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021年1月4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五)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加强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八)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九)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 (十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十五)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十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十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十八)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十九)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二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出台操作指引,做好高质量项目储备工作。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省、市、县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 (二十三)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二十四)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二十五)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六)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中央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把握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时度效。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消息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银保监会发文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富时罗素指数新增129只A股标的;广东首提两大磁悬浮通道构想,粤港澳大湾区有望3小时通达京沪。 外围市场:上周五美股基本持平,今日早上美股期指也是这个状态,表明外围环境稳定。 大盘环境:上周五大盘呈现反弹,成交额与节前相比持续增加,表明大盘环境没问题,不过上周五主要是前期跌跌不休以及周期板块表现的好,机构重仓股纷纷大跌,从盘面上看市场风格转换,但是通过周五的表现看,这类股不会有大的跌幅,从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走势看,这类股的调整最多算是涨多了出发的正常调整。 一句话总结大盘环境和市场风格:大盘环境没事,最坏的走势也就是再箱体里横盘震荡,市场风格不会有效转换,后面的市场机会主要在低估值的优质企业,优质的周期股上,符合茅台体质特征的又吻合混沌理念的股票还会有不错的机会,这类股整理后,只要行业空间大,未来还会继续新高。 周末消息面出台了关于农业板块的重磅利好,不过我们明确表达我们的观点:不建议操作,因为这类股操作节奏把握不好,很难赚钱,我们观察下,凡是追求拿捏好操作节奏的,有几个人真正赚到钱了,80%的散户最终亏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们的操作思路不变,继续捂股,我们一辈子只操作既符合茅台体质特征又吻合混沌理念的股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更不会因为其它机会出现时,去动摇这个原则。 买股票即是买公司,买公司的综合实力、买企业管理层、买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买行业特性和行业空间,买公司护城河、竞争力、买公司的业绩等。 混沌价投
广西贺州发展乡村康养旅游—— 贫困村变“网红村” 本报记者 童 政 夜幕下,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一片欢声笑语,长桌宴迎客,乐声悠扬,流水潺潺,盛大的森林之夜音乐会吸引了数千名来自各地的游客。 原本只是贫穷小山村的槽碓,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华丽转身:游客接待中心、瑶绣扶贫车间拔地而起,林间杂乱的小道被错落有致的林间步道所取代,漂亮小楼随处可见…… “以前根本没想过,我们村里还能迎来城里人住宿。”站在自家门口,看着不远处的木屋民宿,槽碓村党支部书记赵转贵感慨道。槽碓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目前正依托优势生态资源、独特民俗风情和贺州市“世界长寿市”招牌,规划实施以康养为主题的文旅宜居区。 近年来,贺州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把贺州作为旅游目的地。 姑婆山产业区顺峰温泉康养旅游开发项目、大桂山国际颐养小镇、南乡西溪森林温泉度假村、钟山百里水墨画廊……2020年,贺州实施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集群项目75个,总投资553.9亿元。产业集群让当地沉睡的旅游资源苏醒过来,带旺了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贺州已探索出了“景区带村”“旅游线路辐射”“互联网+旅游”“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招商推介”等6种旅游扶贫新模式,打造了10条集休闲、运动、康养等业态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路线。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岔山村第一书记梁玮告诉记者,2016年开始,当地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打造了“互联网+古街+美食”的发展模式,通过旅游带动脱贫。现在,岔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着油茶店和农家乐,“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品牌全面打响。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何桂金2017年脱贫,过去,她家靠务农勉强维持生活。现在她开起了油茶店,不仅脱了贫,还建了新房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年,岔山村贫困人口全部摘帽,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曾经的贫困村成了美食“网红村”。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 “30·60目标”既对我国绿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又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十四五”实现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 绿色发展潜力巨大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对环保产业、能源产业有重大影响,与各行各业也息息相关。“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及未来10年的规划中,每个行业都要有更加明确的低碳化、去碳化战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 有专家表示,此前提到绿色发展,多指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概念,未来应该有更宽泛的定义。绿色发展实际上包括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投资等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这些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既对各行业提出新挑战,也对各行业形成新机遇,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四五”期间,结合低碳、去碳目标,绿色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迫在眉睫。作为指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应在推进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实践。 王遥建议,在一些大的项目建设上可以建立绿色项目清单,提高绿色项目占比。“在开展新基建过程中,应注重气候韧性、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否则,经济发展继续走在旧的污染路径上,会加大未来转型的障碍。”她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建立新基建绿色项目清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强化项目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在消费领域,王遥提出,可以通过鼓励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理念,倒逼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消费总量进一步攀升。要不断完善绿色产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更多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出绿色产品和服务,营造鼓励绿色消费的便利市场环境。 因地制宜尽早规划 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十四五”期间加大政策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把峰值稳定在合理水平,才能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曲线更为平滑。 马骏表示,在制定目标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提前实现“碳中和”。“例如,有些地方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新能源产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可以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样板。”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早规划。 各个领域已经在陆续出炉减碳和去碳化计划。例如,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他特别提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计划,积极探索长期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2020年9月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一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上提出,下一步,要求全国各地提出碳排放达峰目标。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打持久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此,王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保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消费数据库,构建生态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级与信息共享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发展谱新篇 “30·60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持。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绿色金融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未来,相关领域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2021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马骏表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实际上也对金融业提出很多要求。有了明晰的低碳化路径以后,可以测算出这些低碳化项目需要多少资金支持,金融业应该围绕这个目标,为这些融资做好规划。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也表示,金融机构要重视环保因素对整个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影响,将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投资决策机制。 除了传统的信贷、债券支持外,碳交易市场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不少专家均表示,“十四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碳金融。 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日前撰文建议,遵循适度从紧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额,确保形成合理的碳价。在交易方式方面给予交易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连续交易和集合竞价。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建立碳定价中心,设立碳配额预留机制与碳市场平准基金,完善价格调控。
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是机构投资者乃至权益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日前召开的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对于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进行研究部署。在保持复杂环境下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势头方面,这次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这为下一步推动投资端改革敲定了“施工图”。推进投资端改革、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分析人士认为,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推动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市场生态吸引了增量资金入市。 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去年以来,证监会多举措加大投资端改革: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达6.7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近4万亿元,增长约43%。推动放宽年金基金、保险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基金行业管理的各类养老金较2020年年初增长约30%。 面对海外金融市场的宽幅震荡,2020年A股运行保持着韧性。统计显示,上证指数全年上涨13.87%,深证成指上涨38.73%,创业板指上涨64.96%。2020年年末,A股总市值近80万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长20万亿元。与此同时,市场上专业机构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投资者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交易情况看,2020年年初至今年1月15日,境内专业机构的A股交易金额合计85.18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金额的19.5%,较2019年上升3.35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此外,公募基金持有流通市值占比突破7%,创十年来新高。 “投资端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需求侧,通过引导需求,改善供给,最终推动投资端改革。从供给侧来讲,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和业务创新,必须要同时满足监管和投资者的需求,要正确地引导投资者实现长期投资、长期积累,而非短炒、赚快钱。从需求侧来讲,要让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标的选择。 从境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养老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投资者,由于其投资期限长、资金总量大,往往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由于养老金更看重中长期收益,不会谋求短期收益,其大规模入市有利于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引导价值投资理念的强化并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有利于资本市场更健康的发展。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养老金的大量入市将带来可观的长期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同时,养老金的投资目标更多在于保值增值,投资思路会更倾向于价值投资,这种思路也将为其他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当前,证监会正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融资端改革和投资端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不干预”的理念,完善市场内生稳定机制。 事实上,加大融资端、投资端改革力度也是为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做好铺垫。注册制下,将会有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上市融资,为市场资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那么,今后改革有哪些重点方向?分析人士预计,融资端改革方面,要立足于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着力提升资本市场供给质量,增加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是创新型经济企业的占比,为增量资金入市提供更多优质投资标的。 在投资端改革方面,要不断壮大市场买方力量。如进一步优化基金注册机制,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适应资产规模、管理半径快速扩大的趋势,促进行业机构提高财富管理专业能力和风控合规水平。积极培育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同时,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继续推动社保、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入市。
存款利率定价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日,人民银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存款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存款管理的多方面措施,包括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继续加强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的监测管理。 去年以来,监管层持续强化存款管理,业务整顿接踵而至。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持续加强存款管理,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主要包括规范结构性存款并压降规模,叫停靠档计息存款产品,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等。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上述一系列措施旨在稳定银行存款资金成本,从而稳定银行贷款等资产端利率。2020年,受央行政策利率下降、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等因素推动,年末企业一般贷款利率下行至2015年以来的低点(4.61%)。2021年,考虑到疫情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内经济修复基础还不牢固,金融还要对实体经济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这就要求巩固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成果。在这背后,稳定好银行存款成本十分必要。 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压舱石”要长期保留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2019年8月,央行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随着LPR改革的深入推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1月,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信用卡透支利率完全市场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2015年,央行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限制,我国的存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银行可以自主浮动定价。同时,2019年以来的LPR改革也推动了存款利率下行和更加市场化。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3年期和5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7%和3.9%,已分别较上年末下降5个和16个基点。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就会适当降低存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揽储”的动力也会随之下降。也就是说,在LPR改革的推动下,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 上述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由于存款利率定价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存款基准利率有助于维持存款市场的良性竞争,防止非理性的“存款价格战”,长期保留存款基准利率是中国利率市场化分步走、渐进式改革的重要体现。 地方法人银行不得开办异地存款 地方银行回归本源、坚持本地经营一直是监管强调的方向。2020年10月,央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新增“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展业”的要求。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收益高、门槛低的存款产品,拓宽线上获客渠道,加大揽储力度,成为部分中小银行提高存款竞争力、缓解流动性压力的重要手段。郑忱阳指出,中小区域性银行利用互联网平台揽储突破了地域限制,打破市场竞争的自律机制,在加大监管难度的同时也易导致存款市场的过度竞争,且非自营网络平台存款产品缺乏稳定性,加大了中小银行的金融风险。 针对此问题,2021年1月,央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性法人银行要坚守发展定位,立足于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叫停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 本次会议进一步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郑忱阳表示,限制地方银行跨区域吸收存款,有利于避免不规范竞争,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也是倒逼地方银行坚定发展定位、发力自营渠道的重要手段。 持续整顿不规范的存款创新产品 2020年以来针对不规范的结构性存款,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出自律倡议,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并约定各银行停止新办并逐步压降存量不规范的存款创新产品;银保监会对结构性存款的业务开办资质、监管细则、销售管理等作出规范,也提出了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的要求。目前来看,结构性存款压降效果显著。截至2020年末,全国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余额分别为2.59万亿元和3.85万亿元,已分别较2019年末压降了24%和38%。 对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不少银行已于2021年1月1日起下架该类产品,提前支取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今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禁止采取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违规手段吸收和虚增存款。 业内人士指出,以上举措意在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稳定存款利率水平,从而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巩固贷款利率下降成果、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对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郑忱阳表示,创新要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对于地方银行来说,集结本地资源优势、金融服务下沉基层客户、创新合规的存款产品、发力自营渠道建设是其生存之道。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搜狐财经特邀各行各界企业家朋友,推出“新年特辑”,恭祝搜狐财经的网友牛年万事如意! 旺旺集团北京总厂长李柏樘: 各位搜狐财经的网友,大家好,新年到来之际,在此给大家拜年啦!祝大家人旺、气旺、身体旺,财旺、福旺、运道旺!旺上加旺!祝大家新年万事如意,旺旺旺! 旺旺业务可追溯至台湾宜兰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旺旺于1992年正式投资大陆市场,是台湾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并且拥有最多注册商标的公司。 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2020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营收近103亿,同比增长10.7%,净利润达19.5亿,同比增长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