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崛起与回归」。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资本分会场,我们邀请到了天使基金、VC/PE、市场化母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平台等各路资本方,汇聚了万亿级的创投资本,以「穿越季候风-金钱涌向哪里」为主题,聚焦投资策略、探索价值发现、前瞻市场未来。 中国 母基金联盟秘书长唐劲草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202中国 母基金的变与不变」的主题演讲。唐劲草先生总结了2020年中国 母基金行业的七大变化,与行业人士分享交流。 中国 母基金联盟秘书长唐劲草 以下是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投资行业的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风投委和中国 母基金联盟,向36氪成立10周年以及2020WISE新经济年会表示热烈祝贺。 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风投委是科技部发起的在民政部备案的全国第一家投资类协会。中国 母基金联盟也是中国风投委官方合作平台,是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清华控股一起发起的母基金行业交流合作平台。中国 母基金联盟现有成员单位53家,管理的母基金规模超过一万一千亿元人民币。我本人也是水木资本的董事长,我们管理的直投基金超过15亿人民币,管理的三支母基金规模在250亿人民币。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2020中国 母基金的变与不变」。时代总在变化的,对于2020年中国 母基金行业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字“难”。2018年下半年资管新规出台后,中国 母基金行业面临着极大困难,特别表现在募资上,母基金的募资这两年是非常难的。“变”是非常多的,在国内外社会、经济、政治各种环境的影响下,2020年中国 母基金行业呈现了很多的变化,我总结有七点变化。 第一点的“变”——母基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坐在母基金联盟秘书长的位置上,我感知到,投资行业的各位同仁,无论是做母基金的还是做直投的,都深刻感受到母基金有多重要。 作为一家基金管理人,募资基本上不外乎五类LP:母基金、上市公司、险资、财富管理机构以及高净值个人。到了2020年,除了险资还有微弱出资外,其它四类出资人基本上都没有了。若没有母基金出资,某家基金管理人想募资超过10个亿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觉得母基金越来越重要,这是2020年的第一个“变”。 第二个“变”——母基金设立的级别变高,很多出资权限被上收到财政部,国家队强势进场。观察可发现,2020年开始到今天(12月10日),中国设立的规模超过50亿人民币的大型母基金只有三支,分别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357.5亿;国家绿色发展基金,887亿;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500亿。三家国家级的母基金加起来是1500亿。 我刚才讲的这个标准其实还是高了,我说的是50亿规模以上的母基金,但从我们统计数据来看,省级及省级以下的今年设立的规模在30亿以上的母基金(指实际到账规模)基本上没有。 2020年中国 母基金行业是国家队的天下,今后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最近国家也在组建规模大概300亿的中国体育产业投资母基金,这个事目前还没有官方确认,是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这也是一个国家级做体育产业的母基金。总体上来讲,2020年中国 母基金行业第二个重要变化就是国家队强势进场。 第三个“变”——险资在逐步进场。我刚才讲“逐步”两个字的时候语调比较高,虽然今年国务院已经连续出台多项政策,险资可以放开做财务性的、基本上不限制行业的投资,但险资是非常谨慎的,相对也是保守的。 上周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泰康保险集团自己设立了一支规模12亿、偏财务的母基金,设立在江苏省的张家港市。12亿在母基金行业是非常小的额度,但是保险资管自己出资设立母基金这一事件相信对整个保险资管行业都会起到比较大的示范作用,也是一个标杆。之前其实成立了一个规模更大的1000亿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但那支基金主要投基础建设以及保险的相关上下游。泰康的这支母基金它是一支纯粹的财务性股权母基金。大家知道险资的规模非常大,几十万亿的规模,如果“放一点水”到咱们的股权行业,相信大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 第四个“变”——监管层的态度应该比较坚定,下一步财富端可能会成为清理整顿的重中之重。P2P在上个月的月底已经清零,接下来可能是财富端。对财富端,有人评价是“一些不太规范的机构跟一些试图一夜暴富的高净值个人之间的合作”,这句话我认为不完全对,但确实反映了现在监管层对财富端清理整顿的决心应该是非常大的。 据消息,现在国内某大型财富管理机构每个月的财务数据都要报给央行。为什么要报给央行,原因也简单,因为它规模太大了,一旦出现了风吹草动,波及的高净值人群投资者会超过蚂蚁金服。在2020年以及将要到来的2021年,中国的财富端一定会经历一场急风暴雨,要经历一场大的整顿。但是财富端会不会消灭?我自己不敢妄议,可能会有持牌或者有别的监管措施。 第五个“变”——2020年出现了不少的“老兵新母基金”,对行业来讲是非常好的事情。2020年,一些母基金创始人离开原来单位,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源以及能力去设新的母基金,对行业来讲是一件好事。 第六个“变”——市场化的母基金越来越少,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民营市场化的母基金的减少,对整个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资金配置非常不好的事情。有一些观点类似于“只要保本也不要挣钱”,我一直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对于资金,我觉得就应该发挥它最高的效益。 2020年,中国市场化母基金确实是已经凤毛麟角了,原来有的基本上投完了,除了国家队,新的市场化母基金基本上也没有了,民营的市场化母基金更见不到了,基本上消失了,或者说规模都很小,这是一个比较悲哀的现实。一个三亿的母基金理论上来讲不能叫母基金,因为母基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去分散,要去做投资组合,三亿人民币如何去分散?如何做组合?但这也是没有办法。 最后一个“变”——美元母基金越来越强。无论疫情和国际关系如何变化,美元母基金都特别稳定。 庆幸的是2020年还差20天就过去了,更庆幸的是我们有36氪这样的行业优秀平台。我非常有信心,在2021年,中国 母基金以及中国股权投资行业一定会走出低谷,相信大家在2021年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03%。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10月份放缓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加快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加快1.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 分行业看,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9%,纺织业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分地区看,11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7%,西部地区增长5.2%,东北地区增长6.4%。 分产品看,11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1734万吨,同比增长10.8%;水泥24330万吨,增长7.7%;十种有色金属549万吨,增长6.1%;乙烯198万吨,增长11.6%;汽车278.3万辆,增长8.1%,其中,新能源汽车20.7万辆,增长99.0%;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增长6.8%;原油加工量5835万吨,增长3.2%。 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较上年同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2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1%。 2020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1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摘要: 策略展望: 展望明年1月,政府债券供给压力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平衡压力大概率有所缓解,在不考虑央行投放的情况下,我们预估明年1月银行体系资金缺口较今年同期有所改善。 此外,我们认为明年1月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预计较此前有所减弱,总体来看银行负债压力会有所缓解;在高层的关注之下微观信用风险应该不会进一步暴露,但需要关注在未来信用事件冲击逐步消退后央行是否还会继续提供流动性支持。 展望明年1月央行操作,一方面货币政策重心在于宏观稳杠杆,不会出现2017-2018年那样显著去杠杆的情况;另一方面,央行预计继续精准增量投放,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春节前1月可能出现季节性流动性紧张的时间段,央行仍会精准投放MLF和OMO进行对冲(就像12月这样),流动性整体保持紧平衡(不会简单收紧,当然也很难有明显放松),DR007继续围绕7天OMO利率波动,CD利率则是贴近MLF利率波动。所以按照当前所呈现的市场利率短端,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保持平衡,考虑精准导向与灵活适度的基调,并不具备被进一步下行空间,逻辑上存在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的可能,所以要注意未来宏观变化中短端的变化,资金面预计继续紧平衡,不以松喜,不以紧悲。 至于长端利率,政策利率给出的安全边际较为明确,同时下限也依然存在,建议弱化交易,继续以票息为主参与年初配置。 市场点评与展望:春节前相对宽松的资金面能够持续吗? 12月资金利率较11月明显下行,隔夜利率盘中最低时曾跌破0.4%[1],接近利率走廊下限0.35%;同业存单利率也在向MLF利率靠拢,债市迎来了阶段性修复。不过,市场依旧担心央行是否会继续呵护银行间流动性,目前相对宽松的资金面能否持续,特别是在明年初宏观指标面临高增长的环境下。本报告将对此进行分析解答。 1.1.12月资金面为何明显宽松? (1)央行积极呵护资金面 MLF:一方面,央行于11月30日超预期地投放了2000亿元MLF(按照央行今年来操作习惯MLF操作主要集中在月中);另一方面,12月央行继续增量投放了3500亿元MLF。 逆回购:12月下旬央行再度重启14天逆回购(上一次是在9月底),旨在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 整体来看,今年12月央行流动性净投放虽仍不及过往两年,但积极程度超乎市场预期,央行对资金面的积极呵护一方面符合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保持银行间流动性“不缺不溢”的表述,也有利于缓解银行结构性负债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信用事件冲击的应对。 (2)信用事件冲击影响仍在,央行从总量流动性进行对冲 11月10日,永煤发生实质性违约,对流动性和债市直接形成冲击。当下永煤事件已经过去了1个多月,二级市场上信用利差仍没有收窄的迹象,一级市场上推迟和发行失败的信用债规模较11月有显著下降,但仍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特定地区(如河南)信用债发行仍面临困难。这说明信用事件冲击虽然在消退,但市场影响依旧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2月央行继续在流动性方面提供支持应该也有应对信用事件影响的原因,以维持系统性风险底线。 (3)央行呵护之下银行结构性负债压力有所缓解 结构性存款方面,11月结构性存款压降规模为4807亿左右,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推算12月降幅预计在1.06万亿左右[2],与今年6、10月压降规模相当(此前仅有这两个月压降规模超1万亿),再加上年末本来就是结构性存款压降大月,因而12月结构性存款压降对银行负债压力影响估计并不小。 同业存单方面,12月存单到期规模较大,所以银行主动负债压力并不低,至少不比11月低,但是12月同业存单发行和净融资规模较11月仍有所增长。另外,11月以来同业存单利率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同业存单利率开始下降并向MLF利率靠拢,部分国有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接近甚至低于MLF利率2.95%。 在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依旧较大的情况之下,12月同业存单到期规模又较大,结果整体主动负债成本有所下降,存单发行利率也开始下行,我们认为这主要还是央行增量投放MLF的结果。 1.2.1月银行体系资金变化情况 回顾近10年历史,2013、2015和2018年的春节假期主要集中在2月中下旬,而当年1月资金面均比12月要更加宽松,照此简单推算明年1月资金面能够维持当前的宽松状态。 进一步地,我们将从货币发行(包含现金走款和银行库存现金)、财政存款、外汇占款和银行缴准四方面分析1月银行体系资金变化情况。 (1)货币发行(包含现金走款和银行库存现金) 从季节性变化来看,1、2月货币发行规模受春节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春节假期当月的货币发行(特别是现金走款)规模会出现明显增长,下个月则会出现明显回落。明年春节假期在2月中旬,因而1月货币发行规模应该相对较小,结合2015和2018年的经验(这两年春节假期也在2月中下旬),我们判断1月货币发行规模大约在4000亿元左右。 (2)财政存款 与货币发行类似,财政存款在年初也表现出季节性特征,即春节假期当月财政存款相对较低,下个月则有所反弹。明年春节假期在2月中旬,仅从季节性来判断明年1月财政存款规模应该较今年同期要高。 不过,前几年因为地方债发行前置情况也会引起年初财政存款的波动,具体仍要结合政府债券供给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团队前期报告《2021年利率债供给压力如何?》我们分析如下。 国债: 目前2021年一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仍未公布,因而我们主要从季节性特征来分析。回顾历史可以发现,2017-2020年1月: 国债发行规模相对平稳,基本在1400-1850亿之间(均值约为1650亿)。其中,附息国债发行规模在1000-1300亿之间,贴现国债发行规模在400-650亿之间。 净融资规模不大,最高值为700亿元,最低值接近-1200亿元; 从到期结构来看,1月贴现国债到期规模也稳定550亿附近,而附息国债到期规模变化较大。 总结来看,过往几年1月附息国债发行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并不与到期规模直接相关;而贴现国债发行和到期规模波动均不大,两者差额绝对值基本在100-150亿之间。 明年1月国债整体到期规模较大,贴现国债到期1407亿元(较过往多增850亿),附息国债到期501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约2700亿)。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计明年1月附息国债发行规模为过往几年最高值1300亿,贴现国债发行规模随着到期规模而上升,预计为1500亿,两者合计2800亿,净融资为-3600亿(较过往水平大幅降低)。 地方债: 明年初地方债的发行主要与提前下达的额度有关,2018年及之前由于没有提前下达额度,因而地方债发行和净融资规模均为0。考虑到目前提前下达额度尚未公布,进度和节奏上明显慢于去年,这可能意味着明年1月提前批地方债发行的规模较今年更低,整体发行节奏后移。 另外,2020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3]强调均衡发行节奏,同时明确财政部将会对此组织协调。明年稳增长压力预计小于今年,地方债发行也没有那么迫切,因而预计明年1月地方债供给压力会有所改善。 由于1月份基本没有地方债到期,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明年1月新增地方债发行/净融资规模处于过去两年之间(2019、2020年分别为4180和7850亿元),加上最近刚下达的新一批再融资债额度可能有一部分会放到1月发行,那么合计地方债发行/净融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左右,当然具体还要取决于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额度的时间和规模。 合计来看,我们预计明年1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为7800亿元,净融资1400亿元,均较今年同期有所下降;结合季节性特征我们判断明年1月财政存款规模超过1万亿。 (3)外汇占款 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并且美元相对弱势,因而9月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走强,12月基本处于6.5-6.6的区间内,短期内来看大概率依旧能够保持强势,不会出现明显贬值。 另外,最近几个月我国出口情况连续超市场预期,带来经常项目大幅顺差。 因此,我们预计明年1月外汇占款会有小幅提升,结合历史表现来看增幅应该在100亿元以内。 此外,市场还关心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是否会引发货币政策进行应对。回顾最近几个月央行相关操作和表态,我们认为央行为了应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问题而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近几个月央行在不同场合中提到“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同时强调“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此前央行将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下调至零以及“逆周期因素”的淡出使用可能主要还是以预期引导为主,实际上并未改变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未来除非市场预期变化导致汇率和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否则我们预计央行也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 此外,对于内外平衡央行强调“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必须以我为主,市场化的汇率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如果央行过多干预升值则货币政策可能需要被动宽松,这显然不符合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 (4)银行缴准 11月社融增速(13.6%)确认出现拐点,贷款增速也在继续下降,12月预计可能持平或有小幅下降,仍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展望明年1月,受到高基数以及稳增长诉求减弱的影响,我们预计1月社融信贷增速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银行资产负债平衡压力和缴准压力预计会有所缓解。 综上所述,在不考虑央行投放的情况下,我们预估明年1月银行体系资金缺口大概会在1.4万亿元左右,较今年同期有所改善。 1.3. 春节前还有哪些需要关注? 1.3.1. 年初银行结构性负债压力如何? 结构性存款方面,今年6月份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部分结构性存款增速较快、规模较高的股份制银行于今年年底前将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4]。不过,当前监管部门对于明年结构性存款规模并无明确要求,虽然明年严监管的态势可能会持续,但目前来看明年1月结构性存款压降要求至少不会大幅提升。 另外,从季节性特征来看,1月结构性存款规模通常会有环比增长(虽然在严监管下明年1月增幅可能相对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银行结构性负债压力。 同业存单方面,明年1月份同业存单到期规模明显高于前两年同期,这意味着到时同业存单到期续发压力仍存。 商业银行债券(包括普通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方面,明年1月到期规模明显小于季节性,不过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均提到要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而最近几个月商业银行债的发行和净融资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因而明年1月商业银行债的发行和补资本情况仍值得关注。 综合来看,明年1月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预计有所减弱,商业银行债续发压力也不大,不过同业存单到期规模依旧不小,综合判断银行负债压力可能有所缓解,不过具体仍要看监管的态度。 1.3.2 信用风险是否会进一步蔓延? 虽然永煤事件已经过去了1个多月,央行对此也有通过投放流动性进行积极应对,但实际上信用利差仍没有收窄的迹象,推迟和发行失败的信用债规模依旧不小,市场担忧信用风险会不会进一步蔓延。 对此,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明确要“完善债券市场法制”,表明高层高度关注。 12月24日,央行也表示要“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债券市场法制建设中的问题为导向,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全面提升债券市场法治水平,对债券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不断夯实债券市场信用基础,助力债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6]。 12月25日,国务院吹风会中陈雨露副行长也强调:“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总体上是稳定的,近期出现了极少数的发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违约事件,引发了债券市场的一些波动。目前,已经恢复了稳定,投资者也在趋于理性。客观来看,既然是债券市场,债券违约是债市发展当中打破刚性兑付的一种现象,通过违约数据检验,实际上可以形成债券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是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信用建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高度警惕违约企业发生虚假信息披露,或者是欺诈发行甚至是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对社会环境、对金融市场的信用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可能是因为12月信用事件的负面影响仍存在,央行才会在总量流动性上提供支持,以维持系统性风险底线。如果未来信用事件冲击逐步消退,二级信用利差收窄以及信用债一级发行情况改善,央行是否还会积极地提供流动性支持仍需继续关注。 1.3.3. 财政支出力度值得关注 从数据上看,今年12月有2000亿左右的新增专项债(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发行,另外还有新下达的一批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此外仍有较大规模国债净融资,因而今年12月政府债券供给压力/净融资规模实际上强于季节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的年内剩余赤字额度(含1万亿特别国债,下同)明显高于往年(实际赤字仍未公布),而一般来说政府基本都会赶在年底前用完当年额度(不然可能会影响下一年额度申请)。虽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年内赤字目标没有达成的情况,但主要集中在2014年及之前,2015年之后全年实际赤字均大于目标赤字,并且实际赤字超过赤字目标的部分也在逐年提升。 因此,由于目前12月财政支出数据仍未公布,因此我们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如果按照过往几年的经验,今年12月年内剩余赤字不仅会用完,并且可能会像过往几年一样有超出,那么今年12月财政支出力度可能有所加大,进而为银行体系补充了流动性。 11月基建投资增速虽然有小幅上行,但仍不及市场预期,这可能与地方项目储备不足、专项债资金未能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关,在此影响之下如果今年12月确实没有用完年内剩余赤字额度,那么实际上财政支出力度可能并不强。 事实究竟如何仍需进一步关注未来公布的数据。 1.4. 1月央行操作展望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性依然是稳健,总体要求是“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宏观稳杠杆。疫情之后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市场一度担忧明年会重复2017年政策大幅收紧去杠杆的局面。本次会议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宏观杠杆率预计只是控制升幅而不是绝对压降。 央行继续精准增量投放,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展望未来,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易纲行长文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7]以及央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均提到要“继续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并且表示会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春节前1月可能出现季节性流动性紧张的时间段,央行仍会精准投放MLF和OMO进行对冲(就像12月这样),流动性整体保持紧平衡(不会简单收紧,当然也很难有明显放松),DR007继续围绕7天OMO利率波动,CD利率则是贴近MLF利率波动。 1.5. 小结 展望明年1月,政府债券供给压力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平衡压力大概率有所缓解,在不考虑央行投放的情况下,我们预估明年1月银行体系资金缺口大概会在1.4万亿元左右,较今年同期有所改善。 此外,我们认为明年1月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预计较此前有所减弱,总体来看银行负债压力会有所缓解;在高层的关注之下微观信用风险应该不会进一步暴露,但需要关注在未来信用事件冲击逐步消退后央行是否还会继续提供流动性支持。 展望明年1月央行操作,一方面货币政策重心在于宏观稳杠杆,不会出现2017-2018年那样显著去杠杆的情况;另一方面,央行预计继续精准增量投放,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春节前1月可能出现季节性流动性紧张的时间段,央行仍会精准投放MLF和OMO进行对冲(就像12月这样),流动性整体保持紧平衡(不会简单收紧,当然也很难有明显放松),DR007继续围绕7天OMO利率波动,CD利率则是贴近MLF利率波动。所以按照当前所呈现的市场利率短端,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保持平衡,考虑精准导向与灵活适度的基调,并不具备被进一步下行空间,逻辑上存在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的可能,所以要注意未来宏观变化中短端的变化,资金面预计继续紧平衡,不以松喜,不以紧悲。 至于长端利率,政策利率给出的安全边际较为明确,同时下限也依然存在,建议弱化交易,继续以票息为主参与年初配置。 1.6. 市场点评:年末资金面持续宽松,长债收益率显著下行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全口径净投放3200亿元,资金面持续宽松。周一,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公开市场开展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逆回购到期200亿元,净投放900亿元;周二,央行开展12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 7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逆回购到期100亿元,实现公开市场净投放1200亿元,资金面宽松;周三,央行开展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同时 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1000亿元,资金面持续宽松宽松;周四,央行开展了3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300亿元,资金面保持宽松;周五,央行停止14天期逆回购操作,开展了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200亿元。 受宽松资金面,国际避险情绪升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影响,本周长债收益率显著下行。周一,受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不急转弯”及英国新冠病毒变异等因素影响,长债收益率明显下行;周二,资金面持续宽松,黑色系大宗商品回落,长债收益率保持下行;周三,央行继续千亿投放,长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周四,债券市场回归谨慎,长债收益率小幅上行;周五,隔夜利率保持低位,资金面维持宽松,市场情绪较高,长债收益率显著下行。
机构调研热情不减 建筑电气等行业关注度高 12月1日至24日,近300家上市公司迎来机构调研。其中,汇川技术(300124)、伊之密(300415)等公司成为了吸引机构调研的“流量担当”。 农业农村部预计 农产品总体价格小幅上涨 临近年末,“米袋子”“菜篮子”市场马上进入消费高峰。“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家禽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水产品价格稳中偏弱,后期口粮总体价格将继续以稳为主。”,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举行发布会,对当前及元旦春节期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生产形势作出总体判断。 基金大年“AB面”:头部“热”难捂尾部“冷” 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整体管理规模迈上新台阶、头部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位于尾部的小公司们正在苦苦挣扎。公募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A面”光鲜靓丽,“B面”则藏着苦楚与艰难。 机构密集调研手机产业链 券商预计明年全球手机市场复苏 数据显示,11月以来,机构密集调研30家手机产业链公司。券商预计,全球手机市场将于2021年迎来复苏,5G手机换机潮将带动产业链公司业绩改善。 上海证券报 A股IPO募资创十年新高 注册制功不可没 科创板募资额超主板位列第一 在疫情深刻影响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2020年,A股IPO创纪录融资4599亿元。数据显示,这一数字较2019年增长八成,创下A股2010年以来IPO募资规模之最。 财政部出台新保险合同准则 险企保费“掺水”利润操纵将受遏制 保险公司将迎来新的保险合同准则。财政部昨日发布通知称,为了规范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下称“新准则”)。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收入确认原则进行了调整,合理挤出了保费收入中含有的较大“水分”。 民族品牌指数跌0.80% 多股现溢价大宗交易 12月24日,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收报2099.32点,跌0.80%。35只成分股中,6只上涨,29只下跌。 数百只偏股基金发行“箭在弦上” 明年上半年潜在入市资金或达万亿元 今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已超过3.1万亿元,逼近2017年至2019年3年新发基金规模之和。临近年末,部分投资者担忧今年基金天量发行后,明年股市增量资金会不会难以为继。据券商测算,明年一季度至二季度前半段入市基金仍有望达到万亿元左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明年要适当降低收益预期,但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将长期存在。 证券时报 信用债发行持续遇冷 警惕明年出现更多“灰犀牛” 数据显示,11月10日以来,以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和定向工具为口径,累计有196只信用债取消或者推迟发行,累计计划发行规模达到1457.10亿元。 今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万亿元 记者24日从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获悉,2020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247亿元,其中铁路7780亿元、公路水路25417亿元、民航1050亿元。 铸件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多只概念股表现强势 12月在海外钢企加快复产、国外港口发货回落导致供需偏紧、预期推涨资本市场等多种因素推动下,进口铁矿石价格已上涨60%。 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略涨 10个创新药获批临床 临近年底,创新药的上市申请进展积极。12月22日,东阳光(600673)的1类新药磷酸依米他韦胶囊获批上市,成为“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成份样本中第八个获批上市的品种。近日,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胶囊在国内的注册申请进入“在审批”阶段,有望于近期获得批准。 证券日报 世茂服务并购加速扩规模 围绕用户与资产构建增长极 2020年,物业企业上市成为资本市场一道新的风景线,最近三个月,资本市场诞生了多家新物业板块成员。其中,背靠TOP9房企世茂集团的世茂服务跃入“募资超百亿元”“市值进入前三”阵营。 “住宅+商业”双轮驱动赋能 弘阳服务全国化加速扩容 持续了近两年的物企上市潮仍在延续。截至目前,国内共有40家物业企业上市,据克而瑞物管统计,当下仍有10余家物业公司在香港递表排队等待上市。 促进储蓄“搬家” 居民投资基金意愿强 目前,投资者的资金投向从传统的楼市、银行逐渐流向资本市场。在房住不炒、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甚至出现“负收益”的背景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期货管理规模突破8500亿元 全年推出新品种达12个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期货市场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各项工作,积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2020年是中国期货市场迈向新台阶的一年。全年上市期货期权新品种达12个,全市场管理规模突破8500亿元,期货公司和交易所数量不断扩容,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此外,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扩大,业务发展模式多元化。展望2021年,期货市场发展空间仍值得期待。 人民日报 多卡融合 一卡通用 东莞推行第三代社保卡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人社局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第三代社保卡。与前一代相比,第三代社保卡对接互联网和大数据,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出行、待遇发放、身份认证等政务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实现就诊卡、优才卡、公交卡、校园卡、爱心卡、敬老卡、门禁卡等“一卡通”。
机构调研热情不减 建筑电气等行业关注度高 12月1日至24日,近300家上市公司迎来机构调研。其中,汇川技术(300124)、伊之密(300415)等公司成为了吸引机构调研的“流量担当”。 农业农村部预计 农产品总体价格小幅上涨 临近年末,“米袋子”“菜篮子”市场马上进入消费高峰。“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家禽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水产品价格稳中偏弱,后期口粮总体价格将继续以稳为主。”,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举行发布会,对当前及元旦春节期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生产形势作出总体判断。 基金大年“AB面”:头部“热”难捂尾部“冷” 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整体管理规模迈上新台阶、头部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位于尾部的小公司们正在苦苦挣扎。公募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A面”光鲜靓丽,“B面”则藏着苦楚与艰难。 机构密集调研手机产业链 券商预计明年全球手机市场复苏 数据显示,11月以来,机构密集调研30家手机产业链公司。券商预计,全球手机市场将于2021年迎来复苏,5G手机换机潮将带动产业链公司业绩改善。 上海证券报 A股IPO募资创十年新高 注册制功不可没 科创板募资额超主板位列第一 在疫情深刻影响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2020年,A股IPO创纪录融资4599亿元。数据显示,这一数字较2019年增长八成,创下A股2010年以来IPO募资规模之最。 财政部出台新保险合同准则 险企保费“掺水”利润操纵将受遏制 保险公司将迎来新的保险合同准则。财政部昨日发布通知称,为了规范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下称“新准则”)。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收入确认原则进行了调整,合理挤出了保费收入中含有的较大“水分”。 民族品牌指数跌0.80% 多股现溢价大宗交易 12月24日,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收报2099.32点,跌0.80%。35只成分股中,6只上涨,29只下跌。 数百只偏股基金发行“箭在弦上” 明年上半年潜在入市资金或达万亿元 今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已超过3.1万亿元,逼近2017年至2019年3年新发基金规模之和。临近年末,部分投资者担忧今年基金天量发行后,明年股市增量资金会不会难以为继。据券商测算,明年一季度至二季度前半段入市基金仍有望达到万亿元左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明年要适当降低收益预期,但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将长期存在。 信用债发行持续遇冷 警惕明年出现更多“灰犀牛” 数据显示,11月10日以来,以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和定向工具为口径,累计有196只信用债取消或者推迟发行,累计计划发行规模达到1457.10亿元。 今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万亿元 记者24日从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获悉,2020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247亿元,其中铁路7780亿元、公路水路25417亿元、民航1050亿元。 铸件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多只概念股表现强势 12月在海外钢企加快复产、国外港口发货回落导致供需偏紧、预期推涨资本市场等多种因素推动下,进口铁矿石价格已上涨60%。 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略涨 10个创新药获批临床 临近年底,创新药的上市申请进展积极。12月22日,东阳光(600673)的1类新药磷酸依米他韦胶囊获批上市,成为“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成份样本中第八个获批上市的品种。近日,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胶囊在国内的注册申请进入“在审批”阶段,有望于近期获得批准。 证券日报 世茂服务并购加速扩规模 围绕用户与资产构建增长极 2020年,物业企业上市成为资本市场一道新的风景线,最近三个月,资本市场诞生了多家新物业板块成员。其中,背靠TOP9房企世茂集团的世茂服务跃入“募资超百亿元”“市值进入前三”阵营。 “住宅+商业”双轮驱动赋能 弘阳服务全国化加速扩容 持续了近两年的物企上市潮仍在延续。截至目前,国内共有40家物业企业上市,据克而瑞物管统计,当下仍有10余家物业公司在香港递表排队等待上市。 促进储蓄“搬家” 居民投资基金意愿强 目前,投资者的资金投向从传统的楼市、银行逐渐流向资本市场。在房住不炒、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甚至出现“负收益”的背景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期货管理规模突破8500亿元 全年推出新品种达12个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期货市场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各项工作,积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2020年是中国期货市场迈向新台阶的一年。全年上市期货期权新品种达12个,全市场管理规模突破8500亿元,期货公司和交易所数量不断扩容,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此外,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扩大,业务发展模式多元化。展望2021年,期货市场发展空间仍值得期待。 人民日报 多卡融合 一卡通用 东莞推行第三代社保卡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人社局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第三代社保卡。与前一代相比,第三代社保卡对接互联网和大数据,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出行、待遇发放、身份认证等政务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实现就诊卡、优才卡、公交卡、校园卡、爱心卡、敬老卡、门禁卡等“一卡通”。
上市公司超4000家 总市值超80万亿 从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正式开业到现在,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整整30年的时间。30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不断成长壮大,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转型,并正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30年融资规模达16万亿元 1990年12月,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开业。此后的30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30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规模快速扩张。中国股市刚刚开张时,上市交易的只有沪市的“老八股”和深市的“老六股”,总市值不过20多亿元。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11日,两市已有上市公司4120家,总股本达到7.33万亿股,总市值达到83.17万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达61.22万亿元,位列世界第二大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规模庞大,涵盖了我国经济的各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近40%,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30年来,通过IPO、再融资以及并购重组,中国证券市场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Wind统计数据显示,30年来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累计融资规模达15.99万亿元,其中包括3.64万亿元的IPO募资、9.47万亿元增发募资、0.64万亿元配股、0.89万亿元优先股、0.96万亿元可转债以及0.38万亿元可交换债。数据还显示,自2015年以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规模每年都在1.2万亿元以上。2020年,IPO首发募集资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40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30年来,伴随着规模不断扩张,证券市场也日益成为中国居民的重要投资渠道,并不断给予投资者回报。Wind统计数据显示,除去市值增长外,30年来证券市场累计分红规模达8.36万亿元。上市公司分红规模逐年增长,2017年至2019年年分红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2019年则达到1.36万亿元。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6.17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达到7644只,包括1325只股票型基金、3040只混合型基金等,总规模达17.80万亿元。 市值变迁映射经济结构变化 证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中国证券市场30年来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无论从规模、结构还是行业变迁上,证券市场30年来的发展均映射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的GDP仅为1.89万亿元,人均GDP仅为1663元;2019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99.09万亿元,增长了51倍,人均GDP达到70892元,增长了42倍。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上市公司整体市值规模快速扩张,一大批行业巨头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8月,随着中石化的上市,A股首只千亿市值股票诞生。截至目前,A股千亿市值股票已有130只,万亿市值股票有7只,这些上市公司广泛分布在金融、消费、机械制造、汽车、医药、通信等行业,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1990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化后期的产业转型,进而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证券市场的行业市值变化也体现出这一重大变化。从市值规模来看,包括煤炭、钢铁等前期市值排名一度靠前的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值占比不断回落,包括房地产、石油石化、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市值占比也在收缩,而计算机、电子、医药、食品等代表消费和科技的行业市值占比不断提升。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中,能源行业的总市值从4.7万亿元收缩至2.4万亿元,日常消费行业从1.1万亿元扩张至9.2万亿元,医疗保健行业从0.87万亿元扩张至7.4万亿元,同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变化高度相关。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证券市场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变化。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迄今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02只,总市值达3.1万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龙头纷纷登陆科创板。与此同时,上交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近期宣布调整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等指数样本,于12月14日正式生效。此次调整,银行和周期性行业股票调出较多,取而代之的则是医药生物、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