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间,君实生物披露2020年半年度业绩。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5.75亿元,同比增长8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6亿,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扩大106.07%。 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2019年以前,君实生物几乎无实质性收入。2019年2月,公司首个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正式上市销售。 君实生物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特瑞普利单抗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当期毛利率为89.84%。其中,二季度销售收入为2.54亿元,产品销售在疫情影响下逐步复苏,毛利率随着产业化能力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提升至90.12%。 君实生物的费用支出仍在同步扩大。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销售费用支出为2.28亿元,同比增长106.14%,主要系销售团队的扩张,以及随着产品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所致。 此外,君实生物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7.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25%。 截至报告期末,君实生物共有21项在研产品,包括19个创新药、2个生物类似物,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类疾病。 目前,特瑞普利单抗仅获批1种适应症。君实生物披露,报告期内,特瑞普利单抗针对治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鼻咽癌适应症,和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得优先审评。 除此外,君实生物还有一款修美乐(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UBP1211进入了新药上市申请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君实生物宣布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JS016。至7月,JS016已完成了中国I期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给药。 君实生物表示,公司正在开展针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b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并预计将尽快开展针对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I/III期临床研究。同时也将后续开展针对新冠病毒高危人群的研究,以评价JS016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 今年7月15日,君实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天,君实生物以216元股价高开高走,盘中一度冲高至220.4元,较55.5元/股的发行价涨幅超过290%,市值接近2000亿元;而后股价大幅回落,当日报收151元。此后,疫苗板块整体降温,君实生物股价连跌数日。 截至8月28日收盘,君实生物报收90.8元,距离上市首日开盘价已跌去57.96%,总市值791.12亿。
在刚刚收官的半年报披露季中,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净利表现并不亮眼。记者梳理半年报发现,五大险企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总计达1342.77亿元,同比下滑24.4%,下降幅度在10%~30%之间。 去年半年报中净利润增速均超过50%的五大险企,今年上半年却遭遇了利润的“滑铁卢”,无一例外地出现两位数的同比下滑。 这完全是疫情的原因吗? 答案并非如此。根据对各家半年报的分析,记者发现,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今年上半年长端利率下行造成的准备金折现率假设调整,以及投资收益的波动共同造成了上半年上市险企的净利润下滑。 这种集体利润下滑在一季报时已被市场预料。然而,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高增长,中国人寿规模、价值双升还是成为半年报中的一抹亮色,超过了市场预期,也和转型中的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而在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下,各家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也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五大险企净利普跌 净利润下滑成为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共同的“关键词”。在总计超过24%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中,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是下滑程度最为严重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7%;而新华保险(601336.SH,01336.HK)的归母净利润同比跌幅也超过了20%,达22.1%;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国人保(601319.SH,01339.HK)、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下降幅度则分别为18.8%、18.8%及12%。 净利润的集体下滑必然遭遇了行业性的原因。多家上市险企的高管表示,去年税优政策带来的高基数,以及今年上半年准备金的多计提是造成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2019年5月发布的《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增加了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使得2019年的半年报享受了一次性的调整“红利”,因此促成了上市险企2019年半年报净利润普遍大幅增长超过五成的景象。 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在今年的疫情叠加下使得今年的净利润增长更显艰难。对于上市险企而言,疫情不仅对负债端的产品销售渠道产生冲击,疫情中长端利率下行更是在负债端、投资端均造成不小的影响。在投资端,利率下行使得保险公司再投资收益下降,5家A股上市险企的净投资收益率不约而同地出现0.2~0.4个百分点的下滑;而在负债端,由于750天移动平均的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是作为各家险企传统险准备金计提的折现率出现的,因此各家险企在上半年普遍调整了折现率假设,从而造成准备金计提增加,利润则相应降低。 据记者统计,5家A股上市险企今年上半年因为上述折现率假设调整所带来的税前利润的下降累计达到255亿元。 在上市险企看来,上述几项原因均为短期波动,撇除它们之后的营运利润指标,可以更好地看出险企保险业务的长期走势。 半年报中,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披露了自己的营运利润指标,在剔除了包括短期投资波动、折现率调整、一次性调整项目等短期因素之后,两者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营运利润均一改颓势,分别同比上升1.2%及28.1%。 寿险分化显现 尽管5家A股上市险企的净利润遭遇下滑,但是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的寿险部分指标还是贡献了一些亮点。 具体来说,新华保险上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大涨30.9%,大幅超越其他上市同业。而中国人寿及中国人保的人身险保费规模与价值逆势双升,其中寿险龙头中国人寿由于“开门红”启动较早,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疫情的影响,同时叠加其“大个险”改革效果,从一季度开始就普遍被认为业绩领先其他同业,其寿险关键指标更是和转型阵痛期叠加疫情冲击的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形成明显的分化。 半年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和人保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0.9%、13.1%、3.9%,太保寿险则同比微涨0.1%,而平安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则同比大幅下跌11%。 而规模增幅领先的新华保险在价值指标上不再亮眼。半年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1.4%,而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同比降幅则均超过24%。上半年A股上市险企中,只有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新业务价值实现了同比上升,同比涨幅分别为6.7%及21.3%。 和规模、价值同样分化的还有各家的人力,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代理人数量指标均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新华保险6月末的规模人力甚至同比上升了36.5%。而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的月均代理人数量则均呈现同比下降态势。 寿险各指标分化的背后是各家策略的不同。根据业内分析师判断,中国人寿提前启动了“开门红”,很大程度上避开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并且由于去年不错的“开门红”业绩使得续期保费继续拉动。而新华保险已明确“规模价值同步增长”战略,银保渠道的趸交保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其上半年的规模指标,但价值指标和代理人产能指标仍有待改善。 而太保寿险和平安人寿则从去年开始启动寿险改革,两家均认为“人头时代“已过,需要清虚后优质增员来提升队伍质量。太保寿险在打造代理人渠道中的三支“关键队伍”,平安人寿则由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挂帅“开启改革之路。 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两家公司的高管均对寿险改革做出了回应。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表示,寿险代理人三支“关键队伍”的打造仍在根据公司顶层设计有序推进,目前队伍状态已有提升。同时,根据转型情况,太保寿险也会全面升级作为代理人核心管理办法的“基本法”。而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则称,下半年,平安寿险将重点从4方面来改革:一是发展模式改革,从规模到规模+质量;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管理;三是产品策略改革,推动“综合金融+”和“寿险服务+”;四是渠道改革,线上线下融合。预计明年可以看到改革的成效。 净投资收益率普降,总投资收益率涨跌互现 上半年净利润普降,也有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几家险企将部分原因归结为投资收益的波动。 记者梳理5家A股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率情况,发现它们的净投资收益率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跌,下跌幅度在0.2~0.4个百分点不等。 一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上半年利率水平先降后升,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利率时代,利率水平较前两年有明显的下降,一些保险资金投资的债权产品在到期后再投资的收益率较之前降低,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因此上市险企以债券利息收入为最主要收益的净投资收益率普跌是在预期之中的。 尽管净投资收益率因为利率下行而普降,但在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下,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出现了两升两降一持平的局面。 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上升了0.4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则下降了0.4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在5家A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和净投资收益率上半年不仅下跌最多,也是下跌后最低的。 但其实,中国平安和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所用的会计准则并不相同,其已率先启用金融工具的新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股票的市值波动将被全部计入净利润,因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于总投资收益率和净利润的影响较大,平安的投资策略也会因为启用新会计准则做出部分调整。而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部分权益性资产的市值波动并不会直接计入净利润,只有在卖出或产生减值时才会影响净利润,因此平安和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目前在投资业绩上比较基础不同。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展望,各家险企的高管认为,权益市场值得期待,但短期波动在所难免,对险资投资仍具一定挑战。 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表示,从长期来看有很多对于股票市场长期向好的因素在驱动,包括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同时市场流动性也是非常充足的,所以对权益市场长期来看非常有信心。不过短期而言,还需要关注一些风险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疫情反弹等,所以会围绕战略资产配置的中枢和上限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把握结构性的机会,做好控制短期波动与获得长期收益之间的平衡。 中国太保总裁傅帆则表示:“从权益类市场方面来看,7月1日之后,资本市场有一波不错行情,我们仓位保持基本稳定,享受到了权益市场收益。下半年长期利率下行不可避免,包括创业板实行注册制等各类外部因素将加大资本市场波动,对我们投资业务也会构成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正式拉开了序幕。在首批上市的18罗汉中,发行价最低的康泰医学成了18只新股中最亮眼的那颗星。继24日大涨1061%之后,25日再涨17.79%,两天累计上涨1268%。尤其让市场亮瞎眼的是,上市首日,康泰医学盘中最大涨幅达到2931.50%,创下A股市场新股上市涨幅最高纪录。 康泰医学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涨幅,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是由于受今年疫情的影响,该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康泰医学产品主要覆盖血氧类、心电类、超声类、监护类、血压类等类别,疫情引爆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康泰医学实现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421.17%;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1820.05%。公司预计2020全年收入可达12.50亿元,同比增长222.79%,归母净利润可达5.47亿元,同比增长641.95%。这种业绩的大幅增长,对公司的股价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其次,在首批上市的18罗汉中,康泰医学的发行价是最低的,仅为10.16元,这就为二级市场的炒作留下的巨大的上升空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取消了新股上市的涨跌幅限制,这就让新股在上市之时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按照之前的规定,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都被控制在了44%之内,不可能诞生股价上涨30倍的纪录。因此,这一点对于康泰医学创下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纪录至关重要。正是注册制的这一改革,成就了康泰医学上市的辉煌。实际上,正是在注册制改革成就康泰医学辉煌上市的同时,康泰医学也完美地向市场注释了注册制下新股上市的收益机会与投资风险。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取消了新股上市首日44%的涨幅限制,改为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5个交易日后改为20%的涨跌幅限制。正因为新股上市涨跌幅不受限制,所以这就有了康泰医学上市首日大涨2931.50%的壮观,这带给“打新”中签者的收益是巨大的,哪怕就是按收盘价卖出,超过10倍的涨幅那也足够让中签者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康泰医学上市给投资者带来的赚钱机会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上市首日,而从次日(即8月25日)来看,同样也给投资者带来的巨大的投资机会。由于次日同样不受涨跌幅限制,于是,25日早盘,康泰医学股价大幅低开 38.12元,跌幅达到32.31%。虽然康泰医学25日的涨幅只有17.79%,但如果按开盘价计算,康泰医学的涨幅达到了74%,而盘中最大涨幅则达到了92.03%。这同样也是相当可观的投资收益。按照注册制改革之前的交易规则,这就相当于七八个涨停板了。因此,投资者如果把握买入机会的话,这份收益同样是非常丰厚的。 当然,康泰医学在向市场展示注册制下新股上市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向投资者展现了注册制下新股上市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虽然面对康泰医学上市前两个交易日的表现,市场更多看到的是康泰医学的赚钱效应,实际上,康泰医学盘中的剧烈震荡也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比如,在24日的尾盘交易中,康泰医学股价从308元快速跌至 118 元收盘,跌幅高达61.69%,对于追高买进的投资者来说,这个损失是惨重的。这就是新股上市没有涨跌幅限制所引发的结果,如果有44%的涨跌幅限制,就不会有这样的大幅震荡了。 不仅如此,25日早盘康泰医学大幅低开 32.31%,这对于场外资金来说,或许是一个买入的机会,但对于持有康泰医学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就是很大的投资损失了。尤其是对于前一个交易日追高买进的投资者来说,那就是两根收益的长阴线。按上一交易日的最高价308元计算,跌幅更是高达74.06%,这对于前一交易日追高买进的投资者来说,损失是巨大的。这同样也是由于新股涨跌幅放开了的缘故。按照改革前的交易规则,次日的涨跌幅也就只是10%了,不会有低开 32.31%的情况出现。 所以,康泰医学的上市,向市场完美地注释了注册制下新股上市的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它提醒投资者一定要慎重对待注册制下的新股炒作,投资者参与新股炒作必须踩准市场炒作的节奏,如果炒作的节奏踩错了,赚钱机会也就变成了亏钱机会。
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正式拉开了序幕。在首批上市的“十八罗汉”中,发行价最低的康泰医学(行情300869,诊股)成了18只新股中最亮眼的那颗星。继24日大涨1061%之后,25日再涨17.79%,两天累计上涨1268%。尤其让市场亮瞎眼的是,上市首日,康泰医学盘中最大涨幅达到2931.50%,创下A股市场新股上市涨幅最高纪录。 康泰医学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涨幅,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是由于受今年疫情的影响,该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康泰医学产品主要覆盖血氧类、心电类、超声类、监护类、血压类等类别,疫情引爆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康泰医学实现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421.17%;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1820.05%.公司预计2020全年收入可达12.50亿元,同比增长222.79%,归母净利润可达5.47亿元,同比增长641.95%。这种业绩的大幅增长,对公司的股价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其次,在首批上市的“十八罗汉”中,康泰医学的发行价是最低的,仅为10.16元,这就为二级市场的炒作留下的巨大的上升空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取消了新股上市的涨跌幅限制,这就让新股在上市之时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按照之前的规定,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都被控制在了44%之内,不可能诞生股价上涨30倍的纪录。因此,这一点,对于康泰医学创下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纪录至关重要。正是注册制的这一改革,成就了康泰医学上市的辉煌。实际上,正是在注册制改革成就康泰医学辉煌上市的同时,康泰医学也完美地向市场注释了注册制下新股上市的收益机会与投资风险。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取消了新股上市首日44%的涨幅限制,改为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5个交易日后改为20%的涨跌幅限制。正因为新股上市涨跌幅不受限制,所以这就有了康泰医学上市首日大涨2931.50%的壮观,这带给“打新”中签者的收益是巨大的,哪怕就是按收盘价卖出,超过10倍的涨幅那也足够让中签者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康泰医学上市给投资者带来的赚钱机会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上市首日,而从次日(即8月25日)来看,同样也给投资者带来的巨大的投资机会。由于次日同样不受涨跌幅限制,于是,25日早盘,康泰医学股价大幅低开38.12元,跌幅达到32.31%。虽然康泰医学25日的涨幅只有17.79%,但如果按开盘价计算,康泰医学的涨幅达到了74%,而盘中最大涨幅则达到了92.03%。这同样也是相当可观的投资收益。按照注册制改革之前的交易规则,这就相当于七、八个涨停板了。因此,投资者如果把握买入机会的话,这份收益同样是非常丰厚的。 当然,康泰医学在向市场展示注册制下新股上市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向投资者展现了注册制下新股上市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虽然面对康泰医学上市前两个交易日的表现,市场更多看到的是康泰医学的赚钱效应,实际上,康泰医学盘中的剧烈震荡也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比如,在24日的尾盘交易中,康泰医学股价从308元快速跌至118元收盘,跌幅高达61.69%,对于追高买进的投资者来说,这个损失是惨重的。这就是新股上市没有涨跌幅限制所引发的结果,如果有44%的涨跌幅限制,就不会有这样的大幅震荡了。 不仅如此,25日早盘康泰医学大幅低开32.31%,这对于场外资金来说,或许是一个买入的机会,但对于持有康泰医学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就是很大的投资损失了。尤其是对于前一个交易日追高买进的投资者来说,那就是两根收益的长阴线。按上一交易日的最高价308元计算,跌幅更是高达74.06%,这对于前一交易日追高买进的投资者来说,损失是巨大的。这同样也是由于新股涨跌幅放开了的缘故。按照改革前的交易规则,次日的涨跌幅也就只是10%了,不会有低开32.31%的情况出现。 所以,康泰医学的上市,向市场完美地注释了注册制下新股上市的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它提醒投资者一定要慎重对待注册制下的新股炒作,投资者参与新股炒作必须踩准市场炒作的节奏,如果炒作的节奏踩错了,赚钱机会也就变成了亏钱机会。
摘要:尽管过去10年内,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大体围绕着一个中枢上下、趋势不明显,但基于中国消费、医药、科技及先进制造等行业的“新经济指数”取得优异的中长线回报,近十年涨幅甚至跑赢同期标普500指数。2020年下半年乃至更长一点时间,在香港市场投资重点还是集中在中国的新经济板块,主要集中在消费、医药、科技、先进制造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使得香港市场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极大地改善港股市场生态,并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过去十年内,港股市场指数表现平平,但新经济跑赢同期标普 最近这几年香港市场的投资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恒生指数或是恒生国企指数从2010年至今整体没有什么趋势。以恒生指数为例,基本都是在20000到24000点的中枢上下波动,有时会突破,但是有时也会跌破,恒生国企指数也较为类似,已经有多年都在10000点上下。指数的横盘或是围绕着一个中枢上下的走势掩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特征,即市场分化非常大。 过去十年,整个宏观增速在下降。港股指数表面上在一个中枢附近波动,没有趋势,但实际上若把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按照“新、老”,即跟消费相关或者是跟投资相关,分成两类,分别编两个指数,就会看到明显的趋势。一个指数是基于消费和服务等相关股票,我们管它叫“新经济指数”,一个是基于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股票,我们管它叫“老经济指数”。与消费和服务相关的这个新经济指数,从2008年底部到现在的涨幅大约为七、八倍左右。同期的标普500指数,从2009年年初的底部到现在,大概也就5倍多。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增长驱动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服务驱动型转变,消费和服务相关的领域占整个经济的比例就在逐年提升,股票市场上,新经济指数就大幅跑赢老经济指数,并取得优异的中长线表现。 所以,过去这些年,如果投资者集中投资在中国的这些消费和服务相关的新经济领域,更具体来讲,如果投资在消费、医药、科技、先进制造这几个领域的优质龙头公司,实际上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的收益,都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我们把外资在A股或者是在港股集中持股的这些反映中国新经济趋势的龙头公司做了一个指数,这个指数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化收益都在20%以上。时间拉长到15年,这个收益也基本上还是同等的20%的幅度。也就是说,香港市场指数表面上看基本没怎么动,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老经济相对来讲比较疲弱,而老经济占指数的权重之前是比较重的,它就拽住了整个指数的表现。如果你看指数成分里面或者是看这个市场里面跟中国的消费和服务以及新经济相关的领域,实际上表现非常不错。 我们判断,下半年甚至到明年,香港市场还是应该关注这么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即重点集中在跟中国的新经济相关的这些领域里面的公司和这些板块,消费、医药、科技、先进制造相关的领域还是重点。很多投资人反馈说这些方向现在大家都认可,但估值已经不便宜了。我们认为,在A股这边是这样的,新经济板块今年上半年表现非常好,估值不算便宜。但是在香港市场,估值应该比A股这边要合理很多,并没有非常大幅的高估。哪怕像互联网龙头类的股票,现在的估值也基本上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并没有大幅地高估。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下半年乃至更长一点时间,在香港市场投资重点还是集中在中国的新经济领域。 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香港逐步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 最近这些年很多中概股开始回到香港市场。去年像阿里巴巴已经把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上市,今年以来很多中概股也回到香港市场。这中间当然也夹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大家担心未来中概股将何去何从。但更重要的是香港市场的上市规则在2017年之后变得更具有包容性,它的这个包容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国外上市的中国的企业,大中华区的企业,回到香港上市更加得包容,比如说同股不同权这种制度,港交所已经做了修正。二是对这些创新创业类的企业,上市条件也更加得包容。 所以,过去这几年,这两类企业都陆续在香港上市。一方面是已经在海外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回到香港上市。另外,像一些生物医药类的创新企业,可能并没有盈利,但是属于蓬勃发展的新经济领域的公司,也在香港上市。这些公司上市将对香港市场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等新经济龙头公司回到香港上市,使得香港市场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比如像腾讯、美团、小米这些大的中国科技相关的公司,已经在港股上市。去年到今年,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已经在香港上市,未来还有更多的中概股公司也可能会在香港上市。未来可能还有一些互联网的龙头公司,目前没在任何地方上市的公司,也可能也会在香港上市。这样的话,香港就会把中国这些互联网相关的新经济类龙头公司全部都聚齐了。 估值体系上,定价将更为公允,更能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比如说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公司在美国上市,毕竟这些海外的投资人对中国的公司虽然已经研究得比较深,但是还是缺乏一些最接地气的理解,因此在定价和估值上也不一定准确。亚洲区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对这些中国企业的理解应该是更加及时、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所以,他们这个投资群体给这些公司定价才会定得比较公允,才会更反映企业真正的价值。 这些中国的企业在大中华市场上市,更加有利于信息充分、信息对称,信息反映效率更高,同时估值也会更加公允。海外的投资人投资中国企业的时候,总会受金融学上的“home bias”效应的影响,就是指投资人总会更加偏爱、更加了解自己本地的公司。如果这些企业在香港上市,中国的投资者、亚洲的投资者应该说对它们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他们的估值向一个更加正常化的方向回归。 加快A、港股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如果这些港股上市的新经济龙头公司未来也逐步地纳入到港股通的范围,也会加快A股和港股的一体化进程,包括两边投资者结构逐步趋同,包括两个市场定价行为逐步一体化。A股在科创板以及红筹股回归之前,一直是相对比较缺乏优质成长股,A股投资者会集中去炒作小市值成长股票,把一些实际上质地并不怎么好的小股票估值炒得非常高。A股这边有一个“优质成长稀缺”的特征。但是随着这些龙头的科技股在香港上市,或者未来甚至在A股上市,或者逐步纳入到港股通,中国的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也都可以参与到这些企业的投资当中,无论是对香港市场还是对两地市场的融合,还是对投资者获取更加丰富的投资机会,应该都是有利的。像美团,像小米这样一些公司,被纳入到港股通之后,港股通南向的大陆投资者持续在买入这样一些公司,这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龙头类的中国的科技公司、有竞争力的科技公司的认可,也给投资者分享了收益。长期来看,这个对于两地市场的融合和一体化,促进定价的合理化,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近恒生指数公布指数成分的调整。这一次重要的看点就是把像阿里巴巴等第二上市或同股不同权的公司纳入到恒生指数当中。这使得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加能够反映中国新经济的趋势,使恒指对这个市场更有代表性,对新经济也更有代表性。随着中概股的回归,随着这些创新类的公司在香港市场的逐步上市,也会使得香港这个市场的活跃度大幅度提升,甚至未来会进一步巩固香港这个市场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这些方向上我觉得其实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大陆的投资者持续到香港投资这些新经济的股票,这些新经济的股票持续回到香港市场,会起到活跃香港市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香港市场原来每天的交易量大概也就是800亿到1000亿港币,最近已经明显回升到1500亿、1600亿港币甚至更高的日交易量水平。这就是新经济的公司来到香港市场、大陆的投资人参与香港市场,已经起到根本改变香港市场整个生态的一个例证。 以上文字根据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王汉锋在2020新浪财经港股价值峰会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近日,蚂蚁集团提交了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上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科技股复苏、蚂蚁集团上市的双重刺激下,投资者对金融科技类股票的兴趣再次点燃。未来一两年内,金融科技公司有望启动一波上市潮,给投资者端上一盘大餐。 这盘大餐,怎么吃才安全呢?2017-2018年间,国内金融科技行业曾迎来一波赴美IPO热潮,但多数股票上市即巅峰,当前超过半数市值缩水9成以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金融科技股,有哪些陷阱?如何才能放心地买入并持有呢? 投资还是投机? 有些投资是投资,有些投资只能叫投机。事实上,在价值投资者眼里,绝大多数股票投资都是投机,如格雷厄姆所说: “不论证券的条件如何,都不要把钱投资于不良的企业……依我们之所见,绝大部分实力雄厚的公司的普通股,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必须被看作投机买卖,因为它们的价格太高。” 该如何区分投资与投机呢?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的实质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保安全边际令人满意,除此之外,都可称之为投机。 投资的核心要点是安全边际,即要留足安全垫。很多时候,投资者都自认为操作是安全甚至是万无一失的,如2015年牛市中5000点加仓和加杠杆的投资者,绝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冒险。为了避免“自以为安全”的心理干扰,格雷厄姆又重点强调了“深入分析”,以确保“安全边际”存在客观真实的基础。 以是否存在“客观真实的安全边际”来区分,2018年前后购买上市互金平台的股票,基本都是在投机。 2017年末,现金贷新规出台,行业迎来巨大利空;2018年4月,互联网资管新规掐灭了互联网平台固收理财产品的市场空间;同年6月,P2P爆雷潮开启,备案前景扑朔迷离;同期,主流金融体系风险不断暴露,债券爆雷不断,信托违约不断,上证指数全年下跌24.59%,很多上市公司面临股票质押平仓危机,金融防风险成为当年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宏观和行业环境下买入互金平台股票,投资者靠的是想象力,期待“否极泰来”式的绝地反击——差到极点自会好转。 在格雷厄姆看来,基于假设的投资不如基于事实的投资更稳健,凡是寄希望于某种前景而非现实基础的,都是投机行为。 行业基本面:当前处于什么阶段? 2018年前后,购买金融科技类股票的时机就不对,那现在怎么样呢? (1)监管政策层面。政策层面已临近转折点,监管仍在收紧,但继续收紧的空间有限。P2P理财、高利贷一直是互金整治的重点,目前P2P整顿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随着下调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靴子落地,高利贷整治在政策层面也基本是利空出尽,等待市场消化。 (2)市场竞争层面。市场分化会进一步凸显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就行业内部看,强监管极大地抬升了市场门槛,加速了机构分化与整合。中小机构陆续退出,巨头和龙头负责收拾残局、重整河山。 同时,随着金融科技巨头将经营重心转向科技输出与流量运营,与主流金融机构淡化竞争、突出合作,得以慢慢摆脱金融风险的估值掣肘,享受平台型企业的高估值特征。 (3)业务增长层面。消费贷款业务进入盘整期,基金投顾、保险、B端科技赋能等业务接棒成为新的增长点。 利率上限的大幅下调,让消费贷款成为最大的风险点,规模缩水和不良攀升会持续打压金融科技类公司的业绩表现;消费贷款业务形成的缺口,将由基金投顾、保险、B端科技赋能等业务弥补,预计至少仍需要一年时间完成动力转换。 结合以上三点来看,未来半年到一年时间里,行业将处于前期政策消化期,波动性会比较大;但从2021年下半年起,利空影响出尽,金融科技类企业将迎来投资的黄金窗口。那个时候,国内也会迎来金融科技类企业上市高峰期。 慎选投资标的 前几年,在风险资本的加持下,创业圈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即所谓的to VC创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管理层追求用高增长换取高估值,在多轮融资后谋求快速上市套现。 这种增长模式以“估值”为唯一的指挥棒,战略视野狭窄,经营决策短视,普遍靠营销费用驱动增长,虽然用户数、规模等数据靓丽,但质量很差,缺乏护城河,发展后劲薄弱,很容易在上市后的一到两年里原形毕露,展现出“垃圾股”本色。 to VC模式是创业圈里的顽疾,互金创业平台自然也不能免俗。从两年前赴美上市潮中的互金平台中,我们能找到这种案例;在A股市场未来的金融科技上市潮中,我们也不能杜绝这类代表。 投资者一旦选择持有这类公司股票,短期投机还有活路,长期持有必定会遭受重大损失。那应该怎么规避风险呢? 要注意区分企业的两个市场,即商品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前者着眼于产品和服务,后者着眼于估值和市值。 一些企业,着眼于商品服务市场,踏踏实实搞经营,市值增长水到渠成;但也有一些企业,着眼于资本市场,擅长概念包装,追求无盈利增长,短期内能得到估值泡沫,却落败于商品服务市场,高估值终究一场空。 还有一些企业,则会同时着眼两个市场,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业务基础扎实,又能把握风口趋势,在商品服务市场赚取利润的同时,也能在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 就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并不具备辨别一家行业中等公司竞争力的能力。要想搭上金融科技上市潮这班列车,只能选择真正的龙头型公司,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并持有。怎么确保价格合理呢?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和等待,如巴菲特所说: “如果优秀的公司遇到暂时性的、但最终可以解决的大麻烦,就预示着绝佳的投资机会的出现。” 回归价值投资 在资本市场中,“金融”和“科技”两个词都镶着金边,金融科技类企业很容易获得高估值,也就容易陷入高估值的“陷阱”,变成to VC的企业,下盘空虚,花拳绣腿。 在行业分化的大背景下,深陷to VC模式的金融科技类企业注定昙花一现,容易在注册制的背景下沦为仙股(股价低于1元涨不起来的垃圾股)。投资者要想从金融科技大潮中分杯羹,切记回归价值投资理念。 价值投资强调两大原则:有前景的公司+合适的价格。股票投资之难,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两者的不匹配: 挑选知名度高的行业龙头很容易,但会面临价格过高的风险;挑选价格处于低位的标的,又会面临被“垃圾股”套牢的风险。 所以,不得不再次强调,为了吃到金融科技股票的投资红利,普通投资者所能凭借的,唯有耐心+等待,在低价时买入优质龙头股。 参考资料: 1、[美]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经典畅销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科创板在诸多制度性安排上进行了创新与突破,股权激励期权可带过IPO就是其中一项。近日,科创板迎来了首例带上市期权行权,芯原股份率先吃螃蟹。 8月25日,芯原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授予的股票期权第一个行权期的行权条件已成就,同意激励对象在所持股票期权的等待期届满,即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之日起,可按照公司拟定的行权安排对其获授的合计8,798,003份股票期权行权。 芯原股份本次拟行权的期权为其上市前的期权激励计划。芯原股份在招股书中披露,公司境外架构重组前,其唯一股东VeriSilicon Holdings Co., Ltd.层面已设立多期员工激励期权计划,该期权计划统一由VeriSilicon Limited合法承继(以下简称“境外期权计划”)。在本次上市前,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将相关员工在境外期权计划项下持有的VeriSilicon Limited期权转换为公司期权。 根据行权条件约定,芯原股份激励对象获授期权自授予日起均已超过12个月,且公司已于8月18日在科创板上市,该股票期权计划的等待期已满。本次可行权数量为8,798,003份期权,可行权人数为474人。 芯原股份带上市的期权此番将行权,属科创板首例,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芯原股份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允许带期权上市的创新,一方面有助于上市公司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公司股份支付在前期已经计提,因此不会给上市公司带来额外的股份支付费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 根据相关规定,科创板公司带上市的股票期权在行权后须锁定3年。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相关规则在个税缴纳、锁定减持等制度安排上仍会对员工行权产生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