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大涨“李鬼”出没 贵金属非法投资平台冒头 中国证券报 张利静 马爽 贵金属价格持续大涨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一些打着贵金属投资旗号行理财诈骗之实的非法平台,也趁机找到了“生财之道”——通过网上平台招揽客户,骗取对方信任之后引诱其投入大量资金到平台炒黄金、炒白银,最终收割客户全部投资资金。 理财诈骗案件不断涌现 随着黄金、白银价格连续大涨,一些标榜“贵金属投资”平台的“李鬼”也趁机冒头。 记者从云南省永仁警方发布的信息了解到,近日当地一市民殷女士因轻信网络“炒黄金”投资理财,掉进骗子精心布置的骗局。 信息显示,今年7月的一天,殷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结识了一位“成功人士”,经询问得知对方在网上投资平台炒黄金,赚得盆满钵满。殷女士半信半疑,于是在对方的指导下尝试性地投资了5000元,没想到在短短的20分钟内就获得了636元的收益,还可以连同本金一起提现到银行卡上。尝到甜头后,殷女士不断向该平台充钱,收益也是越来越多,眼看着收益已经达到了25500元,殷女士准备提现时,却收到网站提示称“提现需要存入保证金”。殷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投入平台的4.5万元钱一分也拿不出来。 从去年黄金价格上涨开始,在贵金属投资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类似的理财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据报道,去年11月,在河南省公安厅、许昌市公安局及浙江宁波警方的努力之下,一举捣毁了以“炒黄金”为幌子的理财诈骗团伙的3个窝点,冻结资金370余万元。今年6月初,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公安局在昆明西山警方的配合下,成功打掉一个“炒黄金”投资理财诈骗团伙,缴获银行卡70张、现金17万余元,冻结资金49万余元。 记者在QQ上加了一个“炒黄金”投资群,一天之内,就有2人分享了“炒白银”“炒黄金”获得暴利的财富故事,更有所谓的专家直播,讲解其贵金属投资经。记者通过关键词进行群搜索发现,像这样的投资理财群不胜其数,部分群活跃度极高,投资者不断分享交易心得,气氛异常活跃。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活跃的还有“黄金投资维权追损群”“黄金爆仓维权群”“黄金爆仓追损群”等等。 切勿盲目投资 “10个炒黄金的9个亏,还有1个在亏的路上。”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这种诈骗平台,一般开始的时候会让你尝一些甜头,然后让你不断加大投入,直至全部亏损。由于杠杆很高,最高的能到几十倍,所以亏起来很快。在这个过程中,想出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栏键入“黄金”“白银”等关键词发现,检索结果为零,似乎并没有上述类似案件的仲裁案件。记者致电一位处理经济纠纷案件的律师,对方无可奈何地表示,这类案件非常复杂,极少通过法律途径能解决,即使判决了也很难执行。 警方称,骗子往往利用黄金投资者对规则不熟悉和侥幸心理,架设虚拟的黄金交易平台,虚构“国际黄金”交易,以交流群、内部群为幌子,步步引诱投资者进入这个所谓的交易平台进行“国际黄金”交易,通过人为控制交易软件等多种恶劣手段从中获利,在达到目的后就会无法登录平台、从互联网上消失,令投资者血本无归。 “不法分子的针对性很强,他们前期通过和受害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受害人相信赚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后利用受害人的贪小心理,给受害人一些小的盈利,诱骗受害人投入更多的资金。”民警人士解释。 多地警方提醒,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迷惑,不要被所谓的“导师”忽悠,一定要选择正规投资渠道和平台,切勿轻信网络而因小失大。
北京时间8月6日,美国流媒体公司Roku公布了其2020年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营收保持了不错的同比增幅,但亏损却也在进一步扩大。 在今年疫情的推动下,Roku的营收增长可以说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而事实上,流媒体行业也因疫情在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年内,流媒体巨头奈飞股价已经累涨超60%;不少巨头也窥得流媒体市场的发展商机而不断涌入。在这种状况下,作为美国最大的流媒体电视平台,Roku的这份二季度财报究竟表现如何? 营收同比增长42%至3.561亿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的3.148亿美元;其中,平台收入同比增长46%至2.448亿美元;播放器收入同比增长35%至1.113亿美元; 净亏损4314.8万美元,去年同期亏损933.3万美元,同比扩大3.6倍;每股亏损0.35美元,去年同期亏损0.08美元;调整后EBITDA亏损337.3万美元,去年同期利润为1111.3万美元,同比下滑130%。 由于短期前景存在变数和不确定性,Roku依然未给出正式的业绩展望。Roku还表示,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广告行业前景仍然不明朗,公司认为电视广告总支出要到2021年才能恢复到卫生事件之前的水平。财报公布后,其盘后股价下跌近5%。 尽管资本市场对Roku的这份财报并不满意,但实际上,Roku目前165.42美元的股价相较于其2017年14美元的发行价而言,涨幅已经高达近11倍。而且,据AppAnnie数据显示,2020年3月1日当周,Roku在厮杀激烈的流媒体领域脱颖而出,一跃至热门在线视频使用时长排行榜榜单前10,并连续数周占据榜单前10。可见,Roku的市场影响力依然是不可小觑的。 但流媒体市场也迎来了不少巨头玩家,即便目前Roku是美国最大的流媒体电视平台,处境仍难言轻松。以这份财报为出发点,以“妖股”名号驰骋业内的Roku究竟能否守住这一涨势? 疫情助力平台业务大幅增长,但增速和整体毛利率处于尴尬的下行通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Roku创始人安东尼·伍德早已认识到硬件业务模式的局限性,作出从硬件平台转型到互联网内容平台改变的决定。如今软件平台业务也已经在Roku的总营收当中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季度财报显示,包括广告、度量和订阅业务在内的平台业务同比增长46%至2.448亿美元,占总营收比重达69%,高于分析师预期的2.172亿美元。相比之下,硬件业务的营收虽然同样高于分析师预期的0.948亿美元,但在总营收当中的占比只有31%。 Roku平台业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并不难理解。由于疫情在全求范围内的持续蔓延,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却加速了观众和行业向流媒体的转变。人们看电视的次数增加以后,流媒体作为可以提供优质内容和价值的平台,自然可以吃上疫情红利。当用户数增加之后,广告主也会更加倾向于在此投入相应费用。 不过,细看Roku的平台业务营收增速,不难发现也存在一定的隐忧。2019年Q3Roku的平台收入同比增速为79%;同年Q4的这一增速为78%;2020年一季度的平台营收增速为73%;到了二季度这一增速进一步放缓至46%,而且这还是在疫情给流媒体带来红利的基础上。后续Roku想要在平台业务上实现更高的增速,必定不会是那么容易。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毛利率,在上个季度毛利润增幅从前一个季度的62.5%降至56.2%创下2016财年第三季度的最低水平之后,本季度Roku的毛利增速进一步下滑至29%。虽说二季度的毛利率超出分析师预期的40.8%至41.2%,但随着平台业务愈加占据Roku总营收重要位置的基础上,Roku的总体毛利率可能仍难以提升。 因为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Roku可能还会继续推行低价产策略,而毛利较高的播放器收入也似乎难以提升在总营收的比重。这对于Roku逐渐下滑的毛利率而言,并无裨益。而且,随着流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Roku的内忧外患正在凸显。 流媒体市场战局激烈 ,Roku或将面临更大成本支出压力 财报显示,本季度Roku总收入成本2.092亿美元。相比之下,一季度,Roku的营收成本为1.8亿美元,同比增长71%;总运营支出为1.96亿美元,同比增长75%。不难看出,Roku这些成本的支出均处于一个不低的增速。实际上,这些费用的上涨,与之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 尤其在疫情进一步催生行业红利的背景下,当今,流媒体赛道的战局正在变得激烈。 前不久才公布财报的流媒体巨头奈飞,二季度实现营收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5%,高于市场预期,净利润亦是同比大增167%至7.2亿美元。从营收体量上来看,目前Roku 3.561亿美元与奈飞相差甚远,盈利能力更是不用提了。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中旬,奈飞还冲上了超过570美元的历史新高。目前2198亿美元的市值更是眼下Roku 2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所不可比拟的。 此外,还有Apple TV +、被AT&T收购的HBO、有亚马逊的Prime Video,迪士尼的Disney+和Hulu,背靠谷歌的Youtube Premium,这些都有财力雄厚的“金主”做靠山,一般的投入费用对它们来讲并不在话下。最近,康卡斯特集团(Comcast)也凭借全新上线的Peacock流媒体服务加入战局,据报道两个星期内的广告费用超过迪士尼同阶段花费70%以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Roku为了进一步获取用户,花费了更大的钱来吸引用户订阅也会是大概率事情。这样一来,Roku在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投入还会持续增长,同时,也会面临市场份额被瓜分的风险。 强劲的观看量和用户数增长 ,会是守住Roku股价涨势的“筹码”吗? 财报显示,二季度Roku增加了320万个活动帐户,总活动账户达到4300万,公司的ARPU也同比增长18%至24.92美元;流媒体用户在线时长146亿小时,较2019年同期增长55%,超出分析师预期的144.3亿小时。回顾今年一季度,Roku在用户数上同样实现强劲增长。继一季度总活动账户同比增长达7%至3980万后,数据显示,4月的活跃帐户增长了38%,每个帐户的流媒体播放时间增长了30%。 Roku自己的广告支持服务称为Roku频道,据说每年的观看量增长了三位数,今年一季度已经覆盖了估计有3600万人的家庭,二季度这一数据再次刷新至4300万。而流媒体的用户数、播放时长与roku的广告收入密切相关,一旦roku流媒体的用户数持续大幅增长、播放时长持续延长,这很可能会带动roku广告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此外,Roku还聚合了丰富的内容,虽说与Netflix、亚马逊等存在竞争关系,但也同样拥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HBO、YouTube等5000多个平台的资源,这也是Roku能不断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平台体量越大,和产业上游的谈判能力也就越强,而Roku巨大的用户规模将成为内容方难以拒绝的分发渠道。 在数字媒体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大众逐渐摆脱线性电视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据《Omdia 跨平台电视收视时间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线性电视在电视收视中所占的比例比2018年的67%下降了,除了荷兰以外,所有其他国家/地区的线性电视平均观看时间都在减少。 这对于在非线性市场拥有不错影响力的Roku而言,是一个长期利好因素,而且目前Facebook的抵制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推动力,这可能会导致大量广告预算被吸走到数字生态系统的其他地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线性电视的使用率正在下滑,但目前来讲,线性电视仍然是市场观看电视的主要形式。数据显示,2019年,线性电视占美国电视收视的63%,相比之下,长视频的收视率占16%,PVR时移电视的收视率占12%。这意味着,短期内,Roku乃至流媒体依然难以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而且,近两个季度Roku用户的强劲增长也有疫情的推动因素在内,后续是否还能维持这样的高增长,仍是一个疑问号。竞争对手奈飞的付费会员数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突破千万大关,总付费会员高达1.9295亿,这让Roku面临不少压力。 更关键的是,Roku仍然处于烧钱亏损的状态。有分析师预计其亏损将继续增加,市场共识预测本财年每股亏损1.7美元,目前没有分析师预测到2022年实现盈利。Roku要想在竞争愈发激烈的赛道上,守住股价涨势还需要用更强的实力来证明自己。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Sensor Tower:中国30个发行商7月全球吸金18.3亿美元,占当期全球手游总收入27%。记者获悉,Sensor Tower 商店情报平台显示,2020年7月中国手游发行商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的收入排名,榜单中前30个发行商7月全球吸金18.3亿美元,占当期全球手游总收入27%。排名前三依次是腾讯控股、网易和莉莉丝。 滴滴出行进入俄罗斯市场。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滴滴开始在俄罗斯喀山招募司机,为在该市提供出行服务做准备,喀山将成为滴滴进入俄罗斯市场的第一站。目前,滴滴已经在拉美、澳洲、日本等 8 个国家落地,为当地用户提供出行和外卖服务。 Lazada 集团 CTO 郭东白已离职,现接任车好多集团 CTO。记者获悉,Lazada 集团 CTO 郭东白已离职,并于日前加盟车好多集团担任 CTO,接替此前离职的张小沛。2014年9月,郭东白以首席架构师的身份加入阿里速卖通,并先后担任速卖通和 Lazada 集团 CTO。此前他曾在甲骨文公司(Oracle)任职超过10年,后先后前往微软和亚马逊任职。 印度 微软或将为印度社交平台 ShareChat 投资1亿美元。知情人士表示,微软正与印度社交媒体平台 ShareChat 进行洽谈,计划为其投资约1亿美元。匿名人士表示,如果交易实现,微软的注资将达到 ShareChat 最新一轮融资目标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另有知情人士表示,ShareChat 很可能在与新投资者达成交易之前,先从现有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由于谈判还处于早期阶段,交易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智通财经) 印度美妆电商平台 MyGlamm 收购媒体品牌 POPxo。据 ET Tech 报道,印度美妆电商平台 MyGlamm 日前决定收购时尚传媒 POPxo。同时,POPxo 的创始人 Prianka Gill 将加入 MyGlamm 的董事会。MyGlamm 表示,此次收购会帮助 MyGlamm 拓宽获取用户的途径。 三星手机在印度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据 Economics Times 报道,根据 IDC 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二季度,三星与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差距迅速缩小,今年二季度,三星的市场占有率为26.3%,去年同期为15.6%,而小米手机今年二季度的印度市场占有率为 29%。 东南亚 Shopback 正式在越南落地。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新加坡团购平台 Shopback 日前正式在越南上线。Shopback 成立于2014年,目前已积累约1900万用户,并和包括 Lazada、Shopee 等在内2000余家商家达成了合作。 金融科技公司 PRRO 获得5000万美元融资。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新加坡支付平台 PRRO 日前宣布获得 5000 万美元投资。本次投资由 Sprint Capital 领投, Citi Ventures 等跟投。PRRO 是专注 B 端的金融科技服务商, 拉美 第三方支付平台 dLocal 协助维基百科在印度募资。36氪出海获悉,维基媒体基金会近日开启维基百科在印度的募资通道。dLocal 将与维基媒体基金会合作在维基百科的界面设立支付通道。在 dLocal 的协助下,维基媒体基金会可以支持本地银行卡支付、netbanking(银行卡转账,UPI)、电子钱包(Paytm)等印度网民所熟悉的本地支付方式。dLocal 是一家电子支付平台公司, 致力于为新兴市场国家建设普惠金融。 其他 MUFG 将应用 AI 技术筛查值得投资的初创企业。 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日本知名投资机构三菱日联(MUFG)。日前计划开始应用 AI 技术审查初创公司资质,通过 AI 考核的初创企业将有资格获得MUFG 的投资或贷款扶持。据悉,MUFG 使用的此项技术由一家以色列公司开发。 资生堂预计2020年将亏损220亿日元。日本化妆品企业资生堂周四发布预测称,截至12月底的2020年财年将亏损220亿日元(上财年为盈利735亿日元)。该公司2015年调整了结算期,这是2012财年(截至2013年3月)以来首次转为最终亏损。受新冠疫情影响,日本国内外的化妆品销量大幅下滑。该公司预计本财年销售额将下降16%,至9530亿日元。(新浪财经) 图|图虫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券商资管公募大集合销售寻新路 超七成上线互联网平台 本报记者 周尚伃 券商资管公募化改造不断提速,目前已有22只券商大集合产品完成改造。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不少大集合产品在完成改造后,努力拓宽销售渠道,推进产品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券商资管产品起购金额门槛大大降低,申购费率比券商直销更划算。 16只产品上线互联网平台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在22只已完成公募化改造的券商大集合产品中,目前已有16只登陆互联网理财平台销售(各平台重合产品不叠加计算),占比73.73%。相较于以往券商资管产品5万元的起购门槛,券商公募大集合产品的起购金额门槛大大降低。 以腾讯理财通为例,在其稳健理财专区券商类产品中,目前在售的一只券商公募大集合产品起购门槛仅100元。该产品精选中短久期信用债作为基础资产,择机波段操作长久期信用债,并适当配置ABS类资产,滚动封闭期为6个月。自成立以来,该产品年化净值增长率为3.28%,目前已累计成交1万笔。 在京东金融的定期精选中,券商理财产品被分为稳健类、浮动类两种专区。其中,浮动类全部是券商公募大集合产品,包括7家券商旗下的15只产品。由于产品投资类型不同,这15只公募大集合产品的收益浮动较大,起购金额也从1元至1000元不等,持有期限从活期到1年期不等;由于各类产品风险等级不同,产品的各项费率也存在很大差异。 天天基金中设有券商公募专区,包含6家券商的6只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理财平台购买券商产品,通常需要进行在线风险测评。 从目前已改造完的22只券商公募大集合产品中可以发现,销售机构除了券商外,还包含了银行、基金代销、各类互联网平台等机构。此外,部分券商还在为公募大集合产品不断增加销售机构。 “公司正在努力推进互联网平台销售,像京东金融、腾讯理财通这样的面向大众投资者的互联网平台,只要产品业绩优秀,就会实现良性循环。”一家上市券商资管投资部门总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是中小券商扩大资管规模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平台购买可省申购费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如果投资者在互联网平台购买券商公募大集合产品,除了可获知风险等级提示、非保本浮动收益外,还会被告知单笔资金的封闭期,但在封闭期间不支持取出。在费用方面,投资者需仔细阅读交易规则,比如,一些产品可能没有申购费和赎回费,却有运作费用(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等)。再如,一些产品的申购费用与资金量多少相对应;持有期限不同,赎回费用也各自不同。 上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上市券商资管投资部门总经理表示,“在互联网平台购买券商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申购费用的折扣上,往往要比在券商处直接购买费用要低得多,大部分互联网平台目前都是以走量为主。但在后续服务方面,券商比互联网平台更有优势,毕竟券商本身具有专业的理财团队。” 在京东金融平台中有一款券商公募大集合产品,起购门槛为1000元,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该产品购买费率共有四档,其中购买额小于100万元的申购费率为0.07%;赎回费率共有5档,持有期限少于7天的费率为1.5%。但在券商App处购买上述产品,购买额小于100万元的申购费率为0.7%,赎回费率则与互联网平台相同。 我们可以算笔账,比较一下二者区别:假设某投资者投资5万元购买份额净值为1.05元的上述大集合产品。如果在京东金融平台购买,对应的申购费率为0.07%,净申购额为50000÷(1+0.07%)=49965.02(元),可申购份额为49965.02÷1.05=47585(份),对应的实际申购费用为47585×1.05×0.07%=34.97(元)。如果在券商APP理财商城购买同款产品,对应的申购费率是0.7%,净申购额为50000÷(1+0.7%)=49652.43(元),可申购份额为49652.43÷1.05=47288(份),对应的实际申购费用为47288×1.05×0.7%=347.57(元)。 《证券日报》记者还了解到,通过券商APP购买公募大集合产品的申购费用由投资人承担,不列入集合计划财产,主要用于集合计划的市场推广、销售、注册登记等各项费用,申购金额越大,所适用申购费率就越低;赎回费率则是持有产品时间越长,费率越低。 通过腾讯理财通购买大集合产品不需要申购费,对持有期少于7日的投资者收取1.5%的赎回费,全额计入集合计划财产。但投资者需要承担运作费用,其中包括管理费(每年0.3%)、托管费(每年0.1%)、销售服务费(每年0.3%)。这部分费用从基金资产中每日计提,每个工作日公告的基金净值已扣除相应费用,无需投资者在每笔交易中另行支付。
网络直播平台是很时髦的行业,也是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全新挑战,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分为游戏直播、娱乐直播、电商直播、体育直播等不同业态。 网络科技公司常是网络直播平台背后真正的运营主体,伴随网络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又衍生出主播、直播公会等围绕网络直播行业的外层新兴行业,但也伴随不少问题,例如与直播公会谈妥结算比例后,却将倾吞的公款作为礼物刷(打赏)给主播,或是银行很难核实网络直播所带来资金的流向,因此,网络直播平台一直都存在洗钱风险。 在2018年《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了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办理三类许可证,分别是: 1.ICP经营许可证(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属于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 2.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同时还要求网络直播平台在直播服务上线的30日内,必须到所在地公安机关履行备案手续。 当然,银行可通过以上证照审查了解直播平台的正规性,也可以判断哪些是不正规的直播平台,特别对那些平台域名是由境外域名主机服务商代为注册,或是服务器在境外,让国内执法部门难以查封或追踪,及直播运营人员在境外,完全可以逃避境内主管机关监管的几种情形,银行都必须小心。 对银行来说,网络直播平台潜在的风险主要是四方面,首先是对购买虚拟礼物的用户身份识别不到位,使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刷礼物轻松进行洗钱;其次是通过购买直播平台账户,不法分子可以避开实名监测的监管;接着是网络直播的内容违法,其中可能涉黄赌毒,自然所涉及的资金也不合法;最后则是由于网络直播的充值和打赏无上限,也无核算标准,都使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漂白资金。 在2019年12月30日“法制网”报道中,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建立了洗钱黑色产业链,受害人通过扫描不法分子提供的二维码,将资金汇入直播平台提供的账号,这些账号背后又经过层层转手,给警方调查取证带来障碍。 这当中也有正规直播平台遭不法分子利用,主要原因是平台分成少,使得洗钱成本较低,不法分子也比较容易掩饰非法所得,实务中,有的不法分子会与主播加入的直播公会联系,双方约定结算比例,不法分子先通过在平台充值取得虚拟币后,再将虚拟币或用虚拟币购买的礼物打赏给主播,形成完整的上下游链条,等直播平台与公会结算后,再与不法分子按约定比例拆账,等于帮不法分子漂白资金。 银行要管控网络直播平台的洗钱风险,最起码要在客户身份识别(KYC)和资金监控两方面强化反洗钱工作。 银行对网络直播平台的客户身份识别,须区分为直播平台、主播、刷礼物的人等不同身份。在《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官方已要求直播平台应对使用者基于移动电话号码等方式进行真实身份认证,对主播或直播发布者,则须进行基于身份证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有效文件的认证登记。 例如对主播的要求须年满18周岁,且要上传身份证或通过人脸识别等手续完成实名认证,当直播平台作为银行客户时,为降低因客户交易对手带来的潜在洗钱风险,将银行卷入洗钱纠纷中,银行可以与直播平台在协议中约定直播平台的身份识别义务,并在可能情况下,要求直播平台每月向银行提供异常使用者或负面客户清单信息,并将异常原因一并报送银行。 银行对网络直播平台的资金监控,主要是审查直播平台每月交易流水有无显著变化,若发现可疑或异常情况,银行须马上进行人工分析并找出背后原因。除此之外,还须密切关注网络直播平台的异常充值情形,像是同一个用户注册多个账号,分散充值打赏金额等可疑行为,都有可能是洗钱,值得银行提高警觉。 (本文作者系上海富拉凯会计师事务所银行风险合规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刘华平)
“今年一季度,我们新移动手机端获客大幅提升,增长了468%。”近日,华瑞银行科技部总经理叶宁在接受等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叶宁将近5倍增长的获客归因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而这背后,是银行“上云”带来的一系列改变。 通过推动核心业务系统加速向云架构转型,银行业务实现全面创新。事实上,近两年“上云”在银行业越来越流行,今年疫情的到来无疑进一步加速了银行“上云”的步伐,高效便捷的云计算服务取代了周期冗长的硬件建设,一跃成为银行创新的主要技术驱动力。 记者了解到,在“上云”之路上,部分大行和股份行会选择自建云平台,包括自建开源架构等,而一些中小行则倾向于借助外部力量,如第三方云服务厂商、金融科技公司等以搭上这班车。至于选择的标准,叶宁告诉记者,银行会更看重云计算领域的头部科技企业,这些企业还要了解银行的业务,能对银行进行赋能。 银行“尝鲜”上云红利 对于银行业而言,“上云”意味着对传统IT架构进行改造,将集中式IOE架构转为开放的分布式架构,借助云计算以适应快速迭代、交易量高峰值等要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 “相较其他机构,银行业整体开启信息化转型较早,基本是以传统的集中式IOE架构为主,但目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传统架构更新速度受限,无法满足银行创新业务需求,银行更迫切需要敏捷开发。”华东某农商行信息科技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由此,“上云”成了不少银行的选择。例如,国外的Capital One(第一资本金融公司)、高盛等相继与AWS(亚马逊云服务)合作“上云”;国内的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上百家银行也在跟阿里云等合作“上云”。 记者了解到,华瑞银行2019年基于阿里云“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蚂蚁金融分布式架构SOFAStack、mPaaS移动开发平台和大数据风控平台等金融科技技术,构建了“祥云”专属金融平台,用以支撑手机银行、营销系统、反欺诈系统、贷款核算等业务系统的良好运行。 据悉,利用上述云平台,华瑞银行的应用系统开发效率大大提高,开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而且系统环境准备和资源扩容周期也大幅缩短,业务响应时间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华瑞银行已初尝上云“红利”:今年一季度新移动银行获客大幅提升468%。 “疫情期间,用户对线上服务的需求显著提高,非接触场景数量增加,线下网点的优势削弱。”叶宁告诉记者,“这对于本就缺乏网点的民营银行而言是一大契机。” 在成本一侧,“上云”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比如一家资产规模在400亿元左右的银行,每年可能至少花费三四百万元在手机银行的维护上,有的时候甚至高达六七百万元,而通过采购第三方云厂商的服务,如mPaaS移动开发平台等,银行只需一次性付费四五百万元。 记者了解到,广发银行和深圳农商行就引入了第三方机构的mPaaS平台,极大提升了数字化能力。如广发银行通过引入蚂蚁金融移动开发平台mPaaS构建新一代信用卡“发现精彩”和手机银行两大APP,解决了APP用户体验差、数字化运营能力弱等问题,其中,广发银行“发现精彩”APP的启动时间减少近70%。 选择平台看重哪些维度 不同于大行,“上云”路上,对于中小行来说,受制于人才和资金的限制,IT建设能力较为欠缺,更倾向于选择与第三方云服务商合作。 在传统银行概念里,银行网点通常会开在小区门口,方便服务居民存贷汇;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网点需开在信息高速公路旁边,就像是金融加油站,可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能拥有流量入口、资源和综合研发能力的云服务商平台,就是新一代信息化高速公路。”叶宁称。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借助第三方云服务厂商,中小银行将减少低效重复的系统架构建设。那么,银行又是如何选择合作平台?对此,叶宁对记者表示,首先会选择有过硬技术积累,且在云计算领域内处于头部位置的企业,这些公司在IaaS基础架构的服务上更加成熟。 “其次是要有金融属性,对银行的业务应用有了解;再者综合实力完备,生态体系完整,能在流量、场景等方面对银行形成赋能。如此一来,银行就可以专注研发金融产品,打磨金融服务,不用在基础设施上和别人再去拼。”叶宁称。 伴随着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业内的共识是,中小银行“上云”力度将越来越大。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33.4亿美元,同比增49.6%,预计2020年,传统金融系统上云、智能化升级、线上获客等需求将驱动金融云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事实上,早在2016年,原银监会就曾下发《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构架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不过,前述华东某农商行信息科技部相关人士称,银行实现全部业务迁徙所需的周期会较长,毕竟在金融业,云计算仍处于“非核心系统上云”和“基础资源全面云化”阶段。但依托云端的能力,未来银行有望和多方建立新的基于数字技术的紧密连接、高效协同以及场景创新。
近一年多时间里,大型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机构的信用支付产品出现密集上线的趋势。 具体来看,2019年5月苏宁金融APP任性付分期商城上线,2019年11月微众银行上线“小鹅花钱”,2020年初360金融的“微零花”,2020年3月微信的“分付”,2020年5月美团金融的“月付”,还有2020年7月支付宝上线的花呗“月月付”(测试阶段)…… 这些机构的操作可谓是一反常态,原本不温不火的信用支付业务如今却成了大家的香饽饽,相比于此前信用支付产品(如“白条”、“花呗”等),如今的产品呈现出更长免息期(如24期)、更薄账单厚度、更宽泛应用场景的特点。 业内人士认为,信用支付产品的“火爆”,背后隐含着互金平台及金融机构对流量枯竭的担忧,信用支付的强用户粘性可成为二次引流的利器。 引流、消费空间、平台生态价值,信用支付好处多多 “在我们看来,流量市场已经饱和,助贷机构的发展速度远超每年的新增流量规模,所以信用支付这种用户粘性强的业务被赋予了新流量入口的敲门砖,很可能成为二次引流的突破口。”某大型互金机构从业者钟欣表示,其所在机构的现金贷规模早已趋于稳定,增长已现疲态,目前主推信用支付就是作为拓客的新渠道。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周期性调整以及行业合规性要求的提高,现金贷业务的增长普遍趋缓,金融机构亟待其他方案解决增长乏力之困,那么基于消费场景,给予用户实惠,能提升用户体验的信用支付产品就成为了各大流量平台再次经营流量的抓手。 除此之外,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所致,构建我国经济内循环和大消费市场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未来个人信用消费市场的空间也在扩大,信用支付业务可成为这一增量市场的切入工具。相关金融机构基于市场和收益考虑,必然是会加速布局抢占市场空间。 在上述宏观形势下,“别人做你不做,业务增量没办法保证,竞争掉队是大错。”某消金服务机构产品总监谢知成认为,信用支付业务能够作为中间信用担保媒介,实现金融机构、场景平台、用户三者共赢的局面,即金融机构获得业务、平台提升了交易量、用户完成了消费。 在具体事件上,今年“618购物节”中,信用支付业务显著推动了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的交易量和客单价。618当天,京东白条免息合作商户的客单价提升了60%;而苏宁信用支付产品的交易量同比增长了432%,效果可见一斑。 在支付市场中,互联网信用支付的体量相比于信用卡支付仍显得微不足道,在2019年末信用支付的占比还不到前者的5%,长远来看,信用支付的渗透空间十分充足。 事实上,信用支付对于构建互联网平台的生态价值也是颇有好处,能够强化各互联网阵营(如阿里系、腾讯系、美团系、滴滴系等)之间的生态壁垒。 对此,谢知成认为,“人有你无就是错”,这一生态价值的体现并不仅仅针对互联网大厂,就算是小场景平台依然可以通过信用支付产品,将有核心价值的用户进行维护和服务,构建一个独立的生态体系。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信用支付两种模式并存 信用支付的运营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互联网平台主要基于自我生态圈自行运营的模式,也是近一年来的主流模式,像花呗“月月付”、美团“月付”、苏宁消金“任性付”等;另一类是流量平台与服务商合作推出的信用支付模式,如360金融“微零花”等。 从现阶段市场表现看,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自运营模式是主流,服务商模式还处在蓄能阶段。这并不是偶然的结果,前者规模体量大、业务体系多元、技术储备厚,创造出相对稳定自主的孵化环境;后者并不能同时具备这些生产要素,所以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在业内人士陈浩看来,一般小流量场景平台的信用支付产品基本不可能盈利。他了解到,一家航空公司的流量带来的信用支付转化可能都难以支撑起一家小贷公司,多数互金平台和金融机构做信用支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积累信用数据,为现金贷业务做支撑。 但谢知成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流量大小和盈利与否并不是强耦合关系,在服务商模式中,场景平台可以先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通过前期的导流感知信用支付业务效果,当这块业务的收益不错时,并且自身的数据能力、风控技术也能跟上的情况下,再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业务。 不过,谢知成坦言,相对于自运营模式,服务商模式存在不稳定性。 “金融科技服务商在给流量平台提供信用支付业务时,最怕出现的情况就是,服务商并不完全了解场景平台的需求,结果只能满足对方阶段性需求,并不能促成长期合作关系。”谢知成进一步解释,服务商利益最大化是和多个场景方保持合作关系,但是场景方利益最大化是和服务商建立捆绑型的利益同盟,因为双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很多场景平台不得不阶段性寻找服务商合作。 事实上,这种不稳定关系也造成了服务商模式并未孕育出一款成熟的信用支付产品。 “还有风控!服务商模式下的信用支付产品能走多久还是要看金融科技服务商的风控能力。”钟欣认为,信用支付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对信息的掌握,在这方面,那些拥有支付牌照的互金机构具备天然的优势,他们直接掌握着大量交易信息和商户流水。 多数人认为,C端支付格局目前基本已经成为定数,支付宝和微信手握着这类数据,但后面的京东、美团并没有善罢甘休,这从美团近期下架支付宝强推美团“月付”可窥之一二,目的之一就是完善美团生态并构筑闭环,维护体系内的用户交易数据,最终再进一步支持其信用支付产品的发展。 此外,钟欣还表示,其所在机构目前在产品风控原则的变化上也遇到了难点。以往他们的风控更多的是基于个人信用(现金贷),现在拓展信用支付业务,有些平台对授信通过率会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风控供需并不太匹配。 “信用支付的风控原则上会比现金贷松一点,毕竟具有消费场景,钱打到商家,那天然套现的几率就低些。但是整个风控还是基于个人,与平台没有耦合,大的平台仍需定制化,比如由它支付一笔保证金,或者针对它的平台数据去迭代风控。”她进一步说,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作业,反过来也支撑了谢知成的观点。 至于具体规范化运营,服务商在和场景平台方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做好预案评估,保持planB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这方面,大平台的优势比较明显,长期来看,服务商会逐渐整合到平台中,形成稳定的金融技术服务行业壁垒和生态,这也将是行业进入成熟期的表示之一。 信用支付姗姗来迟的原因:“吃力不讨好” 从2014年到2018年,随着现象级产品“白条”和“花呗”的出现,其他流量平台也相继跟进,但从产品结果上看,并无多少闪光点,归集原因如下: 第一,盈利难。别看“花呗”非常赚钱,公开资料显示,近3年其净利润总和至少在80亿元以上,是蚂蚁集团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这一逻辑在绝大多数平台上都不成立。 举两个例子,“白条”作为最早的信用支付入局者,直到2018年才让京东金融(京东数科)实现扭亏为盈;年GMV达七八千亿的携程,其“拿去花”产品在2017年净亏损32.5万元,2018上半年也仅盈利120万元。而这两家平台都具“好场景、大流量”的特征,那其他平台的试水效果可想而知。 实际上,信用支付至少一个月免息账期已对平台构成了不小的运营压力,再加上推广期平台对商户手续费的补贴,业务收入大减。此外,平台的账单厚度薄以及用户分期率低都抑制着这块业务的盈利能力。 第二,被现金贷业务所压制。毫无疑问,相对于“吃力不讨好”的信用支付业务,“香醇肥厚”的现金贷更对平台和用户的胃口,前者获得丰厚利润,后者摆脱场景限制,可谓一拍即合。从效益角度来看,很多平台根本没有动力来上线一个并不怎么赚钱的业务。 第三,缺乏专注力。在一个跑马圈地的年代,今耕细作是多么地格格不入。2018年以前,平台之间比拼更多的是规模大小流量多少,是布局行业的广泛程度,是企业估值的高低,是资本扩张的游戏。在这种背景下,信用支付的价值被大大低估。 第四,合规性要求不严。跟如今行业所倡导的金融必须依托场景不同,彼时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行业乱象并未受到集中清洗,使得行业的警觉度不够,风险意识不强,难以静心打磨业务。 总结来看,当行业处于顺周期时,金融机构的精力很难聚焦在低利润低估值的辅助型业务上,类似信用支付这类产品就被战略性轻视。而在眼下逆水行舟的发展阶段,这却是金融机构们不得不啃的一块“硬骨头”。 (以上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