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2月1日,东方金诚连续发布公告称,因山东广饶农商行、山东邹平农商行连续两年未披露年报,将继续延迟披露评级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整治等持续推进对县域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均出现经营困难,加上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并通过担保链条逐步传导,导致资产质量明显恶化。”一位股份制银行山东分行人士在谈及当地中小银行时对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近一年来,还有多家银行因未发年报被信用中介机构延迟披露评级报告,例如,山东博兴农商行、济南农商行、河南伊川农商行等。 两银行被继续延迟评级 2月1日,东方金诚公告称,将延期披露2021年广饶农商行主体及“2017广饶农商行债券”跟踪评级报告。 2017年6月,广饶农商行发行了“2017年广饶农商行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根据相关监管要求,评级机构应于该行年报出具三个月内对其主体及“2017广饶农商行债券”进行定期跟踪评级。不过,2019年4月30日和2020年7月31日,广饶农商行先后公告延迟披露2018年和2019年度报告,至今也仍未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广饶农商行前身系广饶农村合作银行,2010年9月,经原银监会批准,改制为广饶农商行。截至2017年末,该行实收资本7.1亿元。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广饶县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2%,为第一大股东;东营天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03%,为第二大股东。 广饶农商行可翻阅到的最新财务信息在2017年。当年广饶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 7.89亿元,同比下降14.72%。其中投资收益2.24亿元,同比增长91.80%;利息净收入5.55亿元,同比下降29.92%。 另外,2017年财务数据还显示,受资本净额大幅下降和单户贷款及授信余额上升影响,广饶农商行客户贷款集中度和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大幅上升,已不符合监管要求。同时,该行前十大集团授信客户中,5家已经进入失信人执行名单,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广饶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 13.90%和27.55%,逾期贷款占比为26.34%。 广饶县产业以橡胶轮胎、化工、纺织、汽车配件等为主导。当地大部分轮胎企业附加价值低、经营利润少、负债高,很难抽出更多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在轮胎行业产能过剩和环保政策限制背景下,部分轮胎企业破产。同时,当地企业担保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橡胶轮胎制造业企业间互保情况尤为明显。由于被担保方与担保方所处行业相同或为上下游企业,区域内形成互保链,系统性风险无法分散,部分企业破产现象逐渐通过担保链条传导至整个行业和全县区域,广饶县内多家轮胎厂和部分其他制造企业停产,区域信用风险明显上升。”东方金诚称。 连续两年未发布年报的不只广饶农商行,还有邹平农商行。邹平农商行先后两次发布延迟披露2018年和2019年年报,东方金诚也多次延迟披露其评级。 邹平农商行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行逾期贷款占比同比大幅跃升20.07个百分点至27.20%,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6.85个百分点至9.28%。该行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小微企业。同期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达79.35%,制造业不良贷款占比为57.64%,制造业行业不良贷款率为 8.52%。 被评级机构“特殊关照”的那些银行 由于经营区域集中、风险管理水平偏弱,再加上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较少,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支持政策短期内难以惠及,在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过程中,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记者梳理发现,近一年来,除了上述两家银行外,山东博兴农商行、济南农商行、河南伊川农商行等多家银行也因无法提供年报信息,被信用中介机构延迟披露评级报告等。 去年1月份,中诚信国际公告称,将终止对平遥农商行的主体及债项信用评级,并将不再更新该行的信用评级结果。“对平遥农商行不定期跟踪评级过程中,多次以电话、邮件以及业务联系函等形式请平遥农商行提供材料,而该行始终未能提供。”中诚信国际称。几天后,因山西运城农商行不配合提供评级材料,中诚信国际也决定终止对其信用评级。 此外,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至少已有6家中小银行主体长期信用等级遭评级机构下调,分别是贵州乌当农商行、长春发展农商行、山东阳谷农商行、山东烟台农商行、吉林蛟河农商行等。 “为增强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抵御能力,2020年采取了很多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二级资本工具、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在不同的市场、通过不同的渠道补充资本。另外,推进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性银行的资本金,目前这个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银行资本实力大为增强。我们通过增提拨备增强银行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处置不良的时候,动用了一些拨备,同时也加大对拨备的提取,夯实银行应对风险的基础。”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当下,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压力上升,合并同样是化解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1月27日辽宁省政府网信息显示,近期,辽宁省政府常务会议称,通过申请新设组建一家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合并省内12家相关城市商业银行。
作者| 火叔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2020年新冠疫情使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但医药板块相对优势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0全年上证指数上涨12.35%,可是医药生物指数2020年全年涨幅却达到了34.85%,涨幅排在申万子行业中第四位,跑赢大盘涨幅22.5%。 在医药板块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作为“手套王者”的英科医疗,在疫情至今经历股价持续暴涨,涨幅超过三十倍。同时,其可转债价格也涨了近三十倍,被称为债中茅台。 1月29日,英科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开启H股上市的进程,其港股上市是否会给投资者一个参与的机会?而递交的招股书又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图:疫情以来股价爆发 资料来源:富途证券 800亿估值的手套“小”生意 英科医疗,主打一次性医用手套,主要产品为丁腈手套和PVC手套。根据英科医疗的H股招股书,按2020年上半年的销售收益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及世界第二大的一次性手套供货商,而按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产能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及世界第三大的一次性手套供货商。 一次性手套,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卫生与廉价。的确,一次性手套单价十分低。一次性手套按材质分为乳胶手套、丁腈手套、PVC 手套和 PE 手套, 上述四种材质依次从高端向低端排列。乳胶手套价格较高,可用于医疗手术,但由于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皮肤过敏,逐步被丁晴手套代替。丁腈手套由于防化学试剂渗透、原料价格波动小、上色方便、不含乳胶中易使人体过敏反应的蛋白质,是手套中最贵的分类。而根据英科医疗招股书,2019年丁晴手套的价格仅为23.1美元/千只,哪怕疫情导致原材料与需求上涨,丁晴手套才38美元/千只,折合人民币两毛多一只。 资料来源:招股书 说起手套制造这门生意,大部分人对此应该留有“低端制造”的印象。事实的确也如此。2019年,英科医疗的毛利率为21.06%,净利率仅8.56。。公司外销收入占九成,而外销以 ODM 为主,并不拥有自主品牌。一次性手套全球市占率第一玩家,Top Glove Corporation Berhad,2018年的净利润也才8个亿,净利率也仅为10.30%。一次性手套,的确是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 可廉价的手套、薄利的生意,不代表没有成长性。以英科医疗的年报来看,2015年-2019年,英科医疗的营业收入从9.98亿元增长至20.83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46%,净利润从0.64亿元增长至1.79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32%。但股价毫不为所动。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英科医疗由于收入体量最小,基数原因使得增速高于同行业公司;二是,2018 年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干扰,公司放慢了扩产进度,收入增速放缓明显,遭遇戴维斯双杀。 英科医疗的股价表现乏力,直到疫情的到来。 图:英科医疗自上市后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富途证券 疫情之下股价上天 一次性手套可阻断接触传播的病菌,是家庭防护和院感防控的好帮手。过去数年,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2015年-2019年,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由3,859亿只增长至5,290亿只,复合年增长率仅为8.2%。 但疫情改变了一切——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带来一次性手套防护用品的需求高增。一次性医疗手套需求爆发式增长,2020年全球一次性手套销量约为6421亿只,同比增长21.4%;尤其是丁腈手套,预计销量同增接近三成。一次性手套按其材料分类,主要包括丁腈、 PVC及乳胶。一次性丁腈手套由100%合成丁腈胶乳制成,适用于医用检查、食品处理及一般工业用途,是疫情下的紧俏商品。而疫情下手套的定价走高,预计2020年全球市场收入达168亿美元,同比接近翻倍。 此外,疫情重塑了供给格局。比如马来西亚传统龙头企业开工、扩产受疫情拖累。而国内疫情恢复良好,龙头企业优先承接全球产能转移。英科医疗大幅扩产,手套业务量价齐升。英科医疗的招股书披露,2020年新增产能约170亿只一次性非乳胶手套,增长率为89.5%。 后疫情时代的最大风险 量价齐升下,2020年英科医疗迎来业绩大爆发。根据递交港交所的招股书披露,2020年前三季度,英科医疗实现营业收入87.71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15.20亿元增长485%。1月24日,英科医疗A股发布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68亿元–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高达3713.45% - 3993.85%。涨了三十倍的股价背后,是涨了超过三十倍的盈利。 支撑英科医疗股价的上升动力,是真金白银的业绩上涨。随着后疫情时代来临,英科医疗是否还能业绩保持爆发式增长? 市场的供需格局将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供给方面,东南亚的疫情恢复情况,将成为供给格局的最大变量。根据马来西亚手套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马来西亚一次性手套产量,占全球总产量高达 63%,其次是泰国占比18%,越南产量占比3%,东南亚三国占比超过84%,而中国的产量仅占10%。东南亚具有更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显着。比如,马来西亚是橡胶原产国,因此是世界上一次性手套的主要生产国。 图:2019 年全球一次性手套产量分布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手套行业协会,中信证券研究部 来自东南亚等国的大厂在世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2019年,马来西亚的Top GloveCorporation Berhad(顶级手套有限公司)、 HartalegaHoldings Berhad(贺特佳控股有限公司)、 Kossan Rubber Industries Bhd.(高产柅品工业有限公司),在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占领了近四成市场。 而疫情干扰原龙头的生产常态,订单转移至英科医疗。英科医疗成为“全球前三”的领导者地位,有可能是疫情期间的“限定”。东南亚的疫情情况,将强烈影响其在2021年的成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科医疗招股书披露,公司一次性非乳胶手套的年产能将可在未来12至15个月增加至约1,200亿只,使全球产能大增。如全球疫情受到控制,需求增速下降,英科医疗或面临量价齐跌的尴尬局面。 但从短期看,全球龙头们的产能恢复仍未见期限。从东南亚的疫情防控局面来看,泰国、缅甸疫情得以控制,新增病例已下降至每日200例和450例以内;但疫情前全球TOP3都来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疫情仍严峻,新增病例增长至11000、3500例/日。 图:东南亚日新增疫情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 英科医疗未来走向何方?一言蔽之:看疫情。
“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全年净利润由负转正,不良贷款规模大幅下降。”平安银行2月1日晚间率先披露的2020年年报,显示上市银行已经开始走出疫情冲击。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减值损失前的营业利润、净利润分别为1073.2亿元、289.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扭转了前三季度负增长的局面。 包括平安银行在内,目前共有17家A股银行披露了业绩预告,其中包括6家股份制银行。除了浦发银行,招商、兴业、中信、光大银行等4家股份行,去年全年的净利润均已由负转正,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招商银行,净利增长4.82%。 与三季度相比,平安银行去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远超上年同期。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136.78亿元,同比下降11.2%,三季度时同比仍下降5.2%。到了去年四季度,该行实现净利润65.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除了利润增长指标,平安银行的资产负债也处于全力扩张中,各项主要指标同比均增长了1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该行总资产4.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存、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2.66万亿元,同比增长9.7%、14.8%,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存款余额。 在平安银行的收入结构中,零售业务依旧充当了驱动器。2020年,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部收入的57.7%,零售净利润176.74 亿元,占比61.1%。 根据年报披露,截至去年12月底,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8.3%,仅汽车金融、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就新投放2210.98亿元、261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35.6%。 经过几年的布局,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去年底,该行私行达标客户数5.73万户,同比增长30.8%,私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12万亿元,同比增长达53.8%,并带动总体管理客户资产较快增长,增速达到32.4%。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增速虽低于零售,但在利润中的占比却有所上升。截至去年底,该行企业贷款余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12.45亿元,同比增长12.2%。 受疫情影响,商业银行去年资产减值普遍显著增加,平安银行也是如此,这也消耗了该行大量利润。年报数据显示,该行去年计提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704.18亿元,同比增加108.9亿元,其中贷款、债权投资分别计提减值431.1亿元、272.5亿元。 而推动收入、利润增长的零售业务,承担了主要的资产质量压力。去年全年,该行零售业务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577.24亿元,同比增长10.8%,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净利润为176.74亿元,对应减值损失准备计提金额达4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回收也在快马加鞭。2020年,平安银行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60.68亿元,同比增加22%,收回贷款本金248.48亿元,且98.2%为现金收回,其中已核销贷款130.99亿元。 减值准备、不良贷款回收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显著改善。截至去年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13.9亿元,同比减少近69亿元,不良率为1.1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8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 从贷款损失情况来看,资产减值的洪峰可能已经过去。去年上半年,平安银行计提贷款信用减值损失323.02亿元,同比增加87.05亿元,三季度则为374亿元,四季度单季新增约57亿元,增幅比去年上半年明显下降。
港股强势反弹,2月迎来开门红。继1日恒指收盘大涨2.15%,报28892.86点,截至2日收盘,恒指涨1.24%,报29250.29点,科技股更是大幅攀升。当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72.77亿港元。 此前受到美股逼空行情影响,恒指一度接连下挫,但这并未阻止内地资金继续南下的势头,上周南向资金继续大举流入2981亿港元。花旗在最近一份研报中称,受内地公募基金的驱动,今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规模将达3万亿港元。 在全球市场尚未完全企稳时,面对港股的火热行情,机构如何布局? 3万亿够呛,但放量是必然 开年至今,截至2月1日,南向资金总计净流入已达3270.58亿港元,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已逼近2020年净流入总量的1/2,势头之猛可见一斑。2015到2019年南向资金的年均净流入也仅为2090亿港元。 全球市场巨震后,在资金的强势流入下,港股的反弹力度也远强于A股。 花旗认为,全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或达3万亿港元。其中,如果未来内地公募基金的新发行规模能够延续1月的强势,那么基于50%的最高配置比例,全年通过公募基金渠道流入港股的资金可达2.2万亿港元(其他南向资金包括私募、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等),即单日净流入大约在90亿港元。花旗也因此上调了其对港交所的目标价至575港元。 Wind数据显示,去年港股通的净流入规模为6721亿港元,这意味着按照花旗的上述估算,今年南向资金的净流入规模将增长超3倍。以全年约250个交易日计算,平均单日浄流入规模为120亿港元。记者统计发现,从今年1月初到2月1日的21个交易日里,南向资金的日均净流入额为155.74亿港元,只有1月22日低于100亿港元,且有8个交易日高于200亿港元。 不过,从总体量级上看,3万亿港元非常高。根据晨星统计,受市场走强和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内地公募全年共成立1435只基金,合计募集资金约3.16万亿元,数量和规模较2019年分别增长38%和122%。也就是说,花旗所预测的3万亿港元的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几乎逼近去年新发行基金的募资总额。 那么,今年公募基金的募资规模又会否大幅增加并提升港股配置?根据长江证券统计,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配置规模大幅上升,总持仓规模达到2598亿港元,占公募基金股票总持仓的比重环比抬升1.8个百分点至74%。但即使基金提升港股配置比例或新发基金的建仓,都很难保证南向资金持续强势。据国君策略测算,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平均港股持仓占股票市值比例为21.05%,若按50%持股上限计算,港股投资市值增至4829亿元,增量为3305亿元。而从今年新发行的基金来看,截至1月28日,今年共发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3709亿份,其中也有不少新发基金注明可投资港股。据东北证券估算,其中可用于投资港股的份额约为400亿份。即使满打满算,目前公募基金对于南向资金的贡献也不超过万亿元。 因此,如果要实现花旗的预测,未来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需要和1月一样强劲,这需要全球市场流动性充足且经济复苏势头良好,让市场的热度足以支撑另一个“基金大年”,否则增量资金很难达到如此大的量级。但可以确定的是,南向资金涌入的势头远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机构继续看好港股机会 尽管经历了上周的巨震,机构仍然普遍看好港股。 “一方面,新发行的基金能够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比例一般限定在50%。另一方面,港股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具备独特的投资价值。对于低估值行业,港股往往比A股更便宜,分红收益率更高。近年来,港股科技色彩越来越浓厚,阿里、京东等科技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也是境内资金投资标的。”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法国巴黎银行(下称“法巴”)亚洲股票策略师曼尼西·雷乔杜里(Manishi Raychaudhuri)对记者称,最近南向资金都集中在一些像腾讯、建行、美团、工行等“旧爱”上,也有一些新的非必选消费公司获得青睐,例如思摩尔(电子烟)、颐海国际(火锅调味品)、中国飞鹤(奶制品)等。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香港敞口”获得增配,例如汇丰和港交所。总之,内地投资者对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行业的迷恋似乎有增无减。 根据法巴的数据,2020年以来,获得南向资金净买入额最高的公司(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腾讯、建行、美团、小米、工行、汇丰、港交所、思摩尔、华润啤酒、中国飞鹤、药明生物等。 A股“抱团”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港股,但这无可厚非,因为这些公司部分是景气行业中具备长期增长前景的公司,部分是拥有稳定回报的公司,还有的则是相较于A股有较大估值折价的公司。雷乔杜里对记者表示,在MSCI中国指数的股票中,24只股票占了机构投资的50%——9只来自金融行业,6只来自非必需消费品,3只来自能源,2只来自通讯、消费品和医疗。 三大风险逐步消化 除了机会,港股并非没有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反垄断压力、地产和银行的监管调控等,无疑是悬在港股头上的三把剑。 有观点认为,地产调控、银行资产端监管指标趋严等将打击金融板块的表现,但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这种影响更多集中在A股,资金对于港股金融股的配置逻辑可能不同,或更看重低估值、高分红的优势。 就反垄断风险而言,目前冲击已经逐渐被市场消化。煜德投资合伙人、佳和基金经理蔡建军对记者称:“我仍非常看好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反垄断只是为了不让巨头用垄断优势去破坏公平竞争、创新的环境,这是积极的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尤其是有利于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当前行业发展仍处在成长期,电商渗透率仅为25%,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行业格局也没有固化,私域电商、带货直播等新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涌现,短视频、云计算、企业级服务等赛道还不断有新的企业在崛起,因此,互联网仍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方向之一,优质公司更多集中在港股。” 地缘政治风险方面,尽管此前部分中国公司被国际指数剔除,股价出现了大幅回调,但是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对记者称,一些内地资金进场抄底,部分美国以外的外资机构客户也对这些企业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的估值跌到了低位,与过往平均水平出现较大背离,同时在红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在机构看来,估值相对更低只是资金南下的一个理由,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有A股没有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标的。后续还会有很多独特的新公司在港股IPO,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不过,需要警惕的风险则包括流动性边际转向、美元反扑、疫苗注射进度慢于预期等。
近日由于快手科技的申购热度持续攀升,投资者的目光重新转回了港股新股市场。 其实,今年以来,自从一些在美上市的互联网龙头公司不断传出将回归港股进行二次上市的计划后,次新股板块就开始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有不少数量在去年四季度上市的次新股公司,其今年以来的累计升幅已超过50%,有两只次新股期间的累计升幅已成功实现翻一番以上。 国内领先的专业工业气体公司 上市后累计升幅逾140%持续引领次新股行情 其中之一,便是一家业内领先的专业工业气体公司CHINA GAS INDUSTRY INVESTMENT HOLDINGS CO. LTD.(港股上市名称CGII HLDGS,代码01940)。该公司上市之后从最低的1.45港元最高升至4.75港元,累计升幅逾140%。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经统计发现,该数据在众多港股次新股中排名相当靠前,这代表着该公司股价的良好表现,持续带旺了整个港股的次新股板块,因而逐渐受到市场的进一步关注和挖掘。 据了解,成立于2006年的CHINA GAS INDUSTRY INVESTMENT HOLDINGS CO. LTD.(中国工业气体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由河钢集团、中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创建的基金所控股,公司主要从事供应管道工业气体、供应液化工业气体及液化天然气相关业务,包括供应液化天然气及提供气体输送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收益计,公司为京津冀区域第二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 成功上市后的CGII HLDGS,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估值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离不开港股重启的牛市大背景,另一方面亦当然与公司所在赛道的未来发展前景、行业领先位置及公司较为稳定扎实的基本面密不可分。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究这些因素的同时,顺带思考一下该公司是否具备充足的成长能力,以及相关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首先,从行业竞争格局来入手。据招股书所示,CGII HLDGS为京津冀区域第二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占据了约8.5%的市场份额,这些直观的数据也许不能完全展示出该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下图所示的公司A、公司C分别指的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和医疗气体以及相关服务的供应商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500强企业空气与化工产品公司的时候,难免会对公司认可度程度往上提升几分,说明了未来公司有机会受益于行业的“国产替代”等大趋势。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其次,我们看到京津冀区域的工业气体市场集中度其实并不高,从数量来看,京津冀区域工业气体行业有大约50到100家独立的工业气体供应商,而按2019年收入数据计算,前五大参与者合计约占据了33.3%的市场份额,按中长期来看,相比于成熟度较高的参与者数量较少的寡头垄断产业发展阶段,行业前五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占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京津冀区域是中国领先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我们知道钢铁行业是工业气体使用量最多的产业之一。在2019 年,京津冀区域钢铁总产量约占中国钢铁总产量四分之一,对应的,京津冀区域工业气体行业约占全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规模约17.3%。目前,中国钢铁业正面临转型,落后产能将被陆续关停,淘汰出市场,因而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会继续提升,钢铁业转型或深刻地影响工业气体市场走势。 总体来看,工业气体行业的集中度提升趋势将有机会跟随下游行业格局的变化而变化,于对不断变化的政策的适应能力较弱以及拥有相对狭窄的客户群的这类中小型公司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换而言之,领先的、排名靠前、综合实力更强的行业或区域龙头企业将有机会受益,市场份额或得到持续扩张。 未来,受到国家政策支持(指的是2015年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京津冀区域产生的工业气体收入将受到该地区的下游需求所推动,预期于2024年收入将增加至约人民币384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8.5%,其中,独立供应商预期所获得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将会更高,达到10.7%。近年来,大型下游客户更愿意将工业气体生产业务外包给经验更加丰富和专业的独立供应商来操作,这股趋势目前正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因此,综合上述,作为京津冀区域工业气体行业专业、独立且领先的唯一国内上市公司——CGII HLDGS,其不但具备一定的稀缺性,在未来公司还可以有充足的市场空间获得成长,更可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与行业集中度提升等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有稳定的发展模式和扎实的基本面的CGII HLDGS 未来潜力释放的最大看点:开拓的特种气体目标市场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CGII HLDGS主要经营管道工业气体及液化工业气体的供应,亦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液化天然气相关业务。其中,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空气分离装置生产的管道工业气体。管道工业气体的供应产生的收益分别占截至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总收益约66.4%、62.8%、71.4%及75.6%。 据招股书的资料显示,于往绩记录期内,该公司所有的管道工业气体供应收益均来自对河钢成员集团的成员公司的销售。目前公司已与河钢成员集团发展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关系,并成为其独家的管道工业气体供应商,因而公司的客户群就显得非常集中,集中度较高,2019年公司的五大客户占其收入高达87.8%,最大的客户则占其收入的83.6%。并且公司大部分的服务合同均被锁定在15-30年,所以我们才说公司拥有稳定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围绕着中国领先的钢铁生产商河钢成员集团的数家成员公司,对其提供工业气体及液化工业气体的供应,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及,其未来有望拓展更多的客户,不但在河钢集团内部,也在其他的行业,比如说类似化工、医疗、电子、高端制造等符合河北省和京津冀区域转型规划的产业当中找到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客户群体。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除此之外,我们能较为清晰地看到,公司所拥有的稳定发展模式,正持续地为其基本面“添砖加瓦”。财务数据方面,2017至2019年期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0.27亿、11.46亿及13.05亿,复合年增长率达12.7%;毛利分别为1.68亿、2.19亿及2.82亿,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16.3%、19.1%、21.6%;纯利分别为7,999万、1.20亿、1.34亿,复合年增长率达29.8%,而对应的纯利率为7.8%、10.5%、10.3%;另外,不考虑上市费用等一次性支出的情况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公司盈利情况的经调整纯利分别为7,999万、1.22亿及1.54亿,复合年增长率则高达38.7%。 从这些数据来看,即使作为模式稳定的、拥有长期合约和长期客户群体的独家工业气体提供商,其依然可以通过提高运营效率来持续改善盈利能力,通过开拓新产品、新业务来持续捕捉市场机会和提升盈利水平和能力。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2019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权益比率来看,前者约处于22-36%的区间,后者则约为12-19%区间水平,反映出较低的杠杆比率,表示财务风险和财务压力均较低。 总体上来说,这样的商业模式,无论在确定性和持续性上面均具备不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根基或优势。而稳定性强这是否代表着成长性不足,我们是并不认可这个观点的,我们反而对公司的潜力释放抱有更大的期待。 我们从招股书中找到公司的募资用途,超过90%的募集资金将计划用于中气投(唐山)厂房的发展采购及搬迁空气分离装置。公司亦在招股书清晰地表述过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其计划于中气投(唐山)厂房生产特种气体及混合惰性气体,以便于全面运作后开发该等新产品。 特种气体由于其高价值和化学性质,以气缸或杜瓦瓶交付给客户,距离对特种气体构成的限制较小。因此可使得公司有机会继续扩大潜在客户,打破地域限制,其可以就特种气体及混合惰性气体建立全国销售网络。特种气体及混合稀有气体的市价及利润率预期高于其他气体,这将帮助公司未来进一步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另外,我们也在招股书中发现,特种气体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行业的生产及制造过程之中,换而言之,中国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将给特种气体带来庞大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电子行业所用高纯度特种气体的工业化被列为连同大规模整合发展的主要特殊项目,这里可以看到特种气体的工业化方向是受到国家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的。 去年美国政府在商业芯片采购方面不断打压中国,这将决定了中国日后定必将大力推动电子工业发展,尤其是芯片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众所周知,在研发制造芯片的过程中,特种气体的供给尤为重要,而中国在努力研发制造各种电子半导体以及智能产品的过程中,高质量、高纯度的特种气体是不可或缺的,预期将快速拉动整个特种气体的制造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同样给了具备领先的综合实力的工业气体生产商带来历史性机遇。CGII HLDGS集中优势所倾力募投押注的中气投(唐山)厂房,随着该厂房的产能和新品落地,将成为在以京津冀地区为大本营并拥有行业领先位置的CGII HLDGS,其未来有望通过成功辐射至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电子集群发展的各大基地,进而最终实现突围。 因此,持续开拓的特种气体目标市场空间和抢占在国内市场份额,这些都是CGII HLDGS未来发展及潜力持续释放的看点之一,值得投资者关注。
2月2日,上金所发布公告提示称,近期,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波动加剧,市场风险加大。同时,临近春节假期,上金所提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细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理性投资。 上金所表示,交易所将视情况采取风控措施,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保护投资者利益。
1、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复盘恒大“云卖房”这一年 去年疫情发生时,中国恒大(3333.HK)创造性推出”云卖房”活动,掀起了全民营销热浪。因疫情困在家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纷纷下载恒房通,并找寻想要买房的亲朋好友积极促销。大手笔的折扣之下,也让各方参与者不论是褥羊毛的群众还是购房客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恒大的此番营销更是引来行业内房企纷纷效仿。一直被诟病离互联网太远的房地产行业因为恒大的推动,也一下子被拉得很近。 然而,并非所有的房企都能够从一而终,正如那句“潮水退去后, 才知道谁在裸泳”,恒大将“网上购房”、“全民营销”贯穿了全年,甚至还在618、双十一等节日以及楼市金九银十期间频频造出声响,然而观之此前跟风的房企,大多数已经没了声响,或者效果甚微。 在“网上卖房”营销一周年之际,恒大继续打响抢收第一枪,自今年2月1日起,其全国楼盘实施75折促销。从活动的延续,不难看出恒大的“云卖房”并非只是一阵风,恒大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一打法,也与过去一年透过线上线下的创新营销手段取得的成绩密切相关。 回顾恒大过去一年,其不论在销售层面,还是回款、降负债方面,表现均颇为亮眼。此前公司交出的年度销售成绩单显示,2020年,恒大实现销售7232.5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111%;销售回款6531.6亿元,同比增长38.5%,全年回款率90.3%。尽管面对疫情之下的复杂市场环境,恒大不论是销售还是回款两项指标均创出了历史新高。而得益于此,也极大地支撑了公司负债的降低,截止2020年12月31日的9个月时间,恒大有息负债下降了1578亿元,顺利完成“每年有息负债下降1500亿元”的目标。 恒大在“云卖房”上踏出了行业第一步,简单来看是疫情环境下搭配公司此前“全员营销”“全民营销”的创新之举,但更深层面来看,则是恒大对房地产行业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所具备的深刻的洞察能力。在城镇化深化、人口红利消退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行业迈向高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房地产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恒大在这之中俨然成了当之无愧的领路人,凭借先发优势,以及持续验证的服务品质与效率,恒大铸造了一道行业竞争下半场更为坚实的护城墙。 2、再推“云卖房”第二弹! 教科书式案例或将走向常态化 新的一年恒大立下了新的目标——合约销售冲刺7500亿元,有息负债再降1500亿元。新目标驱动之下,值此岁末年关、亲朋好友将聚在一块的时候,恒大借势继续打响抢收战。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活动方案,在今年2月1日开始的促销活动中,购房者不仅购房可获得75折优惠,推荐他人成交同样可以获得丰厚的佣金和奖励。同时,2月6日还可参与限时秒杀,秒杀到手的房子可额外享受93折优惠。这意味着,恒大全国楼盘优惠力度已超去年同期。对此网上更是将此升级活动称做“网上购房”Plus版,与科技公司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恒大“云卖房”促销活动的延续与升级,这背后反映了当初这个房地产行业教科书式的营销案例在恒大已经走向了常态化。这更充分体现了恒大在企业内部已经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能够支撑这一模式的不断迭代升级,同时,恒大也已经为持续深化这一“云卖房”的打法做足了准备。 在这之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此前2020年底恒大与全国152家中介机构成功组建的“房车宝”集团,彼时,旗下房车宝全民经纪平台、房车宝平台、房车宝SaaS管理平台等三大科技平台同时亮相,其以“数字科技、房车合一”为愿景,构建房产、汽车线上线下全渠道交易服务平台,欲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科技服务集团。不难看出,透过合纵连横,聚集优势资源,加速科技赋能,恒大已经有了更大的底气推动房地产行业迈向数字化转型。有了更多的“工具”和“资源”支撑之下,恒大今年“云卖房”的促销战绩相信也将更为亮眼。 随着恒大将教科书式的营销案例走向常态化,这不仅迎合了未来地产行业转型方向,且凭借先发优势以及公司自身的持续探索与升级,也将进一步构筑恒大在行业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不断巩固龙头地位。 3、结语 新一轮的“云卖房”促销已经打响,恒大在新的一年里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一方面疫情终将过去,经济复苏将带给房地产行业支撑,市场需求的释放,龙头房企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将继续延续"强者恒强"。而另一方面,恒大自身在营销层面和降负债层面的主动作为,也将推动业绩的增长,进一步夯实企业抗风险能力。 考虑到过去一年,资本市场上整个地产板块在疫情阴霾以及政策调控、融资新规等多重因素下给投资者情绪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板块整体估值处在严重承压状态。随着业绩端的持续表现以及负债的降低,恒大“云卖房”的竞争优势不断以亮眼的销售成绩得到验证,相信也将为公司长期价值带来提振,当下公司已经面临不错的押注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