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1日,小赢科技(XYF.US)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小赢科技二季度营收3.8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51%。在上个季度财报中,小赢科技称公司继续评估COVID-19疫情的影响和相关市场指标,预计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将下降。 二季度,小赢科技净亏损3.44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3.16亿元;Non-GAAP净亏损为3.2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3.55亿元。 报告期内,小赢科技的撮合贷款总额为61.53亿元,同比下降39.5%,环比下降9.8%。其中,小赢信贷的贷款促成总额为45.83亿元,同比下降39.9%,环比下降1%,小赢信贷占公司贷款促成总额的74.5%,上年同期为74.9%。 第二季度,机构融资在小赢科技平台提供的贷款中占97.4%,环比上一季度的81.7%上升了15.7个百分点。 小赢科技CEO唐越在财报中称:“由于新冠肺炎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我们继续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已经看到市场逐渐复苏的强劲迹象,并及时作出了战略性决策,帮助企业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以及对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 2020年二季度,小赢科技线上商城交易总额(GMV)为2220万元,环比下降63.4%。 用户数据方面,小赢科技二季度的活跃借款人数为625707人,环比增长46.1%。截至报告期末,小赢科技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为4710万人,环比增长9%。 小赢科技在财报中表示,在第三季度初,公司业务已经步入复苏阶段,7月撮合贷款总额回到了COVID-19之前在2020年1月的水平。公司预计第三季度撮合贷款总额环比增幅将超过20%,预计2020年下半年能够恢复盈利。 周四美股收盘,小赢科技报0.912美元,跌3.37%,最新总市值为1.46亿美元。
本周,中国市场出现了几日的“股债双杀”的情况,上证综指本周三、周四总计下挫近2.5%,但债市也同步下挫。周五,A股小幅企稳,债市仍持续下挫。即便央行多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但市场预计近阶段债市仍将以震荡为主。 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债券基金经理单坤对记者称,虽然欧美疫情的发展不容乐观,但疫苗在第三季度的问世仍是高概率事件,这会进一步提升市场对于欧美经济复苏的预期,也会让市场降低对央行实行货币宽松的预期,对债券市场 形成压制。对于下半年的债市,单坤说,现阶段依然保持中性态度,会注重短久期、高票息信用债的配置机会,静待市场出现长端超调带来的交易机会。 近两周部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小幅下行,但相较于6-7月的“破净”已大幅缓和。“经历了7月后的平静期,目前产品净值基本上回到了1以上,尽管债市近期看不到大机会,但拉长期限,信用债票息以及非标资产的稳定收益仍能够弥补短期净值的波动。”某大行理财投资经理对记者称。 债市短期难改震荡行情 8月1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对本月两笔到期的总计5500亿的MLF进行一次性续做;18日央行开展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实现净投放500亿元;20日央行开展了16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有1500亿元央行逆回购和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但即便如此,债市情绪仍然不高,20日10国债期货全线收跌,截至下午收盘,10年期主力合约跌0.32%,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报3.016%;21日收盘,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0.43%报3.016%。 一些机构人士普遍对记者表示,之所以近期股债情绪受到抑制,从各自的原因来看,股市面临冲高回落风险,债市则面临利多因素淡化带来的反弹压力。其次,从共同的原因来看,流动性边际收紧预期是导致股债双杀的主要触发因素。 就债市本身而言,之所以对近日的流动性投放无动于衷,一位大行交易员对记者提及,无论是从资金利率还是债券利率看,都没超预期的意思。DR001下行了5BP(基点),DR007则上行了1BP。央行从4月底开始边际收紧市场流动性,以短期型的逆回购为主,代替了中长期型的MLF、TMLF和降准等工具。长期资金被大幅回笼,同时加上国债、地方债的发行,对配置债券的主力机构银行的超储消耗巨大。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利多因素弱化后债市面临获利回吐的压力。 “今年到目前为止前4个月大涨后4个月大跌,收益率呈现标准的V型走势,近阶段债市短期仍以横盘为主,参与意义不大。”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票息可弥补理财短期净值波动 记者也观察到,多家银行随时可申赎的净值型产品和部分定开类产品净值都出现小幅下滑。不过相比起6-7月债市去杠杆引发的波动,当前跌幅并不大。 根据普益数据显示,理财的整体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面向个人的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占比达77.61%,这类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最高。 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年化收益环比下跌5BP, 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年化收益环比下跌8BP, 不同起投门槛的产品收益率都呈不同幅度下行。 从银行类型来看,截至8月17日,观察期内国有行净值产品收益环比下降29BP; 股份行净值产品收益环比下降2BP; 城商行净值产品收益环比下降0BP; 农商行净值产品收益环比下降2BP。 根据面向的用户类型来看,面向个人的产品收益环比下降8BP; 面向机构的产品收益环比下降4BP; 面向个人与机构的产品收益环比上升1BP; 面向同业的产品收益环比下降2BP。 从不同期限和起投门槛的水来看,1-5万投资起点产品收益环比下降7BP; 5万投资起点产品收益环比上升0BP; 5-50万投资起点产品收益环比下降11BP; 50-100万投资起点产品收益环比下降1BP;100万以上投资起点产品收益环比下降0BP。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监测显示,7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8%,环比下降2BP,创近44个月新低。据统计,上周(8月10日-8月16日),共有42家银行合计发行320款理财产品,较此前一周环比减少40.7%。 不过,理财产品的暂时波动无需过度担忧。此前跌破净值的理财产品多为新成立的产品,票息积累仍不足,导致债市波动下投资收益亏损。“其实在6-7月,冲击比较大的是当时放开的短期产品,赎回压力较大,而那些封闭式、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比较容易扛住市场的波动。”一家股份行资管部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随着年中债市去杠杆告一段落,当前位于3%左右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已是平衡位置,难上难下,因此市场人士也认为,当债市不处于牛市时,买入更长久期、吃票息的定开类产品更合时宜。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7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7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00.24 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环比增长10%。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 86 万亿元,同比 增长 13.4%,环比增长 10%;买断式回购成交0.9 万亿元,同比增 长 6.1%,环比增长33%;同业拆借成交13.4 万亿元,同比下降4.1%,环比增长 8.74%。
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14日,共有701只个股获陆股通增仓,持股量环比增幅在5%以上的有216只,其中,环比增幅在30%以上的共有32只,环比增幅最大的是浩云科技(300448),陆股通最新持有134.32万股,持股量环比增幅达322.65%;其次是航天科技(000901)、苏州银行(002966),位居增仓榜第二、第三位。
事 项 7月CPI同比增长2.7%,前值2.5%;PPI同比-2.4%,前值-3.0%。 主要观点 一、CPI:食品共振上行,非食品涨跌分化 7月食品项价格进一步上涨,决定于供给端,洪涝灾害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推动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而非食品价格涨跌分化,决定于需求端,受原油(工业需求决定)及高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交通通信项、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率先修复,而与低收入群体消费更息息相关的衣着项、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扩大。具体各个细项的价格分析请见正文。 二、CPI趋势预判:供给冲击消退,再回下行趋势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奠定了CPI下行趋势不改,从CPI波动最大的食品分项看,洪涝所造成的供给冲击逐步消退,而生猪出栏的加速修复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开启,推动猪肉价格回落。而非食品项的慢修复在新涨价因素中或难抵食品价格的回落,更难抵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但其作为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参考指标,环比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三、PPI:会走向疯狂吗?可能性较小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但PPI加速上行并在年内破位翻正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并不至于就此疯狂。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国际贸易额同比同步于PPI走势,确实预示了下半年的回升趋势,但M1领先于PPI的走势(1年左右)暗示未来上行空间有限。全球贸易增速基本可以确认已在5月见底,我国出口增速7月也进一步上行至7.2%,出口向好形势基本明朗。2019年M1一直在3%-4%之间震荡,直到年末才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都将在负区间震荡,超速反弹翻正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微观视角看大宗商品表现——原油、黑色、有色三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供需关系较二季度进一步紧张的可能性不大。三类大宗商品中,下游建筑、基建需求占比大(典型如螺纹钢),同时受到制造业需求影响(典型如家电之于铜、汽车之于热轧卷板)。疫后经济中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板块合计的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上行,但上行斜率或将放缓。同时,供给端的冲击也在逐步消退,对比二季度黑色与有色刚好遭遇需求修复与供给冲击的错位,下半年大宗商品或呈现需求与供给温和回升的格局。PPI继续上行,但上涨节奏再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从统计视角看,PPI如果年底翻正,环比上行势头需要有多强劲?市场当下多以期货价格的涨幅直接量化测算PPI后续走势,以IPE布油、螺纹钢、铜的期货价格做自变量测算,R-square达到0.9以上,三者的拉动系数均在5.5%左右。但实际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办法存在瑕疵。由于PPI波动区间较大,这一模型在趋势展望上有意义,但在近月预测和单月点位预测上,仍然常会有1-2个百分点上下的波动。因此实际预测中也要结合历史PPI环比表现作参考。 我们根据环比推算,PPI年内翻正意味着未来5个月PPI平均至少每月有环比0.5%的涨幅(6、7月环比均为0.4%),即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要较二季度更为紧张。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持续0.5%的环比涨幅,对应的提升幅度是强于2018年5-10月,弱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下半年,或意味着至少原油和黑色在当前水平上还需要强势再环比上涨20%左右,而有色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年末,IPE布油或应到56美元/桶,螺纹钢期价到4500,而LME铜至少保持在当前水平以上,存在一定难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下半年基建投资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CPI:供给冲击CPI上行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再次上行 2020年7月CPI同比增长2.7%,较上月再上行0.2个百分点。CPI环比0.6%,涨幅超出季节性水平均平。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共振上行,非食品涨跌分化 7月食品项价格进一步上涨,决定于供给端,洪涝灾害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推动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而非食品价格涨跌分化,决定于需求端,受原油(工业需求决定)及高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交通通信项、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率先修复,而与低收入群体消费更息息相关的衣着项、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扩大。 食品项CPI环比上涨2.8%,同比上涨13.2%,7月食品价格继续上行且环比涨幅进一步走阔,主要还是由于洪灾形成了食品的供给冲击,导致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 7月猪肉CPI环比上涨10.3%,涨幅仅次于2019年8-10月非洲猪瘟最肆虐时期。一边是洪涝灾害下非洲猪瘟和各类猪瘟疫病二次抬头,生猪出栏减缓,一改前期养殖户恐慌出栏的情形。另一边是5月下旬农业部开始“百日专项打击行动”,查办违法违规调运,也限制了生猪供给的区域性调节,两者共同导致7月猪肉价格上行至48.5元/公斤并持续高位震荡,但在高价后政府采取计划性控价与储备肉投放等多种手段,限制了猪价的进一步突破。 同时鲜菜CPI环比上涨6.3%,鸡蛋CPI环比上涨3.1%。在高温多雨天气甚至洪灾冲击下,蔬菜价格上涨至季节性高位。鸡蛋方面,供给端,蛋鸡在夏季高温期间产蛋率降低,市场供应量受到一定影响。叠加南方乃至华北部分地区均受到持续降雨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了鸡蛋的生产与运输。需求端,伴随餐饮行业的复苏和开学季的临近,需求正在逐步释放,供不应求的关系推动价格开启季节性快速上涨。 非食品CPI环比无涨跌,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核心CPI同比上涨至0.5%(前值0.9%)。从各个分项来看,非食品CPI的修复依然呈现出需求的分化。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复工复产下工业需求的修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成品油价格7月亦环比上涨2.5%左右,带动交通通信项同比跌幅收窄。另一方面疫情冲击后,低收入群体所受影响最大,修复最慢,因此消费品价格的修复滞后于服务项价格的修复。伴随出游增多,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上涨2.9%和1.7%;而服装项仍受到需求乏力、打折促销影响,服装价格环比下降0.5%。此外,受居民收入影响较大的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持续扩大。 (三)CPI趋势预判:供给冲击消退,再回下行趋势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从7月的2.9%逐步回落到0%)奠定了CPI下行趋势不改,从CPI波动最大的食品分项看,洪涝所造成的供给冲击逐步消退,生猪出栏的加速修复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开启,推动猪肉价格回落。而非食品项的慢修复在新涨价因素中或难抵食品价格的回落,更难抵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但其作为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参考指标,其环比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二 PPI:下半年会走向疯狂吗? (一)PPI总体情况:同比跌幅继续收窄 7月PPI同比-2.4%,环比0.4%。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收窄至-3.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扩大至0.7%。 从同比看,跌幅靠前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27.8%)、石油加工(-17.0%)、化纤制造(-16.2%)、化学原料及制品(-7.5%)、煤炭开采(-7.4%)。从环比看,跌幅靠前的是化纤制造(-1.6%)、非金属矿物制品(-0.8%)、纺织业(-0.7%)、印刷业(-0.4%)、非金属矿采选(-0.3%)。环比涨幅靠前的行业依然为原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的采掘和加工业占据,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PPI环比上涨12%。 (二)PPI走势判断:跌幅持续收窄,翻正存在难度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全球复工复产以及国内经济的超预期修复,均为PPI的持续上行在需求端提供了足够动力。但这是否意味着PPI下半年将走向疯狂,于年底快速翻正?综合宏观、微观及PPI自身统计视角来看,我们预计PPI加速上行并在年内破位翻正的可能性仍然较小。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国际贸易额同比同步于PPI走势,确实预示了下半年的回升趋势,但M1领先于PPI的走势(1年左右)暗示未来上行空间有限。全球贸易增速基本可以确认已在5月见底,我国出口增速7月也进一步上行至7.2%,出口向好形势基本明朗。2019年M1一直在3%-4%之间震荡,直到年末才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都将在负区间震荡,超速反弹翻正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微观视角看大宗商品表现——原油、黑色、有色三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供需关系较二季度进一步紧张的可能性不大。三类大宗商品中,下游建筑、基建需求占比大(典型如螺纹钢),同时受到制造业需求影响(典型如家电之于铜、汽车之于热轧卷板)。需求端,疫后经济中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板块合计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上行,但上行斜率或将放缓,建筑业施工面积累计同比达4.2%,电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0.7%均已超过了2019年末水平,房地产销售持续超预期或引起政策调控力度加码。同时,供给端的冲击也在逐步消退,对比二季度黑色与有色刚好遭遇需求修复与供给冲击的错位,下半年大宗商品或呈现需求与供给温和回升的格局。PPI继续上行,但上涨节奏再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从统计视角看,PPI如果年底翻正,环比上行势头需要有多强劲?市场当下多以期货价格的涨幅直接量化测算PPI后续走势,以IPE布油、螺纹钢、铜的期货价格做自变量测算,R-square达到0.9以上,三者的拉动系数均在5.5%左右。但实际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办法存在一定的瑕疵。由于PPI波动区间较大,这一模型在趋势展望上有意义,但在近月预测和单月点位预测上,仍然常会有1-2个百分点上下的波动。因此实际预测中也要结合历史PPI环比的表现作参考。 我们根据环比推算,PPI年内翻正意味着未来5个月PPI平均至少每月有环比0.5%的涨幅(6、7月环比均为0.4%),即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要较二季度更为紧张。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持续0.5%的环比涨幅,对应的提升幅度是强于2018年5-10月,弱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下半年,或意味着至少原油和黑色在当前水平上还需要强势再环比上涨20%左右,而有色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年末,IPE布油或应到56美元/桶,螺纹钢期价到4500,而LME铜至少保持在当前水平以上,存在一定难度。
7月集合信托发行量价齐跌 金融类规模逆市增长 当月工商企业类、房地产类、基础产业类等信托环比下滑,金融类募集资金617.9亿元,环比增加13.21% 证券时报记者 胡飞军 刚刚过去的7月,A股三大指数全线上涨。7月信托运营数据表现又如何? 证券时报记者从第三方获悉的7月信托运营数据显示,在监管持续加码之下,融资类信托明确压降,当月信托发行规模和收益率出现“双降”,房地产信托、基础产业信托和工商企业信托等下滑明显。 与此同时,受二级市场活跃和标准化业务转型施压的影响,信托公司在标品业务上发力,金融类产品规模实现逆市增长,成为集合信托规模增长的重要支撑,并在集合信托中以近四成的规模占比超越房地产信托。 金融类信托逆市增长 其他类信托明显下滑 在整个7月,A股市场异常活跃,三大指数全部累计上涨。 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收盘,沪指报3310.01点,以10.9%的月涨幅领跑全球主要股市,并创下2019年2月以来最大月涨幅。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涨13.75%、14.7%,后者当月涨幅位列全球第一。 在二级市场活跃之下,尽管集合信托中的工商企业、房地产、基础产业等信托类别环比下滑明显,但是金融类信托却异军突起,实现逆市增长。 从资金投向集合信托产品来看,7月投向基础产业、工商企业和房地产领域的信托分别为273.33亿元、123.38亿元和563.65亿元,分别环比下降50.78%、35.35%和14.62%,仅金融类信托的684.58亿元呈现8.89%的环比增长。 从规模占比来看,金融类信托资金占比一举超越房地产,占比达到39.54%,环比增加11.11个百分点,规模占比近四成,成为集合信托的重要支撑,其他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从募集规模来看,截至8月3日,7月金融类信托募集资金617.9亿元,环比增加13.21%。 除了二级市场行情活跃带来的动力,信托公司本身也有顺应监管要求而发力标准化业务的压力。喻智认为,从5月出台的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来看,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将直接影响非标类产品的额度,信托公司目前的战略是争取通过扩大标准化业务的规模以获得展业方面的优势,而金融类信托无疑是标准业务的一大方向。 目前,信托公司按照监管要求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业务转型,部分信托公司甚至零费率进行市场竞争,做大标准化信托产品,但该类业务尚在蓄势。 喻智表示,受限于投研能力和专业团队,信托公司在市场判断能力、客户积累、组织运营效率方面暂时还无太大的优势,且信托业传统客户对高风险、长久期的产品暂时还无法适应,因此金融类信托产品多配置标准化债券。 整个7月,因为政策收紧和市场环境变化,基础产业类信托、房地产信托和工商企业类信托下滑明显。其中,7月基础产业信托募集资金273.33亿元,环比下滑50.78%,除了有融资类业务规模压降带来的监管压力,今年地方专项债、抗疫特殊债的大量发行以及融资成本下行等,导致基础产业类信托成本优势不再明显。 房地产类信托7月募集资金563.65亿元,环比减少14.62%。今年中央继续强调“房住不炒”调控原则,房地产类信托继续收紧,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业务需要谋求真股权投资、REITs等有创新形式的产品。 此外,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持续下降,7月工商企业信托募集资金123.38亿元,环比减少35.35%。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增长放缓等多因素的影响,市场风险维持在相对高位,高资质的企业获取融资的难度较低,对信托融资依赖不高;而中小企业资质相对较差、融资难的问题突出,出于风险考量,信托公司难以大规模开展此类业务。 发行规模环比降四成 融资类环比少525亿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7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大幅缩水。 据统计,截至8月3日,7月共计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736款,环比减少21.48%,发行规模1783.87亿元,环比下滑40.07%。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认为,7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下滑幅度较大,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主因或是监管层对融资类信托业务进行窗口指导。集合信托市场目前仍旧以融资类产品为主,资金信托新规、监管层压降融资类业务,对多数信托公司的展业有着较为直接而有力的冲击。 除却发行数据,集合信托数据在成立规模方面同样下滑。 据统计,截至8月3日,7月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1853款,环比减少11.3%,成立规模1731.15亿元,环比下滑21.7%。 按照功能划分,除了投资类信托,融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均出现环比大幅下降态势,其中7月融资类信托成立规模为1100.16亿元,较6月的1625.69亿元大幅减少525.53亿元。 从当下集合信托出现大幅下降的外部环境来看,信托公司在资产端和资金端面临双重困境。 喻智分析,一方面,由于非标投资比例受限和融资类业务规模压降,信托公司面临着业务转型的迫切需求,但长期以来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群体使得合适的底层资产更加难寻;另一方面,信托爆雷风险事件频发的当下,市场情绪不高同样影响了集合信托资金的募集。 7月集合信托除了发行和成立规模下降,在预期平均收益率方面也呈现下行趋势。 据统计,7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7.05%,环比下滑0.23个百分点。 实际上,自2019年开始,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后续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开始出现加速下行趋势。 喻智认为,从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开信息来看,推进融资成本下行依旧是未来经济工作中的目标之一,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性。
7月CPI同比增速从6月的2.5%上升至2.7%,略高于市场与我们的预期。但核心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0.9%下降到0.5%。CPI环比增速从6月-0.1%回升至7月0.6%,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驱动。 食品价格推高CPI同比增速,但核心CPI增速继续下滑。7月CPI同比增速从6月的2.5%上升至2.7%,略高于市场与我们的预期。但核心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0.9%下降到0.5%。CPI环比增速从6月-0.1%回升至7月0.6%,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驱动。非食品通胀仍然维持弱势。 图表: CPI 7月与6月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给因素推动食品通胀。7月CPI食品价格同比增速从6月的11.1%上升至13.2%,环比增速为2.8%(6月为0.2%)。分项来看,猪肉、鲜菜、蛋类等食品环比均出现明显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供给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7月南方的强降水与洪涝灾害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造成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猪肉供给可能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恢复。8月以来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势有所趋缓,但同比可能仍然处在相对高位。 图表: 8月以来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势有所趋缓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 非食品通胀明显回落,服务消费恢复仍然面临压力。7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6月的0.3%降至0.0%,月环比增速为0.0%。分类看,7月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为1.0%和-0.1%。由于外出类消费回升较慢,服务价格仍然相对疲弱:7月旅游消费价格环比下跌,为2005年来首次;房租价格也已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长。 图表:7月旅游消费价格环比下跌,为2005年来首次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经济复苏继续推动PPI回升,石油石化及建筑产业链领涨。7月PPI同比增速从6月的-3.0%明显回升至-2.4%,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5%,7月PPI月环比持平于+0.4%。分行业看,石油相关价格涨幅明显;钢铁、有色价格继续上升、可能反映建筑产业链总体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非食品通胀显示服务消费的回升可能仍然较为缓慢,过剩储蓄的压力仍然存在;向前看关注财政扩张落地对总需求的支持。由于猪肉供给缺口以及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供给可能仍然面临一定的扰动。考虑到去年CPI的走势、以及往年的季节性,CPI同比增速可能在3季度大体走平、4季度明显回落。从历史上来看,食品CPI持续走高可能对居民非食品消费形成一定压制、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可能尤为明显。结合非食品通胀的弱势来看,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回升仍然较为缓慢,过剩储蓄的压力仍然存在。向前看,财政扩张逐步落地将成为消化过剩储蓄的主要着力点,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持续较高、PPI可能继续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服务消费的弱势、推动经济增长回到潜在增速。 图表: 食品通胀偏高压制农村居民的非食品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对城市居民的影响相对较小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