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汇理基金张峰:从产业趋势中寻找阿尔法 基金经理 张峰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内,张峰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他管理的基金长短期业绩与同类基金相比更有明显超额收益。 Wind数据显示,农银行业领先、农银策略精选、农银国企改革三只基金在其任职期间的年化回报分别为17.45%、11.97%、13.25%,均排在同类基金前1/10。 从产业趋势中寻找阿尔法 谈及方法论,张峰表示自己是“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历史业绩显示,其组合超额收益主要来自行业配置,基于中长期产业逻辑选择优质龙头企业的逻辑贯穿始终。 秉持这个理念,张峰通过宏观经济判断,分析产业逻辑确立行业选择,然后在产业趋势主导下选择中期投资机会,再通过对行业内主流个股业绩的跟踪验证来判断、确认产业趋势。 “在自上而下选择行业之后,再进行自下而上的调研分析以达到‘交叉验证’的效果。”他说,在确定行业趋势性机会后,他会选择其中的龙头企业。 今年5月之后,张峰对组合进行结构调整,适度减持了次新股,增配了部分业绩表现优异的核心龙头白马股,使得组合配置更加均衡。 在经过调整之后,组合开始取得较为明显的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 在张峰看来,基金经理如果每年都稳定地获取超额收益,哪怕单年的超额收益不那么突出,长期累计收益会非常可观,并且时间越长业绩越突出。 万得数据显示,自上任基金经理以来,他所管理的农银策略精选等基金业绩每年均位居行业前1/4。 注重科学的投资管理方法 “投资管理是比投资更重要也更难的事情。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只有投资团队做好了投资管理,才能给基金经理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有效发挥基金经理个人能力,实现为持有人持续创造价值的理念。”张峰说。 在他看来,基金经理面对的是充满极度不确定的资本市场,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各有不同。 通过投资管理的改进消除基金经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针对不同基金经理逐步形成不同的投资风格,加强公司整体的投资管理流程规范、提升合规和风控管理能力,这些基础架构才是一家公募基金获得长期稳定业绩的核心要素。 今年5月,作为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张峰对投研体系进行了梳理与完善,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在投资理念上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于中长期产业趋势的投资,同时,积极鼓励基金经理形成不同的投资风格。 “但我们不会干预基金经理的投资,会给基金经理以充分的自由。”他说。 A股后市值得乐观 张峰表示,非常看好未来A股市场,当前市场点位较低,这意味着安全边际很强。 他分析,目前经济基本面整体下行速度趋缓,经济下行风险整体可控,且四季度经济有阶段性触底的可能。 在市场整体流动性较为宽松、新的产业趋势逐步形成的背景下,市场整体有望呈现上涨格局。 在投资标的选择上,他表示更看好新产业趋势带动下的成长股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行业来看,他高度关注5G、光伏等行业的发展情况。 他分析,当前,国内的5G行业技术领先、需求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在这一行业内有望涌现一批能够持续保持业绩增长的公司。 光伏行业处于行业变革的拐点上,有望摆脱对行业补贴的依赖,成为真正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行业。 张峰看好目前国内核心资产的价值。他认为,市场中的一些核心龙头白马股,受益于行业竞争格局的不断优化,相关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仍较为强劲,且中长期发展前景较为明确。 虽然现在这些公司关注度和绝对股价都相对较高,但核心资产的总体估值水平仍然在合理区间范围内。
消费金融处于拐点期 大变局或即将到来 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17.5%,另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82.38%!这是近期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业绩。不难看出,消费金融行业的潜力依然巨大。 但在监管收紧、不良率攀升挤压盈利空间、经济走弱带来消费疲软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也面临重新洗牌的压力。 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表示,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流通消费领域仍面临一些瓶颈和短板,特别是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有待加强,商品和生活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城乡消费潜力尚需挖掘。 其中,《意见》第十九条指出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并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消费金融行业竞争加剧、分化加速、增长停滞,出现相对明显的顶部徘徊迹象,叠加特定群体的杠杆率高企,市场预期混乱,悲观乐观间杂,整个行业正处于敏感的拐点期,任何或正或负的政策导向都将左右行业走势。此时,政策层面发声鼓励消费信贷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市场信心,引导市场共识的形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向前高速发展提供坚定的基础。 行业持续出清 如果回溯国内消费金融行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关乎行业转折的发展节点至少还有三个:一是2007年信用卡业务的小规模爆发;二是2014年在线借贷的繁荣;三是2017年粗放发展时代的终结。 尤其是后者,进一步“出清”了消费金融市场,致使各大互金平台纷纷谋求转型,要么是利用大数据优势围绕用户场景,精准推送金融服务,或者从服务C端往服务B端转移,走轻资产路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31日,全国在运营平台数量为920家,环比下降1.18%;而在2016年10月,全国在运营互金数量为2383家,同比减少了一半多。早在2017年底,网络借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就已达12245.87亿元,但截至今年7月31日这一数据却为9502.51亿元,下降了逾20%。 有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增速放缓的首要原因是监管收紧。西南某消费金融公司一内部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随着“141号文”影响的持续发酵、“29号文”、“175号文”的接连落地,高速运转了多年的消费金融进入了新的变局当中。 但在薛洪言看来,互金行业经历的大变局,是科技驱动、周期演变、经济下行、监管趋紧等多方因素共振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大调整也是行业由内而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经阶段。 “行业发展早期,监管篱笆宽松、准入门槛低下,在风口效应驱动下,各方资源加速涌入,鱼龙混杂,高增长中乱象高发,发展模式粗放,只有经历一次深刻的优胜劣汰,促进资源重新流动配置,行业才能迎来新的增长阶段。”薛洪言说。 互金夹缝求生 对于目前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他们并不缺少资金来源,也不缺乏场景支持。但对于大多数互金平台来说,则恐怕没有那么洒脱,“活下去”是它们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尤其自2019年初下发“175号文”后,互金平台的备案也遥遥无期,随之而来的声音则要求它们向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转型。 事实上,从近日多家上市互金平台陆续披露的2019年中期财报可以看出,获取持牌金融机构资金做助贷业务已经成为了行业内最明显的趋势。 而根据已发布中报的几家互金平台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二季度,360金融助贷规模为411.2亿元,机构资金占比为85%;拍拍贷助贷规模为95.04亿元,机构资金占比为44.8%;小赢科技助贷规模为27.2亿元,机构资金占比26.7%。 此外,上述几家机构也都在财报中表示,此后会继续扩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将资金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助贷业务规模和助贷资金来源成了互金平台之间的助贷业务竞争的重头戏。 业界依然认为,在这个仍然在高速增长的消费金融市场上,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小贷、担保公司等等,以及一些互联网流量平台们,对于金融科技服务始终有着旺盛的需求。不过,也有人提醒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抢滩助贷市场,能从助贷业务中获得的高额利润也越来越不可持续。 薛洪言表示,从行业整体看,局部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行业还面临暴力催收、高利贷等问题。同时,还有资金流向问题,很多消费金融产品的资金可能没有流向消费金融领域,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大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变局即将到来 《意见》表示,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流通消费领域仍面临一些瓶颈和短板,特别是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有待加强,商品和生活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城乡消费潜力尚需挖掘。 其中,《意见》第十九条指出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并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有投资者认为,这是监管层为当前的消费金融行业指明了方向。但同时也有观望的声音存在。 “《意见》旨在倡导消费金融大力发展,但也可能会因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阻碍这个政策的落地执行,最后结果是依然不敢放贷不敢催收不敢上规模不敢创新,而没有实质效果。”某消费金融资深评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但终究来看,行业大变局之中,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清理、规范,淘汰不合规企业并非是对行业发展的否定和制止,而是对行业存在的肯定和规范,从而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的良性循环。 薛洪言表示,此时,政策层面发声鼓励消费信贷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市场信心,引导市场共识的形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向前高速发展提供坚定的基础。
中国出行市场整体放缓,“道阻且难”的盈利之困何时破局? 网约车不再百花齐放,昔日共享单车“教主们”亦各自风流云散,毫无疑问,相对于前几年中国出行赛道火热朝天的模样,如今,整个行业趋于“冷静”。 8月20日,贝恩公司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出行市场曾掀起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但2018年,出行行业急转直下,总体趋势趋缓,在细分类别中,仅即时配送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同时,2018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在行业下行背景下,贝恩预测,中国出行市场交易总额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 不仅如此,出行行业盈利难为外界所周知,无论美股两大网约车巨头Uber、Lyft,抑或国内出行霸主滴滴,均深陷“盈利之困”。 即便如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曾伟民仍然认为,不仅在中国,乃至所有亚洲发展中国家,出行行业依然有很好的盈利前景。究竟出行行业盈利之路在何方?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现实,未来出行游戏的颠覆者也将逐渐显露身影。 2019年网约车年增长率或低于5% “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8月20日,曾伟民在发布会现场如是说。尤其是滴滴两起顺风车事件之后,中国出行市场以肉体可感知的速度在“遇冷”。 由此,中国出行市场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也为之中断。在行业狂飙突进之时,贝恩曾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720亿美元。而随着市场回归理性,贝恩下调了此前的“乐观”预测——上述数字在2021年才会增至600亿美元。 就网约车而言,《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活数量下降5%。在监管压力之下,贝恩预计,下行趋势仍将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指出,2019年网约车的年增长率将低于5%。 而在资本市场,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亦锐减90%,直接“拖累”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至80亿美元,而在市场最为火热的2017年,全行业投资规模达160亿美元。 不仅是网约车,共享单车与B2C共享汽车两大细分领域亦面临窘境。《报告》显示,随着资金流入的减少,大型城市对共享单车投放辆限令升级,共享单车迅速降温,玩家纷纷退场;而在共享汽车领域,虽然排名前五的公司车队规模曾在两年内扩大五倍,但仍未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增速在2018年放缓至50%。 不过,虽然共享单车“遇冷”,但曾伟民表示,2018年,对该赛道的投资规模仍然较高,主要集中在市场前三位,且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哈啰、摩拜、ofo占2018年投资总额的95%,同时,大多数玩家已被淘汰出局,其中就包括ofo。 相较于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的“颓势”,即时配送颇有一枝独秀之势。 《报告》显示,2018年,即时配送交易总额实现40%的增长,至170亿美元。同时,与2017相比,2018年该领域投资规模翻了三倍。其原因主要在于投资者对“新零售”概念的潜力持乐观态度。 针对即时配送,此前点我达创始人兼CEO赵剑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即时配送玩家已进入“集团军作战”阶段,规模、数据、运营和场景将成为比拼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出行细分赛道规模最大的网约车,曾伟民表示,短期内,法规政策和安全问题的打击将延续到2019年,而在出行基本需求的刺激下,网约车有望在中期内出现复苏。 自动驾驶或成出行游戏颠覆者 提及出行,“亏损”往往是外界对其的第一印象。 在互联网世界,通过前期做大规模,在中后期盈利的例子比比皆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概莫如外。但出行行业的头号玩家们,无论是Uber、Lyft还是滴滴,仍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对此,贝恩指出,司机报酬、奖励补贴和相关保险是造成亏损的首要原因。 而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刘湘平则在现场表示,可以通过极致运营、区域聚焦、相邻扩张及持续创新等手段增强平台盈利能力。 具体而言,极致运营对重新获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同时,网约车应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等待时间、运营成本;此外,对于大多数龙头企业,建立“全平台”模式尤为重要;最后,网约车公司将通过平台实现人、车互联,在未来增值服务和数据领域,扮演“守门人”角色。 在论及区域聚焦时,刘湘平以Uber为例指出,其通过出售俄罗斯和东南亚的相关网约车业务,而取得了积极的财务成果。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年初滴滴宣布高调入冬的同时,亦强调国际化战略。对此,刘湘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滴滴在中国市场份额已占到85%以上,基本形成垄断地位,在此背景下,它会寻找一些国际市场的扩张机会。同时,滴滴是一种选择性的扩张思路,基本上不会选择当地已有很强玩家的区域。“虽然滴滴一直在讲国际扩张,但实际的步伐还是比较审慎的。”刘湘平说。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现实,亦将对出行市场造成冲击。曾伟民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可大幅降低司机成本、提高车队利用效率,从而重构车队运营;其次,可通过彻底改造车厢内部设计颠覆乘客体验;再次,能够拓展云服务领域,实现精准营销;最后,自动驾驶可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换言之,通过上述四大主要路径,自动驾驶汽车将颠覆全球出行市场。 因此,虽然目前车企进入网约车赛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盈利上,均难见起色。“但到了无人驾驶状态,车企的把控力是非常强的,因为车是他们的。”曾伟民对记者表示。 曾伟民认为,在政府支持、科技发展和客户认可等加速因素的支持下,中国有望赶上全球进度,实现L4级(高度自动驾驶)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
为了千万年薪,他们去卖保险 疯狂拉人头、快速扩张,友邦保险招募精英群体做代理人的模式能否继续?有人自称年薪千万,也有人离开。无论是焦虑的中年人还是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都早就被公司察觉到“想赚钱的人更能成功”,他们要的就是这种人。 李勇今年42岁,他穿着衬衣西裤,背着双肩包,游走于肯德基、星巴克这些人群聚集的场所,每天至少要和三个陌生人打交道,见到面善近人的脸孔,就上前搭讪聊天,他将此称之为“随缘”。 这是他的工作。本月是李勇加入友邦中国的第十七个月。期间他创下过辉煌,八个月拿下MDRT(The 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 简称MDRT,百万圆桌会议),这是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也是多数寿险营销队伍的心之所向。 然而,高光之下是日复一日的拓新,李勇现在每天被“随缘”的陌生人拒绝的概率超过50%。 在这个行业里,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如果无人可见,带来的将是无止境的折磨。“没有见人,意味着没有收入”。李勇低叹,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可选择的行业较少,他从加入之初就想得十分清楚,要拿到自己想要的报酬,同时还要让个人价值得到认可,那就要“忍受自己不喜欢的,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 在加入友邦前,李勇也折腾过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腔热血去创业,还当过职业讲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并没有带来他想要的回报。2017年,家人生了一场大病,他的妻子从邻居那里得知友邦保险,李勇开始接触并进入保险行业。 李勇在友邦的职位是助理经理,手下招了两个小伙伴,业内称之为“拉人头”。而他只有再继续拉进两个“人头”,才能升到经理的位置。除了靠熟人转介绍,他只得日日与人会面,寻找那两个助其高升的“有缘人”。 在这条路上,李勇并不孤单。3年前,清丰从一家从事农业基因技术的公司辞职加入了友邦,也曾遭遇过招来两人最后却都流失的状况,其中一个是此前做工程的小老板。“他想暴富,老想卖大单,其中谈过一个600万的单子,连我们总监也帮着去谈,但最后还是没谈成,他就心灰意冷了,其实他要想继续做下去也挺容易,本来就挺有钱,自己买几单就是了。可他眼里只有大单子。” 说这话时,清丰也比较了下自己的收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母校做科研助理,月薪3000元。之后两份工作都是在农业基因公司做研究,月收入13000元左右,而她加入友邦第一年拿下了MDRT后拿到税后近30万的收入。 这些曾有着主流体面工作的高学历人士,谈到投身曾经被视为低端的保险销售行业时,都毫不隐瞒地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赚到钱。 而他们借以开单的第一桶金,往往就是曾经在学校和职场里积累下的“高端资源”。友邦同样也是看中了他们的“高端资源”以及“学习能力”。这是一场一拍即合的交易,成千上万的前职场精英们投身其中,有的借此获得了掌握上百人的团队、获得千万年薪,更多的人坚持不到半年黯然离去。 金钱的荣光照耀在金字塔顶端,而塔基之下则是焦虑的大多数。 “赚钱多、赚钱快” 2019年7月中旬的一天,雨后的北京并无丝毫凉意,闷热笼罩,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男男女女就像“朝圣者”一般,鱼贯而入东三环某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 大厅很快座无虚席,掌声笑声涌起。这是友邦保险一场不需要任何通行证的事业说明会。开场已过半小时,依然有人先后进场,后面还站着不少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左右,女性居多。《中国企业家》随机问现场的一些人,如何得知说明会?他们说是通过朋友圈或是熟人推荐。 为什么会考虑加入友邦?答案无一例外指向“自由、赚钱多、赚钱快”。 台上演讲者激情澎湃,字字句句不离年纪、职场带来的焦虑感。“如果不早早地为自己的人生规划,那么你的人生所剩的白色格子就不多了。”每一句末尾,演讲者习惯性放缓语调反问,“是不是?” 台下的人昂起头,高仰着脖子,异口同声挤出来一个字,“是”。 当大屏幕上出现关于“面对一份事业,我会考虑——我想要什么?收入、地位、时间、成本……”的话题时,台下的人纷纷举起手机,对准大屏幕拍照、录视频,有人还迫不及待地通过微信群或朋友圈分享出去。演讲者调侃道,“谢谢各位‘媒体记者’……”会场后面,有人席地而坐,一本正经记着笔记。 两小时过去,几乎无人离席,直到演讲者开始分享“夏威夷之旅、拉斯维加斯赌场、迪拜、租飞机”等内容,才有人起身离开。 类似这样的“友邦中国卓越领袖培养计划”说明会,如同纳新、旨在增援,几乎每周都会举办2到3场。“我如果想增援你的话,一定会想方设法拉近咱们的关系,然后咱俩可以一块去听。”在这场“增援”会上,记者见到了加入友邦两年多的松姗。她以前是一家猎头公司的合伙人,加入友邦后,除了每天“三访(拜访三个人)”,因为原有的职场资源优势,担任经理助理的她还负责大规模的人才增援。 毕竟猎头出身,在筛选和引荐人才方面,松姗认为友邦和一般企业招聘有着相似的流程环节:专门的人才测评、三轮面试等。对新人的要求是加入前至少要听三场说明会。“说明会是一个双向了解的过程,我们一定是招聘那种想清楚了的人进来。”李勇在加入前听了6场说明会,期间他还买了很多关于保险的书诸如《解密友邦》来研究。在职业规划这件事上,他从一开始就想得十分清楚。2018年4月,41岁的他在朋友圈高调官宣加入友邦,即使遭遇到困境,他还是不断说服自己要扛下来,“友邦对进来的人卡得很严,我从未想过自己不会干了,我的后半生寄托在此,我希望有小伙伴进来。” 对于年过四十的李勇而言,重返职场已经相当困难。网上到处是“职场上40岁以上的员工去哪了?”“职场为什么不要40岁以上的总监?”之类的帖子。而在他看来,做保险,只要坚持下去,从长远来看收入一定是增长的,“产品有续保佣金,行业做的越久,转介绍越多,团队建设机制越好,伙伴越多,收益就更好,没有退休一说。” 这也是驱动他每天游走在肯德基、星巴克不断游说“有缘人”的动力。人到中年的李勇把后半生寄托于友邦,而刚踏入职场不久的“北漂”年轻人,则将此视为“翻身”的机会。 出生在农村的雷鸣,留学回国后进了一家数据科技公司,该公司的模式是用科技手段让汽车理赔流程更简单,但做过车险理赔员的雷鸣并不认可这种模式,不到四个月就离职。其后他怀着从事金融业的想法,进入一家私募基金接受了一个星期的培训,在培训期间,该公司不断宣传公司文化,然后让员工都去做销售。雷鸣觉得这与其想从事金融业的初衷不符,很快就离开。偶然间雷鸣从朋友圈看到加入了友邦的朋友们分享的照片,觉得他们的精神面貌正是金融行业应该有的“奋斗激情”。 雷鸣没想到的是,从事保险行业还需要面试,并且是三轮。凭借留学经历,他如愿加入。在培训阶段他认识了90个小伙伴,其中近一半有研究生学历背景。“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非常优秀,当时班里有医学博士,海外留学背景的也很多。” 雷鸣加入友邦的目的相当明确,“我们不可能是为了挣一两万月薪来北京,对吧?至少做保险行业有财富自由的可能性,如果是正常上班的话,绝对没有财富自由的可能。只要坚持下来。两三年以后,会有大飞跃,所以可能我前期干得并不是很好,也不会放弃。” 除了开单获得佣金,雷鸣也希望能在公司获取更多的人脉。“我从国外回北京后,觉得人脉还是不够,希望跟公司同事建立固定关系,然后也拓展一下自己的资源。”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原因回老家,雷鸣觉得自己会一直干下去。“北京是最好的一块蛋糕了,大家保险意识很强,又很有钱,市场很大,可以想象到现在有多少友邦的人。” 数位友邦内部人士称,在北京已经从2000人发展到上万的代理人,并且每周都有新人加入。 同时,也有人会离开。 拉人头、人设与关系变现 清丰已经加入友邦三年多。他发现往往每举办一场说明会,台下的人无比羡慕台上人的“风光”与他们朋友圈晒的那些“体面”。 在那场事业说明会上,一位来自扬州的90后前银行客户经理被邀上台,分享自己加入友邦的经历,妆容难掩其青涩,话语间透露出紧张感。她说保险是个“不好做、有难度、高收入”的行业,自己却很热爱。分享结束,前述演讲者上台说,这个女孩过往在银行的年收入在12万以上,现在半年收入就达到50万以上。旋即,台下掌声响起。 银行客户经理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员工。保险公司们希望,高学历的职场精英们能将保险代理人行业从恶性循环的泥潭里拉出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保险从国外进入中国,彼时由于“不看学历、不看背景,只要愿意卖,你就可以来”,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低,保险培训不系统、不专业,导致保险营销人员为了销售业绩,销售误导现象时有发生,因为理赔条款解释不到位,一度让投保人眼里的保险是只投不保的“骗子”,行业声誉跌至谷底。 后来监管不断加强,行业逐渐规范起来。近年来,“三高(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团队和精英代理人成为各家保险公司重点发力的方向。据了解,为留下一些精英营销人员,有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推员工制代理人,为他们设基本工资,交五险一金。“以前国内多数保险营销人员没有五险一金。” 在国内,太平人寿最早提出创建以“三高”为理念的代理人队伍。2018年,友邦中国提出了“新五年计划”,银保渠道启动了精英银保2.0,试图通过招募和培养精英,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绩效的渠道支持团队。今年5月,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曾透露一组数据,友邦北京分公司去年招入100多名博士,其中一个40人团队全部是医生,此外还有不少律师、会计师。2019年5月,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也表示将打造“三高”团队。 很明显,那些有着优质资源和人脉的高学历职场精英们,除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自驱动力外,他们的校友、前同事也是一笔可盘活的丰富资源。一个很简单的算术是:人脉总数×他们拥有的购买力=潜在的市场。 但这个潜在市场并不容易盘活。首先是开单。雷鸣透露,新人加入友邦有三个自然季度考核,要求新人完成两单(有相应的产品规定)的同时达到提成2500元。为了完成业绩,他们往往是从此前认识的人着手。 李勇觉得卖保险是一个反人性的事情,“多数人不会主动找你买,需要有人去Push。”他优先考虑了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断以自己的方式提醒别人要买一份保障。不出意外的是,一开始他便遭遇家人和朋友的质疑与不理解,在向朋友推介产品时,对方极其抗拒,“他们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 和李勇一样,前半年,清丰几乎是在他人的质疑与自我否定、纠结中度过的。“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挺受挫的,第一是自己根本就拉不下脸再去说;第二是没有找到销售的技巧,差点要放弃。” 清丰说服自己的是:友邦理念好、理赔好,是“将好产品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我是从专业角度来跟你面谈,了解了你的情况之后,给你推荐最合适的方案,保险代理人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就跟理财顾问是一样的。” 这个专业性强的“顾问”式的角色确实更适合“三高”团队,清丰和李勇都笃定认为,只要自己肯坚持,熬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基于已有的圈子、人脉一定能变现。 当然,除了卖保险产品,他们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发展下线,以事业和收入打动和吸引职场精英加入他们。这是更直接有效的办法,同时也能将校友、职场资源利用到最大化。 业内人士透露,“保险公司琢磨需要哪些高净值人群,做过用户画像,比如女性、已婚等,知道哪些行业人士更适合、更容易成功,目前渗透到各个行业。”而拥有丰富人脉资源和交际能力的金融业、传媒业、公关行业则是前列行业。 他们更容易实现“拉人头”模式,“拉人头”以业内的“塔尖塔基”理论为基础——“保险营销业务员的收入构成有两大块,一是自己的业务,二是发展下线吃人头。越往高级别,越靠第二块收入,人头也越多。所以高收入的保险业务员有,但都是在塔尖的少数人。塔基就是广大的炮灰,只要拉到一个人进来做,无论有没有业绩,拉人进来的业务员都是有钱拿。如果拉进来,还有业绩拿,上面拿得更多了,而且是长期饭票。”在一个保险论坛里,一位保险人士如是写道。 在所有受访的保险营销人员看来,“塔尖塔基”已是一种默认的类似直销模式的客观存在。只要新人不断进来,位于塔尖的少数人即使做不出业绩也能“旱涝保收”。但只要下面某一环的新“人头”业绩考核不通过,就会出现“血缘”(直属)关系断代的局面。 为不损失自己的利益,保险代理人只得不断拉人头、保证其不断代。而拉人头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保险占领朋友圈”。在很多加入友邦的人士的朋友圈里,你会看到他们不断发布事业说明会、团建的照片,以及晒团队新成员的学历和履历,借此吸引潜在的加入者。 这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人设。雷鸣说,“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但是做了保险以后,就一定要像微商一样发,现在做任何买卖,微信都是一个让别人了解你的窗口。我得不断发微信,普及一些保险方面的知识,我发的内容是要让别人通过微信来了解你是谁,而不引起反感。” “这都是销售技巧,我花了几个月去适应和学习。”雷鸣说。相比起他,有创业、传媒业、公关行业从业经历的人则很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朋友圈里早已经都是套路一致的内容:穿着光鲜亮丽、打扮精致、参加各种活动。 从校友、前同事入手,不少人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其中招到2人称为A0助理经理,招四个人会成为A1经理,如果招的人里有一个人自己也招了四个人,他就成为A1,随之原上线变成A2,如果下面有3个A1,那么就会变成A4,A4是经理的最高级别。如果下面有10个A1,就成为M1总监。 总监和经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同,A级经理只有三代与其有关系,再往下就和他没有关系,而总监无论下面有多少层级,都会有奖励,所以成为总监乃至更高是很多人的梦想,这个职位也是所谓的“千万年薪”的机会。 淘汰与突破 “站在金字塔塔尖的那个人。年薪已经过1000万了,他每天就负责管理、演讲之类的,不需要销售任何东西。因为他现在团队有七八百人。”雷鸣介绍说。 在清丰看来,塔尖上只是少数人的荣耀时刻,整个公司和行业更多的是压力和出局。“大家都说很体面,过得很好,其实短期内离开的也有一些,半年内扛不过去的,基本上就走了。” 半年适应期已经成为一个分水岭,坚持下来的人继续享受他们的风光与体面。高收入者还被包装贴上“职场精英单良”“全能辣妈”“职场新女神”“阳光有志青年”等标签,而离开的人则难觅踪迹。 离职的人不乏“精英人士”,清丰团队下的一个有着海外硕士留学背景的人,由于无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培训也跟不上,不到半年便离开。一些并非保险背景出身的精英人士,坦言在加入友邦之后面临的压力不小。 即使顺利度过一年,拿下MDRT,也还是会面临新问题——要不要自己带团队。不像李勇早年有过创业经历,三个月后就开始带团队,下半年,清丰才从自己朋友圈招来两个人,但很快流失掉了,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一开始没有想着把它当成一个创业的东西来做,所以进步得慢一些。” 在清丰纠结带团队的事情时,李勇则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这几乎是所有友邦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以前认识的人脉都用完之后,怎么办?” 李勇想到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要么通过熟人转介绍,要么随缘。 但随缘搭上话的人也未必能顺利进来。曾在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工作的李明称,友邦在招聘之前都会先和现有的代理人说先介绍身边的人来,而需要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明确的指向性。“有些人即使带进来也不一定要,筛选有条框。那些在现有行业收入比较高、做得比较成功的高净值人群是首选,因为圈层很优秀。” 对于那些高净值的人而言,试错成本高,他们一般会经过深思熟虑才加入。而对于友邦而言,以寿险为主,精准招聘高素质人才能帮助其节约不少成本。李明将友邦营销员的模式定义为“身边关系的极速变现”——“我有高端资源,就拿来变现”。 有趣的是,有前员工透露,友邦不要做过保险以及P2P的人士。原因很可能是在公司看来,其之前已经透支完了人脉资源。 在身边的关系极速变现之后,人们很快也遭遇了瓶颈,需要代理人的自我驱动。而无论是“随缘”,还是从朋友圈吸引,圈层总是难以打破,好不容易建立的团队也很容易遭遇流失。 保险市场的规模相当庞大。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曾表示,“有人问我中国差不多需要多少全职保险销售(即保险代理人),假设300个家庭(约1000人)能支持一个全职保险销售,中国14亿人大约需要140万全职保险销售。”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公司扩张步伐越来越快,新人也越来越多。营销人员不专业、培训跟不上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管理和培训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靠谱保CEO吴军告诉《中国企业家》,目前保险公司主要面临三大变化:互联网发展对保险营销方式的冲击、消费者愈加成熟、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剧竞争。而市场的变化需要保险营销员去研究和改变,但他们作为个体很难做出系统化、前瞻性的改变,这就需要公司提供管理支持和销售支持。 友邦一直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最近给新人很多激励政策,新人更有动力去达成目标留存下来。”但一位友邦内勤人员同时也坦承,近几年友邦的高端代理人队伍发展太快,培训确实有点跟不上。 有些用户称,针对同一款产品,不同的营销人员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很难甄别究竟谁是对的。这也暴露出快速扩张后,虽然吸引来了各行业的职场精英,但友邦的保险培训能力一时半会跟不上节奏。“现在的培训,每个班上多少人,哪一期上多少人,都有固定人数。一些新人面试通过后,如果要开始学习,中间可能要有一到两周的等待期。”雷鸣说。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认为,尽管互联网发展很快,但更多的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要靠线下交易。他表示,营销人员仍然是保险业务的主力军,近60%以上的业务是靠他们做出来的。“目前无论哪家保险公司,都在抢三高保险营销人员。招人和培训并重是必须的,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只能求得动态平衡。” 在此过程中,会有人因为业绩不达标而被筛掉,也有人主动离开。《中国企业家》向友邦求证离职率,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上述友邦内勤工作人员称,目前友邦的人员流失率不高,对一些高端代理人筛选的条件必须是工作一段时间的高学历人士,对之前工作的收入要求是年薪10万左右,这被称为“NPA高端人才引荐计划”。这部分优质人才储备仍是公司的战略焦点。 另一位接近友邦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公司很大,两极分化很严重,我发现做得好的销售,都有一些特质。那就是特别爱钱,有自驱动坚持做事,表达能力强,会推销,口才OK,教育背景好。因为如果你要接触高端客户,就必须给人感觉你是这个圈子的人。高端人群很难去买形象比较‘Low’的产品。”
快递新政频发 惠及千万“快递小哥” 随着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快递小哥”“配送小哥”数量日趋庞大。粗略估算,目前各类骑手总数已突破千万。激烈竞争下,“准时必达”成为重要考核因素,“配送小哥”在公路上“舍命狂奔”场景普遍。与此同时,涉及快递、外卖行业各类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有数据显示,目前快递员劳动合同的总体签约率不到八成,不少处于劳务灰色地带。 8月以来,关于建立物流业“黑名单”,大规模开展快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更多平台从业人员参保、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多个新政频发。在专家看来,这些政策在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将更好地保障其个人权益。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助力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配送小哥”遭遇权益之痛 随着各种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快递小哥”“配送小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饿了么蜂鸟配送发布的《2018外卖骑手群体洞察报告》显示,仅蜂鸟配送就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300万名注册骑手。美团外卖旗下美团研究院发布的《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美团外卖有单骑手数量达270多万人。如果再加上EMS、顺丰、申通、中通等传统快递公司,骑手总数可能突破千万。 在各大平台的激烈竞争之下,配送效率成为重要考核因素,由此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在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以“骑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至少有473起交通事故,167起劳动合同纠纷,137起保险合同纠纷,还有380多起人身损害赔偿以及210多起残疾赔偿。 上海市交警总队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发生涉及快递、外卖行业各类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伤。其中,饿了么公司发生111起,占比34.2%;美团公司发生109起,占比33.5%;盒马公司29起,占比8.9%;顺丰快递公司11起,占比3.4%。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盘和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与传统快递行业不同,一些同城配送如餐饮外卖,配送平台会将“准时送达”作为公司一项竞争力指标,配送几乎相对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平台对配送小哥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考核标准。从配送小哥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度,而且每个单子的价格压得很低,必须“舍命狂奔”才能获得相对高的报酬。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仅有顺丰、德邦等直营快递公司员工拥有较为齐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保障;在一些加盟快递公司,有的员工有“五险”无“一金”;而以零工形式上岗的员工则多数每天自购3元工伤保险,没有其他保障,甚至没有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 来自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国家邮政局机关党委的调研报告显示,快递员劳动合同的总体签约率仅为78.7%。加盟制运营模式下,网点作为承包方要自负盈亏,为了节约成本和规避风险,大多不与快递员签订劳动合同,便于随时解聘;外卖平台也只与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达成劳务派遣输出协议。 盘和林指出,快递平台最大的成本来源为人工成本,是劳动力密集行业,一旦缴纳社保,工资总成本就会上升。因此,在这个行业,快递网点大多不是快递公司直营,快递员往往处于劳务的灰色地带。快递员大多来自于农村,没有一技之长,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快递员与快递网点通常只是口头上的劳务合作关系,快递员的流动性也非常大,缴纳社保的意识也较淡薄。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传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我国快递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潮汐式”用工的结构性特点,一方面,在春节假期或互联网电商集中促销时期,经常出现从业人员缺口,另一方面,由于就业门槛较低且缺乏统一标准,又容易造成快递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逐利驱动下的企业主体的大量同质化需求,往往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由此引起损害“快递小哥”合法权益的事件也不断发生。 行业新政倒逼合规性管理 以上的不合规情景或许将被改变。8月以来,物流、快递行业多个新政频发,在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千万“快递小哥”,倒逼从业人员提升整体素质的同时,将更好地保障其个人权益。 其中,超速行驶或者交通事故多发者或被列入“黑名单”。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运输物流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黑名单”)管理制度。其中,驾驶营运机动车1年内行驶速度超过规定时速20%情形超过3次,或者1年内驾驶机动车行驶速度超过规定时速50%情形超过2次的驾驶人,以及6个月内2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且单位或者车辆驾驶人对事故承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专业运输单位,均将按规定程序列入“黑名单”。 在提升快递从业人员素质方面,8月6日,国家邮政局和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通知强调,大规模开展快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通知提出,加快快递员、快件处理员等快递业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及制修订,探索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在保障平台经济上从业人员利益方面,国务院办公厅8月8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强化平台经济发展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完善平台企业用工和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社保政策,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引导更多平台从业人员参保。 盘和林认为,在相关政策推动下,从业人员的合规性管理将大大提高,比如类似于快递员“舍命狂奔”等现象将被列入“黑名单”,引导更多平台人员参保,从而在政策层面遏制行业的野蛮生长,倒逼整个行业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实现规范化、合法化。“这对于行业从业人员要求更高了、更严了,但个人利益也将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此外,孙传旺指出,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递行业也将面临信息化升级与转型,精准分拣、智能投递、安检识别等业务都需要加快建立快递人员从业资格与技能等级标准。大规模开展快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快递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从业者工作效率与劳动报酬,更有利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强化权益保障 完善监管法规 在业内看来,在物流和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下,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以及权益保障应得到更多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更高层面上不断完善监管法规。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平台之间大打价格战、恶性杀价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要求配送平台在短期内主动放弃“准时必达”,可能并不现实。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外卖小哥“舍命狂奔”背后,是该岗位大多采取单一计件工资的事实,只有改变外卖小哥的工作待遇和薪酬计算方式,将他们纳入社保体系,让他们不至于为了一个单子“舍命狂奔”。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戈艳霞建议,平台可在不降低当前每单报酬的前提下,为骑手们提供每单一定比例的社保补贴,再由骑手本人按照个人意愿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业性保险。或者由实力雄厚的几家平台为骑手们缴纳社保。但在执行中需要法律强制才能有所保障。“目前骑手流动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平台为他们缴纳社保。此外,平台上的骑手处于供大于求状况,也欠缺提高骑手社保福利的积极性。” 专家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更高层面上不断完善监管法规,一方面要加强对配送人员的交通法规意识的培训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配送平台的监管与处罚力度。 不过,盘和林也表示,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保障从业人员利益方面不能一蹴而就,要遵从快递行业用工的现实情况,避免导致从业人员的失业或者利益变相受损。比如,国办明确提出,研究完善平台企业用工和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社保政策,这就是务实的政策导向。
负债高企和融资贵成为中小房企发展痛点 资本寒冬期房企或迎大洗牌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快速洗牌期,当大型企业在各大热点城市竞争胶着的时候,部分中小企业已在逐步“出局”。 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8月9日,全国有288家房地产商公布了破产文书,已破产或进入破产程序。申请破产的地产商主要来自江苏、沈阳、湖南、湖北、安徽等三四线城市,也有少数来自广东和上海。 “公司破产主要是因为资金方面出了问题,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结果资不抵债。”一位来自总部在江苏常州的地产商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资金密集行业,国内大部分房地产公司是通过资金杠杆驱动,融资收紧信号愈发强烈之后,负债高企和融资贵逐渐成为中小房企发展的痛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不论从宏观行业政策、融资环境还是行业内饱和程度看,中小房企“批量破产”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房地产行业洗牌拉开了新序幕,未来一段时间,洗牌仍将是“进行时”。 中小房企生存艰难 记者从人民法院公告网了解到,自2017年12月至今,有将近300家房地产企业公布了破产文书,大多数属于地方中小企业。 注册于2011年的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众多破产清算中的一个。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开发和自由房屋租赁,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常州嘉信融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99.67%。 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公告显示,根据高胜武、余长兰的申请,于2018年6月25日裁定受理债务人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该院定于2019年8月15日召开破产清算案件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常州嘉信融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15年拿地开发房地产项目,目前仍有项目在陆续开发。“申请破产清算的原因主要是资金方面出现问题,所以不能保证项目不会烂尾。”该负责人说。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卢文曦表示,小型房企在之前市场宽松的条件下还有生存机会,近年来,楼市接连遭遇“紧箍咒”,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他认为,市场逐渐洗牌过程中,一些不能适应发展环境,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企业必然会被正常淘汰。 由于头部房企的业务规模逐渐下沉,以前只到三四线城市拓展的品牌企业,现在甚至将项目拓展到县级城市。如此一来,给地方小规模房企的生存带来直接挑战,在产品质量和溢价能力方面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业务受到冲击,失败之后难逃被兼并的结果。 上述常州嘉信融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地产项目公司之所以破产清算还与融资有一定的关系。“银行对于我们此类房地产二级资质的开发企业,不可能放贷下来。因此,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多个合伙人。”其透露。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起,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呈现出放松的趋势。但到了今年5月,融资环境明显缩紧。 据同策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9年5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367.99亿元,环比下跌52.07%。融资监管收紧,房企境内外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上海一家实业投资公司在江苏省宿迁市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目前还有房源对外销售中。对于近300家房地产公司破产的消息,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小房地产公司确实生存艰难,由于项目规模较小,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现在他的公司只是勉强通过现有资金进行周转,下一步打算去河南省商丘市的下辖县拿地开发。“拿不到融资,公司的战略方向只能谨慎再谨慎些。”其表示。 行业洗牌期难逃融资魔咒 受宏观政策和行业调整的影响,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分化就一直在持续,并且竞争不断加剧。 盘和林分析指出,房地产企业“批量跳车”原因主要是国家宏观政策收紧,很多企业无“便车”可搭,失去生存的最后支撑。事实上类似于汽车行业的“车补”,实质是降低了行业门槛,借着“棚改”的东风,大批三四线城市的房产企业便成长起来,但本身属于粗放的运营模式,对于品牌房企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于是在棚改货币化政策改革和房地产政策收紧后出现倒台的局面。 对于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华金期货组合投资部总经理李天逸认为,由于国内房价上涨无力,即使没有出现下降态势,但银行放贷的意愿在逐渐降低。除了规模小的原因,银行向中小房企“惜贷”的原因还包括,项目不像以前涨幅、增值减小、企业的还贷能力降低。 在李天逸看来,破产的房地产公司在经营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一些转型较早的房地产公司在周期之前,转型金融或者其他行业,逃过周期带来的冲击波。而一些冲击承受能力小的企业,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宣告破产,行业会逐步向大型房地产公司汇聚,集中度不断增高。 过去三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的龙头房企分别是恒大、万科和碧桂园,三家公司的新房销售收入平均占营业收入的97%。截至 2018 年末,恒大、碧桂园、万科总资产达到 1.88 万亿元、1.63 万亿元、1.53 万亿元;营业收入均超 2000 亿元,恒大、碧桂园、万科分别为 4678亿元、3811亿元、2973 亿元。 卢文曦表示,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破产清算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并非没有益处,中小房企对于产品的精细程度参差不一,粗放程度较高,品控标准不一样,相对于品牌房企来说,产品的质量不够高。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明显,产品质量或将进一步提高。 生存空间逐步被压缩,中小房企如何突破发展困局?其认为,要么采取抱团策略,发展区域市场开发细分领域的产品;要么争取与品牌房企合作开发,赢得企业生存机会。
【资金流向】权重股获主力资金青睐 平安银行获主力净流入超7亿元居首 沪指8月8日上涨0.93%,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出41.65亿元,已连续11个交易日资金呈净流出状态。 其中,中小板主力资金净流出5.92亿元,创业板主力资金净流出6.51亿元,沪深300成份股主力资金净流入15.60亿元。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申万所属的28个一级行业中,今日涨幅居前的行业为国防军工、电子,涨幅为2.52%、2.02%。跌幅居前的行业为有色金属,跌幅为0.61%。 行业资金流向方面,今日有13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银行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居首,全天净流入资金17.77亿元,其次是电子行业,净流入资金为4.99亿元。 主力资金净流出的有15个行业,有色金属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居首,全天净流出资金22.62亿元,其次是机械设备行业,净流出资金为19.36亿元。 20股全天净流入资金超亿元 个股来看,共有20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亿元,平安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7.13亿元,净流入资金居首;贵州茅台、招商银行紧随其后,全天净流入资金分别为3.52亿元、2.42亿元;全天净流入资金较多的还有京东方A、兴业银行等。股价表现方面,净流入资金超亿元个股今日平均上涨5.75%,表现强于大盘,涨停的有中船科技、寒锐钴业、长电科技等。 所属行业来看,上述净流入资金较多的个股中,上榜个股居前的行业有电子、银行、国防军工行业,上榜个股有6只、4只、2只。 主力资金净流出个股中,红塔证券主力资金净流出2.99亿元,净流出资金最多;其次是山东黄金、洛阳钼业,净流出资金分别为2.97亿元、1.90亿元。 斯莱克30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 从主力资金连续流出个股来看,连续流出天数最多的是斯莱克,该股已连续30个交易日净流出;连续净流出天数较多的还有上实发展、金智科技等,主力资金分别连续流出22天、21天。 从连续流出期间资金净流出金额来看,主力资金净流出金额最多的是东方财富,资金累计净流出21.92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资金居前的还有中兴通讯、科大讯飞、洋河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