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使用管道燃气的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到缴费之时都有一个抄表工上门抄表,且不说让陌生人进门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丝介意,遇到要上班、外出却要等他上门更是多有不便。 如今,海宁的市民们已经开始陆续告别“上门抄表”的尴尬,只要安装了新一代民用NB物联网燃气表(以下简称物联网表),就可将相关数据远程传送到后台系统,无需抄表工上门。 据悉,截至目前,海宁市已有近30000多块物联网表投入使用,不仅为市民的燃气缴费和业务办理带来便利,更意味着海宁市燃气正式迈入智慧时代。 与以往普通的IC卡表相比,物联网表具有很多优势,让用户告别“上门抄表”的“远传用气数据查看”功能就是其中之一。燃气公司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查看燃气单价、日用气量、累计使用量及表内余额,可实时关注用户使用情况,还可帮助用户远程开关阀门。 而网上实时缴费功能的实现更是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大家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浙里办、ECEJ网上营业厅等渠道进行充值缴费,不需要再跑营业厅充值。 此外,物联网表还具有更强的安全防护,具有早期泄漏预警和超流量控制技术及异常报警功能,如余额不足、高温、低电量、燃气超流量泄漏会进行预警并切断阀门进行自我保护。 近年来,嘉兴海宁市一直致力于城市燃气智能化管理,通过新建房产、燃气采暖、维修及超期表更换等业务场景,让物联网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预计每年新增20000余块投入使用。 而除了物联网表之外,海宁燃气还在不断加强燃气自闭阀、物联网家用报警器等智慧运营产品的推广。比如燃气自闭阀,当户内燃气出现泄漏时能第一时间进行燃气阀门自动切断保护,为用户守护燃气安全使用最后一道防线。据悉,目前燃气自闭阀已推广近万个。 据了解,浙江省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设立规范等手段,结合新型智慧化城市建设、安全生产三年整治、用户用气安全提升等行动大力推进物联网表的普及推广,全省已有近35.6万余块物联网表投入使用,占全省用户的近20%左右,年内预计再完成新增8万余块。(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颜值经济”是不少巨头都盯着的黄金赛道,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使医美行业陷入最困难的一年。 8月27日,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科技(NASDAQ:SY)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令人惊讶的是,凭借高粘性内容生态,新氧逆势交出一份亮丽的业绩报告,进一步领跑互联网医美赛道,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一、新氧Q2营收逆势增长,月活暴增173.7% 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医美行业也迎来最困难的一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的中国医美服务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预计医美行业增长规模仅为5.7%,远低于2019年18%的行业增速。这个增速至少是最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据了解,由于部分城市出现新冠疫情反弹,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再次限制了公共和个人生活,导致线下医院和医疗服务活动的恢复速度不及预期。新氧平台的消费数据显示,目前非手术项目已经逐步恢复并在6月底到达去年12月峰值水平,而手术项目仅恢复到去年Q4的60%。 在疫情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新氧Q2逆势实现了15.2%的收入增长,实属不易。根据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氧第二季度的总收入为3.2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毛利润2.77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84.5%。 众所周知,短期影响并不会改变公司的长期增长逻辑。考虑到行业尚未完全恢复,新氧的运营数据或许更能展现出公司真正的成长速度。今年二季度,新氧的用户增长非常迅猛,平台规模日益壮大,为后续长期增长做好充分铺垫。 财报显示,二季度新氧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677万,同比增长173.7%;预约服务付费用户总数超过17万人,付费医疗机构数3735家,同比增长18.3%。本季度,新氧平台促成医美服务交易总额接近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氧移动端的平均月活跃用户(“MAU”)达到677万,较2019年同期的247万增长173.7%。用户是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资产,而新氧的活跃用户正在加速增长,反映出公司在疫情之下并未停下增长的步伐,而是积蓄势能,等待业绩爆发。 二、乘风破浪的新氧,如何苦练内功? 那么,新氧是如何在行业寒冬中苦练内功,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的呢? 新氧在医美垂直领域深耕多年,深知品牌的力量。尤其是,医美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用户具有长决策的属性,需要对平台充分信赖才会转化成为消费用户。正如新氧金星所表示,在行业中,更多的医美机构重视营销而忽略品牌。事实上,品牌才是让消费者快速去做出消费决策的“源代码”。 本季度,新氧在业内首次引入甄选医生理念,推出“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极大地增进了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信任。 为了强化品牌势能,新氧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婆婆与妈妈》、《二十不惑》等热门综艺、热门电视剧中有效品牌曝光,进一步抢占消费者心智。据悉,《乘风破浪的姐姐》明星效应凸显,随后,人气浪姐伊能静、金莎、郑希怡等入驻新氧发布美丽日记,带动新氧的站内自然流量同比大涨了228%。 随着用户对优质医美内容需求的持续增长,内容生产的专业化已成为一大主流趋势。新氧全面满足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打造高质量流量池。平台不仅邀请明星体验官入驻内容社区、上线新氧体验官项目并获得上万达人报名,还推出了新氧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让有内容生产能力的医美达人在平台上生产更多的内容。新氧数据显示,平台的“美丽日记”已经超过350万篇。 为了完善平台内容生态,新氧还推出了包括魔镜测脸、视频面诊、扫码验真、皮肤检测、医美百科、术后交流等10余个小工具。二季度,新氧优化了平台的视频面诊服务,公司利用AI技术明显提高了匹配患者和医生的效率。数据显示,二季度新氧视频面诊请求的完成数量达12.7万,比一季度的8.8万明显提升。截止今年6月,新氧小工具累计使用量超过5.1亿次。 三、结语 短期来看,虽然医美行业复苏不及预期,但是新氧作为行业龙头却给市场注入了信心,二季度逆势实现了收入同比双位百分数增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平台的用户数增量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公司在逆境中苦练内功已经有了积极成效。 长期来看, 医美市场广阔且持续增长,新氧持续保持互联网医美之龙头地位,日益完善的内容生态成为公司构筑的深厚护城河,高质量用户流量池为业绩爆发打好坚实基础,未来增长前景可期。
最近,如果要问哪个互联网会员最火,相信所有人都会和你说喜马拉雅,作为中国最大的长音频平台,最近的喜马拉雅的确是当红炸子鸡,联合会员成了喜马拉雅最红火的代名词,只是在大家说“喜马拉雅联合会员真香”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给喜马拉雅泼点冷水,为啥我们要说联合会员虽火,但喜马拉雅耳朵经济的生意却快有点糊了? 一、出圈的喜马拉雅 “真香”,网友如是评价喜马拉雅的“买1得13”会员。818购物节“一声炮响”,给用户送来了“买1得13”会员的重磅优惠,安卓用户只需218元,就能打包获得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和屈臣氏等十余家平台和线下店的会员权益。会员“买1得13”,喜马拉雅以实打实的价格优惠点燃了消费热情。 官方数据显示,“买1得13”会员开售1小时,即卖出超过10万份,若以安卓端218元的总售价计算,喜马拉雅1小时就净赚超过2180万元。不过,会员销售盛况的背后,则是接连不断的消费者投诉。自8月15日起,大量用户就在贴吧、新浪黑猫投诉上,讲述着购买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 “我15号花268元开了买1得13的会员,17号还没到账,最开始联系客服说24小时内肯定到账……一天之后还没有到账,客服也没有反馈,在购买订单页面上却显示我还未付款”,一位匿名投诉者讲述了购买会员后的遭遇。和该消费者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例如购买后其它会员权益无法使用、平台没有提前告知苹果端售价(268元)比安卓端高50元、下单购买后又被强制退款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喜马拉雅如此层出不穷的会员问题,让人不禁想问如此出圈的玩法背后到底有多少人是冲着喜马拉雅会员去的,就在前不久笔者自己就花了两百多元自己买了喜马拉雅的会员,不是联合会员,相信又会有多少人像笔者一样暗暗觉得自己之前买的会员实在是太吃亏了? 而喜马拉雅的红火也要从耳朵经济的红火开始说起,在线音频作为图文、视频的重要补充,从2012年前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长跑。一开始从移动电台领域切入,如今逐渐发展为移动电台、网络听书、音频直播及知识付费等为主的多元化业务模式,也因此,备受推崇的“耳朵经济”概念由此诞生。 以此同时,伴随着IOT的逐渐落地,车载、家庭智能音响的终端渗透率的逐渐提升,也为耳朵经济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层面,耳朵经济紧抓用户碎片化时间,以及学习焦虑催生的愈发强劲的付费意愿,耳朵经济玩家们也以差异化形式多维度挖掘经济价值。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喜马拉雅的MAU为9937万,全面领跑行业,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把喜马拉雅称之为“耳朵经济之王”,然而就是这个“耳朵经济之王”却快要把自己的故事给讲糊了。 二、为什么说耳朵经济快被讲糊了? 耳朵经济的崛起其实从我们自己的逻辑来说实在是必然,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大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时间不够的焦虑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个时候大家始终都希望自己在做事的事情能够不断充实自己,而声音就成为了最好的手段,上下班路上听听音频课程,上厕所的时候听听讲书,有没有用姑且不说,但是这都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手段,因此音频开始了疯狂地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用户规模达4.9亿,预计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达272.4亿元,同时,近6成互联网用户明确音频内容付费意愿,超过七成互联网用户有音频付费行为。这一切都是喜马拉雅成长的沃土,但是这一切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背后却是深深的隐忧: 首先,简单粗暴的烧钱抢用户不仅不持续而且还伤害老用户。从喜马拉雅218元的联合会员来说,这分明就是一件不赚钱的事情,这种超值套餐很多平台仅此任何一家的钱就差不多要这么多了,更何况13家平台,即便是平台之间相互合作可以通过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大批量采购,但是从此次218元收费可获得将近2000元的会员收益来看,这次的营销喜马拉雅赔钱赚吆喝将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联合会员就是喜马拉雅简单粗暴地用钱买会员,毕竟相比于腾讯视频、爱奇艺、网易云这些这些用户规模庞大且更热门的视频及音乐平台来说,喜马拉雅还是小众的很多,喜马拉雅会员年卡的正常售价是218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吸引新用户或许难度不小。一旦打包了联合会员,大家看中的还是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平台会员,或许用户会尝试用用喜马拉雅,但是这样的用户有多少粘性,实在不是一个好说的事情。还有就是喜马拉雅这样很容易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预期,对于之前花了原价买会员的用户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而未来用户又会有多少愿意给你喜马拉雅的原价会员买单?要么你就这么烧钱烧下去,要么会员会不断观望,除非有类似活动,否则未来我干嘛还去花大价钱买这种非常不划算的原价会员?这必然会导致喜马拉雅会员体系的贬值,以及未来会员忠诚度的降低。 其次,喜马拉雅抢自家主播的饭碗体现的还是盈利的焦虑。作为一个平台,喜马拉雅的平台经济有两大驱动引擎,一个是大量的用户,另一个是在喜马拉雅上海量的创作者,如果说喜马拉雅烧钱抢用户为的是拉新,但是却无意中伤到了自己的老用户,还算无心之失的话,那么前不久喜马拉雅抢自家主播的饭碗就有些有意想钱想疯了,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喜马拉雅推出广告合作政策,主播在接广告后需要向平台备案,这也被主播认为是喜马拉雅与自家主播抢广告饭碗,引发诸多主播不满。随后,喜马拉雅则撤销了这条备受争议的“政策”,然而摆在喜马拉雅面前还是盈利的难题,2017年喜马拉雅41.26%的收入来自广告销售,50.1%的收入来自付费业务,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比仅为8.64%。2017年的毛利率为57%,净亏损1.08亿元,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喜马拉雅之后就没有公布过营收数据,不过相信从这些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看,喜马拉雅并没有太多真正能够赚钱盈利的妙招出来。 第三,版权和股权问题还是困扰着喜马拉雅。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喜马拉雅所面临的版权问题其实也同样不少,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所面临的版权诉讼多达667起,除了腾讯、爱奇艺、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公司,也有多位知名作家、IP持有方向喜马拉雅提起诉讼,版权问题始终是困扰着喜马拉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另一方面,在股权层面,2019年5月,喜马拉雅工商资料发生变更:戴志康、小米副总裁洪峰等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包括涉及到一些”证大系“的纠葛纷争,当时喜马拉雅的说法是为了VIE架构为上市做准备,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喜马拉雅上市却始终遥遥无期,让人不禁为喜马拉雅捏了一把汗。 作为一个耳朵经济的资深粉丝,笔者自己连续购买了多年喜马拉雅的会员也是喜马拉雅众多频道的付费听众,然而喜马拉雅的很多做法让人不禁为其担忧,这样的喜马拉雅能否在各大巨头的围追堵截之中杀出一条路来?这次的出圈的联合会员到底是有效营销还是纯粹博眼球,这都让人疑惑不已,这样的喜马拉雅还能把耳朵经济的故事讲好吗?
中国智能车联网创新公司仙豆智能日前针对未来智能座舱发展提出了新的构想,即智能座舱未来将是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 在特斯拉风靡全球之后,整个汽车产业开始迈出向大屏幕化发展步伐,而触控大屏的崛起,也让语音交互出现在市场各级别车型上。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语音应用已愈发广泛,事实上仍有诸多痛点需解决。 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表示,现阶段车载语音的交互能够帮用户快速完成一些任务和需求,但在识别率、反应速度、语义理解、离线服务、使用指引等方面仍需提高和细化,车载语音的主动交互能力还需要加强。 针对智能座舱的发展形势,刘静表示,科技发展推动交互方式呈现多样化和智能化。但考虑到人的习惯延续性还是有必要保留少数,如按键这样与人直接接触的互动方式。因此,车载座舱还会有少量按钮持续存在的必要。 仙豆智能此次提出的无屏交互构想,是车机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的智能提醒、推荐、甚至自动操作,可减少用户对屏幕和按键的依赖。 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表示,如何化繁为简,考验着车机交互和设计能力。仙豆将打造“服务即桌面”的产品理念,通过小窗口、多任务、快触达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易上手的交互体验,实现更轻松的盲操。 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博士认为,比较全球车企的座舱设计,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但是此前创新有余,章法不足。短期内,座舱屏幕仍会变大变多,但屏内的氛围比内容更加重要。龚在研博士认为,未来车内屏幕的按钮不会消失,会以更加简单化、集成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大屏将从简单的点触到智能推荐进化。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整车公司长城汽车此前新设立了一级部门“企业数字化中心”。该中心整合了长城汽车旗下的技术中心和营销中心资源,包含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化营销平台、数据中台、用户运营平台等。长城数字化中心的设立,也意味着此前分包给仙豆智能的软件能力,要作为其核心能力进行打造。(俞立严)
作者 | 长考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随着京东、网易回港上市,中概股回归成为了今年市场热点。有消息称,已在纽交所浮沉八年的唯品会有意回港上市。 根据唯品会二季度报披露,2020年二季度净营收241亿元,同比增长6%,比起一季度12%的下滑,增速基本回到了疫情以前的状态。归母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88.9%,活跃用户数3880万人,同比增长17%。业绩表现中规中矩,但唯品会股价却在最近几天从24美元的高点跌落,蒸发近30%。 股价波动如过山车,唯品会回港上市,增长故事该怎么讲? 看似完美的商业闭环 唯品会成立于2008年,瞄准的是特卖电商这一细分赛道,主打"傲娇的品牌,呆萌的价格"。 与绝大多数电商做当季正价商品不同,唯品会把目光放到了品牌尾货的生意上。而品牌尾货天然具有抗周期性。 库存一直是传统服装行业的最大痛点,唯品会敏锐发现其中商机,制定了“品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电商模式,为上游服装品牌缓解库存压力,也借着物美价廉赚得盆满钵满。 据唯品会历年财报数据,2011年至2015年,公司营收从2.3亿元上涨到402亿元,涨幅超过180倍。 对于品牌商而言,过季服装需要折价销售,又不想在综合电商平台打折销售拉低品牌形象,从而影响当季正品的销量,唯品会这样的细分垂直电商正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唯品会在需求端同样找到了切入点,大量都市白领追求品牌的同时消费能力有限,主打高性价比的正品尾货就有很大市场空间。 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间,需求不振导致厂家存在更高的库存压力,收入下降导致消费者对于性价比也拥有更高的需求,供需两端共振有望为特卖电商带来业绩增长。 买手制,是唯品会的核心竞争力。 唯品会采用自营模式,赚取尾货差价,既怕商品少了卖不够,又怕商品多了卖不出去。因此,其采用买手制,全球共有超过1300名买手,能够精准把握潮流趋势及消费者偏好。 从存货周转和用户留存率的数据来看,商品销售较快,买手对于客户的心理把握较好,客户留存率持续提升。 (数据来源:iFind)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泰证券研究所) 精准的广告营销是唯品会另一个重要抓手。 近年来,唯品会在热播剧和热门综艺上投放了大量广告,从红极一时的《欢乐颂》到今年极具话题性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从《我家那闺女》到《乘风破浪的姐姐》。 据极光大数据显示,2020年2月公司活跃用户中新一线、二线、三线用户占比52%,女性占比58%。广告投放场景受众与公司主要用户画像高度重合。 接入第三方物流降低履约费用、提高用户体验。 2019年公司出售了自营物流品骏,全面对接顺丰,包邮线从288元降到88元,自营邮费从10元降到5元。 前端精准营销获客,中端买手抓取消费心理,后端物流让利提升用户体验,形成一个看似完美闭环。不断走高的复购用户数和复购用户占比,似乎也在验证这个逻辑的闭环的正确性。 可股价却残忍地以大跌来回应它。 讲不出的增长故事 回顾唯品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路平顺。 当年顶着“线上奥莱”光环上市,华尔街多得是捧场的投资人,三年内,股价从0.412美元一路上涨到30.72美元的高位,飙升75倍。 也许是疯涨的身价助推了唯品会的野心,唯品会走上多元化的道路,扩品类、建物流、玩金融。然而,多元化的经营没有成就唯品会的第二曲线,反而让股价一路狂泻90%,2018年最低点时仅有4.3美金。 意识到问题的唯品会,重新聚焦主业之后,又得到了市场认可,股价开始一路震荡上行,更让高瓴资本在今年一季度下注1亿美金,隐隐有了“电商神话”回归的迹象。 然而这个增长故事并不好讲。 首先,服装库存是唯品会切入市场的定位,也是低价高品质的来源,但C2M模式的普及给了服装业去库存的另一个选择。 C2M,即Customer to 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模式,市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倒逼厂家生产以消费者需求为准绳,供需两端的数据不同步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当然,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会导致库存短时间内激增,但长期来看,高库存将不再是问题。 另外,唯品会曾经的高速增长引来众多竞争对手入局,天猫特卖、京东闪购等等线上特卖频道抢占市场份额。 更有电商黑马拼多多,对价格敏感人群疯狂进攻,3年获取3亿用户,抢占了部分被“折扣”策略吸引的唯品会用户。 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增速缓慢。 唯品会用户增速自2016年以来开始放缓,甚至于2018年一季度跌至零。 即便2017年腾讯、京东对其开放了一级流量入口,2018年、2019年,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也仅分别增加了4.67%、14.05%。根据其财报数据,2019年活跃用户数为6900万,同期的阿里超7亿、拼多多超4亿、京东超3亿。 唯品会用户粘性极强,复购率极高,但存量用户数量是有限的,而特卖电商的主要客户又是价格敏感型,客单价难以提高。量、价都难以提升,增长成了空中楼阁。 即便在“报复性消费”效果加成下的第二季度,唯品会的营收增速也只有6%,远低于同期阿里、京东超过20%的增速,更是被“后浪”拼多多超过60%的增速甩开一截。 而第二季度较高的净利润增速,来自缩减的自建物流投入和研发费用,拿长期投入换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 雪上加霜的是,唯品会CFO杨东皓将于11月离职,个中缘由虽未透露,但也会在这种节骨眼上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结语 尽管电商江湖竞争激烈,但唯品会凭借多年特卖领域的深耕经验,靠着精准营销、买手制留住用户,在不可能的赛道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 事可不可为,只在人为。市场境遇不是一成不变,如今只靠一股库存东风吹不起“特卖电商”这个肉大身沉的概念,唯品会要想进入第二增长曲线,重获资本热捧,是时候再讲一个新的增长故事了。
股价翻番的B站遭遇挫折了? 8月26日美股盘后,B站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二季度营收26.18亿元,同比增长70%,高于彭博一致预期(25.50亿元)。二季度调整后净亏损4.76亿元,相比之下,彭博一致预期净亏损为4.77亿元。两项指标都优于预期,但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B站跌了7.35%。 事实上,虽然二季报公布之后B站遭遇了一点小小的挫折,但自今年年初惊为天人的“跨年晚会”开始,“小破站”的股价就一路狂飙,截至8月27日收盘,B站年内涨幅已经达到161.65%,市值达到168亿元。 数据来源:Bloomberg(截至2020年8月28日)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疫情虽然让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在第一季度遭遇了短暂的调整,但对B站来说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活跃用户的大幅增长,游戏、直播等业务的突飞猛进,使得跨年晚会赋予市场的想象力立刻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财报数据,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市场对B站未来前景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潜力股成了B站的代名词。 然而,不断提振的市场信心以及对B站未来超强潜力的想象也同时给第二季度的财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其中,用户数据的环比下降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此外,市场的另一个担忧是依然老生常谈的盈利问题,Q2财报显示,本季度B站净亏损为5.7亿元,净亏损率为21.6%,虽然较上季度有所收窄,但什么时候才能赚钱依然是摆在B站眼前一个最值得关注的焦点。 B站财报真的那么差吗? 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B站的财报真的有那么差吗?智氪研究院认为,B站的财报不仅不差,而且有不少的亮点。 市场的不满主要集中在B站的用户增长上,二季度,B站的MAU环比下降0.46%,DAU环比下降0.59%,月均付费用户数环比下降3.73%。但三大指数的下降并不意味着B站要走“下坡路”。 一季度有春节,外加受疫情影响,上班族、学生被迫宅在家里,时间充裕,推动月活走高。到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生活逐渐正常化,B站月活相对下降实属正常。而且,可以看到的是,B站二季度的月活相比一季度相差并不大,均远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哔哩哔哩(截至2020年8月28日) 更为重要的是,在用户增长的前景上,B站依然大有可为。管理层在业绩会中表示,在拥有暑期的第三季度,B站用户数量或将创造历史的一个新高度。“Q3中单月MAU过两亿应该问题不大。”B站此前设立的目标是月活用户在2020年达到1.8亿,2021年达到2.2亿,这意味着B站2020年的月活目标或将在三季度实现。 由此来看,虽然用户规模因季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短暂的下滑,但B站未来用户的增长依旧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二季度B站的营收增长和费用控制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收入方面,游戏和广告业务均实现了加速增长。 Sensor Tower数据显示,4月中国区iOS手游畅销榜中,上线不到两周时间的《公主连结》排在第7位,而《公主连结》的成功也直接带动B站游戏收入环比增长了378%,同比增长36%,为近两年的新高。 而在哀声一片的广告市场中,B站的价值正更多地被广告主看到。第二季度,B站广告收入连续5个季度实现加速增长,二季度同比增长达到108%,明显跑赢大盘。 数据来源:哔哩哔哩(截至2020年8月28日) 费用方面,市场和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5.8%、12.6%,均低于上季度,虽然营销费用率最近几个季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本季度并没有明显的失控。 公司依然在亏损,但亏损也并非不可控,长期来看,赚钱依然是在路上。 由此可见,整体来看B站的这份财报并没有那么差,B站依旧是那个“潜力股”。 B站还能“贵”下去吗? 然而,一个不得不忽视的事实是,预期一直都是股价背后的助推器。虽然B站的财报表现不错,且在营收(Top line)和利润(Bottom line)两个方面都超出市场预期,但在用户数据上的“意外”却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 问题在于,这盆冷水会灭了B站的火吗?智氪认为,并不会。 在B站股价起飞之后,一直都有声音质疑B站太贵了,如同质疑股价不断攀升的茅台。我们不禁要问一句:B站贵吗? 对比虎牙、斗鱼、TME、爱奇艺和B站几个文娱平台,从收入、MAU(月活用户数)、MPU(付费用户数)三个维度来看,B站的确是这几个平台中最贵的那个。 智氪研究院制图 然而,二级市场的魔力就在于预期带来的价值经常会出现“贵的令人趋之若鹜,便宜的反而越来越无人问津”的窘境。 从这个角度看,B站的“贵”并不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而是对市场预期的充分反映,表明市场对B站未来前景的看好。 然而,想要继续推高市场的预期,B站也必须拿出相应的数据,除了用户规模上的不断增长,能不能赚到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B站净亏损5.7亿元,净亏损率达到21.6%,尽管较上季度有所收窄,但一直未能盈利依然是影响B站想象力的重要拦路虎,对标一下以花钱为乐的拼多多(其净亏损率7.38%),不难看出,B站在盈利上的压力。 一个好的现象在于,B站的毛利率已经连续5个季度实现增长,这对于B站的盈利能力来看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由此看来,在B站估值支撑的体系中,用户部分虽然因为季节性因素有短暂的停滞,但动力依在。营收方面,多元化进展顺利,除游戏外的其他业务正发挥价值,虽然赚钱是个压力,但是长期来看,并非不能实现。 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B站还能越来越“贵”。 字节会是B站的拦路虎吗? 当然,在财务数据之后,也有竞争环境恶化给市场带来的不稳定情绪。从年前开始,西瓜视频及头条多次挖角B站,目前,已有“渔人阿烽”、“老四赶海”、“捕月说”、“科技袁人”、“妈咪说”、“巫师财经”等多位UP主从B站出走。B站和西瓜视频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对于西瓜视频的不断侵袭,B站也做出相应反击。今年七月份,B站正式将知名游戏圈视频UP主“敖厂长”抢回,这或许可以看做B站的阶段性胜利。 B站UP主出走多是因为西瓜视频在收益上的增加,与B站相比,背靠字节的西瓜视频并不是缺钱的主,能够开出更诱惑的条件。B站要想留住UP主,不仅仅是让其“为爱发电”,得到更多收益才最为关键。 目前B站已意识到这个问题。7月份,B站正式对外开放了“花火”交易系统,该系统是连接UP主和品牌主的官方商业合作平台,类似于抖音的“星图”系统,能够帮助Up主更好实现变现。据B站介绍,目前参与花火系统的超过8000个UP主,GMV基本符合预期。 可以预想到,B站和西瓜视频之间的战争在短期内是不会结束的,那么B站有可能被西瓜视频打败吗? 智氪认为,相比于B站,西瓜视频的优点在于自来水一样的流量以及不差钱的字节支持,但B站特有的社区氛围将成为其强有力的护城河。这与B站和西瓜的用户画像息息相关。 据QuestMobile 统计,以6月为例,B站新增用户中24岁以下的占比达到70.1%,是行业整体的近3倍。相比之下,西瓜视频的用户群体虽然比较广,但年龄偏大且更下沉,长期看或许可以发展成为具有不同调性的PUGC平台,但目前并不能对B站产生更大的威胁。 QuestMobile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瓜视频之间的抢人战会抬高UP主的入驻价格,增加成本,这对于想要赚钱的B站来说将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智氪认为这种竞争环境的短期恶化并不会对B站的长远价值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虽然现在的B站看起来有些“贵”,但是在充满想象力的二次元生意上,B站的独特价值依然能为股价提供长远的动能。
日前,英语流利说(LAIX)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二季度公司净营收为2.694亿元,同比下降2.5%;净亏损为9250万元,去年同期净亏损8780万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亏损为8530万元,去年同期调整后的净亏损为8160万元。 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英语流利说的毛利润为1.938亿元,同比下降8.4%;毛利率为71.9%,去年同期为76.5%。 二季度,英语流利说的总运营支出为2.897亿元,环比减少16.3%,同比减少3.6%。其中,销售与营销支出为2.007亿元,环比减少24.2%,同比减少8.7%;研发支出为4850万元,环比减少18.1%,同比减少8.3%;总务和行政支出为4050万元,环比增长82.8%,同比增长45.0%。 必须强调,英语流利说的付费用户规模大幅减少。第二季度,大约有50万付费用户购买了公司的课程和服务,上一季度的付费用户为90万,环比下降44%,去年同期的付费用户为90万,同比下降44%。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注册用户总数为1.856亿,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累计注册用户总数为1.979亿。 此外,英语流利说的持有的现金规模逐渐缩水。截至2020年6月30日,英语流利说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为3.903亿元,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3月31日为人民币4.594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5.526亿元。 英语流利说预计,公司第三季度净营收将在2.30亿元至2.50亿元,同比下滑4.6%至下滑12.2%。