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速递是我国领先的快递公司,圆通的业务量规模居行业第三。圆通在2018年之后大幅整顿,改善管理,成本大幅下降,业务量增速逐步追上韵达。今年年初以来,各大快递公司开始新一轮降价,叠加今年疫情带来的经济不景气,今年的价格战来的格外猛烈。但是我们发现,圆通5-6月业务量增速超过韵达,扭转了几年来增速不如韵达的颓势。圆通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管理逐步改善,市场竞争力显著上升。 行业高增长,格局持续改善 快递行业无疑是备受关注的行业,受益于电商渗透率的提高,快递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店面地租的上涨和人力成本提高,电商相对于实体店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未来电商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作为快递行业最主要的下游,电子商务预计会推动快递行业继续增长。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爆发,年初整体经济停运,快递业务增速大幅下滑。随着经济恢复正常,快递业务量增速出现迅速的反弹。如同2003年非典让淘宝崛起一样,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商渗透率加速提高, 5-6月份行业业务量增速突破了原有的平台。 多年以来,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持续下降,以争夺电商件的市场。对于大型电商客户来说,收件成本几乎忽略不计,整体的快递价格基本看运输成本和派送成本。单票收入从去年年底3元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元,降幅虽然不大,但是电商大多数包裹的单价都很低,对电商来说意义重大。 单价下降对应的是快递公司成本的不断下降。通达系在我国快递公司中成本下降做的较好,能否持续降成本,是快递公司能够盈利、是否具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每一轮价格战都伴随着行业格局的变化。大的快递企业在网点布局、运输中转、终端派件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规模经济明显,运营成本更低,小企业由于无法将成本降到行业平均水平被迫亏损出局。至2019年,我国经济快递的代表“三通一达”和百世市占率已经超过70%,而且梯队层次明显。 成本和服务双管齐下,圆通管理优化明显 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经济明显恢复,快递行业业务量增速较高。而圆通的业务量增速大幅高于韵达,单月业务量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市占率开始向韵达靠拢,改变了以往增速不如韵达的态势。而申通则与圆通的差距在拉大,甚至被百世追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众多快递公司都参与了价格战,而且定价基本一致,但是圆通的业务增速确显著超过了同行。显然,除了成本下降,圆通的服务也在显著改善。 那么圆通在哪些方面的努力使得其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得到改善呢?我们翻查了圆通近年来的资料,发现圆通在面临行业竞争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化。 加强了管理。公司加强客服团队建设,在全网范围内推广管理人员片区负责制,对部分服务质量不达预期的加盟商进行驻点帮扶和指导。公司加强了客服热线的管理,提高的热线响应率。公司完善了赔付体系,保证客户能够及时获得赔付。 科技投入提升了管控效率。公司管控更具时效性,对各个环节实现了严格、实时的管控,激励各部分不断优化,保障时效性。公司利用IT信息系统,加强了对转运中心、运输梯队、驾驶员以及快件派送员等的管控,管理边界触达最末端环节。公司通过信息系统不断优化干线路由,优化中转方式,保障快递运输中转的便捷性。 自动化率提高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2019年圆通增加了6个中转枢纽,完成22个枢纽转运中心的改建,累计安装自动分配器4100台,上车扫描仪1046台,自动化分拣设备80套。自动化设备的安装,降低分拣差错率,减少快件分拣次数,提升其分拣工作效率。 布局货运航空。圆通较早布局货机,在经营货运航空时有显著优势。今年疫情爆发,许多航班停运,圆通的12架货机在此次能够派上用场,增加公司的收入,改善公司盈利情况。 总结 快递行业受益于电商经济的发展,未来若干年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速,行业市场份额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圆通2018年以来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无论是成本还是服务都大幅改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圆通在市场份额上迅速追赶韵达,预计这一趋势将保持下去,成为行业领先的快递公司之一。
北京力争普惠小微贷款综合成本较去年降0.5个百分点 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60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贺同宝介绍了北京地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情况。 他表示,人行营业管理部将继续会同北京金融管理部门,与辖内金融机构一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千方百计保护市场主体”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指导下,以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为重点,加强政策协同,强化市区联动,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推动辖内银行向企业让利,力争普惠小微贷款综合成本较2019年再降0.5个百分点。通过多层次开展线上线下政银企对接,实现融资增量、扩面、价降、提质,力争年末较好实现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和续贷率目标。
在息差面临收窄压力的情况下,不少银行加紧负债成本管理工作。近日,农业银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存款定价管理的建议》的议案。业内人士称,目前存款在商业银行整体负债中占比较高,调整存款定价以及结构,或成为负债成本管理的突破口。 “尽管这是个难题,但各家银行都在做加强负债端成本管理的准备。”据某股份行人士透露,他所在的银行近期开展了上半年经营分析会,提出了负债端成本降低难等问题,并将获取优质资产、降低负债成本等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 该股份行人士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实现让利,贷款利率压降是必然趋势,要想把贷款端收益降下来,避免息差压力过大,就必须引导负债端成本下行,而这就与负债结构有关。 从各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一季报来看,大型银行存款结构更为优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均超过50%,而相对来看,股份行、城农商行定期存款的比重更大,有些上市农商行定期存款占比高达63%。 定期存款占比高,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负债成本。Wind数据显示,2019年,上市银行公司活期存款成本率平均值为0.79%,而公司定期存款成本率平均值为2.96%。 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中小银行客户基础相对较弱,负债端竞争压力更大,而大型银行客户基础较好,进行负债结构调整的空间更大,比如把定期存款规模压降一些,主动少发一些大额存单,对存款成本会有一定帮助。 事实上,负债端成本难降与吸储压力有关。华北地区某城商行人士称,银行要稳住存款规模甚至使其有所增长,主要靠企业的资金。而为了吸引企业的大额资金,往往会采取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等方式,有些还会绕过存款基准利率上限的监管要求,进行高息揽储。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银行就面临存款成本刚性的问题。部分上市银行提到,负债端产品结构有待优化,高付息产品快速增加,低息存款流失,付息成本明显攀升。而在结构性存款严监管之下,未来银行负债成本将逐步压降。 加强负债端定价管理,银行面向客户端将会有哪些转变?华东地区某城商行人士认为,未来银行可能会多争取活期结算类存款,压缩定期高息存款,同时在低利率环境下安排一些主动负债。 有些银行则通过拓展贷款衍生存款,寻求负债端红利。“我们银行自去年加大生猪养殖户的贷款支持后,伴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红利,已经在全省生猪养殖户中培养出4000名左右金融资产上500万元的私人银行客户,进而吸收了大量存款。”某大行地方分行农户金融部人士表示。
外企为利用中国制造优势和贴近中国市场需求而进入中国是理性选择,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无法从根本上撼动。 近日有两条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一条是日本政府将专门拿出2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资金,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在2435亿日元当中,有2200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工厂转移至其他国。另一条是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洛德提议:“对于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所有支出,美国政府应同意给予百分之百的税前列支”。许多中国自媒体开始炒作这条新闻,甚至打出了“白宫官员提议美国公司全部撤离中国”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对于这些新闻,只有分清政治口号和商业逻辑之间的差异,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形势,抓住事物本质。政治口号通常代表政治家的愿望和导向,但跟商业的现实利益往往有很大距离,从而难以落实。在西方多元社会,政府对商业行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商业背后的利益考量才是决定企业行为的根本。 根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增至2005年的2.2倍,达到7.6万家,其中大多数企业都在中国开设工厂,比如众多知名的日本车企和日本半导体电子企业。假如有一万家日企要搬回日本,根据日本政府给出的资助资金数量,平均每家能够获得2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3万元。这样的金额对于跨国搬家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恐怕用于职工的遣散费都不够。 其实,当年日企和美企从本土搬到中国本身就是基于商业逻辑的理性行为。他们离开本国,一方面是基于成本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使得环境对制造业越来越不利。而现在这些基本因素依然存在,简单把制造业搬回本国并没有任何的合理性。随着过去几十年的转变和调整,今天美国和日本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日企和美企搬回本国的最大挑战是缺乏产业工人,而不是单单成本的问题。这一挑战在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尤为严重,使得制造业的大规模回迁已经几无可能。 同时,外企搬出中国在过往十年也是一种常态,而非这两年才出现的独特现象。在这同时,外企也在不断地进入。外企的进进出出已成为一种动态平衡。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出是一种必然。 中国加入WTO的初期,中国出口的八成是资源性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到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电制造大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已占到六成以上,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已下降不到二成。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基本完成了产业的转移。 外企迁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但还有一种原因是部分外企在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我们应该看到,外企当初主要是把中低端制造转移到中国,许多中高端制造并没有迁移过来。随着中国本土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中低端的外企制造业越来越无法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外迁也就成为了一个无奈的选择。三星手机的生产从韩国到中国,再转移到越南,就说明了这一典型现象。 今日中国制造的优势,早已从劳动力成本转变为供应链效率和技术成本的优势。中国许多产业的供应链效率,特别是机电产品,所带来的综合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优势已成为很大的竞争优势,全球其它地区很难复制和具备。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手机生产,由于供应链的高效率,中国手机的制造成本总体普遍要比周边地区低15%-20%。 中国技术人员的低成本是中国制造的又一突出优势。制造业技术人员包括了硬件技术和软件开发人员。虽然中国各方面的技术与国际高端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中国靠着自身丰富和庞大的技术劳动力资源,近十年的追赶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中国制造业近几年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这一丰富和庞大的技术劳动力资源。2019年,中国有750万大专毕业生,而新增普通劳动力只有150万。这一新增的人员结构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制造的结构和方向。 中国不但是制造大国,还是全球少有的消费大国,这也是各国企业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大多数商品,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其中众多商品,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例如中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已是美国的两倍多,手机的市场更是如此。这么大的市场是没有一家跨国企业可以忽视的。为了进入并占领这一市场,更加贴近客户,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也就成了许多跨国公司的自然选择。 总体来看,外国企业为了利用中国制造优势和贴近中国市场需求而进入中国是理性的选择,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出中国也是产业发展的自然过程。过去20年中国制造所形成的优势不会瞬间消失,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也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即使某些外国政治家希望本国企业撤出中国,但他们的政治愿望终究难以改变多数企业家的商业利益考量。
“今年以来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了大范围的股权质押,有的几乎将全部股票质押,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投资者要引起警惕。”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记者表示,在经历前几年股权质押危机之后,目前上市公司的高质押情况又有所抬升。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已公布质押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有近半数公司控股股东累计质押数量占持股比例超过50%,如花王股份、红太阳等,控股股东在今年实施股权质押后,质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比例已经超过90%。 许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原因,是为了给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如花王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控股股东花王集团目前存在较高比例的股份质押,质押融资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在质押期内,如后续出现平仓或被强制平仓的风险,花王集团将采取提前还款等措施来应对。 股权质押的优势在于,企业经营情况良好之下,股票有看涨的价值,大股东把自己的股权质押出去获得资金,并不影响自己作为股东权益,不论是用于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还是用于对外投资,都是一种限制较低的融资方式。但如果大股东自己并不好看企业的发展,企业自身经营也出现问题,股权质押就成为一种套现离场的手段。 对于股权质押的缘由,王鹏认为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因为一些行业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目前还处于缓慢恢复阶段,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急缺流动性资金,因此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是今年以来许多公发生股权质押的原因之一。这说明大股东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也对未来公司股价走势呈乐观态度,愿意通过质押股票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帮助。 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债权的资金成本低,股权的资金成本高,因为利息费用要在税前列支,债权融资具有税收挡板的功能,其成本一般要低于股权融资的成本。然而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反而更低,因为在公司低市盈率情况下,股价相对于每股收益低,那么融资每股价格就跟着降低了,甚至低于1年期银行贷款的税后成本,低成本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根源。 徐阳说:“债权融资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股权融资是以股权为代价,不存在强制偿还的风险,这使得企业大股东通过股权融资拥有了可以长期自由支配的资金,尤其是在不用过分考虑被退市和被兼并的风险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配股、增发等资本运作接连不断,要警惕为了融资而融资的现象。” 正因为股权质押的方便快捷与低成本,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于股权质押依赖度日益提升,风险也不断积累。虽然国内的资本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向好,但也有国外疫情蔓延,全球经济步入调整期的不利因素存在。一旦资本市场出现波动,股权质押的不利面就会呈现出来,如果股权质押被强制平仓或者出现违约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股价有较大的影响。
河北清费减负预计达31.5亿元 今年以来,河北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国家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用电、用气和物流等成本,累计可减轻企业群众负担31.5亿元。这是记者近日从省发改委获悉的。 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今年2月1日至6月30日,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用电价格,统一按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政策惠及河北省企业288万户,预计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21.4亿元。 降低用气成本。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提前执行淡季门站价格,政府指导价用气在基准门站价基础上下降1%,已放开的非居民用气价格涨幅不超过基准门站价格24%,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降低5%,鼓励各地降低转供代输、配气价格,三项合计非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格平均降低10%,合计减轻用气成本约7.2亿元。 降低物流成本。制定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对通行河北省高速公路的货车给予5%至17%的通行费优惠,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2.43亿元;全面落实阶段性降低港口收费政策,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和港口设施保安费收费标准分别降低20%,取消非油轮货船强制应急响应服务及收费,可为货主企业减轻负担约4000万元。 降低摩托车号牌工本费和往来台湾通行证收费标准,预计年可减负650万元。 下半年,河北省将围绕开展收费专项清理、全面落实电价优惠政策及评估评价降费工作成效三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巩固清费减负成果,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在全省组织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杜绝政府部门违规收费,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继续落实国家降低电价政策,将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政策延长至今年年底,落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实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优惠政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进行清理规范和动态调整,修订发布2020年度收费目录清单,强化收费行为的社会监督。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双下降” ——2020年6月LPR报价点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研究员冯柏 【新闻】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6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点评】 6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与上期持平。LPR未降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近期资金市场走势以及央行流动性调控基调,提前预示了本月LPR大概率不会进一步下降。 从市场流动性上看,6月适逢跨季末、跨半年时点,叠加缴税、债券发行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短端资金利率上行,隔夜Shibor回升至2.1%以上,长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月末上升近20个bp,资金价格的整体上行对LPR下行形成一定牵制。 从央行流动性调控基调上看,本月央行货币政策的使用相对谨慎。从数量上看,Wind数据显示本月共有1.43万亿元逆回购到期、7400亿元MLF到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共投放(7天及14天)逆回购1.06万亿元,并提前公告将一次性续做到期的MLF以稳定市场预期,但仅缩量续做了200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总体来看,本月相当于净回笼流动性9100亿元。从价格上看,6月15日央行缩量平价续做MLF,预示本月降息概率降低,而此后6月18日14天逆回购利率虽由2.55%降至2.35%,但主要是对3月30日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20bp的“补降”。由于LPR与MLF利率直接挂钩,MLF利率未降更大程度影响了本月LPR报价的持平。此外,目前央行加强了对资金空转套利行为的规范和治理,货币政策偏向于灵活调节,政策工具的使用更加谨慎,市场的宽松预期有所收敛。 另外,从银行的负债结构上看,对央行的负债不到银行总负债的4%,而存款占银行总负债的比重超过60%,意味着存款成本在银行负债成本中起决定性作用。银行资金成本的居高不下制约了点差的压降空间,导致降低LPR的动力相对有限。 6月17日国常会要求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要超过上年,并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等方式,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国常会政策部署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有助于对市场关于政策收紧的预期给予一定修正。下阶段,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随着CPI涨幅进一步回落,降准和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适时适度调降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下行,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双下降”。 表 逆回购、MLF利率与L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