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上周(11月9日至15日),房企境内外债券共发行24笔,较前一周增加8笔,融资(含计划)金额约277亿元,融资金额环比前一周增加74.8%。其中,单周境外发债5笔,发债规模合计95.8亿元,环比增长31.8%;房企新发行境内债券181.2亿元,环比上升111.2%,主要受到苏高新、华发、万科、珠江实业等少数房企超20亿发债规模拉动。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上周境内、境外债券规模双升,主要由于单笔大额发债规模拉动,上周发行大额规模债券数量超越此前10月总和。近期房企发行大额债券需求明显增加。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受还债压力和监管压力影响,11月上旬,房企融资需求井喷,仅11月上旬,房企境内境外发布近600亿元融资计划,刷新年内纪录。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20年房企整体融资金额刷新历史纪录。从近期来看,市场传闻房企融资收紧,房企担忧未来销售压力,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市场变化,加快储备资金,尽量大额度融资。众多房企发债主要用于还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若辰表示,在还债压力增长下,房企存货增速明显收窄。今年三季度,超大房企、大型房企、中型房企存货同比增速分别为12%、4%、-0.7%。这意味着,在监管进一步升级,未来形势整体不明朗下,房企开始明显减缓扩张力度。一面是还债压力居高不下,一面是监管继续紧缩。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进一步趋严,如何稳定资金链将成房企重中之重。下一步,在“三条红线”政策落地背景下,除了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出售项目、引入战略投资现象或增多。(记者 梁倩)
初步统计,1-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4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1万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185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470亿元,同比少增167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0亿元,同比少减79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667亿元,同比少减28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24亿元,同比少减74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53亿元,同比多减60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622亿元,同比多9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净减少200亿元,同比多减106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80亿元,同比多4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7年以来可比口径数据见表1。 注3: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2017年以来时序数据见表2。 注4: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债权债务在托管机构登记日统计。 注5:文内同比数据为可比口径。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初步统计,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3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05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133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49亿元,同比少减53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59亿元,同比少减35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73亿元,同比多减21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71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696亿元,同比少122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净减少1亿元,同比少减33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24亿元,同比多324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7年以来可比口径数据见表1。 注3: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2017年以来时序数据见表2。 注4: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债权债务在托管机构登记日统计。 注5:文内同比数据为可比口径。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11月16日到11月22日的一周内,房企境内外债券共发行19笔,较前一周减少5笔,融资(含计划)金额约222.2亿元,融资金额环比前一周减少19.8%。具体来看,境内债市规模收缩明显,期内房企新发行境内债券126.6亿元人民币,环比减少30.1%。境外债市较为平稳,规模与前一周基本持平。上周境外债发行7笔,发债规模约合人民币95.6亿元,环比微降0.2%。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主要受到相关债券违约影响,境内债市受到短期冲击,上周房地产行业规模约45.7亿元的5笔境内债券取消或延期发行,其中,4笔取消,1笔延期,取消或延期发行的债券数量较前一周增加3笔。珠海华发集团表示,由于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为合理降低发行利率,控制公司融资成本,经发行人、主承销商、律师及全体投资人协商一致,决定取消原定于2020年11月19日可续期公司债券(第四期),原计划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25亿元。北京城建15亿元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券也取消发行。一面是还债压力居高不下,一面是监管继续紧缩。事实上,目前已提交注册的金科地产2020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三期),11月9日,项目状态从此前的通过更新为不通过。对此,金科地产相关负责人回复称,交易所要求将此前630位时点的报表更新为930时点数据。鲁能公告也显示,鲁能集团第一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和发行人控股股东国家电网批准发行人申报发行额均为不超过40亿元,但最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同意公开发行不超过34亿元的公司债。绿地公告也显示,2月26日申报稿计划融资180亿元,但11月最新发布的封卷稿显示,最终融资额定为170亿元。房企还债压力并未降低。金科公告显示,发行人拟安排本次债券偿还公司债券兑付或回售本金或利息。鲁能表示,本次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偿还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到期或行权的公司债券。绿地控股表示,计划偿还需于2020年12月10日兑付的,发行金额共100亿元债券,拟使用募集资金偿还金额94.13亿元;同时偿还2021年1月21日兑付的发行金额为100亿元债券,拟使用募集资金偿还金额85.87亿元。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进一步趋严,房企资金压力难减,未来如何稳定资金链将成房企重中之重。预计在“三条红线”政策落地的背景下,除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外,出售项目、引入战略投资现象或将增多。(记者 梁倩)
分析人士认为,在稳增长压力减轻与平滑杠杆率呼声增强的背景下,信用扩张的放缓只是时间问题,2021年社融增速中枢有望下移。不过,资金面将保持松紧适度,预计“宽信用”退出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可控。 10日,债券市场继续稳中有升。近期,在经济愈发展现强劲增长势头之际,对基本面变化一向敏感的市场利率反而出现一定的下行迹象。社会融资增速的最新变化或许提供了一定的解释。 尽管只回落了0.1个百分点,1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的变化引人关注,“宽信用”退出似乎正从预期走向现实。分析人士认为,在稳增长压力减轻与平滑杠杆率呼声增强的背景下,信用扩张的放缓只是时间问题,2021年社融增速中枢有望下移。不过,资金面将保持松紧适度,预计“宽信用”退出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可控。 “宽信用”应适时退出 央行日前公布的11月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出现一年来的首次放缓,这是本轮信用扩张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 社融增速拐点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今年是名副其实的社会融资大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3.2万亿元,比之前年度最高纪录多出近7万亿元。在今年特殊形势下,信用扩张成为逆周期政策对冲疫情冲击的主要手段,也为经济较快恢复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几乎走出完美的V型反弹。 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特别是在供需循环持续改善,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明显增强之后,特殊时期出台的一些特殊政策自然要考虑退出的问题。同时,平抑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呼声不断增强,“宽信用”适时退出已显得合理且必要。 2020年权益融资规模明显增加,但以债务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11个月,仅新增人民币信贷、企业债券融资、政府债券三项就贡献了九成以上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之对应,中国宏观杠杆率自年初以来快速上升。据社科院统计,三季度末,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70.1%,较2019年末上升近25个百分点。 社融增速中枢将下移 从二季度开始,“宽货币”率先显现退出迹象。接下来,“宽信用”的退出也基本没有悬念。以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为观察指标,2021年至少会有四股力量产生向下牵引作用。首先,新增信贷规模有可能低于2020年水平;其次,在经济改善和债务约束共同作用下,预计财政政策会有所收敛,2021年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大概率下降;再次,防风险基调可能强化,叠加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等因素影响,2021年非标融资规模料继续收缩;最后,信用风险重估及发行利率上升,加大企业债券融资难度和成本,2021年信用债净融资规模有可能下降。从这几个影响社融的主要因素来看,2021年社融增速中枢下移比较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要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预测2021年社融增速的参考。目前机构预测的中位数大致在11%左右,将比今年11月数据低两个多百分点。近期,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企稳迹象,对2021年信用扩张收敛的预期似乎有所反应。 未来一段时间,在影响资产价格的众多因素中,基本面改善与政策面调整的“角力”注定绕不开。尽管信用扩张收敛的趋势较为明朗,但会经历一个相对平缓的过程,特别是在宏观政策更加注重跨周期设计的当下,大可不必担忧货币政策出现大幅收紧,“宽信用”退出引发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可控。
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大幅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从外部看,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从内部看,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并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产品共有7682只,对应资产净值合计为18.31万亿元,较2019年末的14.77万亿元增长了3万多亿元,这是公募基金资管规模首次突破18万亿元,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创立30年来公募基金数量首次突破7000只大关。新发基金大幅增加2020年,公募基金市场实现了管理数量和规模双增长。基金数量由去年年底的6000余只增长至7000余只,涨幅近17%。管理规模涨幅达21%,其中新发基金贡献了增长规模的绝大部分比例。截至11月30日,今年新成立基金共1320只,新基金数量突破1300只,已超过新基金单年度发行数量的历史纪录1153只(2016年全年),新成立基金规模超过2万亿元。单看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就达到了1.27万亿元,超过前两季度发行规模之和,创出历史新高。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大规模发行主要得益于7月上旬股市放量上涨,7月份沪深300指数涨幅达12.75%。市场快速上涨,以及下半年国内经济逐渐复苏带动投资信心增加,公募基金公司趁势加速发行新基金。受此影响,7月份公募基金累计发行金额高达5336.6亿元,创下了公募基金史上的单月发行纪录。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今年是公募基金新基金发行大年,“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观念深入人心。存量基金亦有贡献除了新发基金增多,监管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也推动公募基金存量规模持续攀升。2019年底,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2020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持续推动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多方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促进投资端和融资端平衡发展。自2019年10月份起,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公募基金常规产品分类注册机制,对纳入快速注册程序的公募产品申报,取消书面反馈环节,以提高其注册效率。权益类、混合类、债券类基金注册期限不超过10天、20天、30天,比原注册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以上,远低于基金法规定的6个月注册期限。同时,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要求基金公司限制固收类产品上报数量,鼓励权益基金发展。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日前表示,目前已有更多长线资金配置A股,与2019年初相比,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69%,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持续提升,市场结构和生态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变化。今年以来,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提升了基金赚钱效应,成为基金规模增加的又一推手。联泰基金统计显示,在结构性行情下,今年前11个月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是主动管理类权益基金。截至10月底,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了32.9%,被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12.4%,主动型和被动型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速持续分化。平安证券基金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贾志认为,在结构性行情下,权益基金赚钱效应明显,得到了投资者广泛认同,为公募基金资管规模提升夯实了基础。在固定收益类基金方面,尽管4月份以来债市走熊,但固收类基金的规模仍有所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债券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了4.4%。其中,纯债型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1.9%。此外,7月份后债券市场进入震荡行情,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等“固收+”基金重获投资者青睐。三季度末,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总规模达7872亿元,较上季度末增长23.1%。从前三季度数据看,这两类产品规模增长共计超过4000亿元,与2020年初相比,规模实现了翻倍。从行业自身因素看,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迅速铺开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投资者选择基金的痛点,为公募基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养老资金理财需求的增加,公募基金在养老投资中发挥的作用稳步提升,居民养老资金配置公募基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打破“刚兑”后权益资产受宠自2018年4月份开始,《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及一系列配套规则陆续发布,监管部门通过去除通道业务、打破刚性兑付、限制期限错配、降低杠杆率等措施,引导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良性发展。随着资管新规不断推进,过去受宠的保本理财、带有刚性兑付特征的货币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加速转型,而权益类资产管理产品重新受宠。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资管业务有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资管新规及配套规则陆续发布后,部分资金需要高收益资产替代,股票市场和权益基金成为较好的承接品种。”在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总经理刘亦千看来,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从外部看,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难度增加,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而公募基金整体专业价值充分体现,为投资者提供较多普惠型的权益类投资工具。从内部看,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并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尤其是近两年,基金的赚钱效应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投资吸引力。但是,在规模快速增长之余,各方面的挑战也开始增加。刘亦千认为,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挑战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的挑战,即行业快速增长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二是资管同业的挑战,即公募资管参与方迅速壮大,在行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出现;三是抗风险能力的挑战。毕竟,公募基金是资产型产品,需要承担市场系统性风险。若市场系统性风险来临,投资者能否经受住考验,仍需市场检验。长量基金高级分析师王骅认为,今年权益类基金规模明显增长,尤其是7月份随着市场转暖单月规模增长幅度很大,其中新基金贡献也很高。目前,部分权益基金持仓比较集中,大部分扎堆在消费、科技、医药板块上,这种趋同的投资风格会不会导致产品同质化以及当市场出现波动时的“踩踏”风险,仍需要投资者谨慎观察和把握。(记者 周 琳)
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8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505亿美元,升幅为1.61%。专家表示,下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中国外汇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双向波动的格局。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11月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市场预期保持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疫苗研发进展、主要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预期等影响,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总体上涨,主要国家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上升。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11月外储规模变动主要受估值影响。11月美元汇率指数下跌2.3%收于91.9。债券指数和股票指数有所上涨,带来汇率和资产价格账面收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称。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整体来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在9月、10月外汇储备规模连续两个月回落后,11月估值上涨带动外汇储备规模回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3.1万亿至3.2万亿美元之间,稳定基础相对牢固。做好汇率风险管理管涛认为,在货币当局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情况下,外汇储备变动主要取决于估值影响。明年估值会如何变化,取决于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及对资产价格变动的方向。温彬称,下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一方面,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逐渐减弱,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年内新高,预示着良好的经济景气,全年经济能实现正增长,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加大开放力度,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趋完善,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下阶段人民币兑美元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挑战显著增多。预期未来中国外汇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双向波动的格局。”王春英称。温彬强调,跨境企业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利用好汇率风险管理工具,避免汇率剧烈波动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损失。(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