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营商环境改革迈进3.0时代 广州各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广州开发区在全省首设政策兑现窗口,变多窗口受理为一窗办通,提高企业的获得感。(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广州营商环境3.0改革亮点 坚持1个导向(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 结合2种评价(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 打造3个高地(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国际营商规则衔接高地、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当我们迎来2020年第一缕阳光,备受关注的营商环境3.0改革政策正式亮相,这标志着广州迈进了营商环境改革3.0时代!昨日,广州制定印发《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深入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 开办企业半天搞定,刻印公章首次免费,工程建设审批再提速,政策兑现“一门式”办理……广州营商环境3.0改革亮点多多。《若干措施》从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改革、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建设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加强国际先进营商规则衔接、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广州样本”这五个方面共提出26条改革任务、82条具体举措。 3.0改革的亮点可概括为“123”:坚持1个导向(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结合2种评价(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打造3个高地(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国际营商规则衔接高地、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广州将通过营商环境3.0改革,吸引集聚高端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构建适宜开放和创新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2018年以来,广州先后实施营商环境1.0和2.0改革,2019年7月,制定《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经广东省委深改委审定印发实施,推动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再提速”。2020年1月,在加快落实《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基础上,贯彻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印发《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深入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相较于1.0和2.0改革,3.0改革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 广州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细化,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1-11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3%,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截至12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32.91万户,同比增长13.24%,其中企业127.71万户,同比增长21.76%,近3年每年企业数量增长均超过两成。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3.4万户,306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广州。 近日,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在这个从企业家对营商环境主观评价的榜单中,广州营商环境综合评分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一。
梁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网讯 12月21日,在“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表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改进和优化经济供给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需要从金融体系入手,充分发挥好金融系统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引领作用。 他强调,首先要深刻认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不仅强调金融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强调金融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注重供给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是我国金融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升华,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体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梁涛介绍,在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改善金融体系的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包括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以及多投向经济新动能领域,严防金融资源向低效领域过度集中;引导金融资源主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引导金融资源加强服务社会民生事业。 梁涛表示,金融供给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一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发展不足,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融资的可得性,还间接造成企业杠杆率高企、监管套利丛生、新兴金融无序创新等金融市场乱象;二是经营理念不够科学,银行保险机构同质化经营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创新能力存在不足,对“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和“重技术、重创新”的科创企业服务不到位;四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梁涛也给出了下一阶段金融深化改革的“药方”: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二是市场需求导向和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民营、小微、科创企业等领域,努力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三是风险防控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四是同业有序竞争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五是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梁涛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银保监会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陈雨露:以金融开放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网讯 见习记者徐贝贝报道 12月14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2019-2020中国经济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会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经济金融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对外开放将继续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走,为做好金融工作和金融业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准入、金融业双向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陈雨露指出,制度性、系统性、高水平开放是推进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总体原则。新时代金融业对外开放各项制度安排要逐渐走向成熟定型,从管道式开放逐步转变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具体来说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第一,金融业要遵循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这要求我国要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开放的制度体系,制定统一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准入和监管标准,同类金融业务规则尽可能合并同类项,实现跨业态、跨部门开放政策有效衔接。 第二,协同推进金融业开放,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陈雨露强调,在实践过程中,金融业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三者进度可能有快有慢,但总体上必须相互协调。中国在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第三,金融开放程度要守住风险底线,与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一方面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不断健全与金融开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会计体系,完善支付、托管、清算、金融统计等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各金融市场在岸和离岸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学习探索,总结经验,提高监管能力。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补齐金融监管短板,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陈雨露强调,要通过实现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两大金融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二是以金融开放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完善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断创新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和金融体系整体健康稳定的同时,扎实落实好已经宣布的各项开放措施,并稳步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努力实现金融业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出应有贡献。
营商环境改革持久战 11月12日,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升级到3.0版。两年间,从1.0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到2.0版增加了企业和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和问题,再到3.0版全面对标企业和群众需求,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204项举措,超出前两次总和,凸显了改革力度更大,系统性更强,透明度和参与度更高。 一波接一波的改革举措,在彰显政府决心的同时,旨在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创新活力涌现,企业生存壮大,营商环境是发展土壤。城市竞争力提升,国民经济行稳致远,营商环境是重要助推。 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全球投资、消费需求渐显颓势;另一方面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要求。于内于外,改革势在必行。 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作为中国的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得分连续两年大幅提升,跻身全球前30位。就全国而言,营商环境改革的“北京样本”先行先试,释放了积极信号。 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营商环境是重要参照系。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何筑巢引凤?近年来一系列改革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一套方式。一方面是做减法,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压缩时效,给企业更多的无障碍通道,以提高效率,释放经济活力。在已有的尝试中,无论是电力三零服务还是企业开办成本为零,企业开设成本一降再降。 目前,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215家,实现翻番。全市拥有独角兽企业82家,接近全国半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2%,远超OECD国家2.5%的平均水平。这自然离不开北京构建包容普惠新生态的努力。但同时,这也对北京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引进来,更要留得住,能壮大。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痛点、堵点,例如融资续贷、产权保护。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治”,在角色定位上,政府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而加上的身份便是“服务管家”,以“店小二”的姿态,主动靠前,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企业才能最终成为改革的获益者。 此外,市场经济是追求公平竞争的契约经济,只在法治环境下,才能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信用关系,保障各种经济活动顺利进行。10月2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首个国家级优化营商环境法规即将落地。 规则越透明,企业发展越踏实。北京优化营商环境3.0版在加强信用和法治建设,让市场环境更公平的同时,也在逐渐织密制度网络。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军此前谈道,将加快研究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细化落实国家《条例》中的原则性规定,同时积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率先探索一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营商环境改善当然也非一日之功。可以想见,北京优化营商环境3.0是最新版本,但绝非最终版本。
据海南省政府网消息,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海南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通知提出,海南基本取消本省(除三沙外)落户限制。 省外居民,取得本省居住证并参加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不含临时养老保险缴费账户)和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在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城镇社区落户。 以下为《方案》全文: 海南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推进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便利非户籍人口落户,加快破除制约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结合海南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取消本省(除三沙外,下同)落户限制。省内居民,可在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下同)的城区、建制镇的社区(以下统称城镇社区)落户。省外居民,取得本省居住证并参加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不含临时养老保险缴费账户)和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在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城镇社区落户。 二、居民在落户地点无自有产权住房的,一律在其合法稳定住所所在的城镇社区集体户落户。居民也可在其自有产权住房以外的合法稳定住所所在的城镇社区集体户落户。逐步清理规范各类单位集体户、人才中心集体户,引导户口挂靠在单位集体户、人才中心集体户的居民将户口迁移至其自有产权住房户口或合法稳定住所所在的城镇社区集体户。尽快实现城镇社区集体户全覆盖。 三、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以下简称“三权”),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迁出户籍的条件,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权”,全面推行户籍变动与“三权”脱钩。 四、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是落实本轮户籍制度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周密细致做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改革不折不扣落地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密切跟踪监测改革进展、落户形势、有关影响以及各方面反应,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衍生的各种问题、困难,在试行1年后开展一次评估。省公安厅要抓紧制定落户的公安机关具体操作办法,并尽早出台实施。省教育厅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防范“高考移民”相关工作,科学预测普通高中入学需求增长,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稳定房地产市场工作。 本方案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此前我省有关规定与本方案不一致的,按照本方案执行。 试行中遇有重大问题或建议,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10月16日,央行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2000亿元,操作利率保持3.3%未变,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当日,公开市场无逆回购和MLF到期,净投放2000亿元。 此次操作是在未有MLF到期情况下的新增投放,分析师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前期公开市场操作到期,以及缴税等因素带来基础货币缺口,10月流动性需求较大,增加MLF投放体现出央行对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一贯态度。同时,MLF利率未做调整,考虑到通胀掣肘和央行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谨慎态度,年内下调MLF利率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界面新闻表示,央行此次开展2000亿MLF操作,主要是为了给银行补充中长期负债,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也为银行间市场补充一定的流动性,提前应对即将到来的缴税。“预计后面还会有’TMLF+OMO’(定向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平抑缴税带来的资金面收紧压力,资金面整体将相对平稳。” 10月为传统缴税大月,据中泰证券测算,缴税因素带来的资金缺口可能在7000亿元左右。另外,国庆节后,央行已连续8个交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同期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合计达到3200亿元。中泰证券估计,考虑节后现金回流、10月15日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落地释放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季节性变化释放资金等因素后,合计资金缺口在6500亿元左右。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日资金面紧势略有缓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下行0.9个基点报2.6940%,结束三连涨。不过,银行间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仍维持在2.7%左右的一周高位。 除上述因素外,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界面新闻表示,总体来看,最新出炉的工业、出口等方面数据显示宏观经济仍有一定结构性压力,央行需要适时补充流动性。此外,考虑到20日LPR报价在即,央行还需要维持一定的MLF操作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MLF利率仍未调整。分析师指出,这一情况符合预期,年内MLF利率下调概率已经大幅降低。 “(MLF利率不变)在预期内,现在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在如何让市场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这需要用改革的方式推进。”李奇霖说。 明明预计,年内降息的概率已经很小,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央行也无意太早使用(宽松)货币政策。 不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即使利率不变,MLF操作仍可向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有助于推动银行在本月20日LPR报价中继续下调加点,进而降低企业贷款利率。 国家统计局10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涨幅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创六年来新高。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央行角度,对于CPI所有的相关指标都重点关注。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基础,但也要防止通胀预期扩散,形成恶性循环。降低融资成本更多的是通过改革的办法进行。在这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被寄予厚望。 自央行8月中旬推出LPR报价机制改革以来,新LPR已经历两轮报价。期间市场对于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LPR下降的预期一度十分高涨,但央行的按兵不动让这一预期多次落空。由于MLF利率不变,LPR仅以10个基点、5个基点的幅度小步下行。 对于下一步MLF利率会否调整,孙国峰回应称,MLF利率是央行通过招标形成,受市场流动性供求因素的影响,只是影响LPR报价的一个因素。就LPR本身而言,目前通过改革的办法,通过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疏通传导渠道,促进贷款利率的实际下行,已经看到了效果。未来随着改革,会看到更多改革效果的体现。 据他披露,对于提高新发放贷款使用LPR定价的占比,央行对进度有相关预期,对大行来说,主要是按照“358”的进度,对中小银行来说,主要是“58”的原则。具体为,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做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30%;截至12月末,上述占比不少于50%;截至2020年3月末,占比不少于80%。
易会满重磅发声:阐明下一步六大工作思路 中国证监会资本市场“深改12条”政策出炉后,今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再度重磅发声,阐明下一步工作重点。 9月11日,易会满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署名文章。围绕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易会满提出六方面工作思路,包括全面把握新时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扎实稳妥推进科创板建设并试点注册制、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1、全面把握新时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重点: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解读:科创板平稳开市,资本市场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上演“加速度”。目前,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格局已经确立。 市场呼吁,应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国企业债务高企与金融模式一直以间接金融为主有着直接关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降低杠杆率关键一招。需从完善法制环境、市场定价体系、跨期风险管理为目标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金融科技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为企业增加更多融资渠道。 2、扎实稳妥推进科创板建设并试点注册制 重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带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增加资本市场司法供给,推动有关方面加快修法修规进度。 解读: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并购重组注册制的相关规定于8月23日落地,同日,A股境内分拆上市的政策通道正式打开,填补了境内分拆上市的制度空白。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保障方面,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这是最高法历史上首次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安排而专门制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司法文件。 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办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规范。 此外,呼吁推动建立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由来已久。随着科创板顺利开市交易,集体诉讼新制度的推出愈加迫切。9月9日至10日,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证监会提出,要加强投资者保护,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 3、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重点:打通各种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瓶颈,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对中介机构“放风者”“帮凶”打准、打狠、打到位。 解读:上市公司正以令人尊重的方式,成长为亿万企业主体中的“优等生”。截至8月31日,除*ST长生(维权)、松霖科技外,369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9年半年报,共实现营业收入23.55万亿元、净利润2.14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9.35%、6.56%。 对于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低,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未严格履行职责等问题,证监会日前表示,将切实提高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推动修法,大幅提高刑期上限和罚款罚金标准。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近期对中介机构未严格履行职责等问题的回复反映了两方面信息。一方面,证监会强调法律制度应遵循整体设计原则。另一方面,惩治违法违规行为是一套系统性工程,针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要形成合力,才能以儆效尤。 4、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重点: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围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解读: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的背景下,融资结构优化保持良好势头,直接融资比重缓慢攀升。数据显示,全口径直接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在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2002年的4.95%上升到11.09%,“十二五”期间提升到16%左右,目前是约18%的水平。 5、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重点:对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及场外配资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坚决管住增量,有效化解存量。 解读:证监会多次提出,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好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持续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重点: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坚持法律保护、监管保护、自律保护、市场保护、自我保护大投保理念。 解读:之前证监会明确,要加快职能转变,提高监管效能,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并购重组注册制的相关规定,明确授权上交所制定科创公司并购重组具体审核标准和审核流程,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市场提供更大的空间,通过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需证监会审核的数量逐年下降,约95%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已无需证监会审批。 近年来,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建立实践了包括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持股行权机制、支持诉讼机制、先行赔付机制、推动法院试点示范判决机制在内的五项投资者行权维权机制。证监会今年设立5月15日为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 监管部门始终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已形成一套运行有效的投保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投保局牵头抓总,投保基金公司和中小投服中心等专门投保机构示范带动,交易所、行业协会、派出机构等系统各单位共同参与,市场经营主体履行主体责任的投资者保护组织体系,并形成了“一体两翼”、投资者保护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 近期利好政策频传 最近半个月来,监管部门多次释放资本市场改革将全面深化的信号。 8月25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召开会议,研讨细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改革主要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监管效能四方面重点。目前,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方案已经基本成型,A股市场即将在基础制度改革、法治保障、上市公司质量、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迎来一系列重磅利好。 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表示,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扎实培育各类机构投资者,为更多长期资金持续入市创造良好条件。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一系列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A股市场即将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法治保障、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迎来一连串重磅利好。 9月10日,外汇局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证监会9日至10日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深改12条”,提出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 狠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投资者保护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