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季报陆续登场,上市银行业绩是否受到疫情影响也逐渐揭晓。截至4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稿时,已有22家A股上市银行先后披露了2020年一季度报告,多数银行业绩好于预期,9家银行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不过,也有银行告别去年的高速增长态势,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增速降至负数。而疫情对资产质量和贷款投放的冲击也逐渐显现。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生活逐步恢复,银行业的经营业绩会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19家银行营收净利正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上市银行一季度业绩是否受到波及备受关注。已披露一季报的22家银行包括4家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7家城商行和6家农商行。从经营指标来看,19家银行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盈利能力方面,国有银行依然领跑。工商银行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69.79亿元,同比下降3.6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4.94亿元,净利润规模位居国有行榜首。农业银行以1867.06亿元的营业收入、641.87亿元的净利润规模紧追其后。交通银行归母净利润为214.51亿元,同比增长1.8%。邮储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0.94亿元,同比增长8.5%。 由于基数过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常常徘徊在5%附近,疫情影响下,多家国有行净利润增速降至更低。除农业银行略有回升外,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净利润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工商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04%,而去年同期为4.06%;交通银行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08个百分点。邮储银行2020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虽较2019年同期的12.21%有所放缓,但在已披露一季报的4家国有大行中,仍是增速最快的银行。 虽然赚钱能力不及国有大行,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银行业务结构灵活,增长势头更为亮眼。在22家银行中,有9家银行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前三位分别为宁波银行、贵阳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同比增长18.12%、15.49%和14.8%。其中,平安银行是5家发布一季报的股份制银行中唯一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的银行。 营业收入增速更为惊人,有11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10%,更有4家银行超过了30%,分别为青岛银行、宁波银行、青岛农商行和郑州银行。4家银行营收的快速增长与中间业务的高速增长密切相关,青岛银行、青岛农商行、宁波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同比增长超三成。 不过,部分银行的净利润或营业收入增速由两位数降至个位数甚至负数。除工商银行一季度营收现负增长外,另有两家区域性银行营收或净利润增速也出现负数。其中,重庆农商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一季度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30.80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6.9%。江阴农商行则是营业收入同比缩水3.35%至8.51亿元,而2019年一季度该行营业收入增速为41.15%。对于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江阴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仅表示,以该行一季报内容为准。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认为,在已公布一季报的银行中,大多数营收和净利润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个别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受制于区域,受到当地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较为直接,贷款业务受到疫情中区域和行业不同程度表现的影响,因而业绩出现波动。 超三成银行不良率抬头 疫情影响之下,不少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压力,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减弱,叠加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推进存在一定难度,银行业一季度的资产质量面临压力。已披露一季报的2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8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年初持平,7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上升,7家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等7家银行不良率有一定程度下降,降幅在0.6个百分点内。 在7家不良率上升的银行中,不乏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浙商银行、贵阳银行、常熟农商行等。对于不良率上升0.12个百分点的原因,交通银行副行长郭莽表示,信用卡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该行一季度信用卡不良额52亿元,对整体资产质量冲击相对较大;疫情使得潜在风险客户暴露速度加快;该行将受疫情影响虽未违约或没有逾期60天以上,但发生实质性风险可能较大的客户,按照审慎原则,提前下签了不良,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整个行业不良率也有所抬头。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近日介绍称,2020年一季度,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2.04%,比年初上升了0.06个百分点。邮储银行高级经济师卜振兴认为,疫情期间,一方面企业停工停产,没有正常的现金流入,导致到期债务出现违约;另一方面,部分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导致个人信用贷款出现违约。两方面因素下,多家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短期来看,疫情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未消除,银行不良率水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 一季度信贷投放变速 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还体现在信贷投放节奏上。疫情期间,居民消费活动受到抑制,部分企业贷款需求出现萎缩,体现在业绩数据上,有多家银行贷款余额增速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例如,截至2020年3月末,郑州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为2086.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1%,而去年一季度的增速为8.28%。 不过,在信贷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号召下,部分银行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回暖。比如,平安银行一季度末个人贷款余额为13681.98亿元,比上年末仅增长0.8%,较去年同期的3.2%明显放缓;而企业贷款投放加快,一季度的增速高达11.4%,去年同期仅为2.1%。 另外,苏州农商行一季度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为4.09%,亦高于去年同期的2.92%。另外,宁波银行、常熟农商行、江阴农商行的企业贷款增速也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 “从一季度的投放数据来看,虽然信贷投放进度慢于预期,但是全年信贷投放量有保障。”浙商银行首席财务官景峰在2019年业绩说明会上曾表示,今年会通过加速投放,结构优化,实现以量补价,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影响。 陶金分析称,中国经济长期基本面向好,银行业未来整体经营前景依然可以保持较稳健的增长。未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企业复工复产、消费复苏,预计二季度的信贷业务将回到正常增长状态。(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吴限)
杨德龙2020十大预言:财政政策会更积极 沪指看涨20% 近期A股市场迎来了沪指8连阳,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从历史上来看,往往8连阳会带来牛市,A股市场上出现8连阳的统计来看,8连阳之后市场走势都比较强劲,这一次实现了8连阳,是否能够走出强劲的走势?让我们拭目以待。 周二,我提前发布了2020年“十大预言”,引起了市场的热议。在2019年1月2日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当时我提出2019年“十大预言”,明确指出沪指会重回3000点,大幅提升了市场的信心,确实2019年“十大预言”大部分都已经实现,所以很多投资者对我2020年“十大预言”非常期待。 我在12月10日正式发布了2020年“十大预言”,市场反响非常的热烈,希望2020年能够像我预期的一样,可以实现20%的上证指数增长,会带来结构性的机会,真正好的公司会再次创出新高,而经济面也会逐步企稳,贸易谈判方面能够达成签署协议等,这样的话,市场在2020年的赚钱机会就会比较多,可能会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近期关于2020年经济增速要不要保6,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论。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到6%就要刹车了,要稳增长,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保6,既无必要也保不住,经济学家产生分歧,其实我觉得是正常的现象,我的观点是:经济增速出现下行,是我国经济总量提升之后必然面临的问题,现在我国GDP已经超过了90万亿,这么大的基数,如果再保持以前那种8%以上的高增长,是不现实的。又加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型,从过去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带动,逐步转向依靠消费拉动、科技带动。从GDP的角度来看,GDP下一个台阶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不仅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看质量,实际上经济一直在转型期,消费已经超越了投资和出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也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外部受到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稳字当头,不要让经济出现失速,是否保6,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能否保得住6,要看内外部影响经济因素的演变以及逆周期政策的效果。但是防止经济失速,稳增长是非常必须的,我们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果经济失速,我们就很难实现转型和升级。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就好像骑自行车拐弯一样,我们经济转型就像转弯,如果自行车不保持一定的速度,就无法转弯,甚至会摔倒,所以我认为保6是必须的,但是能否保住,还要看实际的效果。 我们不仅要看经济增速,更要看经济转型的成果,如果实施大规模的改革,既稳定了经济增速,又进行了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的毛利率,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不再符合经济需求,出现衰退的行业,盈利下降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那些受益于经济转型的、仍然有增长空间的行业机会。 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1月份金融数据,11月份金融数据有所回暖,显示出逆周期调节政策产生了成效,在人民币贷款方面,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而从不同的部门来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8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4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8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794亿元,从新增信贷结构来看,各个区县、各个部门的贷款均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改善,这说明逆周期调节效果逐步开始显现,从货币供应链来看,11月末M2余额196.14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个月末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6.25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个月末高0.2个百分点,从M1、M2的增速来看,基本上保持了平稳增速。 央行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没有大水漫灌,这也是为明年货币政策宽松打下了基础。实际上,现在货币政策既要保持稳增长,又要防止通胀,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确保资金流向制造业、民营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部门,防止资金在金融机构空转,而没有真正的支持实体经济,可以说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年初提出的要打通贷款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让真正缺资金的企业可以以合理的利率贷到资金,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推行的LPR改革,整体来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降低了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变相降息。当前我国经济面仍然存在着下行压力,虽然11月份PMI重新回到扩张区间,但是PMI持续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逆周期调节政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让经济在2020年逐步的实现企稳回暖。在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情况之下,来实现经济的转型。 我国经济逐步走到L型增长的一横,一横增速是6%,还是5%,甚至4%,众说纷纭,这其实取决于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转型成效,我们还是要采取措施,来提升长期经济均衡的增速,从而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竞争力。现在劳动力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已经达到了饱和甚至过剩,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也逐步消失,所以现在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产品毛利率。 虽然GDP增速下降了,企业的收入增速下降了,但是我们经济的毛利率和生产效率如果提高了,企业毛利率就会提升,从而推高企业的利润,这样有可能会让一些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特别是在行业出现下行的时候,行业龙头公司具备更大的优势,龙头公司的股权价值将会越来越高,所以我在年初提出的白龙马股,仍然是2020年乃至未来10年,各路资金竞相配置的对象,建议大家坚定持有。 (作者系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详解信贷与M2增幅背道而驰的原因,对经济和股债有何影响? 11月金融数据普遍向好,社融、信贷数据环比大幅回升,符合季节性规律;同比变化较为温和。然而一个引发关注的现象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回升和M2回落同时发生,这种背离究竟是如何导致的? 两大因素造成信贷和M2走势背离 具体而言,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400亿元,大幅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26万亿元;M2同比增8.2%,低于市场预期的8.4%,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市场分析认为,这两个数据的增幅升降同存的原因之一在于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较多。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11月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量为865亿,发行量为458亿,余额减少约400亿;相应地,银行对地方政府债权减少。从M2的派生来源看,M2=外汇占款+银行对外债权﹣不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债券﹣实收资本﹣其他,银行对地方政府债权减少自然导致M2回落。“11月末M2增速下滑,财政存款同比少减是主要原因,本月财政存款较上年同期少减近4200亿,直接带动M2增速下滑0.22个百分点。当月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多增约3900亿,或与当前严监管影响非银机构资金投资有关。”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 另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则在于——表外融资信贷化。央行原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去杠杆、金融监管强化,表外融资不断收缩,银行开始更多用表内贷款来部分承接影子银行的部分,而原先表外融资并不计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回表后则体现为M2中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但M2整体不增加。” 具体而言,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这三项被称为“影子银行”,前两项都会影响M2,但承兑汇票是银行的非货币授信,因此不会增加货币供应。根据11月的数据,虽然表外三项下降态势有所改善,但提振因素主要是不贡献M2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M1仍处低位、但数据已边际改善 “从整体数据来看,情况还是在边际改善的。”盛松成告诉记者。 之所以有观点认为改善还不够显著,主要原因在于,11月社融、信贷数据环比大幅回升,但同比变化较为温和,M2、各项贷款和社融增速却呈“一平两降”格局;此外,11月新增企业短期贷款环比增加2821亿,同比增加1783亿,多增规模明显超过企业中长期贷款,结合当月表外票据融资多增的现象,“反映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存在通过短贷和票据冲量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银行风险偏好以及企业中长期的投融资意愿。”王青称。 “尽管如此,整体而言,随着银行宽信用持续,地方专项债的传导效应加强,后续实体经济情况仍有望逐步企稳。”盛松成称。他解释称,比起M2,其实M1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展现了实体经济的活力程度。一般而言M1偏高的时候,实体经济活力较强。11月末M1同比增长3.5%,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已经有所改善,且“M1-M2剪刀差”较上月收窄。 例外的情况近年来发生在2016年。当时M1畸高,但这并代表实体经济的结构就一定健康。盛松成说,例如2016年6月,M1同比增速高达24.6%,M2同比增速为11.8%,二者差距逐步创新高。M1当时畸高的原因在于,房地产销售从一季度以来增速很快,同比增速40%,房产销售会导致存款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转移,包括开发商、供应商账户等,因此M1大幅上升;同时,M1主要是企业的活期存款,过度的活期存款意味着企业持币观望,在不一定找得到好的项目的情况下谨慎投资,但目前情况和当年大不相同。 结构性调控持续、对市场影响几何? 根据此次金融数据情况,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多数认为,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应对以结构性工具为主。 “日前央行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精准滴灌,加大结构调整引导力度,引导中小银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我们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总量工具空间有限,结构性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明年1月CPI高点过后,总量工具施展空间有望加大。”解运亮告诉记者。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记者表示,在解决“融资贵”的问题上,央行今年在两次调整1年期LPR利率的同时,对MLF和OMO利率进行了调降,力争在优化货币传导机制的同时使企业切实感受到融资成本下滑的利好。但企业恢复资本支出仍需时间,预计在“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政策框架”指引下,政策层将进一步从“量”“价”两个层面进行政策引导,在时机上审慎考虑货币政策的价格与数量调控,将政策发力重心集中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 就债市而言,多位交易员普遍表示加仓仍需要观望。早前,因OMO、LPR调降,1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从接近3.4%附近回落至3.17%附近,但近期在3.2%附近陷入胶着状态。瑞银资管债券基金经理楼超告诉记者,“但目前3.2%左右的水平已不算高,大幅加仓利率债可能要等到明年初央行的态度进一步明确。” 不过他也表示,此前央行的操作也证明了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受到这一因素的牵制,随着猪肉价格明年大概率下行,央行仍有望适度宽松。 就股市而言,摩根士丹利也提及,中国经济三季度下行压力仍存,但在短期内国内基建投资企稳和全球经济在明年一季度可能进入2008年以来的第三个复苏小阳春的背景下,内外需改善可能会带动PPI和工业企业利率增速温和回升,同时也有望抵消房地产投资趋弱的拖累,因此多家机构普遍认为周期板块存在一定机遇。 贝莱德中国投资策略师陆文杰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经济韧性较强,尽管企业盈利预计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在高个位数的水平。预计在2020年温和复苏的背景下,制造业的回暖将带动低估值的周期板块回升,且5G板块都具备一定机会。
德邦基金市场观点月报 (2019年10月) 一、股市: 1、重大事件: ◆ 10月各大主要指数均保持小幅上涨。小盘成长股较多的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涨幅略好于蓝筹大盘股较多沪深300和上证50。受益于猪肉价格上涨,农林牧渔板块10月份表现最为突出,是唯一涨幅超过10%的行业板块。家用电器、医药生物和银行涨幅也在4%以上。10月下跌较多的行业板块是有色金属和国防军工,两个板块跌幅均超过4%。 ◆ 3季度GDP有所回落,9月工业增速反弹。19年3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0%,环比二季度有所回落。分项来看,3季度出口增速为0。尽管消费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然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7月和8月有较明显反弹。 ◆ 社融温和复苏,CPI创13年新高,PPI有所回落:9月新增社融2.27万亿,同比多增1383亿,新增贷款1.69万亿,同比多增3069万亿。M2回升至8.4%。社融温和复苏,货币保持稳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CPI上升至3.0%,创出13年新高,主要是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预计CPI仍将持续走高,而PPI则回落至-1.2%。 2、投资策略: 外部摩擦趋于缓和,有利于A股市场平稳。11月MSCI有望再次扩容,中盘股边际增量将最为明显。长期来看,消费和科技仍然是我们中长期看好的配置方向。另外,截至10月31日A股全部上市公司三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业绩出现边际改善且涨幅较少的滞涨的板块和公司也值得关注。 二、债市: 1、基本面: 2019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9月经济数据:2019年9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5.4%,前值5.5%。具体来看,9月房地产、制造业以及基建(不含电力热力水)累计增速分别为10.5%、2.5%、4.5%。与上月相比,制造业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地产与上月持平,基建有所回升。9月社零表现有所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月同比7.8%,较8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工业增加值收于5.8%,较8 月回升1.4个百分点。 9月CPI同比3.0%,高于8月,9月环比收于0.9%,增速较8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食品项同比为11.2%,较8月上行1.2个百分点。非食品项同比为1%,较8月下行0.1个百分点,食品项系主要上行分项。 2019年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同比多增3069 亿,9月信贷整体表现高于市场预期,虽居民贷款持平于去年,但企业贷款回升幅度较大。2019年9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83 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上月上升0.1 个百分点。 2、资金面: 10月份央行开展6200亿元逆回购,并有3500逆回购到期,发行央行票据60亿元,投放MLF2000亿元,实际净投放4700亿元。央行开展了今年第五次CBS操作,改善银行永续债流动性。9月M0同比增速 4.00%,前值4.80%,M1同比增速3.40%,前值3.40%,M2同比8.40%,前值8.20%。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充裕,具体来看,R001和R007分别下行35BP和13BP,DR001和DR007分别下行35BP和18BP,预计未来央行依然维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3、投资策略: 市场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存的长期性和波折性有所顾虑。另外,市场对于猪价高位带来的通胀仍有较强预期,也对债市形成压制。从收益率上看,10月份利率债收益率水平继续上行,长端上行相对短端较多,价值略有恢复。但从历史对比上看,中短端处于历史中位数附近,而长端收益率水平依然在历史 25 分位数以下,提供的安全边际略有不足,依然存在一定调整空间。
四季度总量货币有望维持偏宽松 长盛基金研究部 展望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存一定下行压力,但失速风险不大。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地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同时企业盈利仍在寻底过程中,整体经济内生向下的压力尚未释放完毕。流动性层面,总量货币有望维持偏宽松,但在通胀掣肘下,短期进一步显著宽松除非等到基本面快速恶化的确认;信用在内生性紧缩与政策外生性支持的综合作用下,或维持稳定。大类资产配置的宏观环境依然处在下图中的第1-2的象限转换的过程中,并且考虑当前中国处在金融周期下半场,信用扩张难度加大,整个过程可能将被拉长、熨平。 图:资产配置框架图 表:四季度资产配置建议 注:“+”看好;“+-”中性;“-”不看好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整体缓慢下行,传统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均有不同程度放缓。从投资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5.9%回落至5.5%。虽然房地产投资维持在10%左右的相对较高水平,但制造业投资整体低迷,同时基建投资受制于地方财政压力,并未显著提升。从出口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国提升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导致出口至美国的增速持续负增长,非美出口增速受制于全球经济需求低迷,也有一定程度放缓。投资与出口的放缓导致整体工业偏弱,但内部结构有所分化,以钢铁、水泥等为主限产行业在本轮经济下行过程中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而非限产行业整体趋势回落。对于限产行业,供给侧改革使得2016年以来相关行业在量的层面受到抑制,而价格大幅上升并持续约7个季度。2019年以来,限产行业产量加大,一方面是对前期产量压制的释放,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房地产投资维持相对较高水平,也对相关行业的产量形成支撑。而非限产行业受到外需不确定性加大、制造业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整体增加值震荡回落。从消费端,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从年初接近9.0%降至8.2%,主要受到占比约1/3的汽车消费拖累,除汽车外消费整体维持相对平稳,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 图:基建、地产、制造业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wind 图:出口增速 V.S.出口美国增速 资料来源:wind 图:工业增加值细分 资料来源:wind 图:社会零售总额增速V.S. 汽车消费 资料来源:wind 展望四季度,整体宏观经济依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失速风险不大。下行压力主要源于需求端与盈利预期没有显著改善的环境下,企业投资行为依然谨慎。同时,地产企业面临融资端收紧的压力下,拿地更加审慎,对未来投资形成拖累。基建投资延续温和改善将对经济形成托底,四季度专项债提前使用2020年额度的概率在上升将对基建投资有所提振。此外,汽车消费整体处在底部区域,对整体消费的拖累或将有所减弱。 流动性方面,在经历了包商银行及个别城农商行风险事件的冲击后,央行阶段性加大对流动性的呵护,整体银行间流动性一度极为宽松,7月2-4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跌破1%。后续随着事件逐渐平息,流动性回归正常化,回购利率逐步上升回到包商银行事件前的水平。9月6日,央行宣布全面及定向降准,释放资金9000亿,9月7日MLF未续作,9月17日MLF缩量续作,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体现央行在推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同时,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展望四季度,预计央行在保持整体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将延续稳健。一方面,面对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实体融资成本仍有下降的空间与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胀受猪肉价格上涨,阶段性上升将掣肘央行进一步大幅宽松。
启迪环境:以公司为牵头单位的联合体,中标英州海水道(城区段)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中标价3.9亿元,项目建设期暂定12个月,运营维护期4年。 广和通:公司及子公司2019年至今累计获得政府补助1749.99万元,占公司2018年净利润的20%,全部为与收益相关的补助。 要闻汇总: 中钢协:8月份全国生产钢材10639万吨 同比增长9.8% e公司讯,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1-8月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钢铁产品产量增速较上月加快,钢材价格较上月下降,多数原燃材料价格虽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钢铁企业效益较上月继续下降。8月份,全国生产生铁7117万吨,同比增7.08%,增速较上月加快6.53个百分点;生产粗钢8725万吨,同比增9.29%,增速较上月加快4.31个百分点;生产钢材10639万吨,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月加快0.21个百分点。 巴西央行上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 巴西中央银行26日发布季度经济报告,将2019年巴西经济增长预期从0.8%上调至0.9%,并预计2020年增长1.8%。报告说,上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是因为第二季度增速好于预期。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巴西经济环比增长0.4%,增速高于之前两个季度。 农业农村部:将再选择一批县市作为深化宅基地改革试点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审慎推进的原则,再选择一批县和市来作为深化宅基地改革的试点,改革重点是要探索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的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在既保障农民的权益同时,又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发力毗邻区域农业农村合作共建 在27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张国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正积极推进毗邻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合作共建,目前取得了如下成果:一是合作共建的机制正在形成。二是合作模式趋于多样化,除了在农业生产、产业合作上发力,上海和毗邻区域还将合作共建扩大至交通、环境治理、文化旅游等方面。三是形成了若干个合作共建的项目。 550亿元 9月证券公司短融券发行额创单月历史新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本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累计发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550亿元,超过了2014年8月的451.50亿元,刷新单月历史最高纪录。 农业农村部部长:贫困地区已累计建成产业基地10万个 9月2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贫困地区已经累计建成了产业基地10万个。韩长赋说,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网上销售,许多城市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分销渠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全国首批“互联网+智能站牌”正式落地南京 南京智慧交通联合高德地图对外宣布:全国首批“互联网+智能站牌”正式落地南京,届时南京将有54块公交电子屏被点亮。“互联网+智能站牌”融合了高德大数据以及高德的车辆预计行驶时间ETA算法,并依托于公交电子站牌和移动互联网、交通大数据升级,实现“公交智能站牌+电子地图”双端发布公交路线、公交预计到站时间等能力。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茅台五粮液都在秀,为何只有洋河在挨揍? 先看一张图表: 一目了然,A股市值最大的4家白酒公司里,洋河股份(SZ:002304)增速最低,其中二季度收入仅增长2.08%、净利润+2.03%,差了其他哥们老远。今年股价不受市场待见也是有道理的。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洋河肿么了? 01 经营承压 首先通过几个重要指标来观察洋河中报出现的问题。 【1】经营性现金流 洋河200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报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的情况,连打压三公消费时期都没有出现过。 公司解释“主要原因系上期末预收经销商货款和备货保证金增加幅度较大,本期经营活动流入现金减少,上年末提高员工工资,本期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以及本期支付的各项税费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相应增加”。 翻译过来就是,去年中报的时候,预收经销商打款比较多,今年收的少了,导致现金流入变少。另一边呢,去年给员工涨工资了,今年交的税也多了,导致现金流出变多,此消彼长之下,净现金流大幅减少。 接下来我试图把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进行勾稽(以下内容有点烧脑): 1)上半年公司报表确认收入160亿元,其中一季度109亿(16%增值税),二季度51亿(13%增值税),对应含税销售额184亿元。 2)本期预收款环比减少27亿,是去年四季度经销商备货收到的现金。 3)其他应付款中的经销商保证金减少24亿。 4)应收票据增加2亿。 因此现金流入应为184-27-24-2=131亿。 上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30.85亿,与131亿基本一致。 与去年同期相比,预收款项减少3亿,经销商保证金减少3亿,应收票据增加2.5亿,叠加本期增值税减免导致减少1.5亿,因此与去年同期相比现金流入减少10亿,叠加其他经营活动有关现金变动,本期现金流入减少12亿左右。 另外,去年末洋河生产基地爆发员工维权事件,公司提高了工资待遇,导致本期员工薪酬支出增加2.3亿、缴税比去年同期增加11.8亿,叠加对外采购减少4.7亿,合计现金流出多增加9.4亿。 所以,去年同期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6.6亿,到了本期,流入减少12亿、流出增加9.4亿,16.6-12-9.4=-4.8亿,基本与上图的-5.1亿相当。 勾稽关系核对完毕,没有明显异常项目。 【2】预收账款、保证金 上面分析提到了预收账款和经销商保证金的减少,说明经销商打款不积极。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影响: (1)公司去年提高出厂价,也提高了零售价。但由于洋河在江苏省是十分透明的产品,消费者一听就知道洋河酒的价格,在省内其他白酒厂商没怎么提价的情况下,洋河显得相对性价比不足,零售价提升有困难。 加之由于公司出厂价提升,这样就导致经销商的利润率变薄,于是经销商推荐产品的积极性下降,打款提货意愿也降低。 (2)公司提升出厂价和零售价后,为了挺价,主动控制发货量,发货变少(减少供应),也导致预收款减少。 以上都证明公司在省内的销售遇到了压力,既有价格提升后消费者接受度降低的影响,也有经销商利润率下降导致积极性不高的影响。 【3】收入结构 省外表现较好,占收入比重非常接近50%,这是公司今年乃至未来两三年最大的增长点。 而省内只有3%的增长,主要是靠高端产品梦之蓝拉动。根据券商推算,梦之蓝增速仍然有20%,意味着中端的海之蓝、天之蓝是下降的。 02 内因为主 以上分析了洋河中报出现的问题,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1】 中高端白酒市场竞争加剧。 白酒行业已经进入挤压式增长,整个行业的产量是下滑的,另外消费升级导致低端白酒销量也不好,所以各企业都瞄准了“腰部”,即次高端。 与洋河同出一省的今世缘(SH:603369),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消费者认可度也有所提升,在部分市场抢占了洋河的份额。 此外江苏市场消费能力较强,这两年不少省外品牌也是看重这点,纷纷招商布局,加剧了竞争。 【2】品牌力相对于茅五泸弱,不足以支撑频繁提价。 品牌力向来是洋河相对于茅五泸的弱项,但前两年次高端白酒的火爆以及之前提价较顺畅,使得管理层对自身的品牌张力有一点过度乐观。 表现出来,就是上文分析的出厂价提升但终端价难提导致经销商利润变少,进而降低打款积极性、影响公司出货。 【3】省内消费升级的路径演绎超出公司预期。 公司很早就推出海、天、梦系列,品牌打造非常成功。按照公司的规划,三个系列分别对应中低端、中高端、高端,价格带也有区分。 理想是好的,但消费升级不一定是直线式,也有可能是跨越式,这点在江苏市场体现非常明显——不少消费者直接越过中间的“天之蓝”,升级到“梦之蓝”。 梦系列这几年的高增速以及天系列的不愠不火便是明证。这个也跟公司自身战略更偏重梦之蓝、相对忽视天之蓝有关。 另外,我不赞同市场部分人士的以下看法: (1)驳今世缘抢洋河份额 很多人说洋河下滑是被省内第二的今世缘抢了份额,包括不少券商都这么吹今世缘,看淡洋河。 我不这么认为。直接上数据: 首先,洋河在江苏的收入规模是今世缘的2.6倍,两家企业合计占到江苏白酒市场份额的一半甚至以上。两者目前不在一个级别。 其次,我们假设今世缘今年增长的这6.95亿全部来源于“抢洋河的份额”,如果没有今世缘,这些份额还原给洋河,那洋河中报省内的收入也就87.68亿,同比增长12%,多了不到10个点的增速,相比去年省内20%的增速还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洋河自己没有经营好才是本质原因,并不是今世缘增长让洋河无路可走。 当然,客观上,今世缘增速远高于洋河增速,肯定还是抢了一些份额,只不过没有市场担忧的那么夸张。 我们大A股历来喜欢线性外推,即今世缘今年30%增速,就吹未来也会有20-30%的增速,洋河今年省内个位数,就预期到了天花板,未来也不会增长,然后掐指一算一算今世缘4-5年就能打败洋河。 如果有那么简单,那投资简直太省事了。 (2)驳洋河不好喝导致增速下降 我觉得这个观点更多是一种样本偏差。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人们更愿意表达负面观点,或者说负面观点更容易吸引眼球,导致我们以为事情的真相就是偏负面的。 以我跟踪空调行业为例,每当行业承压,就时不时有、经销商跑出来说,哎呀做不下去了、日子多苦多苦、格力空调多差之类的,好像格力就要倒闭了一样。结果这么多年了,格力还是好好的。 而当行业景气的时候,这些人都顾着闷声发大财。在股市上也可以发现,一个股票跌的多了,利空自然会跑出来,即使没有利空,也会有人找出一些所谓的利空消息。 洋河这么大的体量,一定是有很多消费者偏爱它的口味。如果不好喝,为什么到了现在增速才下滑呢?一直没发现? 03 元气未失 分析问题之后,接下来要看的是,公司有在做适当的调整吗?更关键的是,洋河的核心竞争力被削弱了吗? 首先看公司的应对: (1)人事调整。 7月将原先负责蓝色经典品牌系列的总经理刘化霜提拔为营销公司董事长,针对渠道问题进行总结并应对。 公司也意识到经销商利润薄,套取费用等现象,公司也采取了停货,增加渠道费用补贴等方式调整。 例如二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7.8%,销售费用率增加1.7个百分点达到13.18%,成立苏中、淮安大区,聚焦重点地区和产品,提高投放效率,加大陈列费及团购等投入,主抓库存消化与产品动销。 (2)提升品牌力。 公司在三季度开展“寻味绵柔”活动,围绕梦之蓝和绵柔味觉开展活动,洋河将在8月19-9月15日的央视1、2、3、7、9、11、新闻等七大频道,集中投放梦之蓝品质篇宣传片,目的是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3)产品升级。 2018年下半年起公司就对海天系列产品升级,酿制过程中加入了更多老酒来提升品质,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目前由于市面上新版老版酒并存,效果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后续渠道库存消化差不多的时候,消费者口碑有望提升。 我认为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必须承认,洋河的品牌力不如五粮液,故这一轮洋河的调整,可能比去年三四季五粮液的调整时间更长。 那么,更本质的问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衰退了吗?我认为没有。 今年公司业绩增速不如五粮液、老窖,但拉长看,谁的持续增长能力更强,一目了然: 2010年,洋河、老窖净利润正好一样,洋河净利润是五粮液的50.2%。如今,洋河净利润是老窖的2倍,是五粮液的59.8%。 显然,洋河在品牌力不及五粮液、老窖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快的过去9年的复合增速。 而2016年至今,五粮液和老窖增速更快的原因是承接了茅台供不应求的需求溢出。 复盘洋河的发展历史,从洋河大曲获得第三届名酒称号到90年代跟不上消费升级趋势,公司核心管理人员杨廷栋和张雨柏的带领下从味觉突破打出差异化,推出绵柔型产品,并以蓝色经典命名,抢占男性心智,蓝色经典随后在黄金十年期内高速成长。 公司虽然家底比起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弱,但是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取得如此业绩,已经证明了其管理能力。 洋河的核心竞争力,大体来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独特的股权结构。 国资持股34%,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有21%,剩下的由经销商和公众股东持有。 这种股权结构有点三权分立的意味,国资、管理层、其他股东相互制衡,谁都不会一支独大,既可以保证管理层和公司发展利益一致,又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会受损。 这样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着眼于长期经营,而不像有的公司只管两三年的业绩。上市酒企普遍国资控股,别说三权分立了,连高管都没啥股份,激励不足、腐败频发。 (2)公司通过5259名销售人员(人员占比30%)掌控地推3万人员。 像海天、双汇这样的快消品企业,销售人员也不超过4000人。无论是“盘中盘”,“1+1”以及后面升级的“4*3”渠道模式,均体现出公司拥有白酒行业最强大的线下流通渠道优势。 (3)公司储酒上限可达100万吨,已经是国内产能最大的公司,资本投入期已经结束,未来资本开支较少可维持高分红。 公司这两年分红率接近60%,上市以来从未再融资。而某些高端白酒企业,别看账上趴着大把现金,但大部分有“政治任务”,必须分散存在省内的地方性银行,帮助完成指标任务,所以他们的分红率是提不上来的。 另外公司高端产品梦之蓝产能扩张已经完成,可达一万吨,能够应对未来的需求。 04 估值与展望 展望下半年,前文也提到公司品牌力不如五粮液,预计调整周期长于五粮液。再考虑到去年三季度基数较高,且公司放缓了发货节奏,疏导渠道库存,不排除下半年业绩仍将承压。 半年报公布后,16家券商下调了洋河的业绩预测,一致预期全年91亿净利润,同比增长12%。 对此我认为仍偏乐观。保守假设全年增长8%,则前瞻PE(市盈率)18.5倍。18年三季度最低点估值15.8倍,今年1月市场2440点时估值16.6倍。 我认为洋河的核心竞争力仍在,白酒生意模式上佳,当前估值应为合理,16倍以下偏低,14倍低估。不过更靠谱的应该是紧盯基本面,例如利润什么时候出现增长恢复,或预收款增长、现金流好转等正面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