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场再次迎来变局。 2020年末,央行发文《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放开信用卡定价限制。2016年,信用卡透支利率从统一定价改为区间管理,在12.6%-18%之间波动。四年之后,央行彻底放开利率限制。 仅就放松利率而言,影响看似有限,但此次放松发生在一个颇为微妙的时间点,一个小幅变动,足以对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被捆住手脚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月内,你频频接到同一家银行的客服电话,恭喜你获得了分期资格。你恰好有借钱需求,但觉得信用卡分期利率偏高,你想,既然这家银行愿意给你贷款,不如去申请利率更低的消费贷款,结果却被秒拒,说你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 消费贷秒拒后,你还是能不断接到信用卡分期营销电话。此时的你非常纳闷,同属一家银行,同属贷款产品,为何一个热情洋溢、求着你贷款,一个却高冷回绝,不想做你的业务呢? 原因无他,银行消费贷定价一直存在空白地带,你可能恰好处于这个地带。以大行为例,消费信贷部门惯常做白名单客群,一贯谨慎,只愿意做5%以内利率能覆盖风险的客群;信用卡门槛低,普惠性强,利率定价却存在下限管理,最低12.6%,如果你恰好卡在5%-12%之间,那不好意思,这家银行无法为你服务。 大行不做,小行来做。在之前的行业格局中,这个空间主要留给了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某种程度上确保了行业良性竞争。但良性竞争,也意味着竞争不充分,用户体验不到位。 事实上,中小银行的消费贷产品虽然在定价上能够覆盖6%-12%的客群,但也仅仅是定价上覆盖。理论上看,几十家银行的消费贷产品,总有一家适合你,但实践中,用户不可能一一尝试碰运气,结果就是大量的用户无法在这个利率区间享受到银行贷款服务,实在需要钱时,不得不接受利率较高的信用卡分期。 退一步讲,即便用户能够在这个区间享受贷款服务,但消费贷产品难以融入场景,在支付便捷性上与信用卡差距很大,有时候,用户基于场景的大额消费,依旧不得不选择利率较高的信用卡分期产品。 站在用户的角度,迫切需求一款自由定价、具有强场景支付属性的信贷产品。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属性,却因定价限制被捆住了手脚。 生态恶化 有市场空白的地方,就有产品创新。 借助第三方支付工具,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美团月付等信贷产品渐次崛起,自由定价、融入场景、具有强支付属性,充分地契合了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一大批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将消费贷产品与银行二类户绑定,化身具有借贷属性的二类借记卡,引导用户与第三方支付工具绑定,成功实现了消费贷款的支付工具化,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信用卡的功能。 面对第三方的持续侵蚀,信用卡因定价区间限制,在竞争上变得很别扭。 高定价与优质持卡人具有相斥性,发卡行无法从优质持卡人身上赚取利息收入,导致客群贡献结构失衡:劣质客户贡献不良,负贡献;优质用户主要贡献佣金收入,盈亏平衡;能接受高息分期的次级客群成为利润贡献的主体。 优质用户并非利润贡献用户,导致优质用户难以享受优质服务,也难言受到重视,持卡人明确拒绝后仍会屡屡接到营销电话就是一个例证。事实上,为了把优质持卡人变成分期用户,发卡行不惜轰炸式电话营销,持卡人要么投降,要么加速逃离。 优质持卡人加速逃离后,反过来拉低发卡行优质用户占比,长此以往,持卡人生态会越来越差。 2017年,借助与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合作,当年新增发卡1.23亿张,创历史新高,后续快速缩水。其中一方面是发卡行主动放慢速度,以应对不良的快速攀升;另一方面,信用卡生态的恶化、优质持卡人的注销退出也不容忽视。 再次站上C位 不过,一旦信用卡定价区间被放开,整个逻辑也会发生逆转:信用卡定价灵活、嵌入场景、用户基础庞大,有望成为银行体系中最具战斗力的消费贷产品。 逻辑上看,信用卡会首先在银行内部成为消费贷款的劲敌。基于当前的用户结构,银行持卡人客群远大于消费贷客群,当信用卡透支利率可以自由下探时,理论上已足以把消费贷覆盖的优质客群囊括在内。 当然,银行可以通过用户分层的方式来协调信用卡中心与个人金融部的竞争,但这种协调只在内部生效,无法阻挡他行信用卡对本行消费贷的侵袭。与其便宜其他银行,还不如放手本行信用卡部门自由定价,从结果上看,信用卡产品具有一统银行内部消费贷业务线的潜力和可能性。 更激烈的竞争,将发生在银行之间。当前的信用卡市场格局,大行发力、小行无视,基本是全国性银行的天下。 2019年末,全行业信用卡贷款余额7.59万亿元,其中建行、工行、招行等15家全国性银行(见下图)合计为6.98万亿元,占比92%,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布局,几乎可忽略不计。 信用卡出现了显著的“头部集聚”现象。相比其他银行产品,信用卡品牌属性强,且在运营层面与消费场景连接紧密,全国性银行具有相对优势,区域性银行普遍较弱。 过去几年,区域银行主要靠助贷、联合贷款发力零售转型,随着监管趋紧,联合贷款模式受限,房贷集中度控制升级,又难以搭上信用卡的快车道,必然导致区域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 就银行业零售转型而言,信用卡即将站上C位。鉴于不同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均衡性,信用卡重要性的凸显会加剧银行的分化,整体上看,信用卡业务较为强势的银行在零售业务上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多数银行,抓不住机会 改变不会自然发生。 对于信用卡业务,银行业仍普遍存在戒心,如担心持卡人的不良问题、共债问题等,发掘存量用户价值依旧是当前的行业共识。但面对新机遇,总会有敢于打破共识的机构,扛起信用卡变革的大旗。 这一轮信用卡变革的驱动力,在内不在外。如果还是依靠流量平台快速获客,那就走偏了。第一步要从战略层面重新梳理信用卡与消费贷的关系,某种意义上也是重新梳理信用卡中心与个人金融部的职责定位,确立信用卡的主导地位,降低内部掣肘。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信用卡本就强势的银行,相对还有可能成功;但就大多数银行而言,信用卡中心根本不足以与个人金融部抗衡,很难想象这些银行能够在短期内确立信用卡的主导地位。 问题是,机遇窗口一旦开启,根本不会留给发卡行太多时间。机会只留给敢于抓住机会的人,多数银行,抓不住这个机会。
针对拼多多员工匿名发帖被辞退一事,1月10日晚,脉脉官微发布声明称,用户信息管理上,公司在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职言区发帖用户信息,且对于个人信息进行极为严密和完备的安全保障。为了保障发帖安全,职言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用户的发布身份进行了严格的加密处理,即使是脉脉内部工作人员,也无法获取任何个人相关信息。
对于绝大部分国内互联网用户来说,播客一词显得遥远,无论是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懒人听书等老牌平台,还是小宇宙、猫耳FM等新锐垂类平台,都算不上是什么大众熟知的产品。 然而,在音频赛道,播客似乎成为了今年的宠儿。 2020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推出播客App酷我畅听、阅文集团推出阅文听书、字节跳动推出番茄畅听、快手则孵化出皮艇,巨头入局让一向平静的播客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热闹。 随着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在近期试水播客功能,两大音乐平台的入局更是为今年热闹的播客市场增添了新的看点。 11月25日,网易云音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版,其最新上线的8.0版本最核心的亮点在于新增了播客功能,“播客”首次作为底部一级菜单出现,原有的歌单模式也被应用到播客当中,推出“播单”功能。 网易云音乐8.0版本新增“播单”一级入口 8.0版本发布后,网易云音乐还在其播客栏目新增了播客录制工具,用户录制声音后添加封面、名称、分类、说明等信息,就能发布自己的播客。 网易云音乐播客录制功能 紧随网易云音乐之后,QQ音乐也在12月中旬测试播客功能。据用户和媒体爆料,QQ音乐正在研发测试一个新版本,并将在新版本中突出播客内容,在一级菜单新增“播客”入口。除此之外,QQ音乐还将与播客App小宇宙合作共同运营播客板块。两大音乐平台近期的改版几乎如出一辙。 图:网络 小宇宙是2020年3月底上线的一款播客产品,上线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网友们较高的评价,被认为是“目前最轻量化、最纯粹、最便捷的国内首款垂直中文播客客户端”。 音乐平台纷纷入局播客,是出于需要找到音乐之外能增加用户使用时长的声音内容形式,单集时长更长、更具陪伴感的播客顺理成章地成了重要发力点。 音乐平台的增长焦虑 “长音频”成为头部音乐平台热衷讨论的对象。 音乐流媒体这一两年来都热衷于讨论“长音频”,原因是以音乐为代表的短音频,在用户增长方面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天花板,音乐平台的用户规模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随着用户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行业增长红利的消退,对于平台来说,想要持续性实现用户增长只会越来越吃力。 即便是国内唯一上市的音乐流媒体平台腾讯音乐,也难以通过让用户为音乐本身买单获取可观收入。 以腾讯音乐为例,虽然其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8亿,但单纯依靠音乐下载、付费会员等业务的收入却有限,比例不到总收入的30%。 腾讯音乐的绝大部分收入由其社交娱乐业务构成,主要来源于旗下全民 K 歌、酷狗直播等音乐社交娱乐平台的直播打赏。直播打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腾讯音乐主要的盈利任务。 音乐平台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具有想象力的音频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长音频成为了被各家盯上的新风口。 因为绝大多数播客背后都是由一两个人主导,一个播客品牌与主播个人风格强绑定的原因,播客具有类似音乐的高辨识度。 更重要的是,播客的成本低于音乐。每当有人在音乐流媒体平台上听了一首歌,平台就必须向唱片公司支付听歌的费用,但播客通常由创作者个人或工作室制作,并无第三方公司从中分成,音乐流媒体平台也不需要向第三方连续不断支付版权费用。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4.9亿,行业市场规模同比上年增长55.1%至175.8亿元,预计2022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43.1亿元。 《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音频市场用户规模以16.8%的涨幅达到了4.86亿人,预计 2020年音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5.42亿。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用户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潜力都值得市场期待。 今年以来,新的播客节目井喷、播客产品小宇宙大火、播客主进行商业化尝试。这一波繁荣的信号让原本挂着“小众”标签的播客有了出圈的势头,也让播客成为了亟需寻找增长点的巨头们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大平台能破解播客的变现难题吗? 音乐流媒体进军播客领域具有天然优势,二者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都属于伴随式听觉体验和音频消费形态,也都是“耳朵经济”中备受市场关注的增长点。 音乐流媒体巨头或许能够通过天然的渠道、技术资源和用户优势,帮助原本局限的小众市场的播客进一步“破圈”。如今押注播客的各个音乐乃至社交平台让制作者有多个渠道的选择,优质内容的曝光机率大大增加。 根据PodFest China在《PodFest China 2020中文播客听众与消费调研》中给出的中文播客核心听众用户画像,中文播客听众最常使用的5个收听渠道是Apple Podcasts (49.7%)、喜马拉雅(37.9%)、网易云音乐 (35.0%)、微信公众号内嵌音频 (21.9%) 和Pocket Casts (19.5%)。 可以看出,尽管以小宇宙为代表的一些小众播客做到了“小而美”,大众熟知的音乐和社交等平台仍是用户收听播客的主要渠道。 那么播客的商业价值到底如何呢?目前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在流媒体平台布局播客内容并探索播客商业化这件事上,美国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已有探索。 Spotify在2019年就宣布了从音乐到音频优先的战略转向,但通过一年的实践,Spotify发现播客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利润增长。播客只是增加了用户参与度,却没能将用户转化为收入,并且运营播客本身也在没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增加了成本。 对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头部音乐平台来说,在播客这条并不宽阔的赛道,目前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从20世纪初播客出现开始,各方参与者始终在迷雾中穿行,一直未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 拥有更大流量、更多用户的音乐巨头是否能突破播客的商业变现困境,真正帮助播客释放其商业价值,依然需要时间的考验。
12月17日,美团被曝外卖会员“杀熟”问题,对此,美团外卖回应称,预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用户实际下单的配送费,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不受影响。 近日,《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一文引发热议,有用户反馈“会员和非会员配送费差异”问题,称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时间点单,会员账号的配送费比非会员多两倍。反馈客服后,对方表示愿意补偿十元红包。 有网友表示,大数据杀熟一直存在,在美团、饿了么平台上表现在菜品价格、满减规则和续费会员的价格。而淘宝、京东、携程、滴滴等平台亦存在这种现象。 美团在回应中表示,经查,文中提到的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通过与用户进一步确认,发现是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 针对定位缓存的问题,美团外卖表示其产品和技术同学已经成立专门团队,正在与用户进一步沟通解决问题,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
1月9日,记者获悉,在全新启航的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酒店,携程与长隆度假区共同发布了长隆星球号,这也是携程首个同时聚合品牌产品、内容、活动的官方星球号。 据了解,作为2021年的重点项目,携程给予品牌星球号强势流量扶持。例如,在携程搜索长隆即可直达长隆度假区官方星球号。记者看到,目前上线的首期星球号中包含官方动态发布、全部产品展示、官方活动以及携程全站旅行家和用户发布的长隆玩法和榜单。另外,星球号还具备商家自开播功能,发布当天,长隆度假区就使用星球号开展了一场海洋科学酒店探店直播。 “星球号是长隆度假区在携程平台上的官方阵地,我们会第一时间在这里发布长隆的最新活动和产品;同时这里也是我们和用户交流的阵地,长隆的最新玩法,推荐榜单我们也非常希望用户帮大家筛选和总结出来。”长隆集团副总裁兼集团演艺总经理苏展航表示。 随着用户决策的线上化趋势以及内容需求多样化,加之商家品牌也希望建立与用户的直接、顺畅的互动渠道,以完成私域流量的沉淀、转化,携程星球号便应运而生。 从功能上来说,星球号集合了社区、直播、商品旗舰店三大功能。其中,拥有近1亿用户的携程社区,日产出旅行内容4万篇。品牌星球号能有效聚合与之相关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可以自己发布官方图文、短视频、话题互动等优质内容及活动精准触达潜在客户。 作为旅行垂类最具流量和影响力的直播品牌,携程直播将商家开播功能开放在星球号。除直播间爆款产品外,品牌可以通过直播获取的流量成功“种草”潜在用户,提升非直播产品的销量。 与此同时,星球号官方产品的聚合推荐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从灵感启发到产品下单的完整消费链路,助力品牌完成从私域流量沉淀至转化的闭环。 “星球号作为携程开年发布的第一款营销产品,高度契合了我们强化内容建设的战略目标”,携程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孙波介绍,携程希望通过商家和用户共建内容,将自身从过去单纯的交易平台,迭代为集“寻找灵感和优惠”为一体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旅游行业品牌商家、目的地的营销运营平台。
原标题:互联网存款产品下线,对金融科技伪创新的警惕要上线 特约评论员 毕舸 12月20日,京东数科表示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关注,京东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停止新用户购买相关产品,并已对存量客户和业务进行稳妥有序地调整。此前,蚂蚁支付宝、百度度小满、腾讯理财通、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等平台相继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 近期,监管多次对互联网存款产品问题发声。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给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带来新课题。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12月1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平台经济的许多业务具有金融性质,有的实际上是钻监管的空子,造成过度金融化。 以上信息表明,监管层正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围绕金融科技创新与风控的平衡作出同步完善,防止金融科技借助“伪创新”将用户隐私数据灰产化;诱导用户透支消费,引发巨额坏账呆账等严重后果。 互联网金融企业强调自身具有双重属性,即“科技+金融”,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获取及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用户线上贷款快速审核。为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金融科技企业往往向相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各类消费类贷款。 然而,不少互联网金融企业所获取的数据维度更多是行为导向。一旦涉及大额消费行为,这些数据维度无法对用户的经济承受力进行有效评估,尤其是涉及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经济来源单一的用户,容易出现逾期不还等现象。 这就产生内在的逻辑悖论。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强调自身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实现用户信用透明、可见、全面,让信用度低的用户降低资金获取难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发现,目前所采取的数据征信方式无法达到保障自身资金安全的要求,过度降低用户信贷准入门槛的代价,就是要以更高的复合利率来减少潜在损失。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的网络小贷利率高于一般信贷,本质是反信用产品,反而在无形中加重用户的还款负担。 由于数据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评判用户申贷资质的主要信源,这也成了香饽饽。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数据视为有利可图的生意,未经用户授权和统一,私自扩大对用户数据的采信范围,私下售卖用户数据。由于金融信息数据关系重大,一旦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盗取、倒卖用户隐私的重灾区,其后果将难以估量。 从P2P平台“全军覆没”可看到,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为追求用户和业务裂变,过度追求扩张速度,忽视风控体系建设,导致财务出现问题;也有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大搞庞氏骗局,最终引发爆雷,无数用户为之买单。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监管层应加紧立法,强化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流程监管。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该来的监管迟早会来,如果自身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破除此类投机、浮躁、无视金融规律、破坏科技与商业创新本质的伪创新式发展陷阱。转型越快,越能秉持长期主义而非炒作概念的企业,越能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原标题:蚂蚁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 仅对已购买产品用户可见)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12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已持有银行存款产品的用户外,目前,支付宝针对未持有互联网存款的用户,在理财页面对银行存款产品进行了下线处理。 对此,蚂蚁集团方面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下架,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持有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蚂蚁会认真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