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恒丰理财日前顺利落地,目前全国先后已有24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年内获批理财子公司数量为6家,已开业数量达20家,还有多家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相关议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业内人士预计,在资管新规下,为了获得较稳定的高额回报,同时面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类资产是未来趋势,五年后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将达到10%以上。 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落地 时值年末,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扩容明显提速。恒丰银行12月16日发布公告称,恒丰银行新一届董事会同意出资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全资设立恒丰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这也意味着恒丰银行将成为第11家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股份制银行。 事实上,自11月起,股份行就掀起一波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热潮。12月10日,民生银行出资50亿元筹建民生理财获批;浙商银行也在11月末宣布,拟出资20亿元全资设立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截至目前,全国已先后有24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年内获批理财子公司数量为6家,已开业数量达20家。从注册资本来看,目前六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已经累计超过600亿元,发行产品数量超2100个,其余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则多在10亿元至2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广东顺德农商行、江苏江南农商行、宁波鄞州农商行等多家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相关议案也均已在各自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 随着理财子公司加速落地,银行理财的产品体系也进一步丰富,打破刚性兑付以及实现产品净值化正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从理财产品发行类型上看,预期收益型产品数量占比不断下降,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比不断上升。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总量为7326只,环比增加941款,增长15%;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13669款,占总量的64.98%,环比减少2796款。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设立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对推动理财净值化转型起到促进与加速作用。首先,母行与理财子公司天然具有关联性,母行能够为理财子公司提供和协调各类资源,帮助其成立及后续发展,助力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与转型;其次,理财子公司发展遵循的是市场化规律,在业务风险的处置上与母行隔离,这与净值化产品背后体现的精神一脉相承。 不过,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表示,目前投资者对净值化产品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面对净值化理财新产品,投资者较难在短期内改变以往的‘储户思维’。同时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大资管时代来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对银行渠道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投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他表示。 权益资产配置显著提升 从2019年6月第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正式开业至今,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历了近一年半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理财子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权益类产品数量合计100款(含移行产品)。2019年共发行47款,其中43款均为母行迁移产品;2020年发行53款,仅有4款为母行迁移产品,另外49款均为理财子公司新发的权益类产品。新发权益产品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2倍。 “银行理财子公司多以中风险等级产品为主打,其配置结构主要以固收打底,通过增配FOF和权益投资等增厚收益。”普益标准研究员赵迪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实施后,单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且高额的回报是不可持续的,且面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有发行不同波动水平产品的必要,因而未来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大趋势。 “为了发挥银行理财的创新作用,一定要逐步加大权益资产的配置。”交银理财总裁金旗也在此前公开表示,权益资产配置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目前银行理财在二级市场的配置普遍偏低。他预计,当前权益资产在银行理财中的占比大概在3%左右,在三至五年之后或将达到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监管层曾多次鼓励银行理财向权益类转型。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在陆家嘴论坛表示,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并要求推进银行与基金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深度合作,鼓励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纳入合作机构名单。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日前也表示,支持银行理财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鼓励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人纳入银行理财合作机构名单。 “相较权益类公募基金,理财子公司配置权益资产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间接投资信贷资产,直接投资信贷资产收(受)益权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且在投资其他公募基金时没有相关比例限制。”普益标准研究员康箐芸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理财子可以适当配置部分非标资产以增厚收益,同时需要组建自己的人才团队,加深与公募基金的行业交流,以克服权益类投研积累不足的困难。
10日之内,招商、邮储两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宣布,旗下直销银行获准筹建,时隔多年,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短期内有望增至3家。批设显现提速迹象的背后,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港股01658)直销银行为全资子公司,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港股00998)和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港股03968)旗下的直销银行则是联手互联网公司打造,“自营式”发展与“牵手”第三方如何抉择?面对此前的发展瓶颈,直销银行颇受争议,如何破旧立新、探索自身竞争优势也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 两家前后脚获批 12月21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该行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获准筹建直销银行子公司,邮储银行持股比例为100%,拟作为该行所属一级全资子公司运营管理。这是国内第三家获准筹建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从公告透露的信息可以发现,直销银行沿袭了邮储银行的定位,践行“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的发展使命。同时要探索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创新商业模式。邮储银行称,该项投资是该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这已是月内第二家获批筹建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就在12月11日,根据招商银行公告,该行当日收到银保监会批复,公司获批与京东数科全资子公司网银在线共同筹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招商拓扑银行。招商拓扑银行聚焦的客群,仍深挖于招行擅长的个人及小微领域,同时辅以京东的线上流量及场景等资源支持。 2017年11月,中信银行联合百度打造的百信银行开业,成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此后一直未有新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获批。 “独立法人属性的直销银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产物。根据近期市场动向判断,直销银行牌照已重新开闸。”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如是说。 对于近期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相继获准筹建,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监管在此时放行直销银行,也反映出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以及互联网贷款等众多业务监管办法出台后,监管方希望并支持持牌机构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提升业务效率,服务普惠人群。 银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王剑辉进一步指出,目前的时点,直销银行批设显现提速迹象,或更多是出于监管政策平衡的考虑,此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有些规范限制,需要给传统银行开放出另一个发展空间,作为创新突破的出口,现在直销银行的增设或更多为了传统银行转型考虑,让传统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有新的尝试领域和渠道,因而两家机构陆续加入尝试的行列。 “增加了两家机构,可能更多是一种阶段性现象,是相对提速,能否全面提速还有待观察。目前监管对于金融在互联网领域有快速甚至超前的发展保持谨慎,毕竟监管能力、各方技术水平还未到令人特别放心的水平。”王剑辉如是说。 自主还是互补? 在百信银行和招商拓扑银行两家直销银行中,银行与互联网公司方面的持股比例均为70%和30%,中邮邮惠万家银行则是首家由银行全资设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在“自营”独立发展和牵手第三方合作两种方式之间,传统银行如何抉择也成为市场关注的问题。 王剑辉表示,从新获批的机构来看,邮储银行独立经营可能更多基于网点优势考虑。邮储银行有邮政的网点优势,自带流量基础。招行虽然零售业务做得很好,但网点优势相对偏弱,与第三方合作可能更多出于技术水平考虑。 根据邮储银行2020年半年报显示,该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服务个人客户超过6亿户,定位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 “如果自身有网点优势或科技优势,可能就会选择独立经营,如果不具备特殊的优势,可能会选择跟优势比较明显的第三方合作,如何选就看银行自身的条件和发展诉求。”王剑辉如是说。 在于百程看来,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独立直销银行,或者申请直销银行子公司,是传统银行进行互联网银行探索的重要方式,直销银行可以在产品模式、运营模式、管理和激励方式上进行更好的创新,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方一起也可以优势互补。合作设立模式互补性更强,子公司模式自主性更强,但不管哪种方式,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开放合作都必不可少。 特色化竞争是关键 从2014年2月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直销银行上线以来算起,商业银行探路直销银行业务已经有近七年光景。直销银行通过线上渠道开展零售业务,可以突破物理网点限制,与个人网银相比,又突破了本行账户局限,可向他行用户开放,因此特别受中小银行的欢迎。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推出直销银行业务(或实施类似经营业态)的银行已超百家。一般的直销银行多作为母行下属部门的形式存在。 然而,随之而来的产品体系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让直销银行走入了尴尬的发展瓶颈期。华夏银行(行情600015,诊股)、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浦发银行(行情600000,诊股)、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等多家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与手机银行合并整合,在服务渠道上不断“做减法”。 于百程指出,由于受制于一些特定因素,直销银行这些年发展并不突出。首先,产品比较同质化,多数是以理财类产品为主,而借款等产品由于线上风控等体系不足而无法开展;其次,直销银行多数是银行内的一个部门负责,互联网基因也比较弱,独立性和权限不足,在银行内部也形成竞争。有些银行将其运营外包,但也面临产品合规和合作方风险等问题;再次,近几年银行数字化成为全行战略,手机银行成为零售业务的第一平台,直销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在手机银行都可实现,因此,从银行自身来说,发力部门性的直销银行意义已不大。 从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业务拓展来看,北京商报记者查询百信银行APP注意到,目前App上有“好会花”一款消费贷产品,而财富专区来看,该行自有产品不多,定期存款产品3个月-五年期限,年化利率1.59%-4.6%,同时也有“智存通”这类三年期创新型存款产品,若客户临时用钱可以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或选择存单质押贷款方式,若逾期用存单抵偿。与自有产品相比,该行App内代销产品较多,主要以理财子公司产品为主,同时还有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产品。 王剑辉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直销银行可能更多是传统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做出的一个应对的措施,是应对竞争态势做出一个新的尝试,未来直销银行不应局限于网上银行等概念,需要有独立创新高效率的组织结构、独立的奖惩机制激励机制、独立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能力、独立的资金来源和客户群体。经营模式上也需要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创新和领先的应用,走出一条特色化竞争之路。
医美板块迎来节后开门红。2月18日,华东医药领涨创新药与医美板块,开盘后迅速拉升,当日以32.9元/股封住涨停板。 消息面上,华东医药盘前公告两笔重大交易,包括以1.895亿美元获得全球在研创新药PRV-3279两个临床适应症在大中华区的独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以不超过8500万欧元收购西班牙能量源型医美器械公司HighTech的100%股权。以当前汇率估算,两笔交易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9亿元。 华东医药董秘陈波告诉记者,“这两年国内医药行业发生巨变,仿制药公司受影响较大,而创新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很快。公司立足于创新转型,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在创新药和医美领域持续投入布局。” 布局早期创新药研发 公告显示,本次披露的双抗产品PRV-3279具有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和预防或降低生物治疗(如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的潜力。目前PRV-3279正在美国开展两个适应症的试验。其中SLE适应症已经完成1a和1b两项1期试验,2期临床研究预计将在2021年的下半年开展。 事实上,稳健增长是华东医药过去20年来经营发展的主基调。2020年半年报显示,2007年至今公司已连续13年保持净资产收益率(ROE)在20%以上。近年来,受集中采购影响,大品种仿制药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中国仿制药的历史盛宴正在谢幕。在此背景下,华东医药主动求变,立足于创新转型,研发费用持续增加。 2019年公司医药工业板块研发费用投入达到10.5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9.14%。华东医药先后与美国R2、MediBeacon和瑞士Kylane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多个创新产品的国际商业化权益。此次合作引入PRV-3279是公司在自身免疫领域创新药研发的又一重要布局。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加强对外合作,这次披露的双抗产品,是全球创新的产品,也与我们自身已经积累优势的领域,如糖尿病、免疫等相关,能发挥协同作用。”陈波告诉记者。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9年全球SLE治疗生物药市场规模约为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32亿美元,中国SLE治疗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由2019年的0.03亿美元增加至2030年的2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82.4%。 非手术类医美产线全面覆盖 另一笔重大交易涉及收购西班牙能量源型医美器械公司HighTech的100%股权。 公告显示,HighTech公司业务覆盖身体塑形和皮肤修复两大医美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冷冻溶脂及激光脱毛等系列产品。Medicalinsight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其冷冻溶脂产品在EMEA(欧洲、中东、非洲三地区的合称)塑形和紧肤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我们涉足较早医美行业,2013年就通过代理韩国伊婉玻尿酸开始在国内布局,经过多年开拓,目前玻尿酸产品市占率在国内排名第一。通过销售代理我们对医美行业及其国内未来发展的潜力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陈波表示。 2018年,华东医药通过收购英国上市公司Sinclair100%股权,实现了医美销售网络全球布局。本次收购完成后,HighTech公司将成为Sinclair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我们过去不断调整、增加医美产品的结构,这几年也引进了高端的玻尿酸、肉毒素,产品覆盖面部微整形、皮肤管理等。加上能量源无创产品的布局,华东医美产品线已经基本实现了非手术类产品全面覆盖。”上述公司负责人称。 ISAP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非手术类医美市场规模占当年总市场的比重为54.5%。Frost&Sullivan预计,中国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9.2%,占比将于2024年增至45.3%。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田亚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术类项目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18岁至25岁两个年龄段,也就是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年龄组,相比较而言,非手术类项目更适应生活美容医学化的发展趋势,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医美市场主要增长驱动力。” 对于医美业务未来的工作重心,陈波告诉记者,“产线布局完善后,公司将在国际上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目标市场的注册进度和销售网络布局,国内加快相关重点产品的报批和商业化的落地。” “总的来说,医美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就国内目前医美的渗透率来说,跟韩国相比相差5倍到7倍,也就是说国内医美行业的天花板远未到来。”田亚华表示。
2月19日晚间,生物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农业农村部审查,准予公司全资子公司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优邦”)生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CH-1a株),并核发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公告显示,扬州优邦经受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CH-1a株)生产权后,积极开展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的相关申报工作,截至目前该产品研发投入为214.03万元。 生物股份表示,公司本次获得上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将进一步丰富兽用疫苗产品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防疫需求,对持续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月9日,火山翻译团队发布《请翻译2020》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2020年底阶段,火山翻译日均翻译的字符数超百亿规模,翻译调用量为日均1.38亿次。 火山翻译由字节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产品运营和语言专家组成的团队研发,2020年相继推出了视频翻译工具火山翻译Studio、智能同传产品火山同传、火山翻译网页版及浏览器插件等一系列产品。 报告显示,火山翻译现已支持55个语种、2970个语向之间的互译,除中英文等主要语种外,还包括马其顿语、斯洛文尼亚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等小语种。 火山翻译团队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多项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技术,例如创造多语言预训练的新范式mRASP、高性能序列推理引擎LightSeq,以及镜像生成式翻译模型MGNMT。团队认为,这些技术将在翻译质量、性能和用户体验等方面使火山翻译得到进一步提升。 得益于深厚的技术积累,火山翻译团队在2020年首次参加国际机器翻译大赛(WMT20)便获得七项冠军,包括竞争激烈的「中文-英语」关键语向竞赛。在与微软、Facebook、GoogleDeepMind、腾讯、华为等39支团队同场竞赛中,火山翻译获得WMT20组委会的高度评价:“作为新的参与者,火山翻译表现尤为出色,超越了很多传统队伍”。 据悉,火山翻译的技术和服务能力已集成在火山引擎的智能应用板块中。火山引擎是字节跳动在toB领域的数字服务与智能科技品牌,企业客户可以通过API、SDK、私有化部署等多种形式接入火山翻译,支持垂直行业模型快速定制和部署,从而获得企业级的翻译产品与解决方案。
2020年1月17日,荔枝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1美元,成为中国音频第一股。但上市后,荔枝股价一路阴跌,发布了8则重大消息也没有引发股价波澜,股价最低跌至1.95美元。再加上业绩不佳,“助眠”直播涉黄被责令下架,荔枝的股价陷入长期低迷。 时隔一年,2021年2月初,荔枝却上演了一出“咸鱼翻身”。缘由是一款名为Clubhouse的音频社交产品横空出世,在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加持下,迅速火爆互联网圈,同时也引爆了资本市场。上周,Clubhouse背后的实时音频服务商声网,音频社交概念股荔枝、YALLA、YY欢聚股价均出现了上涨,而拥有海外社交平台MICO的港股赤子城科技也因此股价大涨。 这其中,荔枝股价涨幅最大,因为其一款出海产品Tiya被外界视作是Clubhouse的直接竞品。荔枝也一改低调,适时向外界释放了更多关于Tiya的信息,称Clubhouse与Tiya虽在底层架构和产品设计上相似,但目标受众人群截然不同。 二者是否有可比性? 业内人士指出,Clubhouse爆火原因主要有两点:超级APP生态下无法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多人社区下的“半熟人”圈层文化满足人们线上交流需求。 海通证券一位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优质的种子用户带来的名人效应是Clubhouse火爆以及客户得以留存的关键。” 在股价被引爆的公司中,荔枝上涨幅度最大,其一款出海产品Tiya被解读为是Clubhouse的直接竞品。 事实上,Tiya在2020年10月进军美国市场,对于这款产品,几乎找不到相关的公开报道。但2021年在2月3日,荔枝股价飙升后,这款产品才正式出现在荔枝创始人赖奕龙的致股东信中,如果不是赖奕龙主动披露,外界难以得知Tiya的真实面貌,如果不是部分媒体跟进报道,外界也无法将其和大热的Clubhouse联想在一起。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荔枝这波上涨其实是蹭了Clubhouse的热点,并不能改变国内音频行业‘一超多强’的格局。” 但荔枝内部人士2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不能理解为是蹭热点,一定是我们满足了用户的某些需求。在Clubhouse火了之后,外界想要去寻找对标产品,就找到了Tiya。” 上述荔枝内部人士还表示,两个产品属性还是不同的,中国的出海产品在打动美国精英上不占优势,“二者是否可以放在一起对比,我们自己不去评价,虽然产品形态和目前面对的人群不同,但我们处于同一个赛道,在底层逻辑上相对一致,但从切口上不同,也很难说未来是否会再相遇上。对于股价表现,这是市场的正常行为。” Tiya何时给公司带来回报? 从时间线上来看,荔枝的Tiya推出时Clubhouse依然默默无闻。并且,相比Clubhouse的创始团队,荔枝资源更多,即便Clubhouse背后的投资方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与荔枝的投资方经纬中国、晨兴资本、小米、顺为、兰馨亚洲等相比也有所不及。但为何Tiya出现于Clubhouse爆红之前,却没有给荔枝带来一丝丝波澜? 记者查找资料显示,Tiya一开始是以号称可以帮助用户寻找AmongUS!(美国一款热门游戏)队友的语音匹配App而火热起来的。 对此,荔枝内部人士表示:“这是个误解,Tiya并不是作为匹配工具出现。Tiya正式上线之前已经做了很多打磨,最早在中东和日本市场测试,最后考虑进入美国市场。Tiya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将他们聚集起来在场景中一起玩,而游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刚好当时公司在做市场推广的时候,结合了AmongUS!的热度,但在Tiya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场景。” 那么,Tiya为何没能像Clubhouse那样爆发? 上述荔枝内部人士表示:“Tiya在美国年轻人中的口碑传播非常快,但因为完全是一款出海产品,所以国内感知没那么强。其次,Clubhouse火爆的背后有名人效应带动,通过精英化的方式,加上强大的硅谷概念和超级大V,得以在精英圈层快速传播,从而带来所谓的爆发。” 有用户称其在美区AppStore输入AmongUS!,出来的第一个结果竟然是Tiya,用户感叹,“Tiya很舍得花钱,而且钱花对了地方。”荔枝内部人士表示:“对于在应用市场的关键词优化,这是正常手段,我想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有这样的动作,就我了解,我们的投放金额是一般常规性的。” 然而,上市至今,荔枝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在GAAP准则下2020年Q3营收3.6亿元,净亏损610万元,若在非GAAP准则下,荔枝则实现了首季度盈利,净利润为60万元。根据公开资料,荔枝为了改变困局,采取了强化UGC战略、举办线下沙龙、成立支持演艺活动的北京公司、和比亚迪、广汽、小鹏汽车合作进军车载音频等一系列措施,而出海应该也是荔枝扭转困局的策略之一。 但热门的Tiya并没有商业化的打算。 赖奕龙近日对媒体表示:“现在谈论商业模式还太早,我们现在主要还是打磨和迭代产品、发展用户规模,还没有考虑到商业化这一块。” 荔枝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暂时不考虑商业化,只要用户足够多,并保持活跃,想要实现商业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那么,Tiya何时才会给公司带来回报?“说实话,没有这个预期,过早去考虑也并不重要。”荔枝内部人士如此表示。对于目前Tiya整个团队的运营人数和规模问题,荔枝内部人士也表示:“不方便透露”。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整体来看,荔枝的Tiya这款社交产品是踩中了几个热点的,但后期如何增强欧美青少年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这是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家多元化科技创新企业,3M 的产品和技术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从家庭用品到医疗产品,从运输、建筑到商业、教育和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 3M最新发布的2020科学现状指数(State of Science Index)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仍是公众首要关注的议题。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3M早已实践。从1975年,3M实施了世界环保史上著名的3M污染防治投资项目,即3P计划(PollutionPreventionPays)——通过重新规划产品、改善生产流程、设计生产设备、循环利用废料等方式,在节约生产能源的同时,创造出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产品;力求从源头上控制,尽可能地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污染。 3M中国自2000年便开始实施3P计划,2011年至2019年,共开展1406个3P环保项目,累计减少废气排放3600吨,水3.7万吨,废料8.87万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6.22万吨。此外,3M中国更是将3P计划辐射到供应链,鼓励其供应商提供优秀的环保管理解决方案。 在3P计划下,3M将环保理念融入至公司的每一位员工与产品开发之中,3M最知名的产品——报事贴便条纸便是由100%的脱墨二次纤维制成,含有20%(重量)的用后废料;而在中国道路交通中广泛应用的3M反光产品采用了无溶剂黏合剂生产系统,每年可避免200万磅挥发性气体的排放。3M开发的新雪丽高效暖绒材料兼具杰出的保暖和环保性能,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其保暖效果是传统保暖材料的2倍,是羽绒的1.5倍,而且每使用一件含有新雪丽保暖材料的服装,就相当于回收利用11个600毫升的矿泉水瓶。 “面临重大公共健康危机之际,科学对世界各国的人们来说也就显得更相关、更可信与更重要。”3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罗曼(Mike Roman)表示,倡导科学对3M公司而言是重中之重,但这不仅仅局限于公司自身,更应倾力关注人们最为关心的议题,包括:疫情防控、可持续发展、社会正义和STEM教育平等。 3M中国于1984 年11月在中国注册成立,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外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截至目前,3M公司在中国建立了9个生产基地、27个办事处、4个技术中心和 1个研发中心,员工近8000人。 30余年以来,3M中国早已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至企业战略中,而企业社会责任也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文化,凭借自身的品牌与科技创新优势,3M中国着眼于未来,不仅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中国社区,全力践行“3M科技改善生活”的品牌承诺。 在教育支持方面,3M中国自2014年起,连续四年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慈善机构“全球联合之路”携手开展志愿者活动——“萌芽学前计划”,以改善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教育问题。此外,2020年,3M发起面向全社会青少年开展的系列创新科普活动“科学总动员”,致力于通过互动科学课堂、动手实验与多元体验的融合,激发青少年探索未知的热情,鼓励其保持好奇心,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在过去7年中,3M中国已累计有近千人次的志愿者参与了全球志愿者日活动,总服务时间超过2300个小时,并累计为5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去了温暖与关爱。 在社区互动方面,交通安全已经成为3M中国的一个“保留项目”,3M凭借其在反光材料行业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为政府、社区、学校等诸多部门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2016年5月,3M向上海闵行区环卫行业捐赠了环卫车辆反光标识,帮助机动车在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下轻松辨识环卫车辆的宽度和高度,从而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10月,3M中国携手绿色出行基金在上海徐汇滨江绿地开展“Yeah跑耀不同”城市安全夜跑活动,以3M安全防护产品全程守护夜跑爱好者,提升夜间运动防护意识;12月,3M与四城联动,走进上海、沈阳、德阳、重庆校园,拉开2016“文明走路,安全出行”3M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而在今年年末之际,3M于全国各地开展了多场“荧光守护,安全‘童’行”校区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这也是3M连续第九年举办儿童交通安全公益宣传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