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前沿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参与全球竞争……40年来,一大批企业在深圳扎根成长,从创新的种子进化成“领头雁”“独角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崭新起点上,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培育更加适合企业成长的肥沃土壤。 “领头雁”引领前沿方向 最近,德国鲁尔工业区迎来一抹“中国绿”——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将在当地投入公共交通运营。炫酷的绿色涂装、单次充电续航超过200公里的“深圳制造”,驶入了传统汽车强国的市场。 从卖汽车到提供新能源解决方案,再到参与标准制定,比亚迪逐步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过1.8万件,产品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 “我们扎根深圳,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路越走越宽。”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 2020年,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恒大、招商银行、腾讯、万科、深圳投控8家深圳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这些“领头雁”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而且新的增长点层出不穷。 不久前,位于广东清远的腾讯数据中心投入使用。该数据中心未来将容纳100万台服务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政务、金融、工业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 腾讯计划在五年内投入5000亿元,布局产业互联网所需的新基建项目。腾讯公司副总裁邱跃鹏表示,产业互联网将带来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红利,腾讯正在拥抱和引领这个重要方向,未来将会持续探索、输出新基建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独角兽”激发经济新动能 加速、等红灯、打灯变道……在深圳市南山区一段约10公里的公开测试路段,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车流中进行一天8小时的往返测试。 2019年成立的深圳元戎启行公司,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企业。依靠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计算平台和传感器,元戎启行与东风汽车等合作伙伴陆续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等一系列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元戎启行副总裁刘念邱说,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兴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G与自动驾驶结合的市场规模巨大,元戎启行将充分利用深圳的优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随着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不断聚集,深圳涌现出了大批“独角兽”企业,成为创新活力的源泉和经济新动能的引擎。 如果不靠抵押物,银行的风险控制该怎么做?微众银行的答案是:靠科技。与传统银行不同,带着互联网基因诞生的微众银行追求轻资产、轻规模,但研发、人才方面的投入却很“重”。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下,没有物理网点、员工总数2000多人的微众银行,为2亿多个人客户和90多万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说,微众银行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超过900项,在2019年的全球银行新申请发明专利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我们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 为企业创新厚植土壤 2015年来深圳创业的刘培超,至今仍然记得这座创新之城带给他最初的震撼:上午画完图纸交给工厂打样,下午就可以拿到产品,晚上就开会讨论该如何改进。 受益于深圳发达的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刘培超创立的越疆科技公司如今在全球桌面型机械臂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 来自深圳市企业注册局的数据显示,深圳现有商事主体343.2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4户,商事主体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体现了市场主体对深圳营商环境的信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深信服公司业务发展总监胡文广告诉记者,今年2月,当许多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面临复工复产时,工信、科技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重点企业、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组建了微信群,相关部门随时了解企业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正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提出,将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破除各种市场准入壁垒,给企业吃下未来发展“定心丸”,增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信心。 “深圳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和诚信环境,继续发挥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李罗力说。
8月10日,202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中国平安凭借持续稳健的业绩增长,以1842.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全球榜单第21位,较去年上升8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2位。 如果聚焦500强中的前30强,可以发现,除了鸿海精密,平安是唯一一家总部不在北京,而是在深圳的企业。 深圳,是平安诞生的母体,在特区成立以来的40年里,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40年来沉淀下来的特区精神,感染着在这片沃土上的每一家企业,一如平安、华为、腾讯、大疆、中集等。 知名经济学家胡祖六曾说过,平安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所铸就的,而在这其中,深圳,始终贯穿其中。 传承者 中国平安创立于1988年,此时,恰逢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全体中国人都立志于改变落后现状,众志成城,以至于在中国平安挂牌成立后的岁月里,国家的整体氛围、环境都非常有利于创业、创新。 尤其幸运的是,平安还诞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深圳蛇口。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只争朝夕、苦干务实的蛇口精神,激励熏陶了朝气蓬勃的年轻企业,平安在其身上打下了不甘现状、敢于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烙印。 “直到今天,深圳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与整体营商环境在国内仍然首屈一指,可以说,平安自出生以来充分享受了国家与所在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胡祖六说。 在原蛇口工业区总经理顾立基看来,蛇口精神是一种坚持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中国平安是公认的蛇口精神最好的传承者之一。蛇口诞生的使命,是不断打破陈旧的生产关系,创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在中国企业中,中国平安最早实行人才公开招聘、执行灵活的干部用工制度,率先引进国外咨询公司,也是最早引进外资的中国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深圳高度开明的政商环境,也为平安的每一次重大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胡祖六回忆说:“在协助平安酝酿策划收购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项目时,我认为当时政府的态度是成败的关键,但出乎意料的是,与深圳市政府的沟通竟是整个交易过程中最顺利的环节,深圳主管领导在这个项目上所展现的开明见识与决策效率让我刮目相看,平安在举步维艰的创业期及后续发展的关键时点上,有幸得到了一些具有长远眼光,叱咤风云、敢于担当的改革型领导,如袁庚等的支持。” 永恒的创新基因 回顾平安成长之路,几乎十年一次蝶变,传承了深圳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特区精神。 其中,第一个十年的特征是搭建体制机制平台,探索现代保险道路,中国平安是最早从中国台湾地区引入“个人保险营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平安开始,保险代理人制度在中国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人身险销售的“统治地位”。 第二个十年的特征是专注保险经营发展,探索综合经营模式,平安也是国内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也是继中信、光大之后,被监管层明确认可的综合金融集团; 第三个十年的特征是强化综合金融实践,探索“金融+科技”,在所有的保险公司还在集中精力做大保费规模的时候,平安就已经开始对标“BAT”,探索金融科技之路; 从2018年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平安又开启了“金融+生态”的格局。可以说,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平安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家。 平安天然地认为,市场经济的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在于它对创造性的激励和对非创造性的惩罚,不知变化的企业才是最危险的企业。明天并不是今天的延长线,不进行改革,今日的成功就是为今后的失败铺路。 创新,也赋予了平安持续成长能力。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这15年,平安的业绩一向十分强劲,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复合增长率超过23%,基本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内涵价值复合增长率、股息分配复合增长率,总资产复合增长率均在2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大蓝筹,粗略统计,每800个中国人中有一个平安人,每7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是平安的客户。 在深圳314家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稳居市值、利润第一的位置,去年实现净利润1643亿元,最新市值约1.37万亿元。 企业定位与城市定位合二为一 深圳给予了平安成长的沃土与基因,支持着平安的每一步蜕变,与此同时,平安也在时刻反哺着这座城市,回馈着这个国家。 去年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中国平安率先响应,积极围绕中央五大战略定位,努力助推示范区建设。 包括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地”定位,注重以科技驱动助推深圳发展,在发展质量上处处体现着深圳特性;围绕“法治城市示范”定位,近年来,平安多次与深圳政府相关部门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提升法治水平;围绕“城市文明典范”定位,平安以特色人才战略,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围绕“民生幸福标杆”定位,从“智慧、智理、智效”建设理念出发,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三大核心技术,平安推出国内首个“1+N”智慧城市平台体系及解决方案,涵盖智慧民政、教育、医疗、房产、养老等,用科技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可持续发展先锋”定位,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为集团战略,更加科学性体系化地加强企业治理,搭建国内首个上市公司ESG政策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继今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之后,近日,深圳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要立志打造“两个全球金融中心”:一是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一是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而无论是金融科技抑或可持续金融,也都是平安的自身定位所在。 从2018年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平安通过“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努力,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由此形成循环。 确切地说,平安已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金融机构,而是金融科技集团,如今,平安旗下子公司已有一半是科技型公司,从人员结构看,现在平安集团40万内勤员工中,已有10万人在互联网和科技型企业中工作。 作为平安内部金融科技业务的分管人,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说,中国平安仍在持续探索如何更好地用科技赋能金融、赋能生态,并相信平安第四个十年的“金融+生态”将更加充满希望和前景。 “我很有幸可以在深圳,在平安,一起迈进。”陈心颖说。
8月25日午间,深圳国际发布2020年度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集团实现总收入为港币44.02亿元;经营盈利为港币41.87亿元,同比增长116%;股东应占盈利为港币17.13亿元,同比增长38%。 持续加大物流业务的拓展力度 深圳国际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报告期内,集团已在全国共28个物流节点城市实现布局,投入运营的项目增加至20个,总运营面积达214万平方米,综合出租率85%,维持稳定水平。深圳作为集团物流主业发展大本营,目前在深圳管理及经营物流园区3个,拥有的物流项目土地面积高达65万平方米,运营面积约57万平方米,综合出租率超90%,而在建项目黎光物流园建筑面积达26.5万平方米,预期于2022年内完成建设。 除了上述项目外,集团还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订立合作协议,设立合资公司将平湖南铁路货场升级改造为综合物流枢纽。项目一期将开展仓储服务、港口集装箱堆场服务及铁路集装箱堆场等业务;项目二期将在铁路货场上盖建设现代物流园。此项目的实施将为集团未来发展累积长效优质资产,加大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地位。 在物流服务方面,集团推动轻重并举升级发展,并积极探索物流增值服务,受新开展的跨境电商业务带动,物流服务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62%;港口业务方面,受疫情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港口及相关服务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物流业务的收入及股东应占盈利分别为港币16.29亿元及港币1.42亿元。 物流园转型升级业务方面,集团就前海剩余的土地整备补偿与前海管理局签订前海三期项目协议,涉及土地面积共约4.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25万平方米,为集团带来一次性税前收益港币39.06亿元。集团通过等价置换土地的方式取得前海三期项目的土地使用权,标志着前海项目土地整备工作圆满完成。深圳国际表示,将抓紧城市发展和更新改造的机遇,积极推进华南物流园的转型升级,致力争取为集团所持的物流园土地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及时实现现有资源的商业价值。 下半年多板块发力提升业绩 收费公路方面,深圳国际积极响应政府,免收所有依法通行收费公路的车辆通行费,以致路费收入受到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复工复产进程的全面推进,其后高速公路恢复收费后,车流量已恢复至正常并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上半年,集团收费公路业务整体收入为港币19.05亿元,除税及财务成本前盈利为港币3.3亿元,股东应占盈利为港币5911万元。 航空业务方面,集团持有49%权益的联营公司深圳航空上半年收入总额为港币73.04亿元。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国内航空需求正加紧恢复,国际航空需求逐渐回暖,截至6月30日,深圳航空平均客座率已恢复至68.5%。 展望下半年,深圳国际董事会主席李海涛表示:“集团将充分利用全国网络布局的优势,与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并通过挖潜降本、扩产增收、加快投资并购等来提升业绩。此外,在收费公路、航空业方面,集团将就疫情防控配套保障政策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争取配套政策尽快实施。同时,将积极抓住深圳地区物流园土地功能调整的重大机遇,继续大力推进园区转型工作,同时进一步承接好商业地块的营运工作,并同时积极推进梅林关项目及前海项目的开发和销售,持续释放价值。”
1983年夏天,28岁的马明哲从粤西的湛江赶到蛇口工业务劳动人事处报道。 他瘦瘦高高的,当过工人,在湛江地位工交政治部做过通讯员,他的一位老领导对他说,不如趁着年轻到开放的蛇口闯一闯,那里可以让年轻人挑担子。 于是,就这样,马明哲到了蛇口,又从蛇口出发,在此后的37年岁月长河中一路前行,创设中国平安,一路荆棘,也一路风景,走出蛇口,走出深圳,走向全国,迈出国门,带着这家金融集团,站到了世界大舞台的最前沿。 同样是夏天,2020年8月11日,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0年中国最佳CEO榜单,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排名第3位,名列金融行业最佳CEO第1位,前两位分别为阿里巴巴张勇、腾讯控股马化腾。 有意思的是,在榜单的前5名,3位来自深圳,深圳也成为今年中国最佳CEO的高产地带,数量远超北京、上海、杭州。 深圳,把机遇给与了一代又一代的前来闯荡的年轻人,他们成长、壮大、实现宏图伟业,同时,他们的经历也凝聚成特有的“深圳企业家精神”,在大时代的苍穹下熠熠生辉。 那些向阳而生的人们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涌现了一批市场化、现代化、法制化、国际化和以人为本的优秀公司,来自深圳的平安、华为、万科、腾讯、中集等,其精神血脉都有一个共同原点,那就是蛇口。 蛇口赋予了它们一些共同的特质财富:不聚敛于个人,不是私人企业,也不是产权不明晰的传统国企,而是率先探索建立现代治理结构的新兴股份公司;企业文化都有明显的移民特征和开放特征;起于蛇口,但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敢于和世界最佳标杆对照,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忧患意识。 公司创始人充满企业家精神,对创办一家基业常青的大公司的兴趣远胜于积累个人财富的欲望;追求卓越、创新、超越,永不满足;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专业化经营,注重承担社会者责任,走光明正大的正道。 这些打着蛇口烙印的公司的成功,既有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也拜蛇口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文化所赐。 原《蛇口通讯报》总编辑韩耀根说,蛇口精神远非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么简单,真正的蛇口精神是“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五敢精神”。 1988年5月27日,中国平安在蛇口开业,这一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稍早几个月,1987年底,任正非等5人筹资2.1万元人民币在蛇口创立了华为,1988年任华为工资总裁。 1988年,马明哲33岁,郭台铭38岁,任正非44岁,他们都扎根在了深圳,今天,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 但所有的成功都非一蹴而就的,世人看到他们的繁华,却并一定能体会他们曾经的艰辛。 早年的深圳,不过是个小渔村,其中的蛇口更是基础薄弱,且不说北京、上海,即便是一江之隔的广州,也都是千年商都底蕴。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的年轻人,凭借的是一腔热情、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在特区氛围感召下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在2006年的中国平安寿险明星高峰会上,马明哲亲口讲述了当初去北京跑牌照的情形,“1986年7月16日,我向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递交了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之后就带着一个秘书、一名司机开始了筹建,两年间三次北上首都,两次自数,屡挫屡战。” 当时,还有人开玩笑说,“谁叫他姓马,马就喜欢跑。” 平安初创时,马明哲经常坐火车到全国各地出差,路上还总抱着一本英文词典背单词,通过自学,马明哲可以用英语和外籍高管畅顺畅沟通。 甚至直到现在,马明哲依旧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2点,早上7点起床,每天只要在公司就有6—8个会议的安排,每周还会面试10—20个管理岗位的候选人。 孙建一问过马明哲累不累,他说累,孙建一劝他,有些事情该放就放,不必亲自参加,他说“我习惯了,不参加,好像觉得差点什么。” 他的视线在远方 很多与马明哲熟悉的外国友人,都将其称之为Peter。 Peter Ma是1990年7月,马明哲为自己取的英文名。当时,蛇口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非常多,为了业务往来方便,很多员工为自己起了英文名,马明哲为此还写了一则“Peter公告”。 如今,在中国企业界,马明哲、马云、马化腾被并称为“三马”,他们的英文名分别是Peter Ma、Jack Ma、Pony Ma。 一个英文名字的诞生,也体现出马明哲虽根于深圳,却心在远方。 在平安成立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和海外300多家保险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接待了多个国家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公司的高管,与港澳地区和保险机构的来往更加频繁,所有这些使的是平安一开始就有了国际化眼光。 回首平安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打破原有边界、找到新舞台、开拓新空间的历史。 1989年初,马明哲就提出“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口号。鉴于当时国内融资渠道狭窄,平安将眼光瞄向海外,引入外资股东,并开展了一系列全球化探索,引入麦肯锡,梳理经营体制,花钱请人革自己的命,从中国台湾地区引入“个人保险营销制度”,借鉴海外金融集团的发展轨迹,探索综合金融。 近年来,综合金融模式历经多次迭代,日渐成熟,马明哲又开始了金融科技的征程,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太多的既有模式可以借鉴,放眼全世界,他已经走到了最前沿,一如深圳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中的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也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灯下。 “平安和其创始人Peter(马明哲)很好地体现了深圳的创业文化和拼搏精神。”麦肯锡全球总裁施南德说,Peter领导力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带领平安持续自我颠覆,与时俱进变革组织和运作模式,“我一直钦佩Peter的领导力,视野活力和富有前瞻性的见解,他的这些特征,在几次见面中令我印象深刻”。 施南德回忆说,第一次是在一个会上,当时Peter是发言嘉宾,就在与会者落座,准备一如往常的听取嘉宾以趣事和建议开场时,Peter开口第一句就表示“在座恐怕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真是直率而犀利。随后他督促大家抛开畏惧心理,着眼长远和大局,并且以身示范,用一腔热情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折服了众人。 第二次见到Peter是在平安金融中心董事会议室举行的一次小型高管会议上,我们刚落座,他就掷地有声的说道:“你们都要改变,否则一切将迅速走向完结,你们的公司就完蛋了。”他用这句话宣布会议的开始,可以肯定的说,到会议结束时,所有人对于改变的必要性以及Peter认为需要发生的变化都已深信不疑。 懂科技的不一定懂金融,懂金融的不一定懂科技,如今,马明哲和中国平安共同探索的是一条“金融+科技”、“金融+生态”,通过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循环之路。 没有“前车可鉴”这条路一定成功,全球的金融机构也在这条路上持续努力,马明哲坚信他的梦想。 今年7月1日,中国平安公告,马明哲辞任首席执行官,继续担任董事长,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多年来,平安已搭建起了专业、完善的治理架构,如今,马明哲更愿意让更人的“后起之秀”趁着年轻在开放的深圳、开放的平安闯一闯,这里,可以让年轻人挑担子。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沧桑巨变,40载砥砺前行,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怀揣梦想,在深圳这片热土开拓、创新、奋进、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特区精神。 深圳的历史是一幅广阔壮丽的画卷,每一个出色的企业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特区精神的孕育下,微众银行诞生于2014年12月16日。五年多来,微众银行肩负“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产品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业务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是特区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树立了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典范。 献礼四十,聚焦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由举办的“40年40佳”荣耀榜揭晓,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众银行”)凭借多年来突出表现、优秀业绩荣登榜单,见证先行的力量。 微众银行的诞生:历史的重任,时代的选择 站在特区成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深圳完成了从曾经的边陲渔村演进成为亚洲第五大城市、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城市的蜕变,昂首走向世界的舞台。回溯过往,1979年7月,轰隆隆的开山炮惊醒了沉睡的蛇口。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自此,深圳奋力改革攻坚,不断对外开放,谱写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篇章。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今天看来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一句话,但在当时这句口号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思想。得益于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催人奋进革新的蛇口精神的继承,深圳经济特区涌现出一批市场化、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和人文化标杆水平的公司,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中国“新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改革创新动力,而微众银行的成立正是蛇口精神的延续。 早在2010年5月,国家就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六大领域。 此后的几年时间,关于民营企业发起和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关文件陆续出台。2014年3月,银监会发布自担风险民营银行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标志着我国民营银行改革进入实质破冰阶段。 2014年12月16日,满怀期待,也怀揣着对未知的些许忐忑,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深圳经济特区以及中国的金融创新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录。 微众银行刚成立半个多月,2015年1月4日,在接待领导考察时,微众银行被称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微众银行被寄予厚望,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金融、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并促使传统金融加速改革。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这样阐述微众银行成立的特殊使命。银行业的传统模式和定位使广大民众和小微企业置于服务的末端甚至边缘,而它们却是前途无垠的广阔蓝海,有国家战略做支撑,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为引擎,传统模式下举步维艰的普惠金融就一定大有可为。这既是微众银行的初心,也是微众银行一以贯之的使命——让金融普惠大众,专注地致力于服务传统金融服务难以企及的长尾客户,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小微企业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红利。 天时、地利、人和,微众银行踏上了崭新的发展之路。大家都在期待,微众接下来的每一小步,将如何带动中国金融业的一大步。 银行业“新物种”:科技创新引领特色化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精神。微众银行作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新物种”,在没有前车可鉴的条件下,以全面创新的思路,围绕银行核心系统的研发打开创新大门。 一直以来,传统银行的核心系统都是采用国外的“IOE”系统,即 IBM(国际商用机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三者分别是小型机、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领导厂商,他们组成的系统曾经被视为大型金融机构的“黄金架构”。但“IOE”系统成本高昂,而且其所有基础软件通常并不公开,安全性存在隐患。 面对这样的局面,微众银行的团队也曾陷入迷茫,但最终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IOE,建立自己的系统。据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回忆,“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所有人都不敢跳出过去的框框走去IOE这条路时,微众银行选择了这条最难走的路”。 带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拼劲,2014年7月,微众银行科技核心团队陆续就位,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原有的优越待遇,凭借着顽强的开创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微众银行成功打造出“去IOE”的分布式架构。在分布式架构下,微众银行可以使用大量标准化低价的硬件X86替代IBM,数据库方面,运行在X86服务器上的数据库TD-SQL,可实现数十万级IOPS的读写能力。 2015年8月,微众银行App上线,这标志着中国首个“去IOE”银行核心系统的全面上线。在强大的系统架构支持下,微众银行的“金融科技”特色化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面开源的开放银行战略指引下,微众银行布局AI(人工智能)、 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Cloud Computing(云计算)、Big Data(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领域,成功打造了多个国际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性技术及应用,多项成果走在行业前列,在知识产权媒体IPR Daily正式发布的2019年全球银行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中,微众银行排名第一。 在人工智能领域,微众银行自主研发的联邦学习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可以使用机器来实现过去需要大量人力才能满足的职能。 在区块链领域,微众银行全面构建了满足分布式商业发展要求的金融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并以此孵化区块链上的应用生态,与腾讯等多家金链盟成员单位协作,打造了一套国产安全可控的企业级金融联盟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截至2020年5月,金链盟成员单位已超150家,发展成为高活跃度的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 科技创新是微众银行发展的基石,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2019年微众银行科技人员占比近六成,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近10%,全年共引进多层次人才超600名。此外,为了更好开展产学研结合,微众银行携手深圳大学,于2019年创立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持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深耕普惠:探索商业可持续之路 五年多来,微众银行作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产物,继承深圳“敢闯敢干”的“拓荒牛”精神,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以践行普惠金融为己任,将自身定位为专注于服务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的互联网银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普惠金融内涵博大精深,要义是机会平等。受制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结构性不对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及两类群体:一是财务状况较差的人群,二是居住地区较偏远的人群。 微众银行按照既定的战略定位,以深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重点拓展两大业务领域:一是面向长尾人群提供小额消费贷款,助其提前实现美好生活;二是面向小微企业提供经营周转贷款,助其创业创新成功。同时在服务方式上,也相应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全线上,追求高覆盖和好体验;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O2O),植入场景和实体。 目前,微众银行已在大众银行、直通银行和场景银行三大业务板块推出“微粒贷”、“微业贷”、“微车贷”等一系列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普惠金融产品。这些产品自推出以来即得到市场和客户的高度认可,不仅在业务规模上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在实际效果中充分体现了较为鲜明的普惠金融特色。 针对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偏远、欠发达地区民众推出的全线上、纯信用、随借随还的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已累计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座城市的超2800万客户发放4.6亿笔贷款,累计放款金额超过3.7万亿元;“微粒贷”授信客户中约77%从事非白领服务业,约80%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笔均贷款约8,000元,超过70%已结清贷款的利息低于100元。 微众银行以金融科技作为驱动小微金融服务的引擎,融合打通在行内其他前序产品领域实践积累的大数据风控、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科技与数字化营销,创出一套以特色产品微业贷为代表的“微业贷模式”,力争尽可能地缓解广泛而客观存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截至6月底,微众银行“微业贷”累计申请客户数超过130万户,累计授信客户数4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约2600亿元(数据还在不断增加),占比全国企业贷款客户总数约7%,间接支持近400万人就业。在“微业贷”客户中,超过70%的客户来自制造业、高科技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均为实体经济范畴的小微企业,且超过60%的企业年收入在500万以下,超过70%企业年收入1000万以下。 责任与担当:助力扶贫攻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微众银行持续借助微粒贷联合贷款模式,将贷款规模扩大至更多贫困地区,为贫困县贡献税收。新增税收被当地政府用于改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经济作物打通交易渠道,有效促进了老百姓自主经营和创收增收。 截至2019年末,该扶贫模式覆盖了酉阳县、巫山县、万安县、修水县等39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29个),核算到当地的贷款规模超过690亿元;累计为贫困地区贡献增值税税额超9亿元,2019年当年贡献5.3亿,为当地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扶贫开发资金来源;此外,微众还积极响应监管要求,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累计为超过80万建档立卡贫困客户成功发放贷款。 作为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微众银行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扶贫活动,在践行普惠、服务小微、保障特殊群体金融需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慈善公益等方面践行社会责任。 2016年,“微粒贷”专为听障和有语言障碍人士组建了一支专职手语专家服务团队,通过远程视频以手语方式核实客户身份和借款意愿,使得听障和有语言障碍客户同样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19年末,“微粒贷”手语客服项目已累计服务8,000多位听障客户,其中不少客户发来锦旗和感谢信,对微众银行的贴心、细心和温馨的金融服务表示高度认可和感谢。 此外,2019年,微众银行App发布4.0版本,该版本支持信息无障碍化服务,让视障客户群体通过触摸、滑动、双击等操作,结合系统读屏功能的语音提示,听到自己需要的功能时,通过双击进入功能,无障碍完成开户、转账、购买理财等服务,极大地提高生活便利度,使他们可以平等、有尊严地享受手机金融服务。 今年年初,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袭来,小微企业、长尾客群受疫情影响较大。为此,微众银行推出降率、减费、扩面、提质和保障渠道畅通、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将相关政策精准触达最需要金融服务的经济社会末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在疫情防控期间,微众银行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第一时间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全体党员积极投身于自愿募捐活动,全力支持湖北抗击疫情;全行员工募捐的善款用于向武汉市因疫情致困、返贫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提供援助等各方面。 40年筚路蓝缕,40年勇往直前,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也积攒了一种丰硕的精神力量,在这力量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特区企业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破冰开局,勇立潮头。 在深圳的丰沃土壤里孕育的微众银行,将日趋成为普惠金融的标杆、金融科技的引领者和小微服务的探路者。微众银行将继续依托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普罗大众、小微企业更美好的未来保驾护航。
由证券时报社发起的深圳特区40周年“最受尊敬40家上市公司及人物”评选榜单隆重揭晓,最终腾讯控股、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等企业获评“最受尊敬40家上市公司”;华为CEO任正非、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人获评“最受尊敬40位企业家”;康泰生物、深南电路、欧菲光等企业获评“最具潜力50家上市公司”。 本次评选设置了严格的评价体系,候选名单通过多维指标综合考察了企业规模、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社会贡献、研发投入等因素。候选名单产生后结合专家评审与网络投票的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参评企业资料从市场公开渠道获取,确保评选科学、客观、公平、公正。 本次评选共90家公司脱颖而出,获奖企业覆盖A股、港股、美股三地上市公司,上榜公司数量分别为83家、6家、1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三分之一的企业来自信息技术行业,体现了深圳的“科技+创新”特色。从企业属性来看,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凸显了民营经济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获奖企业特点纷呈,具备较强的代表性。具体来看,“市值之王”腾讯控股,最新总市值达逾4万亿元;最赚钱的中国平安,近五年年均净利超900亿元;深圳纳税大户中国恒大,年均纳税超300亿元;研发投入之王中兴通讯,年均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人物评选方面。为提升评选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本获奖企业家代表中不仅包括优秀上市公司人物代表,还有华为、大疆等非上市公司优秀人物代表现身;不仅包括企业现任的领袖代表,还包括招商局原董事长、万科集团创始人等前任优秀人物代表。 从网络投票的结果来看,本次评选活动得到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大力响应。本次评选活动网络投票通道自7月31日启动以来历时20天,共收到有效票数逾420万张。 专家评审环节。本次评选活动邀请了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人士,以及研究学者、上市公司代表等9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专家评审会上,各位专家就深圳产业发展、上市公司如何发挥集群优势助力大湾区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深圳的明天积极建言献策。(榜单详见A7版)
在深圳40年的惊世巨变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企业冲锋在前、留名于后,默默为深圳的建设添砖加瓦,给深圳披上辉煌的外衣。1999年诞生于深圳的佳兆业,就是深圳辉煌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 得益于深圳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更新事业的推动,佳兆业乘风破浪,大踏步前进。20年间,佳兆业已从最初的地产开发商成长为一艘拥有6个上市平台、20多家集团及专业公司的大型企业航母。 “是时代成就了佳兆业。”佳兆业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说。 40年,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 在深圳的这场惊世巨变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企业冲锋在前、留名于后,默默为深圳的建设添砖加瓦,给深圳披上辉煌的外衣。1999年诞生于深圳的佳兆业,就是深圳辉煌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 相比于“旧改之王”“湾区旧改龙头”等称号,佳兆业更愿意称自己为“深圳城市建设者”“城市运营商”。土地资源稀缺的深圳,城市更新是一条必选之路。自诞生之日起,佳兆业就将方向牢牢拴在深圳的城市更新事业上。 一座座烂尾楼、一个个旧片区,原本是深圳的城市“伤疤”“疮痍”,但在佳兆业的旧城改造之下,容光焕发,甚至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深圳是全国最先迈入城市更新常态化和制度化阶段的城市。得益于深圳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更新事业的推动,佳兆业也乘风破浪,大踏步前进。20年间,佳兆业已从最初的地产开发商成长为一艘拥有6个上市平台、20多家集团及专业公司的大型企业航母。 “是时代成就了佳兆业。”佳兆业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说。 助力特区蝶变 从位于深圳坂田的华为总部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约3公里,数栋风格一致、高耸挺拔的现代商业建筑进入视野,四周工业化特色的厂房,让这些现代化风格的建筑更为夺目。这里便是佳兆业城市广场。 10多年前,这片区域原本和四周一样,到处是厂房,只是更为低矮老旧,其间甚至还有不少荒草,肆意生长。 如果不是一场金融风暴,这里是宝吉工艺品厂的所在地。1998年,它曾是全球生产仿真圣诞树的企业,生产的圣诞树销往全球六大洲,被誉为“圣诞树大王”。 “圣诞树大王”的倒下,这片土地也迫切需要一次重生。其后,佳兆业收购了项目,拉开“妙手回春”的序幕。 收购之后,佳兆业从建筑设计、项目业态等多方面对宝吉厂地块进行改造,宝吉厂区摇身一变,成为了集办公、酒店、商业和居住等于一体的全业态大型综合体,补上了原有的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等短板。 诸如宝吉厂“涅槃重生”的案例,在深圳还有很多。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深圳有部分旧工业区、老旧片区的改造变成了烂尾项目,犹如一道道“伤口”,切在这座城市的新肌肤上。 深圳布吉,是一条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的街道。很多深圳人调侃:来布吉,是因为堵车而“来不及”。 位于布吉的龙泉别墅项目,就是因为位置偏远、人烟稀少,很快就陷入烂尾的泥沼。1999年,郭英成刚创办佳兆业,就将该项目作为佳兆业的“开山第一炮”,接手改造。 在那个争抢城市中心地段资源的时代,佳兆业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并不为人看好,甚至还有嘲讽之声。 接手龙泉别墅项目后,佳兆业力邀香港城投公司担纲设计,为项目重新规划了开放式主题公园、大型商业、社区和周边配套等,并更命名为“桂芳园”,取“桂馥芬芳、美好家园”之意。 一年后,桂芳园一期入市。不出所料,市场反应热烈,大受欢迎。此后,佳兆业一鼓作气开发了八期,桂芳园由此成为布吉第一个大型社区。 桂芳园改造的成功,不仅让布吉旧貌换新颜,进入深圳宜居片区的队列,也让佳兆业一战成名。 城市更新先锋 尝到甜头之后,佳兆业更是坚定了走城市更新的主航道。 2003年,佳兆业击败中信深圳等知名公司,拿下了“子悦台”项目——深圳的标志性烂尾楼项目,也创下了广东省当年拍卖标的中最大的烂尾楼项目纪录。 熟悉深圳的人都知道,子悦台项目原名深圳民航大厦,占地逾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原计划1999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其后因为资金问题项目全面停工而烂尾。 在佳兆业的筹划之下,克服原先项目结构设计缺陷、项目成本高昂、公共形象欠佳等因素,一举让这个著名烂尾楼涅槃重生,现在,该项目命名为深圳佳兆业中心,成为佳兆业首个住宅兼商业综合开发项目。 子悦台的涅槃颇具意义。通过改造子悦台项目,使其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深圳人面前,佳兆业再次证明自己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实力。 对深圳城市建设而言,重生后的子悦台彻底改变了原有地块的形象,提高了周边区域的吸引力。由此,佳兆业也形成了“以旧改项目补充土地储备”的特色模式,将城市更新作为自身的重要战略性业务进军全国市场,成为城市更新的先行者。 对于城市更新这一方向的选择,早期佳兆业内部也有反对的声音。佳兆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因为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既考验企业的耐力,也考验企业的运营能力。而郭英成一旦做出决定,就绝不动摇,毅然向前。 后来,郭英成在2009年年报中提到了这份坚持:“2004年,我们预见随着珠三角迅猛发展,受制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珠三角必然会学习香港经验,通过旧城改造来实现城市再造及增加土地供应。”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2009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更新概念,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城市更新机制,并且将旧住宅区、旧商业区、旧工业区、城中村和旧屋村全纳入改造范围,旨在突破土地瓶颈,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在此时,佳兆业早已将大量旧改项目收入囊中。据公司2009年年报,截至当年末,佳兆业在珠三角范围内已订有合约安排的旧改项目占地约420万平方米。 同年,佳兆业在港股上市,融资额超过30亿港元,获得市场的认可。时代机遇叠加资本支持,佳兆业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 截至2019年末,佳兆业的业务已拓展至全国47个城市。地产业务年合约销售额从60亿元增长到881亿元;土地储备从1260万平方米扩充至268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从180亿元增长到逾2700亿元。在佳兆业拥有的近27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中,深圳占比近33%。 截至目前,佳兆业共计拥有城市更新项目147个,占地面积近4000万平方米,对应货值约2.5万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凭借多年沉淀与积累,佳兆业的城市更新业务已形成一套包括规划设计、商务谈判、合作模式、拆迁回迁、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成熟运作模式。同时,佳兆业旗下拥有近600名精通规划设计、法律法规和商业谈判等专业的旧改人才。 把握“双区”机遇 一年前,深圳又一次站在时代的路口,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全新历史使命。 “我们运气真的不错。”2019年8月末的半年报业绩会上,郭英成在谈到佳兆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时,主动接过话题笑着说。这里的“运气”与佳兆业的多元化业务布局有关。 翻开佳兆业现在的业务版图,综合开发、城市更新、健康医疗、文化体育、物业管理、科技产业、深足俱乐部等20多个领域,多点开花;佳兆业集团控股、佳兆业美好、佳兆业健康在港股上市,佳云科技、双林生物携手A股上市,南太地产选择登陆美股,6个上市平台各放异彩。 在郭英成看来,多元化布局能让佳兆业匹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需求,也将让佳兆业在“双区”建设过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果说,多元化布局是佳兆业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那么,转型“城市综合运营商”则是基于对城市建设趋势的判断。 目前,多数城市更新项目已经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及外观进行改造升级,而是要延伸到对城市空间进行相关的配套和运营。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企业立足于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及公众需求,提升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综合运营能力。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要给城市重新赋予生命力,让城市源源不断地吸引人口和资本。这背后的重要动力则是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佳兆业集团副总裁刘策表示,佳兆业的多元化将和公司的城市更新业务有机协同,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消费需求。 如今,佳兆业的地产、城市更新、产业“三驾马车”驱动架构已经成型。刘策告诉记者,地产的核心是规模和品牌,城市更新和城市运营则不断提升公司的价值,而产业的持续投入,最终会让佳兆业成为一家赢得公众尊重的企业。 深圳特区建立40年来,城区功能快速迭代,受限于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建设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城市更新的紧迫性和计划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得益于此,佳兆业从旧改起步,在城市更新的快车道上一路飞驰,逐渐成长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 见证巨变,铸就辉煌,佳兆业在深圳的辉煌巨变中也实现了自己的蝶变。“敢闯敢拼”的深圳精神,给予了佳兆业成长的基因;“先行示范”的深圳探索,也将给予佳兆业更大的机遇,为深圳的再次前行添砖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