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间,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1939.HK)发布2019年半年报,28日在京召开中期业绩会。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243,831.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604.58亿元,增幅为5%;实现营业收入3,614.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8%;净利润1,557.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9%;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和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E)分别为1.31%和15.62%;资本充足率17.06%,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25%和13.70%,较去年末有所降低;不良贷款率1.43%,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8.03%。 利润方面,报告期内生息资产增长带动利息净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实现利息净收入2,504.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9.50亿元,增幅为4.57%,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69.28%。 非利息收入方面,上半年实现收入1110.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6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0.72%,较上年同期增加1.00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76.91亿元,增幅11.15%,此外信用卡、代理保险和银团贷款收入增长较快。令成本管理优化,成本收入比21.83%,较上年同期下降0.23个百分点。 半年报对净利差2.12%同比下降8个基点,以及净利息收益率2.27%同比下降7个基点做出解释:系受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上升幅度低于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幅度。 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收入74.50亿元,增幅13.71%。建设银行称,主要是因为该行加大产品创新,提升净值型产品销售能力和销售规模。上半年,建行发行净值型产品215只,6月末余额3,430.00亿元,较上年末新增433.76亿元。建信理财成为国内首家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截至6月末,建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45,398.3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567.86亿元,增幅5.49%。其中,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以及小微、民营企业的公司类贷款和垫款68,461.69亿元,较上年末增5.36%;个人贷款和垫款61,328.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2%;信用卡贷款缓增3.19%,为6,721.48亿元;票据贴现4544.57亿元,增幅47.37%。 个人住房贷款依然在建行贷款结构中占比较高,在业绩发布会上,建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落实“房住不炒”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个人消费贷款类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贷款金额1682.70亿元,比去年末2101.25亿元降幅高达19.92%。2018年同期,受“快贷”自助贷款产品影响,建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速接近10%。 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对此解释称,这是因为建行在报告期内进一步强化了风控模型。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由去年末的1.10%攀升至本次报告期末的1.45%。 对此,靳彦民表示,报告期内建设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有所下降,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缘于近年来零售业务存量大、增长快,而市场竞争激烈且受一定政策影响,所以准入门槛发生了一些变化,违约概率有所提升。 靳彦民称,这一现象有一定的阶段性,但不具备发酵性,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上升较快,但其表示今年总体趋势可保持稳定。 中银国际分析师认为,在存款竞争持续背景下,存款成本难有改善,预计建行的息差在下半年仍有收窄压力。 报告期内,建行负债总额22.3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800.14亿元,增幅5.09%,其中吸收存款余额达18.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53.94亿元。 中泰证券戴志峰认为,从客户结构看,建行对公存款同比仍是负增长,个人定期存款增长是主要支撑。 资产质量方面,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2,080.69亿元;不良贷款率1.43%,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较年初有小幅上升;其中关注类贷款占比2.8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不良贷款率2.50%,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贷款率0.46%,比上年同期上升5个基点。报告期内该行减值损失747.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99% 围绕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住房租赁指数、住房租赁配套金融服务等方面,建行继续推进住房租赁战略。以旗下的建信住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截至6月末,建行旗下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已在300多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运行,平台累计上线房源超过1,600万套,平台注册用户超千万。住房租赁指数上线城市52个,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及住房租赁试点城市。
长沙银行净息差的秘密:小微贷款显著增加 活期存款占比提升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日前,长沙银行发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半年报。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5781.06亿元,较年初增加514.76亿元,增幅9.77%,其规模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居于第一梯队;吸收存款3633.69亿元,较年初增加221.67亿元,增幅6.5%;贷款总额2348.49亿元,较年初增加304.46亿元,增幅14.89%。 今年前6个月,长沙银行实现营收81.58亿元,同比大增2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2亿元,同比增长12.02%。数据显示,该行资产质量表现平稳。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1.29%,与年初和一季度持平;而拨备覆盖率增厚10.24个百分点至285.64%,抵御信贷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银行2019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38%,在已公布半年报的A股上市城商行中名列前茅。而在过去的2018年,该行净息差高居12家A股上市城商行首位。 净息差是银行财报中的重要指标,用来评估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强弱。为了获取更高的净息差,有的银行可能是依靠给高风险客户放贷获取高息差,有的可能是依靠低成本负债给低风险客户放贷达成的高息差,显然这两种方式获取相同的息差所冒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长沙银行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高净息差的?长沙银行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沙银行较高的净息差与其较低的资金成本优势有关。截止2019年6月底,长沙银行负债中的存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而活期存款又超过了存款总额的一半。由于负债端的活期存款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长沙银行拥有了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在资产端,长沙银行的高收益率同样对息差形成正向支撑。 成本优势明显 长沙银行成立于1997年5月,是湖南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由原由长沙市财政局、长沙市开福区 财政局、长沙市芙蓉区财政局、长沙市天心区财政局、湖南省邮电管理局、长沙信达实业股份有 限公司、长沙市商业总公司及原长沙市十四家城市信用社和市联社的原股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称作长沙城市合作银行,2008年更名为长沙银行。该行于2018年 9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湖南首家上市银行。 截至2018年末,长沙银行共有分支机构311家。其中在长沙地区设有分支机构147家,包括17家直属支行及其下辖的85家支行和41家社区支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及其下辖的分中心共4家;在株洲、常德、湘潭、郴州、娄底、益阳、怀化、邵阳、永州、衡阳、张家界、岳阳、广州设有13家分行。 长沙银行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该行今年前6个月的营业收入为81.58亿,同比增长26.40%;实现归母净利润26.72亿,同比增长12.02%。 具体来看,该行在营收的构成中,利息净收入占比较高,为58.06亿,同比增长6.51%。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更为明显,同比增长达134.46%,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贡献较大,分别同比增长了24.17%、728.55%以及164.10%。 数据显示,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快速增长与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增加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5.32亿元,同比增长64.23%。 从半年报的数据看,该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保持较高增长的重要原因是较高的净息差水平。半年报披露,长沙银行2019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38%,在已经公布半年报的A股城商行中位居前列。其实,长沙银行近年净息差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去年该行净息差高居12家A股上市城商行首位,较第2名高出0.12个百分点,较最后一名高0.82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长沙银行较高的净息差与其较低的资金成本密切相关。 该行半年报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二季度末,长沙银行吸收存款占比负债总额超过三分之二,其中活期存款超过存款总额的一半。众所周知,在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较高的活期存款占比使得长沙银行资金成本优势较为明显的。中银国际证券的研报披露,2018年长沙银行存款平均成本仅1.68%,处于同业较低的水平,仅次于国有大行、招行和成都银行。今年上半年,该行资金成本优势得以延续。 在资产端,小微业务一直是长沙银行的业务特色和强项。报告期末,在监管部门关于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两增”要求下,长沙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77.42亿,相较年初增加33.82亿,符合监管要求。同时,中小微企业纯信用融资线上产品“快乐e贷—税e贷”,贷款余额18亿,较年初增加12亿元。企业e钱庄注册客户6.99万户,较年初增加3.6万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微贷款的定价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长沙银行的收益率水平。 中银国际证券指出,长沙银行负债端的低成本优势和高于行业平均的资产端收益率均对息差形成正向支撑,推动长沙银行拥有领先同业的净息差表现。 持续推进“零售”转型 长沙银行作为一家城商行,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深耕本土的优势和战略。 湖南省位处中部,区域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长沙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开信息显示,该行第一大股东为长沙市财政局,持股比例19.3%,其余股东均为湖南省本地企业。长沙银行为地方政务金融类业务的主导银行,在获取低成本负债和优质政府信贷项目方面优势突出,政务相关类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近 30%;截至2018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市政相关优质项目在信贷中占比达29%。 不仅如此,近年该行积极发力“零售”业务。长沙银行董事长朱玉国坦言:“上市‘补血’后,短期内资本不再是发展的障碍。长沙银行主动调整发展模式,更看重未来可持续的增长,更关注未来的长期利润。而摆在首要位置的就是加快大零售转型,逐步摆脱对政府业务、资金业务的依赖,加快金融生态圈布局,持续推进零售业务拓展战略。” 2018年长沙银行零售业务同比大幅增涨57%,将52%的新增贷款投向了零售领域,带动零售贷款的占比提升5.5个百分点至 34.8%。从零售贷款的结构来看,长沙银行近年来积极调整零售贷款结构,不断压缩风险较高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占比,同时提高按揭贷款的比重,截至 2018 年末,按揭贷款同比增 71.2%,其占比在个人贷款中进一步提升 4个百分点至 39%,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则从 2015 年的 56%下降至2018 年末的 16%,个人贷款的资产质量更加稳健也显示出公司稳健的经营风格。 进入2019年,长沙银行零售业务持续发力。报告期内,本行着力开拓批量获客项目,推进社区营销,持续壮大基础客群,夯实个人存款增长来源。深入推进个人贷款业务数据化、集约化和线上化。巩固个人消费贷款优势,创新推出抵押类线上产品“快乐房抵贷”。深化财富管理转型,完善贵宾客户权益体系,优化客户体验。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存款1161.21亿元,较年初增加132.74亿元,增幅12.91%。个人贷款及垫款846.45亿元,较年初增加134.35亿元,增幅18.87%。零售客户数1118万户,较年初增加99万户。同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业务发展,上半年新开业“农金站”271家。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近年长沙银行资产总额维持了持续且稳健的增长,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781.06亿,较年初增长9.77%。2015年至今的累计涨幅超过1倍。 而同期贷款总额同样保持着持续增长,由2015年938.15亿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2348.49亿。 随着贷款总额的增加,该行的存贷比有所上升,由2018年底59.26%上升至目前的63.86%,但是相比其他大部分上市城商行,长沙银行当前的存贷比仍然较低,表明该行未来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存贷比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贷存比越高越好。
8月20日晚间,融创中国(01918.HK)公告披露,公司获得金融机构2.8亿美元的定期贷款融资,融资所得款项用于集团现有债务再融资。 根据公告,融创作为借款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恒生银行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摩根士丹利及安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贷款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融资代理人,订立一份融资协议。贷款人向公司提供合计金额为2.8亿美元的定期贷款融资,并且在任何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融资协议条款加入融资协议的前提下,总金额将增加至不超过4亿美元。融资期限为自融资协议日期起为期36个月,但融创在公告中并未提及贷款利率。 按照融资协议内容,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融资代理人可依照大多数贷款人的指示通过向公司发出事先通知,取消该融资并且宣布所有未偿还贷款连同应计利息及其他应付款项立即到期及支付。包括:孙宏斌、其家族成员及其家族信托不再合计持有公司30%或以上的已发行股本、不再持有股东大会上可投票数至少30%投票权的已发行股本;孙宏斌和其家族成员以及家族信托不再共同控制公司,以及孙宏斌不再为公司董事会主席。 2019年以来,国内涉及房地产融资的政策整体偏紧,融资收紧的效力也正在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2843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前6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9.98万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前6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自筹渠道的资金来源减少,1-7月自筹资金累计增速2.8%,较前6个月下降1.9个百分点。 但开发商对资金的需求依旧迫切。 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结果显示,2019年前6个月,内地房企累计发行海外债93只,融资总额高达2430.47亿元,较2018年下半年环比增加了104.82%。但境外发债成本较高,从2016年开始海外债的发行成本逐年提高,到2019年6月已达到8.76%。另一家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7月1日以来,已有超过20家房企发布美元融资计划,涉及资金高达170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融资需求急切的同时,房企的偿债压力也不容忽视。 Wind数据显示,未来五年房企海内外合计债务到期规模达2.93万亿元,其中2019年到期债务为6178亿元。从2019年开始,未来五年房企国内债券到期规模达2.14万亿元。其中2019年、2020年偿还规模分别达4648.80亿元、4430.66亿元,2021年债务规模更是达到7155.06亿元。计入短期债券后,上述数字还将更高。而在海外债方面,根据Wind数据,2019年房企海外债到期规模将达225.80亿美元(约合1529.66亿元),历史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关口。
“涉房贷”违规一直以来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近期,银保监会对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情况处罚日益密集。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企业,助推楼市“加杠杆”,可能造成房价上涨。此外,银行资金通过“多层嵌套”等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隐藏着诸多风险隐患,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从具体的处罚案由看,消费贷被挪用支付购房款、房地产信贷管理不严格等为主要内容。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作为银行机构,为了业绩违规向资质、手续不健全或资本金不充足的房企发放贷款,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不严,没有及时监控资金流向等行为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如果骗贷情况发生,或资金挪作他用产生了违约,都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实际上,今年以来,除持续加大涉房地产贷款监管和处罚力度外,监管部门也多次对涉房贷款进行“喊话”。 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31日对外表示,各类银行要转变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日前,人民银行召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亦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银行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 不过其也坦言:“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平台而言,对信贷资金流向、用途的监控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应修改相关制度办法,将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借款人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个人信货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信贷增速季节性回落需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低于市场预期。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个和0.6个百分点。 “7月信贷增量环比同比都明显回落,除季节性因素外,银行体系内的信用分层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风险偏好,加之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压力较大,表内信贷融资供需两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信贷增速明显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说。 具体来看,中长期信贷方面,7月中长期贷款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417亿元提供了一定支撑,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678亿元延续相对不足,居民部门购房需求依然是中长期信贷的支撑。 短期信贷方面,7月企业短期贷款减少2195亿元,同比环比均大幅减少,居民部门短期信贷7月仅增695亿元。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从居民短贷来看,7月消费可能承压。票据融资在7月末得到了监管层支持,经历了“贴现率破1%”事件后终于环比增速转正,票据融资增加1284亿元,但同比依旧少增1100亿元。结合上述长短期信贷数据,弱需求现状逐步得到验证,短期运行较为低迷。 “7月企业短贷减少2195亿元,票据融资同比少增,也表明当前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流动性约束。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显示的贷款加权利率来看,随整体利率有所下降,但其背后可能与信贷投向结构更加倾向于风险较低客户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实体经济运行压力犹存背景下,机构风险偏好改善仍有较大空间的现状。”陈冀说。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认为,上述现象可能也与6月季末冲存款行为有关。一般在季末月,为了应对存款考核,银行一方面会利用企业短贷来派生存款,在6月过后,这些短期贷款陆续到期,带来企业短期贷款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会使企业选择用票据来应对资金结算,在6月过后,替代作用消失形成反馈。此外,由于1月份票据冲量较多,6个月期票据大量到期也间接造成了票据的大幅少增。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7月社融增量为1.01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7%,较上月低0.2个百分点。其中,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增量8086亿元,同比少增4775亿元。陈冀认为,信贷投放低于预期,小幅拖累社融增速。 表外融资方面,降势有所增大。7月委托贷款降987亿元,信托贷款降67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563亿元,贡献了较大降幅。 “7月房地产信托贷款受到监管指导,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大幅减少与低迷的企业短期信贷、低M1增速三者互相印证。”明明认为,目前非标监管边际趋紧,同时票据清查使得企业票据套利难度增大,预计表外融资难以快速上行。 7月份,企业债发行单月净融资2240亿元,同比多7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有较大提升,7月单月净融资额4385亿元,同比多2534亿元。陈冀认为,尽管地方专项债同比增速较快,但今年地方债发行已经有所减速,对于7月社融增速的支持有所减弱。 “在房地产领域信用派生力量被限制,在信用扩张的资产端缺乏有效依托的情况下,若专项债不扩容,随着专项债下半年发行额度减少与低基数效应逐渐消失,年内社融增速高点大概率已经过去,需要警惕信用收缩再度出现的可能。”李奇霖说。 7月M2同比增速8.1%,同比环比均有所减小。M1同比增速3.1%,环比降低1.3%,同比减少2%。明明认为,银行表外融资减少叠加信贷不足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M1低增速与企业短贷低增相互印证,后续应当继续保持观察,以确定狭义货币增速的底部区间。 “M2增速回落主要受信贷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7月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在于缓解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并兼顾外部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压力,并未大幅向宽松调整对M2增速形成必要支撑。未来政策依然会维持稳健状态,鉴于M1、M2增速双双回落,若美联储持续降息,受外部降息潮推动,国内需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国内市场利率缓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陈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