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两年各家保险公司代理人数量变化和策略趋势有所分化,但“增员难”无疑是寿险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也直接拖累了多家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在这个情况下,寿险队伍经营策略已经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质量并重、专业赋能的高质量增员阶段。 不过,改革从来不是易事,如何成功实现从”人海战术”到“高质量增员”的转变,是传统寿险公司管理者们这两年考虑最多的问题。或许一直在行业内享有队伍高素质及培训系统出色口碑的太平人寿新一年的增员计划,可以为行业提供一份优质增员的范本。 据悉,太平人寿近日已启动了今年的增员计划,年末人力目标直指50万人,与2020末人力相比,其全年增员比例超过30%。这大幅增员计划的背后,想要实现队伍的优质底色,则是以太平人寿一贯坚持的“三高”文化作为引领,以“长期主义”作为策略,并配合制度保障的底层支撑来实现。 抢人大战加剧,传统寿险企业以“长期主义”破局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保险公司共有个人保险代理人900万人左右。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个人保险代理人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8万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48.1%。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负责人毕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代理人渠道无疑是中国寿险市场最重要且增长最快的分销渠道,但代理人的平均绩效较低。提升代理人绩效水平和专业水准将为保险公司带来显著的利润提升空间。” 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大众保险意识的崛起以及“保险姓保”的回归,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中保障类产品业务占比明显提升,这些产品也会为险企带来更大的新业务价值,但另一面,这些产品相对理财型产品而言更为复杂,也更需要高质量的个险队伍来实现。 太平人寿今年的考核指标以价值为核心,注重人力成长,兼顾规模达成。这样的考核指标结构也意味着,太平人寿不仅要实现超三成的人力增长,还得确保是高质量、有价值的增长。 价值必然由优质人才创造,但争抢优质人才,已不仅是行业内部的竞争,更是行业与行业间的竞争,客观上来说,包括互联网保险中介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对传统寿险公司的增员冲击巨大。 开源证券分析称,由于近年来新兴的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职业收入水平的提升,降低了保险行业的吸引力,能力较强的人才有了其他可选择的行业及职业发展路径。根据其统计,2019年至2020年,大多数上市险企的寿险代理人规模出现了负增长,个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保费也几乎是全线下跌的态势。不过,据了解,太平人寿是行业中鲜有的2020年人力规模及新人人均产能均呈现正增长的上市险企之一。 从太平人寿的实践经验来看,“长期主义”是传统寿险企业实现高质量增员的关键。 长期主义其实关注的是人的选择和培养,要求企业有完整且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够为新人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提供养分和平台,让新人成长为高价值的行业人才,实现个人进步与企业、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长期主义对引进和培养新人的企业在文化、制度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传统寿险企业通过长期在人力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深耕所积累下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以太平人寿为代表的一批行业头部传统寿险企业,都将人力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提高队伍质量上,业内人士预测,从行业的角度看,在一定区间段内代理人的规模会呈现缓步下滑的状态,而队伍的质量随着各家公司关注高素质人员引进,会呈现上升趋势。中金公司也预测,2021年全年寿险行业NBV同比增长将超过10%,结束过去3年连续负增长的局面,其中代理人产能提升将成为主要驱动力。 以保障新人利益和收入为路径促进增员目标达成 “必保50万总人力目标的达成。”在今年的增员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太平人寿的增员决心可见一斑。 不过超过30%的优质增员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况且在目前各个寿险公司都在铆足了劲打造高质量队伍的情况下,太平人寿如何在激烈的“增员战”中实现这一计划? 为了达成全年50万人的人力目标,太平人寿个险于1月下旬已部署一季度人力发展“犇”计划。从整个计划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长期主义”为队伍成长策略,并借助制度保障作为底层支撑来实现,最后的目标是需要在保证人力规模的基础上,扩充太平人寿“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三高”队伍规模,推动有效人力增长大于总人力增长。 保证新人收入是太平人寿此次增员的一大主线。“其实新人留存就是保证收入,这样新人不会那么容易离开,会比较从容地去建立对行业的信念。”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2019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约有74.7%的保险代理人月收入在10000元及以下。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产品在民众保险意识尚未兴起时属于低频低感知的金融产品,销售难度较大,收入不稳定,展业往往从身边的亲朋友开始,这也是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获悉,太平人寿的增员计划中,包括了推出新人专属产品,增加各种新人津贴,优化现有荣誉体系等等方式,目前以政策方式来确定的津贴等内容也计划写入相关管理制度。 长期竞争力的形成依靠的是企业培训 “由于代理人队伍发展初期成本低、人均产能低的特性与展业从身边开始的业务模式,保险公司早期可以也必须通过提升人力规模的方式快速扩大保费收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需求逐渐提高,精通人身险的代理人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保险合同的解读与投保、核保、理赔等多个服务环节,更需要掌握金融、法律、税务、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技能,而我国目前代理人队伍的平均水平尚不能达到为客户提供如此多元的解决方案,专业化转型已在拐角。”开元证券表示。 专业化是保险代理人实现长期竞争力的关键,而将代理人队伍打造得专业化则考验的是企业的培训能力。 事实上,太平人寿的培训体系在行业内多年来均呈现引领之姿,公司从复业伊始就着重强化培训体系的建设,并在业内形成了颇具口碑的培训品牌,比如批量复制优秀行业人才的TOP系列培训等,这也成为太平人寿吸引和留存一些背景、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都较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素。 也正是看到培训对于行业人才培养和队伍质量优化的重要作用,各大寿险企业都在培训方面加强了投入和开发。即便是在培训方面走在前列的太平人寿,也在持续升级自身的培训体系。 从目前的计划来看,太平人寿将系统化地增强新人培训,将训练时长占比从30%提升至60%,建立一年以内完整的新人培训体系;同时还将配合各种线上的管理工具,辅助新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促使新人更有效地学习和吸收公司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再加上清晰的成长路径,以及覆盖各层级的晋升培训,都能够帮助新人成长为具有长期竞争力的行业人才。 “三高”文化引领,通过批量复制优秀实现高质量人力增长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超三成增长,太平人寿并不是凭空提出这一目标,而是有去年的成功运作作为支撑和依据。 2020年,太平人寿是业内为数不多的人力正增长公司,并且在队伍扩大的基础上实现了新人人均产能的增长。在去年上岗的新人里,排名前三的原职业为其他行业的销售人员、个体企业主、行政人员,三者占比超过6成,而且年龄阶段集中在30-49岁,学历也是在大专及以上。这说明太平人寿精准地吸引到了一批符合公司“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三高”文化和标准的优秀新人,同时又是年轻高学历的代表人群。 太平人寿今年的增员计划,则是“三高”战略的延续,固本培元、以质促量,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培训等方面推动、提升新人质量及产能,以批量复制优秀的方式,培养出具有“三高”特点的人才。 “三高”的核心精神,不仅是太平人寿文化引领的标志,也是公司复业20年持续不断为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根源。
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带动锂电池行业景气上行,虽然有些声音认为锂电池行业可能会产能过剩、设备会随之减少,但是对于锂电池行业来说,设备折旧一直是高成本的,高性能电池设备没办法用于低性能电池生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降低,新设备的更换需求不容忽视。 今天介绍的这家公司是锂电池设备龙头——先导智能(300450.SZ)。 公司介绍 先导智能是国内领先的平台型非标设备企业,从最开始的薄膜电容器设备领域扩展到锂电设备、光伏设备等领域,尤其在锂电设备行业,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高端锂电池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者。锂电设备是先导主要收入支柱,宁德时代、LG、松下、northvolt 等多家知名企业都是先导智能的大客户。 图表来源:方正证券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源于锂电池设备、光伏自动化生产配套设备、薄膜电容器设备以及 3C 智能设备。2019 年锂电设备营收占比 86%,是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其次是光伏设备,占比为 11%。 图表来源:方正证券 2020 年上半年公司锂电设备毛利率 40.0%,较 2019 年全年提升 0.54%;2020 年上半年公司光伏设备毛利率 26.2%,较 2019 年全年下降 3.40%。2020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 18.64 亿元,同比增长 0.1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2.28 亿元,同比下滑 41.98%。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响公司营收增速有所下降,研发支出的增加导致公司利润增速小于营收增速。 营收增长逻辑 1. 拥有技术优势 先导智能在锂电池关键设备涂布机、卷绕机、化成分容系统上保持领先水平。 涂布机是正负极材料做成完整电池之前的重要一环,涂布机要将正负极材料挤压或喷涂在集流体上。涂布设备的技术难点在于提升涂布速度和涂布幅宽的同时保障涂布厚度、密度、对齐精度。先导涂布机的涂布方式为狭缝式挤压涂布。其涂布速度最高能达到 100m/min,涂布宽度最大能达到 1400mm,涂膜重量波动为±1.5%,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图表来源:方正证券 卷绕机的技术难点在于提升卷绕线速度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保障卷绕对齐度、张力控制和位置精度。公司卷绕机分为方形铝壳、圆柱、软包三种,属性相对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同类产品,先导卷绕机速度快,精度高,张力波动小,生产效率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同类产品。 2. 覆盖锂电生产设备后段,完成整线布局 公司产品线覆盖了锂电前中段设备:涂布机、卷绕机之后,2017 年公司又收购了专注于后段设备的泰坦新动力,形成了锂电前中后段设备全覆盖,完成了公司的整线布局战略。 泰坦的并购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在 2017 年 8 月完成收购并表后,公司 2018 年业绩增长 36%,泰坦业绩增长 169%。在进行收购时,泰坦承诺 2017-2019 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1.05、1.25 和 1.45 亿元,实际完成 1.2、4.0 和 2.6 亿元,大大超过业绩承诺。相信协同效应在之后会继续放大,持续为公司营收续力。 3. 深度绑定大客户,订单前景良好 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直接受益于其扩产进程。根据宁德时代公告,CATL拟投入不超过390亿用于锂电池生产与研发项目。宁德时代一直是公司的主要客户,根据公司公告,2017-2019年来自CATL的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分别为28.32%、12.07%和38.65%,占比有明显提高。9月,先导智能公告25亿元定增预案,CATL全额认购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公司来自CATL订单的确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未来将持续受益其扩产进程。预计未来随着CATL扩产规划的落地,公司来自CATL的订单将维持较快增长。 小结 全球电动化趋势逐渐深入,先导智能享受行业高景气度。同时各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渐提升,根据EV Sales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18%。公司是全球锂电设备龙头,中段卷绕机、后段化成分容设备等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并且公司拥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大客户,在电动汽车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公司锂电设备业务将持续增长。 预计公司 2020/2021/2022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91/14.64/19.56 亿,对应 PE 为 75.1、45.7、34.2 倍。下游锂电池扩产计划或超预期,公司充分受益于全球电动化浪潮,业绩拐点或已到来。
一个计划减持500万股,一个计划减持不超过2950万股,然而,临到期限末,前者只减持了150万股,后者则未实施减持,这是为什么? 近日,张家港行接连发布两份关于股东减持的公告。先是1月27日晚,该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沙钢集团”)此次减持计划已届满,集团未实施减持;再是2月1日晚,该行再发公告表示,另一大股东江苏联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联嘉公司”)在减持计划期间减持了150万股。 而在此前,沙钢集团和联嘉公司曾表示将分别减持张家港行不超过2950万股和500万股股份,相比之下,两大股东实际减持规模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对于股东来说,披露完减持计划却转而放弃或者减少减持,这是受何因素影响?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可能与银行股价未达预期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股东本身资金需求降低。 减持规模与计划相差甚远 沙钢集团和联嘉公司的此次减持计划开始于2020年的7月。当月7日,先是沙钢集团发布消息称,基于自身投资结构调整的原因,集团拟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或者大宗交易减持张家港行股份不超过2950万股(占公司最新总股本比例不超过1.63%)。 公告还显示,截止到2020年7月6日,沙钢集团共持有张家港行147828660股,占公司最新总股本的8.18%。据悉,此次沙钢集团减持的股份来源为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减持价格则是根据减持时市场价格确定,但不低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 紧接着,在2020年7月13日,联嘉公司也宣布了减持计划。公司称,基于经营发展需要的原因,拟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张家港行500万股(占公司最新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28%)。 截至2020年7月10日,联嘉公司股东张家港市直属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其一致行动人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联嘉公司合计持有张家港行最新总股份比例为8.79%,其中联嘉公司持有公司500万股,占最新总股本的0.28%。 不过,与沙钢集团不同的是,联嘉公司此次减持的股份来源为法院裁定,是首发时法人股东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司法拍卖所受让的股份。 而两家公司公布减持消息后,一直未有动作。其间,在2020年10月末和11月初,张家港行曾发布两则有关减持股份时间过半的进展公告,提到截至公告披露日,两家公司都未减持该行股份。 直至6个月减持期末,两家公司再度露面。沙钢集团最终“食言”,未按计划进行减持,仍持有张家港行8.18%的股份;联嘉公司则仅减持150万股,为计划减持量的三分之一,减持后,持有张家港行无限售股份350万股,占该行总股本比例的0.19%。 或受股价影响 对于银行尤其是区域性银行而言,股东减持现象虽然时有发生,但披露完减持计划却转而放弃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果是股价不好,再加上股东不缺钱,那么不减持也算正常。”一位银行业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 另一位券商分析师也对记者称,一方面可能与股价未达预期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股东本身资金需求没那么强,如果股东真的缺钱,短期内或许就不会太在意股价了。 单从股价的角度来看,去年7月初,银行股曾迎来一波上涨。当时,压制银行股估值的因素发生变化,经历了前期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后,银行后续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因此,低估值与经济反弹共振,再加上混业经营催化,银行股走出强势行情。 其中,张家港行自2020年6月18日起就开始明显上涨,至7月7日,股价一度触及7.46元/股,创下2019年3月8日以来的新高,而沙钢集团的减持计划便是在当日抛出。 减持计划宣布的第二天,7月8日,张家港行收盘报7.14元/股,涨幅为2.29%;随后,7月13日,联嘉公司减持消息公布,当天张家港行股价收盘报6.86元/股,涨幅为3.63%。7月16日,张家港行股价再次突破7元/股,上涨至7.13元/股,当日涨幅高达8.19%。 不过自此之后,张家港行股价走势欠佳,一直处于震荡下行之中,股价还曾跌破6元/股。在2020年年末该行股价再迎上涨,曾在12月3日触及短期高位6.86元/股。也正是在此时,联嘉公司进行了减持。 根据公告,联嘉公司于2020年12月1日至2日通过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减持了张家港行150万股,减持均价为6.70元/股,这一价格可以说是当时的高位。此后,张家港行股价一路下跌,截至2021年2月2日收盘,报5.53元/股,较上述减持均价下降了17.5%左右。 张家港行股价的这一走势与银行板块整体表现也较为符合。去年全年来看,银行股呈现一季度波动下行、二季度持续震荡、三季度冲高回落后震荡、四季度板块估值逐渐修复的态势。 “的确去年的后几个月,银行股的表现不如7月份,因此股东出于对投资收益的考量,选择不减持或者降低减持量也并不意外。”前述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 至于未来银行股的走向,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对表示,经济复苏下,银行板块春季行情有望继续。2021年银行板块净利润增速将大幅升至10%左右,为2015年以来最高,再加上不良包袱出清,资产质量改善,业绩明显好转,预计将驱动银行板块估值修复至近1倍PB(市净率)。 目前,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12家银行披露了2020年业绩快报,且均实现了归属股东净利润的正增长,增速区间为1.01%至5.08%,增速较快的主要包括长沙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和招商银行等。其中,张家港行预计去年净利润10.01亿元,同比增长4.93%。廖志明认为,上市银行2020年业绩将是银行股行情的较强催化剂,或扭转市场对银行股的悲观预期。 银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银行整体经营业绩向好的基调。经初步统计,商业银行2020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去年前三个季度的8.3%已大幅收窄。
市场消息透露,全球知名游戏厂商IGG(0799.HK)已于近日正式“牵手”国内领先的手游玩家社区平台TapTap。IGG明确表示:除集团自营渠道外,公司未来在中国大陆地区安卓渠道发布的优质手游产品,将优先在TapTap平台发布。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看,这两者的合作无疑是游戏领域又一次令人瞩目的强强联手,背后的内涵也尤其丰富。 强势联手,探索中国大陆市场 IGG创立于2006年,是一家较早涉足海外市场,已拥有游戏全球化运作实力的手机游戏开发商及营运商。其总部设在新加坡,在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白俄罗斯、菲律宾、阿联酋、印尼、巴西、土耳其、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地区均设有分支机构,致力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多语言、多类型的精品游戏。 TapTap于2016年上线,是心动公司旗下的高品质玩家社区,也是一个发展较快的精品游戏流量分发渠道之一。且与传统应用商店渠道不同的是,TapTap只收录官方包,游戏厂商不需为产品上架付出渠道分成。 基于全球运营的发展策略,IGG早前在海外市场部署较多,而在中国大陆市场相对低调,仅2020年,其已在海外上线但暂未登陆中国大陆的产品就有10多款。此次IGG选择与TapTap合作,以力求在中国大陆安卓游戏平台实现发展,显然可视为其深入探索中国大陆市场的信号。 IGG全球运营副总裁蔡伟祥(Choy)也曾于近半年的媒体访谈中表示:“中国大陆市场也是我们重点探索的方向之一。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多年海外发行积累的经验和推广思路,与中国大陆特色相结合,做出更受中国大陆市场欢迎的游戏。” 顺势而行,迎接发展新机遇 进一步来看,这一战略部署或与中国大陆手游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无关联。 首先,中国手游产业正在释放强劲的发展潜力,对以全球运营为发展目标的手游大厂IGG来说,或终将不会错失这一块巨大的“蛋糕”。 目前来看,中国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已有近半数人口(约6.4亿)转化为游戏用户,游戏市场于去年开始重现高速发展趋势。 伽马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超过2786.9亿元,增速达到20.7%,且预计这一数字将于2021年上半年达到1500亿元,同比2020年再度增长。同时,据艾瑞数据,移动游戏目前的发展条件成熟且良好,移动游戏占中国游戏总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自2020年起保持在75%以上。 其次,中国手游的发行模式正在生变,内容侧与渠道侧的博弈进一步加剧,“内容为王”的风向已至。IGG与TapTap皆是优质内容的追求者,均以玩家的需求、喜好为首位,这一点上二者不谋而合,合作对双方来说都可谓是不错的选择。 2021开年第一天,游戏领域即发生了游戏厂商与渠道平台关于渠道分成矛盾。无论结果如何,实则都侧面反映出,在当前的游戏界,优质内容对传统渠道的议价能力在提升,也意味着优质内容厂商有望提高自身的单产品收益。 具体聚焦IGG与TapTap在内容侧的资质来看: IGG而言,于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1亿美元,净利润1.3亿,同比增长88%,创下上市后中期利润的新高。其中,拳头产品《王国纪元》营收约达2.6亿美元,全球注册用户累计3.2亿,MAU超1300万,业绩表现十分亮眼。 要知道,《王国纪元》于2016年3月便正式上线,一般游戏产品三年即进入成熟期,在较长的运营生命周期中能够有此表现并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GG能够不断对产品进行挖掘更新,维持或提升其“造血”功能的能力。 另外,据市场公开资料,IGG目前拥有多达40多个游戏项目在研或运营,部分已经进入到内部测试阶段。其尚未正式公布的游戏中已覆盖此前涉猎较少的细分品类,如女性向、FPS、MOBA和RPG等,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游戏产品管线。后续而言,IGG对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有一定保障。 对TapTap而言,截至2020上半年,其App月活用户已达2480万,较去年同比增长52%。其通过零渠道分成以吸引优质内容厂商进驻,进而以精品游戏吸引玩家提升平台流量,再反之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厂商入驻的良性发展闭环已见雏形。基于该模式的高品质特点,TapTap当前拥有的用户多为游戏领域的核心用户,对应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结语 以上也指明,IGG与TapTap的“牵手”势必将发挥协同作用,助推二者在优质内容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以深入分享中国手游可观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一盒乐高可以根据你的想法搭成各种不同的样子,有没有想过买保险产品也可以这样?友邦人寿2月3日正式推出的“友如意”重大疾病保险系列就能够颠覆性地通过模块化定制来实现这种“千人千面”的形式。 从2月1日开始,重疾险正式进入了2020版新定义的时代。在一拥而上的新重疾险产品浪潮中,是照着新重疾定义把已经下架的老产品改一改还是做出颠覆性的改变?从“千人千面”的产品形态来看,友邦人寿选择的显然是后者。 “过去市场上的重疾险更多还是以产品为中心,我们希望借着此次重疾新旧产品切换的契机,能够进行一个革命式的更新换代,在数智化的时代中做出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一代重疾险。”友邦人寿首席客户官姜利民表示。 颠覆性的模块化重疾险 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至今,重疾险经历了几轮发展,目前早已是国内保险公司“保障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险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重疾险保费收入4107亿元,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58%。 不过,在重疾险市场从“蓝海”到“血海”之后,在过去几年已出现了发展瓶颈,产品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问题开始突显。 “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产生还是由于过去重疾险市场更多是以产品为中心,没有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壁垒。而目前随着数智化时代的来临,已进入‘消费者主权’的时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能够做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一代重疾险。我认为,在数智化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抓住客户、理解客户,同时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姜利民表示。 “做一件衬衫都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材比例有从版型、面料到袖口、领口等数十种选项,为什么保险产品不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消费能力、家庭状况等来定制呢?”伴随着这样的思考,友邦人寿给出的答案就是“重疾险要从大规模的量产到规模化的定制”,即未来的重疾险应该是根据每一个客户不一样的特征,由专业人士量身定制最适合的组合方案。 而此次友邦人寿重磅推出的“友如意”系列就是这样“量体裁衣”式的模块化保险产品。 据姜利民介绍,“友如意”系列开创了“核心保障+个性化配置”的组合形式,将原本重疾险“大而全”的保险责任拆散并进行模块化组合,并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来进行随心所欲的搭配,组合成“如你所意”的个性化定制产品。 具体来说,以重症、全残、身故三大基础保障为基础的“核心包”之上,“友如意”系列客户可以灵活选择多样化的保障利益。在轻、中症赔付方面,客户可自由选择轻症最高达30%、中症最高达60%的不同比例单次赔付金额,前后两次赔付无间隔期,真正实现按需配置、自由组合。此外,轻、中症最高赔付次数可分别达到5次,累计赔付最高达10次,并且轻、中症之间赔付互不排斥,充分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通过个性化配置,客户还可享受重症及恶性肿瘤多次赔付、轻中症保费豁免、投保人及其配偶重症/全残/身故豁免等特别保障功能。 针对富裕家庭和高净值群体,友邦还重磅推出首款面向该类客群的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友邦传世如意重大疾病保险》,为高端客户提供层层健康守护,防御重疾侵扰。该产品更刷新友邦产品的一般免体检限额,最高免体检保额高达200万元,让高额投保更加便捷。 据了解,由于筹备工作较为复杂,“友如意”系列的模块化产品会分批上线。而首批上线的产品通过不同搭配就能够产生出近2000种组合模式,并将在之后不断快速迭代。 “你可以想象,随着我们‘产品包’的增多,将来真的可以有几千种、上万种的选择给客户。不管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都可以通过保险利益的组合搭配来给你做一个适合的计划。”姜利民称。 事实上,在重疾险领域,除了产品竞争之外,头部险企对于产品背后的健康管理服务越加重视,有业内人士预计,健康险市场的竞争方向正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变为产品和服务的双重竞争。因此,在对产品进行“革命性”变革的同时,友邦人寿此次针对重疾险的健康管理服务也做了全方位的升级——结合产品创新设计了“天天向上”保额递增计划并且同步焕新了友邦“愈从容”重疾专案管理服务,全面完善集“每日健康管理、多重保障计划、护航疾病康复”于一体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方案,致力于在重疾险新规实施后的新市场格局中,继续为客户提供覆盖健康管理前、中、后期的全方位保障与服务,进一步夯实友邦“全程健康友保障”的价值主张,消费者也因此又将迎来一大波“福利”。 在健康管理方面,友邦结合产品创新设计了“天天向上”保额递增计划,在第十个保险单周年日以前享有额外保障保险金。购买友邦成人版“友如意”产品的被保险人可以在保单生效次月开启该计划,每月任意25天每日步数达到10,000步,次月1日起增加额外保障保险金,最多增加25次。达成运动目标,最高可增加50%额外保障保险金。 在医疗协助方面,友邦人寿在重疾险附加服务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愈从容”重疾专案管理服务,就随着此次“友如意”系列产品的推出升级成为“如意愈从容”。据了解,有了这项服务的加持,从疑似、就诊、到预后,“愈从容”重疾专案经理将全程陪伴重疾客户,不仅专注提升客户就医效率,更关注治疗及康复效果,还提供定制化营养指导及针对特定疾病和人群的“从容慧诊”,提供多学科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高端客户,友邦更重磅推出“传世愈从容”服务,承继优质、可靠、有温度的服务宗旨,打造“更多、更广、更久”的重疾专案管理高端旗舰服务,将服务周期由原先的180天延长至1个自然年度。客户在确诊重症后,“传世愈从容”服务将为客户安排3次专家门诊。同时,针对罹患恶性肿瘤的高净值客户,“传世愈从容”还将提供覆盖成人和儿童、中国大陆地区和境外的多学科咨询服务。 此外,作为友邦健康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健康友行”APP全新上线4.0版本——搭建统一的会员体系,实现新单客户全覆盖,开启全员健康管理;构建一站式健康全旅程管理服务,全面覆盖健康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不仅见证客户健康习惯的养成,更陪伴客户进行医疗协助和康复管理。 “我把这整个项目命名为‘蓝海计划’,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此次创新的形式跳出行业目前的‘血海’,重新开辟重疾险市场新的‘蓝海’。”姜利民表示。 颠覆的底气来自哪里? 从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几款基于新版重疾定义的重疾险产品来看,基本是根据新重疾定义将老产品的条款做相应的合规修改再予以上线。毕竟,修改容易颠覆难。 而在姜利民看来,友邦人寿之所以能够开创此次模块化定制重疾保险产品,精准的客户分类以及出色的营销队伍就是其敢于颠覆的底气所在。 如同定制衬衫之前先要“量体”一般,在开发以客户为中心的定制化保险之前,自然第一步是要去精准了解你的客户。 因此,友邦人寿从去年就开始进行客群研究及分类的工作。友邦人寿表示:“客群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客户在医疗、人身保障、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痛点,以及医疗健康管理及营销员服务的断点。”从而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特点来提供不同的产品、产品组合及服务。 在有了精准的客户画像并且有了“乐高式”的产品后,最关键的就是能把“乐高”搭成客户想要的样子的搭建师——保险营销员。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关键一点是我们的营销员足够好。”姜利民表示。在实行了多年的“卓越营销员”策略之后,友邦人寿的营销员队伍在业内已经成为了“高素质”的代表,而专业的营销员显然是“定制化时代”的核心所在。 姜利民颇为自信地说:“‘友如意’的横空出世,引领了重疾险发展的新方向,也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市场中可以形成竞争壁垒。产品条款可以借鉴,但对客户的深入理解和洞察、营销员队伍的专业度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却无法简单复制。” 当然,即使是友邦人寿的营销员队伍,要迅速理解并且熟练掌握这套新产品的搭建体系也是一件有挑战的事。 对此,姜利民表示,核心是要改变营销员的想法,从产品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从客户出发。其次需要用专业化的培训系统、互动系统等工具来帮助营销员了解客户、分析客户需求。 不过,在重疾险新老产品转换的过渡期内,由于“择优理赔”等因素,重疾险老产品在1月底下架前被“爆卖”,使得消费力提前集中释放,这是否会对2月推出的新产品销售造成影响?对此,姜利民显得并不担心。“这只是暂时性影响,我非常坚定地相信我们新产品的潜力,因为重疾险的需求依然很大,只是缺乏足够创新、足够从客户角度考虑的产品,而我们的‘友如意’恰恰有望填补这块空白。”
昨日,阿里巴巴发布了上一年四季度的财报。 发布财报的前一晚,美股阿里巴巴大涨4.28%,昨晚一公布业绩,股价直线跳水,收跌3.85%。阿里巴巴港股走势如出一辙,昨日跳涨3.5%,今日早盘低开近4%,截至发稿,跌3.85%,报250港元,暂成交68.55亿港元,总市值54112亿港元。 整体上看,业绩是比较亮眼的,但显然股价走势表现出来的,还不足以让投资者们满意。 1、MAU破9亿,阿里云、菜鸟网络实现盈亏平衡 去年四季度,阿里实现营收2210.8亿元,同比增长37%;调整后净利润592.1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客户管理营收1019亿元,同比增长20%,依然是阿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占比有所下降谓46%。 在当前互联网巨头逐步陷入存量竞争的大环境之下,电商平台的天花板近在咫尺,新增用户是所有老牌玩家最头疼的问题,但阿里还是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上一季期,阿里的移动月活用户(MAU)突破9亿,新增2100万;年度月活消费者数量为7.79亿,新增了2200万,是过去8个季度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大概是得益于淘宝平台的快速下沉,根据财报,四季度为止淘宝特价版月活量和年活跃量均超1亿,而在3个月之前,特价版的月活数据为7000万人次。也就是说,四季度月活量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此,天猫和淘宝则出现放缓的迹象。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用户数量增长变得困难,但伴随着营销手段的升级,淘宝首页推荐带来的页面访问量同比强劲增长超过90%,平台的交易额也在不断提高,天猫四季度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同比增长19%,其中双十一活动产生的GMV达到4982 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6%。尤其是直播带货的新消费形式受益颇多,2020年淘宝直播带来的GMV超过4000亿元。 电商平台的增长进入瓶颈期并不是新鲜事,因此阿里一直以来都在向外探索,如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阿里云是最亮眼的一点,过去这一块业务常常一直是一个无底洞、财务的大窟窿,但报告期内阿里云首次实现了经调整EBITA 转正。数据显示,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至人民币161.15亿元,主要由互联网、零售行业和公共部门客户收入的强劲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 同样,阿里一直在投资的物流板块也终于盈亏平衡,实现正经营现金流。报告期内菜鸟网络营收为113.6亿元,同比增长51%,主要是由于跨境和国际零售业务的履约订单量增加。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本地生活业务这一块,增速仅有10%,远低于同期阿里巴巴核心商业营收37%的增速。阿里巴巴接手饿了么、成立阿里本地生活两年多时间内,与老对手美团缠斗不休,但阿里在本地生活砸下了大量资金、资源,却一直收效寥寥,与美团的差距依然不小。 2、瓶颈、新的增长点以及反垄断 财报其实能反映很多问题,不单是简单的钱,而且是未来的可能性。 业绩并不差,甚至超过众多机构的预期,可实际情况是阿里的股价毫不犹豫地在下跌,这就值得思考了: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我以为是——成长能力。 财报显示,阿里的经营利润率、经调整的EBIDA和EBITA利润率、经调整的核心商业的EBITA均有3至4个百分点的下降。作为目前核心利润和主要现金流来源的客户管理收入增速20%,大幅低于37%的整体收入。 显然,如果仅看阿里的“传统业务”,有担忧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阿里能不能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零售或许是一个机会,这也是2015年逍遥子(张勇)接任CEO以来的战略方向,对新零售进行全方位、毫无保留的投入,全面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尤其是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超市的母公司),推动了新零售季度收入同比几乎翻倍的增长,也带来12万以上的新员工。阿里正在变成一家越来越“重资产”,自营业务规模越来越大的公司——这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许多争议,并非所有投资人都认同这个发展路径。 而从结果来看,在收购高鑫零售之后,新零售已经能够贡献阿里季度收入的23%,上一期只为16%,增长是很明显的。 互联网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渗透是渐进的,从低频进展到高频、从异地进展到同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淘系电商现在占据了5-6万亿人民币的庞大市场,但是这个市场与巨大的日用杂货、O2O服务市场相比,规模就要明显逊色了。 除了规模,新零售市场的用户黏性也明显较高——用户可能每隔几天才会有打开淘宝的欲望,但是每天都会有买食品饮料、买菜、订外卖的欲望。因此,新零售不仅能解决阿里的收入增长需求,还可以解决流量需求,它创造的新流量还可以输出到淘系电商等其他板块。 与京东、美团、拼多多这些竞争对手相比,阿里的新零售布局以大批线下商超为核心,包括大润发、盒马、银泰等,而且这些线下商超都是在逍遥子的主持之下收购或建立的。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2020年10-12月,在与阿里的协同效应之下,线上购物已经占据了高鑫零售GMV的24%,这证明互联网对线下零售的改造是可以成功的。 所以,这就不奇怪阿里为什么会想去做买菜这种生意了,尽管备受争议。 但可以看到的是,阿里似乎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了。 正如逍遥子张勇所说:我们看到了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但更看到了市场潜在的巨大机遇。 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怕犯错,只怕一成不变。
“这事靠谱吗?”2月1日晚上,姚先生问记者。 上海市民姚先生告诉记者,招商银行信用卡营销部门人士向他电话推销,称其信用良好,最高可给30万元的额度,可以提现,不管是否流向楼市、股市等资金用途,只收取少量分期费。 “我近期也常接到银行信用卡营销部门的电话,推销现金贷分期产品。信用卡的功能已经满足了我的生活所需,不过,有时候对方会暗示:‘需要现金吗?信用卡提现后,可以用在信用卡正常功能覆盖不到的地方’。”一位资深信用卡从业人士对记者称。 2月2日,记者进行了实测,在招商银行手机APP“信用卡”中找到一款名为“e招贷”的产品。“只能用于消费,不过可以提现,银行无法审查具体资金用途。”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经理对记者称。 “信用卡中心的现金贷分期产品利率较高,多在15%以上,比小微企业经营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的利率要高得多。对于个人来说,申请大额、利率较高的信用贷动机存疑,可能是急需,也可能是要做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上述信用卡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也一直严禁个人信用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楼市。 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乱象不断 姚先生说,有自称是招商银行信用卡营销中心人士通过电话告诉他,可以申请3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月分期费率为0.25%,提现后不追查资金用途。 记者通过电话联络对方,听到的系统提示音为“欢迎致电招商银行信用卡营销服务热线,如您需要联系信用卡客服,请致电4008205555。”随后,记者拨打4008205555,转人工服务后,由客户经理接听。 客户经理证实了这款“e招贷”产品,不过,她表示,“该信用贷款主要是依据信用卡持卡人的资质来申请,最高额度为20万元,月息也没有0.25%那么低。优质客户可享受利率折扣,资质稍差的客户利率稍高。如果该产品信息和之前营销中心提供的信息有差异,以我们为准。” 记者打开招商银行APP后,找到“e招贷”,产品介绍显示,“e招贷”是招行信用卡中心为符合条件的持卡人提供的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申请人的理财、存款等行为将会有助于贷款资格获取及贷款金额的提升。 “之前信用卡的现金贷分期不太多见,近年来才兴起,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两种:依据信用卡额度进行提现,转到借记卡上,可以称为现金贷。另外一种是客户在信用卡额度的基础上,允许申请另外一种信贷产品,提现、分期。”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产品条款还显示,若申请时选择了“随时还款”的方式,则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无论是否使用或使用多少,都会从申请日开始计息,日利率不超过0.05%,按月出账单并计收复利,不额外收取手续费;若在申请“e招贷”时选择“分期还款”的方式,申请成功后,需支付一定手续费,手续费分期收取。 记者进行了实测,发现自己可申请的额度为10万元,若分12期还款,每个月每期费率为0.75%,年化手续费在16%以上。 该产品资金用途可选“装修贷款、旅游消费、家具家电、助学进修、购车消费、婚庆服务、医疗服务、百货服务”等,不过,招商银行信用卡客户经理表示,客户申请后,可以将贷款直接转到储蓄卡上,进行提现,银行无法检查资金用途。 “严禁个人信用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楼市以及其他投资性领域,是近年来监管不断强调和审查的内容。但因为利益驱动,多数银行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大多数城市,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在5%左右,而信用卡分期贷款的年化利率大多在15%以上,银行有动力营销。 “银行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股市原因多样:楼市、股市的投机需求始终存在;部分贷款中介推波助澜,甚至协助材料造假;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且存在侥幸心理,也有部分人员因业绩指标的完成存在困难而采取诱导话术;银行内控存在漏洞,在事前审核、事中监测等方面还不够到位。”消费金融领域资深专家苏筱芮对记者表示。 多次明文禁止却屡禁不止 今年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称,切实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高度重视信贷资金用途管控,强化用途警示。禁止发放无用途、虚假用途、用途存疑的贷款。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对确认用途违规的行为,应及时采取实质性管控措施。 “对2020年6月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并于2021年2月28日前向上海银保监局报送自查和整改报告。报告应包括组织开展情况、检查内容、发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整改方案应包括时间表、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及目标等。发现违规问题的,应从机制上查找问题,并立即进行整改,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上海银保监局称。 1月30日,北京银保监局也发出类似通知,要求辖区内各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由于授信审批不审慎、受托支付管理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尽职等情形导致消费贷、经营贷资金被违规用于支付购房款等问题,并要求银行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加强内部问责处理。 另外,记者注意到,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和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都加强了风控提示,多次发布公告称,将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例如,2020年8月11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称,个人信用卡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费使用,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套现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投资、理财、股票、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6月29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称,有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并会承担相应后果,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 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监管针对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等限制性领域,贷后资金管控不审慎的处罚有多起。就在近期,1月19日,工商银行衢州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流入股市或证券账户”被罚款95万元;福建永安农商行因“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不审慎、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股市”被处罚200万元等。 “一方面,银行业需要加大对内部人员队伍的整肃,加强对金融产品营销宣传的相关规范,提升从业人员合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畅通投诉、举报等渠道,利用监管科技对机构的违规动作早发现、早处置。”苏筱芮表示。 对于持卡人,苏筱芮提醒称,勿轻信销售人员的诱导话术,使用信用卡相关产品需依规提供消费凭证,盲目借贷既可能使自身的债务压力不堪重负,也可能使个人征信报告“变花”,需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良好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