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聪明目”近日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投资方为眼科上市公司欧普康视(300595)和深圳朗科投资,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和长期资本顾问。聪明目正在运用智能硬件加软件方式,防控近视和干眼症。
江龙船艇17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智能船艇、清洁能源船艇、出口型高性能船艇是公司重点研发的产品领域,近年来公司已经具备无人船的设计建造能力,并批量建造了部分商用无人船交付客户。在新产品研发领域,公司正和产业链合作伙伴开展5G-AI智能无人艇的新产品开发工作。
记者今日从兴业银行获悉,该行手机银行App已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评估与检测,成为首批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备案的移动金融App。据悉,本次通过备案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来自33家机构,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19家。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App5.0版本于2019年7月正式上线,是该行全力打造的一款集社交、智能、开放为一体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 “疫情加速改变银行的服务模式,线上平台将是银行服务与经营的主要战场。兴业银行将以手机银行为发力点,加速产品与服务创新,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全面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兴业银行零售网络金融部总经理詹志辉表示,兴业银行将围绕 “城市服务”专区,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强化大数据、智能语音、智能搜索、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打造“能听会说易搜”的手机银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受疫情影响延期近3个月的“2020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OP100颁奖典礼”,于6月16日至17日正式在杭州举办。 经历了一季度的沉寂,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水泥行业快速回暖。此次由中国水泥网主办,以“数字化赋能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行业峰会,吸引了行业领导、技术专家、水泥企业、设备商代表等700余人参会,共同为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全方位智能化释放“生产力” “将传统水泥建材工业与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新技术融合,实现企业全面数字化,是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在致辞时表示。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直言:“对于数字化转型,早认识、早悟醒、早行动,意味着对生产力的释放。”在他看来,信息化、网络经济、智能化一旦融入制造业和生产经营,结合点、连接点选择组合恰当,机器、装备和运行环节的效能、效率倍增。 数字化转型对水泥头部企业产生的效果渐显。如浙江南方水泥在2019年6月成立智能工厂推进小组,2019年8月启动智能工厂创建,执行十大模块框架,涵盖智能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生产控制、智能生产管理、智能设备管理、智能物流等。 常山南方水泥率先试点智能设备管理,建立标准作业计划知识库和预防维修体系,通过点巡检及预防性维护体系自动生成维修单。在此基础上,公司人员利用率提升了10%至20%,设备利用率提升了3%至5%,质保使用率提升了10%至50%;同时库存存货成本下降了20%至30%,仓库管理成本下降了5%至20%。 “选择具备某些特点的企业,进行不同专项的试点应用;选择整体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整体智能工厂建设;积累经验形成标准,推动智能工厂的全面建设。”对于未来智能化升级的方向,浙江南方水泥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活动现场,多家企业分享了细分领域的智能化尝试和经验:东方测控带来水泥行业智能化方案;唐山智能带来智能自动包装系统;意诺仕带来水泥智能发运一体化系统应用等。 协同处置固废再添“新动能” “水泥行业要继续坚持化解过剩产能,严禁新增产能,严肃产能置换,进一步完善错峰生产,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在活动中表示。 在他看来,水泥行业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考验,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好形势来之不易,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如过剩库存仍需继续化解等。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有序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逐步实现超低排放,绿色转型。”吕桂新给出了“药方”。这与中国水泥网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玉宗的观点不谋而合:“新增产能这道门正逐渐关闭,协同处置这扇窗正在打开。” 高玉宗介绍,全国已投运的协同处置垃圾、危废、固废的处理能力加上新获批的处理量,全部实施后累计处理能力3707.6万吨,占总排量的9%,发展空间广阔。 “水泥熟料产量15亿吨/年,按熟料产量的15%计算,全行业可协同处理废弃物2.25亿吨。”高玉宗现场算起了账,“水泥行业这支环保生力军协同处置大有可为。” 疫情防控期间,水泥窑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处置能力,尤其是在医废处置方面的作用已经凸显。 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3月初已有华新水泥、海螺集团和金隅集团的7家水泥企业投入到水泥窑协同处置涉疫医疗废物工作中。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介绍,全国尚有已建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危废生产线110条。 “我国水泥工业的新目标即在水泥窑功能进一步提升与扩展,靠自身的功能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基础上,由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进入以中国创造为主导和主体。”乔龙德说。 今年行业效益预计超1500亿元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水泥产量预计明显萎缩,将结束连续2年的回升势头。主要产销国国内水泥需求萎缩,出口大国出口量下滑。”谈及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水泥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郑建辉直言。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同比下降23.9%。不过,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水泥市场已迅速回暖。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水泥产量7.69亿吨,同比下降8.2%,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5月当月水泥产量2.49亿吨,同比增长8.6%,单月水泥产量创历史新高。 “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其中,4月实现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0.6%,单月利润超过整个一季度。”吕桂新补充道。 郑建辉介绍,前4月水泥行业利润约345亿元,同比下降二成。但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超15%,远高于同期工业4.45%的销售利润率。 对于今年的水泥市场,郑建辉持谨慎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上半年水泥产量降幅有望缩窄至7%以内,行业利润将超700亿元,略低于去年同期。全年来看,水泥行业效益预计超1500亿元,价格仍有小幅增长,市场或呈分化,优先看好华东市场。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是化危为机的关键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同样抱有信心。
劲胜智能6月13日公告,为了突出核心主业,体现公司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品牌效应,拟将公司名称从“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创世纪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从“劲胜智能”变更为“创世纪”。 更名为“创世纪”,劲胜智能准备了很久。公司表示,其全面推进业务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核心主业高端智能装备业务,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服务业务,同时整合剥离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业务。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精密结构件业务整合的深入推进,劲胜智能主营业务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高端智能装备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为77.37%,较2019年度提高37.2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占合并报表营业利润比为279%,系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 劲胜智能认为,截至目前公司主营业务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本次变更名称符合公司业务构成和实际经营情况。 梳理劲胜智能此前动作可以发现,此次更名为“创世纪”,可谓水到渠成。一方面,公司主营业务从消费电子切换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2015年,劲胜智能收购高端装备制造商创世纪,后者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 另一方面,随着创世纪的发展壮大,创世纪的掌舵人夏军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整体治理。2019年5月,夏军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长。 根据最新披露的定增方案,夏军拟斥资4亿元参与定增,认购9779.95万股股份。定增完成后,夏军将大幅提高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按照认购股份数量上限计算,且考虑回购注销限制性股票的影响,夏军及其一致行动人凌慧、创世纪投资将合计持有劲胜智能20.14%的股份。夏军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劲胜智能也将告别“无主状态”。 过去几年,劲胜智能一直在谋求业务战略性调整,进入技术门槛更高、国家产业更需要的高端智能装备业务。如今,高端智能装备业务已成为上市公司核心业务,此次更名为“创世纪”,将进一步凸显公司做强做大高端智能装备业务的决心,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从“物流装备”,到“科技集团”,公司名称几个字的变化,印证了国内仓储物流装备龙头企业——东杰智能的升级战略。 6月10日晚,东杰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完成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和《公司章程》备案,并取得了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已变更为“东杰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称为“山西东杰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及证券代码均不变,仍为“东杰智能”及“300486”。 东杰智能表示,自上市以来,公司围绕智能工业及智能物流应用的行业解决方案不断延伸业务链条,在业务板块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成立企业集团,有利于公司在集团层面统筹发展战略规划,拓宽及延伸业务链条,体现集团化经营理念,强化各业务板块自主经营,积极促进公司主业协同发展。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公司在软件开发基础上,通过内生式发展、外延式并购,不断涉足装备制造、机电安装等领域,获得多项技术专利,拓展智能装备制造版图。 今年以来,东杰智能还战略投资了教育机器人领域的贝芽智能,涉足服务机器人领域,对公司智能制造产业链进行延伸。 在智能技术储备上,今年公司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合作,共建“东杰智能-中物院成科中心人工智能联合研发中心”,将对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智能生产、智能物流领域的应用等开展研究。 公告显示,目前,完成更名的东杰智能,其经营范围在物流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仓储设备、涂装设备、立体停车库、电气设备、工业机器人制造、不动产经营租赁等基础上,新增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售电等业务。 东杰智能表示,此次公司名称的变更将清晰地反映公司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定位,有利于公司发展和战略布局的实现,有利于更好的配合公司战略目标的推进。数据显示,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7.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7%,净利润90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96%。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为1.49亿元,净利润为1258.6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21.196%。(王乔琪)
1988年创立的创维,如今正走在“升维”的大路上。 跨越了3个十年的门槛,创维业已由传统品牌制造商,转型及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和信息技术平台。 2018年以来,创维进入了新的时代。集团董事会加快推动创维转型升级总体战略,简称“一三三四”战略:一:以实现1000亿元营收为目标;二:全面实施智能化、精细化、国际化三大战略;三:推进总部基地、珠三角智能制造基地、长三角智能制造基地三大项目建设;四:打造多媒体、智能电器、智能系统技术与现代服务业四大业务板块。 旨在通过实施上述战略,推动创维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硬件业向软件业、终端产品向智能系统的三大转型发展,把创维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终端和信息技术领军企业。 2019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创维在外部经济动荡、“黑天鹅”频现的大形势下经受住了考验,整体多元稳健,业务结构不断改善,运营效率稳步提高,税前利润与净利润分别同比提升50.3%与22.9%,战略转型成效初现。 在战略升维思想的引领下,创维的业务布局紧紧围绕着智能人居(家庭、办公、出行)这一核心,通过“连接、智能、生态”三大关键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新创维”未来成长的内核。(1)连接:对应万物互联,抓住5G+AI+智能终端的风口,因广泛的内外与内内的连接构起强大的网络效应,面对万物互联的连接数将达到千亿级别,5G+AI+智能终端是未来智能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 (2)智能:从智能语音、到人脸识别、智能测温等等,物联网构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一切想象,伴随5G、人工智能、大数据、半导体技术等新技术引领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及家庭的数字化渗透率即将迈入成长力最快的阶段。 (3)生态:构建起具备闭环和赋能能力的流量平台(参照T2B2C模式),生态系统内(外)持续进行的智能交互,智能交互的物联网能够促成生态流量的正循环、变现和服务,生态圈的丰富和扩张能够带来无限想象和发展空间。 智能时代的到来,成为创维发生蝶变的内在驱动力,一个面向智能人居的布局版图正徐徐打开。 随着5G时代到来,8K超高清视频产业被视作有望成为5G时代第一个实现万亿元规模的商用产业。作为电视行业的引领者,创维早已围绕“5G+8K”技术布局相关产品。公司于今年年初推出首款量产8K电视Q91系列,该电视拥有8KIPS硬屏、8K分辨率及8KAI画质引擎等诸多优势。创维再次展现出了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并有望引领5G+8K智能电视的发展,深度掌控行业话语权。 创维多媒体业务还包括互联网增值服务。2019年财年,酷开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增长强劲,收入同比大增50.2%,酷开系统在中国市场累计智能终端机启动总量达4430万,智能终端机月活跃量达2894万。从用户数量看,酷开系统已经成为国内领先OTT系统,并获得爱奇艺、腾讯及百度的战略性投资,据悉估值已逾百亿元。伴随行业集中度提升,酷开系统还将充分受益于行业的成长机会。并深刻地改变创维未来的盈利规模和盈利结构。另外,在创维国际化战略实施中,也会使酷开系统在海外本土化落地中拓展新的空间。 在创维2019年报中有这样一句话,“智能系统技术产品得力于雄厚的研发实力,产品得到客户认可”。近年来,创维研发投入三年复合增速维持在20%,高于整体营收的复合增速。这为创维在智能系统技术业务发展提供了保障,确保了未来商业价值爆发的可能性。 2019年该业务的爆发性开始释放,创维携手三大通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加快智能家庭生态系统的建设,积极布局机顶盒+5G+AI等接入系统产品和第三方内容运营业务,产品销量呈倍数增长。2019年家庭智能系统业务实现营收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利润达6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海外市场增长迅猛,实现营收38.99亿元同比增长39.4%,海外智能系统技术业务表现抢眼,首次获得全球销量第一地位。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设备与系统研究中心公布,中国智慧家庭市场规模正以每年20%-30%速度增长,围绕“家庭”用户的家电产品的智能升级和更新需求正当其时。当前创维的智能人居控制中心系统,以及围绕智能家庭生态建设的其它智能技术系统,均为智能电器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难看出,创维核心业务板块很好地完成了内部闭环,其“升维”战略成效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