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是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庞大市场,过去主要由医药企业和医药物流企业把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获得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市场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快递物流企业再获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 8月11日,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信息显示,为加快陕西省药品物流产业发展,同意陕西京东医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陕西海川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在西咸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战略合作模式。同意陕西京东医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 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在仓储、配送、养护过程当中,要通过不同的条件、设备来不断地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而药品的集中监管和配送是未来医药流通的发展趋势,“仓储+配送”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如果没有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企业虽然可以进行药品的运输,但无法进行药品的储存,这个资质被视为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的入场券。 在2016年2月国务院就取消了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行政审批,按规定,只要企业达到了现代物流条件,原则上均可通过现场检查以及备案的形式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2017年8月广东省食药监局批准的17家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企业中,顺丰正式入围,成为首家获得该资质的快递物流企业,其余16家都是传统医药物流企业,如华润、广药、九州通等。 华夏幸福研究院研究员王瑞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药流通产业规模庞大,区域性公司较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医药流通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但他们的经营成本较高,地域限制导致进取心不强,因此引入更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会加速优胜劣汰,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竞争力。 记者查阅国内医药流通上市公司2019年年报,这些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普遍在10%以下,而快递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多数在15%以上。相较于传统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的配送时效和效率也更高,而且在县域级别的网络覆盖上,快递物流企业多年物流网点的布局也更具有优势。 两票制改革倒逼药企与药品物流企业深度合作 允许非药企从事三方物流,背后是医药流通市场的规模扩大和让药品价格“阳光化”的两票制改革。两票制即从生产企业到流通环节一张发票,从流通环节到使用单位公立医院一张发票,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两票制政策实施后,原本的各级医药代理机构陆续取消,使得药企的订单呈现分散化现象,过去运往省级分销部门的药品,现在需要进一步下沉到县镇甚至乡村一级市场,这极大推动了药品物流企业的发展。“过去药企有能力参与药品物流配送,现在只能放手让专业的医药流通企业去做了。”一位医药公司销售经理对记者表示。 该销售经理表示,医药流通市场格局比较固定,部分企业拥有地方资源,药企需要与不同地区的医药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因此市场也需要新鲜的血液,引入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对于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是一种激励,如果参与报价的企业多了,药企也会优中选优。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药物流分会发布的《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2019)》显示,在医药物流七大功能模块中,医药物流运输占据了医药流通总额的56%,是医药流通行业中的主要环节,位居第二位的是仓储管理,比重约为23%。报告显示,医药流通行业正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流通总额将会突破4万亿元。
位于三亚,规划面积近5万平方米 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外汇局近日批复同意设立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是海南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将由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 三亚保税物流中心规划面积约4.9万平方米,四至范围为:东至三亚机场进出飞行区道口路段,南至三亚机场停机坪,西至三亚市052乡道,北至三亚市三环路。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要求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保税物流中心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有关要求进行建设,依法办妥土地和建设规划等相关手续,应当自批准设立之日起1年内完成建设并申请验收。建设完毕后,由海口海关会同财政部海南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对保税物流中心进行正式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外汇局审核,验收结果审核通过后,保税物流中心方可开展相关业务。 三亚保税物流中心的有关税收政策按照《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税物流中心(B型)扩大试点期间适用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执行;外汇政策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执行。 根据今年8月7日发布的《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三亚将打造“一区、两园、两中心、大通道”产业布局,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亚模式,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提供可借鉴的制度和经验。“两中心”之一即建成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将依托空港建设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主要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提供免税、保税商品仓储和包括普通货物、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消费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物流配送服务,打造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目前,该项目各项建设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中,预计今年10月底开工建设。 据了解,为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通道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支撑三亚跨境电商发展,三亚机场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一带一路航空物流支点机场”这一总体定位,不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积极推动第五及第七航权落地。
新宁物流8月5日晚公告称,公司当日查询了“阿里拍卖·司法”网络平台,获悉股东苏州锦融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苏州锦融”)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份1315.49万股已竞拍成功,自然人赖星宇以1.08亿元成交价胜出。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赖星宇与龙元建设实控人赖振元的外孙同名,“赖星宇”曾先后参与竞拍邦讯技术、*ST华映的股权。而苏州锦融后续仍有其他股权进行拍卖,作为新宁物流二股东的京东未来有望被动成为大股东。 “赖星宇”多次胜出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耗资1亿元参与竞得上市公司股权的赖星宇或来历不凡。龙元建设2013年半年报披露,龙元建设实控人赖振元的外孙亦叫赖星宇。后者名下拥有多家公司股权,其中包括担任上海隆盛典当有限公司董事长,又通过共青城新涌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参股上市公司中简科技。 赖星宇的名字近一年来两度出现在上市公司股权拍卖名单上。邦讯技术2019年9月4日披露,控股股东张庆文及其一致行动人戴芙蓉合计327.4万股邦讯技术股份于2019年8月21日被赖星宇以1650.1万元拍得,该部分股份已完成过户登记。 *ST华映2019年12月26日披露,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宁德中院”)于2019年12月24日10时至2019年12月25日10时(延时的除外)在阿里巴巴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公开拍卖华映科技第一大股东中华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映百慕大”)持有的华映科技1.3亿股股票。根据阿里拍卖平台公示的《网络竞价成功确认书》,赖星宇以2.94亿元的成交价格竞得上述股票。但宁德中院今年1月14日送达给赖星宇的通知书确定本次拍卖成交价为3.21亿元,与拍卖中出现的2.939亿元不一致。最终,该次拍卖并未成功。 京东有望被动上位 赖星宇竞拍新宁物流股权目的不详,而公司的实控权去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新宁物流控股股东苏州锦融、南通锦融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广州程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公司实际控制人王雅军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卓合计持有9396.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04%。累计被拍卖(含即将被拍卖)为4703.7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53%。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询新宁物流往期公告发现,苏州锦融股权被冻结系为其他方提供担保而发生纠纷所致,曾卓则系与相关方合同纠纷所致。 阿里拍卖显示,苏州锦融和曾卓所持的股份共分5批,于8月3日至8月10日开拍。其中,苏州锦融的股权涉及4635.75万股,曾卓所持的67.99万股已经被自然人王蓉在8月4日以561.61万元竞得。 苏州锦融持股遭拍卖,新宁物流的股权格局将重新洗牌。2019年5月,新宁物流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南通锦融、股东曾卓将其所持上市公司10%股权,转让给刘强东控股企业京东振越,转让价为12.63元/股,京东振越成为新宁物流第二大股东。而双方的合作不仅止于股权,新宁物流还与京东物流旗下的京邦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构建新型物流科技企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若苏州锦融剩余持股被除赖星宇以外的其他主体拍得,京东将可能成为新宁物流的第一大股东。新宁物流披露,上述股权被司法拍卖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但可能会对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影响。 竞拍上市公司控制权 近年来通过司法拍卖获得上市公司股权甚至控制权的案例正在增多。 今年6月,金城医药第一大股东北京锦圣所持有的全部23.06%金城医药股权,于7月7日在阿里拍卖平台以网络竞拍的方式进行协议转让,起拍价高达27亿元。该股权拍卖吸引了3.47万人围观,428人设置了提醒,但终因参与价格过高,无人报名参与竞拍,该拍卖最终流拍。 ST昌鱼7月30日披露,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拟于8月17日10时至8月18日10时止(延时的除外),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公开拍卖控股股东北京华普集团产业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华普”)持有的8847.94万股。北京华普共持有ST昌鱼1.06亿股,ST昌鱼第二大股东宜昌长金持有5088.39万股。 ST昌鱼表示,本次拍卖事项尚处于公示阶段,后续涉及竞拍、缴款、股权变更过户等环节,拍卖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发布的数据,7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0.9%,较上月回落4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何辉分析称,7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较上月有较大程度回落,但仍位于扩张区间,显示出物流业务活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何辉还分析称,从品种看,建材、食品、服装等物流活动较活跃。从行业看,物流各细分行业运行平稳,其中线上消费带动快递快运业增势依然强劲。从区域看,西部地区业务量增长较快,东中部地区物流业务运行平稳。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物流企业保持平稳运行,微型物流企业业务量有所减少。
英特集团公告,公司关注到公司股价自2020年7月23日以来连续多日大幅上涨,部分报道将公司列入“疫苗冷链概念板块”。公司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业务收入占比极小,目前,公司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业务的在手订单金额仅为5万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仍来源于药品、医疗器械批发和零售业务,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业务现状以及在手订单等情况,不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先行者,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深耕冷链装备行业20余年。20多年来,中集“攻城略地”,一步步覆盖冷链物流产业各个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冷链装备“领跑者”。 “我们目前的业务规模约有百亿,但相信伴随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未来数年内再增数倍完全可期。百亿只是起点。”中集副总裁黄田化信心十足。 初心如炬,奋楫前行。雄心壮志的中集不仅发力全产业链,积极探索冷链物流运营服务等新业务,还旨在通过领先的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以及运营服务,补齐行业短板,为整个冷链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领跑万亿市场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站在风口。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200亿元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不过,冷链物流虽潜力巨大,但在我国整个物流产业中占比却不到3%,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整个冷链物流市场格局高度分散,各个环节参与企业体量有限,知名巨头型企业较少。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整体还处于市场待规范和法规待完善的初级发展阶段。”中粮集团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原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制冷专业总工程师马进如是说。 究其根源,首先是整个市场(特别是冷链运营商和消费者)冷链意识较淡薄。以生鲜果蔬为例,欧美国家生鲜果蔬产品上游冷链渗透率达90%,我国只有10%。基于成本考虑,我国不少生鲜果蔬在产地采摘后并没有预冷和冷藏或没有按标准预冷和冷藏,运输亦未采用合标冷藏车,多采用棉被、冰块等原始冷藏手段运输,甚至直接使用普通货运车辆运输到消费终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一般只关注产品的品牌、颜色等,也倾向于更便宜的产品,对整个储运过程是否规范并无意识要了解。 其次,我国冷链装备市场不完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冷藏车为例,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虽破21万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装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我国生鲜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分别高达25%、12%和15%,而发达国家均不到5%。高企的腐损率不仅带来每年数千亿元的浪费,还给食品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已出台重磅政策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 “要补齐冷链物流行业短板,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尊重标准且综合实力强的大体量企业的参与和带动。”马进说,中集作为一家了解国际规则且研发和制造能力强大的企业,应该在引领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中有作为。 黄田化表示,中集既是中物联冷链委的轮值主席单位,也是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他认为,随着行业日渐规范,冷链市场发展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 对标国际最严标准 事实上,中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干货集装箱世界冠军后,便开启冷藏集装箱生产。 1995年,中集在上海成立了旗下第一家冷藏箱公司,主要装备和冷藏技术均从德国引进。在吸收消化德国装备技术的基础上,中集加大创新力度,最终完成了冷藏箱的国产化。这使得中集的产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严苛标准的同时,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正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中集在1998年收购了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冷藏箱厂,成立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和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2003年又收购了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全国冷藏箱制造布局。今天,中集标准冷藏箱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冷藏箱市场份额超50%。 与此同时,作为内陆干线运输主力的冷藏车进入了中集的视野。2003年,中集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了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在继承原有中德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制板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冷藏半挂车以及冷藏车厢体研发生产的标杆企业,其冷藏厢式车厢体销量国内领先;2008年,中集在青岛又成立了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专门向欧美出口的优质冷藏半挂车。 自2014年开始,我国生鲜电商进入高速发展期。中集精准把握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物流装备商机,在2016年收购了北京中集精新相能科技有限公司,重点为顺丰、京东、苏宁等国内快递物流、电商巨头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所需要的小型保温箱、冰包、冰排和智能化监控设备等小型冷链物流装备。 此外,凭借在自动化仓储物流装备领域的突出技术优势,中集旗下的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方案解决及系统集成商,在俄罗斯、新加坡、沙特、泰国等海外市场承接并交付多个智能冷链物流仓储系统项目。而伴随着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集天达物流又凭借在智能仓储冷链项目中积聚的丰富经验,开始顺利进入国内大型集中式冷库领域…… “可以看出,中集的冷链物流装备企业,都是根据国内外冷链物流市场发展需求做出的布局,基本上贯穿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产能充足且所有产品都对标发达国家最严苛的标准。”黄田化告诉记者,“中集能快速完成冷链物流装备全产业链的布局,最主要的优势之一就是中集冷链装备源自欧洲先进技术,且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始终确保中集的冷链装备技术对标发达国家领先水平。” 移动冷库解仓储难题 依托强大的冷链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中集不仅快速完成了全冷链物流装备业务的战略布局,也能够敏锐地发现冷链物流产业链的核心短板,在积极参与补齐行动的同时,进而推动中国冷链物流模式变革。 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完成,是以大中型冷库建筑为核心,以食品加工厂和商超为上下游节点,通过冷藏车/箱为链接工具,完成整个冷链物流过程。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基本借鉴欧美模式。 “事实上,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场景,与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电商的快速发展,会导致过去以大中型商超、市场为主要终端节点,逐渐被以电商配送为主要终端节点取代。”马进介绍说,终端节点的变化,将给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带来深刻改变,很可能使整个冷链的模式由集中式冷链向分布式冷链转变。 马进认为,“分布式冷链更符合未来的生产、消费习惯和配送模式,借助现在发达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中心有能力配置最优物流路径,并实时分配配送资源,这也使得未来网络式分布的冷库布局和配送成为可能。” 此外,终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倒逼上游冷链渗透率的提高,即产地最先一公里用于预冷储存的冷库需求将得以释放。实际上,传统大型冷库建设用地多、审批流程长、资金投入大,远不能满足目前决策快、建设快、调用灵活的电商冷仓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集研发的“移动冷库”迅速登上市场舞台,并由此带动中国冷链物流模式向分布式冷链的变革。 据制冷专业博士、中集冷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波介绍,公司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加厚箱体外部结构,调整内部结构,最终原有箱体的制冷降温性能大幅提升。他说,“二三十度的食物,在我们的冷库里,2小时可降至零度。田间摘下的水果,2小时左右可彻底中断呼吸热,达到睡眠状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移动冷库适用于各运输节点的配置,包括田间地头的预冷。比如,“精准扶贫”概念的诞生地——湖南十八洞村已经用此新型冷库储存处理猕猴桃。 “截至目前,中集的移动冷库箱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太仓中集冷藏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浩说。 “做强做优”全产业链 2020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意见》在明确要求推广应用移动冷库等新型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同时还指出,要有针对性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整合冷链物流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另据了解,与该政策配套的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标准也正在筹备拟定中。 “在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动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将愈加规范,市场潜力和行业商机也将愈加凸显。”黄田化表示,中集瞄准市场商机,整合资源,积极由过去的冷链物流装备向冷链物流市场全产业布局。 要提高冷链物流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必须要提高信息化能力。由此,中集全面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建成比较成熟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从而实现食品在全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监控和远程调整,确保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 在做强做优符合国际标准的冷链物流装备板块的同时,中集还向下游服务板块延伸。据悉,专门从事跨境生鲜运输的冷链物流服务公司——中集小飞鱼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多家一线大型进口水果商稳定的合作商。据介绍,中集小飞鱼将东南亚原产地摘下的榴莲等新鲜水果,直送国内销售门店/仓,提供海运、陆运一站式全程跨境冷链运输服务,下一步将延展到海鲜、冻肉等其他品类跨境冷链运输。 除食品冷链外,中集还利用自身已积累的先进冷链装备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积极向医疗冷链、航空冷链等对温控有更高要求的业务领域拓展。以医疗冷链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集精新相能公司旗下的“冷云”团队为湖北等国内疫情重点区域医院,以及欧洲、非洲、美洲、中东等多个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运送试剂盒等医疗物资,助力当地战疫。 “目前只要市场有需求,中集就可以快速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我们的优势是装备,但也会延伸至服务和其他相关的解决方案。”黄田化表示,中集装备的客户资源非常多,未来还可以整合国内外资源,逐渐探索全冷链物流运营服务以及冷链金融等,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这是中集的雄心。也正如黄田化所说,“我们长期看好这个领域,百亿仍只是起点。”
随着新冠疫苗落地临近,疫苗概念股行情爆发。在连续5个交易日股价涨停后,英特集团于7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以及投资者问询较多的冷链疫苗业务,公司回复称目前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医疗器械批发和零售业务,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收入的金额以及收入占比极小。 据统计,6月30日至7月30日,英特集团股价区间涨幅达到75%。7月30日,英特集团股价已经是连续第5个交易日涨停,龙虎榜上上海、深圳游资纷纷现身。7月31日,英特集团开盘再收获一个一字涨停,截至下午1时涨幅10.00%。 “市场对新冠疫苗未来需求的预期是非常大的,推动了相关板块连续活跃大涨,冷链疫苗运输是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英特集团持续上涨的原因也不外乎这一热点概念的加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向记者表示,“疫苗板块不少个股估值已经处在了高位水平,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不能脱离基本面。一旦出现股价短线过度偏离其自身投资价值的情况时一定要远离,避免非理性的炒作。” 7月30日晚间,英特集团同时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00万元-8500万元,净利同比下降12.67%-22.95%,预计营业收入为119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营收与净利润量级相差甚远。 事实上,根据英特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医药批发业务在2019年毛利率仅为6.18%,主营业务的综合毛利率仅为6.68%。在医药流通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英特集团也在积极实施医药批零一体化战略,希望促进零售板块业务的增长。 对于英特集团涉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汉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冷链物流业务毛利率约在10%-30%之间,医药冷链物流的毛利率更高,英特集团发展冷链物流业务,不仅可以提升总体综合毛利率,而且能够凭借医药批发领域的深厚基础及医药冷链领域的技术优势,延长公司产业链,实现业务协同。” “不过,从一方面来说,我国冷链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效率低下,使冷链运输的成本提升,且运输行业流通环节过于分散,分散的流通过程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成本,也加剧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这有可能使得冷链物流运输业务的利润率不及预期。”陈汉聪提到。 此前于7月2日,英特集团方面回复投资者称:“公司具有完善的医药冷链质量管理体系,自建医药冷库与冷链配送体系,可承接多种温控要求药品储运业务。公司主要从事药品、医疗器械批发及零售业务,虽然已开展疫苗运输相关业务,但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份额极小。” “另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属于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作为物流领域的分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较晚,行业标准、规范都还不够完善,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陈汉聪向记者分析称,想要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业务并非易事,“客户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信誉要求较高,刚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要获得客户的信赖需要长时间的业务积累。运营初期,由于业务规模难以保证,在形成品牌影响力前,公司可能经历持续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