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第一弹”APP被查引起的震动还未完全消退,如今“人人影视字幕组”也走上同一归途并被警方查办,而这背后均逃不过侵权影视作品的漩涡。2月3日,上海警方正式通报“人人影视字幕组”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一案,目前共抓获以梁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14名,查处涉案公司3家,查获作案用手机20部和电脑主机、服务器12台,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并正在进一步侦办案件。随着“人人影视字幕组”此次被查,在让相关影视作品及著作权人提升保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同时,也不禁令人们思考盗版究竟何时才会终结。 版权风险大 在影视圈内,“人人影视字幕组”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成为不少影迷、剧迷观看影视作品的渠道,然而,该字幕组却也一直受到盗版侵权的质疑。 据上海警方透露,早在2020年9月,警方便在工作中发现,有人通过“人人影视字幕组”网站和客户端提供疑似侵权影视作品的在线观看和离线下载。经与相关著作权权利人联系,上述影视作品未取得著作权权利人的授权或许可。对此,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会同虹口公安分局展开侦查。 通过以涉案网站和客户端所留会员付款、周边产品销售付款两个二维码作为突破口,警方锁定了位于山东的梁某、丛某,以及位于湖北的王某,并很快摸清了整个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经查,自2018年起,犯罪嫌疑人梁某等人先后成立多家公司,在境内外分散架设、租用服务器,开发、运行、维护“人人影视字幕组”App及相关网站,获取片源进行处理后将盗版视频上传向公众传播并非法牟利。初步查证,各端口应用软件刊载影视作品20000余部(集),注册会员数量800余万。 而历经3个月缜密侦查后,上海警方在山东、湖北、广西等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侦破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安部、最高检四部委联合督办的“9·8”特大跨省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案,抓获以梁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14名,查处涉案公司3家,查获作案用手机20部和电脑主机、服务器12台,涉案金额1600余万元。 如今,再点击“人人影视字幕组”的官网,页面早已无法打开,与此同时,其官方微博也早在一个月前便已安静下来,过去经常发布播出剧集信息以及招募信息的情况也已不复存在。 背后收入多? 随着“人人影视字幕组”被查,字幕组背后一环套一环的牟利流程也再一次直接展现在众人面前。 上海警方在通报案情时透露,在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情况下,“人人影视字幕组”通过境外盗版论坛网站下载获取片源,以约400元/部(集)的报酬雇人翻译、压片后,上传至App服务器向公众传播,通过收取网站会员费、广告费和出售刻录侵权影视作品移动硬盘等手段非法牟利。 尽管以上文字描述不过百余字,但清晰地展现出全流程,且这也是国内不少字幕组的普遍操作手段。曾在某字幕组兼职过的赵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字幕组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用户,最为关键的是能获得不少国内观众无法直接对接到的片源,尤其是海外片源,及时且迅速,而海外片源的获取来源除了在当地盗版论坛网站下载外,有时也会选择直接对更新内容进行实时录制,或是付费购买正版资源,毕竟转回到国内后,能够获取的收益远远超过此前购买正版资源的成本。 一旦获取到片源,后期的翻译、压片并上传的流程便显得较为常规,并已形成一套工作流程。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获得片源后,首先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会进行同步翻译,而为了追求更快的上线速度,每翻译出一部分后便会先交由校对进行校验,随后再由后期工作人员进行时间轴等方面的处理,时间较短的作品只需一两个小时便能操作完以上流程。 “随着以上流程完成后,加工好的片源一经上传,便会聚集较多用户,由此产生的便是流量,有了流量就能产生广告收入,这是字幕组普遍的收入来源,而推出会员服务则能再次赚取用户的收入。”曾在某韩剧字幕组工作的李女士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收入外,字幕组也在通过售卖刻录了盗版资源的退役硬盘来获得更多收入,这也是“人人影视字幕组”的常规手段,且从其此前售卖的退役硬盘套餐可以发现,从早期售价数百元起步、定价最高不超2000元,随后已涨至3000元起步、价格最高达到数万元,这无疑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盗版治理待加强 不可否认的是,包括“人人影视字幕组”在内的相关侵权方,在获得丰厚收入的同时,也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近年来随着国内版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并持续加强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侵权平台及公司被查。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8月,“第一弹”App被查的消息引起外界广泛关注,而该App自2019年开始,便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上传大量国外的影视剧集,从中收取会员充值费及广告费用。经司法审计鉴定初审,“第一弹”App共发布侵权视频2万余集,收取会员费992余万元,收取广告费2426余万元,合计非法获利3418余万元。随后,22名通过盗版影视App播放侵权视频的犯罪嫌疑人,被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在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看来,未经影视作品版权所有方同意,通过非正规渠道将作品引入国内,同时对相关作品进行翻译,发布至网络上传播并由此牟利,属于明显的侵权行为。 然而,若想完全杜绝盗版行为的出现,却也不是一时半会儿便能达成的目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由于盗版方侵权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还能由此寻得较大的利益,因此诱惑了不法分子持续进行着侵权行为,而在部分版权方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仍有部分版权方因自身人力、物力有限未能及时维权,这也给了盗版方侵权的空子。
一年结束,年终奖成为各行各业“打工人”最关心的话题。其中,2020年异军突起的在线教育行业在经历过高薪校招、飞速扩张发展后,也成为很多职场人眼里新晋的高薪工作,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涌入在线教育领域。而在线教育公司的真实年终奖情况是怎样的?哪些岗位的年终奖最高?为此,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了多位就职于在线教育公司的相关人士,了解到各家头部企业的年终奖大概情况。 挂钩绩效个体差距大 打开脉脉,占据最近热门搜索第一名的就是“打工人”关注的年终奖。而行业、岗位年终奖的不同往往会直接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0年白领年终奖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大部分行业白领获年终奖占比均有所收缩,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行业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行业。 在这其中,在线教育领域作为备受关注的赛道之一,不仅在2020年扩大了用户和市场规模,还拿到了来自投资人和机构超百亿元的融资。“不差钱”的机构们在营销投放PK战上毫不手软,那么在给员工发放年终奖时,各家机构的表现又如何?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线教育从业人士表示,在线教育企业发放年终奖的逻辑通常是类似的。“首先企业会给员工承诺一个奖金池,员工入职时通常是13薪到15薪,其中12个月的薪水是日常工资,剩下的几个月薪资就是奖金池。”该人士告诉记者,年终奖系数通常由绩效系数和事业部系数两部分组成,绩效系数通过绩效评定获得,一般分为SABCD或者54321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绩效系数。事业部的绩效则是根据业务的经营情况而定,通常是3、2、1、0.8、0.5。“最后每个人拿到手的年终奖就是奖金池金额×绩效系数×事业部系数。”该人士透露。 北京商报记者按此方式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名在线教育机构员工的工资为1万元,所有绩效等级都拿满,最后到手的年终奖超过10万元,但如果绩效分数较低,最少者只能拿到几千元。值得注意的是,脉脉上爆料员工的关注点也多集中在绩效打分考核上。同时,记者经过梳理问询后了解到,目前在线教育业内普遍采用密薪制,且部门之间的奖金额存在一定差距。 现金、股票还是实物奖 具体到各家在线教育企业来看,年终奖的发放多以现金为主,部分机构还会给员工发放期权、股票等奖励。据一位接近行业龙头企业好未来的知情人士表示,好未来今年的年终奖与往年相比,会多增加一个“股票”的选项,“相关职级岗位的员工可以获得配售股票的资格,如果员工放弃股票作为年终奖,可以替换成等额现金的方案”。 教培老大哥新东方年终奖的发放则是按照财年来,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年终奖要等到年中、财年结束的时候发放,不同部门单个员工之间都有差别,发放标准不尽相同,并且每个人都是密薪制度”。在发放形式上,除了现金,部分员工也能拿到股票。 与其他在线教育公司相比,曾经主打线下培训如今也拥有OMO模式的华图教育发放年终奖的形式更为“简单粗暴”,华图教育董事长易定宏1月30日在其朋友圈发图显示,有华图山东分校的部分优秀员工直接拿到了保时捷、宝马X5、雷克萨斯等品牌汽车作为奖励。此外,据脉脉爆料及BOSS直聘的相关信息显示,像猿辅导、作业帮这样新晋崛起的教培明星企业,薪酬体系多为为员工提供13薪、14薪及季度奖金等,还会每年为员工进行薪资上调,最后年终奖发放数额多少与员工绩效挂钩,并以现金奖励为主,拿到期权等奖励的员工较少。 从现金到股票再到实物奖,什么才是员工真正想要的?据《报告》调研显示,从所有行业整体来看,除了现金之外,有11.4%的白领希望获得公司股票/期权带来的分红,但现实仅为1.2%;另有9.9%想要房子、车子等实物大件,而实际上仅有不足1%的白领喜提这样的“豪华大礼”。 教研、技术待遇高 每年的年终奖,不仅饱含着“打工人”的殷切期望,也为节后打工人的求职生涯规划暗自埋下了伏笔。业内人士表示,在线教育最终的竞争,就是人才储备的竞争。而在线教育发展到今天,兼具互联网和教培两个行业的特性,所以教学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就成为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核心部门,这两个部门的薪资待遇相比其他部门要高。除了年终奖之外,从之前有道、跟谁学、猿辅导等机构高薪校招的举措,也能看出行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总体来说,在线教育企业目前待遇最好的员工,除了管理层,就是技术部门、教学研发部门以及部分优秀的营销人员。”指明灯智库联合创始人郁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述部门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但具体到哪些职工的薪资水平较高,非名师化的公司和名师化的公司之间差别还是很大的,各自业务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鼓励政策也会不同。” 实际上,从人才技能的角度来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需。根据BOSS直聘此前发布的《2021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偏爱复合型人才的高端岗位对技能全面度的要求提升更为显著,2020年,超过50%的总监及以上的高级职位要求候选人掌握10项以上高级技能。复合技能已不再是求职时的加分项,而逐渐成为通过优质岗位初期筛选的先决条件。 而复合型人才也一直是在线教育行业争夺的重点。郁苗指出,“现在的在线教育机构已经不是纯粹的智力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特点转向了劳动力密集型,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除了普通员工外,机构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存在。此外,从行业来看,在线教育机构既需要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也需要教育行业的人才。而最需要的是两个行业的通才,尤其是越高级的岗位,人才越稀缺”。
在“在京过年”号召下,不少市民把出行的目光聚集到了京郊市场,在此情况下,京郊住宿市场逐渐呈现出火热的态势。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北京京郊部分地区的高端度假酒店预订量有所提升,春节期间甚至有“一房难求”的态势。 据北京海湾半山温泉酒店的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近期打电话来咨询的客人确实不少,客房预订量也逐步提升,像春节期间初一、初二的客房已经比较紧张了,价格也比平时贵了不少。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到,目前北京海湾半山温泉酒店春节期间的房价甚至已经达到5000元左右一晚,比平时贵了一倍。此外,北京乐多港万豪酒店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酒店春节期间基础房型在一晚2000元左右,目前预订人数不少,初一、初二的预订量尤为火爆。 此外,民宿预订平台途家方面提供的预订数据也显示,京郊部分民宿春节期间预订的入住率已经超过七成,且预订量还在进一步增加。市民王女士表示,以往春节都会选择出门旅游,今年响应政府“非必要不出京”的号召,可能会带着家人在周边转转。 周边品质民宿、高端酒店火爆的同时,如何防疫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话题。考虑出游的安全性,游客们也更加青睐私汤、包院等私密性更高的休闲产品。游客王先生表示,“今年受疫情变化影响,放假期间我们一家选择在京郊订了一间可以泡私汤的酒店,不仅全家人可以好好放松一下,而且私密的环境在安全上可以更有保障”。北京海湾半山温泉酒店负责人就表示,由于酒店房间设有私汤,所以该类产品在春节期间尤其受到欢迎。 途家方面相关负责人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考虑到出行的安全性,今年很多客人选择包民宿小院过年,这甚至成为今年一种新的趋势。精品民宿品牌大隐于世副总经理聂一品表示,目前别墅和小院是最受欢迎的两款产品。受疫情的影响,举家游玩的地方很少,大多数游客喜欢相对安全、人少又安静的居住环境,所以“包小院”过年是非常好的选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谷慧敏表示,春节长假,虽然不少市民选择不出京旅游,但是休闲度假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也会进一步激活本地的度假酒店和民宿市场,且给了京郊住宿市场一个提质升级的机会。 “虽然‘在京过年’进一步激发了京郊度假市场,不过目前品质化的产品显然存在节假日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如何丰富北京冬季周边游度假产品的供给也成为商家寻求新经营思路的突破点。”业内人士表示。 游客刘女士表示,目前北京好一点的京郊度假产品中,像私汤温泉虽然符合当下时节,但是一些私汤的价格确实有些过高,春节住一晚甚至比三亚的豪华酒店还贵。而如果选择一般的温泉,则又担心环境。此外,还有游客希望,度假酒店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能让产品更有吸引力,更有“年味儿”。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京郊豪华度假酒店中,目前仅有北京延庆Clubmed度假村推出了具有年味的特色体验活动,而其他酒店在娱乐设置上则稍显乏味。 谷慧敏还谈到,从目前形势看,春节假期,防疫还是不能放松,游客和经营者都要有紧绷疫情防控的“弦”,商家在疫情防控之外,可以考虑如何提升日常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同时,春节假期之后,预计周末京郊度假市场还会进一步恢复,从长远看,多元化、品质化、特色化的周边游度假产品将是趋势。
在所有投诉中,商品类投诉为43.94万件,占总投诉量的44.73%,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8个百分点;服务类投诉为49.94万件,占总投诉量的50.85%,比重上升0.28个百分点;其他类投诉为4.34万件,占总投诉数量的4.42%。 2月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 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8.2万件,解决74.93万件,投诉解决率76.29%,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6393万元。 在所有投诉中,商品类投诉为43.94万件,占总投诉量的44.73%,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8个百分点;服务类投诉为49.94万件,占总投诉量的50.85%,比重上升0.28个百分点;其他类投诉为4.34万件,占总投诉数量的4.42%。 根据2020年商品大类投诉数据,家用电子电器类、日用商品类、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和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前五位。与2019年相比,医药及医疗用品类、食品类投诉量比重分别上涨2.93、2.28个百分点。 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分别为食品、汽车及零部件、通讯类产品、服装、医疗器械,其中食品类投诉同比增长115.51%。 中消协发布的2020年11大消费投诉热点显示,餐饮、团购等食品问题突出。具体而言,年初餐饮退订投诉集中,主要涉及年夜饭、春节聚餐、婚宴等,定金、预付款纠纷多;疫情期间部分蔬菜、肉制品等食品不合理涨价、强制搭售;同时,还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品变质、过期、掺假等;食品包装标识也不规范,部分进口食品未贴中文标签。以生鲜为主的社区团购售卖的果蔬不新鲜,甚至缺斤短两;此外,部分低价网红食品、散装食品的卫生、安全状况堪忧。 消费者王先生曾于2020年3月2日在某超市购买4瓶丁香鱼罐头,打开食用时发现里面有鸡毛、塑料等异物,要求商家退款并加倍赔偿,但遭到商家拒绝。王先生投诉至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消费者协会,经消协工作人员调解,双方达成一致,由经营者向消费者按购买丁香鱼罐头总价款的10倍进行赔偿。 中国食品(港股00506)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此表示:“社区团购的整体需求在不断增长,入局者也越来越多,这又引发了电商社区团购的新一波乱象出现,除了质量问题,配送效率也有待提升。整个服务体系也出现很多不完善之处。所以未来,应该在整个品质服务体系上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否则,将会有更多的入局者迅速出局。” 中消协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团购行为的研究、治理,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要压实社交平台和“团长”的责任,防止只销售不负责,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要增强监管合力,加强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健全风险监测、检验检疫和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体系,提升科学监管水平。此外,需建立健全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举报奖励制度和食品安全长效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缺斤短两、变质、过期、伪劣食品等行为。 除了餐饮和社区团购问题突出,2020年因疫情影响,网红直播也成为网络购物的发力点,但也出现了夸大或虚假宣传等问题。 中消协指出,部分主播存在对商品作不实描述,宣传时使用绝对化极限词汇、低价推销劣质商品、诱导私下转账等情况。还有一些电商经营者拖延或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如随意砍单拒不发货、销售商品货不对板等。 此前就有多名消费者向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称,2020年10月21日凌晨,通过某网红直播间购买某公司销售的24小时定制无瑕粉底液,直播时承诺购买该产品会赠送价值400元花火底妆刷,但收到的是价值9.9元普通粉刷,认为与承诺不符。经调解,该公司通过补寄花火底妆刷、更换其他型号化妆刷、补偿消费者金额等方式解决了纠纷。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直播带货处于生长期,各大带货平台的带货方式以及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条款都不尽相同。其中还不乏私域流量的个人带货行为,这就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因而容易发生纠纷。同时,随着各类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平台既缺乏成熟的劣质商品鉴别和处罚机制,也缺乏对直播带货准入门槛的管理,都使得直播带货的投诉量较大。 “直播带货是电商发展到第三代的主流,未来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增加。”赖阳说道,在此形势下,各大平台及机构都亟待完善直播带货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改善电商直播中的乱象。
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今年元旦,有着“史上最严”之称的禁塑令正式落地。升级版的禁塑新政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频频搅动着资本市场。 如今,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生产可降解塑制品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订单喜悦后,已经收到退货通知。他们担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按照目前情况再持续几月,市场将很有可能走回头路。 从噱头到主打产品 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在“世界超市”义乌的高铁站,忙碌了一年的外来务工者,扛着大包小包往家赶。 被称为“吸管大王”的楼仲平,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采访之初,坐在记者对面的楼仲平,不时将眼光投向玻璃门外的财务室。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春节回家之前,会统一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看着渐渐列队成群的返乡员工,楼仲平坦言,“还是很难留人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今年为了留住员工,除了义乌市政府补贴500元,公司还额外补贴1000元,再赠送餐饮券300元,再发200元开工利是。这样一来,愿意留下来的员工,有2000元补助,“还是有点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员工”。 楼仲平扎根吸管行业近30年,如今的双童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制定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是行业的领导品牌。早在2005年,楼仲平从西欧客户处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由此研发出PLA(聚乳酸)生物质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项,2006年就开发出来了。不过在2015年之前,这纯粹只是一个噱头,一年卖不出几吨。”楼仲平称,直到2015年,双童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销售才慢慢有所起色。2018年,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这一年,双童的外贸出口占比达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比也达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双童吸管是一次重创。从2020年2月份开始,该公司的出口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初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被业界视为升级版的禁塑令,让楼仲平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 据介绍,从2020年3月开始,双童公司对厂房、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几千万的旧设备当做废铁处理,每斤1.5元,大卡车拉了10多车。目前,改造后的6个生产车间,只有半个车间是传统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其他5个半车间,都被改造成了纸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楼仲平对记者称,用国外的标准打国内市场,去年上半年亏得很惨。情况从7月份开始好转。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成交量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禁塑令临近,下游渠道开始提前备货。四季度,每个月的产值都以40%~50%的幅度增长。12月份,公司产值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基础原料供应趋紧 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白色污染”。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来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 塑料吸管、购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广泛应用于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等生活场景。我国升级版的禁塑令发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购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A(聚羟基烷酸酯)等。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塑料领域主流产品。由于特性不同,PLA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开资料显示,PLA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国PLA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近些年,我国PLA进口数量不断攀升,2010~2017年PLA进口量年均增长34.26%,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1.26万吨,较2016年增加55.66%。 “PLA技术壁垒较高,早在两年前,国内某企业就对外宣称1.5万吨PLA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但是两年过去了,还是拿不出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PLA的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10万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较PLA而言,PBAT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业较为成熟。目前,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譬如,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金发科技(行情600143,诊股)拥有PBAT产能6万吨/年,于2011年投产;恒力石化(行情600346,诊股)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台,合作企业包括丰原集团、海正生物等约百家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近几个月,国内可降解材料PBAT和PLA供应有所趋紧。国内PBAT产业已经较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厂价,一般在2万元/吨,现在2.2~2.3万元/吨。PLA自2020年8月丰原集团宣布年产3万吨生产线投产后,价格一度从4万元/吨,下探到3万元/吨,目前出厂价维持在3.2~3.3万元/吨。但是,制品企业PLA用量不大,不会直接购买PLA用作改性材料。所以,在经过改性企业、贸易商层层加价后,制品企业的原料拿货价格可能会涨到4~5万元/吨。 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目前,1根塑料吸管约0.01元,1根纸吸管约0.03元,1根PLA吸管约0.05元。在上游供应没有打开前,如果政府一刀切,原料价格会飞上天,更不利于市场推广。 厂家担忧走回头路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相继发布地方版的实施办法。综合来看,各省禁塑节奏类似,均为2020年底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至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目标。 譬如说,2020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宁波、绍兴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被淘汰;市面上将不再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浙江不再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实施情况怎样?近日,记者在杭州的商场、超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联华、盒马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收银台提供有偿的可降解塑料袋;而部分个体超市,仍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路边便利店、药店、奶茶店等场所,禁塑令的执行情况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当高。随便一问,得到回复基本相似,“听说过禁塑令,但至今没有人来动员和管过这事”。 在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针对目前市场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货、次品等情况,我们曾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反映,但市场监管局称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咨询环保部门,他们称这不是环保部门监管的职责。当监管职能没有清晰划分,监管真空就会出现,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况,或许只是全国一个缩影,根据近期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禁塑令在各个省份的执行情况都不甚理想。 比如说,北京某媒体记者近期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西城区多家商场、超市等发现,一般大型商超、连锁店多提供付费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临街店面、个体商户等,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无任何标识的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连锁饮品店,以提供纸质吸管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还在被广泛提供。 实际上,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绝的背后,是塑编重地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寥寥。 据悉,浙江是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业,以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最为集中,其中苍南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2019年全县共有塑料制品企业1185家,规上企业170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一直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周德文对记者称,“据我掌握的情况,温州从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业,目前依旧以传统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少。” “目前的情况如果再持续几个月,市场将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极有可能走回头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这次禁塑令实施以来,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规范的大企业在执行,众多小厂家在旁观。如果缺乏监管,出于成本考虑,下游客户自然会选择低价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在才执行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出现了客户退单的现象。”该负责人称。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回顾2020年的货币政策,并展望2021年的货币政策取向。他表示,做好2021年货币政策工作,重点是要深入理解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取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战略定力,不左不右。 值得注意的是,1月金融数据将于近期发布,孙国峰在文中提前“预告”称,在经济低基数效应下,2021年特别是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同比增速比较高。而2020年货币政策发力较早,因此第一季度可能出现高基数基础上的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与低基数基础上的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走高的背离。对此,应当看到,金融数据是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增长,贷款、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并不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是稳固的。 孙国峰在回顾去年的货币政策时再次强调,我国不仅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是少数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率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银行货币创造的正常市场化功能充分发挥,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靠大幅扩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印票子”。三是货币信贷增幅远低于上次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货币信贷的增幅是比较合理的。四是宏观杠杆率增幅低于主要经济体,也低于上次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且增幅逐季收敛。 在孙国峰看来,上述效果的取得,主要缘于坚持跨周期设计,保持总量适度,精准直达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引导市场预期等。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跨越经济周期,稳住货币总量。”孙国峰称,在操作上,综合考虑了名义经济增速、潜在产出和经济增速目标。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偏离潜在产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2020年12月末M2增速为10.1%,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3.3%,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 展望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孙国峰表示,2021年经济形势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货币政策面临挑战。一方面,2021年我国经济基本面好转的大趋势是确定的。从国际看,尽管近期全球疫情继续蔓延,但疫苗研发和接种正积极开展,全球疫情最坏阶段正在过去,加上宏观政策支撑和低基数效应,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持续改善总体是确定的。 “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基数效应、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孙国峰称,2020年第一季度基数较低,受统计数值扰动,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可能较高,容易导致“基数幻觉”。不过,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进程不稳定不平衡。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此外,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影响。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疫情后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挑战。 因此,孙国峰强调,2021年国内外形势依旧十分复杂,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少。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的总体取向,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战略定力,不左不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平滑经济波动,应对诸多不确定性。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作用,精准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利率在合适水平,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孙国峰称。 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方面,孙国峰表示,要通过深化LPR改革推动存款利率逐步市场化,打击各种不规范的变相存款创新产品,维护存款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健全政策利率体系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此外,在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好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同时要注重预期引导,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银保监会昨日发布消息称,近期,银保监会对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四类非银机构的公司治理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总体上四类机构公司治理日趋规范,机制运作整体顺畅,公司治理有效性逐步提升,如股东和股权管理更加规范、关联交易管理不断加强等。但四类机构公司治理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相关治理主体的履职意愿、履职能力有待增强,内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仍需提高。 银保监会根据专题调研结果总结出上述四类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 一是股东行为不合规不审慎。非银机构的股权结构大多较为集中,容易导致一股独大问题。有的股东滥用大股东地位,违规干预机构经营管理,损害机构法人独立性,成为风险根源或推手。有的股东意图隐瞒资金真实来源,将银行借款通过关联方多次划转后,以非自有资金入股非银机构,存在资本不实问题。 二是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履职有效性需提升。部分机构董事较少、一些机构尚无独立董事,专门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不足,功能发挥流于形式。监事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董事进行的履职评价要素笼统、科学性不足,正面评价多、指出不足少,监督职能明显虚化。部分机构高管配备不足,未实现前中后台相分离。 三是关联交易管理不到位。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认定不严谨、不全面问题有待改进,不按规定审批关联交易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近年发生的股东违规案件来看,有的股东因自身资金紧张,授意操作人员通过隐蔽形式违规开展关联交易,规避监管要求,不当输送利益,已成为风险事件的重要诱因之一。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需要更“重风险”。一些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中风险与合规因素占比较低,激励有余、约束不足。部分机构绩效薪酬延期支付与追索扣回制度不完善,延期支付要求不满足监管规定,实际执行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以深化公司治理改革作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非银机构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提升公司治理的科学性、稳健性和有效性。银保监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深化公司治理改革作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非银机构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提升公司治理的科学性、稳健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