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发力数字新基建 一批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 打造数字长三角,长三角三省一市纷纷按下“快进键”。在昨日召开的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议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功能型平台和一批来自建筑、医药等领域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宣布启动建设。 >>钴价开启上行通道 下半年需求有望逐步复苏 近期,除了黄金,被称作“新能源金属”的钴同样备受市场关注,价格也是“拾级而上”。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金属钴7月28日现货报价为27.8万元/吨,较前一日上调1.7万元/吨。截至7月28日下午收盘,黄金价格的7月涨幅约8%,而金属钴的报价已较月初上涨逾14.4%。 >>纽约金价28日再创历史新高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8月黄金期价28日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3.6美元,收于每盎司1944.6美元,涨幅为0.7%。 >>全国糖酒会飘香“云上”,背后是这些行业趋势——白酒竞争更激烈 龙头企业忙扩产 7月28日,为期3天的第10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下称全国糖酒会)开幕。全国糖酒会首次以线上云展形式呈现,也是继广交会之后第二个以云展会形式举办的全国性综合商品交易会。 >>业绩有望持续修复 水泥行业全年可期 “水泥行业上半年利润总额预计超过700亿元,其中二季度回暖明显。”近日,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资深分析师郑建辉表示,“看好下半年水泥需求,行业利润预期超800亿元,全年利润总额约为1500亿元,虽低于去年同期,但仍是历史第二高。”
信托业2020半年报显示行业分化加剧:前十家机构贡献盈利总额半壁江山 朱英子 退潮时分,才知道谁在裸泳。 7月份,信托公司陆续在银行间市场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未经审计),截至7月28日,已披露62家,在数据显现和风险事件的暴露下,信托行业正在加速分化。 据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统计的61家信托公司银行间市场财务数据显示,净利润CR10(最大的10项之和所占的比例)指标从去年同期的46.27%提高到47.88%,贡献了近半的行业盈利,另外还有3家信托公司净利润为亏损状态。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对信托公司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业绩分化成为一种常态,体现强者恒强的趋势。”一位资深信托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7月份,银保监会信托部副主任唐炜对媒体表示,信托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优劣分化是正常的。个别信托公司因为大股东操纵和公司治理失效,用隐蔽手段进行违规关联交易,积累了较高风险。 唐炜透露,截至2020年6月末,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收入共计401.34亿元,同比增长12.24%;实现净利润共计261.33亿元,盈利状况保持良好;净资产6492.5亿元,同比增长8.55%。 资产减值计提增加 61家信托公司中,平安信托以净利润22.83亿元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依次为重庆信托、华能信托、五矿信托、光大信托,以17.29亿元、15.26亿元、14.64亿元、14.38亿元位列第二至五名。平安信托蝉联第一,并成为首家突破20亿元的信托公司,其余前五强排位均较去年同期或升或降。 整体来看,61家信托公司上半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9.27亿元,同比增9.14%;平均实现利润总额6.09亿元,同比略降0.21%;平均实现净利润4.69亿元,同比略降0.92%。 值得关注的是,61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上半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6.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36%,远超行业平均增速,CR10指标从去年同期的44.75%提高到46.49%。 净利润指标方面,CR10指标也从去年同期的46.27%提高到47.88%,前十家公司贡献了近半的行业盈利。 上述资深信托业人士指出,虽然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但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去年良好业务发展态势延续以及信托公司增资提振了固有业务收入的增长,导致信托行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速仍保持较快。不过也要看到,当前信托公司成本控制压力较大、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大,部分信托公司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应对业务风险,导致这两年净利润增速明显弱于营业收入增速。 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团队认为,资产减值计提是导致上半年61家信托公司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的重要原因。 61家信托公司上半年平均资产减值计提达到0.54亿元,资产减值与利润总额的比值达到8.84%,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达到5.81%。从各家信托公司实际资产减值损失指标来看,共10家信托公司上半年实现资产回收,37家信托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其中9家信托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超过了1亿元。 “只要走的是规范化道路,我觉得未来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一家头部信托公司财务总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半年行业出现的“资产荒”对公司的总量影响不大,目前信托公司正在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显现,但好的公司会越来越好。 信托公司增资潮 2020年5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信托公司相关业务的规模与净资产规模相挂钩。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61家信托公司平均净资产达到102.94亿元,较2019年末全行业67家信托公司平均总资产母公司数93.04亿元有所增长,增速达到10.64%。较银保监会披露的全行业增速偏高。 中诚信托研究团队分析称,信托公司上半年固有净资产的提升,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上半年实现的利润贡献,61家公司中有58家信托公司实现了盈利;二是部分信托公司进行增资,对平均资本实力提升有一定促进;三是去年未分配利润的积累。 中诚信托研究团队还预计,从目前的监管政策尤其是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反映出的监管导向来看,未来信托公司的多项业务规模将与信托公司的净资产挂钩,或将激发新一轮的增资热潮。 近日,云南信托传出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启动增资事宜。其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是公司正常经营的一个选项,目前无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万向信托在其2020年半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准备通过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更好地适应监管的各项新规和转型升级需要。 7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批准建信信托注册资本由约24.67亿元增至105亿元。 7月7日,陕国投公告,拟定增引入三名战略投资者,定增不超过37亿元,以充实资本金。 6月初,五矿资本公告,拟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0亿元,其中对子公司五矿信托增资不超过55亿元。 “现在行业的变化非常快,监管的政策很明确地摆在这,对信托公司而言,要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尽快按照政策根据自身特点转型,否则的话根本无路可走。”上述信托公司财务总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各家机构都在按资金新规的要求进行转型,大力发展标品业务,但目前时间尚短,人才、配套机制等都需要积累,不是仓促就能达成的。 万向信托总裁王永刚在工作笔记中指出,下半年万向信托将继续压缩融资类业务和同业通道业务,有非常具体的指标,如果不做出改变,融资类产品会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消失。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信托公司瞄准权益类市场,重点推出TOF产品。 中信信托早在两年前便发起设立“中信信托·睿信稳健配置TOF金融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目前规模已近9亿元,配置策略包括权益、债券、市场中性和CTA四大类。截至2020年6月29日,该产品累计收益率22.18%(费后),年化收益率约10%。 光大信托近期新推出了TOF产品,采用固收+打新股策略、门槛收益+超额收益的方式,通过与一家市场新股中签入围率高的公募基金合作,用A类身份进行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股发行的打新投资。 万向信托今年重点推出转型产品三大类,现金管理TOF产品、私募TOF产品、公募TOF产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截至目前,万向信托TOF净值型产品存续11只,当年累计新增1.8亿元,6月末存续规模4.7亿元。 中信信托金融市场部总经理、TOF产品负责人赵晞指出,原来信托的客户习惯买非标,让他们尝试有波动的净值型产品,还需要一个观念的转变。
记者 隋娉娉 杨仕省 深圳报道 随着第三期ABS的发行,捷信消费金融(下称“捷信”)在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也浮出水面。 7月23日,捷信正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25亿元的“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而在此次ABS发行说明书中,捷信还披露了公司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净利润0.3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93亿元下降近90%;新增贷款发放量约100.39亿元,同比减少57.44%。 一季度业绩失色的缘由,尚可说疫情所致,但记者回顾发现,捷信净利润下跌已在去年下半年初显,以致于其2019年的全年业绩被招联消费金融(下称“招联”)赶超3.26亿元,不得不将消金行业的头把交椅拱手相让。 “捷信早年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跑的比较快,一方面是起初国内消金政策不明、行业缺乏规范,但捷信主体在消金业务上经验已颇为丰富;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了人海战术,包括与大量分期产品方合作,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记者说,而近几年,中国消金行业已经从以往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发展到如今的百家争鸣,捷信的优势正逐渐减弱。 如果从当下回看以往的这一年,捷信的确正在承受着因国内行业监管趋严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阵痛:净利润持续下跌,上市计划搁浅,屡次成为被执行人…… 巨头争雄 头把交椅难坐 一旦了解捷信在消金行业深耕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家外企能在中国消金行业长期独占鳌头。 起源于捷克的捷信集团,自1997年就开始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并在2002年选择俄罗斯作为其涉足全球的第一个国家。在当地展业五年之后,捷信进军中国,于深圳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华南初步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2010年,捷信集团在天津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始独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并成为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行业里唯一的外商独资企业。此时的捷信早已熟悉了行业规则,而当时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萌芽期,捷信占领中国市场之路也就相对顺利。 此后,捷信净利润一直跻身于行业前三甲,并常年居于榜首,被业界成为“消金一哥”。截至2018年底,捷信集团在中国的的市场占有率达28%。 但随着近两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逐渐深入,以及民间金融的风险不断暴露,这类风险开始通过共债的渠道传染到了一些消金公司,后者的坏账压力由此逐步加大。陈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强调消金公司本身的风控能力,包括它是否能承受为风控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捷信作为一家依靠在线下开发项目的消金公司,线下团队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资产端,国内消金公司已经壮大,尤其是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两年依赖跑马圈地发展的消费型公司就会面临比较密集的违约,也要开始面对贷后管理难度加大的现实和挑战。”陈文说。 的确,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捷信的盈利能力每况愈下。《》记者统计,在去年前两季度中,捷信净利润共计7.93亿元,相比招联的7.1亿元尚处优势地位;而后两季度,捷信净利润逐步缩减至2.4亿元、1.07亿元,相反招联稳中有进,依次获得3.77亿元和3.88亿元的净利润。 由此,捷信失守2019年利润宝座,甚至成为去年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降的消金头部公司。而2020年第一季度,捷信也仅实现了3000万元的净利润,降幅接近90%。 在财报中,捷信盈利下滑将现象归因于三点:中美贸易战的宏观经济增速降低;中国消金行业竞争加剧;中国监管趋严。在监管问题上,捷信特别提到,中国监管机构出台了各种旨在遏制市场上不可持续的借贷活动的法规,例如清退不合规的P2P等,但新的规定对捷信影响主要在于引入利率上限的规定,这将减少捷信的费用收入和佣金收入。 而在招股书中坦陈在利率方面“不能保证总是遵守中国有关规定”的捷信,也必须要承受相应的后果。 上市限制因素多重 2020已六度被执行 尽管捷信官方称推迟上市是“市场情况所致”,但业界的分析却众说纷纭,这也间接昭示了捷信的上市和定价受多重潜在因素限制。 一位富途证券分析师认为,捷信推迟上市,一方面是由于消费金融板块并非港股市场的热门板块,另一方面捷信呈上升趋势的不良贷款率让投资者较为谨慎。最新数据显示,捷信在中国区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出现短期内翻倍迹象,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分别为4.3%、7.2%、9.7%、9.6%。 而一位交易人士对媒体给出的原因则指向要更为直接:在全球经济因素下,捷信的估值被投资界削减至与中国大陆网贷机构相当的水平,估值不及预期促使了公司暂停IPO。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15日,捷信向港交所首次提交IPO上市申请时的募资金额约10亿美元,之后又将募资金额上调至15亿美元。 记者调查后发现,捷信自带的“光环”的确有可能成为限制其估值上升的因素之一。 官网显示,捷信股东为捷信集团,后者的实控人Petr Kellner为捷克首富。截至2019年3月底,捷信集团在中国的贷款余额为133.53亿欧元,市场占有率约28%,而其分布在中国的贷款总额更是占总集团六成。由于是中国国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金公司,且其创始人又在捷克当地拥有高度富裕的背景,因此,捷信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背后的政治原因不断引起国际媒体的探讨,而近一年来尤甚。 不仅如此,在近两年国内政府对消金的监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外来客”捷信开始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其在招股书中称,“或无法遵守中国规管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演变且严格的合规要求”、“无法保证中国法院将会赞成我们任何年利率及服务费用”;一旦监管机构对捷信过去不合规事件作出指控,将可能导致捷信遭受监管调查及制裁,从而对其业务、声誉、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一张价目表中,捷信产品的年综合利率达到35.568%,已接近高利贷36%的年利率上限 正是由于捷信在利率问题上存在违规风险,投资者开始思考其业绩是否能够与估值相匹配。截至目前,聚投诉上对捷信的投诉超过3.6万起,黑猫投诉平台上也超过3.2万起,几乎全指高利贷和暴力催收问题。 此外,捷信在最近一年的司法风险也突然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捷信累计成为被执行人12次,其中,发生在2019年9月之后的占据9次,执行标的接近35万元,而2020年合计执行标的超过28万元。 需了解的是,由于捷信提交的招股书采用的是2019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港交所规则,如果在2019年不能上市,公司则需要更新财务报表,重新提交上市申请。
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以及各项政策落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2个月增长,6月同比增速更是升至11.5%,创一年多来新高。 从行业来看,二季度以来,有六成行业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显著改善,增速均超过30%。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5.5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5月份加快5.5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落地,复工复产深入推进,生产经营秩序稳步恢复,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持续改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说。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呈现“前低后高、由降转升”走势。二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8%,扭转了一季度下降36.7%的局面,最近两个月同比增速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需求复苏是带动企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预计下半年企业盈利将持续改善。 申万宏源宏观团队也认为,下半年投资消费持续改善支撑营收增长,利润率则从快速改善转为相对稳定,预计工业企业利润将以更加稳定的步伐恢复。 从行业来看,绝大多数行业利润增速回暖。二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其中25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这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显著改善。据统计局数据,二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1.8%,一季度为下降46.7%,为回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板块;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34.6%,为增速最高的行业板块,而一季度为下降17.1%。此外,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速有所恢复,食品制造、纺织行业二季度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6.8%、19%。 尽管二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明显恢复向好,但上半年累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下降12.8%,且利润增长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朱虹强调,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严峻,工业利润增长的持续性仍存在不确定性。下阶段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援企助企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不断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伴随着院线的有序开放,国内影视行业复苏的脚步正在逐渐加速,而影视上市公司选择了逆势扩张之路。 7月27日晚,万达电影(002739)发布公告,当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根据今年4月万达电影发布的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3.5亿元,其中超30亿元将用于新建影院项目。 逆势加码院线建设 2020年4月21日,万达电影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3.5亿元(含本数),发行数量不超过6.24亿股(含本数),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 万达电影表示,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新建影院项目,投资总额31.45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30.45亿元,另外13.05亿元将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可以说,在今年的疫情影响下,影视行业可谓雪上加霜,而万达电影选择了逆势扩张之路。 据披露,新建影院项目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新建影院162家,总投资为31.45亿元。 万达电影表示,通过新建影院项目,上市公司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覆盖率和市场份额,增强对全国影院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巩固上市公司在电影院线行业的领先地位,将公司打造成为科技型、平台型、生态型的娱乐公司。通过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万达电影将优化财务结构,有利于减少财务费用,减轻公司资金压力。 上半年预亏超15亿 从经营业绩来看,万达电影2019年净利润迎来了近五年的首度亏损。4月21日晚间,万达电影发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2019年度,万达电影实现营业收入154.35亿元,比上年微降5.23%;归母净利润-47亿元,同比下降324.87%,因计提资产减值导致2019年亏损逾40亿元。 进入2020年,受疫情影响,电影行业几乎陷入冰封,万达电影也无法独善其身。4月29日,万达电影发布一季报显示,一季度亏损6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4.26亿元。 7月15日,万达电影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5亿-1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24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万达电影称,2020年上半年,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整个电影行业和公司经营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2020年3月底暂停营业。 同时,万达电影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视剧拍摄进度也有所延迟,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尽管如此,万达电影仍需要支付员工薪酬、影院租金、财务费用等较为刚性的成本费用,导致预告期内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不过,万达电影坚定看好影视行业的复苏前景。万达电影称,随着我国疫情情况逐渐改善和防控措施调整,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公司的生产经营将逐步恢复,行业的景气度也将逐渐提升。 一个好消息是,7月16日,国家电影局下发通知规定,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电影行业复工的脚步正在加快。
天风证券(601162)指出,全球全力推进新冠研发,国内多路径同时推进,最快产品结果有望在四季度揭晓。新冠疫情为企业带来新技术布局时机,重点关注疫苗行业优质公司。在监管强化、国产大品种驱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疫苗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优质企业的优势、稀缺性将进一步体现,二季度以来重点品种批签发表现强劲,行业恢复快速增长,新冠疫情有望加大居民预防保健意识,大幅提升接种率,新冠疫苗的研发为各个企业带来新技术、平台良好布局时点,推荐沃森生物(300142)、智飞生物(300122)、康泰生物(300601)、华兰生物(002007)、长春高新(000661)等,建议关注康希诺生物、西藏药业(600211)、复星医药(600196)等。
圆通速递是我国领先的快递公司,圆通的业务量规模居行业第三。圆通在2018年之后大幅整顿,改善管理,成本大幅下降,业务量增速逐步追上韵达。今年年初以来,各大快递公司开始新一轮降价,叠加今年疫情带来的经济不景气,今年的价格战来的格外猛烈。但是我们发现,圆通5-6月业务量增速超过韵达,扭转了几年来增速不如韵达的颓势。圆通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管理逐步改善,市场竞争力显著上升。 行业高增长,格局持续改善 快递行业无疑是备受关注的行业,受益于电商渗透率的提高,快递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店面地租的上涨和人力成本提高,电商相对于实体店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未来电商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作为快递行业最主要的下游,电子商务预计会推动快递行业继续增长。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爆发,年初整体经济停运,快递业务增速大幅下滑。随着经济恢复正常,快递业务量增速出现迅速的反弹。如同2003年非典让淘宝崛起一样,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商渗透率加速提高, 5-6月份行业业务量增速突破了原有的平台。 多年以来,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持续下降,以争夺电商件的市场。对于大型电商客户来说,收件成本几乎忽略不计,整体的快递价格基本看运输成本和派送成本。单票收入从去年年底3元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元,降幅虽然不大,但是电商大多数包裹的单价都很低,对电商来说意义重大。 单价下降对应的是快递公司成本的不断下降。通达系在我国快递公司中成本下降做的较好,能否持续降成本,是快递公司能够盈利、是否具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每一轮价格战都伴随着行业格局的变化。大的快递企业在网点布局、运输中转、终端派件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规模经济明显,运营成本更低,小企业由于无法将成本降到行业平均水平被迫亏损出局。至2019年,我国经济快递的代表“三通一达”和百世市占率已经超过70%,而且梯队层次明显。 成本和服务双管齐下,圆通管理优化明显 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经济明显恢复,快递行业业务量增速较高。而圆通的业务量增速大幅高于韵达,单月业务量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市占率开始向韵达靠拢,改变了以往增速不如韵达的态势。而申通则与圆通的差距在拉大,甚至被百世追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众多快递公司都参与了价格战,而且定价基本一致,但是圆通的业务增速确显著超过了同行。显然,除了成本下降,圆通的服务也在显著改善。 那么圆通在哪些方面的努力使得其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得到改善呢?我们翻查了圆通近年来的资料,发现圆通在面临行业竞争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化。 加强了管理。公司加强客服团队建设,在全网范围内推广管理人员片区负责制,对部分服务质量不达预期的加盟商进行驻点帮扶和指导。公司加强了客服热线的管理,提高的热线响应率。公司完善了赔付体系,保证客户能够及时获得赔付。 科技投入提升了管控效率。公司管控更具时效性,对各个环节实现了严格、实时的管控,激励各部分不断优化,保障时效性。公司利用IT信息系统,加强了对转运中心、运输梯队、驾驶员以及快件派送员等的管控,管理边界触达最末端环节。公司通过信息系统不断优化干线路由,优化中转方式,保障快递运输中转的便捷性。 自动化率提高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2019年圆通增加了6个中转枢纽,完成22个枢纽转运中心的改建,累计安装自动分配器4100台,上车扫描仪1046台,自动化分拣设备80套。自动化设备的安装,降低分拣差错率,减少快件分拣次数,提升其分拣工作效率。 布局货运航空。圆通较早布局货机,在经营货运航空时有显著优势。今年疫情爆发,许多航班停运,圆通的12架货机在此次能够派上用场,增加公司的收入,改善公司盈利情况。 总结 快递行业受益于电商经济的发展,未来若干年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速,行业市场份额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圆通2018年以来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无论是成本还是服务都大幅改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圆通在市场份额上迅速追赶韵达,预计这一趋势将保持下去,成为行业领先的快递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