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宋向前(加华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2009年,创业板横空出世,资本市场竖起里程碑;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开板,中国资本市场开辟了新的试验田;2019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证券法》修订草案,推动创业板及主板证券注册制;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及科创板注册制试点。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方案。证监会当晚即发布配套的制度修订草案,公开征求市场意见。 这不是一条线性向上的时间线。它曲折迂回,饱含血泪。周期性危机、黑天鹅事件、国际经济格局冲击、全球疫情,外部变量从未平静。 重新审视发展的第一性问题 刘俏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在人类拥有统计数据以来,还没有任何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还能保持3%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 从经济学意义上拆解经济发展的因子,劳动力、资本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因素)分别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上对经济增长施予了重要的影响,只不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因子对其的拉动作用不甚相同。 过去的粗放增长时代,借力于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叠加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人口红利优势,资源型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增长。这种增长同时还受益于制度倾斜,即非均衡市场所有制形态下的资源偏好。这带来了中国经济结构性的发展失衡。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大概率会从要素的粗放投放走入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的时代。换句话说,世界最大流量场的优势还在,只是发展动力从数量走向了质量。 经济体本身的内驱力、创造力、反脆弱力,以及逆全球化趋势中的全局工业体系,都影响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走向。 这种发展新体系的关键来源于哪里呢? 化整为零地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依然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第一性问题。从事金融行业20多年,说到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困境,包括2020年开年这次疫情的种种影响,我的体会太深刻了。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成本高企。间接融资模式天然不利好民企,而直接融资的行政审批制度,一言难尽。经营优质的民企在一次次合规、一年年排队中逐渐耗尽元气。畅行无阻的是谁呢?——“行业扶持、全局统筹”。 直接和间接的融资通道的堵塞,一方面削弱了民企直面市场的竞争资源,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得不改善经营、内部造血。信贷与货币化推升了经济发展,而最能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的民营企业,双脚却在赛跑一开始就被绑上了沙袋。 对比中美两国2019年上半年证券市场市值前十的企业,结构化的问题非常明显。 资料来源:加华资本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是科技与消费服务为主,而中国仍以资源型、调控型的非市场化企业为主。制度导向几乎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方向,也因此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些大市值的行业和公司,本应是资本市场的顶梁柱。当顶梁柱出现了结构化问题,外观再宏伟的桥梁也将溃于蚁穴。 这样的资本市场,该如何为实体经济造血赋能?实实在在经营的企业家们,信心何来? 为什么站在市场中心呼唤注册制? 我是和中国资本市场同步成长起来的一批人。 1990年上交所开锣鸣市,几年后我便加入这个行业。尽管中国交易所的资金体量在世界范围内处在前列,但扣除新股发行、政策扶持等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在企业直接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实则微乎其微。 指数起起落落,如今也归于原点。 如何分析这个问题呢? 在我看来,金融市场主体失效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基础设施的结构性失衡,其二是结构因素所导致的市场主体定位问题。 结构失衡我就不详谈了,我们是一条腿赛跑的选手,资源分配和制度体系上的非公平竞争有其历史和现实层面的多重原因。乐观来看,一条腿我们还能跑成世界老二,要是沙袋真能丢掉,长期眼光的“Long China”必然是个好策略。 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势能的核心策源地、最大能量场。 我想重点谈谈第二点,这也恰是此次注册制落地后,可能会部分改善的关键问题——结构失衡背景下,监管机构、投资银行、拟上市企业三大市场主体的角色定位。 在欧美等发达金融市场中,监管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功能监管,通过规范企业参与市场的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运营体系。正是在发行股票与市场反应的相互博弈中,企业实现了价值发现。 但中国资本环境下,证监会的功能从行为监管变成了市场干预,审核制令市场供给错位,从市场需求向实业配置资源的资本市场功能也被削弱。 正因如此,中国的投资银行体系角色严重缺位。大量的窗口指导、上市辅导、合规检查压力,使得中介机构在拟上市企业合规事务上耗费太多精力,却忽略了市场给予它们的使命——为股民、为股市、为社会筛选出优质、可上市、经营良好的公司,利用资本的力量杠杆化好公司的商业价值。 相应地,经营良好的拟上市公司,也将提升经营能力的诉求变成了法律财务的合规改造。长时间的申报审查、上市辅导,审核卡顿,让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流动与价格信号发生了严重扭曲。三年申报期间,企业稳住了业绩增长,但真正上市后却不得不面对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成长期最大的价值红利就这样被错过了。 注册制新风涤荡人心,雾霾里仍有光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夜,我这个金融老兵又多添了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标签。在这两个角色间切换,对资本市场的诡谲变化,我更能感受冷暖。 这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激励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政策,新三板、科创板都是大刀阔斧、实打实的激励。我看着许多年轻人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也亲自陪伴了诸多企业家成长为行业龙头。 大风大浪见过不少,手上流过的资金少说也有800亿元。还有什么问题是我始终难解的结呢? 有的。 这个倾注我20多年人生时光的行业,似乎离真正的“价值创造”,总差着那么一小步的距离。我想,可能我这一生都无法离开这份事业了。但如果事业的根,扎在一抔失去营养的土壤中,再茁壮的树苗,再勤奋地浇灌,都无法栽培出一片茂盛的丛林。 2020年开年,疫情肆虐、我意难平。作为第一批站起来呼吁政府托底的业内人士,我的立场不光是个投资人,更是中国社会里最普通的民众之一。我希望见过周期起伏、路远马亡仍不弃远途的人,最终真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从科创板试点、债券市场试行到创业板草案,注册制的推行步步深入。疫情、瑞幸、中概股、当当,我们最近听了太多资本市场的坏消息,是时候来一剂强心针了。这次注册制快速推广至创业板,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呢? 互联网公开资料,来源请见图片水印 首先,金融市场会直接受益,底层基础设施的优化会带来资本市场供求关系、交易结构的逐步平衡。 基础设施太重要了。我在许多场合都谈到过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向性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二是消费服务。其中,科技创新呼吁更多的资金资源支持,而消费服务则需要更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推行注册制更要关注顶层制度结构和法律体系的匹配。信息披露为主的上市环境下,提升违约成本至关重要,否则某些弄虚作假、欺瞒民众的企业伤害市场的行为将难以遏制。 此外,中国创投机构发展走入3.0时代,一、二级市场利润空间收窄后,真正懂行业、懂产业、深耕价值的投资机构会成为价值收获者。 几十载背光播种、韬光养晦,如今优质资本与实业在更加健康的制度体系下,相互促进,也在创新创新、技术迭代、消费服务、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等诸多层面,同频共振。 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局面。 投资人与创业者,都需要来自主流社会更多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可,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久稳定乃至社会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注册制的步步落实后,此前说的主体角色错位也将会有显著的改善。这是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变化双向激发的结果。 投资银行专注于价值判断,为社会找到真正值得资本青睐的好公司;监管机构回归行为监管,通过信息披露、规范治理等方式稳定市场供需关系;优质的企业则能够专注经营,不必为合规改造、发行审核等焦头烂额。 浪潮中裸泳的投资机构,也会逐渐被海浪击退,守正出奇的资本将赢得更多的信赖。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会吸引外资重新衡量A股的全球资产配置价值,对冲近期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的疑虑,以最快速度恢复国际资本环境对中国公司的信心。 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期,特别是降低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的背景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也会推动更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提升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资本市场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自发而成。 往小了说,这有利于对冲由瑞幸事件引发的“中国公司经营质量集体遭质疑”的负面影响;往大了说,这更是我们依托健康规范的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有利尝试。 恒产者有恒心,企业家都期待着公平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胸怀使命感的投资机构,我们应当发声,呼吁重构公正普惠的资本市场秩序,保持供需两端资源势能的充分释放,在博弈中实现平衡,在市场中发现、传递、创造价值。 中国金融市场底层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让中国经济活水流动,更能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它所产生社会效益之大,远胜于其对金融市场的初始功效。 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公平的市场秩序中建立全新的商业文明,我们有能力做到。我也相信,这一切会以注册制的层层深入为开端,成为未来巡航之标。 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组成颗粒之一,我们都渴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能量感召,渴望在中国这座宏大的梦想舞台上演更多的奇迹。而奇迹是什么呢? 奇迹本生于平凡。 总有人在平凡中坚持、蜕变、创造,实现旁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超脱,他们一生所能,都在为“人生价值”二字深情注解。 当个体都心怀希望地向往美好生活,被赋予追求幸福明天的外部环境与权利,并且都有斗志去成就未来更好的自己时,“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更长远地说,这一轮的注册制改革,很有可能将激发更多个体层面的信仰和力量,在金融、经济、社会乃至哲学意义上,都会释放其巨大的变革势能。这能量之珍贵,或许要20年后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 如今机会正喷薄而出,真正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势必会在广阔天地间有所作为。 或许不必20年之久,或许它就在下一个黎明旭日。 2020年无法重启,但希望仍在,希望永在。 (本文作者介绍:加华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2019年的“结构牛”之后,2020年的市场会出现哪些新的形势,成为市场关心的话题。本周,《红周刊》采访了中泰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他认为,2020年的“结构牛”相比2019年可能会更为分散,大消费、高科技和大市值板块的走势有望跑赢市场。 2019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是制度“建设年”,是“结构牛”“深化年”,还是机构“大丰收”的一年。这些情形将有一些会在2020年继续演绎,例如金融市场开放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以及“结构牛”趋势等。尤其是在2020年初的这几天,高层不断释放大力建设资本市场的信号,如新版《证券法》历时四年多正式审议通过,一个更加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已然迎面走来。 中泰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及完善退市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等多重举措,是能够推动A股成为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真正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而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这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机会。” 同时,多位接受《红周刊》专访的职业投资人表示,银行和非银正处于结构化趋势中,而地产和大消费龙头越发彰显行业地位和市场地位,或在2020年有更好表现。 “储蓄搬家”新提法 预示“慢牛”大前景 2020年1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出,要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这就是市场流传的政策鼓励居民“储蓄搬家”。 如果对标美股市场,“储蓄搬家”不算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过一段“储蓄搬家”的故事,因为居民资金涌入股市,令60年代的道琼斯指数累计上涨近1倍。对此,纽约天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郭亚夫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指出,促成美股当年大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当时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公司经营状态上佳,社会失业率只有4%,虽然也有美国肯尼迪遇刺等重大事件扰动市场,但市场还是更多地反映了经济基本面。二是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居民更加愿意把资金从银行拿出来投向有较高收益的股市。三是金融产品持续创新,当时兴起不久的共同基金刚发展到60年代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认可,特别是得到那些没有投资经验的普通投资人的认可。从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共同基金规模从170亿美元扩大到500多亿美元,增加了3倍多,成为居民“储蓄搬家”的功臣。 郭亚夫说,“中国居民的‘储蓄搬家’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意愿。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质量正在提升、货币政策在2020年或比2019年相对宽松、金融创新的产品正在陆续推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像上世纪60年代时的美国,因此居民‘储蓄搬家’的前景值得期待。” 除“储蓄搬家”新动向外,最近1个月来高层对资本市场不断发声。在2019年末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高层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李迅雷看来,资本市场完善退市机制对现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进,由此一来,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会得到提升,这给资本市场带来机会。他向记者指出,“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注册制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等举措,将中国资本市场向成熟市场去贴近,这个过程我们正在亲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2019年4月份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曾提出,决定性的改革举措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最坚实基础,包括注册制、科创板、新《公司法》迅疾落地,新《证券法》临时调整以配合科创板等,都展现了在股市改革上,高层有着巨大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这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对所有投资者来说,这些均是牛市的根基。 货币和财政政策“双加持” 夯实长牛根基 在“储蓄搬家”和资本市场制度持续完善的“利好”之外,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稳住“牛途”。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金麒麟分析师)在2020年1月4日发表的研报中提出,从1970年代的美国经验看,决定股市表现的最关键因素不是经济增速,而是通胀水平。在过去的40年中,美国M2增速保持在6%左右,经济增速保持在2.6%左右,通胀率保持在3.3%左右,美股的股息率约2%,因此孕育了40年“长牛”。在这轮长牛中,投资者最终能获得10%的年化回报率。 姜超认为,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货币增速维持在8%左右,可以支撑中国经济保持5%左右的中速增长,同时通胀维持在3%左右的温和区间。那么投资在中国股市,一方面可以获得企业盈利每年8%的增长,还有2%的股息率回报,合计就是每年10%左右的回报率。未来10年的中国股市有望演绎美国过去40年的故事。 申万宏源、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等各大券商对2020年M2增速的预期在8.2%~9.2%之间。 李迅雷认为,2020年是值得期待的,并不是大家期待的经济企稳,不是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包括中国降息周期的继续以及房地产政策的边际放松等,而是资本市场深层次改革。“当然,2020年流动性将偏宽松,这样市场利率水平会降下来,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就会提高,我认为A股市场在2020年颇具吸引力。” 2020年市场波动可能会变剧烈 机会也将更加分散 对于2020年的A股市场,李迅雷认为会延续结构牛的走势。“主要原因在于,时代是不断进步的,我们不会重复过去的炒短、炒新、炒概念的历史。小市值股票从2017年至今估值水平在不断下降,没有看到总体逆转的迹象。另外,在外资进来后,他们有做空股票的策略,也会对冲风险,随着股指期货和融券规模的扩大,A股市场正在改变过去单边的市场特征,因此,今后还想炒壳、炒小、炒概念将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李迅雷解释道,今后的A股市场就是行业分化、公司业绩分化加深的市场,今后中国的经济就是分化的经济。这种分化包含两部分:一是新旧动能的分化,新动能比重会逐步提高,旧动能比重会逐步下降。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去拥抱新经济。二是行业内部的分化。“就传统产业来讲,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提高,如果行业是夕阳行业的话,那么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就是朝阳企业,其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成长性也表现很好。而业绩滑坡的中小企业则会被逐渐淘汰。” 在李迅雷看来,2020年的结构牛与2019年相比有一些特征上的改变。具体而言,2019年是典型的配置核心资产的逻辑,2020年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标的可能会更加分散。“最近市场中炒概念、炒主题的氛围有所抬升,主要也是因为核心资产的价格不便宜了,市场中开始‘折腾’题材和概念,但是长期来看,‘题材或概念’的估值水平难以持续提升。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2020年的机会不像2019年那么集中。” 在结构牛之下,李迅雷表示,2020年市场的波动幅度会有所提高,全球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模式。对A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说,2020年的平均收益率可能低于2019年,2019年是机构投资者扬眉吐气的一年,但是2020年并不好做,面对风险的时候更多了。“在这个情况下,投资者要更加注重于结构性的机会,周期性行业,未来的走势会相对较弱,大消费、高科技板块,或者大市值板块的走势有望跑赢市场。”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也向《红周刊》记者分析称,2020年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会大于2019年,“全球经济在弱势中波动,市场抵抗力更脆弱,所以波动性应该还有增长的可能。” 银行、非银结构化进行中 地产和消费“马太效应”加剧 在“慢牛”和“长牛”的未来逻辑中,以及震荡加剧的2020年市场中,投资者的收益可能来自那些“关键”龙头。中泰证券银行板块首席分析师于2020年1月4日在《红周刊》刊发的署名文章指出,未来银行势必会出现分化,比较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的银行业格局会发现,各国银行业发展到稳定状态都呈现二元化状态,大型与小型银行的市场分割相对固化;大型银行是全能型银行,具有规模优势和承担系统性风险;小型银行聚焦当地工商借贷和消费信贷。在A股市场主要是头部的建行和招行等大行,以及扎根长三角的宁波银行等小而优的地方性银行。 在非银板块同样要“盯住”关键少数,温莎资本非银分析师余武信向《红周刊》记者表示,2020年非银板块会有较为明显的机会。首先,保险行业内,2020年业绩(NBV)会有恢复性增长,整个行业已经走出了业绩低谷。“同时政策已经出手规范行业有序竞争,扼制了部分中小险企不顾后果搅乱市场的可能,龙头险企未来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但在券商领域,在关注航母级券商的同时,一些有特色的中小券商也存在机会。 对于争议较多的房地产板块,地产行业资深人士韩毓祥在接受《红周刊》采访中指出,在2015年股市剧烈震荡过后的几年里,个别地产股在过去三四年里有比较好的表现。由于房地产行业费用前置、利润后置的特点,最近两年到了利润逐步兑现的时机,部分地产企业的业绩会有向好的趋势。其中,头部房企在2020年和2021年间,会出现业绩的大幅增长,只要稍稍留意,提前半年就能看到。“具体来说,保利、万科、融创是我认为的优秀的地产公司。万科的销售水平领先其他企业,而且策略不会很激进,业绩增速和利润是很高的。对于融创来说,它激进扩张、快速加杠杆的策略已经完成了。而保利近年的表现,是大型地产股中尤为突出的。” 据了解,在过去很多年里,房地产企业都是以住宅的快速周转为扩张基础,过去5年的销售额超过了2015年之前所有年份的住宅销售额之和。韩毓祥指出,2020年,房地产兴旺的销售可能将很难持续,大部分极高的销售增速无法长期维持,大中型房地产公司面临转型的压力,中小房企面临很大风险。 与房地产存在争议类似,在2019年大涨的消费龙头会否延续到2020年呢?对此,深圳市东方马拉松投资总监李明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大消费有稳定的需求,也有技术和商业模式变化带来的新兴公司,是长期都存在投资机会的领域。大消费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便宜、方便、品质、服务等核心需求是多样的,也是不变的,这背后是不变的人性。” 在李明看来,大消费也是在变化的。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拓展了边界、改变了成本以及成本结构;代际变迁带来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不同的需求。这些变化带来了产品、商业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被替代的传统公司是威胁,而对于新兴的公司则是可能的投资机会。 “中国现阶段有很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业,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很好的投资机会。例如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教育培训、物业管理、家居等行业。对于产品和商业模式变化缓慢的行业,也存在行业渗透率提高的投资机会,龙头公司份额提升、盈利能力提升的投资机会,也有公司竞争力改善带来的投资机会。例如白酒、餐饮等行业。总体来说,2020年大消费板块的结构性机会还是存在于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还会在2020年持续。”
银行2020年将继续多渠道融资 Wind数据显示,上市银行2019年全年融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创近年来的新高,融资工具也更加丰富。银行业人士表示,2019年是上市银行融资大年,预计2020年银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银行融资仍处在进行时。 两大原因推动 分析人士指出,新会计准则下对不良贷款认定更加严格和银行补充资本金需求不断增长,是2019年上市银行融资规模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 邮储银行战略发展部副研究员娄飞鹏博士认为,新的会计准则下,银行资产计提减值范围将被扩大,信用风险损失的确认时点也有可能提前,不良资产认定标准更加严格,以前隐藏的不良逐步暴露,并进一步通过拨备和当期损益拉低资本充足率,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增加、表内非标补提风险权重、表外非标回表内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资产,占用更多的资本金,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应对。 展望2020年,市场人士指出,在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银行仅通过利润补充资本的空间缩小,而非标回表仍在持续推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预计2020年全年融资规模仍将处于高位。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预计2020年银行补充资本将呈常态需要。一方面,银行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投放贷款对资本将产生消耗,银行较大规模的拨备和核销也将不同程度地消耗资本,因此多种资本补充工具,尤其是创新性资本补充工具将对银行“补血”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相关文件正在征求意见中,预计将会有约30家银行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这将对入围银行提出额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这一批银行仍需补充资本。 温彬指出,目前也有一些减缓对银行资本冲击的规定提出,比如以往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为75%,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贷款额度上限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 目前,银行自身要进行战略转型,应重视发展轻资产业务,降低资本消耗,实现内生式增长。温彬认为,银行可以考虑发展零售、投行、财富管理等业务,积极转型,以减少对资本的消耗,实现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多项指标创新高 2019年有8家银行实现A股IPO,与2016年并列成为银行IPO数量最高的年份。此外,2019年永续债开闸和优先股发行规模大增,成为2019年银行融资规模增长的两大推手。 从具体融资方式来看,2019年上市银行多个渠道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IPO方面,2019年,共有紫金银行、青农商行等8家银行实现IPO,共计募集资金达653.83亿元。IPO银行数量与2016年相当,但融资规模高居历史之最。其中浙商银行和邮储银行的募资规模均超过了100亿元,邮储银行更是以超过327亿元的募资额成为2019年度最大的A股IPO案例。 2019年开闸的永续债是2019年上市银行融资的最大增量。2019年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商业银行首单永续债,发行总额达400亿元。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共有10家上市银行合计发行了4900亿元永续债。其中农业银行合计发行金额达1200亿元,规模最大。 2019年优先股发行规模同比增幅明显,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上市银行合计发行优先股募集资金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幅接近翻倍。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发行规模居前,分别为1000亿元和700亿元。前述两项工具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背后是银行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迫切需求。 2019年有4家上市银行合计发行了1360亿元可转债,也较2018年同比大幅增长。 与前述四项融资工具规模大增相对比的是,2019年上市银行定向增发降温明显,2019年仅华夏银行在年初实现292.36亿元定增股份的上市。预案方面,2019年有郑州银行、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发布定增预案,共计计划募资近250亿元,均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上述三家的方案已获银监会批准。
专家解读: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 近日召开的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表示,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这一表述与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一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总体来看,2020年货币政策仍将延续稳健基调,不搞大水漫灌的决心不会动摇。从政策方向上看,为保障2020年宏观经济稳健运行,在收官之年顺利实现“GDP十年翻一番”的既定目标,2020年货币政策灵活调整的空间将会有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强。 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具体表述从上年的“松紧适度”调整为今年的“灵活适度”。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佩珈认为,其背后传达了政策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珍惜常态货币政策空间的定力,预计货币政策重在平滑波动而非刺激增长。 加强逆周期调节 2019年11月末,M2同比增长8.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2019年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2019年,M2和社融存量增速保持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这一方面体现强化逆周期调节,另一方面也表明没有出现大水漫灌现象。稳健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把握了力度和节奏。 央行此次会议表示,要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比2019年,2020年我国货币调控的内外部环境有所变化,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为稳增长创造条件。李佩珈表示,总的来看,相比去年,2020年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在加大。外部需求放缓叠加国内需求疲弱,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通胀方面,CPI抬头但不构成对货币政策的根本制掣。2019年前11个月,CPI累计上涨2.8%,依然在3%至4%的历史合意区间。 从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到2019年12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成都考察时表示,“国家将进一步研究采取降准和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多种措施,降低实际利率和综合融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缓解”,再到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一直到央行新年第一天宣布全面降准……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这些措施都表明了当前货币政策仍然以降成本、稳增长为主要目标。 明明特别指出,相比2019年1月份分两次实施的全面降准,2020年1月1日公布的这次降准在总体资金释放规模上不逊于2019年,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仍是2020年的重要政策方向。央行在2019年8月推出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2019年8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已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了20个基点;当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初步体现了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政策效果。 2019年底,央行公告,自2020年3月1日起,将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成 LPR加点,预计未来LPR对贷款定价的引导作用将逐渐增强,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央行此次会议明确表示,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传导机制。 另外,年初的全面降准为银行提供更多资金来源,从量、价两个角度支持降成本。明明表示,降成本的硬目标体现在一般贷款加权利率上,需要从LPR和银行风险溢价两个角度来促进贷款利率下行,降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有助于LPR下行。 明明认为,本次降准是2020年降成本政策的前哨,预计后续仍然有政策以及其他相配合的结构性政策出台,与财政、产业、就业等政策协调配合。此外,本次降准也加大了对小微、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获得长期资金1200多亿元。 继续推动银行补充资本 2019年以来,在内外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一度面临较大的信用收缩压力,补充银行资本是缓解信用收缩的重要措施。2019年,银行业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有了很大进展。一方面夯实银行资本实力;另一方面,资本更充裕会提升银行信贷支持能力,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通常来说,银行补充资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源性的,比如依靠自身盈利;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方式补充资本,比如IPO、可转债、定增、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 2019年以来,监管部门发布多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其中,以永续债为突破口补充银行一级资本,开展央行票据互换操作对永续债发行予以支持,是央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主要措施。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2019年9月末,9家银行已合计发行4550亿元永续债,另有17家银行拟发行超过4700亿元永续债,有力扭转了信用收缩的局面,支持了2019年以来银行相对较快的贷款增速,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提及银行补充资本问题。央行此次会议也表示,继续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途径多渠道补充资本。就此,专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支持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展,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2019年12月15日,添信资本2019中国投资并购论坛暨添信并购汪年度论坛在京举行。 添信资本董事长陈永,华兴资本高级战略顾问王欧,兴业银行首席策略师乔永远,IDG资本合伙人王啸,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程斌宏,招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范源远,京蓝科技、杨树资本董事长杨仁贵,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李磊,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联合能源总法律顾问、副总裁张伟华,中清龙图董事丁建英等出席论坛并演讲。 添信资本董事长陈永表示,注册制的深入推进实施,将推动建立一个与银行信贷体系相当的资本市场体系,将有效推动科创、促进创新。他指出,2019年A股市场首次实现了股票投资和并购投资在价值投资框架下的统一,出现了投资机构收购大盘股上市公司和同行业上市公司收购的落地。A股市场显露出成熟市场的特征,下一步资本市场政策改革进度快慢对个案有影响但对整个市场的最大边际变动影响已经过去。 添信资本发布2019年度并购交易榜单。其中,2019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并购交易榜单有:高瓴资本收购格力电器,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科技位列第二,美的集团吸收合并小天鹅,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巨星集团联合巨星科技、杭叉集团等收购中策橡胶,江西铜业收购恒邦股份,阿里巴巴收购网易考拉,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重组,居然新零售借壳武汉中商,金山软件分拆金山办公。 2019年度十大跨境并购交易有: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科技、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安踏体育收购Amer Sports Oyj、蒙牛乳业收购贝拉米、欢聚时代收购BIGO、物美集团收购麦德龙、北京君正收购ISSI、远大医药收购Sirtex、苏宁易购收购家乐福中国、上海莱士收购GDS。
从“守望者”到“老赖”:朱新礼又爆新危机 ,汇源果汁“帝国”风雨飘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一手缔造了百亿国民果汁帝国的朱新礼,再爆新危机。 继被卷入先锋系风波后,近日,朱新礼作为有权代理人的中国德源资本(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源资本)也被法院查封,41亿资产遭冻结。 根据启信宝披露,今年9月20日,招商银行曾申请查封、扣押、冻结德源资本的财产,限额高达41.03亿元。其中冻结银行存款期限为一年,查封动产期限为两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为三年。 汇源集团创始人朱新礼作为德源资本的董事,赫然出现在德源资本的有权代表人名单当中。而今年以来,朱新礼已经多次被相关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以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眼下,朱新礼旗下的汇源集团“帝国”,自2017年债务危机爆发之后,至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上市公司汇源果汁也因向关联方违规担保,迟迟无法复牌, 2017年及2018年年报至今难产。 不久前,汇源果汁意欲“卖身”天地壹号的计划也落空,如果不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达成所有复牌条件, 汇源果汁将面临退市局面。 曾经说着“看着大伙受穷,我吃着再好的东西也难以下咽”的“大农业守望者”朱新礼,在逐渐消解的汇源帝国里渐行渐远。 新一记重击——德源资本被查封 德源资本被法院查封,是汇源果汁帝国掌门人朱新礼遭受的新的一记重击。 公开资料显示,德源资本成立于2014年8月22日,属于私有股份制公司,德源资本及其母公司汇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均为投资控股。 据了解,德源资本与招商银行属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于2020年5月13日开庭。成立以来,目前可查的德源资本对外投资只有一笔,即参股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销售”)。 公开信息显示,中石化销售是中石化旗下控股子公司,其前身是中石化总公司销售公司。 2014年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启动销售业务重组改革,率先推出油品销售业务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经营,并有意推动中石化销售公司上市。 七个月之后,中石化销售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了《关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包括中国人寿、华夏基金、中国银行、腾讯、复星、大润发(厚朴投资团)、汇源等在内的25家投资方以现金共计人民币1070.94亿元(含等值美元)认购中石化29.99%的股权。 在这场增资浪潮中,朱新礼实际控制的德源资本代表汇源正式入局,斥资30亿元参与中石化销售公司混改,并于2015年3月正式完成股份交割。 根据中石化销售增资协议约定:在增资完成三年内,未经中石化书面同意,投资者不得转让或质押销售公司股权;引资完成三年后,若销售公司未实现上市,如果投资者要转让股权,中石化拥有优先购买权。 然而完成增资不到8个月,2014年11月,德源资本便将持有的2.4万中石化销售公司股份质押给了招商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场混改已经过去了四年,中石化销售虽已改组成股份制公司,但仍完成上市计划,德源资本持有的2.4万股份也并没有被中石化回购,而处于质押状态。 果汁“帝国”飘摇 招商银行与德源资本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只是朱新礼汇源帝国沉沦的一个缩影。 忆往昔,“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喝汇源,才算过年”这些广告语是陪伴90后成长的重要记忆。一手缔造了国民果汁帝国的朱新礼,也一度成为被封为农业“守望者“,帮助数百万农民”脱贫致富”。 1992年,从山东省沂源县东里东村走出来的农村青年朱新礼,受改革浪潮的鼓舞,辞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职务,毅然下海创办了淄博汇源有限公司,这就是汇源集团的“前身”。 1993年初,朱新礼只身前往德国参加食品展,签下500万美元浓缩果汁出口合同,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后,汇源浓缩果汁相继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朱新礼并没有止步于此。1994年10月,朱新礼带领30人的队伍来到北京顺义安营扎寨,正式创办了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将业务版图渐次铺开,并斥7000万元的“重金”中标了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 这个大胆的决定一下子打开了汇源在全国的知名度,1998年,汇源开始面向全国布局建厂,成为享誉全国的“国民品牌”。 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6%,汇源也借此实现了与国际资本平台的成功对接。 2008年,可口可乐拟要约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份(66%),出价约24亿美元,受此刺激,汇源总市值一度飙升到“最高点”36.36亿美元。 不到十年时间,朱新礼通过资本跳板,实现了汇源资产增值50倍以上。 彼时,朱新礼或许不会想到,十年之后,他与其一手缔造的汇源帝国,会陷入漫漫“暗夜”。 2008年,汇源果汁在筹划卖身可口可乐时,朱新礼为了提高汇源的资产评估价值,曾大举扩产,裁撤变革渠道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率,同时大量装入资产让公司评估价值进一步提升。 期间,汇源还完全裁撤了销售团队,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21名省级经理已基本离职,员工人数从2007年底的9722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935人,销售人员则从3926人减少到仅剩1160人。 但在这场收购案因触及《反垄断法》被商务部否决之后,一心打算提前退休的朱新礼“如意算盘”落空,大刀阔斧的“调整”也让汇源果汁元气大伤。 2009年至2016年,八年时间里,汇源果汁有七年扣非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 在此期间,汇源果汁的负债率也在不断攀升,到2017年中报时,汇源果汁的总负债规模已经达到115.18亿元。 发展举步维艰之际,汇源果汁又遭遇了内控问题。 2018年3月,在未经董事会批准、无签订协议,尚未对外披露的情况下,汇源果汁向汇源集团旗下的关联方北京汇源出借42.75亿元贷款。这一行为违反了港交所上市规则中关于关联交易申报、股东批准及披露的条款,汇源果汁被港交所宣布停牌。 根据港交所发布的复牌条件显示,汇源果汁须对相关贷款进行法证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采取合适的补救行动;进行独立内部监控审阅,以及证明公司已有足够的内部监控系统;证明管理层在诚信上并无监管机关需合理顾虑的地方;公布所有欠缺的财务业绩,并说明任何审计修订;及通知市场所有关于公司的重大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今日,汇源果汁也尚未复牌,公司2017年中报之后的定期报告也一直延期,如果汇源果汁无法在2020年1月31日前达成所有复牌条件, 公司将面临退市局面。 期间,汇源果汁曾试图与天地壹号“联姻”,用包括商标在内的等价资产出资,与天地壹号成立合资公司,但三个月后,该计划以失败告终,汇源果汁“第二次”卖身再度败北。 12月2日,汇源果汁清盘呈请及临时清盘人申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进行聆讯。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下令将清盘呈请及临时清盘人申请的聆讯押后至2020年3月13日。 债务泥潭中的沉沦 如果说上市公司所遭遇困境是朱新礼“信用危机”中已浮出水面的一角冰山,那么,先锋系的一纸公告,便是撕开朱新礼庞大债务链条的导火索。 9月底,先锋系先锋集团旗下P2P平台工场微金公布了一份四家借款企业以物抵债的公告,公告显示,伊春源原商贸有限公司、伊春汇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虎林汇源新生态乳业有限公司和虎林汇源新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四家因无法偿还418.5万元的欠款,拟以汇源果汁系列产品等抵债。 公开信息显示,这四家借款企业的控股股东均为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汇源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朱新礼,涉及借款的担保机构为北京汇源集团。 随后,越来越多债务问题公开曝光。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朱新礼旗下有14家关联企业,其中持股80%的背景汇源控股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三次被列入被执行人,涉及执行标的合计6.38亿元,收到裁判文书合计5份。 而朱新礼控制的北京汇源集团则被20次列入被执行人,裁判文书高达141条,自身风险多大327条,关联风险为427条。 截至目前,朱新礼已被法院强制执行5次,被两次列入限高消费人员,1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朱新礼持有的北京汇源集团、北京正和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德木兰公社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均被冻结。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统计,以朱新礼为关键词搜索的裁判文书高达15条,欠款对象包括深圳国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4.54亿元本金)、国民信托有限公司、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39亿元本金)、北京农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等。 在2019年4月25日发布的国民信托有限公司等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裁定书显示,因公证债权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国民信托有限公司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裁定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北京汇源集团、朱新礼的银行存款15.1亿元。同时,冻结、划拨北京汇源集团、朱新礼应支付的股权转让溢价款(以13亿元为基数,按年利率15%计算。自2018年12月15日起至实际清偿之日止);以及应支付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申请执行费157.76万元以及执行中实际支出费用。 2019年6月28日发布的北京农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等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裁定书显示,冻结、划拨虎林市汇源天佑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北京汇源集团、朱新礼的银行存款7517.62万元;应支付的利息(以6505万元为基数,按年利率24%计算,自2019年5月31日起至实际清偿之日止);应支付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应负担的申请执行费14.26万元以及执行中实际支出费用。 同时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北京汇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虎林市珍宝岛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股权(出资额为一亿元)。 12月2日,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曾判决,在与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中,因未在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汇源集团创始人朱新礼被执行限制消费令,将不得实施高消费行为,不得乘坐飞机及列车二等以上仓位等。
银保监会发布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办法》)等相关规定,中国银保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净资本管理办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2019年9月20日至10月27日,银保监会就《净资本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认真研究,充分吸收科学合理的建议。 《净资本管理办法》是《理财子公司办法》的配套监管制度,充分借鉴了同类资管机构的净资本监管要求,并根据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提出的新要求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净资本管理办法》共四章20条,分别为总则、净资本监管标准、监督管理和附则。 根据《净资本管理办法》,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应当符合两方面标准:一是净资本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二是净资本不得低于风险资本,确保理财子公司保持足够的净资本水平。理财子公司董事会应当承担本公司净资本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实施净资本管理工作。理财子公司应当定期报送净资本监管报表,并对相关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及时报告相关监管指标出现的重大变化,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净资本管理情况。对于不符合净资本管理要求的理财子公司,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法律法规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制定《净资本管理办法》是落实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办法》等制度要求的具体举措。通过净资本管理约束,有助于引导理财子公司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坚持业务发展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避免业务盲目扩张,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确保同类资管机构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促进我国资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下一步,银保监会还将持续做好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理财业务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