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南下引发投资者对港股的投资热情,也让部分低价股躁动起来。 2月3日,港股上市公司四环医药再度大幅上涨一度超15%。2月2日,公司股价大幅上涨20%。而在1月19日、1月20日,公司连续两个交易日分别上涨43.48%、63.64%,引发市场关注。 四环医药官网显示,公司是一家拥有21家子公司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医药企业,是中国心脑血管处方药物供应商之一。公司于2007年3月份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09年,为适应更大发展的需要,四环医药控股集团完成私有化,从新加坡退市,并于2010年在中国香港主板再次成功上市。 同花顺数据显示,四环医药自2019年5月份以来股价整体下跌。而在今年1月份以来,公司股价出现异动,股价重返2港元/股以上。 据了解,在传统主营业务受挫的背景下,四环医药加码了对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并开展了一系列资本运作。与此同时,四环医药代理的瘦脸针——A型肉毒素针剂也在中国上市。然而,四环医药的转型之路会如此顺利吗?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行业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股价的大幅异动,不排除是资本局的情况。 “神药”走下神坛 核心产品踢出医保一年有余 在国家医改的推动下,一批“神药”走下神坛。 2019年7月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这20种药品是神经节苷脂、脑苷肌肽、奥拉西坦、磷酸肌酸钠、小牛血清去蛋白、前列地尔、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复合辅酶、丹参川芎嗪、转化糖电解质、鼠神经生长因子、胸腺五肽、核糖核酸Ⅱ、依达拉奉、骨肽、脑蛋白水解物、核糖核酸、长春西汀、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马来酸桂哌齐特。 与此同时,在2019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上述被重点监控的药品系数被“踢出”。 “现在辅助用药的市场不好过了。”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向记者介绍。 据记者梳理,随着政策的落地,多家涉足上述药物销售的企业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中招的企业中,四环医药就是其中一家。 四环医药的官网显示,公司的心脑血管药物包括:脑苷肌肽注射液、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这意味着,上述五款心脑血管药物中,四环医药的四款被列入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心脑血管产品销售在四环医药的业绩总营收中占据较大比例,核心产品被列入重点监控目录也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冲击。 四环医药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期内受医药政策出台及冠状病毒病的影响,业绩期内集团实现营收约1054.5百万元,同比下降36.4%。实现毛利约为786.1百万元,同比下降42.4%。毛利率为74.5%,较去年同期下降7.9%。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期内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药品销售减少,而该等药品的利润率较高。 四环医药介绍,期内,心脑血管产品实现收益约609.6百万元,同比减少58%,占集团总收益的57.8%,销售减少主要由于2019年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医院病人流量下降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省级医保目录及国家医保目录调出药品所致。 转型刚起步股价就暴涨 被疑是资本局 2021年1月26日以来,四环医药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消息。其中包括注射用泮托拉唑钠(40mg/支)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补充申请通知,取得第四批国家集中采购的申请资格;旗下创新药平台公司轩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竹生物”)将收购北京康明百奥新药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明百奥”)100%的股份。子公司轩竹生物自主研发用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XZP-5610项目药品已于2021年1月成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公司旗下吉林升通化工有限公司已完成对吉林遨通化工有限公司和吉林佳辉化工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药行业想短期内根本性改变经营状况是很难,增加对外投资只能扩大业务结构,平衡产品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药业务之外,四环医药备受关注的是医美业务的推进。四环医药介绍,由公司独家代理、韩国生物制药公司Hugel生产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Letybo100U,商品名:乐提葆)”于2020年10月21日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也是国内首个及唯一的韩国肉毒素产品取得有关准许的同类型产品。 史立臣向记者表示,目前医美产品可谓是暴利行业,且医药企业做医美产品具有先天的优势。而在券商发布的研报看来,乐提葆肉毒素产品顺利上市在2021年将给四环医药贡献业绩。 对于公司的转型之路,本报记者也试图联系四环医药,但截至发稿,尚未与公司取得联系。一项医美产品的代理能否彻底改变四环医药目前发展的颓势?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根据这些年做研究、做投资与各行各业企业家的切磋交流的经验,我发现大部分企业遇到的创新与转型难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特定阶段的经济背景的重大变化,跳不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 通过对几百家创新和转型企业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创新的方向突破还是成功的转型方法,都不是从管理上“练内功”,而是必须以发现或创造新需求为前提。在走过快速工业化阶段之后,新需求方向不再是重复满足基本物质需要,而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精神需要:农产品不仅要满足温饱的生理需要,还要满足绿色、环保等精神需要;在传统消费品领域,消费品要具有高质量的物质价值,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品牌故事还要为消费者带来社交满足感,以及美感和时尚感;对于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消费品来说,通常消费者购买的80%以上都是软件的价值,硬件价值则不足20%……这些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品牌等“软价值”的创造,与知识、信息、文化娱乐、高端服务业的软价值创造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而与其物质部分的价值创造规律则完全不同。 事实上,很多传统农业、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转型难题,本质原因都在于盯着饱和的老需求,在不断萎缩的老市场里进行竞争,结果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从财富创造的本质来看,所谓“农业”,就是利用动物和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来创造财富;所谓“工业”,主要是在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知基础上,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加工自然资源。如今,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其中越来越多的价值都是“研发、设计、创意、品牌、流量、体验”等软价值,在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高端服务业等软产业中,其价值主体更是软价值——用创造性思维的非物质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一个产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研发、设计、创意、品牌、流量、体验等非物质价值。 那么,新时期“软价值创造新需求”的理论如何在新经济企业和转型企业中付诸实施,进而收获丰硕成果呢? 第一,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是风险投资,如何提高研发创意的有效性来创造新需求?与传统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物质财富创造不同,软价值创造过程中研发创意的大部分投入注定都是无效投入,这也是让很多企业家无法接受,从而不能下决心从“硬价值制造”转向“软价值创造”的主要原因。如果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是风险投资,那么创新和转型的问题首先就是怎么愉快地接受研发创意的无效投入,并找到提高有效投入的方法。其实,在软价值制造、信息、知识、文化娱乐、高端服务等不同产业,提高“有效研创”的原理既有差异,也有很多共同规律,只要研发创意的有效性提高了,新需求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第二,所有的销售问题都是流量转换,如何通过经营流量创造新需求?对老产品而言,所有的营销都是流量转换。人们选择在大街上开店,就是要转换大街上的人流;选择在机场或购物中心开店,就是要转换机场或购物中心的流量;选择到商超陈列商品,就是要转换商超的流量;选择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就是要转换央视的观众流量;选择到互联网做广告、做电商或做直播,就是要转换互联网的流量。对新产品而言,它们既要找到流量入口,还要提高流量转换效率。如果不能创造相应的认知群体,新需求就是零。与传统产业用来满足衣、食、住、行的物质产品的市场相对稳定不同,软价值产品其实都是可选消费,对应着可有可无的精神需要。换句话说,如果有了需要这个产品的消费者群体,那也是企业创造了这个产品的“认知群体”。因此不能把软价值的“认知群体创造”等同于传统物质产品的营销。那么,就“认知群体创造”和“流量转换”而言,软价值制造业产品、知识产品、信息产品、文化娱乐产品、高端服务产品各自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呢? 第三,每一次购买其实都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何创新生活方式,提升体验,创造新需求?有人认为喝可口可乐、喝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喝豆浆、吃油条也一样。如果所有的购买行为背后都对应着生活方式的选择,那么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体验就无比重要。如何改善客户体验,适应或创新引领生活方式,让新的体验价值创造新需求呢?比如,传统零售业的体验价值主要在于商品的可获得性、价格和质量,而新零售业的“体验价值”除了这些,还包括快捷送货、便利选择、可点评、可互动、有社交功能等;又如,在知识产业,一个权威人物对一本书或一幅画的点评、推荐和解读,并不是仅仅让消费者了解这本书或这幅画,点评、推荐和解读本身就是读者的消费对象,有时候这种点评、推荐和解读的消费体验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来作品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按照软价值创造方程V = (其中,V为软价值,C为产品有效投入因子,N为传播群体广度,m为软价值乘数),m在软价值创造中处于指数位置,其影响自然是指数级别的。那么如何创造不同的体验价值,进而创造新需求呢? 第四,兑现价值的道路不止一条,如何创新商业模式,进而创造新需求?传统农业、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都是靠直接出售产品或服务来获取收益的,而软价值的实现路径通常是弯曲的。除了服务费、会员费、专利费这些多元价值实现方法,无论是“硬件引流,靠软件和内容赚钱”,“先有公众价值,后有赢利模式”,还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向狗收费”,这类出其不意的方式在软价值制造业、知识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信息产业都是可能不断推陈出新的。所谓商业模式创新,都离不开价值实现路径的创新。那么,如何通过弯曲的软价值实现路径来创新商业模式,进而创造新需求呢? 第五,以“软价值创造新需求”为核心的组织变革。“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方面,实践探索总是走在理论前面;另一方面,好的实践探索也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在社会上大范围推广。在软价值原理提出前,很多先进企业早就从实践中发现了软价值创造与管理的新方法。比如,华为公司20年前就从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引进了可以极大提高“有效研创”的IPD(集成产品研发)战略;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多年前提出了与软价值原理高度吻合的“人单合一”“创客模式”等量子管理组织模式;产生于英特尔、1999年在谷歌全面落地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很快在硅谷流行开来,2015年以来风靡全球和中国的高科技公司……所有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其背后都具备同样的原理和逻辑:软价值的源泉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围绕管理创造性思维的软价值创造方法所需要的不再是普通的管理提升,而是彻底的人才、组织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一旦企业家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就一定能引起更系统、更深刻、更广泛的创新和转型思考,并引出更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2020年是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特殊年份。展望未来10年、20年,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仍将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的“软价值创造新需求”方法既是新时期企业创新与转型的利器,也是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困境的“新需求经济学”。 从结构上看,中国经济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总体上是比较普惠的增长,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不同层次的企业都搭上了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而下一个40年的增长,恐怕是更不平衡的增长。只有那些掌握“软价值创造新需求”原理和方法的企业,才能搭上未来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快车。 (作者滕泰系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摘自2021年2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创造新需求:软价值引领企业创新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序言部分。)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2021年第11次审议会议于2021年2月1日上午召开,会议同意了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简称“百克生物”)首发上市申请。会议要求发行人补充披露发行人经营过程中销售和推广费用较高的合理性,还要求发行人代表结合国内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差别、监管要求、技术发展趋势、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发行人的技术是否具备先进性,是否存在迭代风险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公司在回复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时指出,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痘疫苗的生产和销售,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内”),公司水痘疫苗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2.25%、84.96%、97.06%及99.89%,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水痘疫苗市场较为成熟,目前部分沿海省份水痘疫苗接种率较高,如果未来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两针法推广进度未达预期或者免疫规划政策出现不利的调整,水痘疫苗市场增长的空间可能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此外,水痘疫苗市场内部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且竞争较为激烈,产品各年销售费用率约为40%,推广费用相对较高;如市场出现波动或者竞争对手生产出质量更高的水痘疫苗,则可能导致公司现有市场份额缩减,持续盈利能力受损。由于公司的冻干鼻喷流感疫苗获批不久,新产品市场培育需要一定时间;而狂犬疫苗能否按照预期计划完成技术升级以及后续商业化进展存在不确定性。产品安全性导致的潜在风险方面,由于疫苗产品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疫苗的研发、生产、销售、储运、接种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疫苗产品因其生产工艺复杂、储藏运输条件要求高、接种使用专业性强,其中任一环节把关不严均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风险或者出现接种事故。疫苗安全接种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还取决于正确的接种方法等诸多因素。此外,接种者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在注射疫苗后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级别的异常反应,并可能会出现偶合反应。根据法规要求及公司内部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公司可能就接种者的异常反应进行相应的补偿,如个别接种者出现严重的偶合反应,则公司需要进行高额赔偿,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募资巩固主业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使用募集资金投入金额约为16.81亿元,主要用于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2000万人份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600万人份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三组分)联合疫苗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1000万人份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液体制剂)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300万人份狂犬疫苗、300万人份Hib疫苗项目,在研产品研发项目。具体来看,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2000万人份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项目总投资2050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003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600万人份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三组分)联合疫苗项目总投资3088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938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公司是一家主要专注于传染病防治的生物制药企业。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展开,四个建设项目将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保证公司未来销售货品的充足。在研产品研发项目将有助于公司丰富自身管线,加快研发进度,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及持续良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研发投入占比高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9061.74万元、101891.57万元、97566.78万元和60008.6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348.02万元、12805.62万元、22102.21万元和17982.39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27%、7.95%、13.29%及19.73%。研发投入占比较高。2017年-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包含费用化及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7784.22万元、8097.96万元和12968.38万元,累计研发投入28850.56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74%,超过5%。因此,公司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第一条第一款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主要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通过多年发展,逐步围绕核心产品建立起完整的运营体系。公司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项目研发、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各环节均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及内控制度。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90%以上来源于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表示,将以本次新股发行上市为契机,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主要专注于传染病防治。公司将结合已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并依此持续投入研发,在新产品、新工艺技术方面进行布局。未来公司将会成为一家研发驱动的疾病防治生物医药公司。
来源:北京商报 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败走瘦脸针 1月26日,据央视财经报道,因伪造实验材料,韩国吊销美得妥公司A型肉毒毒素Innotox的许可。至此,美得妥旗下三款肉毒毒素产品许可全部被吊销。作为人们常说的瘦脸针的成分,肉毒毒素也被称为肉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美得妥造假一事对中方合作伙伴华熙生物而言,无疑是一记打击。2015年7月,华熙生物与美得妥成立合资公司Medybloom,计划联手开发、拓展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中国市场。随着合作方旗下产品陆续被吊销许可,华熙生物借力拓展瘦脸针业务的计划也落了空。 合作方许可被吊销 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日前吊销了一款瘦脸针产品的许可,上述措施从1月26日开始生效。这次被吊销许可的是美得妥生产的A型肉毒毒素Innotox。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表示,根据检察机关的调查,这家企业在给Innotox进行医药品申请许可及变更许可过程中,伪造实验材料,违反了相关法律。 截至目前,美得妥旗下三款肉毒素产品已全部被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吊销许可,除了这次的Innotox,还有去年被吊销许可的Meditoxin和Coretox。韩国药品审批部门此前接到举报称,美得妥伪造了Meditoxin产品的疗效检测数据。韩国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美得妥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原液,通过材料造假获得流通许可,违反韩国《药师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2020年6月,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撤销美得妥生产的A型肉毒毒素Meditoxin(Neuronox)批准文号,同时还对该公司处以1.746亿韩元(约102万元人民币)的罚款。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表示,将无限期暂停Meditoxin三种规格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计划对涉嫌违反规定的美得妥实施为期3个月的生产禁令。此外,韩国检察院已对美得妥首席执行官Jung Hyun-ho提起了刑事诉讼。 据了解,肉毒毒素也被称为肉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它被广泛应用于美容整形手术中,用作改善皱纹、瘦脸。作为韩国第一家获得许可的公司,美得妥肉毒毒素市场占有率达到36%。2019年,美得妥相关产品实现了1216亿韩元的出口额,占其总销售额的60%。 业务拓展受冲击 美得妥旗下三款肉毒毒素产品全被吊销许可,这对国内合作方华熙生物来说并不是好消息。2015年7月,为开拓国内A型肉毒毒素市场,华熙生物与美得妥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拥有合资公司50%持股权益。 作为“从原料到医美生态链”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华熙生物对合资公司Medybloom寄予了厚望。2015年的一份声明称,合资公司Medybloom主要在中国从事以肉毒毒素产品为主的若干产品的注册、推广及销售。此次合作是华熙生物及时把握国际生物医疗行业的发展前沿,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和并购企业的具体成果之一。华熙生物原首席执行官金雪坤彼时表示,与美得妥的合作,将为华熙生物转型为医疗美容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建立坚实基础。 随后,Meditoxin便开始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并于2018年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上市。尽管两年时间过去了,产品仍未获批,但华熙生物并未放弃该业务板块。2020年3月,华熙生物向联营企业Medybloom增资1700万港元,继续加码。美得妥则在2020年4月的公告中表示,期待Meditoxin于2020年在中国获批。 如今美得妥旗下肉毒毒素产品“全军覆没”,华熙生物拓展瘦脸针业务的计划也被蒙上阴影。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得妥旗下产品造假让其在国内上市的希望渺茫,或会对华熙生物开拓肉毒毒素市场造成阻碍。 截至1月26日收盘,华熙生物股价跌3.16%。针对公司肉毒毒素业务如何继续以及发展规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华熙生物,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玻尿酸竞争白热化 一面是新业务拓展失利,一面是华熙生物原有业务竞争加剧。据了解,华熙生物主要业务为透明质酸(玻尿酸)系列产品,旗下拥有围绕玻尿酸研发的润百颜针剂、润致以及润百颜护肤等品牌产品。2016-2019年,华熙生物分别实现营收约7.33亿元、8.18亿元、12.63亿元及18.78亿元。其中,由玻尿酸原料产品、医疗终端产品和功能性护肤品构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99%以上。 由于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华熙生物产能已经接近瓶颈。华熙生物此前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透明质酸原料、针剂类医疗终端产品、次抛原液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87.75%、94.78%和80.43%,已接近饱和状态,难以满足公司未来发展的业务需求。 寻求科创板上市获得融资,更好地用于产品扩产,从而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是华熙生物的规划。不过,在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不久后,同为玻尿酸原料商的昊海生物与爱美客也陆续登陆科创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市场竞争加剧,在自身研发能力还不太强时,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引进产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新市场,打造新利润点。“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观念影响,瘦脸针等注射类医美项目在国内的发展晚于欧美、日韩等国家,技术相对起步晚。” 事实上,华熙生物的研发投入一直备受质疑。2020年三季报显示,华熙生物的研发投入为9551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5.98%。对比同行,昊海生物同期研发投入为8412万元,占比9.43%;爱美客研发投入为3305万元,占比7.15%。 对于研发投入,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作为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除了‘有形的’研发投入指标之外,我们还非常注重强化企业的科创属性,即注重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研发投入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发明专利数量、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培养及投入等”。 (责任编辑:朱赫)
1月31日,绿叶制药(02186.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引入HillhouseNEV作为战略投资者,将合计持有公司5.52亿股股份,相当于持有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的15.6%。 据了解,HillhouseNEV为一间根据英属处女群岛法律成立的公司。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担任HillhouseNEV的独家投资经理。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今日绿叶集团早盘高开近15%,盘中一度涨近80%,收盘报5.9港元/股,涨幅51.67%。这标志着作为国内PE风向标的高瓴资本开始进入高端复杂注射剂这一蓝海领域。 而不久前,绿叶制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制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瑞欣妥)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据悉,瑞欣妥为注射用缓释微球制剂,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开展全球注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 据leadleo统计显示,2015-2019年中国微球制剂行业市场规模(按销售额)由22.3亿元增长到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1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7%。全球微球制剂产品2017年销售总额近65亿美元,基本趋于稳定,其中中国微球产品市场规模占比4.6%左右。微球产品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国际上掌握该技术的制药企业屈指可数,主要以强生、阿斯利康、礼来和日本武田为主。 据了解,目前全球上市的微球制剂产品主要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糖尿病等领域,其中需要终身用药的治疗药品是微球制剂的主力。欧美精分症患者服用的药物以长效缓控释注射制剂为主,绿叶制药的瑞欣妥正是针对精神分裂症的长效缓控释产品。据悉,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人数超过640万,但有效治疗率尚不足5%,且不同于欧美市场,当前国内精分症的主流用药依旧为口服片剂,长效缓控释注射制剂产品的上市将开启精分症这一领域的主流治疗用药的迭代,引爆微球制剂这一百亿蓝海。 目前,销量最好的在售本土微球产品分别为博恩特和丽珠制药(01513.HK)的亮丙瑞林微球,两家公司合计占据中国亮丙瑞林微球市场份额约62%。2019年日本武田制药、上海丽珠和博恩特的该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过人民币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2-3年内,也将有多款国产微球制剂产品陆续上市。当前国内在研产品主要有奥曲肽微球、曲普瑞林、阿立哌唑、亮丙瑞林、利培酮、艾塞那肽等微球制剂,主要研发企业包括绿叶制药、丽珠制药、齐鲁制药、圣兆药物、石药集团等,大部分在研产品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绿叶制药、丽珠制药和圣兆药物是研发微球制剂产品线较多的企业。 业内认为,微球制剂作为高端复杂注射剂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商业价值日渐凸显。虽然中国微球制剂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各方面不断推动下,国内微球研发企业制剂水平不断提高,微球制剂产品在加速上市,相关企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月1日晚间,新纶科技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0万元-900万元,和2020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 公司表示,受益于消费类电子市场的增长,公司全资子公司新纶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的电子功能材料产品海外订单同比大幅增加,同时核心产品的原材料国产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国内市场中,多款光电显示材料产品加快了验证和开发进度,其中防爆膜和全贴合OCA有重大突破,利润同比有较大增长。 新纶科技进一步表示,公司的软包锂电池用铝塑膜产品国产化后,配合核心客户需求订制开发特殊规格型号的新产品,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同时积极开发国产原材料,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了产品价格竞争力。全资子公司新纶复合材料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订单同比增长200%,利润同比得到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