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滴滴出行旗下青桔品牌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旗下国网什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两轮出行能源服务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绿色出行行业。作为本次合作的首个项目,双方共同运营的共享电单车业务也在江苏宿迁正式通电开城。双方将结合宿迁独有的城市、旅游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定制化的绿色出行服务。在宿迁之后,全国更多的试点城市也将全面接入。 据了解,作为行业领先的共享两轮车品牌,青桔此次携手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深耕的国网什马,除了在共享电单车的后续运营、供应链的融资租赁、电单车电池标准的统一等方面共同打造共享出行领域“运营增效”的新模式之外,还将充分发挥滴滴在交通领域的平台优势,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深入探索绿色出行供应链,不断推进出行工具的电动化。 国网什马是国家电网全资子公司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和下沉市场最大新能源出行产业互联网平台什马出行共同投资的合资公司,依托国网电动汽车公司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以及什马出行在电动出行领域的深耕经验和产业链优势,全面开展产业供应链服务、充换电数字化服务、出行数字化服务、能源数字化服务以及相关增值服务,为新能源出行产业提供标准化、数字化的科技解决方案,并协同国家监管部门逐步建立充换电设备及使用监管的安全标准。未来在滴滴及青桔的数据系统与城市模型的基础上,国网什马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缩短车辆蓄能供给响应时间,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优化用户骑行体验。 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生明表示,在中央要求全面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并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贯穿国家电网公司能源互联网建设全过程,为贯彻中央部署提供重要支撑。利用数据技术为电网赋能,将全面提升电网的感知能力、互动水平、运行效率,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电动出行作为社会交通发展及能源服务升级的重心,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及旗下国网什马等各专业子公司将积极践行国家电网公司战略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市场服务为导向,与滴滴青桔携手共同推动共享电单车的数字化发展,积极引领二轮充换电新的标准与技术,全面布局低速电动车充换电市场,为用户和社会运营商提供更多智能充换电解决方案。 滴滴出行两轮车事业部总经理张治东表示,随着电池新国标的出台,两轮出行能源网络面临着行业的深度整合,而共享出行作为使用频次最高、交互性最复杂、与人民出行需求最密切的使用场景,拥有着大量的数据和软硬件开发需求,是一块非常值得深耕的领域。 此次青桔与国网什马携手,将通过具体共享出行场景的合作运营与资源互换,有效减少双方在现有业务中软硬件的重复开发及建设,切实提高两轮能源服务效率,推进两轮能源标准的统一化与两轮能源网络的规范化,加速新基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编辑 张明富)
本报两会报道组 刘萌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服务贸易领域迎“大开放” 在积极利用外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对此,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2018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取得成功经验,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通过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可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在金融、电信、互联网、旅行、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逐步放宽,并取消与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相关的限制性措施。”肖本华说。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举显示出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着力吸引外资入驻的态度,有利于我国培育竞争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加工、贸易等产业快速升级,并且已有重庆、四川、广西等地的先进经验,加快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引进国内外大型项目和龙头企业、改善中西部经济产业结构、推动东中西部经济联动发展意义重大。”盘和林说。 付一夫认为,近些年,中西部大多数省份、自治区的经济增速已经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显现出其良好的增长势头与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既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也能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各自地缘优势积极与相邻国家建立对外贸易和外资合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增收,进而扩大消费支出。 多层次、宽领域、全区域稳外贸 此外,在促进外贸基本稳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还部署多项下一步工作重点。对此,盘和林解读称,报告提到了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信贷、信用保险、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创新、进博会、经贸谈判等关键词。既有针对企业个体的扶持措施,也有新商业模式的试点创新,还有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多方面多维度,并且对当下正在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这些举措一方面对于缓解目前的外贸压力和复杂形势具有“定心丸”的作用,有助抬升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我国外贸结构、促进外贸朝高质量发展。 “相较以前,我国对外开放更加主动,多层次、宽领域、全区域的特征更加明显。短期来看,这对拓宽企业外贸渠道、对冲国际贸易的不确定因素、培育外贸新动能、缓解外贸进出口困难具有及时雨的作用;长期来看,可以持续优化外贸营商环境,创新外贸商业模式、提升外贸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盘和林说。 此外,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付一夫表示,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意味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主动寻求开放领域的不断延伸、开放深度的不断拓展以及开放质量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负面清单、建好开放平台、扩大自贸试验区范围、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都有助于增进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对于稳住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来说意义深远。
2020年1-4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3743.9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同比下降6%,执行额2476.5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309.7亿元,同比下降10.3%,执行额1491.7亿元,同比增长10.4%(以美元计算,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545.8亿美元,同比下降8.6%,执行额361.7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35.8亿美元,同比下降13%,执行额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8.9%)。 从结构看,新兴数字化业务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增长较快。1-4月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执行额623.6亿元,同比下降0.3%,承接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298亿元、57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9.6%。ITO中的云计算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新兴数字化服务离岸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79.1%、189.2%和423.4%;受抗疫需求拉动,KPO中的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离岸执行额126.1亿元,同比增长47.7%。 从市场看,承接中国香港、日本外包业务增长较快。1-4月我国企业承接中国香港、日本离岸外包执行额分别为281.4亿元和1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2.7%。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外包执行额252.亿元,同比增长6.9%。 从区域看,京津冀地区成为发展新亮点。1-4月京津冀地区承接离岸外包执行额134.8亿元,同比增长31.4%,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增长较快带动。长三角区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783.2亿元,同比增长3.1%。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承接离岸外包执行额1282.1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85.9%。 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主力军。1-4月,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605.5亿元,占全国的40.6%,同比增长13.8%;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320.6亿元,占全国的21.5%,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4个百分点。
疫情爆发以来,快速发展的行业除了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产业,还有服务机器人。 虽然服务机器人已不是新奇事物,但疫情催生出的机器人应用新场景不断涌现,消毒机器人、测温机器人等无接触、高效率、抗感染的防疫机器人“新成员”应运而生,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站上舆论风口。 相对沉寂已久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热闹起来,一改以往“伪智能”、“鸡肋”的恶评,“高效率”、“智能”等正面评价占压倒性优势,疫情俨然成为服务机器人正名的舞台。 机器人市场方兴未艾吸引了资本的目光,短短2个月内发起了15起投资,金额高达30亿美元。天时地利人和,机器人厂商期待的黄金时代来了? 疫情为服务机器人正名 疫情前,服务机器人是“无用、摆设、新鲜玩意”的代名词,疫情后期服务机器人被冠上配送达人、消毒能手、医师助手的荣誉勋章。 疫情期,诸如医院、工厂、写字楼、校园等复工急或人流量大的地方,紧缺高效率、抗感染、应用范围广能替代人工的防疫工具,由此催生了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机器人“新成员”。 配送达人。疫情期无接触配送需求暴涨,机器人被派上抗战一线,为医护、病人、被隔离人员送药送饭,分担了外卖小哥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的可能,俨然配送达人的模样。据华住酒店集团提供的数据,疫情期间派机器人为酒店客人累计送了24000余次物品。 而在国内疫情被控制后,高效、安全的服务机器人配送也被沿用下来,未来餐厅配送、酒店配送、医疗配送、企业园区递送等场景,都将使用配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需求势必会激增。 消毒能手。正所谓“机器人似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疫情期消毒工作量大且劳动力紧缺,机器人厂商结合“移动、消毒”两大核心技术将消毒机器人制造出来,大大节省人力和提升效率,解决了疫情期大范围消毒难题。 同样的,在疫情彻底结束之前,消毒机器人还将进入学校、商场、酒店等地点,为消毒工作献力。据悉,目前上海浦东23000人隔离点的消杀工作都是由机器人完成,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医师助手。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爆火之后,医疗机器人也迎来了曙光。以往受限于用户习惯、医疗体系的繁杂,医疗机器人迟迟没能突破瓶颈,是疫情创造了市场转机。预计疫情过后,普通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将快速提高,同时5G技术、AI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也将助力“医师助手”的升级。 总之,一场防疫战过后,服务机器人成日常生活场景标配,这也是资本再次蜂拥而至的原因。 国内外资本前来“押宝” 当人们送餐、安防、客服等生活各个场景服务都被机器人取代,人们才发觉机器人如此智能和便利,这也就激起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 眼见机器人市场需求扩大,资本掀起了服务机器人投资浪潮。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从春节后,也就是2020年2月起机器人企业融资已超过15起,总融资金额将近30亿美元。据目前统计的数据,其中服务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红杉资本中国领投国内机器人AI解决方案商梅卡曼德;源码资本领投国内餐饮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2亿元B轮融资;理想汽车领投无人配送初创企业2亿元;字节跳动领投工控自动化系统开发商崧智智能等等…… 在各大互联网企业裁员、降薪、缩短开支,资本市场几乎进入“冬眠”的当下,机器人市场的融资表现已属亮眼。而且,不只是国内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服务机器人企业同样频获融资欣欣向荣。 据悉,加拿大智能聊天机器人公司Ada获得了4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智能聊天机器人的Mya Systems获得了1875万美元的C轮融资;医疗机器人公司Diligent Robotics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种种迹象表示,在疫情与政策的促使下服务机器人爆发是大势所趋,而荣获多轮融资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也随之进入竞跑阶段。 一方面,国内机器人应用市场无限大,未来增长可期。近年来,服务机器人在安防、医疗、配送、家居等场景大显身手并加速落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153.8亿元,同比增长36.1%;2013~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2020年市场增速超过50%。 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的支撑下,布局机器人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也将迎来新机遇。随着新基建的落地,5G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服务类机器人一直以来的痛点,如不够智能、效率低等不足等问题得到优化,市场将进一步拓宽。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给服务机器人带来了更多场景落地的同时,也给服务机器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技术挑战。 市场挑战大于机遇? 以往,囚于智能技术、用户习惯、产品安全以及成本高昂等问题,真正能够跑起来的服务机器人公司少之又少,而斥重金未见明显成效之后,资本热度也逐渐下降,机器人公司倒闭的新闻屡见不鲜。 2018年8月,博世旗下Kuri机器人宣布停产;10月MIT机器人教父创办的机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宣布倒闭;12月,社交机器人鼻祖Jibo倒闭。2019年初,开发自动叠衣服机器人的公司Seven Dreamers宣告破产;4月AI机器人玩具公司Anki宣布倒闭…… 短短两年时间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翻转之快不禁让人绷紧神经,担忧2020年机器人市场融资光景仅是昙花一现,潮水退去后机器人公司又将重蹈覆辙。 而经这几年的市场验证,突破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难点的关键,在于智能技术升级和服务体验优化。 当下,大部分国内机器人公司营销而忽视专研智能技术、产品研发,所以我国机器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而核心零部件则依赖进口,机器人核心技术也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加上,机器人升级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中小型机器人企业不堪成本重任。 再有,在运营、品牌、服务等因素中,用户服务体验的优化是企业发展关键所在。解放双手让生活更智能,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直接投射于机器人服务上。这也就要求服务机器人为用户提供更便利、更有趣、更智能的服务。 马云曾说:“过去是我们把人变成机器,未来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也正是阐述深究技术、强化服务体验对于机器人行业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疫情给了服务机器人市场一个发展的契机,也拉进了人们与智慧生活的距离。只是,服务机器人热度卷土重来是一件好事,但未必所有公司都能分上一杯羹。相反,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加剧,赔了夫人又折兵、被淘汰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 刘旷L
作为IDC行业内的老牌企业世纪互联,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 世纪互联从1996年成立至今,提供了业界领先的数据中心服务、中立的云运营及中立的混合IT服务,打造出了成熟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平台。 如今,世纪互联已经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领先的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运营商之一。在火热的新基建热潮中,行业前辈世纪互联,还能捞到这份红利吗? 云端的火热红利 不论是新基建热潮还是突如其来的疫情,都带给IDC行业出乎意料的红利。 从新基建概念提出以来,作为核心之一的大数据中心,不出意外成为了引人注目的重点和基础中的基础。大数据产业包括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大数据产业主体、大数据安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领域。 基于大数据,在云端勾画用户画像,提供更加便捷和精准的用户推送,用来提升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的体验,使用户可以享受更加便捷快速的现代生活。 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以及分析,今日头条和抖音等软件才能向用户推动更符合需求的消息。也同样是基于大数据,在用户搜索了一种商品后,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才能根据需求向消费者展现更加符合要求的商品。 而这种基于大数据进行高精准推送的背后,是各个互联网数据中心企业的不断耕耘,根基就是例如世纪互联这样的IDC企业。而需求决定市场,在上游提供服务的企业需求量被拉动的同时,下游更加基础的IDC行业,同样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线下领域大量向线上转移,不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生活社交,或者是精神需求都只能在线上完成。通过云服务和大数据,向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云端体系,从而能够在面对突然增加的用户和需求的时候保证服务。 当然,各大云服务企业在激增的需求时,依旧忙得手忙脚乱。疫情期间办公软件钉钉多次不堪重负“崩了”,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有的云服务在面对意外情况时,难以保证自己有能力满足用户需求。 当然,急需提升的服务,也给下游的IDC行业提供了机会和挑战。尽管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受到影响,但是机会和市场带来的红利总归是大于不利影响。 但是身处新基建和疫情带来的红利之中,这位IDC行业的“老人”世纪互联,却在近日交出了一份表现平平的成绩单。 偶有亮点的业绩 总体而言,世纪互联这份平平淡淡的财报中,还是有“亮点”的。 第一个亮点在公司的整体营收方面。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司的净营收为10.90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719亿元增长25.1%。这算得上是整份财报中最大的亮点了,但是比较上一季度的10.481亿元却仅仅增长了4.1%。 对于营收的同比大幅增长,世纪互联在财报中表示这主要归功于企业数字化的不断转型,以及客户对可靠数据中心及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疫情期间,部分零售客户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有所增长。 但对于处在疫情红利之中却只有小幅增长的环比,世纪互联并没有做出合理解释。 而财报中的另一个“亮点”,则是世纪互联不断加剧的亏损旋涡。 财报数据表示,世纪互联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净亏损为1642万元,而今年一季度归属股东的净亏损为1.388亿元,亏损已经大幅增加。但在去年同期,公司却实现了564万元的净利润,这不禁让投资者心生怀疑,世纪互联的亏损难题该如何解决。 而在其他方面,世纪互联的表现就只能算是乏善可陈。 比如毛利方面,世纪互联一季度的毛利润为2.341亿元,而相比于去年同期的2.408亿,以及上一季度的2.479亿,均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同样下滑的还有毛利率,一季度毛利率为21.5%,而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分别为27.6%和23.6%。 再比如经营方面,截至03月31日,世纪互联零售业务单机柜月度循环营收为8747元,相较去年同期的8788元以及上一季度的8822元,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而总机柜的数量却有提升,截止3月31号,旗下的总机柜数量为39646个,比上一季度增加了3355个。 并且在这一季度机柜复合利用率达到60.4%,较2019年第四季度略有下降,这主要由于第一季度新增机柜持续交付。这一季度成熟机房的机柜利用率从上一季度的71.8%提升至72.3%。并且实现了新交付机房的机柜利用率从上一季度的8.6%提升至12.3%。 尽管这份财报并不差,但是身处红利之中的世纪互联,这种表现就略有差强人意的意味。而又是因为什么,让世纪互联这位IDC行业前辈,只有这样的表现呢? 行业前辈的优势不再 世纪互联曾经的优势,已经逐渐褪去。 作为IDC行业的前辈,世纪互联在面对时代变化时并不是毫无举措。不论是和英特尔、微软等国际厂商合作,还是和华为、阿里等商业巨擘共建数据中心服务,世纪互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例如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自2014年在中国正式商用以来,世纪互联蓝云积极响应公安部网络安全管理要求,认真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Azure云平台的安全合规性。并且在4月17号顺利通过等保2.0的审核。 同样,世纪互联在其他领域也不断发力。在疫情期间,世纪互联通过提供疫情防控解决方案,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IOT云平台。面对线下教育转战线上时的激增需求,世纪互联也升级了在线教育服务解决方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比如在2月1日,学而思网校与央视频APP联合上线由学而思网校针对此次疫情定制的免费直播课程。而在课程背后,是世纪互联在6天内交付121R机柜,涉及调整托条3360根,布放光纤5240条,网线1680根,额外配合客户交付服务器1100台,调试交换机121台的贡献。 但是这样成绩,在面对日渐崛起的竞争对手面前,却黯然失色。在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企业开始自主研发IDC相关技术的时候,这些世纪互联以往的合作伙伴们,带来的压力却更是巨大。 4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技术研发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官方披露,目前,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管理的服务器规模在百万台,3年再投2000亿,意味着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规模将再翻3倍。 另外5月13日,腾讯云资源管理总监阮梦在对外沟通会上透露,腾讯云未来将新增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这些数据中心集群将秉持集约化和模块化模式建设,长远规划部署的服务器都将超过一百万台。 这些后起之秀的穷追猛打,对于世纪互联而言,打击更是巨大。 作为一个成立二十四年的IDC企业,世纪互联本应该成为行业内的“老大哥”,但是如今却深陷一种尴尬的地位。在市场的竞争中,世纪互联并不是固步自封没有进步,反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面对行业内新兴竞争对手的不断反超时,世纪互联却显得手足无措。 刘旷L
丰巢收费“连续剧”又更新章节。免费保管时间延长6个小时、赠送一个月会员、写字楼周末节假日免费。此前抵制的小区也握手言和重新启用丰巢快递柜,似乎迎来大结局。 然而,末端物流行业的痛点解决了吗?在业内人士看来,各方让步是预料之内,然而最终这笔保管费用到底该由谁来承担?未来末端物流行业该为消费者提供怎样的服务?诸多疑问还需给出答案。 0.5元争执背后 “新政策对于上班族而言确实友好了许多。”在距离丰巢2.0收费政策发布2天后,有消费者这样评价。 这位消费者指的是5月15日晚丰巢发布的《关于用户服务调整的说明》,将快递柜保管时长从原来的12小时调整到18小时,超时后每12小时收费0.5元,3元封顶。这意味着无论快递员是晚上10点后投递,还是早上上班前投递,消费者都能在下班后有充裕的时间拿取包裹了。 不过,延长6小时,并没能消除所有埋怨。从社交平台的留言来看,消费者的怒火仍未平息。 “人们关注的根本不是免费保管时间多长,而是没有经过同意就放丰巢,或者明明可以送货上门,快递员却要放丰巢。” “现在不是收不收费的问题,一个企业肯定需要运营和发展,不挣钱谁还提供服务?问题在于客户没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快递就被投进了快递柜。收多少钱,怎么收,都应该在选择是否使用快递柜前被告知,消费者觉得贵,就不让放,觉得合理就接受。”有留言称。 消费者对程序合理性的质疑,最终反映在对0.5元钱的“较真”上。就在丰巢进行服务调整的当天,一位女士向法院起诉丰巢,称快递员在未通知自己的情况下,擅自将快递放入丰巢智能柜。丰巢在并未与她商定及告知快件保管期限和服务计费规则的前提下,在她于合理期限(17个小时)内去领取时,强制收取0.5元快件保管费。为此,她要求丰巢退回0.5元保管服务费,目前法院已立案。 通知为什么这么难 事实上,从4月30日丰巢推行收费以来,未通知就投柜的现象从未终止,而部分通知的形式还让消费者颇感无奈。 一位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通知是以短信的形式告知的,而不是打电话,无论是投递丰巢还是兔喜快递柜都是这样。结果自己上班前没注意到短信,下班后才发觉。虽然是收到了通知,但支付超时费用时心里很不情愿。 而一位在朝阳区某小区收发快递的快递员则认为,若是派件期间给每位用户打电话,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做到。“我服务的这个小区,平均每天快件量在400-600单,小件我们会投进丰巢柜里,大件会送上楼,剩余的部分会在小区门口摆摊。自从丰巢收费后,我一天甚至能接到5个投诉。”该快递员说道,“因为我们有时效要求,可让我在2小时内给上百个人打电话,我真的做不到。而且,把快递放在丰巢能减少丢件和破损件的发生,一旦发生丢件,可能一个月工资就扣没了。”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认为,在快递企业到消费端环节中,快递员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然而庞大的快件量让从业者几乎是超负荷运转,处在服务透支的状态,所以便会出现上门服务转为投递快递柜的情况,以及不提前通知的现象,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权被剥夺。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入柜前的通知环节,夹在快递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丰巢在其服务调整说明中作出承诺,将加强技术支撑,促进快递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协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用户可以在丰巢微信公众号、APP渠道设置同意入柜的快递公司、入柜时间、快递员的沟通方式等。 沉默的快递企业 据了解,当前各地邮政管理局已下发通知,例如河南邮政管理局要求,未通知放快递柜所产生的费用,不应该向收件人收取。而浙江邮政管理局提出,快递企业征得收件人同意后,才能放在快递柜中,对未经消费者同意就放置快递柜、二次收费等涉嫌违法行为,要及时处理。 虽然未通知投柜的现象在政策方面已有约束,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风波中的关键角色——快递公司,却一直保持着沉默。 一位经营快递柜业务的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快递柜企业与快递企业间会签署一个协议,包括快递的安全保障、投诉的解决方案,以及快递在投递流程上的权责划分。 快递专业人士赵小敏分析,快递柜的出现是为快递公司服务的,因此保管费应该是两者之间的结算,这笔费用也需由快递公司承担,而结算模式一定要简单。 “接下来,消费者将在下单时获得包括上门服务、驿站、代收点、快递柜取件等多种服务选择。不同的服务将会有不同的价格体系。如果某些服务贵了,用户能选择其他服务。那么服务好的快递公司,将会获得用户的青睐,用户也会愿意为好的服务买单。”赵小敏说。 “需要运用价格的杠杆让消费者选择上门服务还是投放快递柜。”物流专业人士徐勇也认为,如果人们都选择上门服务,配送效率的降低将会导致快递公司的亏损,愿意入职快递员的人也会变少。行业一直打价格战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应该要提高行业服务的层级,提升品质。” 杨达卿补充到,无论是速递易还是丰巢,快递柜市场还不成熟,普及率和使用率低,而投入又巨大。公众不太理解快递柜这类第三方服务产品,认为投柜与上门一样,都是应该免费的。因此需要有政策引导,将其作为便民工程,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能让企业生存。北京商报记者 王晓然 何倩
近期,丰巢快递柜宣布向用户收取超时费,引发不少争议和讨论。一边是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多个小区对收费快递柜“说不”,一边是丰巢公司替快递柜超时收费遇阻“叫屈”。为方便居民随时取件而安放的快递柜,能否破解快递“最后100米”难题?有偿使用到底是解决痛点还是加剧痛点?快递柜收费之争,仍待各方博弈求解。 为效率还是为盈利? 北京市民王坤近日到小区的丰巢快递柜里取快递。输入取件码后,柜门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由于超时存放,王坤必须支付0.5元才能继续取件。系统提示,他可以选择使用某银行的APP支付或是办理月卡,这样就可以享受优惠或免费。 “5毛钱不多,但快递员在投递前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也没有告诉我超时收费的情况。”王坤说。 这段时间,很多网购族都遇到了跟王坤一样的情况。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网购持续增长,突如其来的快递柜收费却给消费者添了堵。在杭州,有小区以侵害业主权益为由,宣布“暂停启用”丰巢快递柜;在上海,有小区业委会发出公开信,要求丰巢更改收费规则。 按照丰巢科技发布的消息,此次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为:普通用户12小时内免费保管包裹,超时后每12小时收费0.5元,3元封顶,节假日期间不计费。如果用户开通5元月卡或12元季卡,则可7天免费长时间存放。 对于超时收费,丰巢方面称,此举是为了鼓励大家尽早取件,以节约格口资源,加速快件周转,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自上线会员功能以来,丰巢快递柜12小时内取件比例提升了5个百分点。 丰巢科技首席营销官李文青说,每天快递员派件高峰集中在上午9时至11时之间,一般在10时到达峰值。按照12个小时内免费来看,用户最晚到晚上23点仍可免费取件。“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没有取,很可能会影响次日派件高峰时快递员的正常投递。” 对于丰巢选择在近期推出收费政策,也有观点认为,这与其发展阶段和盈利要求有关。 根据《2019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2019年中国快递行业箱递率超10%。这意味着,每10个包裹就有一个放在快递柜。其中,丰巢快递柜的市场份额为44%。超时收费政策公布后不久,顺丰公司宣布丰巢拟与中邮智递进行股权重组。业内预计,重组后丰巢在快递柜市场份额将提升至七成左右。但在目前,快递柜行业整体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盈利需求较为迫切。 于法有据但于情不通 无论超时收费的初衷如何,在不少消费者看来,丰巢此举属于“先斩后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山东青岛市民林龙说,现在不少快递员不打招呼就把快递放进快递柜,等收到手机提示时,快递员已经离开了小区。“我在购物时已经支付了快递费,为什么还要额外付费?” 还有观点认为,快递柜超时收费虽然提升了使用效率,但12个小时的时限有待商榷。对此,有小区向丰巢提出,要求将免费时长延到24小时,并在快递柜上张贴醒目提示,快递员必须经客户同意后才能将快递投入柜内。 事实上,对于快递柜投递的选择权和知情权,相关部门已有规定。2019年6月2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快递员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按照《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快递柜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免费提供服务,超过期限后提供增值服务,超时收费并不违反相关法律。但包裹是否通过快递柜投递,快递员应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对于使用快递柜,快递员的态度也很复杂。一方面,快递柜确实增加了投送效率。有快递网店负责人表示,与送件上门相比,把包裹直接送到快递柜可以提升70%的送件量。因此,在对用户收费之前,丰巢就已经开始对快递小哥收取每件0.2到0.5元钱的费用。 另一方面,在对用户延时收费后,快递员的工作量反倒增加了不少。“以前可以往快递柜里一放了之,但现在送件之前必须跟每一个用户沟通。”有快递员表示。 末端能否打通“梗阻”? 2019年,中国快递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35.2亿件。随着快递业务量的增长,快递末端的“最后100米”难题日益凸显,对快递柜超期收费遭遇的争议,就是矛盾的突出表现。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在快递“最后100米”服务领域,已形成了“快递员上门+智能快件箱+服务站”3种模式共存共生的情况,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但在此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快递柜、快递公司、用户、小区物业等各方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反倒会加剧末端的“梗阻”。 目前,在快递行业的末端配送环节,其基础设施、资源配套等方面正进一步推进。 商务部办公厅与国家邮政局办公室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通知指出,各地要明确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的公共属性,将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规划,提供用地保障、财政补贴等配套措施。 也有专家建议,在加强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为此,行业间可以建立数据互通共享平台,加速快递柜运营企业与电商和物流企业数据有效共享,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和物流末端作业效率同步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