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下称“中银协”)近期发布《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9年,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汽车厂商和产业链企业继续推动新四化革新,加速转型升级。作为汽车产业的主要金融支持力量,我国汽车金融公司致力于稳定汽车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主动应对市场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积极和稳健的增长。 2019年,全国25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9063.71亿元,同比增长8.03%;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车辆为664.6万辆,占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的25.8%,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经销商批发贷款车辆419.8万辆,占2019年汽车销量的16.3%。 截至2019年末,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余额7193.8亿元,增幅为13.1%。《报告》显示,面对汽车销售承压的环境,汽车金融公司紧密协同制造商,向大多为中小微企业的经销商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汽车金融公司行业相关监管指标表现良好。截至2019年末,行业平均流动性比率达234.9%,比上年末增加35.7个百分点;行业资本充足率为20.6%,比上年末增加1.85个百分点,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5%。 业务的持续发展促使汽车金融公司积极补充资本。《报告》显示,2019年有7家汽车金融公司完成增资,合计增资约137.8亿元。2017年、2018年也分别有8家和7家汽车金融公司进行了增资,行业连续三年增资超过了百亿元。 展望行业发展,《报告》认为,汽车金融行业来看,竞争日益激烈,虽然金融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但许多细分领域仍然有新的增长机会,例如融资租赁业务、非展厅金融模式的出现、二手车和新能源市场仍然蕴藏较大发展前景。汽车消费者群体的增购换购的消费需求取代了新购需求,成为新的增长点,汽车售后和汽车衍生消费将成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和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汽车金融公司将致力于研究把握产业和消费需求趋势的变化、精准挖掘细分市场,利用科技赋能创新转型。
引言: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零部件产业是重要短板和瓶颈。当前,我国要突破本土零部件附加值较低、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协同不畅等障碍,精准施策,扶持本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 美国专业媒体《汽车新闻》发布的“202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简称《百强榜》),根据销售额指标评选出100家销量最大的企业。从上榜企业数量、企业销售规模、产品附加值看,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与德、日、美企业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相对薄弱,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或合资生产,赛迪研究院分析认为,应加大技术攻关推动国产替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进一步推动汽车强国战略的实现。 一、《百强榜》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从上榜企业数量看,德、日、美企业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具有优势地位,我国本土企业成长较快,但2019年以后增长势头放缓。 在《百强榜》入选企业中,总部位于日本、美国、德国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4、21和18家,占比63%。在我国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的拉动下,零部件行业发展加快,入选《百强榜》的本土企业数量从2015年前的不超过3家增长到2019年的7家。但受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消费低迷、关键技术攻关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放缓,2020年虽有7家入选《百强榜》,但销售额和名次下滑。据统计,7家入选的本土企业销售额合计279.7亿美元,较前一年下降22.7%。其中,本土销售额最高的延峰集团,排在第19位,较前一年下滑4名。 表1 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入选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 二是从销售规模看,德、日、美零部件企业销售规模较大,我国企业销售额偏小。 博世、电装、麦格纳、采埃孚等排名前十的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80亿美元以上,在资金、技术、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较强优势。经计算,德国、日本、美国上榜企业平均销售额分别为119.5亿美元、95.6亿美元和56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上榜的7家本土企业平均销售额不到40亿美元。此外,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相对较少,全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量超过1.3万家,经测算,2019年我国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营收仅2.7亿元(合计约3800万美元)。 三是从产品附加值看,德、日、美零部件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汽车电子、变速器等高端领域,我国企业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汽车内外饰、座椅等外围部件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 德国企业零部件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安全系统、发动机、汽车底盘等方面,尤其是多档自动变速箱技术在高档车上优势突出。博世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是发动机管理系统、燃油喷射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高附加值部件的顶级系统集成供应商。日本企业零部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CVT变速器、火花塞、散热器、电子控制产品等方面,电装、爱信精机生产的零部件经济性和实用性突出,在中低档车上大量列装。美国企业零部件优势主要集中在汽车座椅、线束、汽车电子、电驱动系统等领域。相比之下,我国零部件企业的优势则主要集中在外围部件领域,即使是销售额最高的延峰集团、海纳川等上榜企业,主营业务也主要是内外饰、座椅等低附加值产品,发动机管理系统(包括电喷)、防抱死装置等一批核心零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或外资企业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该《百强榜》虽可反映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情况,但由于偏重传统零部件企业,对新兴领域关注不足,部分高增长领域未能及时收录。比如,动力电池环节,2019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两家企业(宁德时代、松下电池)均未入选,宁德时代营业收入455亿元(合65亿美元),大致排名第40位。 二、制约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壮大的主要因素 一是我国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本土企业的汽车零部件附加值较低。 在传统汽车领域,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在新兴领域,我国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技术进步仍有待加快,传感器、智能决策系统、控制器处理芯片、主动制动与主动转向系统等自动驾驶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据高工智能汽车统计,2019年中国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一级供应商主要被博世、大陆等6家国外品牌垄断,市场份额高达97.8%。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弱,据统计,2019年中国100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仅5%,虽较2018年有较大提升,但与博世、德尔福等德、日、美企业8%以上的研发费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协同不畅,制约零部件企业规模进一步做大。 德、日、美等国整车与零部件供应商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了长远战略合作,整车企业投入人力、资金和技术培训,主动帮扶上游零部件企业,由此,外商零部件企业可从整车制造需求出发,设立分支机构。比如,《百强榜》前10家外商企业在我国设立了400家以上的生产工厂和研发机构,已高度嵌入我国整车供应链体系。相比之下,我国本土企业整零产业协同不畅,上下游供货关系不稳定。比如,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合作开发新车型,在定型量产后,相当一批整车企业会选择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更换供应商,破坏了整零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2019年对五菱工业公司(百强榜第90位)的调研表明,因整车企业自行开发发动机和车桥,导致两大部件当年的采购量同比下滑60%和40%。 三是下游自主品牌汽车销售不景气,抑制了本土零部件企业销售额的增长。 2018年以来,全国汽车销量下滑,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下滑尤其明显。据中汽协统计,2019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降幅达15.8%。自主品牌整车是本土零部件的重要客户,销量下滑直接影响到零部件企业业绩。外国品牌汽车销量较好,2019年国内日系和德系品牌乘用车销量均保持增长。但调研结果同时也表明,外国品牌整车企业会有意控制零部件的本土化进程,尤其是豪华汽车品牌,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赖引进外资配套企业、从海外进口这两种渠道,对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业绩增长和技术进步带动力较弱。 三、对策建议 在政府层面,积极引导,发挥整车带动效应,重点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产业链协同。 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提出的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关系,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一是推动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遴选取向,建立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及“整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考核指标。鼓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开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四基”薄弱环节联合攻关,推进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是加速实现已经取得突破的国产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对我国汽车零部件核心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形成取得显著成效的领先性技术和企业推广名单,引导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对接,强化国产零部件产品的适配性和适用性检验检测,给予部分已取得突破的国产技术适配空间,提升国产产品的适配性和实用性,形成国产化替代。 三是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工作,建立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的零部件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企业层面,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对外收购,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 一是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开发汽车关键零部件、轻量化材料应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车载充电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效车用内燃机研发能力建设等鼓励类项目,破解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是加快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并购。借助中欧、中德、中法、中日等行业商会平台,探索欧美市场的投资并购机遇,重点关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海外车企、研发中心,加大投资并购力度,打破我国车企海外布局和研发生产的瓶颈。 三是提高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我国目前已开展了无级变速器、汽车活塞、车桥、发动机、动力电池等零部件领域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果显著。零部件企业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推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智能化改造工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魏建军的地产“围城” 张文静 发自保定 人生处处是围城,里面的人想跨出去,外面的人却拼命挤进来。 上世纪80年代末,许家印还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进入舞阳钢铁厂没几年,就从钢铁工人晋升为车间主任。而彼时魏建军已名震保定。 魏建军家境优越,20多岁就拥有了一辆苏联产的拉达汽车,还因在保定机场玩特技漂移得了个“保定车神”的名号。当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专业赛车手。 1990年,年仅26岁的魏建军接手父辈创建的长城工业公司,“保定车神”摇身变为长城工业总经理。两年后,许家印也告别了车间主任岁月,南下深圳,直到1996年创办恒大地产。 多年过去,许家印和魏建军已各自成为地产和汽车界标杆人物。故事却又有了新转折。 过去几年,许家印豪掷几千亿进军新能源造车。9月1日,“恒大健康”正式更名“恒大汽车”,更名后市值达2000亿元,稳居国内车企第一梯队。重回“车间主任”角色,许家印找到了当初意气风发的自己,把造车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而一贯神秘的汽车大佬魏建军,却低调地搞起了地产生意。 汽车大佬“触”房 9月1日,长沙集中出让位于岳麓区、长沙县的3宗住宅用地,最终被三家地产公司以55.64亿元拿下。相比保利、正荣竞得的两处地块,位于长沙县湘龙街道地块的拍卖更有看头。 该地块经过74轮竞价,最终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产公司——长沙市爱之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后称“长沙爱之月”)以11.79亿元竞得,楼面价5640元/㎡,溢价率高达88.01%。 长沙爱之月背后的股东来头不小。工商资料显示,长沙爱之月成立于2020年8月26日,由保定市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后称“保定长城控股”)100%控股,背后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正是长城汽车老板魏建军,其最终受益股份为99%。 今年以来,这位汽车大佬正加速布局地产业务,在全国各城市频繁高溢价拿地。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以来,保定长城控股就通过旗下公司在长沙、佛山、无锡、重庆等地获地23余万平方米,拿地金额近50亿元,溢价率多在40%以上。 获悉,保定长城控股目前对外投资16家企业,其中有三家从事房地产开发,分别为保定市长城实业有限公司(后称“长城实业”)、博创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后称“博创城建”)、保定瑞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最终受益人都为魏建军,持股比例占99%。其中保定瑞城已经注销。 博创城建是保定长城控股最早创办的一家地产公司,成立于2009年。此前,其投资开发的项目大多是长城及其旗下企业配套的员工公寓等。这从博创城建拿地区域也可看出。2019年以前,博创城建主要在其大本营保定拿地。 而另一个地产平台长城实业成立于2018年10月26日,至今不到两年,不过其野心不小。此前长城实业总裁向炯向媒体透露,长城实业未来五年的销售目标是要达到千亿元。目前博创城建也已并入长城实业旗下。 公开资料显示,长城实业核心业务由住宅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三大业务板块构成,选取21个强二线城市和地区作为战略性布局要点,致力于打造以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为引擎的多元化地产集团。 其中,保定市爱城置业有限公司是长城实业旗下的住宅地产板块,保定市爱情置业有限公司是其商业地产板块,目前都由博创城建100%控股;保定市长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其产业地产板块,致力于产业园区的整体开发与运营,由长城实业100%控股。 不难看出,魏建军正将他的地产野心寄托在长城实业这个新兴的平台上。 魏建军的焦虑 有意思的是,随着地产行业“黄金时代”的终结,地产大佬们纷纷跨界造车、养猪,寻求新出路,魏建斌却反其道而行,开始“触”房。背后原因何在? 向炯透露的理由是,房地产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保定长城控股对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很看好。 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与魏建军深深的危机感有关。 2020年,长城汽车三十周年。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长城汽车没有大肆庆祝,却发布了一部名为《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视频,魏建军亲自出演。以“反思”替代“庆祝”,这透露了魏建军深深的焦虑感。 “此时的我确实如履薄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魏建军坦言,已经到“而立之年”的长城汽车,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大风大浪,谁也无法预知当真正的危机来临之际,长城汽车是否真的具备绝境中以“变与不变”脱困的本领。 不是魏建军杞人忧天。身处汽车行业30年,他对行业的认知比旁人更清晰,也更具前瞻性。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作为老牌车企,长城汽车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格局和并不乐观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受汽车产能过剩及新能源、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汽车业迭代影响,传统汽车行业并不景气,绝大部分车企都在走下坡路。今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车市寒冬言论甚嚣尘上。近日,力帆汽车即将破产的消息更是传得沸沸扬扬。 就长城汽车自身来看,2020年中报显示,其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59.29亿元,同比下降13.17%;净利润11.46亿元,同比下降24.46%。而4年前同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16.72亿元、49.26亿元,现在显然已大幅缩水。 危机之中的魏建军,要背水一战。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此前提到,汽车企业进入地产领域,一般要么是为解决自身办公、生产、生活的物业配套问题,要么是为了平衡和降低车企的总投资或者为了提高车企的总体收益,希望以地产开发的利润来冲抵车企的投资或者增厚车企的利润。 进军房地产或许是魏建军深谋远虑下一步棋,不过最终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9月7日,沪指低开0.16%,深成指低开0.17%,创业板指低开0.12%。 据同花顺显示,上周,沪指累计跌1.42%,深成指跌1.41%,创业板指跌0.93%。 上周,板块上,白酒、食品饮料及医疗等板块趋势股遭资金抛弃,热点主要集中在碳化硅、氮化镓、金刚石等第三代半导体和创业板低价股,机场航运板块走强。 此外,上周汽车板块行情回暖,股票型基金方面,净值增长率涨幅前十的产品中,半数为汽车主题基金产品。 国泰智能汽车周内领涨 据Wind统计,上周股票型产品中,净值涨幅排名第一的产品为国泰智能汽车,周净值增长率为3.74%。 今年以来,国泰智能汽车累计回报率达19.27%;自成立以来该产品的回报率达60.90%。 除国泰智能汽车外,上周,广发中证全指汽车A和广发中证全指汽车C周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55%和3.54%,涨幅位于股票型基金第二、三位。 据Wind显示,上述两只产品经理为罗国庆,自成立以来该产品的回报率达-3.37%,今年以来,上述产品业绩回暖,今年内产品回报率达16.69%。 此外,上周,汽车主题基金产品净值增长率排名前十的还有银华基金旗下的银华智能汽车A以及银华智能汽车C,周产品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29%和2.28%。 上周,股票型基金周净值涨幅排名前十的消费主题基金产品还有嘉实逆向策略、大成互联网+大数据C、大成互联网+大数据A、嘉实物流产业C和嘉实物流产业A,周净值涨幅均超2.00%。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混合型基金方面,富荣价值精选C和富荣价值精选A周内涨幅分别为5.35%和5.30%,周内净值增长幅度排名第一、二位。 据Wind显示,富荣价值精选C今年以来年内回报率仅达0.03%;自该产品成立以来回报率为7.79%。 除此之外,中邮军民融合上周净值涨幅为3.93%,位于混合型产品涨幅的三位。据Wind显示,该产品自成立以来回报率达44.15%。 Wind数据端显示,中邮军民融合重仓军工及芯片股,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航天电器、立讯精密、中航沈飞以及中航高科。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债券型基金方面,据Wind显示,上周民生加银嘉盈净值涨幅达2.17%,位于债券基金周涨幅的首位。 此外,华宝基金、天治基金、富国基金的几只可转债基金上周领涨,周内涨幅均超0.05%。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港股通产品集体领跌 股票型基金净值跌幅方面,上周,港股通产品集体领跌。其中,股票型基金周净值跌幅榜单的7只产品为港股通产品。 其中,鹏华港股通中证香港周内净值增长率垫底,周内净值下滑4.61% 此外,据Wind显示,上周内,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C和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A周净值跌幅分别为4.24%和4.23%,位列股票型基金净值跌幅的第二、三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港股通净值增长率集体下滑中,华商基金的消费混合产品净值下滑幅度居前。 据Wind显示,华商消费行业混合周内净值增长率下滑3.95%,自成立以后该产品的回报率为17.62%。 华商消费行业中仓家电股和白酒股,其前十大中仓股中包括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五粮液、泸州老窖以及山西汾酒。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混合型基金方面,宝盈优势产业上周内净值跌幅分别排名第一,周内累计跌幅分别为5.01%。 此外,宝盈基金旗下的另一只混合产品宝盈资源优选同样进入混合型基金净值增长率的倒数十名之列,周内净值增长率分别累计下滑4.12%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债券型基金跌幅方面,中海基金旗下两只可转债中海可转换债券C和中海可转换债券A跌幅均为1.26%,周内净值增长率垫底。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此外,交银基金旗下的两只债券型产品,交银强化回报C和交银强化回报AB跌幅明显,周内净值分别下滑1.16%和1.15%。
领克06 来源:领克官方 9月6日晚,领克汽车旗下“新都市机能SUV”领克06正式上市,新车发布了三款动力版本共计五款车型,分别为型Plus、劲Pro、耀Halo、MHEV Pro、PHEV Plus,售价区间为11.86-15.86万元。 来源:领克官方 领克06目标群体为Z世代,上市发布会以“无惧翻滚的后浪,任性有理”为主题,不同于传统PPT式卖点解读,采用了“无品牌方领导出席”的方式。 领克06定位于紧凑型SUV的细分市场,其长、宽、高分别是4340mm、1820mm、1625mm,是领克家族尺寸最小、最便宜的SUV,但车身尺寸相比本田XR-V、缤智等车较大。 领克06型Plus、劲Pro、耀Halo采用“Drive-E 1.5TD涡轮增压发动机+7DCT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动力组合,具备高功、低耗、低噪的优势;领克06 MHEV Pro采用Drive-E 1.5TD MHEV动力总成,具备节油高效的性能;领克06 PHEV Plus采用Drive-E 1.5TD PHEV动力总成,具有长续航、低油耗的驾乘体验。 科技配置方面,领克06首发搭载City Captain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共包括21项智能驾驶辅助科技,可实现L2.5级自动驾驶,其中包括首发搭载的RPA一键遥控泊车、PA智能领航系统,540°全景影像以及“记忆黑匣”行车记录等。此外,领克06还搭载了智能互联系统,具备“三指飞屏”、远程车辆控制、车分享等便捷功能。 新车还搭载了深林五重空气智能净化系统,通过整合远程净化+一键透气、主动式座舱清洁系统、AQS空气质量管理系统、CN95高效空调滤芯、负离子净化等配置,打造系统级空气净化生态链。 领克汽车是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合资企业,也是吉利汽车集团旗下高端品牌。吉利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领克汽车累计销量已突破30万辆。今年7月,领克汽车销量为15331辆,环比增长约16%、同比增长约78%,创领克品牌历史最高月销量。 未来汽车日报
海立股份9月6日晚间公告,公司与马瑞利控股签订合作意向备忘录,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其与汽车空调压缩机和汽车空调系统相关的资产和业务,交易金额最终不超过2.03亿美元。 根据交易方案,交易对方首先将本次交易的目标资产和业务进行剥离重组,计划按地区以现有及新设法人主体整合目标资产和业务,并设立马瑞利香港作为整合目标资产和业务的主体,然后海立股份拟以全资子公司海立香港为收购主体,以现金方式收购马瑞利香港60%的股权。 经交易各方协商确定,马瑞利香港在无债务、无现金基础上的企业价值为3.04亿美元,本次交易金额最终不超过2.03亿美元。本次交易设置业绩保障条款,业绩承诺期为2021年至2023年,合计业绩补偿上限为6591.96万美元。 据公告,交易对方马瑞利注册于日本,主营业务范围为提供汽车照明、座舱舒适性、电动动力总成、电子、绿色技术系统、内饰体验、动力总成、乘坐动力学、热解决方案、赛车运动和售后服务业务的综合汽车解决方案,2019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母公司资产总额为2252.34亿日元,营业收入为2171.52亿日元。 交易对方的股东为马瑞利控股,持有马瑞利100%的股份,为世界领先的独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总部分别位于日本埼玉市和意大利科尔贝塔。其2019年度的合并资产总额为17000.05亿日元,营业收入为15000.41亿日元。 公司表示,通过本次交易,海立股份将拥有全球布局的汽车压缩机和空调系统业务以及全球一流的研发能力和客户资源,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压缩机和空调系统供应商;海立股份现有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业务与汽车空调系统、热泵模块、压缩机及其相关组件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完整的环境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海立股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快速做大,形成海立股份第二主业。
海晨股份4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与理想汽车开展了业务合作,公司会成为理想汽车重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理想汽车也将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伙伴。在城市生活配送领域,2018年公司与美团在部分城市已经开展了合作,业务规模稳步推进;2020年公司开始和京东、阿里等开展合作,目前的合作规模相对较小。公司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配合客户的需求,将进一步开拓这些领域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