,不仅是国内投资人看好,海外资金也同样看好。之前宁德和恩捷的定增公告之中,亦有不少海外投资人顶着高估值来抢份额。 而且我们再仔细翻一翻,国内除了新能源汽车本身以外,即使像新能源两轮车这个细分方向,也同样出现表现亮眼的雅迪和小牛。 综合全球市场投票思路,如果把蔚来的反转看作奇迹,那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一轮又一轮的起势就已经是全球资金的共识了。 接下来谁最值得关注 看组数据,Tesla和NIO现在市值分别为4097亿美金和384亿美金,按今年50万辆和4万辆车的销售量来算,对应的单车估值是81.9万美金和96万美金,而丰田2131亿美金对应的单车估值则是2万美金,相比之下特斯拉和蔚来的确是贵太多。 这种估值隐含的假设是Tesla和NIO的销量在5年之内翻10倍,同时单车盈利能力比丰田更强。 这里我们不讨论单车估值高到80-100万美金是否合理,但应该能看得出来,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板块估值条件给的极其宽松,背后反应的是全球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的期待。而且新能源汽车品牌厂商明显估值弹性更大,因为资本也期待新的商业模式能增强单车的盈利。 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有了特斯拉和NIO这种级别的估值天花板,只要自身业绩表现不差的情况下,估值上升的空间自然也能打开,国产供应链和新能源整车厂自然也能有不错的空间。 现在要选出不错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无论是整车还是供应链,那的确是多了去了,但现在还有机会拔估值的,就得好好思考下,就Tesla和NIO现在的估值,的确是让人不好下手。 这样思考之下,预计比亚迪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亚迪本身业务复杂,研究着一家公司就相当于研究N个行业,旗下业务包括了消费电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IGBT,还有云轨光伏这类。 先从汽车业务说起,此前由于比亚迪在电动造车方面此前中高端“爆款”不多,且受行业景气影响大,市场多使用PS、PE的估值视角分析,很难说有多高的拔估值空间。 但最近比亚迪最近推出的汉EV和汉DM,价中枢值25万左右,9月份交付5612辆,较8月环比增长40.3%,从价格和配置方面都有成为2C新能源爆款车的潜质,预计对明年业绩贡献预计不少。 整体来看,预计比亚迪今年唐汉宋新能源汽车系列预计能到6万辆,相对比之下,NIO预计是4万辆(明年预计8万),理想2.5万(明年预计5万),小鹏1.5万(明年预计4万),汉和宋明年可能销量翻倍,整体来说无论是EPS还是估值都有较好的预期,也是比亚迪股价表现弹性的核心来源。 动力电池这块,基本都是头部玩家的天下,今年上半年国内还有LG入局,现在来看至少这两年刀片电池的成长空间依旧很高,至少明后年刀片电池在铁锂这块占比值得期待。现在宁德时代市值5314亿,比亚迪和宁德装机量比例大致在0.3-0.35之间,再打折3/4,预计电池在1400亿左右。 另外算上比亚迪半导体预计的250亿估值,比亚迪电子的65.8%的持股市值,还有一堆其他的业务,整体来说比亚迪业绩方面是相当扎实的。 总结 整体来说,比亚迪这两年的基本面是越来扎实,而且在现在急速上升的电梯之中,汽车和动力电池这块依旧存在拔估值的空间,值得大家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