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层挂牌一个多月后,数字人再传好消息。日前,公司“高清数字人虚拟解剖台系统”经中国解剖学会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随着数字人的国内首款“高精度数字人虚拟解剖台”的面世,“中国数字人”迈入高清时代。同时,公司的“数字人高清断层3D打印模型”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数字人表示,相关产品的发布和上市,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展了公司产品在临床医疗方面的应用。 打造国内首款“高精度数字人虚拟解剖台” 1月28日,数字人与山东大学共建的“山东大学数字人研究院”所研发的“高清数字人虚拟解剖台系统”顺利通过“中国解剖学会鉴定委员会”的评审鉴定。 据公司介绍,“高清数字人虚拟解剖台系统”自2015年开始,经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组织分割、可视化重建等关键步骤,采用国际上高精度的人体连续断层图像重建而成。产品包括男、女两套人体数据,可以断面剖切、三维立体、触屏交互、横卧竖屏等方式展示任意断面、任意系统、任意局部、任意层次的解剖结构,并可关联相应的显微组织结构。并且,该系统先后获评2015年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新兴产业)项目以及2019年重大专项等,并获多项发明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 《鉴定意见》显示,该产品的数据精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多种方式展示任意断面、任意局部的解剖结构,并可关联相应的显微组织结构,能有效缓解标本紧缺的现状,建立多层次的人体立体结构认知,满足了人体解剖学、临床手术规划、临床技能培训等需求。 公司表示,该产品的面世意味着公司在进入下一代“数字人”阶段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中国数字人”从此迈入高清时代,必将对医学临床与科研、教育与科普产生重要影响,从“数字可视人”向“数字物理人”和“数字生理人”演进成为可能。 此外,根据专家意见,数字人另一款产品高清断层3D打印模型“丰富了教学手段,对基础教学、临床影像诊断及科普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并可有效缓解解剖标本紧缺的现状”。 专注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资料显示,数字人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医学领域的软件开发企业,利用自身在断层图像分割、三维重建与可视化处理、系统应用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积累,从事“数字人体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并为客户提供医学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 据了解,作为国内重要的数字医学产品提供商,数字人一直重视技术研发。通过不断升级研发软硬件设备,推进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 从产品来看,公司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系统”等产品,已在全国400余家医学类院校、数十家科技展馆及多家海外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在业内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从研发投入来看,公司一直保持着高投入。2017年至2019年,数字人先后投入研发费用1554.30万元、1578.61万元、1748.8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35%、21.32%、15.68%。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经费732.8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更是高达48.76%。 “软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一定程度上,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此次数字人两大产品通过专家鉴定,也是公司专注研发的结果。”山东某信息产业分析师告诉记者,软件行业技术迭代较快,企业若要保持持续领先,就需要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和客户需求的升级,及时做出更新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月1日,知名投行招银国际再次大幅提升天境生物科技(纳斯达克代码:IMAB)目标价至71.1美元每ADS(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有31%的上升空间),并维持买入评级。医药行业分析师JillWu分析称:“公司在2020年管线取得重大进展后,新的一年将继续加足马力迎来新的科研成果爆发期,其多个管线均稳步推进并预计完成多项重要里程碑。” 据了解,2020年8月份,招银国际曾发布研究报告,将天境生物科技的目标价定为每股41.4美元每ADS。此外,HCWainwright&Co.评级报告首次覆盖天境生物科技,首次评级为买入。 JillWu认为,公司UliledlimabTJD5(CD73单抗)将在上半年迎来美国临床试验1期数据(单药以及与罗氏的PD-L1联用)发布。目前公司的该管线在中美两地同步进行临床试验(中国是与君实的PD-1联用且美国是与罗氏的PD-L1联用),主要适应症均为患者基数大市场广阔的实体瘤(包括肺癌)。 据招银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临床1期的数据将成为Uliledlimab初步的“概念验证性(proof-of-concept)”数据,加之最近美国biotech公司ArcusBiosciences刚刚发布过关于其小分子CD-73抑制剂在胰腺癌病人中非常理想的1期联用数据,市场今年对整个CD-73靶点会热情重燃。天境生物科技借助去年与全球顶级药企艾伯维的战略合作经验,有望在2021年就Uliledlimab完成另一个重磅全球战略合作。 此外,公司TJ210(C5aR)已在美国展开临床试验1期试验。TJ210通过阻止补体C5aR1阳性的髓样细胞的活化和迁移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该1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TJ210/MOR210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根据计划,该项目将进一步开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研究。报告提到,2020年12月,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以390亿美元巨额收购AlexionPharmaceuticals,而后者的核心资产正是两个已经上市的补体C5单抗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LemzoparlimabTJC4(CD47单抗)的临床试验将加速推进。在美国,公司正在进行其lemzoparlimab与Rituxan和Keytrud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恶行实体瘤种的剂量扩增试验。在中国,公司将在近期完成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中的单药爬坡1/2a期临床试验。同时,公司在今年1月21日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lemzoparlimab与阿扎胞苷联用于未经治疗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2期临床试验批准,此2期试验也是基于正在进行的1/2a期试验并有望成为在中国第一个lemzoparlimab注册性临床试验。据研究报告预测,公司的lemzoparlimab与艾伯维的Venclexta(Bcl-2抑制剂)或其他创新性疗法联用将产生更大的协同作用。 研报显示,公司TJ101(eftansomatropin)将在近期展开国内的3期临床试验并完成第一例患者给药。Eftansomatropin是高度差异化的、国内唯一采用融合蛋白技术的长效生长激素,本次3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eftansomatropin在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中与短效生长激素(somatropin)的非劣效验证。融合蛋白相较于目前国内市场较为普遍的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技术在安全性上有潜在的优势,同时长效产品相对于短效产品有着较大的病人依从性以及使用便利上的优势。报告同时提到,2021年1月,维昇药业完成了1.5亿美元的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奥博资本等其他知名投资人参与,而维昇药业的主要资产正是由AscendisPharma引进的长效生长激素,目前正在中国开展3期临床。随着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的火热增长、短效至长效切换的长期趋势推动、以及该市场受医保控费影响较低等因素的持续发酵,eftansomatropin在天境生物管线中的真正价值将会逐渐得到释放。 研报指出,考虑到公司会在2021年下半年申报TJ202(CD38单抗)单药3线的生物制剂产品上市许可(BLA),并基于核心自研产品TJC4与TJD5的临床进展速度好于预期,故提高其研发成功率。 招银国际分析师认为,2021年将又会是天境生物科技成果丰硕的一年,从临床数据发布到重大产品全球授权合作等均值得期待,故此提升公司目标价至71.1美元每ADS,并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随便买个股票型基金,一年下来少的赚10%,多的赚30-40%,守着3%的银行理财,能有什么出息?” “我炒股10年了,今年的收益还不如女儿在网上随便买一只基金高,她还劝我要改变投资理念。郁闷,难道我真的out了?” “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基金经理为了研究股票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头都熬秃了,你不相信他相信谁?自己配资产做投资,可能干得过人家嘛?”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基金抱团绩优股,收益不菲,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吐槽便越来越多。股基齐飞,对银行理财就产生了挤出效应。作为与基金公司既是竞争对手、是合作伙伴的银行,心态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愉见财经”听闻了好几家银行,今年的内部政策都是,加码基金以及信托、保险等产品代销。与代销高歌猛进的氛围相比,银行理财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标的原因,短期内做高收益率并不现实,因此显得有些许落寞。 理财不香了 Y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四季度,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77%。 3.77%……额,银行理财经理流下三滴汗。这样的表现与近期火爆的股、基市场相比,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好嘛。他最大的指望可能就剩下搞基金代销了。 牛市之下,投资者赎回理财转而购买基金的情况屡见不鲜。 我们听说,有股份制银行紧急对他们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进行“升级”。以前产品到期后,投资人未赎回的钱就只能算成活期收益,但现在,可以继续享受理财收益。 无非就是为了留住客户:老乡,别急着走。 1月2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开始,理财存续规模企稳并保持稳健增长,2020年年初一度保持10%以上的同比增速,不过随后放缓,全年同比增长6.9%。 大家可能会问了,股市好么,银行自己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呀,也去掺和出一杯羹嘛。 可是,他们貌似正在冷启动,需要时间。各位耐心。 为啥呢?银行理财子公司不是都纷纷表示增配权益类资产是大势所趋了吗? “愉见财经”觉得吧,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权益类产品的投研能力和竞争经验等方面相对不足,现有的薪酬激励机制也不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高薪“挖”明星基金经理。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过去面向的客群主要为中低风险偏好客群,对净值波动更为敏感,缺少像基金客户那样多年来市场涨跌带来的投资者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理财子公司开发权益类产品的积极性。 截至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近26万亿元。具体投向按规模排序,依次是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其中,权益类资产余额占比仅为4.75%。并且,混合类理财产品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均同比下降,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仅为800亿元。 2020年初,央行宣布将资管新规的过渡期继续延长至2021年底。原先银行理财的“池子”里有大量期限长、流动性差的非标资产,过渡期一延再延,也足见存量理财产品的承接和迁移并非易事。 卖理财不如卖基金 Y 不过上帝是恩慈的。他给你关了一扇门吧,并没有去洗洗睡,还是想到去开一扇窗的。 就像“愉见财经”听某位深耕房地产类业务的银行管理层说的,虽然楼市过热引来了加码调控,房贷业务停掉了(虽然对外不说一刀切,其实他们最近都在搞自查,不放房贷了),但怕啥,这过热底下客户排队摇号抢一手房,各个要押个几百万来验资,他们行有相应业务资质并竞争到了这笔钱的托管!那都是妥妥的低息负债! 所以理财也是这样。本行理财产品本身没竞争力的话,就卖基金呗。基金那么火,银行代销渠道功不可没啊。 今年1月,公募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发行规模超过4500亿元,刷新单月发行规模记录;其中易方达发售的爆款基金——易方达竞争优势创下近2400亿元的“天量”单只基金认购规模,为本就火爆的基金市场再掀波澜。 爆款的诞生,除了有平台和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加持、有市场热度的追捧,背后还有银行代销渠道的给力。 在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发售前几日,我朋友圈里那名敬业的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就不停地发推广文案进行预热,比我这干公号的还能刷屏,1月18日当天更是连发6条朋友圈,实时播报基金认购进度,提醒客户抓紧“上车”。 此外还有更牛的操作呢。据说有那么一小撮银行客户经理,甚至鼓励客户先将所持有的基金落袋为安,转而参与新基金认购。啊哈哈哈,这券商鼓励股民频繁交易异曲同工嘛,说白了,新基金的认购费高呗,这些客户经理想赚更多的尾随佣金呗。 不过后来,上头说到的这只基金,首次募集规模上限为150亿元的基金,配售比例只有不到6.3%。好多客户没抢到啊。于是乎,我朋友圈里那位银行客户经理就更加忙碌了:一边安慰客户,一边又推荐了两只基金——富国成长领航和泰康优势企业混合,说是等认购款一退回就可以购买。 然后,他的朋友圈又刷屏了! 以饥饿营销诱导超额认购,以爆款为噱头吸引更多人气,超募的资金还可以营销其他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数据显示,代销基金等中间业务正成为银行增收的重要来源。仅从2020年部分银行在半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代销基金收入达到48.08亿元,同比增长105.03%,超过2019年全年;农业银行基金代销收入11.88 亿元,同比增长80%;光大银行代理基金收入同比增长32.52%;华夏银行公募基金代理销售额同比增长21.29%;北京银行公募基金销量同比增长137.9%…… 从另一角度来看,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向销售渠道支付客户维护费97.49亿元,占到管理费收入的24.17%,同比提升明显。 赚钱效应能否延续? Y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公募基金的利润总额达到1.98万亿元。而从1998年到2019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累计利润为2.77万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一年就相当于过去20年所赚的70%,财富效应爆棚。 仅四季度,公募基金的利润总额就超过820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一骑绝尘,达到2232亿元,其次分别是混合基4889亿元、债基525亿元、货基452亿元、QDII基金111亿元。 今年以来,基金火出圈。仅上半年就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其中90后是主力军。微博热搜、超话一个不少,基金和明星八卦一样,成了90后的社交工具和茶余饭后谈资。就连许多老股民也不得不靠基金收益填补股市上亏损的“坑”。 那么,买基金就一定赚钱吗?答案显然是“未必”。就在上周,股市回调,白酒等板块受挫,基金也相应回调。一方面,绩优股估值回归是必然。另一方面,股市和基金的上涨与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2021年货币政策恢复常态化,且在指数已经处于近4年高点的情况下,权益类基金保持年化40%以上的收益,就连明星基金经理都承认,难度是很大滴。 遥记得,2018年,全球各大投资品类万马齐喑,上证指数全年跌幅近25%,权益类基金全军覆没,股票型基金全年平均收益为-19.25%,无一只合格股票型基金为正收益。如今被粉丝封神的“坤坤”,当年其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也亏损了14%。 回到正题。这篇文章是分析银行业务风向的,本无意于评论基金。但怕我说多基金的好吧,你们就盲目跟风。别哈。 这么说吧。买主动型基金,最重要是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风格的了解以及信任程度,“韭菜”不一定会买错,但会盲目,在震荡市中一样是拿不住的。在眼下这个时点去接新基金,各位请确认调研清楚了再下手。
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迅速做大不仅仅需要研发创新,更需要资本的有效赋能。 通过技术+资本驱动,青岛有屋智能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屋)颠覆传统企业成长模式,开启了一条“技术引领资本赋能”的企业快速增长之路,2019年实现收入增幅超40%,利润增幅超70%,2020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让黑科技走进家居生活 “在智能家居领域,所有的大企业要么忙着争夺入口,要么只是在单品智能上下功夫,但能够拿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强调智能感官和智能交互体验的产品却是一个市场空白。”青岛有屋智能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廉景进向记者表示,“现在我们都强调场景,所谓场景其实就是全屋智能家居场景解决方案。就像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时代的转变,并不是在功能机上做加法,未来的智能家居一定不是通过一个个智能单品的普及累积起来接近消费者的。” 据其介绍,2016年6月,有屋在北京发布有屋虫洞智能家居产品。将家具和家电进行智能化融合,厨房里看不到冰箱、油烟机,客厅里看不到电视、空调…………这也是国内第一款集成智能家居产品,“就像iPhone跨界与融合改变手机行业一样。” 经过5年发展,有屋将智能感应灯光、等离子除菌、超声波驱虫等技术整合融入了家居,并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互联,全面提升用户居住体验,引领定制家居行业升级方向。 截至2020年6月,有屋共获得专利300余项,并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山东省第二批瞪羚企业、2019胡润中国潜力独角兽榜单、山东制造·硬科技TOP50品牌榜。 颠覆传统企业增长路径 在廉景进看来,时代在变化,企业的成长方式也在变化,现在企业必须要了解资本和产业发展新模式。 有屋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对企业传统成长路径的颠覆。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尤其当家居行业在面对来自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的新挑战时,资本的吞吐吸纳与聚合裂变已成为左右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有屋管理层正是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开启了一条“技术引领资本赋能”的企业快速增长之路。 2018年12月14日,有屋宣布完成12亿元A轮融资,用于家电和家居互联融合、全屋语音控制模块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全屋智能供应链的整合以及市场渠道的开拓等。 2019年,为夯实B端业务,有屋收购博洛尼B,形成B端C端双翼协同发展格局,产品品类扩充至整体厨房、全屋定制、木门墙板、成品家具等多品牌、多品类发展阶段。 智能家居独角兽平台支持 不同于其他企业,有屋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圈少海汇。2020年12月,少海汇连续第二年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 少海汇构建了一个竞争的生态系统,更强调连接而不是拥有、开放而不是封闭、共享而不是独享的理念,遵循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让每家成员企业快速成长,并致力于促进成员间的协同合作发展。 借助少海汇生态圈资源优势,有屋从一开始就在设计上与海尔家电深度融合,实现了设计风格的一体化。在渠道上,家居家电一体化的智家体验店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落地,提升了用户体验性,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同时,有屋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定制柜与杀菌、除螨、除异味等智能模块相融合,先后推出橱柜精灵、阳台精灵、鞋柜精灵等物联网产品,在有屋APP控制下,实现驱虫、防潮、抑菌、除味、除螨等功能,完成传统家居产品向智能网器产品的转型升级。 在智能制造端,有屋是行业内拥有全屋定制家居产品大规模定制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在全国布局济南、河北深州、湖北咸宁、苏州4大智能生产基地。
12月21日,腾讯微保联合平安健康推出微保首款保障终身的医疗险“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这款产品可保证终身续保,解决了慢性病人群“无保可投”的痛点,进一步满足了用户对长期医疗保障的需求。 “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是一款专门保障癌症的终身保证续保的医疗保险,用于报销癌症治疗所需的费用。该产品覆盖0-70岁人群,三高及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亦可投保;保费最低6.64元/每月,年度保额最高400万元,终身限额800万元,首年购买可赠送100万元年度保额的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障。目前,用户可通过微信“我-支付-保险服务”或搜索“微保”小程序进入产品页面为自己和家人投保。 今年4月,银保监会明确了长期医疗险费率可调的政策细则,给更长期限的医疗险诞生创造了条件。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的推出,让高龄用户和三高群体都有机会以低门槛获得终身保证续保的医疗保障,促进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作为健康险新规颁布后业内首批上市的“终身保证续保”型医疗险产品,不仅丰富了医疗保险产品供给,为此后更多长期医疗险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给寻求终身保障的用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除了“保证终身续保”这一亮点之外,“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在投保条件及保障责任上也体现了人性化和普惠性。 首先,在投保条件上,考虑到癌症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将投保年龄扩宽至0-70岁;此外,即使被保人患有“三高”及糖尿病等慢性病也可投保,解决了慢性病人群“无保可投”的痛点。 其次,在保障责任上,这款产品年度保额最高400万元,终身限额800万元,首年购买还可免费享受高达100万元年度保额的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险金保障;0免赔额且报销不限社保范围,除了可报销被保人因原位癌或者恶性肿瘤产生的癌症住院医疗、住院前后门诊、特殊门诊等各类医疗费用外,连动辄数万元的恶行肿瘤特药费用也在报销范围内;在报销比例上,指定医院按100%比例报销,非指定医院按90%比例报销。 该产品支持多位家庭成员同时投保,2人及以上家庭成员投保享5%投保优惠费率。
新春将至,主打节庆礼品市场的饮料销售又进入旺季,各家纷纷祭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试图在今年严峻的春节市场焕发一抹亮色。凉茶市场主力之一的王老吉也上线了一系列新春营销活动。面对日益衰退的凉茶市场,近年来,王老吉不断追逐营销热点,频频推出各种跨界新品,希望能够打破凉茶单品限制,但是目前依然没有能够推出一款可以与凉茶产品相提并论的热门新品。 跨界新品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都买不到 王老吉凉茶虽然诞生于两百年前,但是近年王老吉品牌走的却是“时尚、科技、文化”发展的年轻化路线。 近期,王老吉进行了一系列新春营销活动,其中的“王老吉姓氏罐”,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专属姓氏罐,让“王老吉”不再姓王。“赵老吉”“钱老吉”“陈老吉”甚至“你算老吉”,都可以出现在定制的瓶身上。 对于王老吉的这个创意,有网友认为非常有趣,但是99元12瓶的价格有点劝退。 但是,也有人认为,在山寨食品神出鬼没的市场上,拎着“赵老吉”“陈老吉”走亲访友,不免会被人认为是用假冒王老吉滥竽充数。送礼送的是安心,王老吉出一款“山寨”自己的产品,未免有点弄巧成拙。 除了姓氏罐外,王老吉还乘着盲盒玩具的热潮推出了新年吉祥罐盲盒版,共有“文桃武略”“福气满堂”“升罐发财”“福回禄转”“牛运亨通”“喜笑缘开”6种“吉小萌”玩偶。除了盲盒玩偶版,王老吉还推出了以上印有6种形象的新年吉祥盲盒罐。 另外,王老吉还与快手开展了新春合作,在春节期间推出快手“福娃罐”、直播PK赛,首届老铁内容创作大赛等活动。 除了在营销上不断追逐热点外,王老吉在产品体系上也在推行单品多元化和品类多元化战略。 然而梳理王老吉产品线可以发现,使用“王老吉”品牌的产品类型过于杂乱,除了凉茶产品外,王老吉旗下还拥有果汁、中草药饮品、润喉糖等产品,甚至还推出了儿童益生菌、骆驼奶粉、牙膏、可乐等跨界产品。 目前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即“红罐王老吉”公司)官网上列出的产品除了大单品红罐王老吉外,还有黑凉茶、爆冰凉茶、茉莉凉茶,另外还有大寨核桃露、刺柠吉饮料、刺柠吉精制刺梨液、椰柔椰汁等非凉茶类产品。 而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即“绿罐王老吉”公司)官网显示,除绿罐王老吉外,还有清味乐、虫草饮、大红杞枸杞饮料、桂花酸梅汤、藕汁、诺丽果饮品等饮料产品,另外还有润喉糖、龟苓膏、川贝味枇杷糖等零食产品,甚至还推出了儿童益生菌产品。 然而,以上这些产品,除了红罐绿罐王老吉外,在日常消费渠道中都很难见到。即使是在两家王老吉公司的线上官方旗舰店上,也仅有旗下部分产品在售。 王老吉大健康公司方面,在天猫王老吉旗舰店中,全部在售商品包括红罐王老吉、无糖王老吉、刺柠吉饮料、刺柠吉精制刺梨液和椰柔椰汁。 而京东王老吉官方旗舰店中的商品种类更少,仅有红罐王老吉和刺柠吉饮料两款产品。 王老吉药业公司方面, 王老吉饮料京东自营旗舰店中,在售商品仅有绿罐王老吉、润喉糖、罗汉果饮料和柠檬茶饮料4种。 王老吉龟苓膏京东自营旗舰店中,仅销售不同规格口味的王老吉龟苓膏产品。 除了以上官方旗舰店外,在京东搜索“王老吉”还可以找到王老吉代用茶产品,包括红豆薏米茶、菊花决明子茶、冬瓜荷叶茶、黄精玛珈人参茶、人参桂圆红枣枸杞茶、黑糖生姜参杞茶等,甚至还王老吉初乳配方驼奶粉产品在售。 通过各家线上店铺的销售数据可以发现,销量最好的仍然是红罐、绿罐王老吉,刺柠吉饮料、柠檬茶饮料等饮料产品销量也算尚可,但是代用茶、骆驼奶粉等在消费者心中尚未与“王老吉”建立联系的产品,销量就少得可怜。 除了以上产品外,王老吉近年来还推出过牙膏、可乐等跨界产品。然而大部分产品,仅在推出之时引起了舆论骚动,随后便石沉大海,不仅王老吉方面不再宣传,连购买渠道都很难找到。 王老吉赢得10年内战,凉茶市场却已“凉凉” 王老吉在营销手段上紧追热点,在产品线上不断跨界出新,其原因可能在于整个凉茶行业在王老吉和加多宝商标拉锯战的这10年间已经“凉凉”。 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商标之战始于2010年,彼时红罐王老吉还属于香港鸿道集团,“王老吉”商标估值已达到1080亿元。 2012年,北京一中院最终裁定广药获胜,原先的红罐王老吉随后更名为“加多宝凉茶”。2012年也是加多宝业绩最辉煌的一年,其全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占据了灌装凉茶市场的80%的份额。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度饮料行业整体运行报告》,2016年加多宝品牌凉茶以52.6%的销售额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凉茶行业市场首位。 然而,中弘股份披露的数据却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加多宝集团已处于资不抵债状况,净资产亏损3.45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仅有70.02亿元,净利润也亏损5.83亿元。 根据该公告,加多宝2015年-2017年未经审计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0.4亿元、106.3亿元和70.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9亿元、14.8亿元和-5.82亿元。2017年,加多宝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该数据与加多宝集团对外宣称的数据大相径庭。加多宝曾表示该公司2016年凉茶营业收入增长10%左右,达到240亿元。但对比中弘股份披露的数据来看,加多宝2016年销售数据仅为106.3亿元,还不到其曾经对外宣传的240亿元的一半。 加多宝业绩急转直下的同时,广药王老吉的销售额却连年攀升。 根据近年来白云山的年报显示,其大健康板块(主营业务收入为王老吉凉茶产品)2017年至2019年,业务收入均保持了每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毛利率也保持在50%左右。 然而,在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间,整个凉茶市场却已经走向衰落。 2012年是凉茶市场的高光时刻:红罐王老吉更名加多宝并创下200亿元销售额,同时也是整个凉茶市场扩张最快的时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凉茶市场增速为16.7%。然而随着王老吉和加多宝之间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凉茶市场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2015年凉茶市场增速跌至个位数,仅有9.7%。 到了2016年,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度饮料行业整体运行报告》显示,2016年凉茶行业市场销售收入达561.2亿元,增速仅有4.2%。 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截至2019年6月,凉茶在家消费市场的销售同比下降9%,而2018年同期的增速为1%。在家庭渗透率方面,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分别为51.5%、48.7%和45.4%,呈连年下滑趋势。 在饮料市场方面,可能替代凉茶位置的新式茶饮、咖啡等品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的选择更加丰富,凉茶产品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押宝刺柠吉,新品研发变成营销噱头? 面对日益衰退的市场,王老吉虽然在与加多宝的战争中占据了上风,却还是要为这10年间消耗于内战的市场买单。 近年王老吉一系列“年轻化”的营销手段确实乘着”国潮风”改变了老迈的品牌形象,而为了突破凉茶单品限制而做出的产品跨界,目前来看,王老吉方面把希望寄托在了刺柠吉饮料上。 根据白云山2020年中期报告,公司将重点打造新品刺柠吉饮料,通过全渠道铺货,发放刺柠吉饮料扶贫消费券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量。 目前天猫王老吉旗舰店和京东王老吉官方旗舰店均在首页位置力推刺柠吉饮料,并且开展了王老吉×刺柠吉×百龄坛的限量联名活动。但从线上的销售数据来看,刺柠吉的月销量仅为王老吉凉茶月销量的1/5。 看似不断创新,却没有几个新品落实的创新战略到底能不能让王老吉突破只有凉茶的固有印象还不得而知。希望王老吉不要把新品开发做成了营销噱头,用新品研发换取品牌曝光度,似乎有点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