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部署速度,进一步推动5G市场从传统的运营商服务扩大到更多垂直行业应用服务中。 同时,3GPP也正式启动了Rel-17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规划了Rel-17的主要技术特征和计划时间表,继续对现有版本的标准进行增强演进。 中兴通讯在5G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广泛积极参与3GPP、ITU-R等各项标准制定工作。中兴通讯表示,未来将继续全方位积极参与5G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为全球5G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GPP成立于1998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移动通信行业国际性标准组织,在过去二十年成功引领和主导全球通信业的发展,在5G时代,3GPP依然领导着全球5G移动通信行业标准的不断发展。ITU是联合国负责处理ICT事务专门机构,其下设的ITU-R WP 5D负责国际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开发和相应的频谱使用规则制定。
导语: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承压;两类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重构,将有不同的路。 2005 年 4 月 5 日,一本极具前瞻性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横空出世,成为在千禧年前后诠释这个动态变化世界的最好的注脚。 我曾经是“世界是平的”以及背后全球化理念的拥趸,但在2020这个从开始就不太平的年份,我越来越相信世界的抹平化可能将告一段落,未来世界将愈发呈现“立体”的姿态。而这一变化过程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冲击和重整。 疫情冲击:会是压倒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已经为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厚厚的阴霾。 近日,OECD发布的最新中期报告《新冠病毒:全球经济面临威胁》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自新冠病毒在国内爆发以来,制造业的供应链承压显著,尤其是汽车和机械设备(零部件)、半导体材料、化工产品等产业。供业链的断裂风险具体体现在:一旦某个供业链的其中一环因疫情而梗住,那整条供业链便存在停滞的可能。 疫情打乱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化国家的中国已经是众多行业部分中间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从实体经济层面来看,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已经从中国国内的供应链受到影响,传递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中间产品无法交货,最后可能升级演变为全球实体经济活动的交付断档。 这在实践中已有显现。据最新消息称苹果已经将计划今年 9 月发布的 5G 版本 iPhone 往后推迟一个月再发布,而相应的廉价版 iPhone 也一并延迟。此前已经提到苹果即将3月推出的廉价版 iPhone 已经在中国组装工厂进入最后的试产阶段,不过因疫情导致组件延迟交货等其他原因,它可能会到今年第二季度才正式量产。 病毒事件本身有其偶然性,但反映出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是需要关注的。说得极端一点,新冠疫情可能会是压倒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这样的警示在西方国家一直存在。2014年,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院院长伊恩·高登(Ian Goldin)写了一本书《蝴蝶缺陷:全球化如何导致系统风险及应对办法》,就提出了疫病这样地区事件的影响会蔓延出国界。作者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各自独立管理的国家机构之间的脱节现象称之为“蝴蝶缺陷”(The Butterfly Defect)。今天回头看,这样的警示不能不说很有先见之明。本周出版的《时代》杂志上一篇文章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未来几年中,新冠病毒的全球爆发可能会以全球化第一阶段结束的里程碑事件而被铭记。” 重构全球化:一个立体化的世界正在浮现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了共同的荣景,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也在同步攀升。“环球同此凉热”下,去全球化到底是是小概率的尾部风险,而是大概率的灰犀牛趋势?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1992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我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在中美两地间辗转。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我自然不乐见全球化开倒车,但我发现全球化的进程的确正在改变方向。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去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 从特朗普政府对华为等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到英国脱欧,再到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可能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产生的影响。种种现象显示,“世界是平的”观点可能需要修正了。 其实全球化的演进过程一直是螺旋上升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自己也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把全球化历程分为了从1.0到3.0的三个阶段。也许今天全球化正在迎来4.0时代:世界是立体的。 “世界是立体的”有两层意思。首先整个世界是多极而非单极。会形成多个相对有区隔的小“世界”,小世界内部会形成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这样的交流合作机制。这些世界内部仍旧是“平”的,但世界之间是有区隔的。另一层意思是这些“世界”之间不是相互孤立或者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支撑和依存的。这些平的世界组成的整体是立体的,具备更强的抗冲击能力。 这样的“立体化重构”对实体经济来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业链的脱钩和重整。类似电子半导体这样的行业其实已经感受到了这股冲击波。尤其是2019年以来美国对华为等科技公司实施的技术出口的限制,加剧了电子半导体产业链重整的紧迫性。 我有一个切身体会的例子。2019年5月15日美国宣布将华为列入出口限制的实体清单。我第二天刚好参加一家被投半导体企业的董事会,一大早就碰到华为团队的来访。华为此前从未从这家企业采购过,但一夜之间就将它列为了未来的主要供应商。我亲眼见证了这家被投企业在几个月的时间中,通过华为的各种帮助,把各方面的标准都提高到国际供应商的水平,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后期产能的扩建和投入,达到细分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不过,不同行业脱钩和重整的紧迫性和切换的难度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苹果产业链。众所周知,苹果也非常想回到美国生产,但它们很快发现全面切换的困难性。中国的电子产业链生态系统非常完善,新产品工艺开发反应极快,产能弹性大,整个供应链效率非常高,很难在短期内被替代。或许苹果产业链的重构还是会发生,但我认为可能不会发生得非常快。 即使在一个行业中,切换的难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半导体行业中,光刻机的切换难度就很大,而芯片封装的切换难度就小得多。我认为,半导体行业,后端的重构会先于前端,也就是先进封装领域会比芯片制造更快有重构的突破;另外,在新应用的驱动下,中国企业可以在 5G, AI等新应用领域取得先机。 产业链的地域分散化,同产业环节的地域集中化让跨国企业的生产供应在面临自然灾害、疫病流行、政治风险事件等非全球性因素时,同样变得非常脆弱。简而言之就是: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更有效率但风险更大;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风险分散但效率更低,而这其中的平衡点非常难以确认。过去企业决策者更加受短期盈利能力的支配,更倾向于低估风险、追逐效率。这样的后果是让全球化生产供应随时有中断的风险。新型冠状疫情的爆发,正在促使更多的跨国公司重新审视其供应链的布局。 从“小世界”的领先,到“大世界”的布局 在一个走向多极化的世界,企业的应对其实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基本逻辑是有的:在自己本土“小世界”抓住重构带来的机遇,取得本土市场的行业领先;在防范产业链重构风险的基础上,在本土外的“大世界”做适当布局。 对于本身所在行业已经是中国的强势领域的企业,比如3C产品制造,电子装配,线路板制造等,其实可以大胆考虑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因为这些行业全球制造已经集中在中国,有的赛道中国产量占世界的50%以上,甚至90%,这些行业面临的机遇是全球产业链有重构外部的趋势或者需要。 这些企业往往已经是国内的龙头企业,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它们面对的可能是产业链重构出去的风险和机遇。比如,谱润投资于2016年投的星星冷链,是国内商用冷柜和冷链系统的领先企业,产品已经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谱润投资就积极支持和帮助其走出去,在客户市场做绿地投资,加强品牌建设,加速国际布局。 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开拓更多国际市场,平衡单一出口市场的风险,降低中美贸易战等事件的影响;其次,有一些国际大客户也的确不希望太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如果企业能够在其他国家有生产基地,有利于增加对这些大客户的粘性,避免客户去找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而另外一种类型的企业本身所处产业是中国短缺甚至空白,在很多细分领域急需追赶或填补的。我认为它们面临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需要大力发展,可以引进人才自主发展,也可考虑外部并购加速发展。尤其是科创板这样的资本市场制度,解决了融资难题,几乎是为这类企业其量身定制的。 谱润投资的两家被投公司珠海越亚半导体和苏州康代智能都是这样的例子。前者在中美贸易战等政治、经济事件的背景之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它已经正在南通投资建新厂,总投资40亿,产能也随之扩大了五倍。后者则是谱润投资从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剥离、全资收购回来的机器视觉领域国际领先的资产,目前已经重组成为一家总部和运营在中国,核心研发在以色列,营销网络遍布全球的国际型的公司。 投资人对这样的公司理应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粮草弹药,协助他们寻求海外先进技术、资产的收购标的,与此同时,随着科创板的开设,为这类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投资人也应该积极帮助它们在科创板上市。 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世界是立体”的观点,尊重和接纳其他不同维度的“世界”,摒弃单边主义,放下“唯一正统”的傲慢。毕竟,通向罗马的路,往往不只有一条。 (作者简介:曾任奥迈资本合伙人,麦肯锡公司全球副董事,美国安泰克国际公司总裁,美国罗门哈斯公司资深科学家。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年仅14岁;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1995年成为麦肯锡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咨询顾问。)
瑞士再保险:全球保险业将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强劲复苏 (记者 王恩博)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今年保险业能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将支撑全球保险市场复苏。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Jerome Jean Haegeli)在当天的线上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左右,比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衰退幅度更甚,全球保费萎缩规模则与之相似。但与对全球经济的预判不同,预计保费收入将呈现强劲“V型”复苏。 报告称,此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将导致2020年全球保险需求下滑,对寿险业务影响较大——预计全球寿险保费将收缩6%,非寿险将下降0.1%。但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模式,总保费收入将在2021年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瑞再研究院估计,今年发达市场总保费将下降4%,并在2021年恢复至2%以上的正增长。新兴市场今明两年将保持保费正增长趋势,其中2020年将增长1%,2021年为7%。 谈及中国保险市场前景,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说,当前中国市场面临诸如低利率环境、承保周期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带来的巨灾保障缺口等挑战,但长期来看市场风险偏好趋于稳健,保险业务发展将更加均衡。 他认为,中国保险市场机遇来自三个“新”,即新基建、新经济及新消费。这些趋势产生的新动能将加速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全新保险生态系统建立,使行业更具韧性。 报告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最终造成的理赔负担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目前从各种外部和公共消息源中获得的理赔预测中值约为550亿美元。 对此,安仁礼称,大多数外部保险分析表明,财产及意外险理赔总额的预测值上限为1000亿美元,与2017年“哈维”“艾尔玛”和“玛丽亚”三个飓风造成的损失规模相当,而当年全球保险业也吸纳了这些损失。目前来看,保险业资本状况应该能够应对疫情造成的冲击。(完)
联合国近日发布《2020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废弃物(带电池或插头的废弃产品)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360万吨,仅仅5年内就增长了21%。 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废弃物将达到7400万吨,在短短16年内几乎翻了一番,这使得电子废弃物成为全球家庭垃圾增长最快的品种。这一现象主要是由更高的电气和电子设备消耗率、短生命周期以及维修选择屈指可数等因素所致。 报告显示,2019年只有17.4%的电子废弃物被收集和回收。这意味着黄金、白银、铜、铂和其他高价值、可回收材料大多被倾倒或焚烧,而不是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再利用。据保守估计,这些未回收的电子废弃物价值可达570亿美元,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报告指出,2019年亚洲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数量最多,约为2490万吨,其次是美洲(1310万吨)和欧洲(1200万吨),非洲和大洋洲分别产生了290万吨和70万吨。按人均计算,欧洲人均电子废弃物产生量排名全球第一,为16.2公斤。大洋洲名列第二(16.1公斤),其次是美洲(13.3公斤)。亚洲和非洲则要低得多,分别为5.6公斤和2.5公斤。 报告强调,电子废弃物危害健康和环境,含有有毒添加剂或汞等有害物质,会损害人脑和身体协调系统。
牛市来了? 一句满溢兴奋之情的发问,是近来市场投资者的期许所在。 而乘着这一高涨之风,黄金迎来了专属它的高光时刻。 7月8日,黄金价格飙升明显,COMEX 8月黄金期货周三一举突破1800美元/盎司的技术关口,收于1820.6美元/盎司,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截止目前,其与伦敦金继续保持一定的强势。 数据来源:Wind 而相对于金价的上扬,美元指数有所走弱,在周三下破97关口,最低跌至96.4。 数据来源:Wind 果然是金子就可以发光这句话并不假,当然这也主要与近期市场形势、疫情风险等因素紧密相关。 疫情按下避险启动键 众所周知,作为理想的避险资产,金价的走高一般与避险情绪有关。 而新冠疫情的突发使得这一情绪不断被放大,尤其是随着近期欧美地区的疫情反弹,由此引发的不确定性进而为金价的上涨带来了足够的助燃剂。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121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54万例。其中,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疫情严重程度颇具严峻性。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最初的40万例用了12周时间,而上周末的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就超过了40万例,疫情仍在加速蔓延,尚未达到顶峰。”——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全球和美国当日新增(人) 数据来源:西部证券 截至到目前,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315万例,累计死亡超过13万例,美国多州入院率攀升,且本周二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新增病例数再创单日最高纪录。 “在过去一周里,美国至少有31个州的单日新增病例呈上升趋势,增幅至少为10%...美国7日新增60209例新冠感染病例,创下24小时新增病例数最高纪录。”——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 美国每日新增确诊情况 数据来源:CNBC “同病相怜”的还有巴西,根据巴西卫生部的最新数据,该国累计确诊超过171万例,累计死亡病超过6万例;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巴西总统博索纳罗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 而上述国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在疫情爆发初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过了控制疫情蔓延的最佳时机,再加上后期盲目冒进重启经济,致使疫情风暴再次卷土重来,进而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稳定发展的担忧。 而如果说疫情的开始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噩梦,那么疫情的结束便是全球人民翘首以盼的重要节点。 毕竟如果不能解除这一大流行危机,经济的重启又或是复苏便是一句空话,而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 “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料萎缩约5.2%,成为150年来最严重的四次衰退之一。”——世界银行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在疫情的打击之下,预计发达经济体2020年的经济活动将收缩7%;预计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将收缩2.5%,成为至少60年来整体上的首次收缩。 同时欧盟委员会预计,欧盟和欧元区经济2020年将分别萎缩8.3%和8.7%,2021年将分别增长5.8%和6.1%。其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将在2020年成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欧盟国家,预计相关GDP将分别萎缩10.6%、11.2%与10.9%。 应对疫情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汇通网 全球央行“放水”提供支撑 正是基于对经济“失控”的忧虑,为尽快走出疫情阴霾,为加速经济复苏进程,各国自然无法无动于衷,纷纷出手“救市”,不断提供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弹药,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和复苏计划,且将利率暂时保持在接近或低于零水平。 而基于这一特殊的“放水”的宽松性环境,近期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状态。 在美股不断收高的同时,金价也在不断上扬,而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下股市下跌更能引发人们的避险情绪,促进金价的走强。 而探究美股上扬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市场流动性显著的背景之下,近期公开的经济数据向好(6月份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480万人,高于市场预期(300万人)),且人们对未来美联储的刺激政策心怀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风险偏好,资金进入股市的积极性提高,进而也提升了人们对美股估值的预期。 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数 数据来源:美尔雅期货 然而,金价的延续攀升也同时说明了人们的乐观情绪只是“冰山一角”,在疫情阴云的笼罩之下,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也引发了其对通胀的担忧。 “5月和6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增长,就市场预期而言,这是很大的惊喜。但只有疫情得到控制,这才是真正的惊喜。”——投资公司DWS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谢尔曼 美国国债利率变化以及美联储通胀预期变化 数据来源:美尔雅期货 基于此,黄金具备的避险属性和通胀保值属性便不断发挥作用,高调彰显着存在感。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6月,全球黄金ETF已连续7个月出现净流入,创下历史新纪录。其中,6月全球黄金ETF总量增长104吨,总持仓达到3621吨,创下历史新高;且2020年上半年,全球黄金ETF(以吨数计)总规模增长25%。 黄金ETF持仓 数据来源:美尔雅期货 “2020年上半年的黄金ETF资金流入显著超过了2018年和2019年央行创下的数十年来净买入量高位。”——世界黄金协会研究部负责人JuanCarlosArtigas 全球最大 SPRD 黄金 ETF 持仓量变化 数据来源:广州期货 同时,黄金作为相对安全的防御型资产,自然也颇受央行在外汇储备上的青睐。截至今年5月,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共计34904.8吨。其中,5月全球各国央行净购金量为39.8吨,与3月和4月的净购金水平相当,并高于今年前4个月35吨的月均水平;此外,预计超过2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增持,远远超出去年的同期数据(8%)。 “病毒引发的金融动荡再次考验了外储管理者在投资组合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回报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WGC 黄金后市走势是涨是跌? 显然,在此时此刻,受到大流行的影响,黄金在资本市场起到的对冲美元敞口风险和经济衰退的作用或更为凸显,毕竟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不容小觑。 一边是疫情对经济的重创在短期内难以消化,一边是美国退出世卫、美国大选等重要国际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边又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宽松政策带来的过度“舒适圈效应”...这些不定因素都或将继续加大美股资产泡沫的膨胀性,毕竟目前当前美股的走势已然偏离其经济基本面,且道指与纳指市盈率双双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数据来源:Wind “随着冠状病毒病例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美国股市从3月下旬低点开始的大规模上涨可能会放缓,将美国股票评级从“增持”降至“中性”。”——贝莱德 追高追涨一时爽,回调下跌火葬场。 因此,基于对避风港的本能归属感,金价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具备走强的助推力,或将有望挑战2011年创下的纪录高点(1920.30美元/盎司),这也基本符合近期瑞银以及花旗对黄金价格的预期——上行至1900美元。 “黄金依旧是所有主流资产中表现最好的资产之一,其上半年的回报超17%。”——世界黄金协会发布报告 此外,随着黄金不断乘风而上,黄金股也开始躁动飘红,但作为风险资产,其未必可以分到这束高光所带来的甜头,毕竟在避险情绪浓厚的情况下,黄金股虽会一时受市场炒作跟随金价上涨,但也具备跟随大市下跌的风险。 数据来源:Wind 结语 整体来说,目前金价的强势是可以预见的。 毕竟市场整体处于熊市反弹的阶段,在各国央行的宽松政策频出的背景之下,叠加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这只黑天鹅的未知风险性,黄金作为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信任锚,依旧会受到向上的助推力,后期或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震荡回调,但这主要取决于经济的恢复情况以及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今晚美国将公布其至7月4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市场预期录得137.5万人,前值为142.7万人),这一数据的释出或对今晚美股以及金价走势产生一定的波动。
全球股市上扬的时候,铜也不甘寂寞。 从3月中旬起,铜价一路飙涨。 6月底,伦敦铜突破6000美元/吨。今日价格已上涨1.6%,达到6335.5美元/吨,较3月疫情恐慌时期的4608.5上涨了37.5%。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同时,沪铜主力也从3月低点的37200元/吨,迅速涨破50000元大关,今日上涨2.09%收报50700元/吨,累计上涨36.2%。 行情来源:同花顺IFind 近期铜价被炒得火热一方面在于3月海外疫情恐慌期导致铜价大跌,而近期在美股市场和原油价格的带动下启动修复性回补,另一方面在于以智利为首的几大铜资源出口国在疫情的冲击下大量减产,同时以中美为首的铜需求大国经济逐渐复苏,压力向供给端偏移。 据统计,2019年全球精炼铜产量为2372万吨,其中智利578.74万吨,占全球总量的24.4%,邻国秘鲁为240万吨,占比10.1%,二者是世界上铜产量和出口量排名前二的国家。 但智利和秘鲁的疫情严重程度也是排名前列。 截至7月9日,秘鲁累计确诊312911例,智利303083例,分别位列世界第5、第6。 疫情大流行导致两大产铜国的矿业运营受到极大的冲击。 智利方面,今年1月到5月,该国铜矿企业没有出现停产,全国铜产量同比增长3.9%。 但6月份开始智利的疫情恶化,铜矿工人中出现大量感染病例,目前已超过3500例,半数以上矿工被要求居家隔离。代表智利铜矿约80%铜矿工人和承包商的七个工会正在讨论是否向政府正式提出要求,让智利所有铜矿停产14天,以阻止新冠肺炎在工人中传播。全球最大的铜矿生产商——智利国营铜业公司日前已宣布临时关停其第二大矿区Chuquicamata的炼铜厂和铸造厂运作。 智利铜业委员会预计2020年铜产量下降20-24万吨,大约占到了智利2019年总产量的3.5%左右。 秘鲁方面,该国从3月中旬开始进行严格的隔离。5月铜产量减少42.2%,4月份减少34.7%,3月份减少26.6%,连续三个月下滑后,原本预计今年铜产量将增加2.4%的预期调整为了下降15%。 而近日秘鲁宣布延长国家紧急状态至7月31日,所以这一预期可能会继续向下调整。 此外,墨西哥、非洲等地也频频爆出减产的消息。到4月底,明确减产的矿山产能为260万吨,占比约为12.5%;暂无法明确影响量级的产能为430.9万吨,产能占比约20.7%。 摩根士丹利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矿山供应将损失56万吨,在采矿和废料供应中断的情况下,需求将超过产量。 在供应持续吃紧的同时,随着全球各国逐渐重启经济,铜需求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尤其是占全球铜需求一半左右的中国,最早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在政策刺激、基建的拉动下,电线电缆、电动汽车、数字经济等一些对铜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快速增长,3月份中国铜需求同比增长25%。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3月份开始我国PMI指数已经回到正常水平,6月份为50.9%。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此外,美国在一轮经济重启后,制造业也在持续回复,6月制造业PMI为52.6,重新站上荣枯线。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在中美两大铜需求国制造业回暖的情况下,需求端逐渐复苏,因此近期全球的铜库存量持续下降。 截至7月8日,LME的铜库存量为192025吨,从5月份开始一直在减少,累计降幅32.1%。 行情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沪铜库存也在持续去化,从3月高点380085吨减少至114318吨,累计降幅70%,达到近18个月来的低位。 行情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数据显示,伦敦、纽约和上海交易所追踪的全球铜库存二季度下降超过35%,当前的库存总量低于一年前。 智利矿业部长指出,此前中美贸易争端以及原油价格暴跌使得铜供需面被扭曲,而现行的铜价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市场供需情况。 从疫情发展的现状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铜资源供应端可能继续承压,当然现在的价格可能已经提前定价了这种风险。 上周泛美卫生组织发布了有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冠状病毒COVID-19在感染和死亡方面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如果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整个美洲大陆的死亡人数到10月1日将增加近三倍,超过62.7万例。 根据泛美卫生组织使用的模型推测,智利和哥伦比亚将在7月上旬看到疫情高峰,而拉美其它国家,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和秘鲁将在8月份看到感染高峰。 从简单的供求关系判断,铜价上涨是必然的,至于涨到什么程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难以量化。 主要经济体央行通过降低市场利率和量化宽松等手段持续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带来的通胀预期将推动铜价上行。同时,各国疫情防控带来的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会进一步压缩供给端的利润空间,这部分也会表现在铜价当中。 摩根士丹利认为,铜价第四季度有望在6000美元以上,理由是部分国家好于预期的需求和严重的矿山生产中断。 欧亚资源集团ERG首席执行官Benedikt Sobotka表示,预计铜领域将出现长期的结构性供不应求,到2021年价格可能突破7000美元/吨。 但另一边,花旗认为这种金属可能在第三季度被高估。该行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过去一个月,在股价和债券收益率持平或下跌的背景下,铜价从5700美元/吨上涨至6000美元/吨以上,基于这些历史关系,铜价似乎被高估了220至420美元/吨。总体而言,坚持5750美元/吨的近期目标价格”。
新冠疫情在今年给全球保险业的增长按下了“暂停键”。 国际保险巨头安联集团在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在2019年全球保险业实现四年来最大增长之后,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预计全球保费收入将萎缩3.8%。 安联集团认为,由于科技上的领先,在全球所有地区中,亚洲保险业增长势头将会率先恢复。其中,中国保险行业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未来10年中国的保费收入预计将年均增长9.5%。 全球保费今年预计萎缩3.8% 过去的2019年是全球保险业在近几年中的“高光时刻”。 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保费收入总计3.906万亿欧元,较2018年实现4.4%的增长,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大增长幅度。其中,寿险保费较2018年增长4.4%,也成了去年全球保险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财产险的增长率则从2018年的5.4%降至2019年的4.3%。 “这是自2015年以来,寿险业务的增长率首次超过了财险业务,尽管差距非常小。”安联集团表示。 从地区来看,亚洲地区仍然是全球保险业增长的引擎。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亚洲保费收入(日本除外)的增长率为6.8%,是前一年的两倍多,保费总额达到9470亿欧元,其中近一半保费来自中国。 相比2019年的增长率高点,今年的新冠疫情无疑给全球保险业的增长按下了“暂停键”。 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保费收入将萎缩3.8%,寿险业务受到的冲击可能将超过财险业务,增长率分别为-4.4%和-2.9%。与新冠疫情前的增长趋势相比,疫情将使全球保费减少约3600亿欧元(其中寿险2500亿欧元,财险1100亿欧元)。 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亚洲保险市场略好,但挑战也同样存在。安联集团预计,2020年,亚洲(日本除外)总保费收入预计将下降0.7%,其中寿险将萎缩1.8%,而财险仍将维持1.9%的小幅增长。 “在疫情之后,商业模式的数字化、亚洲核心战略以及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理念将成为保险行业重要的增长驱动力。”安联首席经济学家卢睿德(Ludovic Subran)表示,亚洲企业在科技方面领先,而欧洲同行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理念上领先。全球保险业的主导地位将由亚洲决定——亚洲家庭将成为最重要的消费者,推动全球保险需求。 安联集团认为,从长期前景来看,亚洲保险市场到2030年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8.1%;寿险和财险预计将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这几乎是目前全球市场增长速度(4.4%)的两倍。 中国保险业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 在亚洲保险市场中,中国市场被安联集团认为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中国寿险和非寿险行业在2021年均将实现两位数增长,未来10年中国的保费收入预计将年均增长9.5%。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寿险将继续成为长期较强的业务线,未来10年寿险增长率将达到9.8%,而财险业务为8.8%。”安联集团在报告中表示。 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容小觑,但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力方面依然与亚洲部分其他国家存在差距。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力在亚洲国家中的排名居中,与马来西亚和泰国排名靠近。2019年,中国保险业总保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7%,人均保险支出(不含医疗保险)为317欧元,为新加坡人均保费支出的6.5%(新加坡是4888欧元/人)。 安联集团在华合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首席执行官陈良表示:“自2020年二季度开始,整个中国保险行业逐渐回暖,我们看到疫情后,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主动了解、购买、体验各种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多的人愿意加入保险行业。我非常看好未来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 “不断增长的风险意识和社会保障需求将继续推动中国保险业未来几年的增长。”报告合著者、安联集团经济学家米凯拉•格里姆(Michaela Grimm)表示,到2030年,预计中国保费将增长7770亿欧元,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市场规模的总和,中国保险业将在这场危机中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