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世界品牌大会"上,临工品牌价值同比上升79.22亿元,以415.89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7年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临工成立于1972年,48年来始终专注于工程机械行业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以"可靠"质量文化为基础,以过程运营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并以"一全二创三结合"创新管理模式,产生并释放出巨大创新效能,向着智能工厂、"智慧临工"的目标不断迈进。 临工在行业内率先开发节能技术,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减少排放;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战略合作节能减排;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创品牌,以创新促发展,连续荣获省长质量奖、全国质量奖等;同时,凭借优质产品与服务,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回报,品牌价值连年攀升。 2019年,临工更是获评2019年度欧洲质量奖,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为中国制造赢得世界赞誉。 从1976年Z450装载机问世发展到今天,临工已拥有三个制造基地,员工10000多人,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于欧洲、北美、亚太设海外公司,服务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国际化管家式服务。 今天的临工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公司建有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具备雄厚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品范围涵盖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平地机、矿用车、钻机、井下设备和高空作业机械等15大产品系列,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产品,形成了品种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体系,为全球用户提供矿山施工综合解决方案、城市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工业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战略部署急剧扩张。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工更是充分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全系列产品驰援全球疫情防控建设,向疫区捐赠上百吨蔬菜、水果等物资,为21个国家捐赠口罩等抗疫医疗物资,更为用户提供全面、周到的疫情支援,品牌粘性及用户认可度不断攀升。 临工再次入选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彰显出企业可靠的产品质量,超高的品牌信任度和强大的实力,意味着临工正在向"国际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大步迈进,强劲势头锐不可当。(李晓)
超级品牌概念牛股成群。 上周五登上中药行业市值榜首宝座的片仔癀(600436),昨天跌回第二位。昨日,云南白药(000538)股价大涨3.33%,盘中破120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收盘市值1527亿元。片仔癀则下跌1.5%,市值1498亿元。 就在8月31日,片仔癀市值达到1520亿元,超过云南白药的1478亿元,位居中药行业市值首位。以最新市值看,片仔癀市值已超过上海机场(600009)的1461亿元,且也超过韦尔股份(603501)、歌尔股份(002241)、用友网络(600588)、三六零(601360)等科技股,还超过中国中铁(601390)、中国交建(601800)、中国重工(601989)、中国国航(601111)等中字头央企上市公司,距离中国中车(601766)的1552亿元仅一步之遥。 今年以来,片仔癀股价持续飙升,累计涨幅超过127%。往前回溯看,该股在近十年时间里,累计涨幅接近22倍,是A股市场长线大牛股之一。且公司上市18年来,仅有4个年份股价出现下跌,像2015年、2016年这种市场大震荡年份,公司股价仍保持上涨。 片仔癀净利连续十年正增长 公开信息显示,片仔癀独家生产的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片仔癀,被誉为“国宝神药”、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并被列入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被评为中国中药名牌产品。 因此,片仔癀也被誉为中药界的茅台。其成长性也不负盛名。自从2010年以来,该股连续10年净利同比增长,除了2014年、2015年净利个位数增长及2016年净利增长近15%外,其余年份净利增速均超过20%。盈利能力方面,该股已经连续9年年报销售毛利率超过40%。 近期披露2020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32.46亿元,同比增长12.16%;归母净利润8.65亿元,同比增长15.84%;归母扣非后净利润8.58亿元,同比增长15.21%。光大证券认为,片仔癀具备天然护城河,长期发展空间广阔,且产品价格伴随购买力提高与成本上升,有保值属性。 超级品牌概念牛股成群,券商看好茅台破2000元 目前A股市场上有个超级品牌概念。片仔癀未入选该概念,但从股价表现上看,并不弱于超级品牌概念股中的任何一只股票。以贵州茅台(600519)为例,该股今年涨幅不足56%,远低于片仔癀的127%;贵州茅台近10年涨幅17倍多,也低于后者的22倍。除了贵州茅台外,超级品牌中的牛股非常之多,包括五粮液(000858),海天味业(603288)、美的集团(000333)等一众大牛股。 从超级品牌概念市值来看,贵州茅台已经成为A股之王,超过2.2万亿元。五粮液市值超过9000亿元位居次席,海天味业超过6000亿元位居第三位。此外,美的集团、格力电器(000651)、万科A等个股市值均超过千亿元。 从近90天机构评级来看,贵州茅台一致目标价超过1910元。其中,华创证券、国泰君安(601211)、中金公司等多家券商给与贵州茅台目标价超过2000元。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步调一致的将贵州茅台目标价上调至2109元。 国泰君安认为,贵州茅台中期业绩符合预期,经营指标体现稳定性与确定性,难以逾越的品牌优势构建持续发展基础。 其他个股方面,近90天机构给与五粮液一致目标价近262元,上涨空间超10%。华泰证券(601688)目标价最高,超过291元。华泰证券认为,公司的营销改革稳步推进,渠道结构更为多元且对渠道管控力持续提升,不断推进产品和品牌升级,将有助于五粮液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维持盈利预测。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纷纷出炉,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A(以下简称张裕)也交出了其2020年上半年成绩单。在疫情、消费信心、经济状态的多重影响下,张裕业绩滑坡也不可避免。 营收净利双降 根据张裕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在报告期内,张裕实现销售额14.0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5.21%,净利润为3.07亿元,同比减少49.12%。 对于公司业绩表现,张裕在半年报中称,报告期内,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葡萄酒消费出现大幅度下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销量延续了过去两年“双下降”趋势,部分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陷入困境。 关于疫情对张裕的影响,张裕总经理孙健曾在企业内部会议上分析道,这次疫情正好发生在春节前夕,这是葡萄酒消费高峰,在全年销量中占比最大,甚至个别城市可占四成。疫情期间,社交消费几乎暂停,酒店、商场和酒行的销量大幅下降,而葡萄酒家庭消费的人群又很小。 根据一份市场调研结果显示,中国葡萄酒存在社交和家庭两个消费场景,消费比例大约为9:1。新冠疫情使得社交消费几乎归零,而家庭消费市场却被中国企业长期忽视,少有开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葡萄酒产量出现了罕见的个位数5.80万千升,同比降幅高达40.8%;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数量155家销售收入18.95亿元,下降44.02%;利润0.01亿元,下降99.24%。 值得一提的是,张裕半年报显示,占总营收15.55%的国外业务收入2.18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减少4.18%,毛利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10%。 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海外子公司所在的法国、西班牙、智利等国疫情普遍严重,但部分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还是同比递增的。” 这是因为在这些主产国,葡萄酒已成为家庭消费的必需品,超市货架的葡萄酒早已被抢购一空。就连外电报道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去超市购物的小推车里也放着4瓶葡萄酒。今年上半年,张裕海外子公司开会时国内高管发现:尽管疫情严重,但西班牙、法国、智利等子公司一季度销量并未下降;对于今年既定销售目标,海外高管脸上没有显露任何难色。 积极向线上转型 每一次危机的爆发,都宣告着过去某种发展模式、某个市场的终结,但也伴随着新的市场、新的契机。 疫情期间,线下销售一度受阻,百年张裕开始全面向线上转型。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新冠疫情助推,“线上购物”加速替代“线下购物”,“体验式场景”加速替代“传统实体店”,“线上获客方式”加速替代“传统获客方式”,“线上办公”加速替代“传统办公”。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在巩固传统渠道优势的同时,张裕推动数字化营销转型,更好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借助腾讯公司研发品牌小程序和智慧零售商城小程序,开拓消费者线上深度互动新途径,广泛吸纳会员客户,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为经销商赋能,为他们做线下导流、提供区域消费者的大数据分析,加快线上线下业务融合。 2020年7月31日,张裕还在北外滩设立了张裕全球数字化营销中心。在张裕看来,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更是中国葡萄酒消费土壤最厚实的城市之一,张裕在此成立面向全球的数字化营销中心,就是希望立足于上海,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面向消费者的互动体验营销能力,为中国葡萄酒培养更多优质的粉丝群体,把中国葡萄酒蛋糕做大。 下半年,张裕计划将加快数字化营销转型步伐,与腾讯公司等外协单位紧密合作,做好“窜货码+营销码+防伪码”三码合一产品生产,推出品牌小程序和智慧零售小程序,加强与线上大商合作,不断扩大公司产品线上销售规模。 根据半年报,张裕下半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品牌酿酒师制度。目前,张裕已在各个主推品牌下,建起品牌首席酿酒师制度,在全球选择对标产品,要求张裕在国内外同档次产品中达到领先水平。得益于以上创新实践,近三年来张裕旗下产品获得世界级金奖及以上奖项70余次,比过去二十多年来的总和还多。 张裕股份总经理孙健认为,“我们要拿全世界卖得好的产品、在中国卖得好的产品,与张裕的同价位产品进行对比盲品,张裕要力争在盲品结果及性价比上胜出,否则就要继续苦练内功,直到达到这一目标。只有这样,才不惧怕任何的竞争。” 目前,张裕正计划完善品牌经理制度,已组建了15个品牌经理体系,这15个体系分别与专业的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并围绕各自负责品牌进行精准定位,全面提高与消费者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张裕将进一步明确品牌和产品定位,清晰划分战略品牌、重点品牌、合作品牌和独立品牌,紧紧围绕“生活品味+健康概念+消费引导”制定营销方案,根据品牌定位匹配市场资源,做好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市场培育,更好地发挥不同品牌对产品销售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并在目标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住最重要的位置。 对澳反倾销的机遇 尽管今年包括张裕在内的中国葡萄酒企业面临着重重叠加的危机,行业销量、营收与利润都普遍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商机。 8月1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即日起对原产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启动反倾销调查。从中酒协公布的《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看到,澳大利亚作为中国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2015年-2019年间,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数量从5.67万千升增至12.08万千升,增长幅度为113%。随着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数量的大幅增长,其所占中国市场份额也由3.66%增长至13.36%,累计提高9.70个百分点。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华份额则一路飙升,并在2019年超过法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葡萄酒进口来源国。 依据中国酒业协会的估算,2019年,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的倾销幅度高达202.7%。有市场人士指出,由于反倾销税可向前追溯、征收,这或将对葡萄酒贸易商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利润的下降。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或将放缓,腾出的市场空间对于国产葡萄酒收复失地将是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分析道,以国内循环为主、葡萄酿酒节约粮食等宏观趋势,对葡萄酒行业以及企业都有着潜在的优势。 今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出现了十年未遇的大变局,充满了机遇与挑战。2020年8月,第二届中国葡萄酒领军企业峰会在北京召开,张裕、中粮长城、威龙、王朝等中国葡萄酒领军人开始结成联盟,共同达成多项行业共识——联合推动葡萄酒产业政策及产业定位的研究,争取为中国葡萄酒创造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进行公平竞争;坚定中国风土、世界品质的自信,深挖产区、产品特色,坚守品质底线;坚持竞合,共同引领行业发展…… 张裕公司董事长周洪江在这次会议上呼吁,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葡萄酒企业更应该团结起来,发挥竞合优势,共同做大做强中国葡萄酒产业。
近日,TCL电子(1070.HK)发布2020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业绩。尽管受疫情影响大环境整体趋冷,但公司在2020年Q2业绩亮眼,取得爆发式增长。 剔除即将出售的电视机ODM业务,2020年上半年,TCL电子录取收入172.77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对持平;录得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55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份非常优秀的答卷。尽管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但是公司于第二季度取得强劲的业绩反弹。2020年Q2,公司录得收入102.77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36.6%;录得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24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达116.3%。 其中,TCL品牌电视的优秀表现是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力。2020年Q2,受疫情影响全球电视机需求仍萎靡,总体销售量同比下滑4.9%。而TCL电子通过调整市场及供应策略,于第二季度实现业绩的逆势爆发。TCL品牌电视机销售量同比逆势增长31.6%达581万台,并在全球19个国家中位列销量前五。根据全球性科技研究机构Omdia,2020年第二季度TCL品牌电视机销售量市占率同比提升3.3pct至12.7%,排名由去年同期的全球第三名跃升至全球第二名。另外,TCL品牌电视在中国市场销量及销售额市占率都位列前二。TCL电子在强势主导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在全球重点地区均取得迅猛发展。TCL品牌电视机的逆势增长,说明了TCL品牌在全球多年投入在销售体系、品牌建设、产业链全球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除了电视业务基本盘稳健成长,TCL电子的互联网业务亦表现出色。国内互联网第二季录得收入2.5亿港元,同比增幅达87.5%,这主要得益于雷鸟网络科技持续打造丰富内容、潜力得到快速释放。截至2020年6月底,雷鸟网络科月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24.2%至1,696万,存量会员数较去年同期增幅达63.1%,上半年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达23.9港元,同比上升28.8%,呈现“量价”齐升。除了渗透率持续提升,雷鸟网络科技的用户黏性持续增强, 用戶日均开机时长同比增加16.8%至6.14小時。 海外互联网业务影响力不断扩大。TCL电子持续引入更多合作伙伴,以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互联网生态圈。在北美市场,TCL电子把握了数量最多、最有运营价值的OTT用户群体。第二季度,Google与TCL电子在美国市场展开合作,目前二者的合作范围已全面覆盖海外主要市场。TCL电子继续深化与Roku的合作,覆盖范围明年将延展至英国、巴西等海外市场。除此之外,TCL Channel已在越南、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泰国、法国、德国8个国家陆续上线,以提供丰富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海外的业务扩张卓有成效。尽管大多数合作仍处于萌芽时期,但TCL电子的海外业务于上半年录得1.2亿港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9.0%。 互联网业务潜力的释放指日可待。 值得注意的是,TCL电子在推动业务的转型。公司近期有两笔重磅资产重组,一是向TCL实业转让茂佳国际,正式剥离电视机ODM业务;二是收购TCL通讯及其附属公司全球业务。尽管茂佳国际是全球第三大电视机代工厂商,贡献收入体量不小,但附加值低,且非TCL品牌。剥离ODM业务,有利于TCL电子聚焦品牌生态的构建,并为TCL通讯的整合奠定基础。TCL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移动终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深耕欧美等主要市场,并与当地运营商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IDC第一季度数据显示,TCL通讯在北美和澳大利亚出货量稳坐前四,平板出货量在北美平板市场跃居第三。由于两者在海外区域覆盖、销售渠道上有较强互补性,TCL电子收购TCL通讯将发挥显著的协同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指向5G + AI x IoT方向。TCL电子将从家电+消费电子转型。TCL电子过去推出智慧屏,占位AI x IoT的家庭中枢,但只凭电视难以形成全屋覆盖。而TCL通讯拥有多种通讯类IoT设备,完整的品类可使1+1远大于2,成为智能互联的重要抓手。OTT端+智能移动终端+可穿戴移动设备,可以构造出更完整的生态和更多互动场景,包括教育、远程医疗、健身等。重组过后,公司“AI x IoT”布局进一步完善,盈利模式将发生大变革。 TCL电子的电视业务基本盘稳健向上,品牌电视机销量稳居全球前二,未来三年有望问鼎全球第一;互联网业务高速成长,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而资产重组的新变革,将带来业务结构的调整,注入新的“AI x IoT”的血液。TCL电子的竞争力有望被重塑,量变到质变的蜕变已经在出现苗头,有望迎来业绩拐点。
引言:“市场换技术”已成过去,当前应审慎处理外商企业要求增持合资品牌的相关投资,重点培育自主品牌汽车。 8月26日,有消息称,德国戴姆勒公司准备重新启动与北汽关于增持北京奔驰股权的谈判,计划将其在北京奔驰的股比从49%提升至65%。 一、德国戴姆勒要求增持北汽奔驰股权,第一个背景是,我国汽车市场已是一个开放市场,施行的是开放政策。 我国扩大市场开放,在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权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由此,中国逐步放宽外商企业持股比例,外方要求提高合资车企的股比,在2018年10月,宝马增持25%的华晨宝马股份(由50%变为75%),成为中国政府放宽汽车行业,外商来华投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落地案例。 目前,戴姆勒要求增持北汽奔驰,由于品牌和技术均由外方所有,相关技术、车型均高度依赖与外商,现在允许外商独立建厂,外商品牌可以另起炉灶的潜在威胁,是其增持股权的底气,也是中方也难以硬气回绝的原因。 二、第二个背景是,国内汽车行业消费升级,消费产品趋于中高端,豪车成了热销。 目前,从全国汽车市场的消费格局看,宝马、奔驰等豪华汽车销量暴涨,自主品牌销量大幅下滑。随着中国人均收入超过一万美元,高收入人群数量增长,偏好中高端品牌,拉动消费升级,国内疫情初步控制后,中国豪华汽车市场成了国外豪华品牌的盈利奶牛。 2020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综合销量770万辆,同比下滑23%。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9%至285.4万辆,市场份额跌至36.3%,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4个百分点。 但是,自主品牌销量大幅下跌,但豪车市场保持增长,2020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104万台,同比增长1%。从主要车系市场分化趋势继续加大,北京奔驰、华晨宝马等合资品牌市场销量快速回升。其中,华晨宝马第二季度产量7.69万辆,同比增长37.4%,创下历史新高。 三、外商股权放开的影响已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显现。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权限制,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外商在国内的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开始发力,以特拉斯、LG化学等一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外商军团登陆中国,2020年以后,外商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爆发增长。2020年上半年,特斯拉、大众、宝马等四家国外品牌,进入全国新能源销量前十名,其中,特斯拉销量5.03万辆,与比亚迪销量仅差7000辆,若考虑单车售价,特斯拉已是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最高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下半年销量仍将持续释放,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量已经达到20万辆,冲击国内市场。 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形势不容乐观。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9.7万辆和39.3万辆,同比下降36.5%和37.4%,其中,比亚迪、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58.34%和56.2%。 从全球电池技术进步情况看,主要是中日韩三国企业在角力。目前,已有松下、LG、三星、SKI等日韩电池企业在华设置工厂,据电池联盟统计,2019年外资企业的动力电池装车量233.67MWh,同比增长242.3%。进入2020年,外资电池品牌持续放大市场份额,LG化学和松下凭借配套国产特斯拉model3车型实现装机电量大幅增长,跻身中国国内装机量前十阵营,2020年上半年,LG化学、松下电池的装机量分别达到2488MWh和322MWh,位列国内装机电量第2名和第7名,已占全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的16%,尤其LG化学,赶超比亚迪,外资电池生产企业的加速渗透,使得我国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发生较大变量。 未来,不排除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尤其LG化学,南京滨江第二工厂将在2021年8月投产,LG化学在国内的动力电池总产能将达到50千兆瓦时(GWh),论体量,可装备100万辆特拉斯汽车model3。因此,若LG化学的南京电池产能完全释放,有可能在2021年追赶宁德时代,成为国内装机量最大的乘用车动力电池企业。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的乘用车领域电池装机量21.57GWh,装车辆49万台。 四、外商企业增持合资企业里合资品牌的股权,未来将对中国汽车的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中方企业“现金奶牛”受损。对于中方企业而言,失去合资品牌的控制权,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削弱。比如,2017-2019年,华晨宝马的净利润分别为52.33亿元、62.45亿元和76.26亿元。2019年北京奔驰的销售收入1551.2亿元,占到北京汽车集团的88.8%,北京奔驰毛利达422.15亿元,对北京汽车集团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至112.6%。中国市场对奔驰尤为重要,戴姆勒掌门人康松林在投资人会议上坦言,2019年有将近1/3的销量来自中国。 二是侵占了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是全球汽车产量最大和消费市场最大的国家,但自主品牌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 引进外商品牌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正面效应,已经被市场侵占的外部效应大幅抵消。中国汽车产业历经近30年的“市场换技术”,表明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在燃油车领域,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时间被锁定在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尤其是发动机管理系统(包括电喷)、防抱死装置等一批核心零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或外商企业生产。 从具体操作看,跨国公司防止技术溢出,保持外商技术优势,现在都是采取独资形式在华设置工厂,国家间的技术转移,转化为跨国集团的内部专利授权。“202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主要是日本、美国、德国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4、21和18家,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汽车电子、变速器等高附加值领域。中国仅有7家本土零部件企业入选《百强榜》,主要集中在外围部件领域,即使是销售额最高的延峰集团、海纳川等上榜企业,主营业务也主要是内外饰、座椅等低附加值产品。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消费升级,国外豪华品牌汽车销量暴涨,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大幅萎靡,企业亏损严重,未来,若进一步放开股权,无序引进外商汽车企业,将不利于中国的民族汽车品牌的培育,自主品牌也就难以成为全球性品牌。 五、相关产业部门应高度外商企业在华增持合资企业股权的影响,尤其重视这种趋势对中国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负面冲击。因此,笔者主要提三点建议: 第一,不能主动放弃更大的砝码——国内市场。“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中国是最大的汽车市场,开门迎客,愿意来吃饭的就是客人,不来也没办法。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下,要求中国项目方能调动更多的国际资源能力,将这些资源导入国内。在2019年7月,在和戴姆勒谈了6年交叉持股后,北汽花了200亿,拿下了戴姆勒5%股权,成为戴姆勒的第三大股东。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是外商股权,还要和国际企业建设形成基于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要求和合资企业要在产业链上有更深度的协作。 第二、要重新审慎处理和一批发达国家企业在华的投资项目。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要进一步的本地化,我国政府出台和编制“外商进入中国的本地化发展要求”和“具体指导目录”,形成相关考核标准,根据考核标准有步骤批准具体项目的推进。针对全球影响力高的汽车企业,有必要提出90%甚至100%的国产化要求,将国外生产线迁移到国内。这样,不仅是将外商研发的现成产品在我国的简单转化,还要求外商企业将在华设立全球性的研发中心,在中国进行原创的产品研发设计。 第三,要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行为。在国家层面,外商引进要有全国性的统一部署。要进一步建立“汽车行业外商引资指导目录”,对于重点企业,要进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行业指导,结合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工作,改善地方企业的互相拆台的招商乱象,避免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地方业绩而搅乱全国市场的情况。
作者 | 图瓦西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百胜中国(9987.HK)将于9月1日在港股市场开启招股,预计9月4日定价,9月10日挂牌。 百胜中国发行价为468港元(约合60.4美元),较百胜中国8月31日纽约市场收盘价(57.68美元)溢价约5%。每手50股,入场费高达23635.8港元,为近十年来入场费第二贵的新股,仅次于瀚森制药。 共计发行约4191万股股票,募资资金为196亿港元,香港公开发售167万股,共计7.8亿港元,国际配售4023万股,比例为4:96,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10至少于15倍、15倍至少于20倍、20倍或以上,对应回拨比例为6.5%、7.5%及16.5%。 绿鞋最高可行使628万股,是回拨前公开发售部分的3.76倍,即使公开发售部分回拨至16.5%(691万股),超额配售权依然能够覆盖90%。 按照申请数目要求,至少认购400手(20000股,945万港元)方可进入乙组。 在新股研究群内,群友们多数认为百胜中国回港要价太高,颇有一种拿打新投资者当冤大头的架势。 的确,此前在港股二次上市的新股,饶是阿里巴巴、网易、京东这样的超级明星股,也都相对美股股价有一定的折让,更何况,当下很多资金还在农夫山泉打新的锁定期内,百胜中国“傲娇”得有点不是时候。 百胜中国到底哪来的底气?这两万多入场费是否真的不值得? 核心技能:餐饮标准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的系统销售额计,百胜中国是中国最大的餐饮企业。2017年至2019年,百胜中国营业收入分别为77.69亿美元、84.15亿美元、87.76亿美元,增长率由9.69%放缓至4.29%。同期,百胜中国净利润分别为3.98亿美元、7.08亿美元和7.13亿美元,增速由2018年峰值的77.89%陡降至0.71%。 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百胜中国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下滑24.11%、71.18%,二季度分别下滑10.87%、26.49%,下滑幅度有所收窄。比起餐饮行业普遍亏损,百胜所处的快餐赛道表现出一定的抗风险性。 百胜中国近三年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百胜中国招股书及美股财报,新股整理 以2019年的系统销售额计算,百胜中国为最大的餐厅公司,其市场份额为1.4%。截至2020年6月30日,百胜中国拥有9900多家餐厅,7月更新数据后,百胜中国门店总数(含黄记煌门店)达到了10000家, 上万家餐厅是个什么概念?火锅一哥海底捞门店数量不过768家(2019年数据),鸭脖一哥周黑鸭门店数量不过1000多家,上市半年股价翻倍的九毛九也只有336家店(2019年数据),不同品类的餐饮店在标准化上的难度不同,但也可以从门店总量上看出,百胜中国的核心能力在于规模化标准化复制。 2017年至2019年,国内肉类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百胜中国的餐厅整体利润率分别为16.7%、15.7%及16.0%,基本维持稳定,这也是企业经营精细化和稳定性的表现。 百胜中国门店总数变化 数据来源:百胜中国招股书及美股财报,新股整理 百胜中国旗下品牌除了肯德基、必胜客之外,还有小肥羊(2012年收购)、黄记煌(2020年控股)、COFFii&JOY(2018年获得经营权)、东方既白(2005年创建)、塔可贝尔及Lavazza(2020年获得经营权)等新兴品牌,其中小肥羊、东方既白及黄记煌被百胜归入中餐事业部。 即使在难以标准化的中餐领域,百胜中国选择切入的细分赛道依然是相对容易标准化的赛道,火锅、焖锅、快餐都是其中典型,在上游供应链控制好锅底、蘸料、食材新鲜度,实现“去厨师化”,消费端的口感体验就能够稳定。 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扩张道路上,百胜中国选择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在中餐领域发挥标准化强项,这种扩展战略的出发点是对的,但餐饮业是无数个细节和意外堆叠起来的行业,注定了百胜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并不平顺。 以火锅品牌小肥羊为例,在百胜中国收购小肥羊以前,小肥羊的战略投资者英国3i私募基金及普凯投资基金(PraxCapital)就已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标准化改革,整顿加盟市场,砍掉了半数小肥羊门店,随后百胜中国接手,继续在品牌升级、架构调整、信息系统升级上持续进行标准化。 然而,标准化却成了小肥羊发展的双刃剑,使门店更易于复制,但也磨损了这个中餐品牌的个性化和烟火气,随后多年,小肥羊在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后浪”火锅品牌的夹击下,逐渐泯然众人。 核心品牌:肯德基和必胜客 从东方既白到小肥羊,百胜中国不断作出本土化尝试,然而在2020年百胜中国收购黄记煌以前,除肯德基、必胜客之外,百胜中国其他品牌门店数仅有385家。 百胜中国两大核心品牌销售额表现(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百胜中国招股书及美股财报,新股整理 作为主力品牌的肯德基和必胜客每年为百胜中国贡献90%以上的营业收入,其他品牌产生的收入不足10%,肯德基品牌的餐厅利润率近三年基本保持在18%的水平,优于其他品牌,必胜客餐厅利润率则维持在12%上下。 百胜中国两大核心品牌净利润表现(百万美元) 图片来源:百胜中国招股书 肯德基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全球主要餐饮品牌,于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系统销售额计,肯德基为中国领先及最大的快餐品牌。截至2020年6月30日,肯德基在中国1400多个城市经营超过6700家餐厅。 按2019年系统销售额及餐厅数目计,必胜客为中国领先及最大的休闲餐饮品牌。截至2020年6月30日,必胜客在中国500多个城市经营超过2200家餐厅。 据招股书数据,肯德基及必胜客餐厅的平均现金回收期分别约为两年及三至四年,而中国的餐饮业内平均回收期长达三至五年。 但是,进一步解读招股书发现,肯德基、必胜客两大品牌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分化,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肯德基客单价通过提价、推新等方式稳步增长,必胜客客单价则一路下滑。公司将必胜客客单价的下滑归因于促销活动的开展,促销以价换量,也从侧面印证了必胜客的品牌下行。 招股书其实透露了两个品牌发展路径迥异的原因,“肯德基是首个于中国提供中式早餐(如粥及油条)的西式快餐品牌,而必胜客通过改良现有产品及添加新菜品,菜单于2020年6月30日相比2017年变动了70%。” 早年的必胜客市场定位于披萨以及西餐简餐,是不少人家庭聚餐、周末聚会的优先选择。 然而,随着专做外送的达美乐、“平民西餐”品牌萨莉亚乃至主攻榴莲口味的乐凯撒相继进入市场,西餐简餐进一步细分,必胜客却在多元化的路上一骑绝尘,融合中式、美式、英式各类简餐为一体,定位越来越模糊。 当年,像“海底捞隐藏吃法”一样火爆的必胜客沙拉塔攻略早已成为历史,必胜客的忠实用户也逐渐分化,成为其他品牌的增量。 此外,肯德基品牌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会比普通餐饮品牌遭受的影响更为持久,相当一部分肯德基门店开设在旅游景区、观光区附近,当前由于政策等限制,旅游业的复苏相对餐饮业的复苏要更为缓慢,旅游客流量的减少将长时间影响肯德基的营收表现。 可能的增长点? 聊完了百胜中国当下的业务情况,我们来看看可能的增长点。 我们惯于用看餐饮的眼光看百胜中国,却忽略了它的平台属性。截至2020年6月30日,肯德基及必胜客的会员计划分别有超过2.4亿会员和超过7500万会员,即使经过排重,也有2.4亿用户在使用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点餐平台。据公开报道,2019年肯德基APP日活跃用户数为1000多万,近六个月,百胜中国更是有约97%的支付通过数字化形式进行。 美团官方最近公布的用户量数据为5.505亿,日活跃用户数为8000多万,截至到2020年8月31日收盘,市场给到美团点评-W的市盈率为392倍,总市值1.5万亿。 当然,美团对接海量商家,且作为龙头企业处在一个赢家通吃的赛道,百胜中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外卖服务带来的高粘性用户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能为百胜中国孵化新品牌节省冷启动阶段的成本,其他餐饮品牌对此望尘莫及。 新冠疫情持续改变餐饮用户的消费习惯,也给肯德基数字平台带来了新的机会。 目前,堂食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时相比有所改善,同时外卖及外带持续同比增长, 2020年第二季度,外卖及外带贡献了百胜中国一半以上的餐厅收入。同期,会员销售也出现了双位数的同比增长,超过系统销售额的60%。数字点餐越来越受欢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占公司餐厅收入约80%。 2020年收购的黄记煌是百胜中国的新品牌之一,倘若能够借力会员平台加快黄记煌的推广和渗透,结合百胜中国产品、服务标准化的管理强项,不能排除这个焖锅品牌,进入“第二春”的可能。 另一个有希望带来增长的新品牌则是2020年4月引入的Lavazza咖啡,该品牌因咖啡豆品质过硬而名声在外,目前该品牌已在上海开有旗舰店,主打咖啡、甜点,大众点评平台探店评价普遍较好。 目前,百胜中国主要股东不乏知名机构,包括景顺控股(持股10.8%)、贝莱德集团(持股7.3%)以及春华资本(持股6.3%)。 百胜中国曾与春华资本、蚂蚁集团达成协议,在百胜中国分拆上市时,后两者分别投资4.1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共计4.6亿美元。春华资本和蚂蚁集团还合共拥有两批可以在五年内行使的认股权,分别按每股31.4美元(120亿美元)和每股39.25美元(150亿美元)股本价值行权价,可于2021年10月31日前任何时间行使。 个人股东中,春华资本创始人、前高盛集团合伙人及大中华主席胡祖六担任董事兼董事长,黄进栓为肯德基总经理,蒯俊为必胜客总经理,陈耀昌是高榕资本合伙人,韩歆毅为蚂蚁集团CFO,谢东萤为前蔚来汽车CFO。
8月30日晚间,青岛啤酒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上半年共实现产品销量440.6万千升,营业收入人民币156.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13.8%达到人民币18.5亿元,后者成功创出历史新高,这也是继2019年年度净利增速创十年新高,2020年市值、品牌价值创新高之后,青岛啤酒交出的又一份高质量增长答卷。 产品结构再升级 助力逆势稳健增长 对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青岛啤酒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市场经营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公司坚定不移地实施董事会制定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品牌引领、创新驱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六大战略指引为引领,充分发挥青岛啤酒的品牌和品质优势,加快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营销创新,实现了经营业务的逆势稳健增长。 报告指出,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场景化、便捷化等消费需求,青岛啤酒今年上半年继续积极推进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加快向听装酒和精酿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上半年,公司主品牌青岛啤酒共实现销量209.1万千升,其中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共实现销量97.1万千升,保持了在国内啤酒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记者注意到,在连续多年的高复合增长基础上,青岛啤酒2020年以来的逆势稳健增长势头,给产业链上下游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复工复产、走出危机,并在资本市场等领域赢得了更多信任、信心。其中,公司股价更是屡创自1993年上市27年以来历史新高,股票市值成功突破千亿元,品牌价值亦达到1792.85亿元,充分展示出公司良好的增长态势和发展韧性。 新渠道新场景 激活消费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啤酒在此次业绩报告中,首次提出“通过沉浸式全方位品牌推广模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了青岛啤酒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打造新渠道、新场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持续赋能美好生活,青岛啤酒加速推进传统“质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的深度转型。2020年上半年,青岛啤酒进一步启动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投资建设,覆盖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时尚文旅、高端消费等多领域,展示了啤酒产业的全新生态。 同时,青岛啤酒持续发挥覆盖全国市场的网络布局优势,加快营销创新和渠道创新,包括一季度面对餐饮等即饮消费场景的短暂缺失,积极开拓线上、社群、社区等新兴渠道;持续完善“网上超市+官方旗舰店+授权分销专营店+微信商城”立体式电商渠道体系,适应疫情背景下消费场景多元化的营销新环境。 另外,为引领消费升级、消费场景打造和粉丝互动,青岛啤酒开创啤酒消费的新场景、新模式,打造TSINGTAO1903青岛啤酒吧,已在全国布局110余家,并在全国持续引爆青岛啤酒节潮流IP,形成了线上线下业务的一体化闭环,有效满足便捷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用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场景深度连接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