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在民营房企参与融资工作的朋友,也不知道是不是想通过我搭上更多银行人脉,还是纯粹想交换些银行信贷政策信息,总之去年下半年开始就跟我叨叨,他们要贷款——“储粮过冬”。 但前后,“愉见财经”感觉他经历了从“略有一线希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 先定位一下他家情况,克尔瑞排排坐,百强之列,在所在省份当地有实力,但全国来说排名并不靠前。 而且麻烦的是,去年“三道红线”一栏,他家杠杆率偏高了。银行容易对他们皱眉头。 “腾笼换鸟” Y 去年最后几个月的故事是,他们在某股份制银行还有授信额度,但因为当地分行房地产贷款盘子的额度紧张,所以在排队。不过,分行告诉他们,有希望。 这种希望,寄托在一种“腾笼换鸟”之上。 什么意思呢,就是出于总行对房地产贷款占比(存量和新增都有上限管理)的控制,首先是各个分行都在排队等总行腾出额度,然后是各个贷款户都在等分行领到或腾出额度。 分行分管副行长跟他们讲,如果有其他房地产贷款户还款,那这个额度就出来了,就能给到他们了——此之谓“腾笼换鸟”。 不过这个“换鸟”腾出的空可能是零头的。比如这家房企还有3个亿授信额度,但可能额度就被腾出来1个亿、甚至只有几千万,那也只能先腾出多少给多少,还想要的,以后再想办法。 “愉见财经”转而问了问这家银行当地分行的同事,确有其事。并且腾出的额度先给到谁,有个内部的优先级排序: 比如和其他银行搞了银团的,那肯定要腾出额度先保障好这笔贷款,要不然法律上声誉上都有风险。接下来是有整体合作的房企,考虑优先。 再往下,自然是要看收益和风险的。僧多粥少,粥就精贵,分行也是要考核创利的,粥自然是价高者得。以及老生常谈的风险,“三道红线”一来,民营的中小房企是一死死一片的,所以只要不是特别头部的房企,遇到负债率高的,银行也想回避。 当然还有一种不能明说的优先级,就是分行被这家房企捆绑了,不给续贷就要爆,那也只能勉为其难给人家借新还旧。 “准入卡死” Y 虽说好事多磨,但磨太多了还是要坏事。反正我那房企朋友磨银行磨到12月31日,等来了又一道戒严令。 2020年12月31日,央行及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划分为五档,分别对各档银行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本行总贷款的占比做出上限要求。 我这朋友密切切磋的两家银行都归入“中型银行”档,上限27.5%。(具体分档见文末表格) 有句说句。你说真的是一分档银行就完全贷不出款了吗?其实也不是。一则还有宽限期,二则也还能继续腾笼换鸟。所以银行关键看的还是政策大方向的意图,以及监管的眼色。这个《通知》一来,银行们都拎得清的呀—— OK,贯彻落实国家“住房不炒”仍然是头等大事,可不要逆向行驶! 所以,懂事的银行们,一开年就对房地产贷款搞起了专项的“降增速、控限额、调结构”。 “愉见财经”听某规模较大股份制银行的人说,他们行在做两件事。第一是摸底,测算自家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第二是,对房地产客户实行出一份比过去更严的“名单制管理”。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他们信贷的“准入关”被卡得比以前更死了。我那朋友家房企,就被踢出了这份名单。 此处略解释两句“名单制管理”。就是从总行公司条线下发一份“房地产营销准入名单”,分行严格对照着来分类管理。名单之外的企业,对外的说辞是“优中选优”,对内都知道基本“一刀切”了,就算偶有特殊情况的破例,反正也是“难上加难”。 唉…… “五个从严” Y 至于进入名单的房企就有“小确幸”了吗?也不是。看这苗头,听说入口关收严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对房地产信贷投放的规模、结构和投放节奏,都会比去年更限得更严。 对于存量,这家银行将前十大授信客户房企、以及集中度高的房企,钉上了“重点压降名单”。行里发了个风险政策下来,上面赫然写着:“严格控制授信总量,逐步压缩,降低单一房企客户的授信集中度”。 哦对了说起“严”字,“愉见财经”听上述这家股份行说了“五个从严”:主体从严、区域从严、业态从严、担保从严、资金监管从严。 不过呢话还是要分两头说。风险部门那帮家伙就知道控控控,但实际做业务的人还是喜欢房地产类贷款的呀。一来,从既有坏账数据来看,房地产类属于比较低的,闯祸的还是批发零售、制造业啥啥的,再说房地产类贷款,有足值抵押物的,模式清晰;二来,现在经济情况不算好,疫情影响的行业太多了,给别的行业放贷更吃不准,算是另类资产荒吧;三来,比起别的行业到处让利,房地产类贷款算收益不错的了。 所以本指望着房地产类贷款冲一冲开门红的,现在也只好暂时作罢。 但暗暗地还是想做一些,咋整。今晚我们仅说对公哈(下次找时间讨论个人购房贷款),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也有个鄙视链的。项目来分,首选保障房、棚改等重点民生相关的项目,或是能和“城市更新”这种国家政策沾上边的,但严控制商业性房地产业务投放规模;区域来分,首选一线城市略平衡些二线城市;企业属性来说,还是想傍央企国企。 “我们会合理控制房地产授信总量和房地产新增贷款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加强过程管理,严防房地产授信系统性风险和大额授信风险。”我一说要写到稿子里,某银行人士就来了这么一句好官方的。 “聚集效应” Y 但你如果问我房企是要被团灭了吗?我说不是。并且我恰恰认为,对头部房企而言产生了“聚集效应”的机会,尽管这个分娩过程一样痛得要死难得要死,一样早早就得去喊“活下去”这样的口号。 多难兴邦亦兴企,高手过招狭路胜。中国城市化率还低,进程还在继续,建设还在轰鸣,投资马车还不能喘气歇息。 当然这话也是要双重理解的。首先是,中小房企是真的要趴下一大批的。 关于这一点,“愉见财经”是从不马后炮的哦,我在2016年那个火热的8月,融信刚刚110亿拿下上海地王、各房企都在加码杠杆准备上天之际,顶风作案连浇过三盆凉水:《火葬场旁边出地王:要么钱当纸用,要么行业掉头》,《当房子和票子比泡沫》,《看空楼市会讨骂》,并且在2016年8月17日发过这么一个朋友圈(也贴在公号过),预言的是: “我们打个赌?中国楼市今年(2016年)年底开始不再火热,五年零三个月后,进入墓局。” 我断的“五年零三个月”,就是2021年底。其实消费侧房价端走势,有太多群体心理学的干扰是很难算准的,尽管北上等城市的房价的确是自2016年底到2017年初就开始了调整以及结构板块微跌。当时主要算的是房企侧的荣枯情况,看的是行业大运,2021年会是房地产行业的墓局。 所以今年,对房企而言肯定是很难的。 房地产行业失去了想象力。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陈哲在最近的一篇观察文章里写了句:“吃了20多年城镇化红利的房地产,进入了时代的下一个轮盘,它们未来将面临的,既不是黄金时代,也不是白银时代,而是横盘时代。” 我觉得很对:横盘时代。 但是有多少人能深刻体会,一个吃资金的行业是经不起“横盘”的,对抗风险能力弱的小鱼小虾而言,横盘就是死呀。我一地产小老板朋友,也就几十个亿在里面滚,一年资金成本+“公关成本”两个大头,就是10%开外,大几个亿!横盘两年,卒。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房企真倒了一批、摇摇欲坠了一批,那是否也意味着市场份额和资源的集聚呢?这种走钢丝游戏谁是最后胜者现在还很难说,但头部的、负债率还稳着的、管理运营水平和数字化能力高的、产业链里有序延伸到诸如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等都有营收看头的,我觉得挺过来就能赢。 最后说两个往我这个判断上发展的消息。 一,“三道红线”后地产首单收并购出炉了,并购资产,这种时机反而意味着便宜。 二,国内银行控贷款,但君不见头部房企开年却能扎堆狂发境外美元债嘛,7天就61亿美元了,数字很大。对,固然有些是借新还旧,也是储粮为了过冬,但人家发得出、规模大、期限长,并且头部的那几家(碧桂园、世茂、旭辉)利率还很划算。
以往,为完成存款任务,银行送米面油、定制产品等做法层出不穷。不过,今年情况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多个银行网点后发现,利率上浮幅度不及往年,线上渠道成为各银行的发力点。 “我们没有4%以上的产品,最高的产品三年期3.85%,10万元起存。您可以在手机银行操作。”在北京某股份行网点,没有想象中的米面油和热情迎客,大堂经理的淡定回答令中国证券报记者有些意外。 每年岁末是银行力拼来年“开门红”的关键期,揽储是重点战役之一。以往,为完成存款任务,银行送米面油、定制产品等做法层出不穷。不过,今年情况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多个银行网点后发现,利率上浮幅度不及往年,线上渠道成为各银行的发力点。 高息产品变少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银行网点后发现,利率在4%以上的存款产品难见踪影。 “3年5万元起,定存利率3.85%,这是最高的利息了。”农行北京分行某网点大客户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当中国证券报记者询问是否有收益率在4%以上的产品时,该经理说,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的只有银保合作产品,需存满5年。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某网点大堂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以往还有4%以上的存款产品,但今年监管力度加强,这种产品已经没有了。目前,北京大多数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差不多就是3年期、利息3.85%,5万元至10万元起存。 高息产品变少,一些银行网点推销理财产品等其他产品的热情盖过揽储。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华夏银行(行情600015,诊股)北京郊区某网点看到,大门口最醒目和最多的广告是该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至5%左右。该银行客户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存款利率不高,为留住客户,银行会向储户推荐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和银保合作产品。“不管怎么样,先把客户留住。”该客户经理说。 在利率差不多的情况下,渠道、知名度占优的大行在获客方面压力不大。前述农行大客户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3年期3.85%的产品不一定有额度,需尽早确定才能抢到。中国证券报记者询问了多家股份行和城商行网点,这类利率水平的产品份额充足,通过手机银行或线下网点即可办理。 淡定背后有原因 大中型银行“淡定”揽储,背后原因何在?多位银行从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既有监管政策“紧箍咒”,也有银行现实经营层面的压力。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稳步增长。今年信贷投放量较大,银行派生存款规模充裕。监管政策切实压降结构性存款,高息存款占比下降,银行体系整体负债来源保持稳定,存款利率保持稳定。 近期,六大国有行齐发公告,自明年1月1日起,对“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存款产品,计息方式调整为“按照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某全国性股份行北方省份分行行长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她所在的银行近期大力抓储蓄,争取为2021年全年业务打下良好基础。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转换完成、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基调不变,预计2021年息差还将收窄。“银行资产端回报下行,我们需要谨慎考虑负债成本,高成本揽储不具有持续性。”这位行长说。 线上火爆喜忧参半 线上渠道成为银行揽储主战场,但火爆背后喜忧参半。通过线上渠道,银行产品信息和服务可直达客户,正推动着银行向综合营销转型。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互联网渠道成为部分小银行的揽储神器,高息、起存金额低成为卖点。这说明部分小银行获取低成本负债仍有难度。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某国有行网点大堂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冬天室内空气流通差,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建议客户尽可能使用手机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各种补贴,部分中小银行得以把揽储的“触角”伸向全国。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多个平台看到,一些3年期定存产品利率在4.1%左右、50元起存,这吸引了不少储户的关注,甚至有自媒体平台对这类存款产品进行评测和引流。 部分产品还叠加“加息券”,实际利率更高。某平台一款5年期存款产品的利率达到4.875%,每笔申购成功的订单均可获得年利率3%的“加息券”。加息时间一般为180天,且该存款产品50元起存。这一产品若存满5年,实际利率约为5.36%,已经突破利率自律机制下同期存款利率上限。 对于这些中小银行掏钱“赚吆喝”的行为,易诚互动首席业务官孔繁强表示,地方性中小银行生存压力加大,加之今年疫情影响,提高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存和获取客户是自然的选择。不过,有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明年上半年低利率的同业负债陆续到期,以及在激烈的存款竞争下,银行发行定期产品吸收存款,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压力仍在。中小银行若持续以较高成本吸储,恐将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熟悉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可能对10年前A股的一次暴跌还有点儿印象。 2009年11月24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上证指数突然急跌3.43%,当时创下三个月来最大跌幅。刚刚开板不久的创业板亦受重挫,股票大面积跌停。 导致市场急跌的是一则传言——中国银行计划再融资约千亿元。市场担心在经历了信贷猛增、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提高之后,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在当时上市的四大国有银行中,中行资本充足率最低,只有11.63%。中行的再融资,会不会是银行股天量再融资的开始?市场对此有所担心。 2010年初,中行启动了名为“卓越”的再融资计划,包括400亿元A股可转债,以及600亿元A+H配股。 据称,当时中行融资方案前后修改40多遍。为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最后选择了对市场影响最小的可转债,配股也只从公开市场募集15亿元,大部分由控股股东认购。 最终,中行千亿再融资顺利完成,市场也得以平稳度过。回过头看,中行的这次再融资,为其他上市银行实施再融资赢得了时间窗口,也消解了市场恐慌情绪。 此后,大型上市银行向资本市场再融资,市场多予以平和反应。例如,2018年3月12日,农业银行抛出A股史上最大一笔再融资,拟定增180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次日,市场对此反应平静。 这种平和的背后,不仅是上市银行再融资过程中,特别注意避免引发市场恐慌情绪;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银行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工具与渠道愈加多元,资本市场承载再融资的能力也在日益壮大,投资者对于银行股再融资的认识也愈发理性。 近些年,虽然银行一直存在资本金缺口,但在各种监管利好政策支持下,补充资本工具日益成熟和多元化,通过定增、配股、优先股、可转债进行再融资规模并不大。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从1991年到目前,上市银行再融资合计约1.82万亿元,占A股再融资规模的15%。 而银行补充资本融资最多的渠道已变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例如,今年,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量再次井喷,截至目前已超过万亿元。这些,都逐渐减轻了再融资对市场的压力。 在资本市场加持下,上市银行通过完善公司治理,降低经营风险,完成飞跃式发展,并将创造的利润积极回馈投资者。 数据显示,30年来,上市银行累计向投资者分红2.56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全部分红比例超过30%,成为A股中名副其实的“分红王”板块。
多年来,信用卡业务在与其他信用消费产品的竞争中,尽管透支利率相同,但是由于在政策合规、交易场景、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缺乏竞争优势而处于下风。近期央行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此举是信用卡业务重新获得市场主流地位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信用卡产业已经诞生了35年,规则始终由央行统一制订管理,信用卡透支利率,从我1994年开始使用信用卡时,就采用0.05%/日的标准。发卡银行不论规模大小、业务如何,也不管是大中银行,还是城商银行、农商银行,透支利率都要按照这个统一标准,遵照统一的规则严格执行。 直到2016年4月,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发卡银行可以在信用卡透支利率0.05%/日的标准上打七折执行,即0.035%/日,以年化计算,则从18.25%降到12.78%。这一政策的实施,成为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三十多年来对规则进行的首次重大变革,一定程度上为信用卡业务实现了松绑,同时也为信用卡的个性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这个政策出台后几年对信用卡业务的跟踪情况来看,在发卡银行中落实这个政策的银行积极性并不高,甚至一些中小银行可能都不知道这个政策。不过,虽然透支利率打折的信用卡产品寥寥无几,但是已经为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变革带来一丝暖意,只是没有形成热潮。 此次央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突然出台并紧急实施,直接取消了信用卡透支利率0.05%-0.035%/日的上下限,可以视为在2020年底,针对网络小贷市场清理整顿之后,再次为信用卡业务强力解绑,彻底放开了信用卡在透支利率上的束缚。现在流行的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的透支利息也为0.05%/日,信用卡可以灵活定价后,有利于信用卡业务在信用消费领域,与其他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的对手在正面交锋中占得有利位置。 从另外一个角度,国内发行信用卡的商业银行超过百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前十几家发卡银行规模占据了98%以上的市场份额,留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极其狭小,通过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的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免息期的时间周期(前2017年版《通知》中的规则),充分利用“新政”制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营策略,成为参与差异化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满足其与大中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需求。 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美国信用卡市场采取的就是市场化的透支利率模式,而且其所覆盖的范围为11.99%~29.49%(来自www.creditcards.com的数据),如果用户的信用分越高,则其透支利率越低,反之,如果用户信用分越低,甚至没有信用分,则其透支利率则越高。这也是对信用良好用户的政策倾斜。当然,这里提醒一下,透支利率高低对于全额还款的用户影响不大,因此这项政策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人群。 对于《通知》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是否会出现信用卡透支利率恶性杀跌的现象,这点不必多虑。由于银行的资金都是有成本使用,发卡银行即便按照市场化透支利率来定价,也要顾及资金成本,制订合理的透支利率标准,相信最终会逐渐形成行业公认的定价范围标准。因此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不会出现透支利率出现“断崖式”的超低定价标准。 同时,通过对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也可以让因2020年疫情所引发的发卡银行与部分信用卡逾期用户之间形成的对立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可能有些卡债逾期人员认为自己可以与银行就透支利率自行定价,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虽然《通知》放开了透支利率上下限制,但是透支利率的定价应该也是由发卡银行通过新产品,根据不同用户的定位来落实,而不会采用一人一议的定价方式,但在透支利率方面提供了协商的基础。 此次《通知》的出台,反映了央行重塑信用卡业务在消费金融领域中地位的强烈决心,可谓是破釜沉舟的举措。但是客观地说,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只是信用卡业务重新回归市场的充分条件之一,毕竟经常借助透支利率的用户总体来说仍为少数。而信用卡业务能否借助《通知》重整旗鼓,重新夺回业已失去的市场位置和空间,更多地还是取决于发卡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策略实现与时俱进的调整,提升自身业务实力,以及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金融业迎难而上,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也是本轮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时报》记者获悉,截至10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96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47.9%。 “制造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中长期资金需求较多。但过去几年,受金融服务新兴制造业的能力不强、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不良贷款核销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一直不高,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也比较低。”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上述负责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融资问题,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强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着力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截至今年10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已连续12个月保持上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质效明显提高。” 应对疫情冲击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加大。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投放规模明显多于以往同期。对此,可从多个维度理解。”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短期看,加大对制造业的投放力度是上半年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他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民营、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接续压力显著增大,其中很多都是制造业企业。为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经营,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等目标实现,监管部门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同时,鼓励银行业加大对相关企业优惠利率信贷、无担保信用贷款的投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减费让利措施。 具体来看,疫情暴发初期,人民银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紧急出台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条措施,其中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1月31日,设立第一批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医用物资生产、食品加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 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进入有序复工复产阶段,人民银行于2月26日增加第二批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包括农资生产、外贸加工等制造业领域近60万家企业复工复产。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阶段,人民银行于4月20日增加第三批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6月1日又发布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服务普惠小微企业。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将上述主要措施概括为18个字——“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 易纲表示,在不同的情形下,政策含义是不同的,数量越来越大,利率越来越市场化。其中,3000亿元再贷款采取的是企业名单管理,5000亿元和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采取的是市场化运作。商业银行使用上述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低成本贷款,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加大考核力度 强化信贷政策指导 为了保障政策落地,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设制造业贷款专项指标并提高考核权重,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 5月,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积极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5%”等目标,推动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资源倾斜。 除了投放规模,推动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些方面,相关政策引导不断加强。记者了解到,人民银行牵头出台了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对高技术制造业予以重点支持。此外,为推动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国家战略及关键领域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还会同多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 上述政策已经起到了阶段性成效。数据显示,制造业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10月末制造业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29.41%;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全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21.13%。两项占比较去年同期都有所提高。 促进企业融资接续 推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协调配合 今年的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务融资工具8904亿元,同比增长123.2%。 上述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20年,央行推动运用信用增进工具等支持低评级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促进企业融资接续。此外,还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双创金融债、资本补充债,扩大资金来源,提升制造业信贷投放能力。在上述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大型企业提升了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为小微企业腾挪出更多信贷资源。” 与此同时,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也在协调推进。为了更好推动制造业发展,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建立了工作会商协调机制。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并与金融机构加强相关产业信息共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则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科技运用等多个方面,提高自身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努力为制造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提供精准有效支持。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5日讯(记者徐自立马先震)日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1份行政裁定书显示,蕲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查处涂某梅、石某圭、祁某凤等17人涉嫌传销一案中,为防止被申请人转移或隐匿违法资金,于2020年9月10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被申请人在金融机构使用的账户及理财产品予以冻结,共计冻结金额为2000万元。 法院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裁定对17名被申请人在金融机构使用的账号及理财产品予以冻结。冻结金额共计2000万元,冻结期限为一年。 湖北省蕲春县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20)鄂1126财保65号)显示,申请人蕲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查处涂某梅、石某圭、祁某凤等十七人涉嫌传销一案中,为防止被申请人转移或隐匿违法资金,于2020年9月10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被申请人在金融机构使用的账户及理财产品予以冻结,共计冻结金额为2000万元。湖北省林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向法院出具担保,其愿为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提供担保,担保范围为600万元。 经审查,法院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依照《禁止传销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八)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七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裁定如下: 一、对被申请人在金融机构使用的账号及理财产品予以冻结:涂某梅账户:62×××05(平安银行泉州丰泽支行)、6212264100036530974(工商银行)、6228480078216156170(农业银行)、6217001930028361740(建设银行厦门杏林支行)、622908123000924898(兴业银行厦门莲花支行)、6217906400026112053(中国银行德化东大路支行)、6214838626206959(招商银行厦门分行集美支行); 石某圭账户:62×××52(平安银行)、6214838626206967(招商银行厦门分行集美支行)、6222084100003386191(工商银行)、622908123059737928(兴业银行厦门杏林支行)、6217001930036898212(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6217906400026112046(中国银行); 祁某凤账户:62×××24(中国银行黄冈分行); 赵某强账户:62×××57(工商银行)、6230521600013020676(农业银行)、6217711507968178(中信银行荆州分行); 苏某辉账户:62×××89(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分行)、6236681930009258334(建设银行厦门诚毅支行)、6217993930018368028(邮政银行); 杜某仙账户:62×××76(农业银行)、6217001240024546488(建设银行); 吕某妹账户:62×××74(农业银行)、6013826102009064976(中国银行); 冷某琼账户:62×××34(交通银行); 吴某峰账户:62×××69(中信银行)、6215581103009439164(工商银行); 张某娟账户:62×××66(建设银行辉县百泉路支行); 张某峰账户:62×××85(中国银行原阳支行); 李某涛账户:62×××66(建设银行)、6214881833344569(建设银行)、6214665212084569(建设银行)、6216912302121622(民生银行); 魏某成账户:62×××18(工商银行)、6230580000220294511(平安银行)、6228450078006624177(农业银行)、6227001935381091155(建设银行厦门杏林支行)、6230361107083414766(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黄某阳账户:62×××71(农业银行)、6222084100000981010(工商银行); 岳某春账户:62×××14(农业银行); 崔某账户:62×××88(交通银行); 陈某阳账户:62×××06(建设银行石狮滨海支行)、6232111830000206804(建设银行石狮滨海支行)进行冻结; 二、以上冻结金额共计2000万元,冻结期限为一年。 案件申请费5000元,由申请人蕲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担。 本裁定立即开始执行。 据天眼查APP显示,该公司为福建兴顺裕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曾用名:厦门曼达斯商贸有限公司与厦门兴裕顺供应链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20日,实缴资本为1000万元,该公司的法人为石明圭,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持股20%,涂巧梅担任监事,持股80%。
银行股在A股是一个很悲催的存在,不少分析师看好,但市场走势就是不佳,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存在。实际上A股就是那么任性,市盈率越高盈利能力股息率越差,股价涨越好,市盈率越低,盈利能力股息率越高,股价越是下跌。 最近媒体以《银行分析师的呼声:为什么我们仍然看好银行股?》为题,展开对银行股的投资机会讨论,有机构认为,银行是流动性扩张的源头,逆周期政策体系中流动性宽松对应经济较弱,流动性扩张,是银行让利,提升其他行业估值,而自身估值受损。当经济好转,流动性环境转紧,银行相对估值便开始占优。2021年经济向好趋势确定,逆周期政策诉求下降,后续流动性环境会逐步利好银行板块相对估值。 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市场股价走势还是以资金说了算,不是卖方分析师说了算,谁掌握了资金,谁就有话语权,最近两年都是机构主导的行情,未来也很难改变,既然是机构主导的行情,那么没有机构深度参与的个股,就不会出现趋势行情。不能简单的以估值来衡量投资价值,而是以机构参与度来预测未来的走势。 像机构抱团的白酒股,市盈率超过60倍,白酒股除了茅台,其他二三线白酒股竞争激烈,业绩增长不会太乐观,即使有的个股三季报业绩是下滑的,但股价依然涨不停,在于资金推动停不下来,在一种趋势力量左右下,裹挟着越来越多的资金加盟白酒股炒作。其他板块个股也是如此,像新能源、部分科技股、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医疗器械也是机构深度参与,通过抱团的形式不断推高股价。 从20年基金发行看,可以说是水火两重天,一些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因为重仓抱团,收益率惊人,深得基民青睐,一边是不断的申购基金,另一边是新基金发行也更容易成功甚至成为爆款基金,基金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基金管理人得到百亿元级别资金以后,不会出现投资思路的改变选择新的投资标的,而是按照原有的投资思路,不断的加仓抱团板块和个股,因为本身就是机构抱团,真实流通筹码并不多,有了百亿元级别资金加仓,股价自然不断上涨,股价不断上涨,盈利效应增加,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推动股价继续上涨,这就是一种正向的激励,股价涨越高,增量资金也越多,增量资金越多,股价再上涨。 机构获得新增资金缘何不愿意开辟新的热点,而是不断加仓原有重仓抱团股,在于资金分流的考量,整个市场存量资金并不是很充沛,只能维持一种结构性行情,而不是全面的普涨行情,一旦机构获得新增资金,开启新的热点,因为股价位于低位,就会吸引市场活跃资金不断跟进,形成趋势行情,这就会对原有重仓股构成很大的资金分流,出现抛售压力,股价上涨凭借的是机构抱团,一旦股价下跌,出现新热点,机构抱团就会出现松动,带来更多的机构资金分流,出现股价崩塌,基金净值就会大跌,基金排名就会改写,这是重仓的机构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根本不会愿意看到新热点的形成,即使市场有苗头出现新热点,也会千方百计的拉升抱团股甚至如果持有少量新热点股票的话还会抛售打压新热点,避免市场热点出现切换。 这就出现了市场的结构性行情,重仓股不断涨,其他个股没有机构关照,股价不断跌,形成市场的资金虹吸,逼迫市场资金迁移不断追逐机构抱团股,带来股价更多的抛售压力,从银行股机构持股度来看,很大部分银行股机构持股低于0.01%,实际上就是没有机构持股,只有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和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机构持股较高,股价走势也更加坚挺。没有机构深度参与,银行流通市值相对较大,游资不愿意炒作,股价要想逆转难度还是很大,除非机构抱团的白酒、新能源、医药生物和医疗器械出现全面的崩塌,股价大跌,机构撤离加仓银行个股,才有可能出现银行股走势的逆转,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新基金不愿意追高现有的机构抱团股,选择银行等大金融强势建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资金流向出现改变,市场活跃的热钱跟风,再吸引中小散户跟随,股价才会上涨。 机构重仓的白酒、医药、新能源不倒,银行股很难走出像样的行情,现在市场不看估值,只看机构有没有重仓,像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200多倍市盈率,三季报业绩虽然比预期好,但是下滑的,宁德时代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33.6亿元 同比下降3.1%,年报营收利润增长情况尚没有公布,银行市盈率只有6倍左右,部分银行业绩还是增长的。宁德时代股价缘何大涨,背后就是机构重仓,根据有关材料,目前有702家机构持有13.4%的股份,按照首发股份21724.37万股计算,持股比例就更高,机构持有 16538.51万股,接近80%了,可以说完全被机构控股了,机构拉多高都没有问题。 市盈率越高,股价涨越欢,市盈率越低,股价跌越容易,这是A股抱团持股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