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TopDigital数字创新峰会于7月2日揭晓年度大奖。平安科技旗下两项产品获奖,其中优智智慧图谱平台获得营销工具类银奖,克瑞斯智能金融AI平台获得营销工具类铜奖。 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是关注数字营销领域品牌创建与产品创新的权威奖项。历经八年沉淀,已经成为营销领域的创新风向标。2020年,TopDigital首次提出“营销创新增长模型”,围绕“创新性”、“执行性”、“商业价值”、“可持续性”四大指标进行评审,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建设和内外部综合表现。 优智·图谱搭建平台-专注数据智能标注和智能管理 优智·图谱搭建平台(KGBuilder)致力于打通从数据标注、图谱构建、智能应用的智能协作应用闭环,实现了标注智能化、平台体系化管理,并接入智能nlp模型,建筑产品壁垒,实现人工智能体验及时化、线上化,为实现企业数据全面智能知识化管理而不断努力。 优智·图谱搭建平台(KGBuilder)集成了优标平台、图谱搭建平台和知识应用平台,用户可以在优标平台管理和标注数据,图谱搭建平台搭建知识图谱,并实现问答、推理、推荐、搜索等形式的知识图谱应用。 作为优智·图谱搭建平台(KGBuilder)核心功能之一,优标已上线3.1版本,是一款集自动标注、手动标注和模型训练于一体的标注工具。优标平台内嵌多类自动标注工具,可实现文本批量自动标注;也可自主训练标注模型,提高标注准确率;简单点选即可实现实体、分类、关系和属性标注。此外,标注页面友好,专业门槛低,简单易上手;全屏模式、标签视图带来友好标注体验。 最后,优标以任务为单位管理标注数据,像文件夹一样进行多层级管理,任务与数据标注情况一目了然。助力企业实现数据智能标注和智能管理。 平安克瑞斯平台――专注企业提升营销、风控和决策效率 平安克瑞斯是深耕金融科技面向金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平台,从客户、产品、渠道三方面入手,通过金融科技助力传统金融机构完成数字化转型。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零售发展,构建金融大脑,开展人工智能应用驱动下的智能营销,打造数据融合、场景贯通、营销同步的零售“生态化”智能营销体系,分层次规划并建设覆盖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的智能化客户经营与管理。目前已成功应用在银行零售、智能营销、贷款智能风控、机构智能选址辅助决策等场景,协助传统金融机构建设大数据分析、运营、跨渠道营销能力,提升营销、风控和决策效率,实现商业运营模式的变革。 数据可视化分析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不需要投入额外的技术团队和专家人力,就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带来的变革,提升营销、风控等工作效率,将精力更专注于业务需求,为更多有需求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促进更多个体或中小微企业的投资消费活动,为金融机构防护风险,为社会经济带来活力。通过科技带动金融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普惠大众的目标。 此次克瑞斯在商业智能分析领域获得Top Digital的肯定, 也是克瑞斯产品从金融科技走向更多场景的动力,助力更多行业通过AI和大数据进行创新变革。 未来,平安科技将继续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输出更多好用、高效、便捷的智能平台,为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多极致化的产品服务体验。
01 深圳五大中介——中原、链家、Q房、乐有家和美联物业,合计占了市场50%左右的份额,联合发布声明,坚决抵制“全民经纪人”模式。怎么抵制呢?如果开发商有全民经纪人的分销,我就不和你合作了。 什么是“全民经纪人”? 通俗讲,任何人都可以在开发商的营销平台(比如恒大的“恒房通”)上注册,成为恒大的营销人员。你注册并叫2000元定金,就可以锁定一套房(不买可以退)。若买房,减免4万元;推荐一个客户在平台注册,不管成交与否,给你30元,若成交了,奖励3.5万元并给你提1%的佣金。 看到没有,这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其实,全民经纪人有多年的历史了,大家可能还记得,几年前大街上举牌的“小蜜蜂”,其实就是全民经纪人,有一阵子,中介还鼓励旗下员工发展全民经纪。 为何当下中介和全民经纪人的矛盾闹到要“非暴力不合作”呢? 疫情是导火索。疫情下,传统中介门店带客看房难,开发商卖房难,全民经纪人都在网络上,比如个人微信公号、朋友圈、抖音和快手等直播卖房、大V等意见领袖。这些人是一个一个灵活的“小蜜蜂”,解决了看房和卖房的难题。 当然,还有楼市大环境的改变。 一是楼市告别了供不应求的抢房时代。除了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的楼盘,能刺激起“抢房神经”大部分楼盘都要卖个一年半载。 二是“简单复制、快速周转”模式下,楼市同质化过剩。通俗地说,卖房很难了,谁带来客户,谁就是爷。 三是传统中介“高佣金”。去年以来,很多楼盘给到渠道的佣金,高达5-10个点,特别是一些难卖的房子(公寓、商铺、车位)。开发商为了获得年终业绩,也纷纷启动转介,中介包销。利润日益摊薄,这让开发商很吃不消。 对于传统中介来说,全民经纪人到来,有两个恶果: 1.跳单泛滥。中介平台的经纪人,都在房企的平台上注册,甚至拿着平台的客户资源后,转身跳单和房企直接成交。 2.门口野蛮人。“全民经纪人”可能将传统营销的打法冲击的七零八落,房产中介的生存空间被蚕食,甚至消灭传统中介(比如河南永城)。 02 疫情之下,开发商卖房难,而且续命法宝“快周转”直接玩儿完了。对开发商而言,不管白猫黑猫,疫情期间,能卖房子的就是好猫,经纪公司的持牌经纪人也好,“全民经纪人”也好,能带来客户就行。 而且,当下人人一部手机,什么事情都要现在手机上看看,既方便还可能会有优惠。买房也不例外,“先在网上看”、“再到线下买”,这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同时,中介的名声不太好,网上“黑中介”的报道此起彼伏,也让很多人更关注一些自己信赖的网络平台,比如大V。 总之,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拓客新渠道,并日益成为“第一渠道”。 于是,全民营销的网络平台,顺势兴起了。比如,碧桂园的“凤凰云”、恒大的恒房通、富力好房等;再比如,直播买房、大V带粉丝看房。总之,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成为开发商的营销人员,推荐的客户能成交,任何人都可以分佣。 其实,几年前开发商就开始搞全民营销了,碧桂园的拓客2.0,在1.0全面撒网的基础上精准瞄客。疫情高峰期的2月,所有房企销售业绩跌得鬼一样,只有恒大例外,2月实现470亿的销售业绩,逆势上涨。 原因呢?除了狂轰滥炸的75折、半年无理由退房的承诺,最吸引人的,还是全民经纪人的活动。 03 当然,全民经纪人泛滥,也有大问题。 首先,跳单破坏市场秩序。先以中介平台经纪人的身份代客看房,然后跳开平台,转头在开发商线上营销平台上注册,促成成交,平台被晾在一边。这显然是不对的。 开发商普遍启动中介渠道的情况下,中介平台本身依托自己的分销渠道、平台资源(网站、APP、拓客微信群等),聚集了大量的潜在客户,随便“跳单”无异于对平台集聚客源价值的无视,必须是要打击的。 其次,服务被丢弃了。买房不仅包括对房屋本身(户型结构、建筑材料、设计风格、竞品比较等)的了解,也包括对物业管理、社区环境、公共配套、区域规划等与居住相关的公共设施的掌握。 此外,买房还包括线下成交、过户、按揭和担保等法律事项,以及保险、银行、产权等专业咨询。因此,房屋营销本身是一项集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的、系统化的服务行业。 尽管,全民经纪人集聚人气、挖掘需求、找到客户,但“低门槛、低成本、功利性”的模式,将楼市营销与一般商品营销等同,忽视了房屋特性和营销服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利于专业分工和中介服务体系的成长,也不利于房地产业务专业化分工。 过去以中介独家代理销售的情况下,尽管房源掌握在中介公司手中,代理销售的成本相对较高,但主流中介非常重视专业化培训和信息咨询,注重以增值服务和品牌培育来赢得客户,行业在开发和销售上的分工越来越清晰,专业化、系统化的销售服务子行业正在形成并不断成熟。 也就是说,如果单靠没有持牌、培训,没有业务素质打造的全民经纪人,整个商品房营销市场将无比的混乱和粗暴。比如,成交之上、找到客户是王道,结果就是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意见领袖与开发商沆瀣一气。 记住,靠专业化服务溢价生存的中介平台和经纪人的大量涌现,这才是商品房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04 从全球来看,房产经纪人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职业,房产经纪人群体的出现,是房地产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前,貌似每个人都能给开发商带来客户,都能当经纪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提供专业化的代理服务,这才是传统中介的竞争优势。 中介平台也不要一味地抱怨全民经纪人,而应该鼓励旗下经纪人尽可能地拓展客群,让自己的平台集聚大量的全民经纪人,脱颖为独角兽。 传统中介,现在都有APP、公众号,都像新兴势力一样,都在搞线上、线下联动的看房和营销活动。其实,传统中介早就开始建平台了,旗下经纪人也都建群建号,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大全民经纪人平台,并以自己的专业化服务,提供房屋成交的法律背书,与全民经纪人差异化竞争。 另外,传统中介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新房营销策划、营销方案制定、营销现场布置、样板房展示等,这些是营销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兴营销势力不具备的,更是开发商所重视的。 除此之外,热点城市都进入二手房时代了,这也是传统中介的阵地,也是稳定代理业务的基本盘。 所以,不要一味地怪别人和你竞争,也不要拿全民经纪人收费合理合规、是否缴税等说事,中介的佣金也是一堆乱账,大家彼此彼此。关键是不能把服务丢了、把专业丢了,而是要壮大自己的竞争力。 全民经纪人和中介的战争,刚刚开始。 对行业而言,酝酿着巨大的变革,也就是“前端拓客”和“后端交易”分别定价、合理定价。前端给经纪人自由、给经纪人让利,后端提供法律背书,要给传统中介让利。这样,房产交易代理环节,实现了更加细化的二次分工,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导读】为适应全球业务发展需要,对非中国区商业化进行品牌焕新,字节跳动旗下TikTok Ads 正式升级为TikTok for Business,将为不分体量、地域的企业和个体提供综合的数字化营销服务。这一举动也被业内认为是TikTok全球商业化进程的又一“明确”动作。 6月29日消息,亿邦动力获悉,日前,为适应全球业务发展需要,对非中国区商业化进行品牌焕新,字节跳动旗下TikTok Ads 正式升级为TikTok for Business,将为不分体量、地域的企业和个体提供综合的数字化营销服务。这一举动也被业内认为是TikTok全球商业化进程的又一“明确”动作。 据官方披露,此次品牌升级主要传递出三个信息:更新后的TikTok for Busines是一个适配于所有流量端、全面清晰的商业化品牌;一个适配于不同地区,全球统一的商业理念;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组织。 据了解,更名前的TikTok Ads是字节跳动旗下面向全球广告主的营销服务品牌,包含TikTok,Vigo Video,TopBuzz,BuzzVideo,News Republic,Helo,Babe,Ulike,Pangle等多个平台的流量产品资源,如今更新后的TikTok For Business将作为当前和未来所有品牌营销解决方案集成门户,并且这个新门户网站将自己定位为“营销人员创建作品的地方”,旨在“为品牌和营销人员提供富有创造力的表达工具,并以此建立与TikTok社区更广泛的联系”。 TikTok方面还指出,其正在某些地区测试一个名为Creator Marketplace的新平台,该平台已于去年推出,可让品牌商在付费品牌广告系列中发现优质的TikTok内容创建者并与之合作,其功能类似于YouTube的BrandConnect平台。 据外媒报道,目前,TikTok for Business可在全球范围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中使用,用户可以通过TikTok For Business访问以往TikTok Ads上所有的商业化广告工具,包括TopView、开屏广告、Feed视频(信息流广告)、标签挑战赛,以及贴纸广告等。 TopView:用户首次打开TikTok应用时出现的广告,相当于开屏和信息流广告的结合体。 开屏广告:类似于TopView广告,通常只播放3到5秒钟的视频或图像。 信息流广告:其广告展现形式会显示在TikTok视频信息流中,最长可以持续60秒,用户可以正常进行分享或评论。 标签挑战赛:允许品牌商通过邀请TikTok用户围绕标签创建内容,来推广产品或主题等。当用户搜索给定的#标签时,即可看到所有被标记的视频,其中包括Hashtag Plus, 目前已添加了购物功能。 贴纸广告:可以使品牌或产品更直接地以2D,3D或AR格式添加到视频中,也可以与标签挑战赛相结合,以提高品牌参与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TikTok For Business品牌的正式发布,TikTok也将正式添加新的AR效果广告,该广告类型能够让用户自己手动创建视频,并且添加广告中的视觉效果,与用户所处的周围环境相互动。 据了解,TikTok目前已与2D和3D技术合作伙伴公司Bare Tree Media,Subvrsive和Tommy合作共同推出了AR广告格式Brand Scan,来扩大TikTok上AR效果的创意内容制作。比如,与Tommy间的创意合作,将拓展与全球品牌的合作来专门从事娱乐IP营销活动。 为什么TikTok要布局AR广告?研究机构ARtillery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AR广告收入达到15亿美元,到2023年有望实现88亿美元,且JWT Intelligence一项研究也表明,40%的Z世代正在使用AR滤镜和镜头来表达自己。 外媒称,TikTok将通过AR广告业务丰富自身广告形式,借此来快速提升广告分发和内容互动能力,以完善平台盈利渠道搭建的同时,还会对Snapchat的Sponsored Lens和Word Lenses AR广告构成直接挑战。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Snapchat以11.4亿美元的收入领跑AR广告市场。 此外,据了解,TikTok For Business平台还将启动一个新的电子学习中心,包括产品指南、资源和创意最佳实践板块,该中心将帮助用户了解TikTok及其广告产品来开展TikTok营销活动。 TikTok目前并未公开披露其广告工具和营销解决方案的价格,但其表示定价会基于品牌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其推广广告系列的范围。Digiday的报道指出,在疫情期间,与Facebook相比,TikTok的每千次展示费用广告价格相对更加便宜。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消费贷整体规模下降。 为了争夺消费贷市场,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下调。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银行消费贷款利率有所降低,一方面是考虑消费贷利率据LPR及支小、再贷等监管要求优惠制定,要加大对复工复产复市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考虑行业竞争。 在采访中,《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现在居民消费欲望还没有大幅回升,消费贷规模增长仍比较难。多家银行开始尝试通过线上拓客、增加场景等方式。近期监管层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银行网贷新规”)指出,或将把个人互联网消费贷上限设定为20万元。业内人士认为,之后银行线上消费贷的“价格战”或更加激烈。 消费贷利率持续下降 近期,多家银行降低了消费贷的贷款利率。以招商银行为例,记者注意到,该行APP中宣传道,闪电贷年利率3.96%起,根据规则,深圳、北京、上海、南京等24个城市的客户,如果在今年5月1日至6月19日成功获得闪电贷额度或者4月20日闪电贷额度为0的受邀客户都可以参加。 同时,记者致电了北京地区多家营业网点,国有银行的消费贷贷款利率普遍在4.35%~5.5%之间,也有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略高在6%~7.5%之间,不过某股份制银行网点人士也坦言,该行消费贷利率已经较此前有所下降。 谈及消费贷利率降低的原因,某城商行个金部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消费贷产品利率是根据LPR和监管层要求助力企业复产复工、支小、再贷款等优惠政策制定,因此多家银行降低了消费贷利率,使得客户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人们消费欲望并不强烈,各家银行争相降低消费贷利率,也是为了争夺消费贷客户。”某股份制银行地方分行管理层如是说。根据央行数据,更多体现消费意愿的居民短期贷款,1~4月仅新增1771亿元,同比大幅少增3614亿元。5月居民短期贷款有所恢复,当月增加2381亿元,同比多增433亿元。 “相比而言,国有银行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消费贷的利率能做到更低。不过,作为纯信用类的消费贷利率要想低于4%,银行必须要继续降低成本,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降低成本。”某城商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如是说。 上述城商行个金部人士告诉记者,疫情以来,该行对于消费贷业务的创新主要包括运用互联网、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变革业务模式,依靠申请线上化、审批数据化、用款自主化的数字化经营,提升客户体验和业务办理时效、降低客户成本。“如客户可通过扫码、H5、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等渠道自主线上提交申请,节约时间成本;审批系统对接多家房屋评估专业公司,运用多维大数据,免费实时预评估额度,为客户节约评估时间和费用成本;客户核定额度和有效期内,根据约定的资金用途,贷款资金循环使用、自主支用、随借随还,为客户融资提供便利,降低融资成本。” 最近发布的银行网贷新规中将个人互联网消费贷设定成20万元上限的授信额度。“目前多数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线上消费贷上限都是30万元或以上,如果新规实施,意味着银行消费贷规模扩张压力更大。从目前的情况看,线上消费贷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贷款利率,部分银行后续可能会通过免息、下调利率等方式吸引新增线上用户。”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如是说。 强化线上营销方式 今年以来,银行加强了对消费贷的推广。王明(化名)在今年3月申请了某股份制银行的房贷。他告诉记者,当时银行向其建议,如果他帮忙推广该行的线上消费贷产品,每成功推荐一个客户获取了该消费贷的贷款额度,就可以给王明降低0.01%的房贷利率。 郑州银行小企业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三方面来增加消费贷规模。其一是清单筛选式营销。“主要是采用目前业界最常见的‘大数据’营销手段,在‘数据仓库+模型筛选+目标客户清单’基础上,通过清单筛选方式产生目标客户群;这类客群可用于事件式营销,即由在营销服务和业务处理环节向客户发起信息推送,或由银行人员进行营销电话、营销短信、动账信息触达,或借助平面媒体、移动终端等平台进行营销信息推送。” 其二是模型触发式营销。上述负责人指出,重点是探索“大数据”营销手段,在“客户条件库 +模型筛选+事件触发”基础上,进行接触式营销。“一方面,借助客户到网点办理业务、打电话咨询、使用自助设备办理业务或通过POS消费等时机,对客户进行信贷产品或信贷服务信息推送;另一方面,制定某类客户或信贷产品的服务方案,当客户满足某个条件或达到某标准时及时向客户提供相关信贷产品或信贷服务信息,可广泛用于消费贷款、线上场景贷款。” 其三是大数据预测营销。“借助潜力挖掘或事前营销,使贷款营销更具前瞻性,范围更广,与客户契合度更高。在广泛搜集客户金融与非金融信息的基础上,预测目标客户潜在的信贷需求,配套研发和销售符合客户预期需求的信贷产品。”上述郑州银行小企业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如是说。 在利用金融科技做大消费贷的同时,银行业在不断加强风控手段。前述城商行个金部人士告诉记者,该行的消费贷款建立了以内外部数据为基础,以决策引擎等专项技术为依托打造自有风控体系,形成包括反欺诈模型、征信评分模型、定价模型、交叉营销模型、行为/催收模型的智能模型群。
又是深圳! 在全国楼市慢慢恢复正常时,深圳地产圈因为一份联合声明炸开了锅。 近日,深圳五大中介机构联合声明,坚决不接受任何“全民经纪人”等模式的分销项目合作或类似操作行为;打击公司经纪人个人以所谓“全民经纪人”营销模式的各种走私单行为等。公开抵制渐入热潮的“全民经纪人”模式。 “全民营销”的模式在行业多年,那么,遭遇公开抵制后的全民营销还能持续多久? 深圳五大中介机构联合发出声明的矛头所指——“全民经纪人”营销模式(下文简称为“全民营销”)。据五大中介机构的解释,“全民经纪人”是指地产开发商/发展商/渠道商不论执业资质发动一切不特定个人充当其“房产经纪人”,为其提供客户信息,并在成交后付予个人一定报酬的营销模式。 在“全民营销”爆火之前,我国新房市场主要有两种营销渠道,一是自产自销的直销模式,营销主体是开发商;二是委托代理,营销主体是从事楼盘销售的营销代理中介机构。给予委托代理机构的佣金,即是渠道费。 新房市场的直销模式优点是开发商自控自营,掌握一手客源消息,进而掌控利润空间和价格幅度,但是劣势是直销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委托代理销售的优点是精准营销,而弊端就是依赖渠道获取客源,并且渠道费侵蚀利润空间。 今年1月以来,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绝大多数城市售楼处暂停线下销售活动,全国商品房销售近乎停摆。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根据CRIC监测,有超九成的百强房企设立了线上售楼处的渠道,仅2月份百强房企中就有40家在平台上推出了全民营销活动。 “一切都为了卖房子”的情况下而爆火的“全民营销”在这特殊时期瞬间风靡全国,众多房企逆市“突围”加速去库存。 01 开发商直销模式升级 今年疫情期间打得火热的“全民营销”模式,其实早已在业内施行多年。 2012年,绿城遭遇销售压力,宋卫平亲自挂帅上阵,提出“全民营销”这一在当时看来标新立异的销售模式。 彼时,宋卫平提出,改“坐销”为“行销”,一改往日客户找上门买房的模式,实施经纪人制度,提倡主动出击寻找潜在客户;二是借用社会上二手中介的经纪人,从中面试、挑选出两三百人的优秀人选,成为绿城的签约经纪人,帮绿城卖房子,大大拓展销售渠道;此外,向全社会成员完全开放其房源,任何人带来客户,都可以拿到佣金。为了鼓励大家卖房,绿城还大幅提高销售提成。 在全新的销售模式下,绿城在2012年上半年取得了约219.5亿元的销售金额,也是“全民营销”模式下第一个“吃螃蟹”的房企。 2013年,碧桂园集团内部明确提出“全民营销”概念,这一营销模式也为其业绩快速飙升提供了强大助力,其他房企纷纷仿效,至此“全民营销”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 2014年,碧桂园、万科、恒大等品牌房企陆续喊出“全民经纪人”的口号,“全民营销”迎来升级,鼓励所有人为开发商推荐客户。碧桂园“凤凰通”、万科“同享会”、恒大“恒房通”等房企自建平台相继诞生,当时概念炒得火热时,也曾引起中介机构不满,但由于房地产销售主要依赖线下,市场随后几年也发展得很好,热度慢慢变淡。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全国楼市停摆,行业数据跌入冰点。2月13日恒大通过旗下的恒房通平台,推出网上卖房,不仅给予购房优惠、允许无理由退房,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兼职赚佣金。按照当时的规则,注册用户成功推荐朋友购买恒大的楼盘后,可获得10000元的推荐购房奖励和1%的佣金奖励。这犹如一把“火”,网上卖房的热情被点燃,开发商纷纷推广自家的线上营销平台,并号召全民加入经纪人的行列。 3月1日恒大召开网上销售业绩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在开启“全民营销”营销模式后的成绩单:2月份共实现网上认购总套数99141套,优惠后房屋总价值1026.7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今的“全民营销”模式无疑是开发商直销模式的最大升级,基于线上O2O平台的全民营销模式可直达客户,通过移动互联网端口的楼盘展示和活动策划与促销,大幅减少中间环节,能较迅速吸引客户,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营销成本。从目前运用的模式上来看,其特点主要是:佣金激励经纪人加入;跨界合作扩大客源渠道;线下活动承接导客、促成交。 02 诱发“走私单”现象, 动了谁的“蛋糕”? “全民营销”模式实际上打破中介行业的规则与生态平衡,背后很容易诱发“走私单”现象,这也是五大中介机构联合抵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谓“走私单”,就是部分中介机构的员工利用所在中介机构的资源促成交易,最后跳过中介平台直接从开发商自建平台处获得收益。这么一来,付出了资源和精力中介机构最后变得一无所获。 就在此次声明前不久,浙江海宁某项目就因为售楼处被中介和购房者毁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媒体报道称,当时中介人员带着客户前往现场,却发现开盘已经基本结束,现场销控表显示房源已基本售罄。随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跳单”的中介们和购房者返回此前排队的地方,砸了“售楼处”。 一直以来,中介机构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就是买房人的大数据,通过将购房人引流到开发商,获取高额佣金提成。 虽然2012年至今,作为开发商直销模式升级的“全民营销”概念一直都存在,但在以往房地产销售主要依赖于线下,对中介的影响有限。 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趋冷,销售规模逐渐见顶,叠加疫情影响,无论是房企还是中介的日子都变得不好过,因此对于开放商来说,想通过全民营销降低渠道费,而中介则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佣金。矛盾由此产生。 03 “全民营销”能否打破 50%以上渠道占比 事实上,房企营销之路并不好走,房子越来越不好卖,近年来各大项目/企业对渠道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在这其中,2018年为主要分界点,在2018年之前渠道占比小于5%,2018年升到10-15%,2019年开始达到50%,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营销出现了压力非常大的情况,单盘产能从2016年10亿元降到今年5.9亿元,竞争不可避免,常规手段全面失效,卖房全依赖于渠道,甚至被渠道“绑架”。 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售楼处几乎停摆的整体环境下,各大房企“被迫在线营业”,推出各种线上交易新模式。随着“网上买房”、“全民营销”的升级,线上交易已然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买房渠道。 在我们之前所做的“消费者购房渠道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不同的买房渠道选项中有57.31%受访家庭选择了会通过“网上买房平台”买房,同时,68.43%受访家庭表示会参与项目/楼盘的全民营销活动,其中46.83%受访者表示会积极推广。 由此看来,如今与互联网捆绑的“全民营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对传统渠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全民经纪人能够集聚人气、挖掘潜在需求,但其“低门槛、低成本”的模式,将楼市营销与一般商品营销等同化,忽视了房屋的特性和营销服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在市场低迷期,对于库存偏大的城市而言,项目销售结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价幅度多少,而不是营销渠道的变化。 以“全民营销”为名,让个人经纪人飞中介机构的单,打破行业的规则与生态平衡,肯定是不可取的。同样,市场上也存在中介公司洗开发商客的情况,行业内互相洗客的情况屡禁不止,因此,以“全民营销”为名,搞一家独大的行业垄断或渠道“绑架”也并不可取。 “全民营销”本身虽然是行业趋势,但“全民”两字还是要有所规范。对于开发商而言,全民经纪人的专业能力难以把控,对项目的卖点不一定能够解释清楚,或者可能会错误引导购房者置业,导致后续购房纠纷发生。在推出“全民营销”模式的同时,应该设置规范条件,有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保障行业公平。 因此,我们的讨论焦点不在于是否做“全民营销”本身,而在于做得是否符合行业规范,双方在运作的时候能否遵守行业的基本规范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只有进一步规范运作,“全民营销”的模式才能更好的走下去,保证维护行业生态平衡,促进整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6月23日,宣亚国际正式对外发布全场景智能应用技术平台——巨浪引擎。宣亚国际董事长邬涛表示:“我们希望借助巨浪引擎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销环节的紧密合作伙伴,通过底层连接,在内容力和技术力两方面为企业输出全新价值。” 据介绍,巨浪引擎是宣亚国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及区块链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全新数字营销运营服务引擎,可通过六大业务模块为不同的政企类客户实现技术赋能。邬涛认为,受疫情影响,营销环境呈现出高度去中心化和碎片化,而直播和电商导致营销进入传播和销售的高度统一,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应对这种对传统营销前所未有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近4个交易日内三度涨停、8个交易日内股价上涨60%的宣亚国际,已被市场视作“字节跳动”概念股中的热门标的。宣亚国际此前曾表示,控股子公司星言云汇借助以字节跳动系为主的移动平台资源,为广告主提供策略创意、内容分发、口碑与舆情管理、大数据分析、短视频营销创意素材、短视频运营优化等为辅的互联网营销整合解决方案及服务。 在企业数字服务的场景下,宣亚国际基于巨浪引擎开发的“快集客”产品包含数据中心、内容资产管理中心、内容生产中心、自媒体矩阵、营销分发中心、企业管理中心六大功能模块。“快集客”用户可以通过绑定其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企鹅号、网易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企业或个人账号,实现内容的一键分发。 记者了解到,宣亚国际是首批对接抖音开放平台的企业之一,“快集客”产品内容生产中心的视频功能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实现短视频内容的定制化生产、剪辑和分发。与此同时,“快集客”可以通过有效分析视频传播效果数据、粉丝画像数据、意向客户管理数据等,为客户提升传播效率和集客效果。 目前,“快集客”的企业用户数量已超过2000家,日均内容生产量达到7000条,线索到店率提升(针对汽车经销商)可达到100%。此外,巨浪引擎数字政务场景的机构用户数接近9000个,每日处理数据量超过100万条以上,服务对象包括网信系统等。
金融机构挑选AI产品,正如大将出征前要挑两件趁手兵器:不谈实战需求,一味求重求新,断不是上策;必须借匠人一双慧眼,摸清脾性,知其弱点,才能改良打磨出一件称心之选。近期,雷锋网《AI金融评论》策划了「AI能否解决金融刚需问题」系列选题,借同一个话题,对不同背景的受访者、产品和客群各异的企业们进行了多次专访。本文则从四大重点赛道出发,结合场景痛点,试图从现下常用的解决方案中,找出当前AI能力在哪些问题上「鞭长莫及」,以觅得未来技术趋势之所在。智能信贷风控:样本决定未来?AI在金融的商业化、规模化落地,信贷风控是最典型也最为人熟知的场景之一。如今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海量数据开发和训练信贷风控模型,利用算法在贷前评估预测用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贷中实时监控借款人,对可能出现的违约进行事前干预。在这样的技术水平下,金融科技公司已经为信贷业务提供全流程智能解决方案。机器能够辅助金融机构决策,提高审批、监督和催收效率,甚至在特定条件下直接替代人工,实现秒批秒贷、智能催收等等。AI风控的供需双方,也逐渐形成共识,摸索出一套相对通用的技术指标,例如K-S值、AUC和F-score等,为智能风控模型水平画出“水位线”。K-S值是风控中的一大关键衡量标准,它用于评估模型的风险区分能力,计算好坏样本累计分部之间的差值(计算每个评分区间累计坏账户占比与累计好账户占比差的绝对值)。好坏样本累计差异越大,K-S指标越大,则模型的风险区分能力越强。拆解市面上常见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个人信贷风控这场重头戏,主角经常是评分卡模型。这一模型的良好可解释性和高稳定性,使得它为广大银行所接受和采用。但随着有组织的团伙欺诈行为频发,原有模型未见得能查出这种更隐蔽的风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接受机器学习模型,金融科技公司也将知识图谱、特征工程等更多技术方式融入到信贷解决方案中。多位金融科技公司高层向AI金融评论强调,AI风控效果的好坏,与样本息息相关。因此,在缺乏专家经验、样本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半监督或无监督学习的技术方法受到业内青睐,即训练数据部分带有标签或全无标签,团队进行特征提取,训练自身模型,进而将标签迁移、扩散至其他没有标签的用户。隐私监管和数据孤岛的双重挑战下,各种AI技术流派也逐渐兴起并在信贷风控场景展开应用,例如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隐私计算等。高层们也指出,AI风控还存在如下疑问:模型具有一定时效性,其性能会否随着时间推移而大幅下降?模型更新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如何?模型能够实现多高的标准化程度?解决方案与银行核心系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是否简易?……金融生物识别:多模态融合已成应用趋势问起什么才是金融领域最为关键的问题,答案多半是KYC。不止一位资深业界人士向AI金融评论强调,KYC最难的地方在于怎样识别自己的客户,这在金融场景获客、反欺诈、风控和贷后环节非常关键。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有强身份认证需求,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手段也顺理成章进入到金融业务的多个重要环节。眼神科技市场体系高级总监王姝琦告诉AI金融评论,生物识别在金融业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传统金融时代,生物识别初步被引入银行,优先解决的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眼神科技率先提出了人脸联网核查,之后被广泛应用,帮助银行降本增效;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生物识别进一步升级,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身份认证,而是充分发挥人机交互特点,与金融客户共同打造智能柜员、智慧网点、手机银行、泛金融拓展等方案,优化客户体验,实现远程获客、创新营销。尽管生物识别方案当前普及率颇高,但仍存在着一定发展桎梏。“不论是机器视觉,图像识别,还是生物识别,其实都属于模糊识别,也就是只能告诉你‘有多像’,而无法告诉你‘一定是’——每一种识别技术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和识别极限,或者不适合的应用场景。”王姝琦这样总结。随着AI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增加,不同信息从不同方位、不同传感器一拥而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单模态识别已经很难满足强安全、多场景、大数据库下的应用发展。她表示,要实现超大底库下的强身份认证,生物识别作为智能化趋势下重要的AI入口,多模态融合已成AI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的统一融合,才有可能覆盖尽量多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人群,进而创建完整的场景生态,让单一的行业技术,向大数据的智能化服务发展成为可能。生物识别在金融领域的落地,也逐渐由单模态识别和技术应用,过渡到多模态融合。把握住“多模态融合”技术趋势的生物识别企业,才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眼神科技的解决方案为例,新阶段的金融生物识别产品体系需要多种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算法及多模态融合算法(如人脸和虹膜识别融合、指纹和指静脉识别融合等),统一平台,面向各个场景的场景云和应用软件,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智能硬件终端,以及面向公众的AI能力平台。除此以外,如何兼顾安全和便捷,满足识别安全性的高度、覆盖人群和场景的广度以及使用体验的优化度,也是技术厂商们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多模态融合发展或将成为解决之道。智能营销和运营:绕不开的风控障碍AI金融,不止与主要金融产品和业务环节相关,营销和客户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也日渐受到重视,技术也从用户生命周期切入,正渗透到金融业务全链条当中。纵观行业应用方案,不少银行基本形成基于AI和大数据的智能化营销和运营策略,即建立和研发个人客户画像体系,不断丰富客户立体维度标签,加强对客户需求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定制化服务。个别智能营销方案更强调了对线上线下、存量增量等全维度营销场景与渠道的覆盖。但也有金融科技公司的CEO认为,在金融产品智能营销领域,即使推荐模型效果再好,还是很难通过少量的产品满足消费级用户的全部需要。营销的另一大主要痛点,其实来自于风控。风控与获客通常以“相爱相杀”的关系出现,如果一味降低风险水平,容易造成营销端的流量浪费,转化率低下。因此,一些大型互金公司选择将风控前置到营销端,即借助AI算法、大数据关系图谱等技术,在营销广告投放之前,系统就预判出潜在客户的信用品质,再进行千人千面的广告投放,从而平衡了营销获客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以达到公司利润最优化。同时,金融机构还面临着技术能力有限和标签信息不足的问题,担心在营销过程中泄露用户信息。例如机构试图激活存量客户,但客户处在睡眠状态时他们很难得到更丰富的信息去判断;用外部标签判断客户,相当于把自己的客户信息泄露出去;没有联合建模的情况下,营销匹配度也有限。一位隐私计算技术服务商向AI金融评论表示,这类情况目前已经可以通过纵向联邦学习模型解决;存量客户对外进行画像匹配时,也可通过安全方式查询。在此过程中,存量客户也并不会有更多信息被外部获取。智能投顾:在标准化资产崛起之时把握机会智能投顾,被认为是AI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入局的金融机构和创业公司众多,却在近两年进入到调整沉淀期。在理财魔方CEO袁雨来看来,这是智能投顾领域必经的去伪存真时期:“很多公司和项目,不理解智能投顾,不知道智能投顾属于财富管理,当成资产管理来做,他们最终都停滞了或者关停了。不能解决客户过去在标准化资产的投资理财上盈利比例太低这一核心痛点的公司和项目也都失败了。”市面上的智能投顾产品,基本是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帮助用户实现主、被动投资策略相结合的定制化投顾服务。但有业界观点认为,AI的优势在于解决信息过载和长尾信息问题,但智能投顾是先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画像,然后在有限且有序的资产配置产品中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这一业务架构下的物理变量都较为清晰,AI的发展余地似乎并不大。对此,袁雨来告诉AI金融评论,在投资领域,标准化资产的财富管理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交付,人类无法在越来越多样化的世界里,在体现无数商业活动的金融市场价格数据中,把握住其中规律的部分和不确定的部分的——在数据信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正是机器最主要优势。他告诉AI金融评论,机器能提升对全市场数据和决策的准确性,更好地量化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情绪波动。针对这一特点,智能投顾产品也逐渐完善,以理财魔方为例,其解决方案采用AI+主动全天候策略+三级风控体系,为每位用户定制匹配其风险的理财投资组合;并且能够一键实现全球配置,系统24小时监控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资产,动态调仓,尽量减少对用户注意力的占用。同时,智能投顾公司们也正试图向金融机构打包输出自己的技术能力,提供公募基金智能组合策略、基金投顾客户基础服务等,为机构打造个性化基金推荐、客户风险特征画像等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