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回暖 6月集合信托发行规模环比增五成 6月集合信托市场分析报告出炉。 7月8日,记者获悉,6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大幅回暖,达到2976亿元,环比增长超五成;成立募集规模也小幅回升,其中房地产和基建仍然是两大支柱,投向金融市场则小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6月信托产品风险事件频发。据不完全统计,6月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33起,涉及信托公司7家,涉及金额高达224.03亿元,投向工商企业领域的产品违约情形较多,涉及金额最大,6月整体投向工商企业类信托规模也环比下降。 发行规模回暖 收益继续下滑 尽管6月面临监管收紧和产品违约信誉风险,但是在资金面宽松之下,信托行业依然出现大幅回暖迹象。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从发行情况来看,6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环比增长超五成。据统计,截至7月5日,6月共计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211款,环比增加3.99%,发行规模2976.47亿元,环比增长51.72%。 用益信托分析师喻智认为,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结束后,信托公司可能在新规正式落地前集中推出一批产品,是导致6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同时,疫情影响减缓,国内经济逐渐复苏,企业投融资活动再度活跃,也为信托公司展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从成立情况来看,6月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有所增长。据统计,截至7月5日,6月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2089款,环比减少1.19%,成立规模2210.94亿元,环比增长16.87%。 在6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暴涨之下,行业产品募集显得颇有压力,募集规模仅小幅增加。 “总体上看来,集合信托产品募集情况并不乐观,平均收益率的下滑以及非标资金池违约事件,对产品募集造成不利影响。”喻智表示。 收益率方面,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下,国内外货币宽松政策持续,中央亦在引导社会融资利率下降,6月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下行。 数据显示,6月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29%,环比下滑0.22个百分点。 喻智认为,收益率下滑原因还包括,优质资产荒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虽然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现,但市场风险依旧高企,合适的项目难寻;其次,监管层收紧非标投资,信托资金被引导投向标品资产,可能进一步拉低产品收益。 房产基建仍是两大支柱 工商企业类信托违约多 集合信托资金投向增减,亦是洞察信托公司风险偏好的窗口。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6月投向房地产、基础产业类的产品规模增长显著,投向金融市场的产品募集规模增长幅度较小,而随着工商企业类爆雷增多,投向工商企业领域的集合信托产品规模出现大幅下滑。 其中,房地产类信托规模募集上升,但是规模占比下滑。据统计,截至7月5日,6月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资金660.20亿元,环比增加10.48%,规模占比29.86%,环比减少1.73个百分点。 喻智认为,6月的房地产类产品募集规模上行,可能是受监管收紧和业务转型的双重影响所致。从监管来看,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结束,对房地产业务的影响极大。但房地产对于信托公司的业务支撑作用依旧不容忽视,信托公司在政策正式落地前加速推进此类业务。 同时,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募集规模大幅增长。据统计,截至7月5日,6月基础产业信托募集资金555.32亿元,与上月同时点相比增长36.97%。 喻智表示,从两会“六稳六保”的会议精神来看,基础产业领域的投资预期还会有较大的增长,基础产业类产品依旧是信托公司目前重要的业务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6月爆发的金凰珠宝“假黄金”事件,使得信托公司对工商企业类信托业务有所忌惮,市场风险高企、优质资产稀缺是困扰工商企业类信托增长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工商企业类产品募集规模及占比大幅下滑。据统计,截至7月5日,6月工商企业信托募集资金190.84亿元,环比减少18.67%。工商企业类信托业务在集合信托中占比相对较低,6月其规模占比已下滑至10%之下。 用益信托数据还显示,6月信托产品违约风险事件频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5日,6月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33起,涉及信托公司7家,涉及金额高达224.03亿元。其中,投向工商企业领域的产品违约情形较多,涉及金额最大。
芒果TV旗下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热度居高不下,其背后“以小博大”的最大赢家,莫过于独家冠名广告商――梵蜜琳。 “不惧年龄就要赢,姐姐都涂梵蜜琳。”从6月12日《姐姐》第一期节目播出至今,借着这句洗脑广告词,“梵蜜琳”的热度持续攀升。截至目前,与“梵蜜琳”有关的微博热搜话题“姐姐图什么”的阅读量直逼1亿,也成了梵蜜琳代理们常用的销售推荐语。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梵蜜琳这样一个热度堪比一线的品牌,线下直营店不过5家,且产品在天猫旗舰店的销量也十分惨淡,其主打单品的最高月销量还不足4000单。按照梵蜜琳总部招商客服的说法,梵蜜琳的销售渠道一直以微商为主,且80%的营业额来自于微商渠道。 仅凭借微商渠道销售,梵蜜琳是如何一步步闯进大众视线?这个微商品牌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问题? 靠“浪姐”挣回一年广告费? 《姐姐》助推芒果超媒(300413)突破千亿市值,在资本市场普遍看好的情况下,据预测,《姐姐》的赞助广告收入最高达到5.46亿元,但梵蜜琳只用了4000万就拿下了独家冠名。 据“娱乐独角兽”消息,最初《姐姐》项目评级仅为B级,在S级项目遍布的当下市场关注度着实有限,这也是梵蜜琳用4000万“低价”拿下独家冠名的原因之一。 拥有独家冠名权的梵蜜琳,在《姐姐》中得以频频“露脸”。无论是在剧场广告,还是场景植入,梵蜜琳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借此打造自己“高端、尊贵、奢侈”的品牌“人设”。 事实上,这并非梵蜜琳第一次借综艺“出圈”。 早在《姐姐》之前,梵蜜琳曾赞助过《声临其境》、《妻子的浪漫旅行》、《歌手·当打之年》、《向往的生活4》等多个热门综艺节目。除了在综艺上露脸,梵蜜琳还并先后邀请过伊能静、张馨予、黄圣依等代言品牌产品,给品牌造势。一位不具名的美妆行业人士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梵蜜琳一年的广告费高达两亿。 通过频繁地打广告,梵蜜琳确实立起了“高端”的人设。 据官网介绍,梵蜜琳在2015年创立于中国香港,它自称是集品牌策划、品牌推广及营销于一体的化妆品集团,主营高端护肤彩妆产品。尽管品牌名气不大,但其产品价格向来堪比一线品牌。 官方旗舰店显示,梵蜜琳的主打明星产品神仙贵妇膏标价为1200元/瓶,旗舰店中销量排名第二的“贵妇三部曲”为2600元/套,此外,售价最高的是“凝肌修护系列全家福保湿护肤套装”,价格甚至高达5340元。 只不过,在官方旗舰店销量平平且缺乏线下店的梵蜜琳,仅凭微商渠道的销售就能翻身吗? “上了《姐姐》之后,梵蜜琳的销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梵蜜琳代理商小敏向无冕财经研究员介绍。靠着《姐姐》的热度,梵蜜琳的代理商们频繁在微博、微信招揽新的代理商。无冕财经研究员留意到,小敏近来的朋友圈内容确实多了有关明星推荐产品的内容。 据梵蜜琳的控股公司广妆控股的说法,截至2019年6月,梵蜜琳已经完成了在30多个省市的市场布局,年销售更有超过7位数的高效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梵蜜琳在吸引更多人加入经销商团队前,已经预先通过严格的经销商升级制度拿到一部分货款。 根据小敏提供给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的资料,梵蜜琳招募的经销商主要分为“金牌”和“至尊”两档。想要成为“金牌”经销商,要先缴纳2000元的押金,且首批货款要达到20000元;若提高一个档次到“至尊”,押金和货款就要相应提升至5000元和50000元。 ▲梵蜜琳经销商招募条件,由受访者提供 预付金不一,也对应不同的优惠政策。“若成为‘金牌’经销商,拿货价为零售价格的60%-70%,若成为‘至尊’级别的经销商,拿货价可以低至50%。”小敏对无冕财经研究员表示,很多新加入的经销商都是在看到梵蜜琳火了之后前来询问的。据化妆品自媒体“聚美丽”消息称,梵蜜琳目前已经拥有近两百个核心代理。 除了加盟的经销商团队,不能忽视的是,广告效应带来的强大引流作用。据开元证券研究所报告显示,2020年中性预测《姐姐》独家冠名梵蜜琳广告商至少盈利1.5亿元。这就意味着,只要成功押注一部爆款综艺,梵蜜琳就可以覆盖其一整年的营销费用。 产品受质疑 搭上爆款综艺的“快车”,梵蜜琳坐享红利。但热度的背后,梵蜜琳的产品越发经不起推敲。 一开始,质疑声主要集中在梵蜜琳的价格上。没多久,用过产品的网友开始将矛头转向产品质量,称使用后远没有达到其广告所宣称的效果。而且,梵蜜琳在官网广告中声称,其主要成分含水解胎盘(羊)提取物,且详情页面有显眼的“胎盘素”字样。对此,国家药监局早有说明,将“人胎组织液”包装成“青春神药”只是商业骗局。 不仅是成分存疑,梵蜜琳的身份标签也跟它宣称的不符。 梵蜜琳自称是香港企业。但据天眼查显示,梵蜜琳品牌的母公司――广东梵蜜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广州白云区,并非如宣传中所说的为香港企业投资。 另外,在官网上,梵蜜琳的“标签”是“集研发、生产、策划、销售于一体的高端轻奢护肤化妆品品牌”。但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直到2020年1月14日,广东梵蜜琳才在经营项目中增加了化妆品制造,且至今该公司也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涉及广东梵蜜琳备案的化妆品,也均是以委托方的形式生产。 经营项目变更,可能是梵蜜琳意识为了规避风险而为之。但梵蜜琳从未披露与产品研发相关的内容。就目前来看,梵蜜琳仍单纯通过OEM模式进行生产。 通过查询中国药品监管APP,无冕财经研究员留意到,广东梵蜜琳的实际生产企业为广州一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湖南弘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批发网,广州一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的贵妇膏可加工半成品的价格为230元/1KG。这一价格,与梵蜜琳正品贵妇霜之间的差距超过130倍。 有了品牌的包装,梵蜜琳产品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可值得注意的是,梵蜜琳的三款主打“淡斑”“美白”“修护”的产品,均在中国食品药品监管APP上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信息”一列,但美白、淡斑仅为特殊用途化妆品所具有的功效。 尽管产品货不对版,但梵蜜琳照样通过综艺获得名气,在各个平台混得风生水起。 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无冕财经研究员留意到有几条关于“梵蜜琳”产品货不对版,无法退货的投诉。面对冲着梵蜜琳的名气而来的消费者,梵蜜琳的直营代理往往以咨询专家的身份出现,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但等到产品出现问题之后,消费者可能投诉无门。 2019年6月,梵蜜琳的控股方、广妆集团总裁蔡彬弟曾声称要进军高端美业市场,打造百亿企业。但直到现在,梵蜜琳仍一味关注渠道投放,并未在研发领域有所投入。等到这波流量“收割”完毕,梵蜜琳还能继续说服消费者,如愿向百亿企业发起冲击吗?(来源:无冕财经)
7月7日晚,金溢科技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2亿元-3.88亿元,同比增长680.76%-762.25%。 2019年,政策将ETC推至风口,行业完成了新增用户1.2亿,同比增长157%。2020年,中国ETC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元,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ETC有望成为覆盖面最广、用户黏性最高的车载设备。作为ETC领先企业,金溢科技一直备受关注。 今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调整《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的通知,其中一项提到:自2020年7月1日起,新申请产品准入的车型应在选装配置中增加ETC 车载装置。多位行业人士认为,ETC前装有望成今后2-3年行业新趋势。 尽管这一新规刚开始实施,ETC前装市场刚启动,但行业对于ETC前装业务早已布局。金溢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主机厂推进ETC前装定点工作的步调正在加紧,公司持续保持与主机厂就ETC前装业务及技术进行对接。金溢科技借助在后装市场建立起的品牌知名度以及技术开发能力,持续加大与主机厂、Tier1的合作力度,根据市场共性需求以及客户个性化需求开发了标准件、定制件的ETC前装产品。目前公司产品已在定点主机厂进行测试,并争取尽早通过国家相关证书检测,建立在前装市场的领先地位。 随着ETC作为车辆身份识别及支付工具趋势的形成,ETC的拓展应用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在城市领域,金溢科技的ETC停车产品实现了多年的规模化销售;ETC加油产品在2019年完成开发,目前已在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加油站应用。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金溢科技的业绩增长将通过“ETC到V2X(即汽车之间、汽车与其它交通要素之间的直接通信)”战略路线实现,公司将加大V2X车载OBU(包括前装和后装)、路侧RSU、路侧集成系统、管理平台等多种形态产品的优化等。
作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国民辣酱品牌,近年来,随着辣酱行业新品辈出,老干妈面临着产品单一等挑战。对此,老干妈积极拓展产品多元化道路,但效果并不明显。业内专家认为,多元化产品低迷的销售或与老干妈品牌战略不清晰有关,如何做产品组合、价格体系、如何设定渠道结构都是产品多元化需要考虑的。 老干妈风味豆豉辣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明星产品。7月3日,新京报记者登录老干妈官网查询,其产品系列里显示目前老干妈有16类产品,不仅有不同风味的辣椒酱,还有红油腐乳、火锅底料、香辣菜等产品。 不过,这些多元化的产品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以火锅底料为例,在老干妈天猫旗舰店中,老干妈植物火锅底料(小包装 300g)显示月销量 190份,糟辣椒酸辣烫火锅底料210g,月销量62份。而热销款豆豉辣酱月销量可达4892份。 多元化产品的线下铺货也并不理想。7月3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家乐福广渠门店、京东便利幸福家园店、幸福荣耀超市磁器口店等几家超市、便利店,除了辣椒酱外,并没有见到老干妈火锅底料、腐乳等其他产品的踪影。有调味品零售店老板对新京报记者说,老干妈只有豆豉辣椒酱卖得最火,其余产品进货时都不会考虑。 在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戟看来,多元化产品低迷的销售或与老干妈品牌战略不清晰有关。“这些产品推出没有系统的布局、没有核心定位和营销创新”,张戟认为,老干妈恰恰缺乏完整的品牌营销战略布局,如何做产品组合、价格体系、如何设定渠道结构都是需要考虑的。多元化产品想要做成功,难度不小。 对于老干妈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市场战略专家路胜贞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从近年业绩来看,老干妈正逐步从产品多元化的困境逐步走出来,开始聚焦主力产品,对豆腐乳、火锅底料之类的系列产品采取了收缩的战略。“目前看来,老干妈追求的应该是品牌效应,即追求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消费者的习惯性消费,而不是拥趸式的网红效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以下为文章要点:各地对普惠险的探索达到一个小高潮,这和各地医保局的陆续挂牌有关。找到支付方,降低个人自付比例,才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将高价特药全部纳入医保目录,医保基金无法承担,需要其他筹资渠道。这也是地方医保愿意推动的动力所在。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患者意味着有机会用相对更贵但更有效的创新药品,而对于医疗、医药方,则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业内人士认为,3-5年之后其普及率就会像大病保险一样。目前的乱象是因为各地都在自下而上地尝试,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规范了。6月30日,杭州。7月1日,长沙、贵阳、连云港。两天之内,4个城市接连推出了定制化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简称普惠险)。至此,继深圳、南京、珠海、广州、佛山、惠州、苏州和成都之后,普惠险阵营又增加了4员大将。这一个阵营中,除了深圳、南京、珠海之外,其他城市都是2019年下半年之后才开始推进的,这个时间点与国家和各地方医保局的陆续挂牌有关。而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之后,全国各地对这一产品的探索达到一个小高潮。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之外,一个新兴的医疗支付方正冉冉升起。这个支付方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从一个极端案例中能看得很直观:深圳市民某先生,因菌血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于2018年7月3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住院治疗,2019 年2月23日出院,共计235天,总医疗费用为455万多元,其中医保报销近277万元,医保目录外的个人自费费用为近13.6万元,医保目录内的个人自付费用约为165万元,最后深圳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赔付了近115万元。总共455万的医疗费用,医保支付61%,普惠险支付25%,个人自付14%。虽然60多万仍然不是小数目,但相比170多万,家庭负担还是大大减轻了。支付方的增加、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患者来说,是有机会用上相对更贵但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或创新药品,同时又避免因病致贫,而对于医疗、医药方,特别是未能进入医保的药企,则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来源:明德精算为什么各地纷纷试水普惠医疗险?个人医疗支出比例过高,是造成“看病贵”这一普遍观感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医疗卫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明德精算咨询合伙人蒋冠军举例:以2016年的卫生支出数据来看,在中国,个人需要承担35.9%,而这一数字在德国、法国仅为12.4%、9.8%。找到支付方,才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在商业健康险发展缓慢的背景下,由政府组织、商保承办的普惠险,成了一种介于商业健康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之间的创新产品形式。一位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深圳首次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前往考察,但并没有落地。此后相关支持政策开始突破,包括活化医保个人账户等,奠定了产品的政策支持。直到2018年年底国家医保局成立,此后各地医保局挂牌,一些年富力强的干部,有比较强的意愿去做这样的事情。国家层面下发的鼓励发展政策,也成了一根指挥棒,将医保局引向了这样一条出路——在不占用基本医保基金的前提下,增加对个人的保障而不增加医保负担。从目前各地普惠险的设计方案来看,产品组合大致相同,包括医保目录内门诊住院自费报销、目录外门诊住院自费报销以及目录外的新特药报销(未必三项全有)。不同之处在于产品的定价、免赔额和报销比例的设定、新特药品种的选择以及是否包含既往病史。比如最新推出的杭州版,年缴费59元,最高可获得200万元的保额。具体的赔付由两部分组成:医保目录范围内,自费超过2万元之外的部分可以报销75%;使用指定的20种高额肿瘤药品和罕见病药品,不设免赔额,可以直接报销75%。△ 来源:微信公众号“杭州市民保”特药保障的设置也与《我不是药神》电影热映后,国家层面对于特药的关注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称,医保层面受到了一定的压力,而将高价特药全部纳入医保目录,是医保基金无法承担的,需要其他的筹资渠道帮助疏散医保压力——让商保公司参与其中。这也是地方医保愿意推动普惠医疗险的动力所在。这对未能进医保的药品,是一个扩大市场空间的契机。比如说珠海的补充医疗保险“大爱无疆”,把创新药PD-1(包括默沙东的K药和BMS的O药)纳入报销范围。而BMS提供的数据显示,珠海推行“大爱无疆”后,当地癌症患者使用创新免疫肿瘤药物的比例比周边其它城市要高5倍~6倍。第一个吃螃蟹的深圳第一个吃螃蟹的深圳,和后来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在深圳这样一个年轻、城市化进程极快的城市,还没有设置大病保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款能够兼顾大病保险功能的重疾补充保险不得不被提上日程,而市政府层面,也有非常强的推广意愿。承保方是平安,保费从2015年的20元,增长至2017年的29元,2019年的30元。由于参保途径包括团体、医保个人账户划扣、个人自费三种方式,总体参保率较高,从第一年的486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752万人,参保人数达到了医保人数(1400万人)的53%,远超后来者。截至2020年3月31日,五个医保年度合计赔付8.7亿元,而保费总计不足8.1亿元。可以说平安在这个项目中是亏损的。“但即使是亏钱,平安也不会让其他团队去做这个事情。”蒋冠军告诉八点健闻,保险公司非常看重政府型业务,对于总部就在深圳的平安来讲,必须要做到排他地参与深圳的这个政府保险项目。这项合作能给平安带来什么价值呢?蒋冠军认为,获得大量的医保数据极具价值,如果不做政府项目,绝无可能拿到数据维度这么细的医保数据。而大量的、细致的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无论是承保端的风控,还是理赔端的风控,甚至是下一步的保险产品研发,都有比较直接的价值和帮助。谁在决定普惠险的方案和定价?尽管这是一个普惠性质的保险产品,不是纯粹的商业产品,但也需要至少盈亏平衡,才能可持续运营。各地医保局用“保本微利”来作为产品设计和定价的目标。后来各城市的产品中,再也没有看到过类似于深圳这么低的定价,保费区间基本在49元~200元之间。定价的高低主要与是否包含既往症相关,珠海和佛山的案例中,因为包含了既往症的报销,定价就比较高,达到185元~190元/年。珠海第一年收入2亿,赔付额仅为7千万。这在蒋冠军看来,是不合理的,也是定价太高造成的。“赔付率只有35%,商业保险的赔付率一般会控制在六七成,对于普惠型的政府产品来说,赔付率至少应该达到70%。”那么应该怎么定价?“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地方提供医保数据,保险公司总部的精算团队来计算模型。但实际上,医保不会提供数据,保险公司也不会派出总部精干的精算团队,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分支团队参与。”蒋冠军介绍称。“各地还没有做到理想的‘一城一策’,城市之间的方案通常是抄来抄去的,有城市做了49元的,就有跟进49元;有做59元的,也会有跟进定59元的。”而城市之间的互抄作业,也与参与者雷同有关,他们的作业模板可能是同一个“乙方”提供的。目前完成一个城市的普惠医疗险制定的,主要有这样几个角色,一个是医保局,一个是地方银保监,再一个是承保的保险公司,还有就是一些提供方案雏形、精算模型、新特药服务、推广运营等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后两者会参与多个城市的产品研发,自然也会把经验复制到各地。上海镁信健康和思派健康是两个参与度较高的第三方玩家,前者参与了苏州和杭州的项目,后者参与了惠州和成都的项目。有意思的是,镁信健康的最大股东是上药集团,思派健康也有专注于肿瘤和特殊疾病的全国性专业药房“思派大药房”,依托于强大的药企资源和药房体系,两者此前都参与了特药险的产品设置,在这一轮城市定制化普惠险的进程中,也将特药纳入了其中,相对于单纯的特药险,这一打包了特药的险种可能更有市场。镁信健康保险事业部总经理万小龙表示,具体确定产品方案和定价时,是由再保公司、保险公司和诸如他们这样的第三方机构一起协同进行,所依据的包括当地的医保政策、医疗数据、人口结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占比,以及当地的疾病发病率等。各地的产品也可能会根据运营后的结果进行调整,比如2019年初南京惠民保的定价是49元,且当年指出如果参保人数超过260万,重大疾病既往症可免责,然而最终的参保人数仅为38万,2020年版的价格随即上调为99元。急速冒进产生乱象,需有顶层设计城市普惠险是一种新的业态,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也是新的业务模式。万小龙介绍,在普惠险背后,还有再保公司、药店药企等多个角色,同时还需涉及营销推广和运营服务。“这些都和保险公司传统的业务不一样。”为这些“不一样”提供服务的就是诸如镁信健康这样的第三方公司。来找他们一起合作的保险公司和地方并不少,据万小龙估计,至少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很关注,甚至省会之外的地级市也很关注。蒋冠军告诉八点健闻,各地普惠险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保局本身有较强的意愿推进,找到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来一起参与,确定方案。第二种情况,也是更为常见的是,保险公司对这一业务感兴趣,主动找医保局推进。这种情况下,医保局的角色更像是为产品和项目做背书,具体的保险产品则更多由商业保险公司来制定。直接参与普惠险的医保局、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公司都希望产品能加速上线,急速冒进的竞争中,产生了不少乱象。例如上线时没有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和保监会的认可、产品本身存在一些合规性问题和其他值得挑战的地方、没有再保公司接下项目等等。在蒋冠军看来,目前的乱象是因为各地都在自下而上地尝试,是时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规范了,“得放一些路子下来,让省级医保或者银保监能够得到一些具体的政策,而各地市应该是具体执行的定位。”△来源:明德精算万小龙也看到了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但他相信这一新的业态会固化下来,“随着大的保险公司参与进来,这个领域的发展会清晰,3年~5年之后其普及率就会像大病保险一样。而无论现在的模式如何,未来的产品一定会是趋同的,都将有望包含既往症,承保端秉承保本微利。”当然,普惠险刚刚起步,还很弱小。比如最早推行的深圳,五个医保年度合计赔付8.7亿元,而2019年,深圳医保基金的总支出是293亿元。也就是说,普惠险的支付额很可能不到医保基金的1%。正冉冉升起的普惠险,距离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支付方,进而对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月7日晚间,大东南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3800万元-4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5.35%-782.65%。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大东南方面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持续优化销售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降低财务杠杆、严控费用支出。 据悉,大东南经营产品覆盖传统包装薄膜、耐高温超薄电容膜、光学膜。近年来,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结构,向新材料高科技领域迈进,投入研发生产差异化特种膜产品。大东南方面介绍称,目前特高压(电网)项目市场大约在一年1万吨膜,2020年公司的特高压电容膜占国内市场约30%份额,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国家输变电网建设项目。 2020年初,国家电网公司研究编制了《2020年特高压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明确将加速南阳-荆门-长沙工程等5交5直特高压工程年内核准以及前期预可研工作。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分析指出,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线缆、变压设备、高压开关等相关产业展,其关键技术除了高压电气开关设备、换流阀、电力电子、新材料等装备制造之外,依托5G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物联网、芯片,软件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符合我国当前的产业转换与升级,在此背景之下,2020年特高压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投资主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已计划有多条特高压网络修建,特高压电容膜是国家特高压建设计划需要的材料之一,用量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上升。7月7日,大东南在投资者平台回复投资者称:“目前公司特高压产品供货稳定。公司有足够的产能,和相应特高压电容器生产商保持积极联系与沟通,努力提升经营业绩。”
资管新规的过渡期还有半年即将到期,市场十分关注:资管市场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资管新老产品的转换对接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是否有必要将过渡期进行延长?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昨日联合发布《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建议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至2022年底。同时建议把资管新规实施路径的中间目标直接放在理财产品的压缩上,而把复杂的资产处置留给各家银行自行决策。 按资管新规要求,2020年底前为过渡期,各家机构要在此之前完成整改以达到资管新规相关要求。该报告称,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拉开了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序幕。此后,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配套细则相继落地,基本形成了我国百万亿级资产管理市场的监管制度和规则体系。在资管新规和配套细则的指导下,同类资管业务监管标准逐渐得到统一,刚性兑付有序打破,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老产品压降存困难 建议延长过渡期 “截至目前,资管行业整体规模在百万亿元以上。理财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50%左右,19家理财子公司获批设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尚福林表示。 作为报告的牵头人,全国人大第十一、十二届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坦言,按目前的情况看,如果过渡期于今年年底截止,要完全实现新老产品的转换,难度较大。因此课题组提出,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 报告建议,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包括现金管理类产品在内的各类新产品监管标准,将资管新规发布后发行的不符合监管标准的“新产品”还原至老产品,同时建议按延长后的过渡期重新明确压降要求。建议在2020年至2022年,每年的压缩比例不低于30%,2022年底压缩至零。 当前新老产品的转换大体平稳。吴晓灵表示,监管部门在考虑监管政策和进度时,会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对发行产品的实体及其母公司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考虑政策的平稳性,讲究“一行一策”。 建信理财董事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专业成员刘兴华建议,尽快出台2020年过渡期后的延伸政策。按照“总量控制、逐年压降、一行一策”的原则,平稳有序推进存量理财产品整改,明确非标转标、非标回表、非标承接等技术细节。 “新老理财产品并行对理财市场监管带来不同规范,需要加快统一。理财公司承接老产品的节奏和过渡期安排需要在未来政策中进一步清晰化。”刘兴华表示。 多渠道处置老资产 开“非标转标”正门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持续承压,各类市场主体都在经受较大的经营压力,短期偿债能力下降。”尚福林认为,行业内部转型压力加大。存量老产品受疫情影响,处置退出势必更加困难。 报告建议,通过多渠道处置老资产。首先是回表处置。建议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过渡期内的回表计划;监管部门对于回表资产和相关银行适当放宽考核指标和限制,鼓励老资产应回尽回、尽回快回,并在回表后按真实的资产质量计提。 其次是资产证券化。报告建议银行理财作为滚动投资投向重要基础设施等PPP项目的,可以转为公募基金基础设施基金的试点。同时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为私募证券的创制和发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 再次是不良资产处置。报告建议将还有交易价值的表外不良资产打包推向市场。符合核销条件的老资产,应当回表及时处置,财税部门应当给予核销程序便利和税收支持。 刘兴华认为,可以推动非标资产与标准化资产的共同繁荣。标准资产与非标资产的区分是流动性及信息透明度,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披露、会计估值等方面的制度,搭建非标资产交易市场,开“非标转标”正门。非标资产可以与标准资产互为补充,发挥银行在挖掘客户、把握风险方面的能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