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间,药明康德对外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1月份至6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31亿元,同比增长22.68%;实现净利润17.17亿元,同比增长62.4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5元/股,同比增长63.04%。 据了解,药明康德主营业务可以分为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合同生产研发/合同生产服务(CDMO/CMO)、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从概念产生到商业化生产的整个流程。 分板块来看,上半年,中国区实验室服务收入增长26.47%至37.80亿元;CDMO/CMO服务收入增长25.83%至21.62亿元;美国区实验室服务收入增长10.12%至7.82亿元;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收入增长5.92%至5亿元。 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表示:“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强劲增长。尽管COVID-19疫情在第一季度对公司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在第二季度对公司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以及临床试验服务造成影响,但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和CDMO/CMO服务板块表现优异,弥补了美国区实验室服务和临床试验服务板块由于COVID-19疫情,收入增速阶段性放缓的影响。” 对于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的原因,药明康德方面则称,在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的同时,本期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分别实现人民币4.08亿元以及人民币2.22亿元,合计较上年同期增长人民币5.58亿元,增幅较大,主要原因系公司所投资的已上市公司标的市场价值上涨,增加了公司部分非流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以及投资收益。 记者注意到,上半年,药明康德新增客户约600家,活跃客户超过4000家,公司全球化的赋能平台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持续发力。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海外客户收入55.46亿元,同比增长22.3%;来自中国客户收入16.86亿元,同比增长23.9%;来自原有客户收入68.31亿元,同比增长22.5%;来自新增客户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26.7%。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长尾客户”战略持续发力、大型制药企业渗透率继续提高。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全球“长尾客户”和中国客户收入49.26亿元,同比增长28.7%;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收入23.05亿元,同比增长11.6%; “公司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和CDMO/CMO服务板块在复工复产以后,客户需求强劲、产能利用率和经营效率不断提升,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公司美国区实验室服务和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板块在COVID-19影响下,收入仍然实现稳步增长,新签订单逐季提高。2020年8月,公司完成新增发行H股配售,募集资金净额约72.9亿港元,将有效支持公司业务拓展,以及外延并购战略。”李革说道。
8月13日,药明康德披露2020年半年度业绩。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实现营收72.31亿元,同比增长22.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17亿元,同比增加62.4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1.31亿,同比仅增13.91%。 资料显示,药明康德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其涉及包含药物发现、临床试验管理等的合同研发服务(CRO),和包含新药工艺开发及生产等的合同生产研发/合同生产服务(CDMO/CMO)等。 根据不同研发服务类型,药明康德将其主营业务划分为中国区实验室服务、CDMO/CMO 服务、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等4个板块。 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药明康德的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实现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26.47%;CDMO/CMO服务实现收入21.62亿元,同比增长25.83%; 美国区实验室服务实现收入7.82亿元,同比增长10.12%;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实现收入5亿元,同比微增5.92%。 除中国区实验室服务收入增速微升2.77个百分点外,其他业务板块增速均腰斩。其中,临床研究服务板块降幅最大,去年同期收入增速达到104.22%。 药明康德在年报中称,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临床开发业务的执行和新订单的签订严重受到COVID-19疫情影响,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也因疫情致使运营效率下降,收入增速放缓。 与此同时,药明康德各业务板块毛利率全线下滑。其中,营收占比超5成的中国区实验室服务毛利率下滑2.13个百分点,临床研究服务毛利率下降幅度达8.49个百分点。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88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药明康德扣非净利润增速相比去年明显放缓,去年同期超过20%。 今年以来,药明康德股价跟随医药板块一同起飞,由年初时64元左右一路攀升破百,盘中最高股价达118.45元,创历史新高。 截至8月13日收盘,药明康德报收于107.13元,总市值达到2549.46亿。 然而公司股价起飞同时,药明康德大股东却在忙不迭地高位减持。事实上,药明康德大股东减持从2019年就已开启。 2019年4月末至5月初,药明康德先是公告称7名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1.93%股份,拟减持市值约为124亿元。随后,它又迎来6.14亿股的限售股解禁,占总股本的比例为52.5%。 2019年8月,上述7名股东再度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0.74%股份,拟减持市值约为121亿元。如此巨量减持,曾引发外界关于“突击入股”、“私有化回归套利”等诸多质疑。 今年3月,药明康德再次公告,公司股东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嘉世康恒(天津)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WuXi AppTec(BVI)Inc.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4914.4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8%;权益变动后,这三家公司持股比例合计为13.75%。此次减持,三家公司套现约45.21亿元。 就在最近的7月22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其第六大股东WuXi AppTec(BVI)Inc.拟减持公司股份2310.68万股(占总股本的1%)。按药明康德当日收盘价109.52元/股计算,此次减持可套现约25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更快速、更准确地满足客户诉求,中国太保集团旗下中国太保寿险日前推出“客户之声”闭环运行管理机制。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等带头聆听客户诉求,深入分析痛点问题,直接督办问题解决,力求在第一时间从源头解决客户痛点问题,开启服务管理新模式,重塑服务价值。 为推动“客户之声”闭环机制常态化运行,今年6月,中国太保寿险推出2020年客户服务节·聆听“客户之声”主题月活动,面向客户、业务员、柜面及坐席队伍等多渠道多种方式收集内外部客户声音,推动服务体验不断提升。 活动上线以来取得热烈反响。中国太保寿险内外部客户踊跃参与,纷纷围绕公司服务升级建言献策、贡献良方,累计收到外部客户诉求、业务员评价、柜面“金点子”方案、坐席电话话术优化等各方建议1.5万余条。 针对各方建议,中国太保寿险第一时间启动“客户之声”闭环管理机制,将建议分门别类、深入分析、挖掘痛点,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解决方案,优化服务品质,满足客户诉求,提升服务满意度。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太保寿险的“客户之声”闭环机制创新性地将客户和业务伙伴的体验前置于服务流程中,在每个触点收集客户声音,站在客户的角度优化服务流程和界面,建立服务诉求快处及痛点问题解决两大核心机制,推动从源头解决痛点问题,致力成为客户触点的“倾听者”,客户诉求的“洞察者”,痛点解决的“推动者”,形成可视化、可追踪、可评价的真正闭环,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客户诉求件件有反馈,痛点问题事事有落实。”中国太保寿险正以“客户之声”闭环机制为抓手,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让“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真正走进客户心里,打造服务增值新动能。
日前,国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业信息化领先企业德生科技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德生科技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元,同比增长8.0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742万元,同比下滑35.96%。德生科技表示,对于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是,社保卡用卡环境建设对收入的贡献有所增加,但由于业务扩张和团队建设带来整体费用上升,上半年净利润有所下滑。 切实推进社保卡用卡环境建设的同时,德生科技还同步推进“精准就业服务”、“惠民惠农补贴发放‘一卡通’”等业务,积极探索大数据服务与就业服务相融合、三代卡主动发卡模式等产品,分步实施中台战略,整体取得良好效果。 社保用卡环境建设提速 “市场主导”模式渐成型 上半年,德生科技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社保卡用卡环境建设业务贡献功不可没。德生科技在“制发卡”、“用卡”、“运营服务”等方面稳居国内领先的地位,服务区域已覆盖超过25个省份、150余个地市,在全国所有地级市的覆盖率已超过50%。目前,德生科技通过“平台+终端”的技术架构,构建起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已在全国建立超五万个社保服务网点,读写设备、公众服务自助终端等网点建设组成部分的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德生科技创新升级了自助补换卡服务。在社保服务大厅、政务服务大厅等网点,公司布设可同时换发多家银行的自助社保服务终端设备,参保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银行,这一变化将彻底重构政府、卡商、银行和用卡人的业务流程,从“政府指定银行”向“百姓选择银行”的发卡模式过渡,完成了“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德生科技相关人士介绍称,升级自助补换卡服务后,公司作为发卡服务的主导运营商,在整个社保服务业务链条中的影响力将得到极大提升,这对公司持续发力人社运营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目前,公司即时制发卡服务已覆盖全国17省,近60个城市,多网点部署实现三代卡的快速换发,第三代社保卡即时发卡设备业务增长速度超过100%。 三代卡“一卡通”模式加快落地 AIOT应用保持高增长 德生科技表示,在第二代社保卡“实名认证+金融支付”双重功能的基础上,第三代社保卡进一步升级了“NFC支付”功能;当前正处于全国从第二代社保卡向第三代社保卡升级的换卡起步期,基于第三代社保卡的应用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此外,按照社保卡业务的成长逻辑,发卡设备快速增长将带来发卡量的快速增长,并进一步带来基于三代卡的应用场景全面爆发。因此,三代卡即时发卡设备的增长,为公司下一步基于三代卡的发卡、用卡、运营服务业务的增长打下了基础。 另外,以第三代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城市一卡通”惠民服务应用模式,在全国多个地区快速推广,实现民生服务领域的“一网通办、一卡通行”,未来以社保卡为载体在全国推广城市“一卡通”建设已成大势,德生科技在各地深耕社保卡业务多年,其换发卡业务也有望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上半年,德生科技基于身份识别综合场景化AIOT应用也全面升级,而疫情因素也推动了该类设备的市场需求爆发,上半年该板块业务营业收入呈现近60%的增长。目前,德生科技的AIOT应用实现了从“基于身份证的认证功能”向“基于三代卡的认证+支付功能”的全面升级,并在景区、公共交通、工程建设等全新场景得到应用,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德生科技表示,第三代社保卡和AIOT业务的结合,将对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公司的AIOT产品已经抓住了技术先机,并将随着国产操作系统的全面推行得到快速发展,未来公司的第三代社保卡和场景化AIOT应用将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城市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运营服务进一步深化 在社保卡用卡环境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德生科技积极推进以城市为单位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运营服务,目前公司社保运营服务已经覆盖就业、补贴发放、农村电商、医保支付等多个应用场景。 报告期内,德生科技精准就业服务获得重要突破。公司与贵州省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德生科技成为毕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运营服务方。产业园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毕节市人力资源开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市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精准就业服务是德生科技重要的战略业务方向,毕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有望建成为具有示范区特色的省级产业园,并在政府管理与市场商业化运作之间构建一套长效运营机制,相关模式后续有望复制到全国其他地区,为德生科技就业服务业务带来重要增长动力。 目前,德生科技已在16个省份、150余个区县打造了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接下来,公司将基于全国各地广泛的服务经验,积极整合资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建设就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劳动力和企业需求的主动、动态、精准匹配,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本地化政务大数据服务方面,上半年德生科技在四川乐山承接了“公民法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打通了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孤岛,目前系统已收集到28个委办局、135个政务项目数据。结合安全可靠的区块链技术,德生科技已具备多维度“个人和企业画像分析能力”,可通过“政务应用云”精准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市民工作生活,并具备向政务、民用、商用等领域输出大数据成果的能力,该模式将逐步向国内其他省份推进。 与此同时,自2019年开始陆续落地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服务也在稳步推进,截至上半年,该项服务已落地全国9省共15个城市,累计发放金额超160亿元,服务超4000万人次。 另外,德生科技在医保移动支付、电商扶贫等方面上半年也取得了持续进展。公司“移动支付”在医保结算等领域中的应用,在广东、四川两省成效显著,已有190多家广州市医院完成“医保移动支付”的系统改造,超过600万参保人完成实名认证。以“社保+金融”的“信用就医”将成为公司落地的第一个信用消费场景,并在其他信用消费领域将进一步得到扩展。在农村电商运营服务方面,公司在云南西盟、广东清远等地成功推动落地实践,并即将在全国多地全面推广。 目前,德生科技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网络,城市化社保运营服务快速推进的同时,德生科技服务的客户群体从省市下沉到区县;客户需求从单一的人社信息主管部门,到包括人社、就业、财税等跨部门;业务形态也从单一的社保卡服务,拓展至综合服务。目前积累了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等G端客户,银行、医院、物业等B端客户,以及广大C端用户群体。 稳步推进中台战略 大数据加速汇集 报告期内,德生科技启动了城市社保运营服务系统的全面升级,并逐渐形成了“大数据后台+技术中台”的总体技术架构。 德生科技相关人士介绍称,公司的中台架构形成“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的体系,配合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直接为城市服务等“前台业务”提供支撑,并以“搭积木”的方式,衍生出多种城市服务场景,并利用中台技术与算法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支撑更多服务领域和服务主体,同时也能缩短新业务的研发周期,让城市服务用户数据及资源形成共享、增强技术实力,增强服务能力和精准度。 目前,德生科技技术中台在就业上的应用获得突破性进展,公司已实现超100个区县接入德生技术中台,实现了基于“云计算”的远程部署和更新。在疫情期间,公司通过云端服务的方式,为多地政府客户提供的“援企稳岗精准就业服务”。该服务目前帮助9000多家企业发布职位,超过3万名用户注册,并得到了各地政府客户的高度好评。 在此架构下,德生科技将进一步与各地的政府、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培训机构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各个城市项目部署“城市中台”,实现数据资产的充分开发,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培训”、“精准派遣”、“精准就业”,让社保大数据产生持续的能力输出和商业变现。 华道研究院一位资深研究人员认为,在多年的运营中,德生科技积累了强大的市场覆盖、城市化运营服务网络及足够的市场纵深。在上半年的经营中,通过每个城市单点进入后不断叠加的应用业务、市场体系向区县的网格化下沉、跨部门应用服务能力的逐渐成熟,使效率得到了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运营服务体系价值不断显现。结合其中台战略的稳步推进,为德生科技基于社保大数据“千人千面”的公民个性化政务服务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公司持续提升收入和盈利能力都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近日,每日互动(300766.SZ)在用户增长、消息推送、用户画像、应用统计、一键认证等现有的开发者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升级、深耕场景,重磅推出实人认证、变现、合规咨询三大全新服务,以更好地满足App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助力App盘活流量价值并扩大其商业竞争优势。 全新产品和服务的融入,使得每日互动开发者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每日互动现已能为不同发展阶段的App提供从开发到运营再到变现、合规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其中,每日互动实人认证服务为各行业提供统一、权威、多级可信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App接入每日互动实人认证服务后,不仅能够有效升级风控水平,降低业务经营风险,还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因此,尤其在金融、电商、社交、物流、旅游等业务场景下,每日互动实人认证服务能够有效帮助App落地互联网用户实名制要求,打造健康积极的平台环境。 每日互动流量变现服务能有效解决App流量变现难、变现效率不高等问题,高效转化流量价值。App只需要集成小巧灵活的每日互动“流量变现”SDK,就可以轻松搭建起互动激励视频、互动广告等多样化的变现场景,有效激发流量价值,增加额外收益。 每日互动合规咨询服务则为App合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每日互动合规咨询服务能按照权威机构相关标准要求,加速推动App的合规建设,加固App防护能力,让App在符合监管要求之下实现稳健发展。 深耕开发者服务多年,每日互动不断打磨技术和产品,已为数十万APP的精细化运营和高效增长提供巨大助力。此次,推出三大新服务,每日互动进一步完善了开发者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了开发者的多样化需求,并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记者获悉,深圳市中天安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安驰”)宣布获得SBI中国基金(原日本软银投资集团中国区)的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ADAS、DMS等视觉技术、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产品及软件平台的研发,并挖掘商用车细分领域需求,提高落地服务能力。 中天安驰曾在今年年初获得致宸资本领投、云启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并在2018年9月完成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在此之前,该公司曾完成三轮融资,累计数亿元人民币。 中天安驰成立于2013年,主要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感知、5G、高精度定位、温度传感、蓝牙、Wifi6等技术研发AIoT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包括商用车队、车厂以及金融、保险、政府监管部门等。该公司称,他们已在全国32个省直辖市与超过1000家车队合作,连接超过30万台车辆,行驶里程超过300亿公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在后装领域,中天安驰主要服务客运、物流、特种车、网约车等商用车细分市场;在前装领域,中天安驰已经与宇通客车、大运汽车等多家商用车主机厂合作。 中天安驰的收入来源包括主动安全智能硬件、AIoT产品及服务。该公司告诉36氪,他们从2018年起,每年收入规模过亿、净利过千万,今年收入将保持倍数增长。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激励下,商用车ADAS研发商层出不穷。 谈及竞争优势,中天安驰创始人兼CEO徐一新告诉36氪,交通出行最关键的是PASTE(Position, Algorithm, Sensor, Terminal, Video)法则,即:算法的场景化、终端的智能化、接入传感器的标准化、位置服务的高精度化、视频业务的云中心化。而中天安驰的核心壁垒是长期的数据积累和训练:通过300多亿公里路测和32省市极端环境测试建立了庞大算法数据库,针对中国驾驶习惯和复杂路况进行了长期的研发测试。 谈及SBI(中国)的投资逻辑,徐一新表示,AI公司普遍落地难,但中天安驰从一开始就进行智能系统层设计,融合车载AI box、4G和未来5G应用,从终端至云端,布局整个AIoT生态链。SBI(中国)看好中天安驰“前瞻性的技术规划和行业落地实力”。 ——————
今年来,受疫情刺激,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在资本市场遭到热捧,不论是政策层面释放红利亦或是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抗周期因素驱动,物业板块获得了资金强势布局,取得了亮眼的表现。同一时间,港股市场也迎来物业股赴港上市热潮,截至目前包括建业新生活、金融街物业、弘阳服务、正荣服务等在内的多家物管企业成功在港上市,而在这之中,弘阳服务(1971.HK)自7月初上市至今短短一个月左右累计涨幅就达到了65%,表现可谓可圈可点。 随着公司迈过IPO静默期,近日包括建银国际、光银国际在内的多家券商发布研究报告看好公司的潜力与机会。在此不妨从专业机构的视角一同来看看,弘阳服务是否还将保持良好的上涨趋势? 1、成长速度远超同行,潜力释放仍然可期 弘阳服务最大的亮点在于公司有着非常高的成长性,对此建银国际在报告中强调公司是行业内增长最快的物业管理公司之一。究其原因来看,一方面得益于公司背靠房企弘阳地产,而弘阳地产本身也是一家迅速增长的地产开发商。根据克而瑞研究(CRIC),弘阳地产在2019年合同销售排名第54位,2017-2019年合同销售(按总建筑面积计算)复合增长率达到76%。地产公司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给弘阳服务带来了充沛的储备面积。与此同时,弘阳服务亦坚持通过第三方开发商和并购活动迅速扩张,截至2019年12月,两者占其在管面积的30%。 就未来成长性来看,弘阳服务的业绩增长仍然具备期待。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a· 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上市后开启加速度 伴随弘阳服务不断做大做强,尤其是上市后带来的品牌效应和资本支撑,将有助于公司在行业内进一步扩展,而物管行业当下也面临着集中度提升的趋势,资源向优质头部物管企业聚拢,弘阳服务将充分受益于这一行业阶段性的发展利好。 从公司当前的动作来看,弘阳服务计划 2020 年的资本开支约为 2860 万元人民币,当中主要用作收购其他物业管理公司。对此,光银国际在研报中也表示,潜在的收购计划有助额外提高公司的在管面积,为业绩带来动力。由此也可以展望,未来随着公司在管面积不断扩张,尤其是从住宅物管向多元物业业态拓展,公司的成长潜力仍然还将不断释放出来。 b· 增值服务打开成长空间,提升利润率 物管企业在房地产全价值链上下游拓展增值服务仍然还称得上是一块处女地,只有少部分企业在这之中打开了成长空间,而未来这一领域仍然具备可观的前景。 弘阳服务在增值服务业务上在行业中有着相对亮眼的表现,公司非业主增值服务和社区增值服务的毛利率表现非常稳定,2019年分别为21.2%和46.1%。两大业务板块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2017年到2019年,其非业主增值服务收益占比分别为8.5%、15.5%及24.1%,社区增值服务收益占比分别为4.8%、4.3%及5.4%,增值服务收入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对此,光银国际观点认为,弘阳服务为非业主、业主及住户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有助扩大公司的收入基础;而综合性增值服务有助提升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可见,在增值服务领域,弘阳服务的优势及潜力还将有望不断释放,并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打开向上空间。 2、估值优势下巩固安全边际,股价可看高一线 截止目前,弘阳服务的动态市盈率在43.3倍,相较于行业中动辄超50倍的市盈率水平优势并不明显,且呈现一定程度的低估,考虑到公司较高的成长性也将给与一定的溢价,当下的估值存在较高的安全边际。 展望后市来看,物业板块仍然具备潜力,弘阳服务的投资机会也较为明朗。 一方面在于,当前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加大,物管公司经营稳健,现金流健康,不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容易受到资金的亲赖,与此同时,物业股业绩增长的潜力和确定性也较高,市场环境不稳的情况下,市场关注度也较高。就弘阳服务而言,公司此前就发布了正面盈利预告,预计在今年上半年拥有人应占经调整溢利较去年同期增长不少于50%。相信整个行业业绩的良好表现也将驱动整个板块的估值提升,而弘阳服务作为绩优生也将得到资金追捧。 而另一方面,伴随物业股上市潮,年初至今物管板块新股和增发股票已近百亿,预计下半年股票新供应仍会明显超过上半年,对此中信证券曾预计接下来行业龙头企业均将登陆资本市场,提升市场整体气氛,相信这也将对整个板块带来刺激。 除此之外,当前港股通也在持续增持龙头物管公司,而9月份港股通还将有望迎来永升生活服务、新城悦服务以及宝龙商业等多只物管企业,并带来潜在的资金炒作情绪,有望驱动物业板块有更好的表现,在此背景下,弘阳服务也将受益于整个板块估值中枢的提升。 3、结语 结合两大券商给出的目标价来看,建银国际根据25倍市盈率计算,给予弘阳服务的目标价为8.80港元,其考虑了估值溢价,即盈利增长的能见度相当强劲,业务模式均衡,以及姐妹公司弘阳地产强有力的支持。该行首次研究覆盖弘阳服务并予其"优于大市"评级,其同时预计公司2020年至2022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57% 光银国际预测弘阳服务2020年和2021年的股东应占溢利,撇除一次性项目后分别约为8420万元人民币(按年升42.5%)及人民币1.52亿(按年升80.8%)。光银国际给予公司目标价9.35港元,相当于2021年23倍的市盈率,并基于2021年0.35x的市盈增长率,首予买入评级。 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机构凭借信息渠道优势和专业基础优势在信息解读和信息发现挖掘能力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对于行业及公司价值的评估能力和反映速度也往往领先于市场,其也能够更加理性和高效的参与到市场投资之中。由此而言,普通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有效借鉴机构的观点,跟着聪明资金参与到市场之中,对个人投资也将大有裨益,当下不难看到市场专业投资机构对弘阳服务投资机会的看好,普通投资人不妨也可以予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